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門,雖有實相、觀想、觀像和持名四種,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著稱,《彌陀要解》即指出:‘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茲介紹持名念佛的七種方法如下:
1、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沉,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長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2、金剛念。即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聲念佛,微以舌尖敲擊前齒,心念相應,音聲歷然。
4、禪定念。即坐禪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后以清凈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三昧忽爾現前。
5、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6、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三業清凈,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7、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
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那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凈,不起雜念,這一法便是此時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總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為準,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收念佛之實效,應善自調和為尚。
何謂‘三不’?
1、不懷疑
‘不懷疑’就是不可有絲毫的懷疑。念佛人對下列事項絕對不可存有絲毫的懷疑:
(一)不可懷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懷疑佛言。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
(三)不可懷疑佛愿。佛愿要接引眾生,肯定必來接引眾生。
(四)不可懷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懷疑佛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集十方佛國之美好于一身的凈土,故其他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
(六)不可懷疑法門。此法門為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極其特別奇妙的法門,能令人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故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同聲贊揚;誰若對之懷疑不信,那便是放棄了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實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雖念佛,只要有一絲毫疑情存在,有福報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邊地疑城’,福報差者,疑障起來,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夾雜
‘不夾雜’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
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夾雜的毛病,凈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讀誦正行,即專讀誦凈土三經;
(二)觀想正行,即專觀想極樂莊嚴;
(三)禮拜正行,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五)贊嘆供養正行,即專贊嘆供養彌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印光大師列為凈宗經典之一,及凈空上人也說它是凈宗的‘心經’,那是大有道理的,因為此經把念佛的精要,和盤托出。它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的意思是說:如果眾生的心,憶著佛和念著佛,現在和將來,一定可以見到佛,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其間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幫助,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開意解,見性成佛!
此經所說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夾雜’。蕅益大師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3、不間斷
‘不間斷’就是念佛不可間斷,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所說的‘凈念相繼’。
要做到不間斷,和凈念相繼,除了定時的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間斷’的理由很多,諸如工作忙、學習忙、應酬忙、娛樂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念佛是一切法門中最最方便的了,無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上、船上、做事、娛樂,乃至大、小便時,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捫心自問,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說過宋朝瑩珂法師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樣既破戒又造惡業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關鍵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間斷的專心念佛三晝夜。
以上所說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備條件,蓋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雖深而愿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愿切了,如果沒有力行念佛,同樣還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見,深信、切愿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資糧’,既是資糧,當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懷疑、不夾雜和不間斷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決不落空矣!蕅益大師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業障,帶業往生,即是凡圣同居土。
●信愿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愿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土。
●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師的開示,說明了凡是信愿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圓凈四土,那是一點也不假,都是真實不虛的事!
九、往生極樂的九字真言
我們要先聲明,這里所說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語’、‘真言’,而是能幫助世人念佛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的九個字。
這九個字,就是: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凈宗歷代祖師大德,鑒于許多世人雖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有以致之。于是,他們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結合起來,得出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門的要訣,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誰能依此要訣、心法去修,勢將不難達致佛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境界。
所謂‘發乎心’,就是佛號要由心而發。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圓覺、法身、涅槃......等等,名相雖多,而體則一,它是屬于本有的,真凈妙明,永不變異,當我們的心緒寧靜,無念而又無想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又名緣慮心,它是屬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時生時滅,當我們的六根入了六塵,而起思慮和分別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
簡單一點說,真心就是‘清凈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應由什么心而發呢?當然要由清凈無染的‘真心’而發,絕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發。偏偏世人都與此相反,多數是由‘妄心’而發,不是由‘真心’而發,于是乎念佛時,心潮洶涌,妄念紛飛,這就難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了,越念離佛越遠,永遠也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須知,‘一心不亂’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凈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統統放下,以使心境清凈平靜,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夠以清凈之心來念清凈之佛,自能與所念之佛,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達致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佛之境,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謂‘出乎口’,就是聲從口出。
從什么口而出呢?要從‘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許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這樣念佛,叫做‘不老實念佛’,這樣念佛,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必須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這樣念佛,才叫做‘老實念佛’。這樣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實效,所謂‘功不唐捐’,你就不會白念了。記住:佛號由口而出時,必須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符合‘出乎口’的標準。
所謂‘入乎耳’,就是音從耳入。
音如何從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無聲的默念,只要注意聽,一樣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時候,只要用心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任何紛亂的思潮都會立刻沉寂下來的。
在‘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為最重要,因為能否達致‘一心不亂’,此為關鍵。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須不緩不急,因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聽不清楚,影響‘入乎耳’的功夫。
為了達致‘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必須時常審察自己:
發乎心時,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時,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時,耳里是否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妄念就會越來越少,乃至于無,‘三昧’自會忽爾現前,令你親證‘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亂’,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種。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稱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門,一般均由有相入于無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進而契入于無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達‘凡圣同居土’,則‘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誰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或想成為往生極樂的新科狀元,就必須對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淺,一時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當煩惱起時,念佛能把它壓下去的工夫。
當代的凈空上人告訴我們:‘一般行者所講的“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佛,一定成就。’
用現代的話來說,‘工夫成片’約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亂’約相等于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亂’約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誰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么,明自心、見自性、開智慧、得神通,無事不可辦矣!
