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04
后漢支婁迦讖譯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二十八、國無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樂如漏盡愿。三十一、不貪計身愿。】
第二十八國無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阿彌陀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極樂國中沒有三惡道,連名字都沒有,更何況有實。這些鸚鵡、孔雀等等,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生。本經中是‘無不善名’,那就不僅是沒有惡道的名字,并且擴大到沒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龍樹大士的解釋很合本經。龍樹大士說:‘彼尊佛剎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我們現在就有種種的惡知識,他以善知識的面貌出現,自稱法王、活佛、種種大法師,而實際他是惡知識,是假冒別人商標和包裝的假藥。所以現在修道之難就難于分別善知識與惡知識。要尊師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樣的師?你重的是什么道?你從惡知識那兒來一點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嚴》所說的:‘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諸趣的惡知識,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盜名欺世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羅趣的(撓亂正教的阿修羅)、畜牲趣的(例如中國北方的黃白胡柳)、鬼趣的(種種邪惡鬼神)。當然地獄趣不會成惡知識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極樂不但是形狀相同,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類,也就是安住在正定這一類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眾生可分為三類,也可以說分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么三類。這三類的劃分有三種不同:(一)以必墮六趣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墮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會要達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這兩者中間,這叫做不定。這樣劃分三類,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說,必定證悟的是正定。決定不會證悟的是邪定。例如現在有人跟著這些邪惡知識,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證?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緣就會證悟,無緣就證悟不了。(三)《起信論》說,在十信位以前,就是還沒有達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別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這是大乘正定聚,決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風中的柳絮,隨風上上下下,升沈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認為我有水平,其實這個水平不見得會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況連信位都沒有到,所以我們今生必須要討個決斷,其中最殊勝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凈土。憑佛大愿的力量,極樂人民都入正定聚。龍樹菩薩說:以信佛的因緣,愿意生到凈土,發菩提心修行種種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緣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愿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龍樹大士法語正好解釋本愿。
以上所說凡夫往生凈土,雖未斷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這已令人震驚了,可是善導大師還有更令人震驚的話,大師開示說:本愿也‘具現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說彌陀這條愿也包括我們仍在地球生活還沒有往生的修習凈業的人。大師是依據經中二十二品里頭(原是唐譯)‘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若當生’怎么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你現在雖然沒有往生,沒有!你還是個人,但憑彌陀大愿之力,你臨終會往生,你現在人世就已經住于正定之聚,超過十信位,不是升沈不定了。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彌陀經》:‘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要發了愿,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轉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凈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里。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這個愿也具現生不退之密義。
第三十樂如漏盡愿。愿文是:‘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大意是:心中清涼,永遠離開遍體如燒、心中如焚的苦惱。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樂,像得了漏盡通的比丘,就是證了阿羅漢。《法華經》說:‘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大智度論》說:‘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正是本愿的‘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往生極樂國土即是進入清涼池,身心清涼,一切都是殊勝、美妙,所以就永離熱惱,但受諸樂,所受的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有煩惱存在和活動,你的心就被它所牽引,念念都是在煩惱之中,一念接一念,煩惱不斷。這心跟著煩惱跑,就像器件漏水,總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天天流泄煩惱。斷盡煩惱的比丘,沒有煩惱了,稱為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這個通叫漏盡通。前五種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無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盡。當然漏盡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羅漢。所以漏盡比丘,沒有染著,這個樂是真樂,是大乘的法樂。所以就是說,極樂國中的人,有的雖然仍是凡夫,但是沒有熱惱,清涼安樂,如同漏盡比丘。這種法樂法喜,不是世間的一切快樂所能相比于萬一。
第三十一不貪計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若起心動念,去貪求留戀執著計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這條愿正是破除身見的良藥,身見是見惑的第一位,因為許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們有嚴重的身見。雖也念佛誦經,可是心中還是留戀自己的這個身,考慮這個身,老為這個身作打算,就是吃點什么,煉點什么,研究種種的養身之術,如何把這個身體保養好,修煉好;或想肉身在世間多呆一會兒,最好是長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為金仙,這都是貪計自身,執著有一個我的身體,而貪著計較。《會疏》說,于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所以有愛,有憎,有違,有順,就有這些分別。《往生論》說:若人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
障礙菩提心。老想保護這個身,換句話說,就是執我。大乘行人要破我,無我。貪計身心和無我是矛盾的。《金剛經》:‘若人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極樂世界人民都沒有貪計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二、那羅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辯愿。三十四、善談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開頭兩句(‘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是三愿共同之處,所以總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堅固不能拔動,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他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羅延身愿。愿文是:‘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極樂的人,都得到那羅延金剛的金剛身,具有非常堅強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剛’,梵語就是跋折羅,翻成金剛,是金屬中最堅硬的寶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來即是印度出產的金剛石,俗稱鉆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剛又是金剛杵的簡名。金剛杵本來是印度的一種武器,密宗拿來表示堅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經疏》說,伐折羅(即跋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仁王經念誦儀軌》里頭說:‘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所以我們學佛,關鍵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禪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關要就是智慧。唯識宗最后是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能轉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因智慧才能顯現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斷盡煩惱妄想得到解脫。所以密教《仁王經念誦儀軌》手持金剛杵表示行人發起正智,這個智慧如同金剛,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羅延’,譯成勝力或堅牢,有四種含義:(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種名號。(二)是天力士的別名。(三)那羅延天三面,乘鳥,表示飛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羅延金剛是十九執金剛之一,《維摩經》稱之為那羅延菩薩。從以上顯教經論可知,愿文中‘金剛那羅延’是指天界那羅延力士,手持金剛杵,具有金剛身與堅固力。至于密教中,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是一個名字的不同翻譯。
