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02
諦閑法師著
——民國十六年在寧波觀宗寺編——
壬二 辯能學心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上來本師從因至果,種種難行苦行,不唯一佛如是,而歷古諸佛,莫不皆然,所以得成無上正等正覺。本師亦隨古佛學。俗語有之,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輕而退屈。故曰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辛二 隨諸佛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首句,承前結指。意謂,我所以云皆隨學者,如今本師世尊毗盧遮那是也。如是下,正言本科。謂盡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微塵數如來,我亦如是,皆隨學也。言于念念中者,須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也。如出現品云:‘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自心既爾,一切眾生心亦然。’佛者,覺也。一念覺,即一佛出世;念念覺,即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覺,即念念皆隨佛學也。
庚三 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上觀心釋文。心既無盡,則我隨學亦無盡也。
己九 恒順眾生愿
庚一 牒九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言恒順者,恒,常也。順,是隨順。眾生種類萬別,根性千差,若言恒常隨順,不亦難乎?前科于佛,言隨學,謂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于真理,故須連心仿學。今于眾生言恒順者,眾生善惡之行,不離迷心;粗獷乖道,非可軌持,故不言學。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順。在迷執行者,我心過堅者,固為難事;在悟心大士,見解融通者,誠易易也。彼悟心人,自先以曠蕩虛心,物我無二,自覺真性,凡圣不差;上合十方如來,下同六道含識。如是見解,如是用心,方名普賢第九行愿,故云恒順眾生。
庚二 釋行愿相
辛一 正明
壬一 明所順境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第一行,總標方處,以顯境寬。眾生者,何謂也?謂以四大五蘊,根塵識界,因緣和合,假名為人,號曰眾生。所謂下,先顯四生。或有下,后明余五,依義別顯。言四大,依空,及卉木,而生住者,是明依止差別。種種下,明種類差別。言生類,天上六欲,人間四洲,以至羽毛鱗甲,萬別千差。言色身,有粗有妙。形狀,有橫有豎。相貌,有妍有媸。壽命,有長有短。種族,有貴有*。心性,有剛有柔。知見,有邪有正。欲樂,有善有惡。意行,有定有散。威儀,有動有靜。如是等猶若河沙,故各言種種也。衣服乃至宮殿,即受用差別也。乃至下,攝所余類。天龍八部,具如經末所明。有色無色下,正明余五。謂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名五類也。前言四生,后言五類,包盡三界內,一切眾生無遺耳。俱舍偈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論曰:如中有身,往彼受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男中有,緣母,起于男欲;女緣父,起于女欲。反此二緣,俱起嗔心。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雖在遠處,亦能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凈穢,穢即臭氣。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雖遠,亦能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處有凈穢。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從座起。人、鬼、傍生,三類中陰,還如人等。地獄中陰,頭下足上,顛墜其中。余五類,則粗細差別。此明報相。下二界,有色為粗,無色為細。于有色中,有想為粗,無想為細。非有想非無想,則無色中,唯舉其細,對余為粗。以上但配所依,及粗細耳。若言配五道者,天及地獄,唯化生;鬼具胎化;人畜各通四。鬼胎生,指地行羅*、夜*,及鬼子母兒,余皆化生。人具四者:卵,如毗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如常人。濕,如柰女,從庵蘿樹,濕氣而生,即庵蘿女也。化生,如劫初之人,從二禪天,下生人間。畜具四者,謂龍與金翅鳥,各有四生。故正法念處經云: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如次濕胎卵,能食三二一。余鳥皆卵,余獸皆胎。著地飛空,微細蠢動,不可具述。
壬二 明能順心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首句,承上起下。我皆下,正明隨順。言于彼順轉者,謂隨上彼彼眾生,生觀想心,故云轉也。言敬父母者,本生心地觀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長養之恩,彌于普天。此間所高,莫過須彌;悲母之恩,須彌過之。世間之重,大地為最;悲母之恩,亦過于彼。若背恩不順,令其怨念;父母發惡,子即隨墮。以百千種上妙供具,供養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養父母;校量其福,不可為比。’言如者,同也;非似也。謂恒常對于眾生,同父母一樣看待;雖非親生我的父母,當如親生一般,故云如也。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校今如字,更為親切。言奉師長者,經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故知師恩,過父母恩也。若見眾生同師長,順斯恒矣。阿羅漢,世之大福田也;順之獲福,逆之得罪。乃至,超略之詞。以中間還有辟支佛,諸菩薩,故云乃至如來。若見眾生,同彼出世四圣,故曰等無有異。于諸下,教我發愿。謂于諸病苦眾生,我愿作良醫,應病與藥;于失道迷路眾生,我愿指示正路,而導引之;于昏暗巨夜之時,我愿作明燈,以照燭之;于貧窮苦惱眾生,我愿出其隱伏寶藏,令得終身而受用之。恒順眾生菩薩,宜如是平等,饒益眾生。
辛二 征釋
壬一 令如來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首句征。意謂對于如來,理合恒順。何以見眾生,亦必要順耶?菩薩下釋。意謂若順眾生,便為順佛;若不順生,佛心不喜。
壬二 增大悲心
癸一 征
何以故?
