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02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02
2007年07月02日10:15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678 字體: 繁體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02
 
 
 
陳義孝居士著
 
 
 
5、普契眾機
 
 
 
念佛法門,自古就有‘阿伽陀藥’之美譽!因阿伽陀藥能普療眾疾,而念佛法門亦能普度眾生。
 
 
 
它之能普度眾生,主要原因是它能普契眾機,適合一切不同程度的人修持,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蕅益大師是凈宗的第九代祖師,他所著的《彌陀要解》,在佛教界里極具權威,尤其近代的印光大師對之推崇備至,曾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為《阿彌陀經》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老人家甚至肯定這部注解,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沒有私毫的錯誤。蕅益大師就在這本《要解》里這樣強調:‘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他所說的‘收機最廣’之‘機’,指的就是根機、程度,世人的根機程度有上中下之不同,禪宗專接引上上根人,教下如華嚴、法華接引上、中根人,其他之經論亦以專度某一類之人,唯獨念佛法門,接引各種不同根機的人,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普度,實在不可思議。
 
 
 
蕅益之前有位蓮池大師,他所著的《彌陀經疏鈔》,與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及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都是研究凈土宗行人非讀不可的名著。這位蓮池大師另外有一篇‘普勸念佛文’,可以作為念佛法門‘普契眾機’的最佳注腳。其文說:‘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里偷閑,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看了上面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正好念佛’的提示,您就會明白,世上無一人不可念佛,而念佛法門也適合一切的人了。
 
 
 
6、現生獲益
 
 
 
人類是現實的動物,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現實的問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是不是要等到將來往生西方之后,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利益?答案是:今生念佛,今世就能獲得其利益。
 
 
 
今世就能獲得什么利益呢?其范圍太廣泛了,不勝枚舉。茲舉十例,以概其余:
 
 
 
(1)佛光注照
 
 
 
《觀無量壽佛經》不是說佛‘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嗎?只要你念佛,必為佛光之所注照,終身安樂!
 
 
 
(2)諸佛護念
 
 
 
《阿彌陀經》的本名叫做‘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凡持誦此經,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事迪吉,一切呈祥!
 
 
 
(3)菩薩護佑
 
 
 
《無量壽經》說,念佛的人,日夜都有二十五位菩薩在其左右。這樣當然逢兇化吉,消災免難了。
 
 
 
(4)人天愛戴
 
 
 
《無量壽經》還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就是白蓮花,微妙香潔,人人愛戴。以之比喻念佛的人,就像白蓮花一樣,到處受人歡迎、愛戴。
 
 
 
(5)消除業障
 
 
 
念一句阿彌陀佛,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重罪都能消滅,則我們日常遭遇的業障,自會重者輕受,輕者化為無了。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因為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慈云灌頂大師說,世人業重,所有經懺不能消除者,憑一句佛號便能消除。我們若想消業障,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經咒,念阿彌陀佛就夠了。
 
 
 
(6)解怨釋結
 
 
 
念佛的人,心地慈祥,自然不會與人結怨作懟,即使過去已結的怨仇,也可藉佛愿力威神,化戾氣為祥和。
 
 
 
(7)止息惡念
 
 
 
凡夫的心,妄念紛飛,而所起的念頭,大都善念少而惡念多;念佛的人,因為一心念佛,自然惡念不生,善念增長,功德無量。
 
 
 
(8)調伏妄心
 
 
 
蓮池大師說:‘佛號納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可見六字洪名,是‘一念治萬念’的無上妙法,也是醫治妄想的持效藥,果能一心念佛,則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一掃而空,還你清凈本然的本來面目。
 
 
 
(9)福至心靈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口里念佛,日久功深,罪滅福生,福至心靈,心想事成。
 
 
 
(10)三業清凈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是意業清凈;口中念佛,是口業清凈;身不妄作,是身業清凈。一個人若能做到身口意三業都清凈,那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去佛不遠矣!
 
 
 
這里再說幾個歷史故事,以資證明念佛有功夫的人,自能與佛發生感應道交。
 
 
 
●明代的蓮池大師,有一年他所住的地方發生亢旱,村民請他祈雨,他說我只會念佛,不會求雨,但在眾村民的堅請之下,他敲擊木魚,率領眾人,繞田念佛,未幾雨即傾盆而下,眾皆驚嘆。
 
 
 
●隋代的南岳慧思禪師,雖是禪師,但求生凈土,夜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從此聰辯過人,講經說法,度人無數。
 
 
 
●宋代的永明禪師,篤志西方,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由是辯才無礙,下筆萬言。
 
 
 
●宋時秀州有一個出家人,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愈人無數,人皆稱之為活佛。時人川西的劉凈密老居士(后來在西康出家,法名慧定),他也常以所念之阿彌陀佛法水,為人消除病苦,異常靈驗。
 
 
 
其他,諸如念佛明目、念佛免死、念佛愈疾、念佛卻鬼、念佛免難、念佛薦亡等等,此類事跡,罄竹難書,若將之搜輯起來,可以編寫成許多部數寸厚的巨著呢!
 