根據《仁王經念誦儀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經中指出金剛手是證法身的大士,所以顯教稱之為菩薩,密教稱為金剛。按密教之義,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賢,這里的普賢是指他的果位,稱為普賢王如來,所以不宜只看作是護法。金剛手是從佛得到與執持金剛杵,此杵乃表法,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體性智成五智。金剛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執持的金剛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羅延身必然是智慧之體,也即是金剛之體,也常稱為金剛身。《密跡力士經》說:‘如來之身成鉤鎖體,鏗然堅絕,不可破壞。’《涅槃經》:‘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剛不壞的身,長壽自在,并且有堅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愿。愿文是:‘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愿文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頭頂有圓形頂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潔,朗照顯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發,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開發一切智慧。由于殊勝無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無邊的辯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頂都有光。因為佛是無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頂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發瑩亮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據《超日明三昧經》:‘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意思是:內具的大智慧發露于外,能夠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經》:光明名為智慧。光明與智慧兩者正是一體。人人身頂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曇鸞大師無量光佛偈說:‘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佛光是真實明,正與本經三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同體,直指真實之光就是真實之慧,智慧與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開曉啟示情器一切諸相。又于贊解脫光偈中有‘神光離相’、‘因光成佛’,于贊無等光偈有‘清凈光明無有對’,都是完全證實光明即是智慧,所以離相無對,整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才能令諸大菩薩蒙光的啟示而成就大覺,所以說‘因光成佛’。《涅槃經》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頂都有常光,正顯智慧成就。又因無量光佛妙光的殊勝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對于本經中所說到的五種殊勝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顯示極樂國土因果同時不可思議,并且往生的人都獲得無邊的辯才、無礙的辯才。辯才就是善巧說法的才能。菩薩說法的智辯,有四辯,也稱四無礙辯,四種無礙,也可以稱四無礙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無邊辯才,辯才是由智慧而來。四個無礙都是什么呢?(一)法無礙。教法里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二)義無礙。對于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都能通達,沒有阻隔,叫做義無礙。(三)辭無礙。中外各地的文辭方言,都能通達,運用自在,這是辭無礙。(四)樂說無礙。由于具有以上三種智慧,樂于給眾生說法,所說契于正理,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沒有障礙,也叫做辯無礙。極樂人民都能用四無礙辯,宣講法要。
第三十四善談法要愿。愿文是:‘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談說顯密諸法的深秘之處、緊要之處。普通人只能談談枝葉,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義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說經與行道(是經行,一邊走一邊念誦)的時候,聲如洪鐘,字字句句如同靜夜鐘聲,震破昏迷,清醒覺心。末后兩句是,若不是這樣的話,不取正覺。這兩句同樣用于以上兩愿。
‘秘’就是秘奧,指法門深奧;又是秘密,指法門隱深,不易表示。《法華文句》說:‘四十余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實法,存在心里沒有說,別人不知道,所以這是‘秘’。《法華文句》說:‘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云“要”也。’三乘法,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權法。《法華》開權顯實,不再委曲自己,直說一乘一切成佛的法,這是實法,是直道,顯露污垢破衣中隱藏的明珠。八萬四千種修行,莫不從此一門而入,所以說‘總攝萬途’。這就是‘要’,重要、緊要、簡要,等等。
‘語如鐘聲’。深夜之中,這鐘聲一到,頓時俗慮全消,一切清凈。《佛祖統記》說,人命將終,聽到鐘磬的聲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說:‘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例如鐘正響時,地獄里也須停刑,罪人可以稍息,這都表鐘聲的作用。‘語如鐘聲’一方面表說法的人聲音如同洪鐘,很宏、很正、很靜,能持續,能遠聞,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語如鐘聲’兼表說法的聲音的功德,跟鐘一樣。這里稍作引申,鐘上都有很多經咒,大鐘寺的鐘,鐘身是一部《華嚴經》,鐘口上是一部《金剛經》,還有很多咒、字種,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這一切經、咒、字種,都在震動,都在發聲。在這一聲之中,包括了《華嚴》、《金剛經》、許多咒語的無邊功德。極樂世界說法的人,也和這鐘一樣,一字就包括《華嚴》、《金剛經》等等這一切功德在內,聞者聽到一聲,也如同聽到這么多的經咒聲一樣。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愿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五、一生補處愿。三十六、教化隨意愿。】
第三十五一生補處愿。愿文是:‘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的眾生能生到我國,都畢竟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如同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一轉生必補佛位。一生補處,密宗說,從一實的理體,得凈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轉生就補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補處,再生到世間就成佛了。如現在兜率天內院的彌勒大士,將來他下降人間,三會龍華就成佛,這就是一生補處。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成為一生補處,也就是決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隨意愿。愿文是從‘除其本愿’以下到終了。大意是:‘除其本愿。為眾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不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他的本愿是要度眾生,急于度眾生,所以‘被宏誓鎧’,拿宏大的誓愿,作為鎧甲(古時候,戰將身上披掛鋼鐵的鎧甲,現在避彈衣,也是同類),用來保護自己。極樂大士要到娑婆之類國土去救度眾生,所以用宏深誓愿當作鎧甲,降臨種種穢土教化一切有情,度眾生的心非常切。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不能自覺焉能覺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眾生,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因有了這樣宏大希有的誓愿,雖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遠不會因他的罪過墮入惡趣。自愿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獄、餓鬼道里頭去度鬼,這是大菩薩的偉大行動,不屬墮入地獄之類。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這時的能力,還不能像地藏王菩薩等等,入地獄中去度眾生,那在上升到實報莊嚴土以后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國土時,‘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你示現樂于說法,或是樂于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或者有人愿意示現神通,以及其他種種,都可隨自己的心意去修習,都可圓滿達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這愿叫做教化隨意。若沒有自覺,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須自己修習圓滿,再說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實之利。本條大愿是:極樂世界的人,愿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來度生,都可滿愿。雖在穢土,不會再因種種因緣墮入三惡道。不會了。再有,一切修習都圓滿,永遠不退墮。這就是仰賴彌陀大弘誓愿的加持。所以先師夏老把‘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在花開見佛之后,就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弘一大師同樣改了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愿。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應念受供愿。】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愿文是:‘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愿。’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國的人,所須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須的種種供物,隨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現在前,沒有不能滿愿的。彌陀這一條愿,是針對極樂國中還沒有全超凡情、斷除習氣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發的。凡圣同居土中許多人并沒有斷惑證真,雖是蓮花化身,本不需人間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習氣仍然會出生宮殿、臥具、穿衣、吃飯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間,為了衣食生活,勞苦萬般,永不安寧。并且種莊稼,要消滅病蟲害,殺傷無數生靈,穿絲綢皮革要斷送多少動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會勞苦與造罪,想什么就有什么,應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飲水還增長善根,吃完了,一切食具自然化去(見漢吳兩譯)。‘種種供具’包括幢幡、寶蓋、珍珠、瓔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音樂等等用來供佛的勝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現在前,用來供養十方諸佛。
第三十八應念受供愿。愿文是:‘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又是不可思議境界。在極樂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種供品供養他方任一國土的佛,隨著他的起心動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養。沒有時間的間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時間,同樣也打破了空間。極樂世界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世間最快是光,光速約為每秒三十萬公里,光跑一年的距離叫光年,是十萬億公里,恰巧也是十萬億,但一個是公里,一個是佛土。近代天文學所發現最遠的星是一百四十億光年,它雖最遠,恐怕也沒有超出一個佛土。所以宇宙極大,大到無邊。《宋譯》說,極遠之處有無量的佛,極樂的人雖有殊勝神通也不能到,這就全*彌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極樂國土來接取供物。《宋譯》深顯彌陀加被之功,是顯他力。《魏譯》說:‘一發念頃,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極樂國人一發念的剎那之間,就能供養無量諸佛,哪怕是極遠的佛,都能普遍供養。在這廣興供養的殊勝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這正顯自力。可以看出,極樂人民的水平,雖然差別懸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圓滿本愿。才生供佛之念,諸佛已全攝受,因果同時,超情離見。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三十九、莊嚴無盡愿。】