意謂生佛懸隔,何以令眾生喜,便為令諸佛生喜耶?
癸二 釋
子一 法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釋意謂,佛以大悲心為體;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此即同體大悲也。謂大悲欲化眾生,須學化生之智;智既圓矣,自明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故也,所以言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也。世間凡夫之悲,不名為大;出世之悲,方名為大。于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為大;佛菩薩悲,方名為大。今是普賢攝化之悲,普解一切,彌綸而不漏,稱之為大。見諸眾生,恒處生死五趣輪回,造諸惡因,受諸苦楚;菩薩愍傷,深加惻愴,故稱悲也。
子二 喻明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懸絕,回無所依,名為曠野。不生善根,喻以沙磧。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方之以華。諸佛證之,目之為果。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水滋樹根,華果繁茂;悲念萬類,成就佛因。合文備矣。
子三 法合
丑一 正合法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言眾生為樹根者,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凈名云:‘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中求。’法句經云:‘塵勞諸佛種等。’是以證之。
丑二 重征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首句征。意謂,何以益眾生,而成菩提之智?大似與他食,而自己空口飽,有是理乎?若諸下,釋意幽隱,宜更揭示。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今文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結前義,不似通難。今當再出經意,令其顯然。意云:夫欲智慧圓滿成就者,必須自他無異,物我同如;見一切眾生,皆是我心所現。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乃牒前語,生起義勢,故云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丑三 反結成
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此一節交,宜以兩種釋法: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云因于眾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注腳。觀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緣妄想,即是眾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于本覺,名為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也。
丑四 結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意謂:上來重重征釋,可謂澈法底源,毫無覆隱。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恒順眾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大悲順生,即是供養如來矣!