于此要祝愿所有念佛人:把清凈心念出來,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邁進!
十、往生極樂的三種福業
為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亦為了確保在往生時,不發生障礙,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緣’的培養,因為《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緣,得生極樂國。
在往生極樂的三要(信愿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實念佛,‘助行’就是能幫助正行達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實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后者是‘緣’。當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那么往生一事,肯定就沒有問題、沒有障礙了。
往生是大福報之事,世間沒有一種富貴能與之媲美和相提并論,這可從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和佛菩薩親來接迎等等瑞相看出來。那種偉大的場面,就連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稱的弘一大師,臨終之時,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淚!
這種大福報從哪里來的呢?我們又應如何修福呢?《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現在,我們依據佛之所說,特將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應修習的三種福業,略作解釋如下:
第一種福
●孝養父母。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財物、替父母辦理事務、供給所需之一切、不可違背其意愿、奉獻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勸導父母皈依三寶,和求生西方。
●奉事師長。這包括要恭敬順從、替老師辦事、要聽從指導、常以財物奉敬老師。對出家的法師,還要恭迎法師、見到法師要心生歡喜、恭請上坐、以上好之飲食供養、不可違背法師之教導、不可改變對法師的信仰和敬愛。可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佛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由于我們很難遇到善知識,所以必須‘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凈土經典去修,可保絕對無誤。
●慈心不殺。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傷害或殘殺他們。
●修十善業。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學佛的基礎,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報,福德無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惡,惡有惡報,往生必有障礙。十善者:
(一)不殺生,即不可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的人有十種的功德: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將來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不偷盜,即不可偷拿或盜取人家的財物。不偷盜的功德: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天生。將來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即美色當前,不會對之評頭評足);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將來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四)不妄語,即不可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不妄語的功德: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五)不兩舌,即不可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不兩舌的功德: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將來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六)不惡口,即不可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不惡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將來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七)不綺語,即不可花言巧語,或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不綺語的功德: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損。
(八)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不貪欲的功德: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慳嫉故。將來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于心,也不發怒于形。不嗔恚的功德: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不愚癡。這里所說的愚癡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癡的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個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作所為,無不是福。
第二種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個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經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落餓鬼;皈依僧,不作畜生。’這三句話,就已說盡了三皈依浩大無邊的功德了。
●具足眾戒。三皈之后,還要遵守各種的戒律。戒律的意義是約束自己,做你應該做的,不做你不應該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還要持菩薩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惡,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儀。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樣子,要守修行人的規矩,如行住坐臥,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見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輕浮的舉動,便是違犯威儀。持戒和守威儀,都屬于修福。
第三種福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凈土,完成佛道,同時還要隨緣廣度眾生,利樂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眾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為一個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會胡作非為,造作傷天害理的事。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當見到了佛,何愁不開悟成佛?
