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
(光明遍照第十二)
凈空法師講述
光明遍照第十二
此下兩品‘光明遍照’、‘壽眾無量’,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也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人事環境的美好。
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人們就感嘆‘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之間相處,非常不容易。古代,人與人相處比我們今天要好得多。原因在那里?有教育。雖然教育沒有現在普遍,但是古代的教育踏實;我們現在雖然普遍,仔細去觀察教育內容,里面的毛病太大。古人雖然學校不普及,但是他有許多補救的方法。因此,能達天下太平,長治久安。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機會教育’。
像中國古代的歌舞、戲劇,早年的元曲,昆曲,演變到明、清的平劇,乃至于地方戲曲,都負有社會教育的使命。你看戲劇所演的內容,它有個重點,也就是它精神之所在,‘忠、孝、節、義’。它表演這些,內容必然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沒有念過書的,常常看看戲、聽聽唱歌,無形中都接受道德的教育。所以,他為人處世,起心動念,都有個分寸,讀書人更不必說了。所以,自古以來中國教育的內涵,就是教我們明達人與人的關系。一個家庭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的關系,分得清清楚楚。自己對人應該盡什么樣的義務?五倫十義。‘義’就是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講你是什么身分,要盡什么義務。每個人把本分事做好,社會怎么不和諧,天下怎么不太平!這是教育。
今天學校雖然普遍林立,教學內容,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不講求,問題就來了。現在的社會動亂,國家才想到倫理的重要。倫理已經丟了很多年,現在再想拾回來,不是那么容易,真是后悔莫及。佛門里真正教正法的,還有那么一點樣子在,實際也都談不上了。世間法,倫理被破壞;佛教的倫理也連帶被破壞。我們要曉得,世界為什么會動亂,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災難?這是大家的共業。可是佛告訴我們,‘共業中有別業’,自己認真的修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改造身家的命運。我們自己努力,能修得到的。
這二段經文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三愿‘光明無量’、第十四愿‘觸光安樂’的成就。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這段話決不是修凈土的人偏贊凈土,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這是本師贊嘆阿彌陀佛。佛的言語,《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講的話,不會加一點,也不會減少一點,直截了當說出來,不增不減,這是‘如語’。所以我們要相信,彌陀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真是十方諸佛所不能及。讀了此句,還能不相信,還能有疑問嗎?從彌陀本愿第十三愿,愿文是‘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此節所說就是他的本愿兌現,圓滿了。過去所發的愿,現在都成了事實。
遍照東方恒沙佛剎。
遍照一方,就不止十萬億佛剎。我們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恒沙佛剎’,這是比喻不止十萬億。世尊當年說法,在恒河流域時間最長,常用恒河沙來比喻數量之多。恒河的沙,細得就像面粉一樣。現在有許多人到印度朝圣,最初去的同修回來,帶了恒河沙,還送一瓶給我。恒河沙確實像面粉一樣,很細很細。一條恒河有多少沙?無量無邊。彌陀光明確實不可思議。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彌陀光明遍照十方無量無邊恒沙世界,是諸佛所不能及。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
這是講佛頂上的圓光。我們常看到佛像頂上畫一個圓光,這個‘圓光’是常光,不是放光,平常就有。但是諸佛的常光,光明大小不一定,有一、二、三、四由旬,有百千萬億由旬,差別很大。這是什么原因?也是不可思議神力所致。
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
諸佛如來分布在法界中無量無邊。光明照一個佛剎,就是他自己的教化地區,是一個大千世界。更大的能照到另外諸佛的剎土,但是數量都有限,少的一、二,多則百千佛剎。
