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xué)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xué)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xué)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xué)文章>>彌陀蓮社>>五經(jīng)講座>>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講記04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講記04
        2006年06月23日10:3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6416 字體: 繁體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講記04

        凈空法師講述

        弟子阮貴良摘錄整理

        【經(jīng)】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這一段是四十‘無量色樹愿’。我們從這一愿來看,大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里的眾生,對于樹木花草都有喜愛之心,像我們一樣。此事可以從彌陀本愿里去體會。他看了許多諸佛世界,看到大家都喜歡樹木,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木花草,比起其他世界顯得格外莊嚴(yán)。

        他說“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這是講樹的高度。‘由旬’是長度的單位,古印度的‘由旬’有三種講法,在古德注疏里說,一大由旬合中國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一小由旬就不得了,樹有四十里高,大由旬八十里還得了,現(xiàn)在的飛機還不可能飛這樣的高度。

        樹有多高?百千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恐怕從我們地球到月亮還不止。西方極樂世界的大樹,要是拿一棵來,可以從地球架一座橋到月亮,這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西方極樂世界,土地面積大到不可思議。它是很大、很特殊的星球,絕對不是像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星球。或許有人要問,這么高的樹,未免太大了。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身高大,比例中這么高的樹不算太大,跟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看到幾千年的神木差不多。阿彌陀佛的身相有多大?經(jīng)上不是講,‘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面孔上,眉心里有兩根毫毛卷在一起,像一個珠子一樣,就有五座須彌山那么大。不曉得須彌山有多大,如果像喜馬拉雅山,要是有五倍喜馬拉雅山那么大,阿彌陀佛的面孔比地球大得太多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樹在西方極樂世界,連最小草的高度都不夠。人身大,若沒有這么大的樹,那就不成比例。

        阿彌陀佛身相這么大,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身相都一樣。你就能想像到極樂世界有多大!實在不可思議。我們的小世界(太陽系)里最大的星球就是太陽,太陽比地球大一百三十萬倍,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得太遠(yuǎn)。這些事實,現(xiàn)在科學(xué)家們相信。太陽在太空中不是一個大星球,是個中小型的星球。比太陽大的星球,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很多。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星球,現(xiàn)在科學(xué)家還沒發(fā)現(xiàn),距離我們太遠(yuǎn),有十萬億個佛國土。

        一個佛國土假設(shè)是一個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現(xiàn)在科學(xué)家探測不到,距離太遠(yuǎn)。雖然這么遠(yuǎn),在一剎那之間就可以到達(dá),一彈指就可以到達(dá),是乃奇妙不可思議!所以念佛人功夫成就,彌陀來接引他,不需要費很多時間就到達(dá)。一彈指頃,從這個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聽了這個距離不要以為太遠(yuǎn),實在講,比你家里到此地道場近得多。

        “道場樹高,四百萬里”。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說法的講堂。講堂周邊的大樹,比普通的樹更高,更莊嚴(yán),有四百萬里。

        “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諸菩薩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即使善根最劣,像下下品往生,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對這些樹木的莊嚴(yán),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在西方世界是小事一樁!不要說別的,我們這個地球上,到底樹木有多少種,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院子里栽了幾棵樹,那當(dāng)然很清楚,你天天看它!所以說善根劣者,也能清楚。

        西方極樂世界的樹很奇特,世尊在經(jīng)上給我們介紹,這些樹廣博普照,因為樹也是七寶所成。有一寶成就的,所以金樹的根、干、枝葉、花果,都是金的。有二寶所成,有三四寶所成,有無量寶所成。‘七’是代表無量的意思,不是一個數(shù)字,有無量珍寶所成。樹放光,也有香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稱‘香光莊嚴(yán)’。所有一切物質(zhì)都放光,人身體也放光,它不需要*日月燈,它是光明世界,沒有黑暗,大地都放光。這也就是世尊說的‘光無不照,香無不熏’,香光莊嚴(yán),形色微妙。不但如此,一切萬物都能隨眾生心,如眾生之意。你怎么看美,它就現(xiàn)美的形狀給你看,當(dāng)然樹也不例外。我喜歡看樹是直的,他喜歡看彎曲的,樹可以隨眾生心,自然生起變化。

        不僅如此,樹還出法音,隨人所好,你喜歡聽什么音聲,就能聽到樹上有音聲,天樂鳴空。音樂不希奇,樹還說法。我們想聽《無量壽經(jīng)》,樹就講經(jīng)說法,你在樹下聽得清清楚楚是講《無量壽經(jīng)》。你想聽《華嚴(yán)經(jīng)》,你所聽的就是《華嚴(yán)經(jīng)》。法音能隨眾生心,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西方世界眾鳥說法,那些鳥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變的是有情眾生,為大家說法。樹木是無情眾生,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由此可知,彌陀身是報身,樹也是報身樹,也是應(yīng)化樹。我們體會到這一層,就會連想到,原來整個極樂世界,無不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也就是阿彌陀佛變化之身,‘身土不二’,對這句話于是才有稍稍體會。從前常聽到‘身土不二’,總是解不開,不曉得什么是身土不二。現(xiàn)在明了了,一一莊嚴(yán)都是阿彌陀佛為了教化眾生,善巧方便變化所作,真正不可思議。

        眾生見樹聞香,聽到法音,自然就開悟,自然就證果。這樣的樹,他方世界找不到。這邊高大的樹林,我們游覽在森林中,確實悅目怡心,其他的利益就得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能令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苦嗎?我們生到西方世界時,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未斷,無明沒有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斷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快很容易就把這些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就能證得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你仔細(xì)看看,確實在那里成佛容易,修行方便,十方諸佛世界無能為比。

        【經(jīng)】欲見諸佛凈國莊嚴(yán)。悉于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這是四十一‘樹現(xiàn)佛剎愿’。下兩句是總結(jié)。

        【經(jīng)】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愿文尤其不可思議。世尊在當(dāng)年為大家講經(jīng)說法的時候,本經(jīng)里也說過,佛用神力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顯現(xiàn)出來給與會的大眾們看。佛滅度以后,后世的弟子、高僧大德們,有這樣能力的就不多。隋唐的時候還有,宋以后就很少。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現(xiàn)在科學(xué)發(fā)達(dá),我們能體會到一些。像我們在家里,打開電視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yuǎn)的地方發(fā)生的事,畫面我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就像電視機一樣。電視機所收的范圍很有限,地球上一般地區(qū)能收得到,別的星球就收不到。

        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樹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都見得到。若有人要想看看臺北景美華藏圖書館,現(xiàn)在講經(jīng)的場面,他們也能從樹里行間看得清清楚楚,都現(xiàn)在樹的畫面上。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能展現(xiàn),這不是此間電視機能做得到的。因此,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掛念你的家親眷屬,他們現(xiàn)在生活狀況怎么樣,你時時刻刻都看得到。即使他在六道輪轉(zhuǎn),他不認(rèn)識你,你也認(rèn)識他。他到那一道,眼前狀況怎樣,什么時候機緣成熟(就是你給他說法,他聽得入耳,他能相信),你就可以隨時化身為他說法,去度他。所以,真正想幫助家親眷屬,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能力。一般人只是有這個愿,但是空愿,做不到。要想真正做到,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能力就具備。

        不但我們今生父母眷屬,我們還有過去世,還有過去世的過去世,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父母、家親眷屬,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明了。他們在那個世界,在那一道,全部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去,應(yīng)不應(yīng)該去,值不值得去?如果不去,在這個世界修行,即使修成了地上菩薩,也未必有這樣圓滿殊勝的能力。這是事實!

