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02
自立法師講述
佛歷二五三o年歲次丙寅七月初一日起講于菲律濱隱秀寺太虛講堂
弟子施淑好、蔡仁耐合記
丁、解釋經(jīng)文
一、序分
1、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
這是我阿難親耳聽佛陀說的,當(dāng)時佛陀是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里。
我們前面講過,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傳到中國來,第一部翻譯的佛經(jīng)是《四十二章經(jīng)》,自此以后,一直有法師陸續(xù)把佛經(jīng)傳入中國。一般講經(jīng)的法師都是依文釋義,只是一句一句的講,從來沒有分科(把佛經(jīng)內(nèi)容分幾段來研究)的習(xí)慣。直到東晉時代,有一位很有名的法師──道安法師,他判定每部經(jīng)都可以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份。有了分科,研究佛經(jīng)時就比較容易著手。當(dāng)時一般的高僧大德們都反對、批評他:‘割裂佛經(jīng),罪過無邊’。認(rèn)為他自作聰明,把佛經(jīng)分段是不恭敬的。直到唐朝,玄奘大師翻譯《佛地經(jīng)論》,就是把佛經(jīng)分成三大段,原來印度親光菩薩早就有這種分科法。有了這種根據(jù),大家反過來贊嘆道安法師眼光獨到,有‘彌天高判,今古同遵’的贊詞。意思是說道安法師的分科法是很高明的,從古至今,大家一致同意遵照這種方法。為什么稱呼道安法師叫彌天呢?這里還有一段典故。
道安法師在襄陽弘法的時候,名氣非常高,當(dāng)時襄陽有一位很有名的學(xué)者習(xí)鑿齒去拜訪他。一踏進(jìn)山門,就自我介紹說:‘四海習(xí)鑿齒’(今天來拜訪你的是四海都認(rèn)識的習(xí)鑿齒)。道安法師聽了,覺得他太高傲了,有意跟他比一比,就不慌不忙地回答:‘彌天釋道安’(普天之下,大家都認(rèn)識我這個道安法師)。從此,大家都以彌天大師來尊稱道安法師。
序分是敘說一部經(jīng)的緣起,說明佛陀為什么要講這部經(jīng)。序分:就像是人的頭部,只要看到整個人的面目,就知道他是某某人了。正宗分:是每一部經(jīng)中最重要的部份,表達(dá)出全經(jīng)的中心思想。等于人的身體,五臟六腑都包括在內(nèi),是人體的主干。沒有了它,生命就不存在。流通分:每一部經(jīng)最后都有‘信受奉行’等經(jīng)句,希望佛所講的大法,不但使當(dāng)時的人聽了得到法益,而且可以普遍流傳。像是人的雙腳,可以走動,不斷地走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去。
從‘如是我聞以下,一直到無量諸天大眾俱’,這一段是序分。序分又分‘通序’與‘別序’兩種。‘通序’是通于一切經(jīng)的。《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一開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是通序,我們誦念《金剛經(jīng)》,甚至其他一切經(jīng),都具有同樣的格式:指出佛在什么地方說法,有什么聽眾等,具足了信、聞、時、主、處和眾等六種條件(六成就),證明這部經(jīng)是佛親口所說,不是假的。所以有時也稱為‘證信序’。
‘別序’是這部經(jīng)與別的經(jīng)不同的地方。好像《金剛經(jīng)》:‘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佛說阿彌陀經(jīng)》以及其他經(jīng)典沒有這種講法,這是每部經(jīng)不同的地方。佛陀說法,觀機(jī)逗教,都有一定的因緣,別序普遍都是佛講這部經(jīng)的因緣,所以也叫做‘發(fā)起序’。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平時我們會問:是不是?是。是不是?不是。英文所謂的yes或no,yes就是:是,具有信的條件。每部經(jīng)都用‘如是我聞’開始,這含有四個意思:
1、遵佛遺囑:佛陀將入涅槃前,阿難特別悲傷,獨自一個人,躲到旁邊哭得很傷心。阿那律看見了,勸他說:‘阿難,世尊快要離開我們了,現(xiàn)在不是傷心痛哭的時候,還有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請示佛陀,你應(yīng)該趕快提出來,趁現(xiàn)在佛陀還沒入滅,請他老人家解答,讓我們將來有所遵循。’
阿難抑制悲痛的心情,向佛陀提出了四個問題:
(1)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依您而住;您涅槃以后,我們應(yīng)該依誰而住呢?