●讀誦大乘。念佛人應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極圓頓的道理,像讀誦凈土五經,便是讀誦大乘之經典。
●勸進行者。我們不但要勸導那些向來不念佛的人,來參加我們的行列,做一個深信、切愿、力行念佛的人,而且還要勸導那些已經念佛的人,更進一步,由妄心念佛而凈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亂而理一心不亂。大慈菩薩曾說:‘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見,勸人念佛,有無窮無盡的福報。
上面所列之三種福業,佛說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成凈業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凈業之真正種子。顯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盡本分培養優良品德之福業,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極樂世界之凈業。
昔時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凈土,不愿修念佛法門,恐是此人福薄?’大師答道:‘確是此人福薄!’凈土念佛法門是一個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門,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會對它信愿行。例如《無量壽經》中就說到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聽佛講此經,聽了很歡喜,也希望自己將來作佛時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偉大,但他們僅動此歡喜心,并不發心念佛,和求愿往生。佛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夠,所以今生不能一聞即信、愿、行。
這樣的例子,現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據統計全世界的人口已達六十億,但有幾人遇到此念佛法門呢?又有幾人一聞就能信能愿能行呢?可以說萬中無一,此無他,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對此法門,一聞即能信能愿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剛經》之所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一生造惡業,但臨終卻能懺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們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肯定都大過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人。
誰想證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緣,那可從自己對念佛法門,是否一聞即能信、能愿、能行看出來。若如是者,應當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積福,千萬不要錯過了此千生萬劫都難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絕好機緣;若未如是者,亦應見賢思齊,趕緊信愿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車,方不枉為人一生啊!
十一、一個簡單的念佛儀式
念佛儀式,有繁有簡,可隨各人喜歡;功德大小,則胥視行者心存誠敬多少而定。若無誠敬,任何儀式,皆失意義。
這里要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念佛儀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問訊,或焚香頂禮三拜,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三聲
阿彌陀佛 坐立均可,念百聲千聲或萬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三聲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三聲
念畢,再念大慈菩薩贊佛懺罪回向發愿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后,問訊或頂禮三拜而退。
注意事項:
1、家中若供有西方三圣像,須對佛禮念。
2、念佛時,記住要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數應由少漸多,不可由多漸少,又須持之有恒,不可或作或輟。
4、正課時念佛,平時更要念佛,以便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凈念相繼,無有間斷。
5、在穢處或躺在床上,不可出聲念佛,因與律儀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樣的。
6、拜佛時,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觀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誠敬之心頂禮,這樣拜佛,才能感應道交,福至心靈。
7、拜佛要注意三件事:(一)收攝其身,即拜佛時不得有任何不合規矩的舉動;(二)鄭重其語,即拜佛時不得與旁人閑話;(三)誠敬其意,即不得以輕心慢心拜佛,要心無旁騖,衷心誠懇。
8、凡禮拜務必從容,五體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經,或拜出家人,皆應如此。
9、念回向發愿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里過,以便在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視同具文,隨便背過,徒具形式,那是沒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薩贊佛懺罪回向發愿偈,古德說,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報。若嫌之太長,可念普賢菩薩之發愿偈:‘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或文殊菩薩之發愿偈:‘愿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兩位大菩薩的發愿偈完全一樣,只是一個七言,一個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凈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并以之作為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
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晉·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乃中國凈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為千秋萬世后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不修。
——后魏·曇鸞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漸漸鳩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唐·善導大師
當于凈土起增進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
——唐·少康大師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后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明·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凈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師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愿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凈土故也。
茍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清·行策大師
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圣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么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凈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凈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清·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凈業,則凈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墻,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清·際醒大師
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愿,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圣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于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變為善因緣矣。
當恪守凈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凈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修行人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在凈宗就很簡單:云何安住其心?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對一切眾生要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凈土必有障礙。只要對于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凈業。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愿,我們的愿力若與四十八愿相同,可說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愿,作為我們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凈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語錄;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時之王龍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農、方倫居士等,對凈土法門,亦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特錄于下,以饗讀者: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愿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凈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居士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居士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有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以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殊勝方便。
——江味農居士
修禪要無心無境,所以在禪定中,不管見何境界,皆是魔事。修凈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見境界,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見與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還要知道:縱使所現之境,確為佛境,然若執之過甚,則亦成魔。楞嚴經說:‘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遠公一生,三見圣相,而亦不理不說,此正所以教后人:勿因貪戀、欣喜、分別、執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與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穩定凝重,何況不符。
說念佛是做無生的工夫,錯了,實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離此娑婆,生在極樂國,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離濁世,生凈土想。倘若誤認為:念佛是求無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凈土的效用,連根掘起,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而必須加以糾正。
不念佛時,并不覺得有念頭,念佛時,反而覺得念頭多者,這些念頭,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來就有,經念佛才發覺耳。一切眾生,平日胸中,皆有無限妄想,憧憬未來,作生死根本,作三惡道根本,而主人翁向來迷于塵境,總不覺得。一旦經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覺悟,精勤念佛,方才發現妄想眾多,擾亂心體。此后若繼續精勤,念佛不輟,則彼妄想,自漸次消滅,終得圓證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時,但著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時,應著重‘阿’字,緩念時,應著重‘陀’字,則心自定,試之!