        愿文里說,“欲見諸佛凈國莊嚴(yán)”。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在寶樹間都能見到。愿文講的簡單,世尊在經(jīng)文里介紹得詳細(xì)。‘樹現(xiàn)佛剎’,就像《觀無量壽佛經(jīng)》,佛一共給我們講十六觀,第四觀是寶樹觀。《觀經(jīng)》我們過去也講過,第四觀的經(jīng)文有一段敘說得很清楚,他說‘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涌生諸果’。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寶樹,不但枝葉茂盛,有花有果。因為它是眾寶所成,所以它有大光明。光明中化現(xiàn)出幢幡寶蓋。幢幡寶蓋數(shù)量很多,也是沒有法子能算得清楚的。寶蓋中就現(xiàn)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國土,亦于中現(xiàn)。這里有兩個意思,先講‘現(xiàn)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佛事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狀況,都從寶蓋光明中顯現(xiàn)出來。后面兩句又是一個意思,是‘十方佛國,亦于中現(xiàn)’,范圍就廣了。

        十方諸佛的剎土,每一尊佛的剎土都有十法界。極樂世界特別,它沒有十法界,它只有一真法界,是純菩薩的法界。其他諸佛剎土,跟釋迦牟尼佛的教區(qū)大致相同,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在寶樹幢幡羅網(wǎng)光明中都可以見到。不但能見到,我們記住前面的愿文,見到是屬于天眼,你也能聽到諸佛講經(jīng)說法,聽得清清楚楚。像我們現(xiàn)在看電視一樣,不但能看到,也聽到聲音。不但能聽到佛菩薩為眾生說法的法音,一切眾生苦樂的音聲,你也能聽到。像人天的歡樂,三途的痛苦,都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由此可見,極樂世界確實含攝一切佛剎,相即相入,不可思議,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莊嚴(yán)。所以才說,生西方凈土,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一切諸佛。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得到一次證實。何況西方世界的大眾,他們的神通道力能隨意遍至諸佛國土。這里是講在寶樹間見到的;真正諸佛剎土是想到就到。

        有許多同修向往彌勒凈土,因為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滅度了,將來彌勒菩薩要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xiàn)成佛,就有很多人希望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作他的大弟子,像釋迦牟尼佛會中的舍利弗、目□連一樣。不少人有這種愿望,因此他們一心一意求生彌勒凈土,而忽略了西方凈土。彌勒凈土容不容易往生?相當(dāng)不容易,要想往生彌勒凈土必要修定,經(jīng)上講,要修‘唯心識定’。因為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始祖。唯心識定要修‘五重唯識觀’,就是這個定有五個層次,由淺而深,你能修成了才有資格往生兜率內(nèi)院。如果修不成,就去不了。

        從前師子覺菩薩、無著、天親,是非常好的同參道友,都是修彌勒凈土的。三個人有一個約定,那一個人先往生,生到那邊去,回來報個信。師子覺先往生,去了很多年音訊都沒有,沒回來報訊。以后天親菩薩往生,過了三年,回來給無著菩薩報個訊,他生到兜率內(nèi)院。無著菩薩就問他:‘你怎么去了三年才回來報訊,怎么這么久?’他說天上的時間長,我不過到彌勒菩薩面前打個轉(zhuǎn)就回來,那里曉得這個世間就三年了。在他那里才幾分鐘而已,很快就回來報訊。他就問師子覺到那里去了?天親說:‘他生到兜率天,在外院遇到許多天女,他已經(jīng)被迷了,沒到內(nèi)院去,在外院享樂。’諸位想想看,以師子覺的修行功夫,從外院到內(nèi)院,在外院就墮落,可見不容易!沒有往生凈土穩(wěn)當(dāng)。這就是說,你有沒有能力經(jīng)得起誘惑。我們?nèi)碎g的美女不算美,天女可了不得,你有能力不受迷惑嗎?一受迷惑又搞三途六道,這多可怕!

        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到底殊勝在那里,只要仔細(xì)去想想,你就會明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難道兜率內(nèi)院彌勒菩薩還除外嗎?當(dāng)然也在其中。何況這一部經(jīng)后半部是彌勒菩薩當(dāng)機,彌勒與西方凈土的關(guān)系,從這一部經(jīng)上,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彌勒菩薩天天去聽講,從來不缺席的。你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彌勒菩薩跟你坐在一排,你跟他說,下課后我到你那里去玩玩吧!彌勒菩薩一定很歡迎,就帶你去兜率內(nèi)院參觀游覽;你跟他是同學(xué)。如果你求生兜率內(nèi)院,你是他的學(xué)生,他是你老師。你看,他的輩分高你一輩。所以,要想見彌勒菩薩、親近彌勒佛,要想?yún)⒃L兜率內(nèi)院,有近路,你們曉不曉得,近路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近路,不必修唯心識定,那很麻煩,不太容易修成功。就是修成了,要是通過外院,如果像師子覺那樣就完了,這多可怕!

        諸位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對于西方世界的殊勝莊嚴(yán),要了解它殊勝在那里。莊嚴(yán)并不僅僅是依報正報的莊嚴(yán),有能力遍供諸佛,有能力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莊嚴(yán)。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存著一個享樂的心理—西方極樂世界太好了,七寶宮殿,琉璃世界,黃金為地,真是享樂!有這樣的心態(tài),不能往生。要曉得,西方世界是一所佛教大學(xué),是十方諸佛菩薩共同辦的學(xué)校,不過是請阿彌陀佛當(dāng)校長而已。里面的主辦人,董事會的成員,就是十方諸佛如來。所以,沒有一尊佛不介紹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個世界,你的道業(yè)才能在一生中圓滿成就,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學(xué)要穩(wěn)當(dāng)?shù)枚啵焖俚枚唷5览碓诖恕?/FONT>

        這一部經(jīng)、念佛法門,乃是十方一切諸佛普遍為一切眾生宣揚的經(jīng)典,普遍勸勉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姆ㄩT。我們果然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不僅是世尊第一弟子(這是本經(jīng)上所講的),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第一弟子。這個事實真相,正是夏蓮老所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幾個人曉得?你今天知道,明白了,你才曉得自己是多么幸運!萬億人中一二知,我居然就是那一二之?dāng)?shù),所以要珍惜,決定不能自暴自棄,要把握這一生最好的機緣,決定成就圓滿菩提。決定成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0l(fā)菩提心就是真正發(fā)愿求生凈土。這一生中,我什么都不要,就要西方極樂世界,什么都不求,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怎樣修?就是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凈念相繼’,一句佛號,貫徹始終,這就成功了。印光大師是我們凈宗最近一代的祖師,傳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仔細(xì)想想他一生的行持,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親自寫了一幅《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經(jīng)文,常常看看,常常念念。這一章經(jīng)文,就是凈宗的心經(jīng)。不但是凈宗的心經(jīng),我也曾經(jīng)說過,它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心經(jīng),也就是《大藏經(jīng)》的心經(jīng),真正不可思議。《般若心經(jīng)》是般若部的心經(jīng),不是整個《大藏經(jīng)》的心經(jīng)。凈宗的心經(jīng),等于是《大藏經(jīng)》的心經(jīng),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的心經(jīng)。印祖親筆所寫的《圓通章》的原本,也在我們道場。這因緣非常的希有,希望同修們多多讀誦,依教奉行。

        【經(jīng)】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yán)凈。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四十二‘徹照十方愿’。前面從第十八愿到第二十七愿,都是說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得到的種種利益。此處說明見到西方世界依報的莊嚴(yán),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說的更殊勝。所以,四十八愿確實是后后勝于前前。前一句說明阿彌陀佛國土的廣大。廣大到什么程度,諸位看了前面的三十九愿就明了。三十九愿里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形色、光相、名數(shù),極樂的菩薩都不能完全明了,也沒有辦法宣說,只說極樂世界的一部分。此地是講全體。部分已經(jīng)不可思議,何況全體!所以我們能想像得到,它確實不可思議。

        ‘廣’是廣大,‘嚴(yán)’是莊嚴(yán),‘凈’是潔凈。廣大莊嚴(yán)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美好’。那個環(huán)境里,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出來,是盡善盡美。在我們這個世界,盡善盡美是我們向往的,它是理想中的,其實沒有辦法做到。不但我們地球上沒有,就是佛經(jīng)講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缺陷很多,莊嚴(yán)當(dāng)然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

        潔凈是指沒有染污。染污不僅僅是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心理。我們今天講的是精神。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一般人常常疏忽了。我們被嚴(yán)重染污,但是自己不能覺察。環(huán)境上的染污很容易覺察,心地染污不容易覺察。正如同我們臉上骯臟,照照鏡子馬上曉得,把它洗得干干凈凈。心理的骯臟,不知道去洗它,是同樣的道理。

        染污之深,染污之廣,染污之嚴(yán)重,佛要不說出,我們確實想不到。讀了佛經(jīng),才知道我們?nèi)疚鄣膰?yán)重。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心理上,在環(huán)境上,決定沒有染污。我們能相信嗎?佛說的這些話是真的嗎?我們沒有去過極樂世界,只聽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當(dāng)然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這就是今天所講的‘人格保證’。佛法里講,我們信‘圣言量’。釋迦牟尼佛是圣人,不是凡夫,他教我們不妄語,他自己決定不會欺騙人。我們的信心是從這里建立的。這樣的信心夠不夠?實在講,不夠!所以我們聽到其他的說法會動心,就證明我們的信心是不夠的。如果你在一個很單純的環(huán)境里,行!因為沒有聽到異端,你一直信下去。如果聽到別人有另外一個講法,講得也很有道理,你的信心就動搖,就改變主意,舍棄念佛法門。這樣的事自古以來就很多,所謂退心,改修他法。