(2)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們以您為老師;佛離開后,以誰作我們的老師呢?
(3)僧團(tuán)里面有些調(diào)皮搗蛋的惡性比丘,佛陀,您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可以制伏他們,一旦您離開后,我們要怎樣對付他們呢?
(4)將來我們要把您講的佛法結(jié)集起來,每一部經(jīng)的開頭應(yīng)該怎樣寫呢?
佛陀聽后,很慈祥地對阿難說:‘阿難,你問得太好了,我現(xiàn)在就告訴你吧!
(1)我離開以后,你們不要怕沒有地方安頓,應(yīng)該以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住。
(2)關(guān)于以誰為師的問題,應(yīng)該“以戒為師”。不要以為你們沒有師父,大家只要守持戒律,就等于我還在世間,不然的話,就算是我常住世間,也是沒有用的。
(3)至于那些惡性比丘,就以默擯(不要理睬)來對待他們。一些搗蛋的惡人,存心跟大家過意不去,跟他們是無理可講的,不理睬他們,讓他們感到無趣,那是最好的方法。
(4)結(jié)集經(jīng)藏時,就用“如是我聞”開始吧。’
從此,遵照佛陀的慈囑,一切經(jīng)典的開始都用‘如是我聞’。
2、斷絕眾疑:佛涅槃后,阿難升座結(jié)集經(jīng)藏。他那福德善根,種種相好的莊嚴(yán)法相,大家一看,以為佛陀復(fù)活;或有人以為是他方佛到娑婆世界來說法;也有人懷疑是阿難已經(jīng)成佛而為大眾說法。因此,在結(jié)集每一部經(jīng)的開始,阿難誦出‘如是我聞’,即是向大眾說明: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難親耳聽釋迦牟尼佛講的,并不是我說的,如此一來,一切的疑問都沒有了。
3、息滅爭論:阿難跟所有師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只是羅漢的境界,有些比丘的境界比他還高,假如看他升座說法,人人議論紛紛,不肯服從,如果一開始就表明是自己聽佛講的,就不會有人跟他爭論了。
4、簡別外道:當(dāng)時印度有許多其他的宗教,也有各自的經(jīng)典。有的用‘阿’(無),有的用‘憂’(有),作為經(jīng)本的開始。‘無’是斷見,‘有’是常見。外道思想,認(rèn)為世間不是無,就是有,遵照釋迦牟尼佛的叮嚀用“如是我聞”,一看就知道是佛說的法,是佛教的經(jīng)典。
依照字面的解釋,‘如是我聞’是:這一部經(jīng)所講的內(nèi)容,是我阿難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來的。
講到這里,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難才出家,有些經(jīng)他根本沒聽到,怎可以說,他是‘多聞第一’的弟子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佛經(jīng)上曾記載過:當(dāng)佛陀要阿難當(dāng)侍者的時候,阿難曾經(jīng)向佛陀提出三個要求:(1)他不能穿佛陀穿過的舊衣服;(2)雖身為佛陀的侍者,為佛陀的常隨眾,他可以單獨接受信眾的供養(yǎng),而不必時時刻刻跟隨在佛陀身邊;(3)出家前佛陀所講的法,他沒聽過,佛陀得重新為他講一遍。對這三個要求,佛陀一一答應(yīng)了。因此,他聽過佛講的一切法,才被稱為‘多聞第一’。總之,他具有廣記博聞的智慧,有足夠的能力勝任從事結(jié)集經(jīng)藏的工作。