第三十九莊嚴無盡愿。大意是:國中一切萬物都是莊嚴、清凈、光明、美麗,形與色都殊勝奇特。形是形狀,指大小、方圓、長短等。色是顏色,指青黃赤白紫黑等等。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無以復加,所以說‘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極點。‘窮’是窮盡,‘窮微’是有美皆備,無妙不收,沒有欠少,沒有遺漏。‘極妙’就是絕妙,神妙。對于極樂國土的微妙,就沒有人能夠來稱揚贊嘆,測度推算,所以說‘無能稱量’。《會疏》的解釋很好,現引申其意,解說于下:在一個極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攬全部理體而成,一切事相當體全是妙理所顯的相,所以相而無相,是無漏的相,是實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彌陀清凈心。極微之中,全是妙體所現的相,都是實相,所以‘窮微極妙’。由于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攝,重重無盡(你們拿兩面鏡子對著一照,你就看到無窮無盡,重重的鏡子在里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世間的辦法沒有了。極樂凈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眾生都不能夠分辨極樂萬物的形色(形狀顏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數(名字數目),更何談到總為宣說一共是多少,總體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說‘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彌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于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無量色樹愿。四十一、樹現佛剎愿。】
第四十無量色樹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為止。大意是:國中有無量的色樹,色樹就是國中一切寶樹,都是七寶所成,光彩明亮,顏色美麗。高度或者是幾百由旬、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里,有的說六十里,有的說八十里,這個是距離的單位,但是它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們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樹的高度是七十二萬里。更殊勝是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個畢缽羅樹,佛就坐在樹下成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維摩詰經肇注》:此道場樹放光沒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氣也是遍薰一切處,形色微妙到極點,隨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歡什么它就現什么。樹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說法,極樂世界的人喜歡聽到什么,就聽到什么。眾生若能遇到菩提樹,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極樂國中有眾多的菩提樹,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菩提樹比色樹又高數倍,高度是四百萬里,在極樂世界人民中,雖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從樹得到真實利益。
第四十一樹現佛剎愿。愿文是‘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于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極樂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諸佛種種國土的清凈莊嚴,不用離開本國,就在寶樹之間分明得見,就像從明潔的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國廣大眾多,但可以在一個狹小的樹間全顯出來。小能容大,從狹小的樹可顯十方眾多廣大的國土,這是《華嚴》境界。《華嚴》十玄的道理,處處在《無量壽經》中反映出來。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徹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徹照十方愿。‘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廣’是寬廣,‘博’是廣大,‘嚴’是莊嚴,‘凈’是清凈。并且國土是‘光瑩如鏡’。‘光’是光明,‘瑩’是晶瑩,光潔明亮和鏡子一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細之物與極遠之地的‘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華嚴經》說:‘于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丑,形類若干,悉于中現。’《華嚴經》的鏡子,正同本愿的明鏡相同。一切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與十方一切世界的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難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經》:譬如水中生長蓮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蓮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說火中生蓮那么難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覺(見《宋譯》)。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三、寶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寶香普熏愿。本愿內容:‘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徹上徹下,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觀是樓臺,臺榭)這些建筑,寶池流泉,種種寶樹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所以極樂一花一葉、一滴水珠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類的寶香所成,這是《華嚴》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無量無邊的寶香,這就是《華嚴》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寶香,決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并且是無量寶香所合成,所以這個香就殊勝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眾生只要聞到極樂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凈,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于是又顯出《華嚴》玄妙境界,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里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薰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滿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香本是塵,極樂的香能做功德,這正用于《維摩詰經》眾香國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詰,維摩詰就問:你們香積如來怎么說法呀?眾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文字說法。在這個香積如來不是拿文字來說,只是用種種的香,令諸天人能夠合乎戒律,菩薩各各就坐在香樹底下,聞這個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眾生聞者。皆修佛行’。可見極樂是廣攝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勝之處,香積如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這極樂世界也都攝入了。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時……至于成佛。’從本愿起,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聞名得益的情況。他方凈土中人都是斷見思惑、發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薩,沒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為‘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只要一聞彌陀的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凈、解脫、普等這三個三昧(《宋譯》是‘應時證得’,正與‘皆悉逮得’同意)。清凈是什么意思呢?沒有疑、垢、染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凈佛。在本經中,行人如能達到‘一念凈心’、‘一念凈信’,求生極樂凈土,都可如愿。可見清凈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凈之中,就叫清凈三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凈境,得到一點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了。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樂不算什么,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的。應知清凈三昧是無染無著的三昧。‘解脫三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脫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識?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禪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哪。第三個‘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這什么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所以《維摩詰經》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現在許多練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墮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練越壞)。因聞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種種甚深總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滿功圓‘至于成佛’。愿文中三個三昧,《會疏》說:清凈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當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念佛三昧具有清凈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種種其他三昧的名稱,所以最后是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聞佛名就得殊勝三昧至于成佛。聞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這就因為聞名的是菩薩,已經斷了見思惑,正在斷除塵沙與無明,惑障已輕,易與菩提相應。就像垢鏡已經打磨,自然易顯來照者之形。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薩聞名相應,同契入寶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薩由于聞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諸佛。雖在廣興供養,正處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這是甚深的上地菩薩境界。《會疏》認為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為聽到佛名,頓登上地,得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論注》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聞名頓登上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愿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愿。四十七、聞名得忍愿。四十八、現證不退愿。】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時……獲陀羅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大眾,聽到我名,就可證入離生的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三乘行人,斷見惑、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塵沙、無明惑,共三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要是‘獲陀羅尼’。