        怎樣才能真正建立信心?特別是我們初學(xué),必須要有理論作基礎(chǔ),這比單單信佛要殊勝一些。這也很難講,有些人對于圣人非常尊敬,一點不懷疑,善根福德深厚。一般凡夫?qū)κト硕即騿柼枴=裉煊泻芏喑黾胰耍踔劣诶戏◣煟疾怀姓J(rèn)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稱佛‘萬德萬能’,不過是稱贊之詞而已,未必是真的,這就是依凡夫心測度圣人境界。現(xiàn)在這一種心態(tài)被認(rèn)為是符合科學(xué)的精神,所以很難講。如果有理論支持,就比較容易讓人相信。理論是什么?大經(jīng)上常講‘心凈則土凈’,這是它最基本,最值得我們相信的。

        凈土是清凈心變現(xiàn)出來的。什么人的清凈心?是自己的清凈心,自己的真性變現(xiàn)出來的。我們從這一部經(jīng)仔細(xì)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修清凈心,果地上成就清凈國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凈的眾生。這個原則,他決定不能變更。因此我們曉得,極樂世界的眾生無論依報、正報都是清凈的,沒有染濁的,我們才能信得過。修凈土的人,什么條件往生?經(jīng)上講得很清楚,無論賢愚、無論老少、無論凡圣,只要你心清凈,就能往生。一念清凈,就一念生;念念清凈,就念念生。經(jīng)上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

        那一念是怎么個念法?‘清凈念’,這一念里什么妄念都沒有,就符合這個標(biāo)準(zhǔn),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里沒有染緣,想染也染不起來。污染的緣斷了,人心是清凈的,環(huán)境是清凈的。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此。讀凈宗的書要沒有把事實搞清楚,就很可惜。因此,修凈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凈心,正是《華嚴(yán)經(jīng)》所說的‘歷事煉心’。

        一部《華嚴(yán)經(jīng)》,清涼大師把它分為四科,就是四大段。這四大段他用四個字,信、解、行、證來判定。前十一卷半所講的,是毗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yán)。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狀況,如果想多知道一點,就念《華嚴(yán)經(jīng)》前十一卷半。毗盧遮那佛的果地依正莊嚴(yán),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可以說是極樂世界莊嚴(yán)的具體說明。說很多,說得詳細(xì),是讓我們相信這樣的依正莊嚴(yán),是自性清凈心顯露出來的。

        第二大段是‘解分’,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詳細(xì)說明。你完全理解,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才是‘真信’。斷疑生信,疑慮沒有了,你才會發(fā)愿真正的學(xué)習(xí),那就是行。‘行’是修行。修什么?修清凈心。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記住。用什么方法修?《華嚴(yán)經(jīng)》上開了兩千多個法門,方法、手段盡可以不同,目標(biāo)、方向一定是相同的,都修清凈心。一般講,都修禪定。無量無邊的法門,也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中國人講門道。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門道,修的都是‘定’。

        尤其在凈宗,經(jīng)題上就是清凈心,就修這個。心到真正清凈,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來的,是你本有的。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才藝,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是你自性里本來具足的。從什么地方顯現(xiàn)?從清凈心顯現(xiàn),所以才曉得清凈心重要。《金剛經(jīng)》上說得很明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什么?‘實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萬德萬能。只要循著這一個原則去修行,這是真正的佛法。離開這個原理原則,離開這個方向目標(biāo),就不是佛法;無論你用什么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進(jìn)佛門,就把修學(xué)的綱領(lǐng)‘三皈依’傳授給你。三皈依是傳授你修學(xué)的綱領(lǐng)‘覺、正、凈’。這是一體的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個,另外兩個必定同時得到。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抉擇法門一定要知道修學(xué)的綱領(lǐng)。

        在中國,禪宗是走‘覺門’,覺而不迷。他真正覺悟了,自然正知正見,自然六根清凈,所以正跟凈都得到。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純正的思想、純正的見解,對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確,教下一般走這個路。一旦大開圓解,他覺而不迷,他心也清凈,凈而不染。可見一個得到,另兩個也得到。凈宗跟密宗是修‘凈門’,完全修清凈心,心地清凈。像凈宗講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覺、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能把修學(xué)的綱領(lǐng)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路。

        一生認(rèn)定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biāo),或是修‘覺’,或是修‘正’,或是修‘凈’。三個都學(xué),難!因為用心不專。三個當(dāng)中選一個,你決定成功。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進(jìn)來,你同時想從三個門進(jìn)來,是進(jìn)不來的。兩個門也進(jìn)不來,你才曉得一門深入,一門進(jìn)來之后,另外兩個門同時就得到。這個淺顯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里,選擇適合自己根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因為喜歡修,容易成就;不喜歡修,就比較困難。為什么?不喜歡就會排斥,不能接受。喜歡就樂于接受,修學(xué)起來就方便多了。

        由此可知,你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xué)的原則、方向、目標(biāo)、綱領(lǐng)都告訴你,佛法就是修這個。至于用什么方法修覺正凈,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三門、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只要心清凈,心清凈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zhí)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yīng)。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zhí)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么地方?處處六根往外面跑,不曉得往內(nèi),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別人不能接受我,不能容納我,好像人家都瞧不起我,貢高我慢。殊不知回光一返照,原來自己跟他沒有兩樣,但是并不覺得自己沒有把別人看在眼里,反而說人家沒把我看在眼里。諸位要冷靜去想想,你就會知道。所以會修行的人,像《華嚴(yán)經(jīng)》的末會(末會是證,行之后就是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怎么樣學(xué)習(xí)?拿六塵境界當(dāng)一面鏡子照自己,所以他一生圓滿成功。看別人想自己,看外面境界想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他沒有別的本事,本事就在此。

        我們的心往外跑,不知道回來。一部《楞嚴(yán)經(jīng)》教我們修行的秘訣,就是回頭。所以,佛門一般寺院的山門,背后常常寫著「回頭是岸’。幾個人肯回頭?那一句話的用意很深!在那里回頭?念念回頭。眼從色塵回頭,耳從聲塵回頭,鼻從香塵回頭,舌從味塵回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回頭,不可以隨塵流轉(zhuǎn),那就麻煩,就是凡夫。

        圣人沒有別的能力,就是知道回頭,念念回頭。這一回頭,楞嚴(yán)二十五圓通雖然末后特別強調(diào)‘觀世音菩薩返聞聞自性’,你仔細(xì)看看,那一位菩薩不是用這個原理原則,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樣。返聞尋根,要轉(zhuǎn)過來!轉(zhuǎn)過來,心就清凈,轉(zhuǎn)過來就得定。

        信心清凈,莊嚴(yán)佛土。回向偈里‘莊嚴(yán)佛凈土’,用什么莊嚴(yán)?香花不能莊嚴(yán),幢幡不能莊嚴(yán),那都是假的。清凈心莊嚴(yán),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如是!所以經(jīng)上講的,我們能信得過。不是普通條件去的,一念清凈,一念凈信,只要這一念就行了。要在什么時候?在往生的時候,那一念非常可貴,就好像我們開保險柜對號碼鎖一樣,一下對中了就打開,那是相應(yīng)。在臨命終那一剎那,一下相應(yīng),就得往生。

        因為在臨命終那一念,我們沒有把握會不會相應(yīng),會不會清凈,所以平時要訓(xùn)練。平時念佛就是訓(xùn)練,訓(xùn)練到平時也清凈,這個人就有把握。一生訓(xùn)練沒有修到心定,沒有修到清凈,那就真的要看緣分。臨命終時,頭腦很清楚,有同修道友幫你助念。助念是提醒你,所以助念的功德利益最大。關(guān)鍵的時候提醒他,他一下覺悟過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一念相應(yīng),他就往生。

        人在臨命終時,最好家親眷屬都隔離,不要讓他看見。看見了,親情難舍。一念舍不得,那個親人我還沒看見,就難了。心不清凈,就不能往生,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臨終那一念不清凈。這是關(guān)鍵的時候。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我們可以相信。從理上來推想不是虛妄的,但是它的清凈純度,我們無法想像。

