次第與證悟
“觀想自他成為本尊”,是金剛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門之一。你已經知道它的技巧——當你幻想、計劃或回憶時,就一直在用它——運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創造特定的圖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標,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剛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極端聰明且具創造性,它讓自我做大部分工作來除去自己——金剛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設法用一個可愛、更具有吸引力的東西來取代。
佛法修行的順序,不管哪一乘,在開始的時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樣子——你不是那個名字、標簽、顏色、形狀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覺。這時候,金剛乘打開了它善巧的寶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金剛乘本尊都有又長又美麗又復雜的名字、亮麗的顏色和形狀,還具備種種讓人心動的特質,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愛的一切。這些本尊的描述,實際上都是宣傳術——頌揚本尊好得不可思議,你便完全陶醉在某個本尊的功德中,幾乎想去探究他的來源,以及現在他位在什么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為這些金剛乘本尊是實存“在某處”的掠奪者、懲罰者或獎勵者,而在外面亂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這位不可思議本尊的美麗概念與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后,金剛乘便接著說:“你就是本尊。”邏輯上,這很有道理,因為你具有佛性,真正的你是大慈、大悲、大力等等;而那個有限的你、那個錯誤地觀想成自己的你,根本就不是你。你的實相是沒有限制的、無邊無際的,因此把本尊當作你的自我形象,比你凡夫的形象更能精確地代表真正的你。
透過觀想的方法,有意識地創造新的自我形象的過程,“有限的自我”形象便逐漸地被“無限的本尊”形象所取代。這種修心的方法不以打擊我們的傾向來建立新的串習,而是故意創造一種更吸引人、更接近我們真實本性的習慣模式,來軟化既存習性的堅固性與僵化性。它是對于我們的佛性,譬如慈悲和其他無盡功德的一種實際宣傳。
人類的心完全是條件式的:現在的你是由過去你的限制條件所決定的。金剛乘給你一種新的限制,它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覺更接近本性的觀想,取代你習慣上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僅對你本人,還包括你住的地方、周圍的環境、生活里的混亂,一切外內構成你現象界的所有事物,都以金剛乘的方便轉成壇城。
壇城也有取代的意思,因為它以更接近實相、純凈與神圣性質的觀想,來取代目前你對于世間所持有的概念和印象。
最重要的是,金剛乘不只處理心的問題,也處理身體的問題。“轉凡夫身為本尊身”的這種想法,是以這樣的理論為基礎的:一切存在“外面”的事物——包括快樂、不快樂、美、丑等等——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產物。這些概念,在我們心中創造了特定的習慣,當這些習慣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便化現在粗重與物質的層次,例如我們所謂的感覺(例如冷熱等)與形相(例如美丑、大小等)。我們粗重習慣的聚集體就是所謂的身體,細微習慣的聚集體稱為心;就像心能透過修行轉為清凈,根據空性的理論,身體應該也能透過修行轉為清凈。