‘一時’:時成就。每一部經(jīng),必定要有一個講經(jīng)的時間。為什么經(jīng)中沒有固定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呢?要知道,佛陀說法,不一定在人間講:有時在天上,有時在人間,甚至有時在龍宮講。按照佛經(jīng)上說,天上的時間與人間不同,比喻四天王天一晝夜等于人間五十年。再說,就算同是我們這個世界,東西方的時間也有差距。菲律濱現(xiàn)在是中午十二時,剛好是美國紐約的半夜十二時,地點方向不同,時間就沒有固定,所以佛經(jīng)只用‘一時’,而不用固定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一般來說,‘一時’也代表‘師資道合,機(jī)教相扣’,老師正要教學(xué)生,學(xué)生也正需要老師教導(dǎo)的時侯。機(jī)是一般眾生的根機(jī),教是佛陀的言教,‘一時’就是佛陀為眾生說法,機(jī)緣成熟的時候。
‘佛’:主成就,《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主講人,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處成就,佛講經(jīng)的地點。舍衛(wèi)國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是城名而不是國名,應(yīng)該叫做舍衛(wèi)城,可是一般都用舍衛(wèi)國。‘舍衛(wèi)’是印度話,譯成中文是‘聞物’。這地方出產(chǎn)豐富,物資充足,聞名于世界,是憍薩羅國政治、教育、經(jīng)濟(jì)、文化的中心點,所以叫做聞物。‘只’是只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波斯匿王出兵打仗,勝利凱旋歸來的這一天,正逢太子誕生了,所以賜名只陀,譯成中文是‘戰(zhàn)勝’的意思。‘給孤獨’是一個人的德號,他本名須達(dá)多長者。平時有一句話:鰥寡孤獨,是人生最痛苦凄涼的。(男的老了而失去妻子叫鰥,女的死了丈夫叫寡,小孩子沒有父母叫孤,年紀(jì)大了沒有兒女,自己一人叫獨。)須達(dá)多長者是當(dāng)時有名的慈善家,對鰥寡孤獨非常同情,常常救濟(jì)照顧他們,因此,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有一天,他為了替兒子完婚,到王舍城去。在王舍城遇見佛陀,聽佛陀講經(jīng),法喜充滿,非常感動,卻婉惜舍衛(wèi)國的百姓沒有這種福報,就禮請佛陀:‘請您老人家也到我們那里去講經(jīng),可以嗎?’
‘可以。’佛陀一口就答應(yīng)了:‘只是每到一個地方,都不只是我自己一個人去,還有許多弟子常隨著我。必須有一個大環(huán)境,建立一座精舍,有了居住的地方,我隨時都可以去講經(jīng)。’為了讓舍衛(wèi)國百姓有機(jī)會親近佛陀,聽聞佛法,長者答應(yīng)了要建一座精舍供養(yǎng)佛陀及佛弟子們。佛陀更指派舍利弗跟他回去找尋合適的地方。
長者高興地返回舍衛(wèi)國,到處尋找清凈而優(yōu)美,適合建精舍的地方,結(jié)果在舍衛(wèi)城南方五、六里外,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地方──只陀太子的花園。他立刻去拜訪太子,想向太子購買這個地方。
‘我想請佛陀到我們舍衛(wèi)國來說法,需要一個清凈的地方建筑精舍,你的花園最適合,請你成全我的愿望,把花園賣給我。’
太子有的是財產(chǎn),根本不需要錢,那有賣私人花園的道理,硬是不肯賣。可是長者非常有誠意,一再地要求,太子為了打消他的念頭,半開玩笑地說:‘既然你認(rèn)為佛陀那么偉大,非要用這個花園來供養(yǎng)他不可,好吧!假使你用黃金鋪滿花園,我就賣。’
‘好,一言為定,你可不能反悔喔!’長者一聽,高興極了,只要有價錢就好辦,立刻回家,打開寶庫,把家中的黃金搬到花園,真正用黃金把花園的地鋪滿了。
只陀太子聽到了這個消息,深深地受到感動,心想:世界上那有這么慷慨的人,他所要供養(yǎng)的佛陀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于是親自跑到花園去,并對長者說:‘好吧!既然有這么好的功德,咱們兩人一人出一半,一起來供養(yǎng)佛陀吧!’