        “光瑩如鏡”,這一句是形容它清凈的純度,清凈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講依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山河大地。一切萬物放光,光明“徹照十方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光明照得太遠(yuǎn)。這一句我們也能相信。在今天科學(xué)的領(lǐng)域之中,太陽的光很強,但它確實是有距離的。太陽系里面,從海王星、冥王星看到的太陽,只像一顆比較亮的星星一樣,因為距離太遠(yuǎn)了。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光明,都能遍照十方世界。說老實話,科學(xué)家不信,因為找不到證據(jù),特別是在物理學(xué)上找不到。沒有依據(jù),大概是贊嘆的吧!科學(xué)家當(dāng)然找不到,因為它不是物質(zhì),在物理上找不到。它是什么?心性的光明,這是科學(xué)家沒有辦法探測到的本性光明。本性是遍法界的,性德之光當(dāng)然也是遍法界的。

        怎么曉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佛在大經(jīng)上跟我們說過,‘依報隨著正報轉(zhuǎn)’。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正報,心地清凈。清凈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他居住的環(huán)境,也是性德變現(xiàn)。這個理論,我們在大乘經(jīng)里常常讀到,是有理論、事實作根據(jù)的,所以光明遍照法界。

        法界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但照,還‘徹照’。徹照是沒有障礙。太陽光雖然照,是普照,不是徹照。我們蓋房子,在房子里就照不到了,所以不是徹照。這是指依報光明之德用,也就是自性的德用。

        “諸佛世界,眾生睹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里的所有眾生,只要見到佛光,就“生希有心”。‘希有心’簡單的說就是‘道心’。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生起向往之心、羨慕之心。換句話說,啟發(fā)他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佛用光明來接引。

        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議,經(jīng)上常常讀的‘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佛又說法。這些說法者是不是極樂世界的‘光中化佛’?當(dāng)然是的。依中現(xiàn)正,正中現(xiàn)依,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像前面講的行樹,在《觀無量壽佛經(jīng)》講得很詳細(xì)。寶樹放光,光中現(xiàn)佛剎,剎中又現(xiàn)佛菩薩,佛菩薩說法,佛說法,菩薩圍繞,是光中所現(xiàn)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這光中所現(xiàn)的?世尊給我們說的這些經(jīng)典,是不是光中所現(xiàn)的?不可以說不是,因為理上講完全能符合,所以諸佛的光明,有緣的人就見到。

        緣深的人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的確是光中化佛。不但在中國歷代有人見到,我們在傳記里看到,像凈宗初祖慧遠(yuǎn)大師,一生就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歷代念佛人,在家、出家,見到這個瑞相的很多。今人也有不少見到的,有人見到阿彌陀佛,有人見到寶樹蓮花,都是同修來告訴我,絕對不是妄語。見到之后信心增長,這是善根。我們沒見到,并不是佛光沒有徹照我們的身心。佛光的確徹照,可惜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心不清凈。心清凈就見到,感應(yīng)道交。見到了怎么樣?你也不要喜歡,一喜歡就著魔了,要‘見如不見,若無其事’。知道這是事實,增長信心,努力念佛就對了,不必到處去宣揚。到處宣揚,你已經(jīng)著魔。這是一類。

        第二類,佛的形像就是光明。我們供養(yǎng)阿彌陀佛,供養(yǎng)觀音菩薩,無論是鑄造的像,雕刻的像,彩畫的像,也都是光明。《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凈土五經(jīng),乃至于古德對于凈宗經(jīng)典闡揚的文字,也是佛光。像現(xiàn)在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也不例外。這些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光明徹照十方。眾生有緣,遇到佛像,遇到經(jīng)典,遇到講席(像講經(jīng),你聽了之后心里能生歡喜),都是佛光徹照。接觸之后,‘生希有心’。

        要不讀《華嚴(yán)》,很難體會西方凈土,因為它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境界,與《華嚴(yán)經(jīng)》上所說的‘大小相容,廣狹自在,一毛一塵(‘毛’是正報最小的,譬如身上寒毛;微塵是依報最小的),悉皆徹照十方’,是一樣的不思議境界。所以,眾生真正見到了,善惡業(yè)緣無不消除。

        過去灌頂法師說,眾生的業(yè)習(xí)障重,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重罪,念這句‘阿彌陀佛’能消。我們相不相信?你要把《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蓮池、蕅益大師的注疏,細(xì)細(xì)去念念,就相信了。因為‘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佛心那里還會有業(yè)障?‘一念相應(yīng)一念生’,凈土里沒有業(yè)障,沒有染污,關(guān)鍵是要念得相應(yīng)。我們就要問,什么是相應(yīng)?這也講得很多,最簡單的是與清凈心相應(yīng),與清凈愿相應(yīng),與清凈行相應(yīng)。自己的心,就是信心,信愿行都清凈,也就是說,信、愿、行里都沒有夾雜,沒有疑惑。這是跟大家講得最簡單,最扼要。這樣念佛,這樣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這才是‘生希有心’。心里就包括了愿行。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這一愿也圓滿實現(xiàn)了。

        【經(jīng)】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wù)摺=孕薹鹦小H舨粻栒摺2蝗≌X。

        這是四十三‘寶香普熏愿’。合上面的一愿,就是香光普攝十方眾生,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yán)經(jīng)念佛圓通章》上講的完全相同,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常常用‘香光莊嚴(yán)’。你看到‘香光莊嚴(yán)’,就知道一定是念佛修凈土的。香光是從這一愿說,也是從《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來的。前面說‘光攝’十方眾生,這里是‘香攝’。在佛門,我們供佛決定少不了香、光。

        我們供養(yǎng)佛像,供養(yǎng)燈燭,這是光;燃香是香。說實在話,‘念佛法門’確實古德講得沒錯,無量法門殊途同歸,最后都?xì)w凈土。因為香光天天在攝受一切眾生。淺而言之,‘光’代表心地正大光明,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能犧牲自己,令別人得到幫助。特別像油燈、蠟燭,放光照別人,燒到最后,自身就燒盡了。這是教我們學(xué)習(xí)舍己為人,表這個意思。現(xiàn)在用電燈,當(dāng)然電還在消耗,不太容易看見。最容易看見的是蠟燭,因為它燒的時間短。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學(xué)佛的人應(yīng)該如此,要能犧牲自己。

        光代表慧,香代表信,代表戒,所以是戒定真香。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里講‘五分法身香’,香代表戒、代表定、代表慧、代表解脫、代表解脫知見。它表這么多法。

        我們?nèi)枷慊蛘呗劦较悖鸵氲轿覀冃扌腥诵奘裁矗啃尬宸址ㄉ恚褪切藿洹⒍ā⒒邸⒔饷摗⒔饷撝姟R虼四阋溃紵簟悴皇钦辗鹌兴_的,也不是給他們聞的,是提醒我們自己修學(xué),就怕忘掉。中斷了,你的功夫就不能相續(xù)。時時刻刻用種種方法來提醒自己。因此佛門里所有一切設(shè)施,就是一個單純的目標(biāo),提醒自己不要迷、不要邪、不要染污。作用在此。

        這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所有一切物質(zhì)都放光,因為它是性德,它還有香氣。我們這個世間的珍寶,金、銀、おか、瑪瑙,寶物有光彩,但是光彩不是自己發(fā)的,是由光照到它反射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寶,本身放光。我們這邊的寶沒有香氣;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放香氣,真正不可思議。光是性德,香也是性德。

        我們自己三天不洗澡,身上放臭氣。臭氣怎么來的?臭氣是業(yè)障,是貪、嗔、癡的味道。你們都不曉得貪、嗔、癡、慢、疑是煩惱。煩惱是什么味道?你有幾天不洗澡,聞聞,煩惱的味道就聞到了。所以,香氣是本性覺悟所放的。臭氣是本性迷了以后,香的變成臭氣。其實香臭不二,怎么轉(zhuǎn)變的?就是迷悟轉(zhuǎn)變的。那么極樂世界的環(huán)境,我們就能理解。

        “下從地際”是從地層的里面,不是地面。這就說得很深,因為西方世界,地是透明的琉璃之地,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上至虛空、宮殿”。宮殿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虛空中的,《觀經(jīng)》像這些事講得很詳細(xì),講得很多。“樓觀、池流”,七寶池、八功德水,“華樹”更不必說,這是列舉幾種。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這一句總括所有的依報物象。

        “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剛才說過了,這是性德寶香,“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如同前面光明一樣,光明徹照,寶香也普熏,這是彌陀本愿所現(xiàn)的。本愿在那里?就是這一愿。他發(fā)愿,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取正覺。他現(xiàn)在成佛,這一愿兌現(xiàn)、圓滿了。雖然是愿,實在講,只是個緣而已,他的正因是真如本性的性德,藉彌陀之愿顯現(xiàn)出來。這種香有沒有人聞過?在我想像當(dāng)中,我們在座的同修,一定就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特別是在初學(xué),你對這個法門似信未信,常常會有一些奇怪的香氣聞到。我自己就有這個經(jīng)驗。