庚三 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己十 普皆回向愿
庚一 牒十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言普皆回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文云,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謂也。回,是轉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于三處也。言三處者:一、向眾生,名回自向他。二、向諸佛,名回因向果。三、向實際,名回事向理。大疏云: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若不回向,其心狹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廣大。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回向,亦復如是。
庚二 釋行愿相
辛一 普收前九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禮拜,是第一愿;隨順,是第九愿。以乃至二字,含攝中間七愿。
辛二 正明回向
壬一 回向眾生
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以下所列經文,三處宛爾具足。此科回向法界眾生也。
壬二 回向菩提
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發愿。發愿,亦回向意也。故須連帶而起,前二行,愿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三際也。后二行,愿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釋。征云: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釋云:略有七意:一者、起悲。謂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后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三、留惑。謂自留微惑,受有苦身,為他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四、舍命。謂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令不造業。愿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五、由初。謂由于初發心時,有愿在先,愿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六、同真。謂愿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七、指體。謂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此七意,初一,唯理想。次二,為代緣。次二,實代苦。后二,為觀行。即圓妙理觀也。設有問云:若依四五二意,盡能普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耶?答云:然約有緣,方能代爾。
庚三 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業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科即第三回向實際,以盡于法界,義同實際故。大疏云:回向所以要三處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眾生相,及菩提相,故須三也。三必相資,舉一即具。謂,一、證實相,須向眾生。以化眾生,成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于二障,方窮實際故。二、度眾生,須向實際。于惑自在,方能化故。亦向菩提,有上智,方能廣利故。三、為得菩提,故向眾生。不度生,不證菩提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不得真果故。
戊三 結益令知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愿,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愿,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此科文似結前二大科,其實結顯三處回向也。第一行,正結前二。若諸下,結顯三處。回向,謂成熟眾生,回自向他也。隨順菩提,回因向果也。滿行愿海,回事向理也。是故下,令汝應知。文俱可見。
丙二 顯經勝德
丁一 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愿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首句,出能校人。人雖但舉男女兩類,若以道俗合論,乃有九類。道有七類,謂比丘、比丘尼、式*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俗有二類,即居士、居士婦也。以滿下,舉能校之寶物雖多,舉勝而言,乃說七種,謂金、銀、珊瑚、硨磲、瑪瑙、赤珠、摩尼也。世界廣,故設無量無邊佛剎塵數。寶物多,故言滿一切界。此出外財所受用德,諸天人最勝安樂,并出內財能受用德也。以上為所施物勝。布施下,明所受人多。爾所二字,例上大數。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如是世界所有眾生,以顯下凡人多。供養下,顯上圣亦多。經爾句舉施供時長。相續句,顯日日無空過者。如是則所得功德,可謂多矣。若復下,出所校法。意謂人但能聞此愿王,不說全文,唯聞一四句偈,不過少時閑耳。非比前之長時,故曰一經于耳。經雖一部,聞祗一偈,其所得功德,乃有幾何?非比前之寶物多,世界廣也。茲言比前功德者,謂前之施供功德,比今聞經功德,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俱不及一者,以彼是有為,雖多,有盡;玆是無為,雖少,不窮。古云:摩尼一粒,壓倒海寶千般。彼有為同類中比校,勝劣尚能若斯;況以世間物寶,與出世法寶,其一劣一勝,寧得同日而語哉?