 
 
佛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能使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使人獲得最圓滿的智慧和人格,至于神奇的感應,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而已。
 
 
 
雖然念佛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感應,而在于求生西方,可是只要我們虔誠地信佛念佛,必然會改變氣質、人格升華、逢兇化吉,和充滿歡喜等等。
 
 
 
7、帶業往生
 
 
 
所有一切法門都說,人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唯獨念佛法門卻說,不必斷見思惑,也可帶業往生。
 
 
 
從前有位國王,向一位法師請教:
 
 
 
‘念佛人真的可以帶業往生嗎?’
 
 
 
法師反問國王:‘大石頭放在水里會沉嗎?’
 
 
 
‘必沉!’國王答。
 
 
 
‘要大石頭不沉,可能嗎?’
 
 
 
‘不可能。’
 
 
 
‘如果將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然后載到很遙遠的地方去,這樣能嗎?’
 
 
 
國王恍然大悟,點點頭。
 
 
 
這段問答是啟示我們:眾生造惡業,必然墮落于三惡道,就好像大石頭放在水里必沉一樣;但如果念佛,業雖重,但可仗著彌陀愿力威神的加持,得生極樂凈土,就好像把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可以無遠弗屆一樣!
 
 
 
這里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此法門雖說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只帶往昔所造之業,不帶今生念佛之后所造之業。若有人以為可以帶業往生,遂咨意造業,完全依賴于佛,自己不必修行,那就搭錯線、會錯意了,倘若如此,墮落于三惡道都有份,更遑論往生了。
 
 
 
帶業往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古時有一人,名叫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危,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請僧救度。其妻請僧到來,立刻告訴善和:‘這是你今生殺業太重,才有如此現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為你解冤,可以令你脫苦,現在請你隨我念佛。’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隨僧念佛。甫念數聲,善和說:‘牛已經去了!’僧勸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過不多久,高聲說:‘佛來接我了!’最后念佛而逝。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多生多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其情形猶如被三軍重重包圍,唯一的辦法就是突圍,憑念佛功夫,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沖出重圍。
 
 
 
念佛之所以可以帶業往生,因為它可以化‘業力’為‘愿力’,業力雖不可思議,愿力更不可思議。
 
 
 
8、決定往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曾發四十八度生大愿,其第十八愿說: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稱其名號,雖只十念,亦能往生。
 
 
 
第十九及二十愿說: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愿,不取正覺。’
 
 
 
這是說:凡發愿欲生其國者,臨終必來接引往生。
 
 
 
又第二十一愿說:
 
 
 
‘我作佛時,十方諸佛,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凡作善事之后,若將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必得往生。
 
 
 
由阿彌陀佛每發一愿之后皆說‘若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向世人保證:不管您是持名念佛,或發愿求生,還是修諸功德回向,必定往生。
 
 
 
唐時善導大師(據傳乃阿彌陀佛之化身),更直接了當的說:‘萬修萬人去’。綜觀佛教歷史,真的,只要真修,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如何證知一個人決定往生呢?決定往生者,臨終必有瑞相,諸如:1、心不顛倒(沒有恐懼、掛礙);2、預知時至;3、凈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凈土,厭離娑婆);4、洗漱更衣(臨終時會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聲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異香滿室;8、光明照身;9、天樂鳴空;10、說偈勵眾。如果具足以上十種瑞相,那當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數種,亦決定往生。
 
 
 
9、九品往生
 
 
 
念佛法門,常為人津津樂道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淺的不同,可以分為上、中、下三輩。在三輩中,每一輩又可分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種的品類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由于往生的人有九種的品類,所以所托生的蓮花叫做‘九品蓮花’,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叫做‘九品凈土’、‘九品凈剎’、‘九品安養’或‘九品蓮臺’,所修的九種凈行也叫做‘九品行業’,阿彌陀佛更號稱為‘九品覺王’。
 
 
 