陀羅尼前已講過,不再重覆,現應補充的是:陀羅尼有四個意義:(一)法陀羅尼。對于世尊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二)義陀羅尼。對于一切法的真實義能總持不忘。(三)咒陀羅尼(咒又名明與真言)。對于所聞的咒不忘。(四)忍陀羅尼。安住于諸法實相里頭,這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于實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禪宗稱為破重關,再破一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為素法身。同于諸佛的法身,只是萬德還未圓滿,欠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名,就安住于諸法實相,真是無上的殊勝。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愿。愿文是:‘清凈歡喜……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不取正覺。’‘清凈’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心中喜悅,寂滅為樂。‘平等’,《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凈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譯》說:我成了佛之后,十方眾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略名無生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于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的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的理體的智慧,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于本來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此三忍就是愿文中的‘一二三忍’。龍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忍,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地以上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為上地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愿。愿文是:‘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為阿鞞跋致。《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就像風中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又《涅槃經》:‘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肚中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薩斷結經》:舍利弗曾經在六十劫里面升降于初住與六住之間,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愿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聽到佛名,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愿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生法忍并列,可以證明是不退里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薩婆若海。彌陀愿王的功德愿力不可思議。
由于法門極端殊勝,末世眾生實在難于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干什么?他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后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里吃飯,露天中住宿;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弟子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太子,舍棄了一切,為了什么?只是為了度我們嘛。騙我們干什么?!所以對于這個法門,我們應生實信。
阿彌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條勝愿,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一切眾生殊勝永恒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愿都是為饒益有情;每條都是愿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圣心。
彌陀大愿,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愿,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愿海,也稱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凈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贊嘆之辭。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一條愿就像錦繡上面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線是:愿一切眾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圇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各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凈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極樂國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里,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于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于天親大士的‘無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逾十方,普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愿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為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并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愿文中都很明顯。例如:以眾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個香塵,可是遍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凈國莊嚴’是廣,‘悉于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于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剎那之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世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后左右當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圇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這一波的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禪凈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愿持名,臨終自然眾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后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三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愿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凈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沈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愿共眾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必成正覺第七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愿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愿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復為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
本品是‘必成正覺’。上一品‘發大誓愿’是因,本品‘必成正覺’是果。有大誓愿的勝因,必然感得成就無上正覺的妙果。以上發大誓愿的人是法藏大士,所有的愿文是釋迦世尊在無量壽會上轉說。在佛說完愿文之后,就對當機的阿難尊者說:當時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之前,說了以上的大愿之后,又用偈頌表達自己的心愿,當時法藏所說的偈頌是:‘我建超世志……當雨珍妙華’。
開頭的‘我建超世志……成就菩提果’這一小段,是法藏大士大愿的核心與全體。開頭四句,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愿,決定成就無上的至道,這個愿若不能滿足,我決定不成佛。所以這四句就是織成四十八愿的經緯線,決定成佛的大愿。
以下六句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覺的同時,還要當種種眾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與困苦,要讓種種眾生在生生死死的長夜之中永離憂苦,并生出種種善根,成就菩提妙果。這便是織成四十八愿的另一條經緯線,愿愿為一切眾生。至于本段中重要的經句解釋于下。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這里所指不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經中已經說過,法藏大士發愿時說:‘我立是愿。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還有《后出偈經》里頭說:‘發愿逾諸佛,誓二十四章。’‘逾’就是超過,我發的誓二十四章超逾了一切諸佛。這就是說法藏大士所發大愿是要超過諸佛。在經中成就文里,極樂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說法藏比丘的超世之志愿,所謂超世,實際是包括要超過諸佛的大愿。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極樂種種殊勝莊嚴都是彌陀自心真實智慧的流露,正與《往生論》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凈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彼此契合。‘無為法身’就是每個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的我們自己的心。所以先師夏老居士的《凈修捷要》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哪。托是假借,依*。就*了這個極樂世界的依報的國土,這色、光、聲、香,正報就是諸佛菩薩,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顯現自己的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諸佛法身的流現,所以一塵一毛都是一真法界,各各圓明具德。理事無礙:水鳥樹林都說妙法,聲、色、香、光都增長道念,尤其是凡夫帶業往生都證不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事事無礙:芥子容納須彌山,剎那即是億萬劫,完全打破世間一切情見。所以法藏大士的大誓愿海,叫做‘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道’就是覺悟,‘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覺悟,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法華經》說:‘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華經文與法藏比丘大愿,完全一致,都是要眾生成佛。‘必至無上道’貫徹在全部大愿之中,既是大愿主體,又是大愿的殊勝之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為眾生成佛,所以這是本愿的主體。所謂果者,眾生依止遵奉此大誓愿海,必定證入無上菩提。‘復為大施主’,我還要做‘大施主’。這個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財施、法施。因為眾生還是凡夫,他還離不開這些物質生活,所以還要財施。只是財施,那你救人沒有徹底。救人需救徹,還得法施,讓他自己明白。本經《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于無上真正之道’。拿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安住于真正之道,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這就是財施。所以財法兩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實的普濟諸窮苦,使種種眾生脫貧離苦,聞名得度,往生凈土,究竟成佛。所以‘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眾生一念妄動,墮入無明,永劫輪回在六道里面,生死黑暗,所以稱為長夜。而且無明遮蓋了眾生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長夜。在這個生死的長夜之中,要讓眾生無憂無惱,那就是讓他們‘出生眾善根’,要使得眾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結果,必定‘成就菩提果’。這是慈悲至極的救度,這樣救人就能救徹。你看一個人可憐,你請他吃一頓美餐,可是明天、后天他又挨餓。這就沒有救徹。為了救人救徹,就要讓他成就種種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實,永離憂患,徹底解脫。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 離欲深正念 凈慧修梵行】