丁二 顯余眾行德
戊一 總明法行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第一行總聰明法行。大疏云:法行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今出四種,兼前聽聞,僅舉五行。乃至二字,攝余行也。速能下,明離惡業,以顯現報。前二行,離惡業,言無間,即阿鼻之華言也。有五:一、受生無間。此人死后,如射箭樣,即入獄中。二、壽命無間。在獄一劫,無中夭者。三、身形無間。身在獄中,遍滿一獄。四、受苦無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五、受報無間。死已復生,生已復死。由具上五,名五無間業,即五逆罪也。言速能除者,顯普賢愿王之力也。言身心病者,依涅槃,各有四種。身四者:一、水,二、風,三、熱,四、客。客病亦四:一、非分強作,二、忘誤墮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心四者:一、踴躍,二、恐怖,三、憂愁,四、愚癡。苦惱言種種者,總指前之諸病,及諸逼迫等事耳。后二行,明現報。初明魔鬼遠離,梵云魔羅,華言殺者,能殺修行人慧命故。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蘊,四、死。此二魔,是生死果。軍,眾也。即指下鬼神,皆天魔之軍眾也。夜*,捷疾鬼。羅剎,食人鬼。鳩槃荼,甕形鬼。毗舍阇,啖精氣鬼。部多,此云大身,亦云自生,乃化生,不從父母故。末句明發心守護,是樂法善鬼,非妒法惡鬼也。
戊二 廣顯眾德
己一 偏舉一行
是故若人,誦此愿者,
己二 列陳眾德
庚一 通名五果
辛一 明增上果
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謂人肯但能誦此愿王,無論在于何地,一切無有障礙。此法說也,下以喻明。謂譬如空中之月,超出云翳之上,云翳所不能礙;況感諸佛菩薩稱贊,一切人天禮敬,一切眾生供養。此顯經之增上力用也。
辛二 明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科言等流者,謂誦經人,便如普賢同等之流類也。如文可知。
辛三 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言異熟者,非前之現報,乃顯生報也。謂現生雖未,來生即受報;是為異生方熟,乘因感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上科明異生之果,此科顯異生之報,即生報之力用也。士指大士,乃菩薩之別名。謂此人雖非真大士,有大士之勝用,故名士用。
辛五 離系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系,縛也,即煩惱是。謂誦經功德,任運而能破除煩惱,故云離系。初句法,次句喻,后句顯德。
庚二 別顯勝果
辛一 顯行愿功能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前三行,顯世間有漏果報,所謂萬般將不去也。諸根散壞,自身帶不去也;親屬舍離,他身帶不去也;威勢退失,輔相等一切無復相隨,世福帶不去也。后行半,顯出世間無漏德業,所謂唯有愿隨身耳。初句,愿王不離。次句,隨時引導。三句,得生凈土。世界言極樂者,地瑩七珍,池通八德,風搖樹響,與天樂以齊鳴;水激清波,將法音而同韻。六方調御,金口稱揚;三世如來,致以護念。總斯多義,故以名焉。
辛二 明殊勝果報
壬一 異熟報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此即生報,異熟果也。初行半,得見圣眾。阿彌陀佛,凈土化主也,翻無量光壽二義,如彌陀經。身相高大,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壽量長遠,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目澄四海,毫繞五山。光明無有涯,眷屬不知數。足不行,而十方遍。口不言,而萬類聞。左侍觀音,右翼勢至。國有百善,土無三惡。一稱名字,滅罪八十億劫波。一禮像形,妙相八萬四千全具。舉手低頭,益亦難量。文殊,云妙吉祥,降生時,有十瑞故。得果久矣,今助佛化,示生舍衛,多羅聚落,為梵德婆羅門子。香山云:德妙,而十方普現;道尊,為諸佛所師。昔度五百仙人,韜光雪嶺;今與一萬菩薩,現住清涼。廣如經說,不可具引。余可知。此諸下,顯圣德相。其人下,現生授記。文俱可知。問:生極樂國,得見彌陀觀音,事必然耳。普賢是引導師,見亦當然。而文殊彌勒,本在娑婆;今言得見,何也?答:法身大士,皆以法界為身,無土不遍;不獨極樂有之,凡是凈土,皆悉不無其人。言等者,等取諸余新賢舊圣,及常侍諸菩薩。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云但生彼國者,無不見也。
壬二 士用果
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言士用者,即利生大用也。首句,明得記。經于下,顯利生。文分三句。初句,標利生時。次句,顯利生處。后句,正明利生。文并可知。
壬三 增上報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此明究竟成佛,說為增上報;亦可謂離系報,究竟脫離煩惱縛故。分文為六:一、身坐道場,二、降魔成佛,三、弘法利生,四、令眾發心,五、隨機成熟,六、廣益無盡。正宗分竟。
乙三 勸囑受持——流通分
丙一 結前勝德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意謂,若人聞信愿王,或能受持讀誦,為人說者,所有功德之大,無可為比,唯佛知之。
丙二 正勸誦持
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初囑莫生疑念,以疑則不信,不信必不肯持。應當下,正勸。
丙三 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大疏云:殷勤頌德,意在勸持。此一品經,文約義豐,實修行之玄要,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人宜精修。印度王臣,無人不讀。釋長文竟。
甲二 偈頌