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無法計算。彌陀光明所照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尊佛剎沒有照到。什么原因?我們在前面第四品、第五品念過,他在因地修學的時候,曾經要求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為他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密宗里表法,表大圓滿。‘大圓滿’就是法界之中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也沒有漏掉,才能稱大圓滿。因地修學就是這樣的心量,果地成佛,他的光明當然遍照一切諸佛剎土。所以,論其光明,沒有一尊佛能比得上阿彌陀佛。所以說,“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下面佛把所以然跟我們說出來,使我們不會疑惑。既然成佛,佛佛道同,為什么成佛之后光明還不平等?應當是平等的,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什么原因?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由此可見,我們將來成佛,是希望光明照一、二佛剎,還是像阿彌陀佛遍照盡虛空遍法界?此事乃隨個人發愿,你心量小,將來成佛國土也小,光明也小;你的心量大,將來成佛光明也大,國土也大。所以理上講,完全相同;事上講,則各個因地修行、發愿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前世求道”,是沒有成佛之前,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是前世。我們想想自己心量夠大嗎?真的慈悲嗎?真的能幫助人嗎?大陸現在遭了水災,遭這么大的災難,我身上有一千塊錢,布施十塊錢,不錯了!心量就這么大嗎?能不能把我所有的都捐獻出來?這樣心量的人就很少。隨緣隨喜一點的人多,所以所修的是小福、小光明、小世界。
現在天文學家知道,不說遠的,太陽系里的小星球就有好幾萬,很多。我們曉得,八大星球是比較大的,小的多,小心量的多,大心量的很少。我們住的這個地球不算大,還有的星球直徑只有二、三十里,比我們一個島都小。那里面也有眾生,我們肉眼看不見;比我們心量更小的人住在那里。這是事實,愈是大心量,你住的星球愈大。西方極樂世界大得不可思議,都是大心量—清凈心、平等心的人往生到那里去。須知“所愿功德大小不同”是真的不同,到作佛的時候,果報就現前,因與果一定相應。
“自在所作,不為預計”,此事無有人設計,是自自然然的感應。沒有一個人主宰,是無形的因果力量主宰著你。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決定有因有果。你種好因,一定有好的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佛教人要無住生心。真正透徹明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為什么不斷惡,為什么不努力修善?經典上,佛一再勸我們積功累德,要真正去做。說得多,做得少,這不行,心口要相應。下面我們看阿彌陀佛的因殊勝,所以果報就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贊嘆到了極處。彌陀的“光明善好,勝于日月之明”,這是比喻。我們這個世間,光明最大的無過于日月。日月的光明,善與好都談不上。因為太陽照的時候太熱;太熱就不善。月光,我們現在知道是反射光,它太涼,也不善。彌陀光明觸照,身體舒服至極。“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兩句是世尊之極贊。世尊贊,亦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極贊,真實不可思議。這正是‘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的來由。知此,則信愿持名,求生親近之心油然而生矣。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此十二光即是一大圓滿光。一個光怎么會有十二個名字?這是解釋前面講的‘光明善好’。‘善’在那里?‘好’在那里?他的光明是無量的,不會衰退的,這是它善好之一。同時,“無量光”里含有真實的智慧。日月光明只有亮光,沒有智慧。佛放出來的光中充滿了智慧。佛把他自己所修稱性的般若智慧,用光明播散到十方。凡是接觸到佛光的,就接觸佛的般若智慧,就得到佛本愿智慧的加持。
“無邊光”表解脫平等,萬法一如。一般光明沒有這個好處。
“無礙光”是體寂。‘體’,清凈寂滅,妙用自在,無有障礙。所以,佛光注照,身心自在,入解脫之門,得大自在。日月光怎么照,也照不出自在。這就是佛光善好之處。
“無等光”是無等無對的勝義,就是殊勝到極處,沒有跟他平等的,沒有跟他相對比的,顯示出他確實是‘光中極尊’。
“智慧光”所含的意義是光明能除煩惱,能將我們心地、精神、思想、見解,種種的污染,都洗得干干凈凈。后面經文講‘灑心易行’。‘照’即加持,把眾生的妄想執著都照盡。所以,往生西方世界的人,一生個個圓滿成佛,自有道理。時時刻刻沐浴在彌陀光明之中,怎么會退轉!