修怎么樣的因,就得怎么樣的果,誰想知道自己將來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現在所修的‘九品行業’是屬于哪一種品類,就可預知其消息了。《觀無量壽佛經》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須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愿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要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極樂國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聞已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死后應墮地獄,命欲終時,獄火煎迫,遇善知識,贊說彌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聞已除八十億劫重罪,獄火化為清風,吹諸天花,花上化佛來迎,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地獄,臨終遇善知識,說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說九品往生的情形來看,上三品之往生者,乃悲智雙運之菩薩;中三品之往生者,乃緣覺聲聞之圣眾;下三品之往生者,便是我們這些帶業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種品類的眾生都可以往生,可見念佛法門,的的確確,徹上徹下,無所不宜,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不管是誰,只要聽到念佛法門,能信,能愿,能行,即屬‘緣熟眾生’,即有資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門可以九品往生,這為世人敞開了超凡入圣之大門,而且下下品往生,也勝過三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許多世人,以得少為足,常說:能下下品往生,就夠了!對此,凈空上人時常苦口婆心的教誡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萬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還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達不到中品,下品確實還有分;千萬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沒有把握。’世人應緊記上人的教誡為是。
 
 
 
10、活著往生
 
 
 
往生是‘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但許多人都把神圣的‘往生’當作‘死’的代名詞,那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大錯而特錯!
 
 
 
為了證明‘死’與‘往生’有實質上的不同,我們要舉一個實例,就是:死的情形,凄凄慘慘戚戚,所以許多人都怕死;往生的情形,正與此相反,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盛大的慶典能與之相提并論或更隆重的了!《觀經》里說:
 
 
 
●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無數菩薩,至行者前。同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行者見了,無限歡喜,自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剛臺里,跟隨在佛的后面,好像一彈手指那么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與千化佛,同時都伸出手來,握著行者的手。行者見了,自己看見自己坐在紫金臺里,像轉一個念頭的短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時伸出手來迎接他。他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蓮花里,跟隨在佛的后面,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見佛光,心里非常歡喜,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坐在蓮花里頭,雙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禮,在頭還沒有抬起來的短時間,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上,當蓮花合攏時,行者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下生者:命欲終時,遇到善知識,向他細說極樂國土種種的快樂,和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愿。行者聽了之后,隨即命終,譬如像身強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間,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彌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接行者。行者看見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滿其室,心里非常歡喜,他就坐在寶蓮花里,跟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終時,因生前造作諸惡,故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識,為他演說阿彌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聽了之后,立即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地獄猛火立時化為清快涼爽的風,吹來無數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他,像轉一個念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惡,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像這樣的人,應墮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里,經歷多劫,所受痛苦,無窮無盡。這樣愚癡的人,臨命終時,碰到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他以極真誠懇切的心來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到金色的蓮花,像太陽一樣,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轉一個念頭那么短的時間,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況之后,你就曉得往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絕對與死不同。是故許多人視‘往生’等同于‘死’,那是有眼不識泰山,把‘寶’當作‘草’,貽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還有比上面所說的盛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就是:許多世人由于種種原因,從這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去,當移民時,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移民,因為這個世界太苦了,很難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決定移民到極樂世界去,當往生時,也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
 
 
 
凈空上人在無數次的開示中,都強調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樣,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老人家的結論是:‘念佛人往生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人很清醒,神識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薩來迎,還會告訴旁邊的人:佛菩薩來了!我看見了!我要走了!你就曉得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后才走的。跟佛菩薩走時,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可見念佛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經是第二世,不是這一生了。’(見法師主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一書)
 
 
 
凈空上人還說:‘念佛法門乃一個令人不死的法門’。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有據的:
 
 
 
曇鸞大師是后魏時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想學神仙不死之術,遂到江南去找陶隱居,懇求仙術。陶隱居給了他仙經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三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請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勝過這些仙經所說的嗎?’留支告訴他:‘世上哪里有長生不死之法?縱然得到長命,暫時不死,最終還是要六道輪回,這有什么可貴?要論真正的長生不死,就是佛所說之道。’隨即送他一部《觀無量壽佛經》,并說:‘學里面之法,就不會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也不會再在六道之中輪回,壽命之長,恒河沙數劫量,都不能相比,這才是佛教所說的長生。’他聽了非常歡喜,即把仙經燒掉,立志專修專弘凈法,求生西方。晚年還感得龍樹菩薩現身對他說:‘我就是龍樹,久居凈土,你是同道,故來相見。’
 
 
 
以此印證凈空上人之所說‘念佛乃不死之法’,誠不我欺也。
 
 
 
11、畢竟不退
 
 
 
《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什么東西不退轉呢?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凡圣同居土,依蓮花化生之后,即永不退墮于三界六道;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惑既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
 
 
 
根據一般經論所說,要修到十地法云地的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但《彌陀經》說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圓證三不退,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還能使念者、聞者,皆得‘畢竟不退’。聽過佛號,他的阿賴耶識中種有阿彌陀佛名號的種子,所以臨終才會念佛。若無善根,即不能臨終要其妻請僧救度,亦不會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彌陀名號,一歷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剛,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號,能令人畢竟不退,這就為我們制造了許多自利利他的機會,如平日與人見面,念一句‘阿彌陀佛’,既可代表問候與祝福,同時還可為他人種下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兩利,何樂不為?
 