‘不行,我自己發(fā)心的,你已經(jīng)提出了賣價,我也照你的要求做到了。你可不能反悔!’長者一聽,以為太子反悔不肯賣,急忙回答說。
‘我不是不賣,只是想到花園里有樹的地方,你還沒鋪上黃金,難道說讓你把樹砍掉,鋪上黃金后再重新栽種嗎?倒不如我們合作,你買我的地,我用我的樹供養(yǎng)佛陀,豈不是兩全其美。’長者聽了,覺得蠻有道理,就欣然答應(yīng)了。即按照舍利弗的規(guī)劃,著手建筑了莊嚴(yán)的精舍,恭請佛陀到這里來為百姓說法,并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
從這段記載,我們知道,處成就是如此殊勝。有此因緣,才有后來佛陀在這里講了許許多多的佛經(jīng)。(根據(jù)統(tǒng)計,佛陀在這里一共講了二十五年的佛經(jīng)。)《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就是其中之一。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一些有修證、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在一起。
從‘與大比丘僧’起,一直到‘諸天大眾俱’,這一段是說明一般聽《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聽眾,也就是六成就中的‘眾成就’。‘與’是跟的意思。‘大比丘僧’,大,揀別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而是一些有了修證,為人天敬仰,德高望重的出家人,所以叫做大。‘比丘’,簡單說,就是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人。‘比丘’是梵文譯音。翻譯佛經(jīng)有五種不翻的規(guī)矩,其中之一是‘多含不翻’,含義太多了,翻譯出來的名稱不能概括整個意思,所以保持原來的名詞,比丘就是這樣。比丘翻譯成中文,包括了乞士、怖魔和破惡三種含義:
1、乞士:乞是乞求、乞化的意思。乞士就是乞化之士。我們知道,一般向人討錢要飯的叫做乞丐,出家人稱乞士,跟一般叫化子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時,規(guī)定所有的出家人要行乞(沿門托缽)。這種行乞的制度實在有五種利益:(1)可以消除我們的驕慢心:因為我們希求人家的布施,求助于人,就得降服驕慢心;(2)讓施主多種福田:一般施主喜歡種福田,供養(yǎng)出家人,是種福的好機(jī)會;(3)不必受生活所累:生活需要隨時向人乞化,每天不必為衣食住行而忙碌不已,不會為生活所累;(4)不生積蓄貪求之心:如果為了生活,都希望有點積蓄,這樣會產(chǎn)生貪求的心理,如果每天隨需要去乞化,就沒有積蓄的必要,也就不會有貪求的欲望;(5)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無所牽掛,一心修行,辦道用功。因此,佛陀提倡比丘常行乞食制度。
乞士又含有外乞與內(nèi)乞兩種意義:外乞,向十方施主乞食,以資養(yǎng)色身;內(nèi)乞,向如來乞求佛法,以資養(yǎng)慧命。
2、怖魔:怖是恐怖、畏懼,魔是一種魔鬼,也就是壞人。比丘發(fā)心出家,內(nèi)心正直守戒,一切行為都是循規(guī)蹈矩,壞人對他無可奈何,遇見正人君子,邪魔外道都會生起一種恐懼心,俗語說:‘一正改百邪’,所有比丘行為都是正正當(dāng)當(dāng)?shù)模械谜龅谜磺行暗缹λ次罚捕际艿剿挠绊懀兏涣嫉男袨椤?/FONT>
3、破惡:受比丘戒要遵守二百五十戒,再也不會去做壞事,一切惡事都破除了,所以叫做破惡。
能夠具備乞士、怖魔、破惡這三個條件,才能叫做比丘。不過,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因為氣候、環(huán)境、風(fēng)俗、習(xí)慣、人情各方面等等的關(guān)系,并沒有實行乞食制度,而是實行叢林制度,所有的出家人都住在寺廟里,沒有出去托缽。如果你們到泰國觀光旅游,上午時刻,就會看到滿街都是披著黃袈裟的出家人,沿門托缽。總說一句,以中國的傳統(tǒng)佛教,只要能做到怖魔、破惡這兩方面,就已經(jīng)是標(biāo)準(zhǔn)的出家人了。
‘僧’:也是印度話,全名是‘僧伽’,譯為中文是‘和合眾’。什么是和合眾?有‘理和’與‘事和’兩種意義。所謂‘理和’,就是做-個出家人,大家住在一起,共同為求證無漏的真理精進(jìn),以期免除生死輪回的痛苦。
‘事和’是指在事項方面所表達(dá)出來的和諧,要做到:(1)身和同住:出家人在身體方面所表現(xiàn)的,大家和和氣氣住在一起;(2)語和無諍:有幾千幾百個出家人,同住在一個叢林里,大家一團(tuán)和氣,沒有爭執(zhí);(3)意和同悅:出家人意見相同,在心理方面,大家從內(nèi)心中感到很歡欣快樂;(4)見和同解:一個團(tuán)體,怕的是大家的意見不一致,出家人住在一起,意見一致,彼此的見解沒有分別;(5)戒和同修:住在一起,共同持守戒律,大家都以戒為師,團(tuán)體一定很和諧,很團(tuán)結(jié)的;(6)利和同均:出家人住在廟里,實行的經(jīng)濟(jì)制度是: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用,利益是非常平均的。比如施主到廟里來供養(yǎng)出家人,一向是提問共有多少僧眾,所謂見相結(jié)緣,十個出家人就分十份,五個出家人就分五份,利益是均衡的。所謂僧團(tuán)就必須具備這樣多的條件。所以說,做一個出家人,并不是那么簡單,在道理方面,大家要共同修持,為證無漏的真理而努力,生活起居方面,也要彼此照顧,具足這‘六和敬’的條件。