有相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相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為凡夫而說之法。法身是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為圣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禪與凈土,關系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禪凈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禪凈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凈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禪家的最高境界,而禪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凈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說無住生心呢?須知凈是凈,禪是禪,這兩門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處,凡夫住六塵而生心,住于貪嗔癡煩惱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佛國凈土,境雖不同,其有生則同。生佛國的最后,還要把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無生無滅,無為無相的涅槃,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過三賢十圣以后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這是凈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禪宗的境界。
——方倫居士
十三、科學時代的往生實例
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被稱為科學時代,在那一百年中,緣熟而往生西方凈土者,不知凡幾,雖《凈土圣賢錄》和《往生傳》盡量搜羅記載,亦難免掛一漏萬,無法盡錄。于此僅錄在那個時期往生的實例十則,其中出家和在家眾各半,以資證明凡信愿持名,不管僧俗,決定往生。又所錄之出家眾,皆乃近代佛門高僧,其偉大生平事跡,大家均耳熟能詳,故不再贅言,僅志其往生時所現之瑞相,由所現之瑞相,顯示其人,必定往生。
(一)
印光大師,乃凈宗第十三代祖。
往生前,預知時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現一點小病,隔日即召集大眾,宣布妙真法師為蘇州靈巖山寺之住持。于是大眾選十一月九日為升座日期,印光大師說:‘太遲了。’又改選初四日,也說:‘遲了!’最后擇為初一,才點頭說:‘可以!’
十一月三日晚上,進用稀粥一小碗,接著告訴真達和尚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四日凌晨一點半起來,坐著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后,即大聲念佛,二點十五分取水洗手完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發愿,要往生西方凈土。’說完后,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點,在大眾念佛聲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禪定,時年八十歲。
往生百日后荼毗,得五彩舍利珠百余顆,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頭頂蓋骨裂成五瓣如蓮花形狀。
節錄自《印光大師永思集》
(二)
弘一大師,雖以持律聞名,但篤志念佛。
晚年時神采氣力漸衰,自知將要往生,因而盡力弘法,時常勸人聽時鐘念佛,依照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設想為阿彌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號者,則以第一個滴為‘南無’,答為‘阿彌’,第二個滴為‘陀’,答為‘佛’。他的聽時鐘念佛,不失為一個攝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師前往靈瑞山講經。不久之后,住在溫陵養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大眾講經,并向院中的老人講說凈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拒絕醫藥及探問,只是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只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著「悲喜交集’,交給妙蓮,并囑咐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并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話,仍默念佛號。四日戌時(晚上七時至九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時年六十三歲。荼毗后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塊。
節錄自《弘一大師永思集》
(三)
諦閑大師,一生教闡天臺,行專凈土。
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間,大師在上海玉佛寺講《楞嚴經》,復應無錫居士之請,為講省庵勸發菩提心文。因年事已高,炎熱過勞,講畢,即示疾。回浙江寧波,而精神日漸疲乏,乃息心休養,預備往生凈土。雖沒有什么痛苦,但飲食日減,身體日弱,遂將天臺宗一切事務,交付妥當,令門人寶靜等繼續弘持。至七月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說道:‘佛來接引,我要往生了!’即令侍者,為之沐浴,更衣。繼命寺眾齊集大殿念佛。又令人扶行,趺坐龕中。午后一點十五分,于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含笑而逝。面色光潔,頂暖逾時不散。世壽七十五歲。
節錄自《歷代凈土高僧傳選集》
(四)
