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轉世與再生
你可能會想,不明白“自我是幻覺”有什么害處?明白“自我是幻覺”又會有什么好處呢?如果“自我”不存在,任何人都不存在,那么去做任何事又有什么意義呢?換句話說,沒有開始的人,那又是誰開始修行呢?
覺察“自我”和“不知自我乃幻相”的壞處,非常重要。因為這種覺察幾乎就是讓你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的起點。佛陀開了三乘共計八萬四千方便法門,這一切教法都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法粉碎、轉化、揭露、訓練或攻擊“自我的幻覺”?!白晕业幕糜X”是佛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所有業力的起源。
因為很多地方都談到了“業”,因此在這里只討論幾個常被誤解的重點。業力并不是宿命論,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這是我的業”的結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緣和果。字面上來說,業是指行動——任何的行動。“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
可能大部分對于業的困惑都來自誤解了這段話:業不會自己消失,因緣成熟時,它即刻會現行。就好比是蟄伏多年的種子,一旦土壤、水、陽光等正確的因緣聚在一起,它就會發芽。
業經過再長的時間,也不會失去它成熟的力量,這一點與種子不同。然而,就如同我們可以壓碎種子或限制因緣讓它無法生長一樣,我們也可以制造障礙以阻撓業的成熟,并利用方法對抗業的影響,這樣便能改變或摧毀業的作用。
業是“自我”的能量與行動。任何期望得到某種結果所啟動的行為,也就是任何因貪、瞋、癡所造成的行為,都會產生業。
剛開始,“自我”執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動而創造了業。由自己和他人互動中流出的業力,穩定了原先二元對立的幻覺,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種貪、瞋、癡的電影,電影中交織了復雜的情節、插曲、發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里面。在這個時候,業開始創造出“自我”,“自我”也創造出業力——這種周而復始、反覆滋養它本身,而讓自己一直受苦的現象,就叫做“輪回”。
以最簡單的字眼來說,業就是因、緣、果報的過程,正如你吃了東西就會想上廁所一樣,除非有障礙或對治,否則永遠有結果。
業力是一種很理性、很科學的過程,它和宗教或神秘主義沒有關系。如果把花種丟入空中,就永遠得不到花——適當的因緣是必要的。如果具足因緣,又沒有鳥吃掉種子或干旱等干擾,那朵花就無可選擇地茁壯起來,即使你不想要它,它也會長下去。如果出現了一些干擾,例如水分不夠或被馬匹踐踏到,那么花雖然還會長,卻受到阻礙或是變形;如果出現非常強烈的障礙,例如被火燒到,那么花便永遠長不起來了。
根據佛法,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主客的一切現象都有它們的因緣,要摧毀某件事物,只有摧毀它特別的因緣才行。果報是特定的現象,能生成或毀滅某種事物的因緣,對于其他事物并不具有同樣的效用。例如,水可以滅火,但卻能讓鴨子快樂。
因為事物無法自行生起或消失,如果桌上有一滴水,只要讓水繼續存在的因緣具足——沒有陽光、風、熱、更多的水或時空的干擾,水滴就會一直維持下去。就像這樣,業也是一種無法自己消耗掉的能量。這并不表示業是永遠的、不可變動的,業是能量的延續——從行動所開始的一連串過程,經過時間,遇到某些因緣會發生反應而改變,直到成熟。行動與過程很自然地和無常有關,這表示事物會改變,不會永遠保持同一個狀態。
了解無常和變易性的特質,使我們能有意識地創造善業,減弱或摧毀惡業,不會成為我們所盲目制造的事件的受害者。
佛陀并不是武斷地把行為分成善行和惡行而后報償善業、處罰惡業的神祇,他所教導的是,善、惡來自于你自己對于動機的判斷。
例如,通常我們認為揍人是很痛苦的業,因為我們知道如果被人揍的話會很痛苦。當你打人的時候,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期望這個動作傷害到對方,然后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到滿足。由于你的動機是制造痛苦,所以你的行動就是痛苦的行為或惡行。如果另一個星球的居民認為打人是一種迎接的方式,在那里,打人就不會造成惡業,因為動機不同了。
如果你所創造的特定業因、業緣,不論它是善、是惡,只要沒有另一個相反性質的業力去抵消它,它就必然會出現相符的果報。舉例而言,憤怒的痛苦帶來地獄的經歷,嫉妒的痛苦產生阿修羅的經歷,行善積德則帶來凈土的經歷。
所謂六道中的某道并不一定指身軀死后投生的某個地方,而是此時、此地某個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氣的時候,就嘗到一點地獄的滋味了;如果那種憤怒堅固持續下來,并且生長茁壯,你就會發現,雖然在實質上你并沒有移動到任何地方,但是自己的存在卻已經成為地獄了。生氣的時候,無論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都不會遇到真正和藹友善的人;你會覺得每
個人都讓你生氣,或者都向你挑釁,整個環境都充滿威脅、讓人激憤,沒有一件事對勁。
業果依動機而定,如果你的動機是嫉妒,結果就是投生到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就是由于嫉妒別人的土地、財產和所有物等,而持續爭斗的狀況。
如果你的動機是貪婪,就會投生到餓鬼道。餓鬼是饑餓的眾生,咽喉非常細小,無法吞下足夠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巨大的胃口。餓鬼具有匱乏的心態,不論得到多少,永遠都不滿足,希望得到更多。
凈土也像這樣,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那么日常的經歷都能成為凈土。你可以坐在你目前的位置上讀這本書經歷到凈土。
一天之中,一個小時之中,甚至于一分鐘內,我們都能夠體會六道——因為不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態而已。
轉世 再生
佛教中轉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連續性有關,而不僅只是平常所認為的轉生進入不同身體而已。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緣而出現、消失,這與佛法中出生、死亡和轉世的理論完全一致。
身體和心無疑地非常接近、互相依存,但是兩者還是不同:身體的功用就像容器,心就像容器內所裝的東西。身、心兩者各有它們創造和延續的因緣,這些因緣中,只有一些是兩者共通的,譬如身體被打了一巴掌,心也會感到痛苦。一般來說,身和心是不同的現象,舉例而言,大家都知道,身體老化的時候,心仍能保持年輕。
由于身、心關系密切,二者自然會彼此影響。當其中一者受到干擾,另外一者就會感到震驚、悲傷、偏執,以及其他各種身體或心的痛苦。
但是身、心畢竟是不同因緣的產物,因此要止息這兩種連續現象便需要不同的因緣。年老、意外、饑荒等耗去了身體的因緣,但卻不能耗去心。就像打翻了一碗米,碗被摔得完全粉碎,不再是個碗了,而米卻依然還是米。很幸運地,所盛物永遠不會成為容器,否則“蛋炒飯”就可能成了“蛋炒碗”了。
由于心識之流的因緣在身體死亡之后仍然繼續,所以除非有什么阻礙,否則心識便繼續下去。只要仍有自我,就有二元對立,那就造成業力;而業的能量,就是不管身體發生什么,都讓心識之流持續下去的緣。心的連續就是所謂的再生。因為心具有色蘊的習慣模式,所以轉生通常和取得某種物質形體有關。
然而要出現轉世,即心識的相續,倒不見得身體一定要死亡才能發生。每當一件事物終止、另一件事物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再生了。如果我們生氣,就生在地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