修行“觀想”的方法很多,這全都須要從具德上師得到個人的教授,因此不適合在這里說明。一般而言,觀想要把你的凡夫境(或凡庸相)轉為本尊相。這種技巧不只能讓你舍棄對于自己形相的平庸概念,還能夠作為修止的法門,因為你必須留意許許多多的細節;同時,它也培養修觀的洞察力與覺照。平常我們相信,關于身體方面,我們多半困在目前的狀況里,這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而本尊觀能幫助我們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轉化的,因為沒有東西堅固或真實地存在——這是觀的層面。
通常你可以自由地運用觀想的技巧,把觀境的大小和數量加以改變:有時候,你觀想壇城和本尊比山還要大;有時候,觀想得比一粒谷子還要小;有時候,可以把自己同時觀想為上千本尊;有時候,則觀想為許多不同大小的本尊同時出現。你可以觀想自己每個毛孔中都有完整的壇城,壇城不比以前小,毛孔也不比平常大,然而每一個在另一個之中——這相當于觀想自己在做密勒日巴曾做過的事:密勒日巴進入牛角中,顯示出他不受大小、內外等等二元對立的束縛。這一切的觀想技巧都是幫你達到無二境界的心理訓練。
想要創造出完整的觀想,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就像要燒一個灌木叢一樣,你不能光拿著一支火柴跑來跑去,點燃幾片樹葉就希望能達到目的;但是,假如你把落葉堆在樹底下,再收集一堆干草和小樹枝,要點火就容易多了,這樣一來,就可能一生起火來,燒盡那個樹叢。根據相同的理論,觀想上也有個技巧,就是不要去觀想本尊全部的細節,而只去觀想某個特別的部分。這樣做是因為人體*近中脈某些特定的點,例如第三眼或是喉蓮花,具有類似點火的功能;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觀想那些點,一旦它們點著火,觀想便能遍及各處——在你念完收攝之后,就更能了解這個意思。
“收攝”是關于脈、輪、氣、明點的教法,因此它比生起次第更內在化。通常都認為身體次于心,心被認為是力量大又具主控性的腳色,而身體則是心的奴隸。決定要這個、不要那個,試圖移動天地以滿足貪欲的是心,而不是身。通常心向哪里走,身體就跟到哪里,所以大部分佛教的修行都只放在心的上面,然而金剛乘卻同時與身體和心打交道。
修身體的一種方法是透過本尊觀。然而,本尊觀似乎有點造作或虛假,因為你要把自己想成一位很大的藍色本尊,三面六臂六腳——這表示本尊觀仍然受到顏色、形狀、數量、大小等二元對立所束縛。
收攝也用身體為道,但比本尊觀實際很多,因為它沒有很多造作的觀想。就相對層次而言,脈、輪、氣、明點確實存在我們體內,我們看得到的血管,是這個系統中最粗重、最可接觸的部分;較微細的脈,因為極細小,所以看不到。就好比心,一般是看不見的,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心也粗重得幾乎看得到——就像爆發的情緒能顯示心一樣。同樣地,當形相變得更粗重的時候,它就比較能被接觸到,表現出形狀、顏色、大小等性質;在較精細層次上的相,對平常或粗重像眼睛等器官,是不可見的,因為只有精細的主體才能感受到精細的客體。
身體愈來愈精細的時候,身心之間的分別就愈來愈少。了解心創造了身體是很重要的,不過卻不像大乘所說的“萬法唯心”,而是照字面的意思:當心的串習累積得愈來愈厚的時候,它們就變得愈來愈粗重,衍生出精細的形相;最后,隨著精細形相愈來愈不精細,就形成粗重形相。
身體內除了粗重形相之外,還包括由脈、輪、氣、明點所組成的微細身,微細身推動心并且制約貪、瞋等煩惱。氣就像匹盲馬,心有如殘障的騎師,脈可以比做扭曲混亂的道路。筆直地坐著,能使糾結的脈解開、扭曲的道路拉直;特別的瑜伽修行,可用來打開脈中形成的結。然后,由于道路不再扭曲不清,盲馬就能沒有錯誤地沿著道路奔跑;這也表示,這個殘障騎師——心——更受到控制,圓滿次第(或收攝)修持微細身,更能把它轉成修行之道。
依照某些密續,整個外在世界,日月等等,也存在我們身內,好像一切外在事物都有內在的對應(難道宇宙是我們串習的產物或者是某些微細物的粗重相?)。例如,明點與血液相當于內在的日月。色即是心(心在這里代表什么?大乘的萬法唯心見與金剛乘串習變得粗重的見地有什么不同?你認為是哪個呢?),內在不但有外界粗重的形相,還有字母。
脈或所謂混亂的道路,可見的粗重相就是皮膚下藍色的脈,但是真正的脈是字母。我們用來組成文字的字母,是存在我們體內精細字母的一種極粗外相,這些字母并不是中文、藏文或英文的字體。我們并不是在談abc或其他象征性的文字,而是談它們的起源。它們在人類之內,而且是想像的基礎,能創造具有意義的聲音,并能夠創造一種習慣:把某種特殊的形狀稱為a或b,并使它具有意義。這些字母慢慢發展成溝通的形相,例如哭泣、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