倓虛大師,一生亦教闡天臺,行專凈土。教導后學,修習止觀念佛,逢人也諄諄勸以念佛法門。其門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預知時至而往生的人,不計其數。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大師講《金剛經》至經中之十七分時,忽然感到疲倦,從此飲食減少,仍談笑自如,風趣橫生,經醫生檢察無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舍,準備后事,對大眾說:‘人生如戲,生如是,死亦如是,現在已經演完,該收場了。’有人勸他服藥,大師說:‘藥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命以無常為定律,無常到來,誰也難逃。我自己的生死,自己能作主,也自知去處。’并對弟子等人,諸多咐囑,勉勵各自珍重。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時,自己把脈說:‘脈博已亂,請扶我起來,我要去了!’說完后,趺坐結彌陀結,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地往生。時年八十九歲。
弟子們為大師啟建佛七共四十九天,圓滿后荼毗,火化時白云縹渺,其香氣傳聞數里,獲舍利子數千顆,骨花五大盤。
節錄自《影塵回憶錄》
(五)
律航大師,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論行住坐臥,佛號不離口,念珠不離手。
大師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將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先將右耳聽力,作意并在左耳,聽一百聲。再將左耳聽力,并在右耳,聽一百聲。然后兩耳平均聽一百聲。或者攝心記數,初三聲注入左耳,次三聲注入右耳,再四聲兩耳一起聽聞,共為十聲。如此循環練習,才一個月就可大見功效,偶爾生起妄念,隨時覺知,日子久了養成習慣,不必作意并耳而自然并入了。大師以此度化他人,得其傳者,皆稱絕妙。
公元一九六○年春天,律航大師將他在臺灣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廣化法師接替,從此隱居靜修,預備往生資糧。五月二十八日早晨,趺坐于連接大殿的寮房中,隨眾持誦早課,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看見一場大法會,異常莊嚴,人數之多,世間未見。又見到已往生之蓮友多人,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將到了,隨即謝絕外緣,一心念佛,由每日一萬聲增至五萬聲。
初七日立遺囑,交代后事。十一日未時(下午一至三時),沐浴完畢,到客堂,向西方而坐,對大眾開示說:‘你們有幸得以信佛,又得出家,是幸運之中最幸運的人。現今告訴你們,修行的法門非常多,而以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圓頓殊勝。你們看我念佛二十余年,現在臨命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這是最好的證明。’又站起來舉起兩袖說:‘看我不是很好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后來又說:‘此生多么幸運,老了而能出家,又得你們這些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時為妻室兒女啼哭糾纏,哪里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怎能往生?’說完就獨自回寮。
過不多久,呼喚廣化法師來,廣化問他是否往生的時間到了?大師點點頭。隨即鳴鐘召集大眾助念,大師也隨眾念佛,剛開始聲音緊湊而急促,漸漸小聲而安定,隨即安祥地往生了,當時是下午酉時(五至七點)。時年七十四歲。停靈三日,而容光煥發如生。荼毗后,獲五彩舍利子數百顆,頭頂骨現出蓮花的顏色,半露舍利子,好像深紅色璧石所鑲嵌的珍珠。
節錄自《律航法師遺著》
(六)
二次大戰之后,香港何東爵士夫人,何世禮將軍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東夫人信佛,兒女非常孝順,家中仍有佛堂,彼此并無沖突。她的往生,給香港人很大的啟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們以及家中親眷一齊召來,她說,我們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母子一場,你們今天念聲佛號送送我。這最后的要求,于情于理都講得過。她盤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鐘就走了,從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時不說話,臨終表演給大家看,結果度了一家人。
節錄自凈空法師講述《無童壽經講記》一書
(七)
臺北蓮友念佛團有一位李濟華老居士,于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向蓮友講《阿彌陀經》大義,講了一個半小時,聲音宏亮,講完之后,向大家說:‘我要回家了!’大家以為他年紀大,七十九歲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下了講臺到客廳,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說,他兩三個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處聊聊天,似有辭別之意。
節錄自凈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講記》一書
(八)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從小就跟隨祖父持誦《金剛經》,終身不間斷。他所著的《金剛經講義》,風行海內外,是一本噲炙人口的著作。他常常領眾念佛禮懺,并講大乘經典,皆指歸凈土,譬如講《金剛經》時說:‘“則非”、“是名”兩句,即是開念佛法要也。“則非”者,是說明自性清凈,本無有念;“是名”者,是說明妄念繁多,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也。必應念至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妄盡情空,一心清凈而后可。此即是所謂的一心不亂,不亂即所謂清凈也。如其心凈,即佛土凈矣!’