        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教,看佛經(jīng)。民國四十二年的臺灣社會跟現(xiàn)在不一樣,沒有這么多人,也沒有這么多房子。我居住的房子,距離一般人家至少一里路以外。人家家里燒香,一里之外會聞到,不太可能。我在讀經(jīng)的時候,會聞到異香,有的時候聞到檀香。我自己沒有燒香,附近沒有人燒香。在最初兩年中,這樣的現(xiàn)象至少有十次以上,不是偶然的,而且時間都很長,有好幾分鐘。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就覺得很奇怪,怎么看佛經(jīng)有這事情發(fā)生,看別的東西都沒有這事。以后跟懺云法師,懺云法師問我,‘你學(xué)佛這么久,有沒有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一想,這事情很奇怪,就告訴他。他告訴我,一般的說法,是你在讀經(jīng)或者在看經(jīng)的時候,有天人從這個地方經(jīng)過,他看到很喜歡,合掌停住;他要不停,你聞不到他身上的香氣。他在這里停了一下,你就聞到香氣。當(dāng)時懺云法師這樣解釋,現(xiàn)在我們明了,那是一種可能。

        根據(jù)經(jīng)上所講的彌陀本愿,極樂世界的寶香感應(yīng)比見光的感應(yīng)容易,因為鼻根的范圍比眼根廣大。眼睛看前面不能看后面。鼻子是聞前面也聞后面;后面有什么氣味,也聞得到。所以講圓通,鼻根要比眼根圓滿。《楞嚴(yán)經(jīng)》上講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鼻根的功德有一千二百,是圓滿的。眼只能看這一面,頂多側(cè)面看一點,后面就看不到。因此,聞到寶香的機會,一定就比見佛光的機會多。這是我自己的經(jīng)歷,也有不少同修,有這種經(jīng)歷。

        幾年前在美國,我在別州講經(jīng),達(dá)拉斯有幾位同修,晚上在陳大川居士家中院子里談佛法。院子很大,院子里種了很多花,也種了很多菜,也有很多瓜果。夜很深,大概將近十一點(美國夏天日落很晚,九點鐘天還是亮的,所以晚上都睡得晚,都在十一點鐘以后),忽然大家都聞到有一股異香,不知道是什么香,聞所未聞。隔了兩天他們打電話告訴我,說出這回事,當(dāng)時在座的人皆聞到,而且時間很長。

        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wù)撸孕薹鹦小薄O愎馇f嚴(yán)極顯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對于修學(xué),幫助我們增長信心。當(dāng)然一是彌陀本愿,我們在此看到的。除彌陀本愿之外,還有十方諸佛的愿力,諸佛冥冥之中加持為你作助緣,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現(xiàn)前,彌陀的愿力、諸佛的加持也達(dá)不到,所以本身的善根、福德很重要。善根、福德不是一生修的,是生生世世修積的。我們讀這部經(jīng)才真正明了,照本經(jīng)所講的,一個念佛人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在經(jīng)上明白的看出來,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過去生中曾經(jīng)供養(yǎng)四百億佛,對這個法門還不相信,聽到之后還不能立即發(fā)愿求生凈土。由此可知,你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歡喜信受,發(fā)愿往生,你的善根福德決定超過阿阇王子。阿阇王子聽了此經(jīng),只發(fā)了一個愿,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并沒有求往生。因此,真正發(fā)愿求生凈土的人,我們的確要尊敬他,不能輕視。即使他這一生再愚癡,甚至造作再重的業(yè)障,都不敢輕視,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

        信心增長,愿心增長,當(dāng)然就‘修佛行’。要特別注意這三個字‘修佛行’。為什么叫大家注意這三個字?十法界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眾生,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稱為‘行為’。九界眾生的差別是怎么來的?行上有差別,所以才有九法界。自性里沒有差別。一切眾生造作的身、語、意三業(yè),差別不同。此處不能細(xì)說,實在講,一部《大藏經(jīng)》也不過就是說明這樁事而已。我們只能在十法界,采取‘心行’最重要的,也就是成佛第一個因素是什么,我們先求了解此事。

        其實每一個法界,‘心行’都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中那一個最重要?譬如,前面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譯作‘無量’,無量里那一個最重要?‘無量壽’頂重要。若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豈不都落空了!我們找到一個最重要的,然后看十法界,才曉得怎么取舍。

        我們從底下看,眾生怎么會墮地獄?因素當(dāng)然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嗔恚。嗔恚墮地獄。嗔恚是墮地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要是沒有嗔恚心,造再多的惡業(yè)不會墮地獄。慳貪墮餓鬼。‘慳’是吝嗇。貪欲、吝嗇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愚癡墮畜生。愚癡是什么?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分不清楚,都搞顛倒,這就是愚癡,墮畜生道。

        持五戒得人身,生人道。得人身第一個因素是守五戒。在儒家講,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修這五條得人身;修十善升天。二十八層天里面,最重要的是十善業(yè)。十善業(yè)里有上中下三品,你所修學(xué)的,決定升天層次的高低。修十善是升天。證得阿羅漢,修行第一個因素是修‘四諦法’。辟支佛的因素是‘十二因緣’;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位。菩薩的第一個因是修‘六度’。

        佛是什么?佛是‘清凈平等’。所以,本經(jīng)經(jīng)題‘清凈平等覺’是‘佛行’。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處修清凈,修平等,修覺而不迷,這是修佛行,于是就明白這一愿講的是什么。

        十方眾生見到佛光,聞到寶香,修什么?依照《無量壽經(jīng)》,發(fā)愿求生凈土。經(jīng)上告訴我們,‘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褪切薹鹦小?墒悄阋獣缘眠@一句‘阿彌陀佛’,要怎樣念法?要用清凈平等覺心去念,念成自己的清凈平等覺,這就對了,就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你把彌陀在經(jīng)典上所講的教訓(xùn)都學(xué)到了,你與阿彌陀佛信、愿、解、行都相應(yīng),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皆修佛行’這一句,我們要特別重視。

        說老實話,我們今天也見到光,也聞到香,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聞到。我為什么說這話?聞到之后還不修,聞也等于沒有聞。聞到之后自己真正覺悟,覺悟就是真修。三惡道我們不想去,決定不造貪嗔癡;人天不值得留戀。想來想去,十法界還是成佛好,要直接修成佛之行。成佛之行就在這一部經(jīng);這一部經(jīng)就是教我們成佛之行。

        后面五愿是對十方菩薩說的。十方菩薩在各處度化眾生,他們應(yīng)該如何修這個法門,幫助他們順利度化眾生,可見彌陀四十八愿實在是圓滿周到。到這個地方,四十三愿完全是佛度六道眾生,是以度我們凡夫為主。末后五愿,才是度十方菩薩的。所以,度六道講了四十三愿,度菩薩只講五愿。你就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是以什么為主?是以度六道眾生為主。我們六道凡夫,不能辜負(fù)阿彌陀佛。

        【經(jīng)】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前面四十三愿是阿彌陀佛在因地里,為普度十方六道眾生而發(fā)的。從四十四以后到四十八這五愿,是彌陀為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fā)之愿。往昔歷代祖師有說,這一法門攝化的范圍,上自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末后五愿就是上自等覺菩薩。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一句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剎土的菩薩,無論是權(quán)教、實教,初信位到等覺位的菩薩,全部都包括。我們才能體會到,他的愿力廣大不可思議。彌陀攝化眾生,是用平等的法門,決不是對凡夫要我們信、愿、持名,對菩薩另外用一種修學(xué)方法,不是的。

        我們在愿文里看到,跟度凡夫完全相同。愿文說“聞我名已”,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聞’是菩薩三慧的聞慧;聞底下接著就有思,就有修。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菩薩。菩薩修學(xué)這個法門還是信、愿、持名。下文說他所得的利益。當(dāng)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因圓果就滿。

        唯獨信、愿、持名這個因是圓滿的,所以果報就殊勝。如果他不是圓滿的修因,等覺菩薩、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xué)。怎么曉得包括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yán)經(jīng)》上看到文殊、普賢是最好的代表,他們在華嚴(yán)會上發(fā)愿求生凈土。所以,此地‘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包括文殊、普賢等。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視的就是修因。因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的。