其實這‘六和敬’是每個團(tuán)體,都應(yīng)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參考這道理,我想,所有的家庭也一定能和和洽洽,平安無事。
‘千二百五十人俱’:說明佛在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時,有多少聽眾。有多少呢?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些人是誰呢?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第一群是迦葉三兄弟,師徒一千人:優(yōu)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伽耶迦葉同門徒二百五十人;以及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優(yōu)樓頻螺迦葉譯成中文為‘木瓜林’,當(dāng)時他是帶著徒眾,在一個很大的木瓜林修行,所以用地名為名。伽耶即是‘象頭山’,師徒在象頭山上修行,所以也就用山名為名。那提譯為‘河’,他是帶著徒眾在河邊修道,就以河名為名。有關(guān)他們的故事,佛經(jīng)上提到:佛陀知道度優(yōu)樓頻螺迦葉的機(jī)緣成熟,先以神通變化去感化他,接二連三的再去度化他的兄弟。再來,就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他們倆是很要好的朋友,也是受到佛陀的感化,帶領(lǐng)各自的徒眾二百人,一起跟佛陀出家。另外有耶舍長者子跟他的同學(xué)五十人,也一起跟隨佛陀出家。我們知道,佛陀初成道后,立刻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真正算起來,常隨佛陀的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為了方便,說一個整數(shù),所以都說千二百五十人。
大家都知道,佛的弟子很多,是不可算計的,為什么許多佛經(jīng)的開首,都只舉出這一個數(shù)目呢?應(yīng)該有兩個意思:(1)他們是最先歸投佛陀的;(2)是佛的常隨眾。這些弟子本來都是學(xué)外道的,得到佛陀的教化后,相繼斷了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因為感念佛恩深厚,所以發(fā)愿盡此一身,常隨在佛陀身邊。也就是說,佛陀每次講經(jīng)說法,這一班人都跟在一塊,永遠(yuǎn)追隨在佛陀的左右。
‘俱’:是同住在一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都是德高望重,有聲望、有地位,大家都認(rèn)識的大阿羅漢。
‘皆是大阿羅漢’:我們免不了想問,這一千二百五十多位經(jīng)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弟子,他們的修養(yǎng),他們的程度,他們的地位,究竟是怎樣呢?阿羅漢,就已經(jīng)說明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并非普通的出家人。這里的大,表示不是小。《金剛經(jīng)》講到小乘的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階次。初、二、三果、都不能稱為大,換句話說,這些弟子,都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大圣人。阿羅漢可分‘定性阿羅漢’和‘回心阿羅漢’兩種。‘定性阿羅漢’──小乘圣人證得了羅漢果位以后,在寂滅的定中感覺到非常快樂,于是安于定樂,不想進(jìn)步;‘回心阿羅漢’──證得了羅漢果以后,更發(fā)菩提心,回小向大,要做菩薩,不但為自己的利益,還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大阿羅漢。這一千二百五十位佛陀的常隨眾,都有回小向大的決心,不以做羅漢而感到滿足,將來還要做菩薩、成佛呢!所以稱為大。
阿羅漢也是梵語,譯成中文有‘應(yīng)供’、‘殺賊’和‘無生’三個意思。現(xiàn)在我來說明一下:
1、應(yīng)供:應(yīng)受人天的供養(yǎng)。羅漢在當(dāng)比丘時,專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貪嗔癡,不造殺盜淫,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養(yǎng),所以稱為‘應(yīng)供’。
2、殺賊:賊,盜賊的意思。世間的盜賊,專搶人家財物。這里所謂的賊,是指煩惱賊。煩惱賊會劫掠功德法財。比丘嚴(yán)持佛戒,證得了阿羅漢果以后,貪、嗔、癡等所有的煩惱都消滅了,好像將盜賊殺死,不再受它擾亂,故稱為‘殺賊’,也就是殺煩惱賊。
3、無生:不再受生死了。比丘奉行佛戒,凈修梵行,已斷去了生死的根苗,證得了阿羅漢果,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不再來六道輪回,故稱為‘無生’。