本段標出無量壽,下段標顯無量光。正因全部大愿都是以無量光壽作為主體,所以古德說:一一大愿歸光壽。因為佛壽無量,所以眾生永有佛陀作為自己的依怙,永不會變成失母的孤兒,并且任何時間彌陀都是‘今現在說法’(《阿彌陀經》),在無量劫以后,仍是‘今現在’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永遠不會終止。又因佛光無量,所以普照十方虛空,普對一切眾生廣作饒益。正因無量光壽,所以其他各愿可以實現。一切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彌陀,都往生極樂,都成為一生補處,必定成就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可見因佛的無量光壽而成就各愿,眾生依彌陀決定成就無量光壽,凈宗玄妙不可思議。
本段大意,法藏大士說:我法藏將來成佛的時候,佛的名號叫做無量壽,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會來生極樂國土。生到極樂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生到極樂的人,并不是在極樂中安享自身種種不能形容的妙樂,而是學習教主阿彌陀佛,也發起大悲普度的心愿,誓為一切眾生謀求究竟徹底永恒無上的真實之利,愿度一切眾生共生極樂。為了覺他,首須自覺,所以自己遠離一切世間情欲,深入正念,用清凈的智慧,勤修證入涅槃的無上清凈無欲的諸行。
上段開頭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哪,也是全經的教眼、十方的如來接引眾生的妙手、一切眾生出苦的寶筏。四十八愿就是這四句的展開。阿彌陀佛圣號,有無量的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凈、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也就是無量的無量。無量壽就表示法身常住,所以無量壽這一名號可以攝一切名號,這一句也就廣攝阿彌陀佛一切功德。有緣眾生聞到名號,由于彌陀大誓愿海無邊的愿力加被,就都愿來極樂國土,于是至心信樂,稱念阿彌陀佛,乃至只念十聲,也沒有不往生的,所以說‘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正是大誓愿海的核心,第十八愿的重述。足證法藏大士的偈頌雖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愿的一切精湛至妙之處。能聽聞到阿彌陀的名號,才能念阿彌陀佛,由于信愿持名,就得生凈土。到了極樂國土,種種都是增上,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所以稱為大愿之王。這些眾生都來到我剎,都跟佛一樣具有金色之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以及種種勝妙之相一齊圓滿。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念也都在學佛,如佛。大家來到極樂國土,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為了學佛,愿同阿彌陀佛一樣,也是以永恒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眾生。所以《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你只是求自覺,自己安樂,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個人打算,這怎么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發大菩提心,要‘利益諸群品’。往生之人,他們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勝的是都有大悲之心,愿有如佛一樣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種種品類的眾生。你要覺他,要去度眾生,那你不能不自覺呀!要使別人覺悟,你自己還沒有覺悟,怎么能使別人覺悟。所以蕅益大師說的很好哇:你自己沒有覺悟,就想覺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掙命,可是你要救濟岸上的人啊,這豈不是笑話。所以蕅益大師說的透徹,自己覺得岸上的人有危險,而不知自己更危險。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眾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覺悟。筆者建議大家,沒有時間念《無量壽經》不要緊,只要常念這一段偈頌,功德不可思議。
‘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欲’就是貪欲。《四十二章經》說:‘離欲清凈,是最為勝。’既然離欲是最勝,當然不離欲就是最為危險了。目前有許多怪現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離欲,甚至縱欲,贊嘆縱欲,邪見纏身,怪論惑眾。初機行人,必須小心識別。所以要離欲啊,離開這些欲染。‘正念’,是八圣道之一。一、正見,二、正思維,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道,是以無漏的念作為本體。也就是離開邪見分別,念法的實性叫正念。‘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經》的深般若波羅蜜,是指不是小乘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正念’,《觀經疏》說:‘舍相入實,名為正念。’舍離一切相,入諸法實相,這個叫正念。能入實相這是深正念。
‘凈慧’,《會疏》說:就是般若波羅蜜,不是人間小乘的不凈的智慧,它與深般若是一樣的。‘梵行’,就是清凈無欲之行。一位菩薩對于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對治,能離一切過失,身心清凈,這就是梵行。又能證到涅槃的六度萬行,稱為梵行。法藏大士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弘愿,所以自己離欲,入于甚深的正念,并以清凈的智慧,來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證入涅槃的種種梵行。至于聞名的眾生,來到我剎,一樣也都發大悲普度的心。大悲普度眾生在使眾生覺悟,若要覺他,首先就要自覺,自己就要離欲,就要有深正念,以清凈的智慧來修證入涅槃的梵行。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悉舍三途苦 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這兩句直接指出無量光佛。智慧光與無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無量壽佛的不同名號。并且佛光普照十方,正是無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譯》中,是‘愿獲如來無量光’,所以智慧光就是無量光。所以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無量光壽這一大誓愿海的依止和歸宿。愿文大意:愿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剎,消除一切眾生貪嗔癡三種垢染所產生的冥暗,救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讓一切眾生都舍離三惡道的劇苦,消除種種煩惱所結成的黑暗,開發眾生心中本具的智慧眼,并證得如來的光明清凈法身。至于段中經句的重要涵義是‘智慧光’。無量壽表法身常住,這是本體,無量光是本體所顯的妙相,智慧光則是本體本具的妙用。以下‘消除三垢冥……獲得光明身’這六句正顯妙用。曇鸞大師偈:‘佛光能破無明暗,故佛又號智慧光。’由于佛光能破眾生的根本煩惱無明暗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作為名號,所放能破無明的光就是智慧光,這與《涅槃經》‘光明名為智慧’是一致的。‘普照十方剎’。智慧光即是阿彌陀十二光(無量、無邊、無礙、無等、常照、清凈等等光)之一,這里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用,所以智慧光同樣是無量無邊,可以普照十方剎土,遍照十方一切虛空,遍一切處,沒有地方不能到達。而且這一光明,它就是智慧,不只能破我們的這世間昏夜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眾生的無明。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因為一念妄動出生了無明,于是墮落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佛光普作饒益,不僅只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而是對全法界一切眾生,佛光普照,平等加持,只是人們的無明的殼太厚了,不能明顯感覺,可是佛光冥冥加被,是決定不虛。任何一個真實的佛徒都可以這么說,我們能有現在的這個情況,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攝受之下,才取得現在的情況。
‘消除三垢冥’。三垢就是貪嗔癡。貪嗔癡給眾生造成了無知,由于無知就不能知真實的義理,也就沒有真實的見解,所以稱為‘冥’。鬼界稱為冥界,那更是糊涂黑暗了。佛光普照,廣為一切眾生消除貪、嗔、癡所造成的黑暗、無知,所以說是‘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根據日《會疏》的經本是‘廣濟眾厄難’,并注解說,明濟就是廣度的意思,廣度一切厄難。‘厄’就是疾厄、苦厄。‘難’,災難、困難。世人無知,所以就會做錯事、上當、受騙、犯法、造罪,于是受刑、受報。人在陽世間的罪報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雞鴨一刀,罪人一槍就完了。在地獄中,死苦是無窮無盡的,死了之后,風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之后再活。一夜之中,不知道多少萬遍生死。眾生有無量無邊種種痛苦跟災難,唯有仰賴佛的智慧光才能救濟。彌陀第十四愿說:‘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本經《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這里面的‘垢滅善生’、‘皆得解脫’,正是‘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眾生在地獄極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終解脫。佛光勝妙,佛愿弘深,令眾生感恩戴德無有窮極。智慧光的恩德,是令苦難眾生‘悉舍三途苦’,完全舍離了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的苦,這個很苦啊!并滅除一切煩惱所造成的愚癡昏暗。無明等煩惱蔽障了本心的光明,使人愚昧無知,所以叫做暗。暗是譬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能破黑暗,所以說‘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開’就是‘開佛知見’的開字。如來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唯一的大事因緣,才出現在世間。諸佛開示佛的知見,眾生悟入佛的知見。眾生具有佛的知見,即是開發了本有智慧德相,也就是此處的‘開彼智慧眼’。人們習慣認為,開示就是說法,這是以音聲為佛事。眾香國以香為佛事,眾生嗅到香氣,自然道業增長。此愿是以光明作佛事,眾生見光開佛知見,即是開智慧眼。這個‘眼’字所代表的是‘見’。密宗心地法門的修持以‘見、修、行、果’做綱宗,‘見’(見地,觀點與主導思想)在首位。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正行與契證的正果,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練而已。通常咱們講五眼,《華嚴》講十眼,第三是慧眼,第六眼是智眼,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見普門的法界。經中的‘智慧眼’就相當于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見普門的法界,也就是無上般若。所以可以說,智慧眼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愚昧無知,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佛性與佛的智慧,由于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佛的智慧德相推到了佛的一邊,認為是佛所獨有,于是彌陀大悲,佛光垂照,‘以此光明宣妙法’,開示眾生,令眾生開發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明見自心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在無量壽部分指出了持名極要之法,在本段里說明智慧的無上妙用,暗顯了菩提心。大悲大愿在偈頌中都已詳明,現已補足大智慧,于是全顯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三輩往生的必具條件,是本經的綱宗,在這個偈頌中,再度指出。‘獲得光明身’。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思益經》說:‘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如來身具無量的光明,所以如來身就是無量光明的寶庫。《往生論注》:‘佛光明就是智慧相。’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明身就是智慧身。所以開了智慧眼,便也成就了光明身,因為智慧與光明是不二的。由此可見,佛愿一切眾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哪,身心都與佛一樣,同于如來。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以上無量光壽兩段殊勝誓愿無邊妙行,它的出發點,它的全部,它的歸宿,只是一句話,為了無量一切眾生普得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再說得簡要一點,那就是為利他。這就是根。《毗盧遮那經》:‘大悲為根。’所以上段四句指出大愿根源。