 
 
12、暗藏道妙
 
 
 
釋迦牟尼佛曾勸其父王:‘行念佛三昧,稱是功德,有無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議,為一切三昧中王!’可見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學理,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
 
 
 
這個法門,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其實暗藏道妙,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亂’而至‘理一心不亂’,即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眾生,即密宗所說的‘三密相應’。
 
 
 
●念佛人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律宗所說的‘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就是天臺宗所說的‘止觀’中的‘止’;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
 
 
 
●不管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攝六根,令六根對六塵時,意識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此即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
 
 
 
●一心念佛,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即是般若宗所說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師真不愧為一代宗師,他說:‘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致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師點出,我們還真不知道在一句佛號里,竟然具備百行,統攝萬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至此我們也才明白:持佛名號,若論行事,愚夫愚婦,都能做到。若論窮理,等覺菩薩,尚未徹底,真的是‘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經說過,這一句佛號是斬群邪之寶劍、破地獄之猛將、照黑暗之明燈、渡苦海之慈航、出輪回之徑路、脫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訣、換骨髓之神丹。非常貼切的把彌陀圣號之無窮妙用都一一的點將了出來了。
 
 
 
知道了念佛法門具有如斯眾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號里便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之后,你能不‘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和死心塌地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嗎?
 
 
 
六、凈土三經的特別提示
 
 
 
大家都知道,凈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就在凈土三經之一的《無量壽經》里,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應特別留意。
 
 
 
若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說:如來(即佛)以無窮無盡的大悲心,憐愍沉淪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所以才出現于世,講經說法,目的純粹是為了拯救眾生,要給予一切眾生獲得最真實的利益。
 
 
 
佛的話雖寥寥數語,但一語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懷,乃是為了要拯救眾生,要給予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
 
 
 
到底什么才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呢?綜觀凈土三經之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因為:
 
 
 
●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才能使世人確知,在十方三世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絕對可以作為我們皈投依*的對象;和在無量無邊的宇宙中,尚有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可以作為我們最理想、最美麗的歸宿。易言之,由于佛的這個推介,使到全人類都看到光明和亮麗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脫死,把無量劫來的生死徹底了斷,劃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難,必須斷盡‘見思惑’才能辦到,而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們連其中之一品都斷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只要一心念佛,發愿生西,臨終佛來接引,便能往生佛國,一往生即證無生,永了生死,壽與佛齊!
 
 
 
●離輪回。即脫離六道輪回。一切眾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里頭,輪回受苦: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常受饑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縱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復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憐我們自從無始,即于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無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彌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脫輪回,永享妙樂!
 
 
 
●出三界。即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佛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來,備受眾苦;但要跳出三界,談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禪(即初禪至四禪色界四種的禪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無色定(即無色界的四種禪定),只能生無色界四天。上述四禪八定,因皆屬世間的禪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須加修‘九次第定’中之‘滅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才有資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見要想出三界,太難、太難了!所以常聽人說‘難如登天’;但現在只要念佛,發愿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內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極樂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于脫胎換骨、超凡入圣,從此躋身于菩薩圣賢之林矣!
 
 
 
●生凈土。即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一個人成功往生凈土,即生即能享受極樂世界種種美妙絕倫的物質環境,同時并享有也是極之清凈微妙的身心世界,總之依正二報,無盡莊嚴!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無上之佛果。《華嚴經》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處,就是在極樂世界無比清凈的環境里,在阿彌陀佛的親自調教之下,人人都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滌盡一切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當我們恢復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時,即表示我們已經成佛了,到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礙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們全都有。與此同時,我們便可以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了!
 