“常照光”即是寂而常照。
“清凈光”是三根所顯的‘無貪、無嗔、無癡’,這是真正的清凈。經題上‘清凈、平等、覺’,必須把貪、嗔、癡三毒真正舍離,才能得清凈心,才能與經相應,身心清凈。
“歡喜光”是令一切眾生得大安樂。
“解脫光”是離相,平等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安隱光”是離生滅相。生滅心如果不離,生滅相是離不了的。離生滅相,實際上就是離生滅心。
“超日月光”表超過一切光明,無比殊勝。日月光明沒有這些功德,佛光才具足圓滿的功德。末后“不思議光”是總結,圓圓滿滿包含因果不思議功德。
十二表大圓滿,綜合佛光的大意,顯示彌陀成佛的果德。由此可見此經經文名號,聲聲字字無不具足大圓滿光明。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者,盡沐光中得大圓滿利益。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有一段經文說得非常好。我們曉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凈宗的心經,不但是凈宗的心經,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決定不能小看它。經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義理無有窮盡。經文講,‘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同倫’是我們今天講志同道合,也就是真正修六和敬,‘見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利’不僅僅是利養,是講成佛修學功德之利,不可思議。志同道合,再說得淺顯一點,他們是專門依照《無量壽經》‘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修這個法門,專修專弘。五十二是指菩薩階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成佛。每一個位次,人數都無量無邊,不知道有多少!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專依照這一本經,專依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行的人有多少。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我們凈宗法界初祖,在十法界里提倡專依《無量壽經》,專依阿彌陀佛名號,念佛求生凈土,不退成佛的第一人。夏蓮居居士稱他為凈宗初祖,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聯想到,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第一部講《華嚴經》。在華嚴會上,首先提倡念佛求生凈土的是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他是娑婆初祖。在中國提倡專修專弘,依《無量壽經》專修的是慧遠大師,他是中國的初祖。今天我們講凈宗初祖,得問一問是說那一位初祖?中國初祖、娑婆初祖、法界初祖,不能不清楚。
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代表所有專修專弘的這些菩薩們,答佛提出的問題,他說‘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所講的十二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他‘念佛三昧’,念佛成佛,不可思議!菩薩說得很好,這個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多么簡單容易,一點都不麻煩。怕麻煩的人,最好專修念佛法門。
有人說,佛教這么多經典,我們從那里下手?大乘《無量壽經》,整個佛法就在此經,比基督教的《新舊約》少多了。如果你嫌少,有多的,像《大藏經》。喜歡少就有少的,喜歡多就有多的,這才能廣度一切眾生。他教給我們的方法只有四個字,‘凈念相繼’。
‘凈’是心清凈。你有懷疑,心不清凈;你有夾雜,心不清凈;你有妄想,心也不清凈;你有執著,心還是不清凈。要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就是‘老實念佛’。一定要做到‘凈念相繼’,才是‘老實念佛’。還是‘凈念相繼’講得好,比老實念佛好,因為‘老實念佛’有很多人誤會,自己以為很老實,人人都覺得自己很老實,其實都不老實。所以‘凈念相繼’比老實念佛的意思要嚴謹多了。
真正做到‘凈念相繼’才是‘老實’。你心里打妄想,不老實;有懷疑,不老實;念佛間斷,不老實。要把老實的定義搞清楚,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老實。定義搞清楚,認真反省,才發現自己是不老實。
“不思議”要說一說,但不能細說,太耽誤時間。古德舉出五種不可思議:
第一、凈土法門橫超三界,不需要斷惑,這是不可思議。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出離三界。見思煩惱斷,才能出六道輪回。塵沙無明破了,才能見性。沒有煩惱不斷而能證果的,查遍《大藏經》,沒有這個說法。唯獨念佛法門帶業往生,煩惱可以不斷,但是要有能力控制住,不要讓煩惱起現行。什么是‘起現行’?這是佛經上的術語,意思是不要使煩惱起作用。煩惱雖然有,但不起作用。我有貪心,但是我對于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都不沾染。貪心沒斷,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不起作用,這就行。這是‘伏煩惱’,并沒有斷。修其他法門,你有伏煩惱的功夫,仍不能出三界。伏煩惱是‘定力’。四禪八定,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定功很深,可以把煩惱伏住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定功失掉,漸漸伏不住,煩惱起現行,又要搞輪回,搞生死。必須修到第九定,煩惱斷了,超出三界。四果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由此可知,三果以下都是伏煩惱,四禪八定也是伏煩惱。伏煩惱,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門,伏煩惱就出三界,不可思議。特別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煩惱插不進來,用這個方法來伏煩惱。這是第一樁不可思議的事。