‘閉塞諸惡道’。要把一切通到惡道的通路都堵住,讓它不通,讓他一切眾生不能再入惡道了。此處惡道是指六道,都在輪回之中,所以都沒有徹底離開鬼畜地獄三途,所以都是惡道。《無量壽經魏譯》說:‘橫截五惡趣’。五趣是把修羅趣分散開了,因為修羅有好多情況(有天修羅、人修羅、鬼修羅、畜修羅)。所以‘閉塞諸惡道’是指六道的路它都不通了。‘通達善趣門’。這里說的善趣,只是在極樂世界或他方佛剎、兜率內院等等殊勝道場,登菩薩位成佛作祖了。佛要為一切眾生消除煩惱,封閉惡趣六道的路,打開往生極樂世界等善趣決定成佛的門,那就首先要為眾生開示妙法,令眾悟入,所以‘為眾開法藏’。‘法藏’,又叫做佛法藏,它是法性的本體,法性之中含藏了無量的性中本具之德,也就是當人本來具有的如來藏性。所以開法藏即是開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再者如來所說的一切教法無量無邊,多法集合結積,所以稱為法藏。又佛的教義,所含藏的義理無量無邊,不能窮盡,所以叫做法藏。佛要廣為九界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六道眾生)杜惡趣開善門,就必須大開法藏,開示佛之知見。而一切法藏之中,這個凈土是一切眾生賴以度脫的法門,能惠與眾生真實之利。
‘廣施功德寶’。‘功德’,利益他人的是功,消歸自己的是德。又惡全消盡是功,善悉圓備是德。上句為眾開法藏,其目的就在于廣泛施與眾生無上功德之寶。‘寶’有三個意思:(一)美稱。例如,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佛菩薩的這個印契,稱為寶印。(二)寶是摩尼的直譯,若是意譯,應為如意寶珠,能滿眾愿。因為摩尼珠可有種種顏色,隨著念珠人的心愿,現出他愿見的色。(三)真實法寶。《智度論》說:‘于諸法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得法的人從現在直到入涅槃,都從中得利益,所以稱為實寶。現在經句中所施的功德寶,這個‘寶’呢,具有以上三個意義:(一)美稱、(二)能滿眾愿、(三)真實法寶。從當前一直到涅槃都從中得益。
《觀佛三昧經》有一個極好的譬喻,其中說一個王子出游,帶了一個寶瓶,里頭有王的寶印。一個窮人用騙術把寶瓶偷跑了,大家就追,許多毒蛇也從四面八方來咬偷瓶的人。這個人最后爬上了樹,有六個黑象,用鼻子把樹拉倒了,這個窮人從樹上掉下摔死了。可是在這緊急的關頭,這窮人早就把瓶子和印都吞下去了。窮人摔死之后,身體散壞,可是這個寶印在瓶內還在放光,便把這些毒蛇都嚇跑了。佛的譬喻說完了,佛就告訴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
釋尊的開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這真是如來無上心珠、一代時教的至寶,也即是真實究竟的功德之寶。所以凈土法門,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正因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心印,心印兩個字是什么份量!諸大祖師祖祖相傳的,正是佛的心印。當年靈山會上釋尊拈花,迦葉微笑,佛說:我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囑咐給摩訶迦葉。迦葉傳阿難,直到達摩,那傳的是心哪。‘印’是法王的正印。‘印’是譬喻,并非真指法王的印璽,而是表明其重要作用,如同印章。佛教諸祖相傳的是心。過去的地方長官交接的是印,接了印便接了一切權力,指揮軍隊,掌握財權、法權都憑這方印。以這來譬喻佛佛相傳、祖祖相授的心。心即是佛的印,印表示佛的心,心印合在一起,意義更為深刻明確。所以諸佛諸祖心心相傳,心心相印,所以說佛佛道同。這是根本的根本。一個住于念佛的凡人,就有佛的心印,并且心放光,這就像那個摔死后的窮人,因為身有寶印,尸體還在放光。所以這真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時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時候,所以說‘一聲佛號一聲心’。住于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壞,就是常照,就是放光,那你念佛的時候,必然心光顯現。所以《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是禪,不但是禪,是深妙之禪;不但是深妙之禪,而是無上深妙之禪。如來‘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的開示,正是諸佛以心印心的印、諸祖以心傳心的心。若能信受,就是給我們開了智慧眼,必得光明身。
【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上段以前,都是彌陀大誓愿海四十八愿的總結、提高與深化。本段這八句的內容,是愿文中沒有提到的,這也是佛經的常例,在偈頌中添補了長行所沒有的內容。本段的內容,確實是有無比重要的涵義。
本段的大意是:我愿有如同佛一樣的自在無礙的佛智,和佛所行大慈大悲普利眾生之行,愿如佛一樣常作天人的導師教化有情,成為三界中無所畏懼的大雄。我愿圓滿我過去所發過的一切大愿,那就是:‘一切皆成佛’。這八句偈,尤其是前六句,法藏大士愿成就無量壽、無量光,普開智慧眼,同得光明身的同時,力求自覺,不斷增長,等同如來。由于全部誓愿都是覺他,若要別人覺悟,首先須要自己覺悟。自己還整個在無明分別之中,全體是迷,怎么能啟發引導大眾求得覺悟,其結果只能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在當前末法中,這個毛病特別顯著,無論在家出家,往往好為人師,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號登壇賣法,或者自夸妙悟,妄談相似般若。其上者于弘法中難免放毒,所謂治病實質是庸醫殺人。其劣者則毀教敗法,盜名欺世,斷人慧命,作惡多端。所以真實的佛教徒對于這些應該十分警惕。
所以法藏大士為了真實貫徹自己的大愿,就必須不滿足自己的所得,繼續直攀妙高峰頂,究竟證入無上菩提。據善導、曇鸞兩大師所說,法藏大士這時已是十地菩薩,可是大愿無盡,誓求如來悲智雙圓的無上覺悟,祈得佛的‘無礙智’與‘慈愍行’。
‘如佛無礙智’是愿求自己有等同如來的智慧。‘無礙智’,對于生死涅槃等等不二之法均自在通達,自在融通,沒有障礙。《大集經》說:無礙智慧無有邊(不能窮盡,沒有邊際),善解眾生三業事(一切眾生的身口意三業所造的一切事,如來都善于了解,善于解除)。又世尊說:‘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無礙智,自在通達,自在融通種種不二法門,正是‘于法自在’,所以無礙智是如來智慧。所以法藏大士愿有如佛一樣的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這一句是法藏大士愿如同佛的大慈大悲,自己所行如同世尊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看待眾生等同一子。這兩句話,上句求無礙智,愿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是求同佛一樣的慈悲。這兩句話很重要,就是智悲并運。智慧慈悲如同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常作天人師’。天人師是佛的十號之一,以前講過了。‘得為三界雄’。‘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種德號,因為佛斷盡了一切煩惱,雄猛無畏,所以成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寺院的正殿供養釋尊叫做大雄寶殿。所以這兩句就是說,愿意福和智都如佛,為天人之師普施教化,無所畏懼,成為三界之大雄。
‘說法師子吼’。師子就是獅子,古說獅子一吼百獸畏懼,譬喻世尊所說之法,是無畏決定之說,可以使大眾震動,外道膽寒。
‘圓滿昔所愿’。‘昔所愿’就是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所結成的四十八愿。這一切大愿,我都要圓滿。怎樣圓滿呢?那就是末后這一句:‘一切皆成佛’。
奇哉,奇哉,一切皆成佛!這一句粉碎虛空,平沈大地!不但有情的一切,蒼蠅、螞蟻都成佛,地獄中的眾生都成佛,而且無情之物,大地山河、磚頭瓦塊、桌椅板凳、衣服鞋襪都成佛。所以這一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本體,從這一句話流出四十八愿。《往生論》可以給這個做一個注解。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是莊嚴的,這是依報,表示無情;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這三種莊嚴就進入在一個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凈句,清凈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顯露的,也就是一切都是法身佛。而且清凈有兩種清凈:一個是器世間清凈,一個是情(眾生)世間清凈。那么這個有情的眾生世間、無情的器世間一齊清凈,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有情無情同成佛道。整體是《華嚴》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大法玄妙的本體,沒有對待所以叫做一,真實離妄所以叫做真,融攝萬法所以叫做法界,綜合起來就叫一真法界。在法界一一微塵都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整個是不可思議。
又《三藏法數》說:‘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與上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可見一真法界是諸佛法身境界,根本沒有生滅、空有、名相、內外種種差別,超情離見,事事無礙,不可思議。總之,沒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別。有了差別,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平等的大覺。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的水能夠說種種的法,滿眾生的意,想聽什么,水就給你說什么,多少人同時在游泳、沐浴,各個可以聽到你愿聽的妙法,而且聽了以后,你馬上就懂。請問這是什么樣的水!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焉有這樣的智慧?你想深水就深,你想淺水就淺,你想淋浴水就從頭上淋下,你想暖水就暖,你想涼水就涼,最奇的是上面能滿各個的心愿,宣說種種不同的妙法。這是什么水啊,叫佛水也行,水佛也行。可見極樂世界無一不成佛。豈但極樂世界,一切世界,沒有一樣不成佛。所以一切皆成佛這句話,可以說是禪宗向上一路、末后一句,也可說是密宗的大圓滿。大圓滿中無一不圓滿,各各圓滿,一一具德,一一都成佛。密宗殊勝也正在這里。《首楞嚴經》‘首楞嚴’的意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任何的事沒有一個不是究竟的堅固,是常恒的,是徹底的堅固,這與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話。這句話,萬德圓成,一法不立,再有言說,便是畫蛇添足(可惜已經添了不少)。
【斯愿若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四句偈文的大意是:我所發的大愿,若能圓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靈,都應受到感動,空中諸位天神,自然歡喜,示現瑞象,可從天降落一陣珍奇美妙的花雨。
‘斯愿若克果。大千應感動’。‘克果’,‘克’是成,‘果’是達到目的,也是成就之意。我所發的愿如果能夠成就的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眾都應受感動。所發誓愿如能成就,祈求天神,諸天示現瑞象,從天降下珍奇美妙的花,下一陣花的雨(雨花就是從天降花,紛紛而下),作為印證。底下又是長行,釋迦牟尼佛這時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剛說完頌,當時獻瑞:大地六種震動。(一)指的六方。這種震動是個祥瑞,完全不同世間災難性的地震,這是普地震動,各方都震動,不是某一個地方震,其余的地方不震。《大般若經》:震動時,‘地皆柔軟,令眾和悅’。關鍵是正當震時,大眾和樂歡悅,沒有恐怖,更沒有災難。它與世間震災完全不同。(二)這個震動有六種動象:動、起、涌、震、吼、覺。‘動’是動搖。‘起’是上升,地會鼓起來。‘涌’是波動,有處高有處低。‘震’是有聲。‘吼’是巨大的聲音。‘覺’是使大家都感覺。‘六種震動’,包括各方、各種動象。‘天雨妙花’。天就雨花了,花紛降在法會的上空。自然空中就有音樂,并且贊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證明法藏大士決定必然成佛。因為這個大愿,處處表現無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也即是無上大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因,必結不可思議的果,所以決定成佛。