比丘是羅漢的因,羅漢是比丘的果:在比丘是‘乞士’、在羅漢是‘應(yīng)供’;在比丘是‘怖魔’、在羅漢是‘無生’;在比丘是‘破惡’、在羅漢是‘殺賊’。
‘眾所知識’: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都是大阿羅漢,人天大眾,沒有一個不知道,沒有一個不認(rèn)識的。‘知識’,知,知道,聽到他的名,慕名是知。識,認(rèn)識,比較深一層的了解。要認(rèn)識一個人可不容易,單知、聽說還不夠,要真正了解他的為人,了解他的一切,才叫做識。有時候我們聽到那個人的名聲很好,對那個人很敬仰,可是見了面,相處交談以后,會發(fā)現(xiàn)這個人不過如此,正所謂是見面不如聞名,所以這個‘知’和‘識’的分別就在這里。這里所講的‘眾所知識’,指這些比丘,不單是名聲好,他們的道德學(xué)問也很高,才可稱為‘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這些大阿羅漢包括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等十六位尊者。
我們要問,這許多大阿羅漢,都是大家所熟悉,所知道的,那么他們究竟是那些人呢?《佛說阿彌陀經(jīng)》由長老舍利弗以下,舉出了十六位尊者做為代表。現(xiàn)在一一介紹如下:
長老舍利弗──這是佛常隨眾的第一位尊者。
‘長老’,‘德長臘高’的意思。(出家一年、叫一臘。有時也叫一夏。)年紀(jì)大、修行久、道德高超,學(xué)問、修持都是一等地位。平時你們看到出家人,稱呼某某法師,請問他的僧臘是多少(出家多久)?戒臘是多少(受戒多久)?
長老又分四種:出家已經(jīng)很久的稱‘法臘長老’(以出家時間來講);學(xué)問非常淵博的稱‘學(xué)德長老’(從學(xué)問上來講);很有道德的稱‘法性長老’(從道德上講);年紀(jì)大的稱‘生年長老’(以年齡來講)。
可見本經(jīng)所提出的,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都被稱為‘長老’。并不單指他們的年齡,如舍利弗、羅侯羅,他們都還很年輕,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來說的。大家曾經(jīng)到大陸去朝山,許多大叢林,大雄寶殿兩旁,供奉了十八位羅漢,一般都稱為尊者。為什么稱為尊者呢?因為他們的人格尊貴,修持不比尋常,為表示對他們的尊敬,所以在佛教中稱為尊者。
諸位長老中,以‘舍利弗’為首。他是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父名提舍,母名舍利。我們講譯者的時候,曾經(jīng)提到當(dāng)時印度有采用父母的名字,為孩子取名的習(xí)慣。舍利弗就是用母親的名字來取名。‘舍利’是印度文,是一種鳥的名,譯為中文叫鹙鷺。這種鳥生長在印度、南洋群島一帶。依據(jù)佛經(jīng)上的記載,鹙鷺的頸和腳都很長,眼睛紅紅的,非常漂亮。舍利弗的母親,眼睛長得特別美麗,所以叫舍利。‘弗’也是印度文,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即是舍利的兒子。翻譯佛經(jīng),有時把名詞全翻,有時只翻一半,叫做‘華梵并舉’,心經(jīng)就是這樣,所以把舍利弗譯為‘舍利子’。舍利弗有時也譯為‘身子’,因為他母親長得非常莊嚴(yán),容貌端正,所以叫做‘身子’。
舍利弗,天生有過人的智慧,以現(xiàn)代的名詞來說,可說是天才兒童。當(dāng)他媽媽懷孕時,就顯得特別聰明。何以見得?他母親一向喜歡跟她哥哥(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羅尊者)辯論,通常都辯不過哥哥。直到懷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辯論,她都能侃侃而談,把哥哥辯得啞口無言。所以說,舍利弗還沒有出生以前,就能以他的智慧來幫助媽媽了。根據(jù)佛教史記載,舍利弗八歲時,就已經(jīng)把全印度的經(jīng)典學(xué)完了,曾經(jīng)跟十六國的學(xué)者辯論,沒有一個人能辯得過他。他跟隨佛陀出家七天后,就精通佛法。所以在佛十大弟子中,被尊為‘智慧第一’。
舍利弗沒出家前,跟目犍連同拜婆羅門學(xué)者──冊阇耶為師父,是最要好的同學(xué),經(jīng)常在一起互相研究學(xué)問,共同修道,直到師父逝世后,還繼續(xù)留在山林中自己用功修持。兩人更彼此約定,任何一個要是遇到一位了不起的學(xué)者,可以當(dāng)他們師父的,一定要互相通知。
有一天,舍利弗下山,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行動舉止非常端嚴(yán),態(tài)度非常慈祥。舍利弗見了,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份仰慕之情。他立刻上前請問:‘請問您的大名?看您的樣子,好像是傳教士。您有這樣了不起的表現(xiàn),這樣偉大的風(fēng)度,我想,您的老師一定更了不起,請問您究竟是誰的學(xué)生呢?’這位出家人就是阿說示──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
‘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
‘您的老師,我早已聞名,只是沒有機(jī)會相見,他所教的道理,您能告訴我嗎?’