第二、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西方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一切諸佛都有四土,但是四土不能同時都得到。我們現在住在釋迦牟尼佛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在那里?不曉得!方便有余土是阿羅漢、辟支佛住的,我們不曉得在那里。雖有,找不到,六道里沒有。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六道再上去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沒分!你只要生到西方世界(像我們帶業往生的,當然是生到凡圣同居土),生到凡圣同居土時,等于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四土都得到。‘一生一切生’,這個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剎土里沒有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住的是實報莊嚴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看到他們,跟他們是同學,平起平坐。現在我們見到菩薩要頂禮;到那兒是同學,他們是我們的學長。這是第二種不可思議。
第三、但持名號,不需要再用任何法門來幫助。不必修禪定,不必修止觀,也不必持咒,什么都不用,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保證你成就。這么簡單,這么容易!這是第三種,方法不可思議,沒有比這更簡單。
第四、是修行的時間短,不需要很長。本經與《阿彌陀經》都告訴我們,是以一七為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七天就成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其他的法門,要修很多年,修多少劫。太難了!這個法門七天就成功。
我說此話,也許很多同修聽了懷疑,我們參加不少次佛七,念佛也不止七年,連個消息都沒有,怎么說七天就成功?你念了這么多年,參加那么多佛七,沒有一次是如法的。不如法,不如理,所以不能成功。果然如理、如法,一個佛七決定成功。不過話說回來,真正有如理、如法的佛七,我想沒有一個人敢參加。為什么?七天就要死了,誰敢去!沒人參加,還是馬虎一點好。認真修行,我們在《凈土圣賢錄》、在《往生傳》里看到,真的確實有不少人七天念佛往生的,七天得一心不亂的。得一心不亂就是成就,得到一心,往生就自在,隨時可以去,喜歡在這個世界住幾年也不礙事。真有能力去,沒有一個不喜歡去的。為什么?那個世界太美好,誰愿意在這兒受罪!實在是因為去不了,沒法子!不想去的,是愚癡,在這個地方受苦受難,跟這些人相處,天天勾心斗角,累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佛菩薩在一塊兒,多么自在。所以,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
第五、是念一尊佛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護念,等于念一切諸佛,一尊佛都沒有漏掉。真實不可思議,因為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贊嘆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凈土。諸佛也念阿彌陀佛,多么不可思議!
所以簡單的講,‘不思議’概括這五種就夠了。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的成就,所以說是‘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古人又講,‘信、愿、持名’是把阿彌陀佛的功德,不知不覺變成自己的功德。我們想一想,怎么會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我們的愿跟阿彌陀佛的愿也一樣;我們的業跟阿彌陀佛的業也一樣;我們的行跟阿彌陀佛的行也一樣。試問問,阿彌陀佛的功德跟我們的功德一樣不一樣?不要那么辛辛苦苦修,阿彌陀佛無量劫中修的,我們一下子就拿到了。憑什么?‘心、愿、行’完全與阿彌陀佛相同。
怎么達到這個地步?我常常跟諸位同修說,依照這一本經的教訓去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阿彌陀佛無量劫中所修的功德,你都得到,就變成自己的。實在不難,人人做得到,就問你肯不肯做。你要問我,我天天在做,所以我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全都拿來變成我自己的功德。你們個個都可以辦得到!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如是光明”是總結前面的十二光,十二光顯示彌陀光明的善好殊勝。向下的經文顯示佛光的妙用殊勝。“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從這一句,我們也就能認識,彌陀的教區不限于一個大千世界。佛在大乘經里常常告訴我們,一尊佛的教化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教主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世界也是一個大千世界,但是它的教區涵蓋盡虛空遍法界。這很特別,也很殊勝。何以見得?