 
 
試想想,有什么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實際的呢?這些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為了欲使世人都獲得這種‘真實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無量壽經》里教導世人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在一般經論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在《觀經》是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師卻在《彌陀要解》里為我們說出一個最簡單的定義,那就是:深信和切愿,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直心、大悲心等統統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愿’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極樂世界,和切愿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了。
 
 
 
‘一向專念’,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可轉換題目。
 
 
 
誰能這樣的‘發菩提心’和‘一向專念’,誰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
 
 
 
佛又在《觀無量壽佛經》里,首先教導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厭苦欣樂。因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厭’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凈土之‘樂’,若一面欣凈土之樂,一面又留戀娑婆,那是很難往生的。
 
 
 
接著佛在該經里、教導世人修習十六種往生西方的觀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在十六觀中,前十三觀乃觀想和觀像,后三觀乃持名。
 
 
 
不管是誰,只要在十六觀中修成任何一觀,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彌陀經》里,教導世人要‘信愿持名’,亦即信、愿、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愿者,要切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要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誰具備了這種信、愿、行,保證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
 
 
 
由此可見,凈土三經,在在處處,皆引導世人:信彌陀、念彌陀,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懷,兼且亦是佛為世人(尤其末世眾生)所指出的一條正確修行方向和目標,這也正是凈土三經向世人所發出的特別提示。
 
 
 
自從佛涅槃之后,尤其今時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對一個極大的難題,那就是:不知‘何去何從’。因為佛當年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乃對有菩薩根性的人,說大乘法;對聲聞緣覺根性的人,說小乘法;對沒有意思出離三界的人,說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于對機施教,故凡受教者,無不獲益!這種情形,好比一個臨床經驗豐富的名醫,為病人對癥下藥,當然無不藥到病除,著手回春!
 
 
 
然而今日,離佛世已經二千六百多年,當年佛所說之法,雖全部猶在,都記錄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經》里,但時人障深慧淺,缺乏‘自知之明’,面對八萬四千法門,個個都好,個個都妙,卻不知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的根性?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醫不在而其藥方在,面對無數的藥方,病人不知該服哪一個藥方才好的情形一樣。
 
 
 
其實,世人的這種困擾是多余的、不必要的,無所不知的佛早就預知世人會有今日之困擾,因而早已預作安排了。古來名醫沒有一個留下能醫百病的藥方,但佛法卻有一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靈丹妙藥,那就是凈土三經所提倡的、也是佛為一切世人‘度身訂造’的念佛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無一人不適合修行。
 
 
 
凈宗四祖法照大師,有一次游五臺山,見到文殊菩薩,他向菩薩請教:‘末法時代的凡夫,距離佛世已經很遙遠,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邊,不知要修什么法門,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薩告訴法照:‘你現在所修的念佛法門,就是最適合末法時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門中,也沒有一個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圓滿福慧雙修。念佛和供養三寶,是最重要的兩個法門。我文殊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并且由于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當時法照又問:‘應該如何念呢?’文殊菩薩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愿力不可思議,你應當凈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不會退轉,直至成佛!’
 
 
 
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經》里說:‘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話說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眾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淺,其他的法門,皆不適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難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眾機,無論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適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終完成佛道。
 
 
 
遺憾的是,世人喜歡世智辯聰,又剛愎自用,好高騖遠,非修禪學教,不足以顯自己之高超,結果許多人皆如印光大師之所說那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凈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我們看《凈土圣賢錄》和《往生傳》,發現其中有許多自認為根機下劣者,他們對佛的‘圣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說傻傻的聽,傻傻的學,傻傻的跟,結果傻傻的成。成什么呢?成功于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說的‘真實之利’。
 
 
 
蓮池大師是凈宗的一代宗師,他的道德、學問、行持,樣樣備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善知識’,但他對人說:‘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極大,這是世人應該仿效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認為:念佛求生西方,是貪圖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為,所以不愿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間,普度眾生。對于此種論調,方倫居士說:‘有種種證據,證明修凈土是大乘法:(一)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發三藐三菩提心,和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確都是大乘的行為。(二)往生論中,贊極樂偈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這是說:生極樂國者,皆大乘根器,并無二乘種性。(三)蓮池大師發愿文,一開頭便說:“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這是說:為一切眾生,普求無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極致之法了。(四)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生者皆不退轉,直至成佛,這怎么可以說不是大乘?(五)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說:“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由往生以至度眾生,由度眾生以至成佛,這若不是大乘,什么是大乘?’
 