積功累德第八
愿文每天念一遍,當然很好,但這只是熏習而已。要根據自己的愿出生行動,才真成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無愿,是盲目的行動;有愿無行,只是虛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動,要‘積功累德’。
【阿難。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愿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上段大意是:佛喚阿難,并對他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之前,在法會里天人大眾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自己的凈妙國土。經過多劫的積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國,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眾,微妙無比,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無任何衰壞異變。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佛說: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之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了這樣弘大的誓愿之后,就安住于真實之慧。《往生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清凈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真實智慧,都是無為法身。當年法藏大士莊嚴凈土的時候,正是安住真實慧中,‘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本段總綱。
‘弘誓愿’。弘就是廣大,普遍平等普度的愿叫做弘愿。希求滿足叫做愿,更堅決的愿叫做誓愿。別的東西來干擾,你有堅定的誓愿就能排除,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愿。
‘住真實慧’。這個真實慧跟前頭第二品《德遵普賢品》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里‘惠以真實之利’,這三句話說的是實際理體的三個方面,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一個是真實之慧。三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實’。《大乘義章》說:‘法絕情妄為真實’。徹底超情離妄顯現本真才是真實。所以真實就是本體,真就是真如,實就是實相。真如實相,《觀佛三昧經》:‘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實相和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勝義諦空,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這樣的空。與色對立的空,是頑空。空是一邊,色是一邊,兩邊對立叫做邊見。第一義諦與真如、實相都是佛地果覺的圣德,這三者是同一涵義的不同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又《教行信證》說:‘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見真如、實相與法身只是名字不同。天臺宗說‘諸法實相’,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可見真實兩個字有無上甚深的涵義,有無量無邊的妙德。真實之際,就是真如實相究竟徹底的本源。譬如探黃河的原始處,必須要窮黃河的源流,真如實相的究竟根源,叫真實之際。真實之利呢?本經《大教緣起品》說:‘如來…所以出興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所以普令眾生都得到真實之利,是如來出世的真實目的。那么如何能叫得到真實之利呢?那就須要宣說能令一切含靈都得度脫、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萬類齊收、三根普被的凈土法門。
‘真實之慧’。能顯示真實之際的本體,流出真實之利妙用的,正是真實之慧的全體大用。《大乘義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真心就是指當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凈心,也叫佛性、真如、實相、法身、法性、如來藏、法界等。釋尊證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指這個真心的本體,但由一念妄動,于是‘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倘若‘真心體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體恢復了本有的光明,這一句也就是禪宗五祖所說‘明自本心’。為什么能明?就因為‘自性無暗’,這與‘真心體明’是一句話。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一面明鏡,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濁穢的東西把鏡子弄臟了,鏡子被暗所遮,就不能照東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暗,這就是‘自性無暗’,也就是禪宗的‘見自本性’,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本經所說的真實慧。
前已提到:‘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種種都叫做法,不是專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這個法字的定義,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稱為法。什么叫真實?就是對于一切法都要離開情執與妄見。眾生都是在情見之中,所有的見,都是眾生知見。佛出現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我們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為佛的知見,就是這么一件事。所以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見,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這些東西,破除這些東西。不是把自己的這些見,做為核心,慢慢豐富,慢慢美化,這只是自欺。譬如貨物,只用名牌貨的包裝,實際的內含是自己的劣貨,你始終是假的。你得把這個自己拋掉,無我嘛!真正要無我!沒有我,還有什么見!沒有我相、人相、我見、人見,不但要無相,而且要無見。眾生所有都是情見,都是妄見,真實法中沒有情見,沒有虛妄,所以叫真實。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都是這個意思。所以離開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真心是體,有體就有用,從真心所流現又能表明本心并起無邊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樣,沒有腦筋,只會吃喝,而是要從真心本體上,流出無邊殊勝無比微妙的照用。這不是第六、七兩識所產生的妄用。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我,這兩個識在那產生的錯覺、妄想、執著,遮蔽了本來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經的三個真實,可比擬涅槃的三德。真實之際就是法身德。真實之利,使眾生不為煩惱所束縛,不為三界所拘留,是解脫得。真實之慧是般若德。所以這三真實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為\ )字三點,不縱不橫(不是: 也不是…),即三即一,說它是三,對,有三點;說它是一,也對,只是一個字。伊字三點,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于本經的三真實。發愿之后,法藏大士積功累德,第一句話就是住真實慧。這就是畫龍點睛。極樂世界一切種種的殊勝莊嚴,都是真實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說真實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勇猛精進’就是沒有間斷、雜亂,沒有疑慮、畏懼,沒有懈怠、停頓。‘一向專志’就是心志專一,心是專一、固定的,沒有轉變,沒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絕倫的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并且它的美妙大家想像不到,贊不能及,所以稱為妙土。如何來莊嚴妙土呢?粗淺的說,就是以很尊重的、很恭敬的,等等的美、等等的善來做裝飾。法藏大士有種種的妙德,這個妙德是能莊嚴,能做莊嚴的事,所莊嚴妙土,是所莊嚴。法藏大士以本身的萬德來裝飾所建的妙土,所以國土具足莊嚴。再進一步說,極樂世界依正一切莊嚴,直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由于心土不二,自心清凈光明即是國土清凈光明,心具萬德就是土具萬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實慧,莊嚴國土,這才是真實莊嚴,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大根本。本經二十六品中,阿彌陀佛對十方來極樂禮供聽法的大菩薩們說法:‘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愿,必成如是剎’。‘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兩偈是彌陀宣說成就佛剎的關鍵,也等于開演怎樣住真實慧莊嚴凈土。第一偈說,首先要了達覺悟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響(回聲)。這與《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味的,這就證明金剛般若是成就佛剎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滿足大愿,就決定成功。第二偈,首要通達一切法性,是第一義空無我,既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一樣了。你所專志求得的清凈佛土,也正是于諸法性中一切空無我,所以若能這樣通達,這樣志求,你才能圓滿。所以人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才能真正通達真如、實相,契悟法身。從這里可以流現一切。一切空無我,還在求凈土,這是真實慧。明白了本體,又從本體起照用,這是真實慧。所以無我無人仍專志莊嚴凈土是真實慧。總之一切無我是理,莊嚴佛土是事,雖然沒有我,也沒有土,可是仍然‘一向專志莊嚴’是理事無礙。佛國離相,不妨專志莊嚴;雖有種種妙相,可是即相離相,當體即空。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建立道場,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夢里空花。這樣就事理無礙!空有雙融,遠離二邊,契合中道,這樣圓修、圓證,所以彈指圓成。所以說住真實慧,專志妙土,是大愿之本。從真實之體,才能產生真實的照用、真實之慧;安住于真實慧,才能如實顯示真實之際。寶珠放光,首先照亮寶珠的本體。所以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一塵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無一不是一真法界,無一不是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開’就是開放,張開;‘廓’是開廣空虛。‘開廓’,就是空廣開闊。《往生論》說極樂世界‘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就是‘開廓廣大’之意。虛空不可壞,不可燒,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超勝獨妙’。《法華游意》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精彩、微妙、深入、久遠)。《大日經疏》說:妙是‘更無等比,更無過上’。沒有能比的,更沒有比它更好的。《會疏》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而且其中這一切莊嚴之事,佛身、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超諸佛剎,是最為精美,所以故作‘超勝’。唯有極樂這一國土,最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獨妙’。《會疏》又列舉了七件事,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現選出其中精彩的四項:(甲)‘佛身光壽,超過諸佛’。佛光無量,壽命無量,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超過諸佛。(乙)‘名號利益,獨出難思’。彌陀圣號名聞十方,十方諸佛都稱贊,都勸其國眾生,大家都念阿彌陀佛,可見彌陀名號‘獨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難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閑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地獄惡相顯現,此時懺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獲’。(丁)‘生后得果,太頓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頓了,太高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頓了。帶惑的、帶罪業的凡夫,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補處菩薩相當,故曰太高。善導大師說:‘四十八愿莊嚴起(極樂世界是四十八愿莊嚴而起的),超諸佛國最為精。’所以叫做‘超勝獨妙’。