乙一 標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頌有多種:一、孤起,不頌長文,孤然而頌。二、重頌,為后來未聞,欲令聞故。三、復頌,為未解者,令悟解故。四、廣頌,長文略處,偈頌申之。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六、結頌,為受持人,便記憶故。七、超頌,長文在后,頌在前故。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后故。有斯八意,故作頌之,此結集者文也。大士未說頌前,先以法眼普觀十方者,何居?答:為鑒現前大眾,能否欣樂故。
乙二 正頌
丙一 頌正示行愿
丁一 正頌行愿
戊一 頌第一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行愿之名雖有十義,意只有七,以后三合故。初二句頌所禮,次一句頌能禮,第四句明周遍,第五句辯遍因。謂所以能如是周遍者,全仗普賢行愿威神之力故也。后三句別顯禮相。謂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經云: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即此意也。
戊二 頌第二愿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前偈,明所贊;唯深信二字,屬能贊因。后偈,全顯能贊。于中,前二句,明贊相;三句,明贊時;末句,正頌稱贊也。
戊三 頌第三愿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涂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愿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文三偈。前二偈,俱前三句標供養品,后一句正申供養。后偈中,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句,正申供。余皆能供因。
戊四 頌第四愿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第一句標所懺業。第二句明造業因。第三句指造業器。末句正申懺悔。
戊五 頌第五愿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此偈唯最后三字,明能隨喜,余皆所隨喜。第一句,明六凡。于中,前四字,通標一切;后三,正明六凡。第二句,明二乘。第三句,明大乘。末句,前四字,總出圣凡功德;后三,如上已明。
戊六 頌第六愿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法輪。
前二句,標所勸請。三句,正明勸請。末句,明所請事。
戊七 頌第七愿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首句標所請。次句正明勸請。三四二句述意。于中,前句明住所經時,后句述住時之益。
戊八合頌后三愿
己一合頌三愿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此一偈中,前三句,總牒前之七愿功德,盡皆以善根二字收之。初所有二字,總指下七,文少不次。謂:禮,指第一愿。贊,指第二愿。供,指第三愿。請住,指第七愿。轉輪,指第六愿。隨喜,指第五愿。后一句,正明回向。
己二 分頌三愿
庚一 頌第八愿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愿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句標示。次四句正明隨學。六句示隨學因。七句結。末句明意。言天,有多義:一、天,晝也。天上日長夜短,故以晝名天。二、天名無愁惱,常受樂故。三、天名燈明,能破暗成明故。又名破惡,能破惡業,得于善業而生天故。言人,亦有多義:人者,名能多思慮。又人者,身口柔軟。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佛稱天人師者,謂佛本為九界眾生出現于世,何以但云天人師,而不及余師者?以三圣悟深,三途迷重,修羅憍大,非緊要機。論發心聞法者,唯天與人耳!故舉中以攝前后,曰天人師也。
庚二 頌第九愿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愿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此中,前偈標能益之尊。前二句,標所依凈剎;后二句,顯能依眾會。后偈,為生起之愿。于中:初句,所順生;下三,申愿意。三句中:初句,離憂常安;次句,獲深法利;后句,滅除煩惱。難曰:愿本順生,何先云佛?釋:以順生即順佛故。
庚三 頌第十愿
辛一 別發大愿
壬一 受持愿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頌第十愿,前略后廣。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與愿大同小異。所言異者,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發愿無有功德亦可要誓。同者,回向以愿為體,總愿別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按十地經,有十大愿: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凈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今即彼第二愿也。經云:‘愿受一切佛法輪,愿攝一切佛菩提,愿護一切諸佛教,愿持一切諸佛法。’此中初句,攝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護佛教。修行戒行,為護行故。無垢,即無垢戒;無破,即不破梵行戒;無穿漏,即不缺漏戒。后四句,即彼經愿受一切佛法輪。謂佛轉法輪,常有八部眾作外護聽法。此中偈意,愿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可用彼之語音,為彼說法也。