自一九三三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間無夢。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黃梅季節,必定生病數個月之久。一九三八年四月,天氣陰冷潮濕,仍然臥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終日不斷,自己則常隨默念,神志非常清楚。到了五月中旬,疾病日漸嚴重,而神志卻更加清醒。五月十八日晚上,忽然說:‘金光遍照,佛來接引!’于是合掌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然而往生。時年六十七歲。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卷首
(九)
謝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縣人,十七歲嫁到鄭家,生活很苦,*她做手工補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雖然不識字,可是天性純良,很懂道理。不幸長子在二十九歲時病故,緊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夢見觀音菩薩領他去看地獄,醒了之后就發心學佛,因為真正見到地獄,所以念佛非常努力,病也就好了。作為母親的她,看見孩子如此年輕,就已這么努力,她不能落后,便也跟著用功了,讓孩子帶她去皈依。同時擺脫了家務,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而且長齋念佛,一直很用功。到了七十八歲時,她每天都念佛八萬聲,達到不念而念的境地。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歲,臨終前八天,她對孫媳說:‘我已經見佛了,就要往生了,以后不吃飯了,你不必再給我送飯了。’她孫媳謹遵所言。此后八天她都不食飯,每天只是跏趺坐,搭著衣,念佛不斷。念到第八天,她欣然的說:西方三圣來接引了!又說:佛的白毫光殊勝得沒法子形容!說畢即合掌念佛,安祥坐化。火化時,在場的人都聞到異香,并撿到舍利子三十多粒,遠近贊嘆!
摘自律航法師《百日念佛自知錄》
(十)
楊媽媽是貴州三穗縣人。
她從小就成為鎮遠楊家童的寄養媳婦。十七歲時,與楊維新先生結婚。十九歲時,因為難產,非常痛苦而昏迷,夢見: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貴子。承蒙白衣觀音,送一個孩子放在她懷里,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覺得身心清涼而醒過來,孩子已經呱呱墜地了。
這個時候,她才知道自己已經昏死一日一夜,幸好公婆信佛,祈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保佑媳婦母子平安,愿婆媳兩人長齋拜佛,以報佛恩。大悲水一灌進口中,她就醒了,從此以后,她就長齋念佛。
不久,她先生入學選拔貢生而早逝,公婆先后過世,兒子也出外求學而后從軍抗戰,家中只剩下她和丫鬟羅蓉蓉,每天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早晚課寒暑無間。她活到九十幾歲,白發轉青,牙齒掉落,又再長出新的。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她兒子楊少新,已榮升為司令官,衣錦還鄉,率領外國妻子刁斯皮,兩位孩子戎戎和球球,兩位女兒梅姑和梅娘,以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師等回來團聚。當時只有她兒子隨母吃素念佛,其他人都信基督教,他們都認為楊母是魔鬼。
次年,孫女梅姑和孫女婿奚不得牧師在鎮遠建立悔心布教所,宣傳基督教義,吸引了許多信眾。
長孫戎戎,去湖南求學沒有成功,因為交一些壞朋友而染上惡習,病危送到醫院診療,護士施惠人代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垂佑而很快痊愈,因為被護士小姐照顧和救命之恩所感動,而被說服,改信佛教,在公元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向彌勒寺超凡和尚祈求受三皈依和五戒,法名了緣,臘月初日,娶護士小姐施惠人為妻。
梅姑因為夫婿奚不得牧師車禍逝世,傷心欲絕,也被惠人勸化而信佛,于公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九日皈依鎮遠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將悔心布教所,改造為悔心居士林。六月十九日舉行落成及西方三圣像開光典禮,同時也啟建護國息災法會三天。通知教友,歡迎各界參加,請老和尚主持,并請祖母楊夫人為居士林林長。楊夫人在法會中精進不輟,十九日下午舉行通俗演講。楊夫人登臺說:‘第一,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將居士林交給戎戎負責。第二,我勸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方法并沒有什么技巧,只要日夜不停地念下去,工夫到家,決定往生。第三,我現在預先告訴諸位,我快要往生了,希望在座大德都可以親自看見,以做為念佛的榜樣,增加信心和愿力!’