以我們這個世界為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多少佛的名號,我們都不知道。雖然世尊在《萬佛名經》里介紹了一些,那真是大海之一滴。臺灣每逢新年,盛行拜《萬佛懺》。在《萬佛名經》里,世尊介紹十方諸佛的名號,只說了一萬二千多尊,比起無量無邊恒沙世界,實在是太少了。
由此可知,許多的諸佛世界佛名,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非常有限。你所知道的,就是那一尊佛的光明達到我們這世界。我們不知道的,是那尊佛的光明沒達到我們這個世界。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有些佛的光明照一、二個世界,有些佛的光明能照百千世界。大概《萬佛名經》里所說的諸佛,光明照百千世界。照一、二世界的,世尊不說,我們不曉得。唯獨彌陀名號比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響亮。你若不相信,到外面問問,有很多人不知道釋迦牟尼佛,但是他們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知名度超過了釋迦牟尼佛,這就說明彌陀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何況這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揚的。換言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人不知道阿彌陀佛。不管他信不信,連基督教、天主教都知道阿彌陀佛,從這里顯示出‘普照’的意義。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凡是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的形象,都有緣遇到彌陀的光明,他所得的功德利益就是“垢滅善生”。這一句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垢滅善生’的程度因人而異,原因在每一個人的善根、福德不相同。有人一聽到,垢就幾乎滅盡。‘垢’是什么?妄想、分別、執著、煩惱。一聽到阿彌陀佛,這些都沒有了。‘善’是什么?信、愿、持名。他一聽就相信,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兩年、三年,他往生作佛,豈不是‘垢滅善生’!“身意柔軟”。他心地清凈,自自然然慈悲心就流露,不是別人勸的,自然的流露。
假如此人是“在三途極苦之處”。‘三途’是地獄、餓鬼、畜生。‘極苦’是阿鼻地獄、無間地獄。“見此光明”,指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與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皆得休息”,當時他所受的苦難,就會停止。如果他一念回心,皈依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能得生。地獄眾生一念、十念也能往生,這就是“命終皆得解脫”。畜生道里念佛往生的很多,佛門有個小冊子《物猶如此》,這本書我們這兒有,希望將來能再翻印,多多的流通。看看一些動物念佛往生,讀了之后,真是人不如畜生。畜生都曉得念佛,有那么多往生的,很感動人。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愿。得生其國。
前面講三途,現在泛說六道。人天善道的眾生,聽到彌陀本愿功德,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就包括在這一句“聞其光明,威神,功德”。如果具體而言,是聽到名號。緣更殊勝的,能聽到《阿彌陀經》,能聽到《無量壽經》,能讀誦、解義,依教奉行。“日夜稱說”。‘稱’是念,‘說’是演說。“至心不斷”是受持,能將佛的教誨,時時刻刻記在心里,一時一刻都不忘記。‘稱說’就是念佛弘經不間斷。“至心”是一心,不夾雜、不懷疑。這樣的人,果報不可思議。
“隨意所愿,得生其國”。特別注重‘隨意所愿’,在時間上講,想什么時候往生,就什么時候往生,這才隨意所愿!喜歡什么方式往生,就什么方式往生。喜歡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隨意!真正得大自在。怎樣才能得這果報?記住前面兩句話:‘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這八個字。
所以,諸位同修真正發愿求生凈土,決定不能打妄想,一定要記住,想就想《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們嚴格把它區分為兩樁大事:一是四十八愿,彌陀本愿功德;一是經文中講的‘依正莊嚴’。其他的事都不要想,什么都不念,就念阿彌陀佛。你將來的結果就是‘隨意所愿,得生其國’。
佛在此地這樣教我們,實際上,我們看到許多人做到。古人(我們在傳記里面看到的)年代遙遠,我們信心還難以啟發;近代的,在臺灣就有不少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的。換言之,都在眼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決定不是假的,還能不信嗎!他們怎么成就的?就是這八個字,做到了‘日夜稱說,至心不斷’。 <!--
---- end of hotrank counter - do not modif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