 
 
至于要留在世間,普度眾生,我們謹舉一個真人真事,以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宋時之靈芝律師,初入佛門,曾發大愿,常生娑婆濁世,提誘群生。又見高僧慧布法師說:‘西土雖凈,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如三涂極苦處救眾生也。’他更堅持己見,輕謗凈土。后來生了一場大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去向;病愈之后,在天臺智者大師所著的《凈土十疑論》中看到:‘初心菩薩,要須常不離佛。’又在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中讀到:‘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由是頓悟前非,盡棄生平所學,專修凈土念佛法門。看了這個發生在佛門中的歷史故事,不知那些發愿欲留在世間普度眾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實,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現代人出國留學一樣,等到將來學成歸來,再為國服務。往生的人,佛經說,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礙辯才,善說諸法秘要,而且教化隨意,來去自如。我們將來從極樂世界回來,那是‘乘愿再來’,那時可以任運自由,可以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化身千萬億,應以何身度之,則以何身度之,多么自在!我們現在雖發心度眾生,但能力有限,猶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如何度眾生呢?所以對于那些輕蔑求生西方的人,我們只好借用古人的話說:‘燕雀安知鴻鵠志’和‘不可與夏蟲語冰也’。
 
 
 
佛為世人‘量身定制’了如此一個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門,卻反而遭人毀謗而不信。殊不知《華嚴經》號稱‘經中之王’,尚且弘揚凈土法門;又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都修持念佛法門,都以極樂為歸宿處。毀謗和不信念佛法門的人應該自問一下:這些大菩薩的智慧難道都不如我嗎?
 
 
 
凈空上人說:‘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輪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學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學問淵博之人,就是不肯學佛,此種人自以為見解比佛還高明,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此之謂世智辯聰,為人生八難之一,實為最可憐憫者。’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語,不聽祖師大德之教誡,自作聰明,平白錯失了于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的大好機緣,怪誰?
 
 
 
七、認清我們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為兩類,一類是凈土,另一類是穢土。
 
 
 
‘凈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從來未在其他學說或宗教里提起過,它是專指諸佛清凈平等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絕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里,樣樣都‘絕’了‘相對’,例如:只有善沒有惡、只有美沒有丑、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光明沒有黑暗......等等。
 
 
 
‘穢土’則是未斷煩惱、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相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里,樣樣都相對、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等等。
 
 
 
根據這個分類,我們不想可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然是凈土、是絕對世界;而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穢土、是相對世界了。
 
 
 
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經稱之為‘娑婆世界’,是一個充滿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證諸事實,的確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嶇難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風波險惡的江河大海,不時都有山崩、地震、海嘯和陸沉的現象發生。
 
 
 
●氣候方面:晴雨無定,寒暖不一,有時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餓殍遍野的旱災;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決堤的水災。
 
 
 
●生物界方面:動植物都不莊嚴,都有與生俱來的生老病死。還要面對種種意外災禍的發生,諸如瘟疫、車禍、沉船、空難、水災、火災、風災等等,簡直憂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壽方面:眾生的身體皆由四大(地水火風)合成,四大不調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壽命則人生七十古來稀,有者甚至未見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嗚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都有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思惑(貪、嗔、癡、慢、疑),所以不能出離三界,也很難悟道證果。
 
 
 
●人事方面: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爭、殘殺,甚至發生世界大戰等等。
 
 
 
這些都還只是粗顯的,更大的人間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災’和‘大三災’。
 
 
 
根據佛經說,我們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會發生一次‘小三災’。一小劫,是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算起,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合一減一增的時間,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饉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因饑餓而死亡無數;當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因病死亡過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兇器,觸之即死,加上人類自己又互相仇恨、殘殺,一直到人類所剩無幾為止。
 
 
 
若問為什么會有‘小三災’?那都是世人多行不義,常造十惡所召致的惡果,真是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人類經過小三災的打擊,所存無幾,因此感到驚惶,開始舍惡向善,斷惡行善,于是人壽也開始百年增一地漸漸增長。至于為什么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惡則壽命減、人心善則壽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轉?這大概就是‘諸行無常’、‘物極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類的壽命,是處于百年減一的減劫過程中,不信您看,釋迦佛住世時,人類平均的壽命為一百歲,佛入滅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佛誕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現在世界人類平均的壽命只有七十歲左右,比起佛世來,已減少約三十歲了。接下來人壽將會愈來愈短,雖說現代醫藥發達,醫療技術進步,但由于人心越來越險惡,以致許多前所未聞的、且又無藥可治的奇瘟怪疫紛紛冒現,相繼向人類襲擊,單單一個‘愛滋病’,就搞到醫藥界一時束手無策,這就是佛教所強調的‘神通不敵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于此應有所醒悟才是。
 
 
 
人壽越來越短,顯示距離發生小三災的時日,已愈來愈近了,未來的人類,將會面對人間三大浩劫,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至于‘大三災’,是世界進入壞劫時所發生的火、水、風三災。據佛經說,每一世界,都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等于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所謂‘成’,即世界由眾緣集合而組成;‘住’即眾生安住,有動植物,有國境,有歷史;‘壞’即開始毀壞,初十九小劫,壞一切動植物,后一小劫,壞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空’即壞盡后,一切俱成虛空。世界就是這樣不停的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科學家已證實,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進行著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但他們還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壽命有多少長,佛教卻說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等于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毀的年數。
 