壬二 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凈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即彼第四愿也。于中第四句是總,余句為別。初句是行體,即十波羅密,除蔽清凈。前云廣大無量者,世出世間等,正辨此十波羅密之故,此初句云體也。第二句云不忘失等者,以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成魔業故。第三句是行業,以十度凈十蔽故。六蔽如常,第七耽滯蔽,第八退屈蔽,第九怯劣蔽,第十昧事蔽;此十隱蔽妙行,故以十度除之。后一偈是行相。前二句,是法。言世道解脫者,魔境惑業,即世間行;解脫,即出世間行。后二句,雙喻二行。蓮華,喻世間解脫,不著水故;日月,喻出世解脫,不住空故。
壬三 成熟眾生愿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于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第五句為總,余句為別。初句離苦,二句得樂;第三豎窮,第四橫遍。后三總結長時所成因果,此即彼第五愿也。
壬四 不離愿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愿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此即彼第八愿也。謂愿于一切生處,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離一乘故。初句為總,同志一乘故。余句為別。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業同者,平等一緣故;身業同者,得如意神通故;語業同者,同說一味法故。上即三輪同。一切行愿同者,若福若智,萬行皆同。前偈同行,故云自分。后一偈勝進同,此更成益,復顯示故。謂凡有益我之善知識者,必能為我顯示普賢行,故我亦常愿也。
壬五 供養愿
愿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愿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此即彼第一愿,愿供勝田故。第三句為總。興廣大供故。大有六種:一、心大,無疲厭故。二、供具大,財法正行皆具足故。財供,攝在總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第二句。四、攝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賢道,是勝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凈二字。如空清凈,為無常愛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時大,即第八句。
壬六 利益愿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愿于一切時,恒作眾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愿,即彼第九愿也。第一偈中,前三句,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言功德藏者,謂暫見身,則必得法身;暫聞音,則得實智慧;才生凈信,則永斷煩惱。得如藥王焚身,得如如意珠身,名功德藏也。第二偈,利益時處;謂遍于時處,求能益法,利眾生故。前三句,明處遍;后句中恒字,顯時遍。演菩提行,即能益法,利眾生也。
壬七 轉法輪愿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謂佛轉法輪,愿皆攝取,而轉授之;亦名攝法上首愿,即彼第三愿也。前偈明轉法輪處,若據有修行之言,應屬前愿,為修行處,以前已有處,故屬此愿。中偈明能轉圓音。后偈中:前二句,轉法輪時;次一句,所轉法輪;末句,能攝方便。彼經,轉法輪有四:一、轉處,二、轉時,三、攝法方便,四、轉法頓周。得彼經之消息,知此偈之落處。
壬八 凈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此即彼第七愿也。愿清凈 他受用二土。文中并無凈土之言,以影后愿故;此中具有七種凈義,故知是凈土愿也。前四句,即第一同體凈,以同法性故。今一多互相即入,文雖辯劫念圓融,意取時中圓融之剎。五六二句,即第二自在義凈。如摩尼珠,美惡斯現,自在圓通故。文云:于一念見。舉其佛者,顯是佛土。人師子,喻指佛也。第七句,即第三因凈。因有二:一、生因,謂六度等,如維摩云‘布施是菩薩凈土’云云。二、依因,又二:一、鏡智凈識為土所依,自受用土。二、后智通慧為土所依,他受用土也。此二皆是佛諸境界,境界即是相凈,謂七珍等。末句攝于三凈,以如幻二字,即第四果凈。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相凈,略在境界,廣則影在后承事愿中。二、示現果,臨機示現故。云如幻解脫威力,即第五受用凈。謂受用凈土,離過成德,如用香飯得三昧等。今解脫煩惱,即是離過;威力之能,即是成德。彼十地經云‘成就清凈道’。梵本此句無‘及威力’字,有‘眷屬’字;即第六住處眾生凈,人寶為嚴故。第七相凈,即攝在果凈中境界二字是也。
壬九 承事愿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此即彼第六愿也。謂愿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時敬事,聽受法故。末句為總。文云往詣親近,即承事也。前偈,即承事處。于中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互相涉入,如帝網故。謂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名真實也。第二句三世莊嚴剎,即一切相,凈土體相有差別故。第三句,即無量相,謂前二相,遍十方故。菩薩藏經,虛空中世界重數,多于大千所有微塵;但由業力,不相妨礙。一處重重尚爾,況復橫周。第四句,辯能知見。知見有二:一者所知。即前三種相是。二者能知。彼十地經云:‘智皆明了現前知見。’釋云:真實義相,但可智知;余一切相,可以眼見。梵本云:‘我甚深入莊嚴剎’。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非嚴凈也。今文若云一而如一剎,則理亦無違,事更顯矣。第五句,所承事佛,照世燈,即指佛也。六七二句,即承事時,八相也;以成道至涅槃,含八相義故。