到了二十一日法會圓滿,有一千多人皈依。楊母登臺對大家微笑地說:‘我早已提倡青年信佛和佛化家庭。你們這些青年,現在都已皈依三寶,我家也是佛化家庭,這是我的孫媳婦惠人的功勞,使我能夠實現畢生的愿望。三天以來,承蒙諸位功德加被,我的凈業已經成就了。月前,觀世音菩薩約定今天要來接我,所以我現在要向諸位告假了!’
戎戎、惠人和梅姑等人一齊跪下,母親立刻阻止她們發言,并且嚴厲地說:‘人誰沒有死呢?連佛也涅槃了,但在我還沒有走之前,我先請教諸位佛教的前輩,古人有盤腿端坐逝世(又稱坐化或坐脫)、站著逝世(立亡)、吹著笛子水葬、自身起火焚燒,甚至以倒立姿勢逝世;逝世的方式很多,敢問他們有沒有笑著逝世的,如果沒有我就笑著逝世!’她說完就哈哈大笑,笑聲越來越小而逝世。
親屬們哭泣,老和尚立即告訴他們:‘不許哭!不許動!孝子賢孫應趕快為她念佛,以使她往生的品位增高!’接著立即齊聲念佛。
丫鬟羅蓉蓉忽然趕來大哭地說:‘她老人家一個月以前寫了一張遺囑,留下一尊玉佛,告訴我說:她逝世時,特別允許我哭,其他任何人都不許哭、不許搬動她的身體,直到明天這個時候,才能夠抬回家里辦理喪事!’說完,她就禮拜老和尚和大眾,笑著說:‘諸佛大菩薩,請你們各自為法保重,傻丫頭要開始哭了!’
于是蓉蓉就跪在楊夫人的身旁,放聲大哭,哭聲也越來越小,當哭聲停止時,她也往生了。
老和尚說:‘羅居士也已經往生了,請諸位加緊助念佛號!因為有生必有死,想要不死,先要無生。只要皈依佛教,遵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修行,必然能夠證悟沒有生滅的永恒境界。楊夫人和羅小姐就是事實的明證,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一位大笑而死,另一位大哭而死,都是往生凈土的瑞相。諸位有緣皈依佛門,已經有大善根,如果你們依照楊夫人教你們的念佛方法,身體力行,一定可以了生脫死,即身成佛!’
翌日,大家將遺體移回楊家辦理喪事,楊夫人和羅蓉蓉的面貌仍栩栩如生。
摘自陳柏達居士著《凈土的見證》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臺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秖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后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不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眾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隨緣而不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家之權。故可為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實。故須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三。開權顯實。統惟圓教之一。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
所謂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則四十八種。復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三。廣歷四三昧。四教則成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復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三昧之外。觀經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心。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請嘗言之。六字彌陀。為因名故名。為因心故名。為亦名亦心故名。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與心何預。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誰半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中半名應在。離既各無。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緣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諦既爾。能念觀智。例此可知。
復次。束此境三。總名妙假。舉正報該依報。舉化主該徒眾。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三千歷然故。復次。束此觀三。總名為空。以覓心無朕故。復次。名若是心。復何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復何為心。心若非心。名何預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虎溪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后。一心圓絕了無蹤此之謂也。
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弘揚也。誰有智者。舍此別求歧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