 
 
當每一世界進入‘壞’劫時,首先來臨的是大火災,是時天上同時出現七個太陽,以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初禪三天,一切都燒成灰燼;接著而來的是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二禪三天,皆為大水所浸;最后到來的是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三禪三天,一切物質都被大風吹散破壞,直至世界灰飛煙滅無形無相而后已。
 
 
 
若又問為什么會有火水風三災?根據因果,世人內有貪心,外有水災;內有嗔心,外有火災;內有癡心,外有風災。由此可見,水火風三災,乃眾生共業之所召感,心生則境生,心有種種不同,故境亦種種不同,然境的性質,必似其心,這也正是佛教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則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現矣。
 
 
 
我們的世界,現在正處于‘住’劫中,是于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過十一小劫,即要開始壞滅了。聰明的人,最好趕緊念佛,求生西方,當‘小三災’或‘大三災’來臨時,我們已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才是避開人間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們的世界,因有種種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經才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們都甘心地忍受了。為什么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為大家都如古人所說:久處鮑魚之肆,不聞其臭。
 
 
 
佛經又稱我們的世界為‘五濁惡世’,‘濁’是‘污染’的意思,‘惡’是‘惡劣’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達到非常惡劣和嚴重的地步了。
 
 
 
五濁者,一、劫濁,即時代受污染;二、見濁,即世人的見解受污染;三、煩惱濁,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眾生濁,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濁,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間,的確樣樣皆受污染,而且有愈來愈嚴重之勢。尤其今日,隨著科學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為了獲得豐裕的物質生活,人人都向‘錢’看,都以物質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因此人心亦隨之都變得更貪欲、嗔恚、愚癡,人性也愈來愈趨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殺、盜、淫;口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犯貪、嗔、癡。所以,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十惡充滿的社會,亂象叢生。
 
 
 
在生活環境方面,同樣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有能力使高山低頭、河流改道、森林變禿地,加上工業迅速發展,廢氣、廢水、廢料日愈嚴重,現在已搞到空氣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溫、水源枯竭、沙漠擴大、物種減少,連臭氧層也破了洞,埃爾尼諾現象、拉妮娜現象接踵而至,世界到處都是烏煙瘴氣!科學家已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污染的現象不獲改善,再過五十年,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
 
 
 
佛教說‘五濁’中之‘劫濁’(時代受污染),乃因后面之四濁(包括世人之見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學家、教育家們對今日將陷世界于萬劫不復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嗎?
 
 
 
娑婆世界,名符其實,樣樣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不但生活環境的‘依報’充滿了缺陷和痛苦,其‘正報’身心,也一樣充滿了缺陷和痛苦。佛經便說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何謂‘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眾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
 
 
 
2、壞苦。那是每當偶爾出現的快樂失去時,所產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諸行無常、不停變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謂‘八苦’?
 
 
 
1、生苦。在胎如處牢獄,出胎如鉆穴隙,嫩膚一遇空氣,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嬰兒,無不呱呱大哭一場。
 
 
 
2、老苦。人的身體發育到了頂點,即是老化的開始。這時生理退化,漸漸眼花耳聾,氣虛體弱,動作遲鈍,步履蹣跚。
 
 
 
3、病苦。人體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四大不調時,就會生病,纏綿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劇烈,人將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馬分尸,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5、愛別離苦。生離已凄愴,死別更斷腸,以及好景凋逝,財產毀于一旦,凡此種種,都常使世人淚滿襟。
 
 
 
6、怨憎會苦。惡的眷屬來敗家,或時常與仇人見面,都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謀不遂,皆令人百般無奈、迷茫、失望,浩嘆造化弄人。
 
 
 
8、五陰熾盛苦。五陰又名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它的作用熾盛,把人的真性蓋覆了,使人迷惑顛倒,妄生分別執著,造作諸業,故人死之后,復須再生。
 
 
 
何謂‘無量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說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污蔑、漫罵、冤枉、加害等等,并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曬、風吹、雨打、饑渴、寒熱等等。
 
 
 
總之,我們的‘依正’二報,皆惡劣不堪。盡管如此,我們毋須絕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處,身心雖然苦,自有脫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們介紹過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嗎?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極樂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們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夠:
 
 
 
●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
 
 
 
●有自在康寧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
 
 
 
像這樣人生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全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徹底的解脫人生痛苦之道啊!
 