壬十 成正覺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凈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凈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彼亦在十,謂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菩提,恒作佛事也。文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后三,結因成果。于九力中,有七種業。前之六力,力字在句中間,其義更顯。一、首句宜云神通力速疾周遍,即自在業也。二、二句宜云大乘力入遍普門,謂大乘稱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三、次三句即說實諦力業。謂說實諦,令物悟故。四、第六句即證教化業。謂說自所證,以教化他故;謂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無所依。五、第七句種種說法業,具足定慧方便故。六、第八句不斷佛種業,積集菩提,相續佛種故。七、第九句法輪復住業,謂依大智慧,能凈一切諸善根故。后三言結因成果者,由內伏煩惱,外降諸魔,普賢行圓,故成佛果。亦可后三復為三業,以成圓十。八、第十句摧滅煩惱業。九、降伏諸魔怨業。十、普賢勝因業。別說十愿竟。
辛二 總結大愿
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愿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愿,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謂稱體大愿,愿愿智如海也。前之八海,結前九愿。首句結凈土愿。二句結成熟眾生愿。三句結轉法輪愿。四句結受持愿。五句結修行二利愿。六句結利益愿,益由愿圓故。七句有二愿:親近,即承事愿;供養,即供養愿。諸佛海通上二愿。八句即不離愿,若離同見同志法緣眷屬,修行即厭倦也。后之一偈,成正覺愿;以三世因圓,正覺果滿故。
丁二 愿同二圣
戊一 遍同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愿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愿我與彼皆同等。
科言同,謂同一普賢行故,同一真法界故。言長子者,最尊勝故。偈云:‘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既云無始,即是長義。不舍因行,故為佛子。偈出金剛瑜伽頂經。釋云:‘所遍,即一真法界。能遍,即普賢也。世間,指一切緣起。諸法主,即最初能生義。無始終,同真界也。’
戊二 雙齊二圣
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愿;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文殊表解,解發愿故。普賢表行,能起行故。故愿與行,分屬二圣,理實智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雙同。
戊三 結歸回向
三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愿,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上來諸愿屬回向,彌顯三段同一回向。
丙二 頌顯經勝德
丁一 超頌顯余眾行德
戊一 超頌勝果
己一 顯極樂勝果
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親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首句愿我,改是人,則彌顯矣。不生華藏,愿生極樂,有四意:一、有緣故,二、使眾生心歸一處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彌陀即本師故。
己二 總收行愿無盡
乃至虛空世間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愿究竟恒無盡。
戊二 追頌校量聞經德
十方斯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于此勝愿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前偈能校,后偈所校,文并可知。
丁二 追頌五果
戊一 頌增上果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愿。
戊二 頌等流果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戊三 頌離系果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戊四 頌異熟果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成圓滿;
戊五 頌士用果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戊六 頌究竟果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言速詣者,如我本師釋迦世尊,未成道前,苦行六年,知非究竟;即思過去諸佛,皆詣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即離其處,詣尼連河,剃發沐浴,復食乳糜,氣力平全;詣菩提樹,即成究竟果也。
丙三 頌勸囑受持
丁一 頌前諸行
若人于此普賢愿,讀誦受持及演說;
丁二 頌顯勝益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誦此普賢愿,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愿。
丁三 結成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甲三 結歸
乙一 結彰眾喜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乙二 歸功佛說
丙一 釋尊印贊
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此品能說者,普賢;所說者,行愿。能導者,普賢十愿王;所導者,海眾歸極樂。佛在師子頻申三昧中,通身暢然,便夭夭申申,從三昧安詳而起;遂印之曰,善哉善哉!謂妙極妙極矣!