        名號功德究竟有多大?我們要想真正理解,至少你須熟讀《無量壽經(jīng)》,熟讀凈土五經(jīng)。單單熟讀還不夠,必須要看古大德的注疏,才能稍稍體會名號功德,但是也只能體會少分;要想多知道一點,就要去念《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因為《無量壽經(jīng)》即是中本《華嚴(yán)》,換句話說,是《華嚴(yán)經(jīng)》的精華、《華嚴(yán)經(jīng)》的濃縮,詳細(xì)的都在《八十華嚴(yán)》、《四十華嚴(yán)》之中。這樣對于名號功德,才能認(rèn)清楚一些,但是并不圓滿。

        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圓滿,必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jīng)都貫通,才曉得原來彌陀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中心,所說的總題目。我們今天把經(jīng)典的總題目稱為《大藏經(jīng)》,這是當(dāng)初中國人編輯佛經(jīng)時取的名題。當(dāng)然,編輯的人也不知道名號功德。如果曉得名號功德,整個《大藏經(jīng)》就稱作《阿彌陀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就是全部《大藏經(jīng)》。你才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就是講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眾生講經(jīng)說法,也不過是講一句‘阿彌陀佛’而已。這事幾個人知道?就是夏蓮居居士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萬億人不是普通人,是萬億學(xué)佛的人,而且是對于佛教修學(xué)都相當(dāng)有成就的人。像我們這樣學(xué)佛都不算數(shù)。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六道眾生能聽到這個法門,是希有的因緣;十方菩薩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跟我們一樣的修,也希有。經(jīng)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緣分,聽不到。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法門?是‘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你什么時候聽到,就什么時候成佛。我們今天凡夫位聽到,我們凡夫身就成佛;初住菩薩聽到,初住位就成佛;十地菩薩聽到,十地位就成佛;等覺位聽到,等覺位就成佛。換句話說,不聽到這個法門,等覺菩薩也成不了佛道。等覺菩薩不聽到這個法門能成佛道,文殊、普賢何必求生凈土?沒有這個必要。這樣仔細(xì)去觀察,仔細(xì)去較量,對于名號功德才能稍稍體會少分。

        我們果然明白了,自然就死心塌地去念。今天我們念佛不能死心塌地,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什么原因?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寶貴。說實在話,假如跟你講,你每天到某地方去,一天可以賺一百萬。你決定不會學(xué)佛,學(xué)佛不值錢!一天可以賺一百萬,就拼命去賺。誰能放著一天賺一百萬不要,跑到這里來念阿彌陀佛?像這樣念阿彌陀佛,怎么會念得成功?外面境界風(fēng)一吹,你心就動。實在講,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對名號功德不能夠徹底理解。下面講他殊勝的果報。

        “皆悉逮得清凈”,就是說從初發(fā)心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六道從非想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獄,一個法門度盡了,都得到清凈。清凈就離一切染濁。這是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關(guān)心的事情,因為環(huán)境的污染太嚴(yán)重。

        我們有沒有想到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比環(huán)境染污還要嚴(yán)重,還要可怕!環(huán)境染污只是傷害我們的生命。生命死了,不要緊,四十九天又投胎,這有什么關(guān)系。真正覺悟的人,生死舍身受身,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臟了,馬上脫掉再換一件干凈的,就像這樣。可是,思想、見解、心理、精神上的染污,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問題嚴(yán)重!

        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把生命看得很重,法身慧命看得輕,這是迷惑。生命不重要,慧命重要。菩薩求法能為半偈而舍全身,這就是重慧命,不重生命。這里‘得清凈’一句,在今天這個時代,看這句經(jīng)文,我們的感受非常非常的深刻。這一句‘阿彌陀佛’,恢復(fù)我們身心清凈。身心清凈,環(huán)境就清凈。真有這個效果嗎?真有!你自己沒有去念;你去念就得清凈心。這兩三年來,有不少同修念《無量壽經(jīng)》,來告訴我,念得很有受用。我問他有什么受用?他說煩惱少,心清凈。沒錯,這就是經(jīng)文上講的,這就相應(yīng)。

        念、要知道念的方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一味的念下去,我想三個月到半年,你自己就有感受,決定跟從前不一樣。得清凈心之后,你的信心應(yīng)當(dāng)增長,應(yīng)當(dāng)繼續(xù)不斷的努力,念到更清凈,就得一心不亂。

        通常我們講‘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這是初步的受用,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以我們凡夫來講,念到這個境界,你的內(nèi)心會生法喜,不可能有憂慮、不可能有煩惱,你的生活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所謂法喜充滿,這是剛剛得事一心,并不是很深的功夫。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因為世間一切法,你已經(jīng)不動心,不被它迷惑,不被它所動,一切放下了,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這是功夫成就。諸位同修,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真正能去。所以,‘清凈’重要!

        由此可知,凡是妨害我們清凈心的,就是魔障。‘魔’是折磨,‘障’是障礙,折磨我們、障礙我們。折磨什么?障礙什么?就是清凈心。凡是對心地清凈有障礙,有折磨的,都是魔境現(xiàn)前。魔不在外。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逆,如果我不動心,外面境界都是佛境界;如果自己起心動念,外面境界都是魔境界。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以為外面那些惡人、冤家債主天天來找我麻煩,欺侮我、污辱我,這是我的魔障。殊不知除這些之外,一切順境里,你歡喜的、愛慕的,還是魔障。

        念佛人見到佛現(xiàn)前,見到蓮花,歡喜得不得了,那是著魔,因為清凈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所以,經(jīng)題上用三個名詞,這三個名詞顯示出圓滿的修德。什么是清凈?平等是清凈; 什么是平等?覺就平等;什么是覺?清凈就是覺。‘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是佛境。我們念佛要念到這個標(biāo)準(zhǔn),才能往生西方,證無量壽。無量壽是我們所求的果報。所以,要離一切染濁,從心地里念。外境無論是順境、逆境,我們要隨緣。歷事煉心!順境里不起貪愛之心,逆境里不起嗔恚之心,就在境界里煉清凈心,煉平等心。

        清凈、平等、覺,在那里修?在一切人事環(huán)境里修學(xué)。用什么方法修學(xué)?用這一句佛號,當(dāng)境界現(xiàn)前,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平等。不管順境逆境,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妄念,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就恢復(fù)到‘阿彌陀佛’。這就好了!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無始劫的煩惱習(xí)氣,當(dāng)然有。如果沒有,你就成佛了,你還修什么!我們是凡夫,所以起心動念是必然,一點都不奇怪。修行人就是念頭轉(zhuǎn)得快,第二個念頭就轉(zhuǎn)成‘阿彌陀佛’,第三是‘阿彌陀佛’,第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續(xù),不能讓煩惱的念頭念念相續(xù),這要知道。

        學(xué)佛相當(dāng)不容易,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智慧跟世間聰明不一樣,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dāng)作智慧,那就認(rèn)錯了。智慧是什么?真正認(rèn)識這個法門,真正能辨別利害得失,十法界里,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害最深的是三惡道。你能認(rèn)清楚,就能避免三惡道。在這一生中,有機會教你作佛、作菩薩,你在這事上,下了決定,這是智慧。千萬不能有個妄念:‘我知道成佛之道,我讓你們?nèi)バ蘖?xí),我?guī)椭銈儭N也蝗氲鬲z,誰入地獄?’話說得很好聽,我要作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那么容易作嗎?地藏是諸佛的老師,他不是凡夫。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dá)多、六群比丘(你們到經(jīng)上去看《提婆達(dá)多品》)皆是古佛再來示現(xiàn)的,不是真的。

        ‘一佛出世,千佛擁護(hù)’。釋迦牟尼佛要唱這一臺戲,當(dāng)然有人唱忠臣,也有人唱*臣,這是一定的道理。到后臺去看看,唱*臣的是他的老師;他的師父不是普通人,我們學(xué)不來的。我們要知道,所以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能有最妥善的取舍。這是智慧,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做得到的。

        什么是‘解脫’?我們今天常常講,不自由、不自在。大家天天打旗號要爭自由,要爭民主。今天社會這樣混亂,就是大家對于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以為民主了,我當(dāng)然可以作主,你也可以作主,不打架怎么行?當(dāng)然要打架。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打到最后還是不民主。因為弱的要聽強的話,還是強權(quán)作主。這些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真的不自在、不自由。佛把這些歸納成兩大類。