 
 
擺在世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因惑(愚癡迷惑)造業,因業受苦,依舊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輪回受苦,永無出期;另一條則是趕緊修行佛法,斷惑證真,背塵合覺,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來迎,往生極樂,永享妙樂!
 
 
 
然而,希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必須下定決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時名士鄭板橋,有一首寓意深刻和傳誦千古的詠松詩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們今天的身是業報身,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充滿天災人禍的娑婆世界,正如詩中的松樹,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巖中。松樹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傲然屹立于天地間;同樣的,我們若能牢牢抓緊彌陀圣號不放松,一句佛號念到底,也能夠不為邪魔外道所惑,不為五欲六塵所迷,進而由充滿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從眾生生死往來的穢土相對世界,進入于諸佛菩薩美妙的凈土絕對世界,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極樂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劇苦、輪回之路險、三界之無安,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卻生死、脫離輪回、跳出三界、往生極樂,決不能再俟來生。
 
 
 
然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雖說易往易生,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起碼你要發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資格往生。
 
 
 
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諸佛,雖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眾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沒有辦法度你。這猶如電視臺全天候廣播,可是你不愿扭開電視機,便看不到其節目一樣。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里強調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凈宗的歷代祖師,亦無不叮嚀勸信,例如:八祖蓮池大師說:‘往生凈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九祖蕅益大師更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鳥兒,沒有翅膀,肯定不能飛向青天,人若沒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來就有與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能恢復原有的德能,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釋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彌陀佛之愿。釋迦牟尼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愿要接引眾生往生其國,只要眾生一心念佛,發愿求生,佛必來迎,決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亂心念佛,尚且能夠成為將來生西種子,何況一心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極樂世界之有無數的等覺菩薩聚會一處,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這種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的合乎邏輯,真實不虛。
 
 
 
5、信事。深信離此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確有一個極樂世界,其國人民,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而我們只要一心念佛,發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們本具的真心佛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乃是法界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們自己心中。我們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變現出來的,并不是從外面來的,乃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也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本來具足的東西。所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以上六條,乃蕅益大師的寶貴教示,做到了,才是圓滿的‘深信’,否則即不圓滿。
 
 
 
二要:切愿
 
 
 
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里,說了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后,即說:‘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這是佛在此經里第一次勸人發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這是佛第二次勸人發愿。
 
 
 
第三次是在勸愿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見‘發愿’一事,至關重要。易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請‘發愿’也。
 
 
 
釋迦牟尼佛為什么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勸人發愿呢?這是因為彌陀佛有愿,凡發愿欲生其國者,必親來接引,所以釋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囑世人發愿。倘若我們發愿之后,臨命終時,不生極樂國,便是釋迦和彌陀說妄語,以兩人都是已證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說肯定不是妄語,而是如實語,所以‘凈土雖遙,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師便很肯定的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愿為后鞭。信得決,愿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依此而論,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嚨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門,信貴深,愿貴切,那么我們便應矢志不移地堅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碼你要對下列各項具有一股非常強烈的愿望:
 
 
 
1、愿離娑婆。娑婆充滿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盡此一報身,一定要脫離娑婆,決不能再等來生。
 
 
 
2、愿生極樂。極樂是一切眾生的樂園,是一切眾生的最佳歸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極樂。
 
 
 
3、愿阿彌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順境,亦不變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莊嚴佛凈土,作為我生西之助。
 
 
 
6、愿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正念分明,舍報安祥,如入禪定。
 
 
 
7、愿佛及圣眾,放光接引,異香天樂,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聞者見者,悉發菩提心,求生極樂。
 
 
 
8、愿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眾生。
 
 
 
因為‘發愿’極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無不‘回向發愿’。在我們發愿求生極樂之后,即等于我們與佛有了一個這樣的契約:當我們臨命終時,佛一定要來授手接引。這個契約,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會‘因信啟愿,因愿導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可知,我們將來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視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來,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瀟灑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時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上一篇: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03
下一篇: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制服诱惑| 色中色综合影院手机版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动漫|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xxxx18| 久久男人资源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 97av视频在线|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电影免费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精品人 | 亚洲天堂日韩电影| 日本91av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一偷一偷国产|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欧美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激情小说| 国产视频福利一区| 国模精品系列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在线|亚洲| 日韩av手机在线| 日韩欧美有码在线| 在线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国产高清自拍|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福利视频第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日韩大片| 97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大桥未久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人妖| 91国产在线精品| 海角国产乱辈乱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最猛性xxxxx(亚洲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