丙二 經家歸功
丁一 功歸佛說
爾時世尊,與諸圣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言歸佛說者有二意:一、凡諸法會,佛為化主;說雖通五,經佛印可,即為佛說。二、華嚴九會,以皆不起菩提樹王,遍一切處,一時頓說,故云佛說。佛為能說,諸圣為能聽。演說下,即所說所聽也。
丁二 時眾受持
戊一 列持眾
己一 菩薩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此一段文,眾列四類:文殊,及六千比丘,是一類;彌勒,并賢劫諸大菩薩,是一類;無垢普賢,暨灌頂菩薩,是一類;十方塵數菩薩,是一類。六千比丘言成熟者,即文殊辭佛,往于南方;舍利弗亦辭佛,領自徒眾有六千人,海覺比丘而為上首。至于中路,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何者為十?一、積集一切善根心。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嚴凈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諸比丘聞已,得普照法界。清涼序云:‘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指此也。言賢劫者,今是住劫,應名善賢。得名所以,如大悲經云:‘此大千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聚。凈居天子,觀此大水,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賢劫。’言一生者,唯有人中一次受生,故云一生。當紹前佛之位,名補處也。言灌頂者,亦名受職。剎利王子受職,父王召集宰輔大臣,諸王眷屬,齊已,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頂,名灌頂位。菩薩受職,亦復如是,文繁不引。
己二 聲聞眾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舍利弗,婆羅門種。姓拘粟氏,即王舍城,提舍論師之子。父名提舍,母名鹙鷺。即梵語舍利,連父母而受稱故名。年才八歲,名振四方。與大目連,少而為友。形容矮小,事山阇耶外道。知非究竟,遂與同學,別訪明師。后值佛弟子馬勝,聞一偈法,即獲須陀洹果。阿含三云:‘我弟子中,智慧無窮,舍利弗是。’故云大智。目犍連,摩訶沒特伽羅子,姓也。名拘律陀,王舍城婆羅門種。與舍利弗同師,聞舍利弗說佛偈悟道,亦得初果。各領徒眾百人,投佛出家。經七日后,獲阿羅漢果。增一云:‘我弟子,神足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也。’
己三 雜類眾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天,豎有二十八,橫論三十三。梵語忉利,所以翻為三十三也。龍有四:一、持天宮殿,不令墮落,名天龍。二、人間興云致雨,名人龍。三、能持山河大地,名地龍。四、守護王庫,名王龍。又有四:一、蚻龍,有角者是。二、鷹龍,有翼者是。三、蛟龍,有鱗者是。四、驪龍,有如意珠者是。龍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二、風吹云散。三、修羅收云入海。四、雨師放逸懈怠。五、眾生造孽過重,龍天嗔責,雨亦不下。五中隨有一障,即不下雨也。夜*,亦名藥*,此云輕捷。雌者,名可畏攝。地行者,食啖生靈。雄者,名藥*,有翅能飛空,唯吃孩兒;居下天,守天城門也。乾闥婆,此云尋香行,亦食香神。天帝須樂,身有異相,便往奏之,是作樂神也。阿修羅,此云無端正,男丑女美,有天福,無天德,故稱非天。迦樓羅,此云金翅鳥,身有四寶色,翅羽嚴麗,故以名焉。緊那羅,此云疑神,形容似人,體是畜生,頭有一角,故人疑之,名疑神也;是天帝之歌神。摩侯羅伽,此云大腹行,即蟒蛇蝦蟆之類,年久不死,即成神也。此等繇佛慈悲,早令種諸善根;以其戒緩乘急,希法雨以潤萌芽,冀智藥以除眾苦,故來法會,作外護眾也。
戊二 總彰受行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科云總彰受行,通前諸眾。文殊所問經云:‘聞說歡喜,信受奉行,有三種意:一、能說人清凈,不為取著名利之所染故。二、所說法清凈,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凈,陳事既周,時眾獲益故。’聞法者,積善于胸懷;受導者,奉言以行學。即所謂各稟習學,流通于未聞也。釋全文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