        第一、是煩惱。第二、有所知。這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你不自在。解脫是把這兩條繩子解開,你就脫離了。解開的是你錯誤的思想見解,貪、嗔、癡、慢、煩惱,把這些東西解開。脫的是什么?永脫生死輪回。六道生死輪回從那里來的?就是這些東西造成的。所以,見思煩惱一斷,見惑就是見解錯誤,思惑就是思想錯誤,這些東西解開,六道就沒有,永遠(yuǎn)脫離了。‘解脫’是這個意思。佛門里常說的‘了生死,出三界,脫輪回’,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句在此地,也許同修們要問,菩薩不是已經(jīng)脫離生死輪回,還有這些果報嗎?有,大小菩薩都有。系縛有界內(nèi)、界外。界內(nèi)是講六道,是對于小菩薩而言,經(jīng)上常講權(quán)教菩薩。權(quán)教菩薩沒有離開六道,換句話說,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實教是真實的,他們超越了。實教雖然超越六道輪回,他還沒有證得圓滿法身,所以他還有微細(xì)的系縛。這個微細(xì)的系縛就是四十一品無明。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成佛道,證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從初發(fā)心一直到等覺,這個結(jié)是慢慢的解,也慢慢的破。到等覺菩薩把最后一品無明解脫,圓滿成佛,再沒系縛可解了。我們要知道,這個果德也貫徹到無上菩提。

        “普等三昧”。菩薩在十方世界,他發(fā)的心比我們一般人發(fā)的心要大。凡夫能動念度自己就很難得,菩薩發(fā)愿不但要度自己,還要普度一切眾生。如果菩薩發(fā)愿,我要普度眾生,不度自己,給各位說,那是魔發(fā)的愿,不是菩薩。菩薩跟魔從這個地方能區(qū)別。菩薩一定自利利他,利他即是自利。必須要辨別清楚,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很可怕!菩薩度眾生,有沒有誤眾生?有的,或是初發(fā)心的菩薩,道行功力都不夠,所以菩薩常常退轉(zhuǎn)。因此,他也免不了誤眾生。

        像醫(yī)生治病,有的時候把人害死;法官判案子,有的時候也冤枉好人。這是難免!總是愈小心、愈慎重愈好。自古至今,一個法官在一生判案中沒有冤枉一個人的,沒有人敢講。大夫給人治病,一生當(dāng)中所治的病人,完全都沒有過失,也沒有一個大夫敢說這話。菩薩度眾生,亦復(fù)如是。到什么時候才不會疑誤眾生?見性就不會。明心見性的菩薩,就不是權(quán)教,稱為‘實教菩薩’。見性的菩薩,即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這樣的菩薩不會害人,不會把佛法講錯。圓初住、別初地以下的菩薩,就總免不了隨自己的見解,隨自己的知見來說法,這很可怕!所以佛在經(jīng)里,一再跟我們提示,雖然提示,我們沒有看重。

        佛在《遺教三經(jīng)》里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的知見純屬凡夫知見,錯誤決定不免。證得阿羅漢,才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才得一個正覺。雖然不是正等正覺,他是正覺,不會害人。好像大夫治病,用藥用錯了,但是這個錯誤不會太重,頂多令你的病多害幾天。本來一個月可以康復(fù),現(xiàn)在拖一個半月,是他用藥用錯了,對你沒有大的傷害。如果是正等正覺,就決定沒有害處,決定沒有錯誤。

        菩薩發(fā)大弘誓度化眾生,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普等三昧究竟是什么?什么三昧能普遍平等?普遍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修。平等就是等覺菩薩、我們、地獄眾生也能同樣修這個法門,能得同樣成就。你想想看,這個‘普等三昧’是什么?是‘念佛三昧’,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普等三昧。除了這個法門之外,還有那個法門能平等成佛?禪,你去看看《六祖壇經(jīng)》,六祖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沒分,不平等,不能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凈宗。十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接觸到凈宗經(jīng)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以這個方法來普遍度化一切眾生,就跟如來度眾生無二無別,決定沒有過失。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有成佛,還沒有成大菩薩,你開的藥方、用的藥,是與如來開的完全一樣,還會錯嗎?

        “諸深總持”。‘總持’是指法門。梵語‘陀羅尼’,譯成中文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普等三昧’是指名號,執(zhí)持名號就是‘諸深總持’,就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jīng)》,指念佛成佛的法門。

        有很多同修來問我,你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jīng)典,現(xiàn)在都不講,就專講《無量壽經(jīng)》,是什么意思?過去我講過十幾年的《華嚴(yán)經(jīng)》,現(xiàn)在我還是講《華嚴(yán)經(jīng)》。我講《華嚴(yán)經(jīng)》的總持法門,我沒有把《華嚴(yán)經(jīng)》舍掉。古人講這部經(jīng)是中本《華嚴(yán)》,我從前講的是大本。大本時間太長,聽一遍很不容易;中本文字少,講說的時間短,大家修學(xué)起來方便。

        本經(jīng)就是《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的總持,也就是整個《大藏經(jīng)》的總持。‘諸深’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經(jīng)典。這一部經(jīng)是一切大乘經(jīng)典的總持法門。你想想看,如果菩薩遇不到這個法門,怎能成佛?遇到,也是彌陀神力的加持。

        “住三摩地,至于成佛”。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我們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定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二六時中,一定要做到。大勢至菩薩講‘凈念相繼’,整個修行的功夫,就這一句‘凈念相繼’。‘凈’,懷疑就不凈,夾雜也不凈;‘相繼’是不中斷,一句接一句,就成功了。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應(yīng)當(dāng)修,就怕自己不肯干,那就沒法子!不肯干,是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不曉得這個法門利益之大。利益在那里,你立刻就享受到。如果說這個利益要到來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享受到,這一生得不到;說老實話,我就不愿意學(xué)。我要學(xué)的是現(xiàn)前就得利益,我才愿意學(xué)。如果學(xué)了現(xiàn)前得不到利益,等來生來世,我就不容易接受。這個法門確實能讓你立刻得利益,前面講的清凈解脫,是真正可以得到的。

        身心清凈,煩惱少,智慧增長。智慧怎么會增長?你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你的見解、看法、想法跟從前不一樣,就是智慧增長。從前迷,現(xiàn)在不迷;以前看不清楚,現(xiàn)在看得清清楚楚;從前不知道怎么處理好,現(xiàn)在處理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智慧現(xiàn)前,什么樣繁雜的問題,到你面前都沒有了,真正的解脫,學(xué)了馬上就有用。一直到成佛,這個方法都不能改變。實在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講的這兩句經(jīng)文。

        我在李老師那里主修《楞嚴(yán)》,《楞嚴(yán)》我至少講了七、八遍。《大勢至圓通章》也講過很多遍,也都馬馬虎虎含糊籠統(tǒng)講過去,因為不認(rèn)識。以后看到印光大師把《大勢至圓通章》單獨提出來,附在凈土四經(jīng)后面,成為凈土五經(jīng),才引起我的注意,才發(fā)現(xiàn)這一章經(jīng)是整個《楞嚴(yán)》的精華。《楞嚴(yán)》的精華不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發(fā)現(xiàn)它是凈宗的心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是般若部的心經(jīng))。不但是凈宗的心經(jīng),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jīng),于是這個新觀點又從這一愿里得到證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就憑這一句佛號,就憑這一部《無量壽經(jīng)》,這是根本經(jīng)。所以古德說,《華嚴(yán)》、《法華》皆是此經(jīng)之引導(dǎo),這句話我完全同意,一點都沒錯。《華嚴(yán)》、《法華》既然是本經(jīng)的引導(dǎo),那么整個《大藏經(jīng)》不必說了,因為整個《大藏經(jīng)》都是《華嚴(yán)》的眷屬、《華嚴(yán)》的枝葉。這才曉得此經(jīng)是一切經(jīng)的中心,是大總持法門。所以,一部經(jīng)、一句佛號,一直到成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

        夏蓮居居士的《凈修捷要》里講,凈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我過去沒有聽人說過,也想不出來。這是他見地高明之處。我看到他這一句話,我承認(rèn)、同意。我立刻就想,我可以做個注解: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凈宗初祖。我過去學(xué)《華嚴(yán)》,在《華嚴(yán)》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相信念佛法門是從《華嚴(yán)經(jīng)》得來的。普賢菩薩在華嚴(yán)會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凈宗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慧遠(yuǎn)大師,慧遠(yuǎn)大師是中國的初祖。從前講初祖,我們都想到慧遠(yuǎn)大師。現(xiàn)在講初祖,我要問你講那一位初祖?有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國初祖。這是我給夏老居士加的注解,就很清楚、很明白。