‘建立常然’。最初興起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常’,常恒,‘然’,就是這樣。‘建立常然’指從初興直到無盡的未來永遠,就是這樣了。‘衰’是衰退、衰弱。‘變’,改變、變壞。極樂世界建成了之后,永遠不會衰退變壞。‘常然’。‘常’有三種:(一)本性常(凝然常),(二)不斷常,(三)相續常。(一)本性常是法身,法身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二)不斷常是報身,因為報身是從法身所流現,所以也就沒有間斷了。(三)相續常,指應身,應身化現于這個世界,前一個應佛剛剛過去,又另顯現出一個應佛,前后相續。善導大師《事贊》說:‘極樂無為涅槃界’,‘無衰無變湛然常’。這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法身常。至于密部《大乘密嚴經》也說極樂世界是常住不壞的,經文說:‘而依密嚴住’。密嚴是大日如來的國土,就是極樂莊嚴國。經文接著說:‘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這就是說,彌陀就是大日如來,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底下又說:‘密嚴凈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密嚴國土就是大日如來(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的他受用土,是為他佛受用的報身國土,是從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這個凈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樣,沒有無常的過失。《密嚴經疏》說:‘今此密嚴藏(國土),但于清凈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經中說:微塵聚為世界,世界散為微塵(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但極樂國土、密嚴國土,是如來清凈藏心所顯現,不是微塵所成,本來不是物質(所謂微塵,不是人們過去認為光線中照出空間小小的微點,那還是太大了。近代科學家發現微中子,他空間所占的區域等于一個電子的多少億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億公里的鋼板,因為它太小了,它彌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現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匯聚為世界。看來宇宙大爆炸的壓力波,就是佛教所說三災中最大的風災)。密嚴、極樂都不是微中子這類東西所形成,而是如來清凈妙心的顯現,因此它‘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無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實慧,成就妙土,超勝獨妙,建立常然,是積功累德的總綱。本段開始是積功累德的詳說,第一句就標出法藏大士莊嚴妙土是長期不懈,是經過無量劫的精進修持的。于長劫中積累培植種種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貪嗔癡三毒,也不貪著色聲等六塵,一心所樂只是憶佛善根,念佛名號。憶佛念佛,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同時深入寂滅為樂的無上寂靜、入無余涅槃的妙行,遠離虛妄這個一切惡事的根本。以第一義諦的法門勤修萬德的根本。念佛名號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計較種種苦惱的干擾,對于生活沒有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厭惡名利,少欲知足。于所發誓愿,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誣蔑并節節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釋:
‘積植德行’。積是累積,一點一滴的積聚。植是種植,像種植樹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這樣積德修善,久經時劫,沒有疲厭。‘不起貪嗔癡欲諸想’。在自己心中,貪、嗔、癡、欲(色欲、食欲),內心不起了。對于外塵,‘色聲香味觸法’,也不貪著,只是喜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憶,只是佛啊,所以這個很精進。《首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華嚴經》: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本經《大教緣起品》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
《觀佛三昧經》說:‘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在說此經的法會中,十方來的菩薩,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說本緣’,每一位菩薩各個都說自己過去是怎么修成的。當然每人本緣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以上《觀佛三昧經》這段經文實是無上希有的殊勝開示,經義是:釋尊告訴阿難尊者,你現應當好好的記住,千萬不要忘記了。我釋迦牟尼佛同十方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當前賢劫中的一千佛(釋尊是第四佛,彌勒大士當來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賢劫千佛。從彌勒大士起都是未來佛),所有這些現在與未來的佛最初發心,到得一切種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諸佛,賢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這樣,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憶念他們所修的善根,憶念諸佛的功德。憶念佛德,于是感恩圖報,要學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證,憶念不忘,這叫做憶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諸善中王,最為殊勝,我們要跟佛齊等的話,首先應當學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萬德,總攝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門,所以在念名字的時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憶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這四句應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第二句是‘遠離虛妄’,虛妄兩個字很壞,不實就是虛,違反了真就是妄,虛假不實叫做虛妄。《圓覺經》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虛假浮動的心又有多種巧見,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這樣的人‘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涅槃經》有句話很深刻:‘一切惡事,虛妄為本。’所以我們經中講三個真實,所貴的是真實,所忌的是虛妄。虛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惡事都是從虛妄所生。法藏大士,積功累德,首先是遠離虛妄,就杜絕了一切惡事的根本。
‘寂靜行’是如來所行的究竟清凈的滅度法,是諸大菩薩趨入無余涅槃的妙行,寂靜幽深,不是言語所能宣說。法藏菩薩住真實慧,遠離一切虛妄,所以行的是寂靜行。‘依真諦門’。‘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決定不虛妄的,叫做諦。大地山河,世俗認為是真實的有,認以為實,為了順世俗迷情建立世諦,也稱俗諦。智慧所見的涅槃,寂靜、真實的理叫做真諦、勝義諦、或第一義諦。《智度論》說:‘佛法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所以《金剛經》說,我滅度眾生,這是世諦;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第一義諦。‘依真諦門’,就是依勝義諦為門(能夠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門),依*第一義諦的門路,來培植眾德的根本。例如《金剛經》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處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眾德本。植是種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證》里說:‘德本者,如來德號(指佛的名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滿(登峰造極的功德,就圓滿了),眾禍皆轉(種種災禍都消除轉變了)。’剛才引證的《觀佛三昧經》說:‘十方諸大菩薩皆依念佛得。’又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就是證明。佛號就是德本,當代眾生,念阿彌陀佛就是植眾德本,發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依真諦門’,廣植德本。華嚴玄門,一多相即,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句佛號,名具萬德(萬德都在一句佛號里面),名召萬德(在持名時,所召喚來的正是彌陀多生多劫積功累德所圓滿的至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菩薩萬德齊修證入涅槃,但萬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為華嚴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逼惱身心的叫做苦。常說八苦交煎,這一切苦都不計較了。法藏大士發愿‘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計較這些苦。‘少欲’,《涅槃經》說,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雖然少,我也不惱恨。《遺教經》:‘行少欲者,心則坦然。’沒有貪求,也就沒有恐怖與憂患。又‘有少欲者,則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對于世間還有種種貪戀,出離心還欠缺,焉能談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脫離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法華經》說:‘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可見對于‘少欲知足’萬萬不能輕視。‘專求白法’。《大乘義章》說:‘善法鮮凈,名之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凈的善法。專求善法、白凈離過的法,來利樂群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無倦’。《普賢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無倦’就是沒有疲厭。‘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師說忍有三種:(一)安苦忍,對于世間違緣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饒益忍,對于別人違害損傷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維忍,于法無分別,對于一切法遠離分別,這樣安住,是第三忍。三種都成就,稱為忍力成就。
【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本段大意:對于一切眾生,心中時常懷想的是大慈與安忍。對待別人是和顏悅色,即是經中的‘顏色常和’。愛語是四攝法之一,要攝受眾生,要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勸諭策進’,來勸說促進,幫他開佛知見,悟佛知見。自己是盡未來際,永遠恭敬佛法僧三寶,尊重奉事師長,為師長服務。在奉事師長這句經文自然包括孝順父母,父母正是‘長’。自己沒有一點點虛偽諂曲的心,沒有一點虛假、造作、恭維、奉承的心。所以《維摩經》:‘直心是菩薩道埸。’肇公注解說:‘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的根本。’《涅槃經》說‘一切惡事,虛妄為本’,可是質直無諂,是萬行之本,兩相對比萬分重要。所以學佛不是要寫論文,當佛學家,升座說法,而是要有真實修行,成為軌范,才是大丈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