        這一愿‘普等三昧愿’,實在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濃縮精華,愈來愈精。我們才曉得那部經(jīng)的分量。將來有機會,我好好的再講一遍《圓通章》,因為過去都沒講好,意思沒講出來。不是我吝法,是當(dāng)時我的程度、水平不到。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這是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令他們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養(yǎng)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一種殊勝的利益,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怎么也有?是彌陀威神加持他們。所以,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無量壽經(jīng)》,執(zhí)持彌陀名號,以這個方法教化眾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可以‘遍供十方諸佛,不失定意’。這確實是普賢菩薩的境界。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與往生相同的利益。這是對十方菩薩說的,不是對普通人說的。

        【經(jīng)】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

        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說‘十方佛剎,諸菩薩眾’;此處說“他方世界諸菩薩眾”。‘他方’指極樂世界以外,與前面講的完全相同,也是有這個緣分。‘緣’,很難、很珍貴,希望同修們要珍惜。因為人生很短暫,人與人相處,一生能見幾次面,何必要作冤家,作對頭。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要過意不去?所以不要跟任何一個人結(jié)怨,我們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風(fēng)順,沒有障礙。別人阻礙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礙他,帳就結(jié)了。所以,真正學(xué)佛的人決定沒有怨恨的心,心才會清凈,才會平等。

        【經(jīng)】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兩句就是四十六‘獲陀羅尼愿’。‘離生’就是永遠(yuǎn)離開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脫輪回。菩薩在六道度眾生,即世間,離世間。并不是真的不到這個世間來,他跟我們在一起。在一起怎么是離世間?我們有業(yè)力,有生死輪回;他沒有,他是愿力來的。他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所以他是乘愿再來。我們是業(yè)力再來,無可奈何,不來也不行。他要不來就不來,要來就來,他是大自在,這是“證離生法”。所以六道里,那一道他都可以去;應(yīng)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現(xiàn)什么身。真的得大自在!

        “獲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法門。這里是說‘心得安住義’。像達(dá)摩到中國來的時候,慧可是一個修行人,心不安,求達(dá)摩祖師為他安心。‘獲陀羅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處。我們沒遇到達(dá)摩,我們所得安身立命處,比達(dá)摩還殊勝。我們的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西方世界依正莊嚴(yán),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這是‘獲陀羅尼’的意義。

        陀羅尼也譯作‘總持’。總持有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在此地不必細(xì)說。像這樣的名詞術(shù)語,諸位可以看注解,看《佛學(xué)辭典》、《教乘法數(shù)》,都注得很詳細(xì)。

        【經(jīng)】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yīng)時不獲一二三忍。

        這是四十七‘聞名得忍愿’。“清凈歡喜”,容易懂,身心清凈,法喜充滿。“得平等住”,這也是經(jīng)題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諸佛的體相。前面說過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薩法界是六度。菩薩修六度,佛修平等覺。‘得平等住’。他們是菩薩,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沒有兩樣!所以十方眾生,如果于彌陀如來見相聞名,或者是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真正明了,歡喜,發(fā)愿修學(xué),都可以說是入如來家,得畢竟平等三昧。如果這一點我們得不到,實在講,這一種殊勝的機緣,我們真的當(dāng)面錯過。

        因此,我們用功夫,要以平等心來念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經(jīng)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問阿難,你要不要見平等覺?他說‘我要見’。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來念《無量壽經(jīng)》,用平等心來持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義。由此可知,菩薩可以修的,我們也能修。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多,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全體,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續(xù),一直念下去,不夾雜、不間斷,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薩無二無別。這樣的心行就是菩薩行。

        ‘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凡夫跟菩薩有什么不一樣?凡夫穿衣吃飯,菩薩也穿衣吃飯,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在這個世間也穿衣吃飯,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沒有兩樣!所以從形象看不出來。不一樣在那里?心不一樣。他的心清凈、平等,覺而不迷,所以稱他佛,稱他菩薩。我們的心不清凈、不平等,迷惑顛倒,所以是凡夫。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兩樣。由此可知,‘平等’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

        清凈跟平等是相輔相成的。怎樣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凈心。如何令心清凈?一定先令心平等。兩者相輔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不要分別執(zhí)著。不分別,我們心才會清凈。實在講,就是《楞嚴(yán)經(jīng)正脈》上,交光大師所倡導(dǎo)的‘舍識用根’。舍識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薩行。‘根’指六根根性,在眼是見性,在耳是聞性。六根的根性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所以見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

        沒有一切分別執(zhí)著,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就是‘覺’。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清凈’。不分別、不執(zhí)著就是‘平等’。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不但現(xiàn)前的事情明了,過去的事,未來的事都明了,因為他心平等,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照見。我們不能理解,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有分別、有執(zhí)著,所以過去未來一無所知。我們至此才曉得,什么是得平等住,什么是修菩薩行。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這一部經(jīng)典,以這一個法門自行化他。“應(yīng)時不獲一二三忍”,這是非常不思議的果報。一二三忍,經(jīng)文后面有注解。本經(jīng)講三種忍:第一‘音響忍’,第二‘柔順忍’,第三‘無生法忍’。即使我們對于前面兩個名詞陌生,但是對于第三個熟悉,也就能理解。

        三種忍都在一句名號之中。這樁事誰知道?這三種忍不是一般菩薩能得到的,細(xì)說在本經(jīng)第十五品,以后自然會講到。三忍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的確不可思議!《仁王經(jīng)》中講五忍,把菩薩分為五大類,都用忍來說,你就曉得‘忍’是多么重要。不能忍,不行!無論什么境界都要忍,不受它的干擾。對順境,心里起歡喜心、貪愛心,我要忍;逆境中,看到這個人不順眼,看到這個事不痛快,也要忍,這是修行。真正講修行,功夫都在此。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剛經(jīng)》說‘一切法得成于忍’。那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能忍的人能成功;不能忍的人注定失敗,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所以,《仁王經(jīng)》將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用五種忍來標(biāo)示表明。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強的忍,這是初步功夫。再進(jìn)一步,第二個階段是‘信忍’。理論逐漸通達(dá)明白了,相信佛菩薩圣賢人的教訓(xùn),能忍。再進(jìn)一步功夫深了,能‘順忍’,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是‘無生法忍’。最后、最高的是如來果地上‘寂滅忍’。初地、二地、三地屬于‘信忍’。由此可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順忍’,七、八、九地是‘無生法忍’,十地、等覺、如來果地稱‘寂滅忍’。

        若從此義看,第三忍決定是‘無生法忍’。換句話說,‘柔順忍’相當(dāng)于《仁王經(jīng)》講的‘順忍’。柔順忍、順忍,意思很接近。‘音響忍’相當(dāng)于《仁王經(jīng)》上的‘信忍’。那么菩薩的果位,我們就曉得,皆是登地大菩薩!真正不可思議。三賢位的菩薩聞得這部經(jīng)典,依照這個法門修學(xué),自行化他,雖然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于彌陀威神加持,能使他們立刻登初地到十地,立刻就提升到地上菩薩。這是彌陀弘愿,對十方諸菩薩所發(fā)的大愿,給予菩薩們真實的利益。

        【經(jīng)】于諸佛法。不能現(xiàn)證不退轉(zhuǎn)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末后一愿‘現(xiàn)證不退愿’。如《楞嚴(yán)經(jīng)》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得圓滿的心性。自性的體相、德用,他們皆能現(xiàn)前親證。末后一句是總結(jié),“不能現(xiàn)證不退轉(zhuǎn)者,不取正覺”。‘不取正覺’一句是總結(jié)。四十八愿到此講圓滿。

        這一品,我們一共講了十次。這一部經(jīng)過去講了幾遍,也以這一次講得詳細(xì),講得透徹。如果沒有時間讀全經(jīng)、聽全經(jīng),能夠念這一段、聽這一段,也有很大的好處。能啟發(fā)同修們的信心,幫助你發(fā)愿,認(rèn)真的修學(xué)凈土法門。

        (完)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持余咒,亦勝一切諸余功德。

        勝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xiàn)前。

        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余功德者: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

        愿凈業(yè)弟子,專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門者,尚當(dāng)改修念佛。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fù)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無量壽經(jīng)起信論
        下一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講記03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18毛片a级18**多水真多|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播放a|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中文字幕在线观|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在线看|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十二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欧美日韩亚洲另类|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一个色综合高清在线观看|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 在线天堂中文官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久久网精品视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抱着娇妻让粗黑人人玩3p| 午夜免费电影网| 久久aa毛片免费播放嗯啊 | 欧美乱大交xxxxx在线观看|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美女被免费网站在线视| 无限资源日产好片|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美女裸体a级毛片| 外国女性用一对父子精液生子引争议|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