‘佛陀所講的道理實在太多太多了,我一時也講不了。我簡單的說一首偈,你就可以知道,老師所講最基本的道理是什么了!“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意思是說佛陀所講的道理,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有一天,因緣散了,一切自然都會消滅了,你問我?guī)煾钢v什么,師父最常講的道理就是這個了。
舍利弗聽后,豁然覺悟,歡喜贊嘆,覺得佛陀非常了不起,趕快辭別馬勝比丘,回去通知目犍連,各自帶著弟子二百人,一同去拜佛陀為師,一起跟佛陀出家。
阿含經(jīng)中說:‘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佛法真理,具足無窮無盡的智慧,能夠了解這些真理,不會對佛法產(chǎn)生懷疑的,舍利弗可以算是智慧第一。現(xiàn)在《佛說阿彌陀經(jīng)》,所說凈土難信的妙法,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深信無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所以推為首席代表。
舍利弗,不以小乘學(xué)者,自證圣果,斷煩惱,了生死為滿足,還要發(fā)菩提心,救度眾生,希求成佛,決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就要行六波羅密,六波羅密以布施為首,舍利弗因此發(fā)愿要布施。不僅要布施身外財物,必要時,甚至連身體毫發(fā),只要是人家需要的部份,隨時都可以慷慨地布施給人家。這個大愿心一發(fā),天人認(rèn)為了不得,存心要試探一下,就變成一個年輕人,蹲在舍利弗經(jīng)過的路邊大哭。當(dāng)舍利弗路過看見了,覺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問他:‘年輕的朋友呀!你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呢?’
‘你不要管,我的事太艱難了,縱然告訴你,你也沒有辦法幫我的忙。’年輕人不經(jīng)意地說。
‘那可不一定。我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只要你需要,只要是我能力辦得到的,我一定幫助你。你告訴我好了。’舍利弗很誠懇的說。
‘好吧!既然你這么說,我就告訴你好了。’年輕人擦擦眼淚,低聲說道:‘我媽媽得了一種絕癥,醫(yī)生說需要用一位行菩薩道的眼睛作藥引子,母親的病才有希望。你想想,一般人的眼睛都不容易求得,何況是行菩薩道、發(fā)大心的,你叫我到那里去找呢?’
‘我就是行菩薩道的人,正適合你的需要。我可以把一只眼睛布施給你,請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吧!’舍利弗想到能救助他人,高興極了,很慷慨地說。
‘動不得,你假使要布施的話,就自己把眼睛挖下來給我,不然,我把你的眼睛挖下來,這是犯法的,豈不是要坐牢。’
舍利弗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忍痛用左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來給年輕人。
‘糟了,我需要的是右眼,你這個人為什么這么急性!也沒有問清楚,就把左眼挖下來呢!’年輕人看了,不但不感激,還責(zé)怪他沒有問清楚。
舍利弗一想,既然發(fā)心要幫助人,就幫到底吧!又忍痛把自己的右眼挖下來給年輕人,讓他好快點拿去救媽媽。那知年輕人拿了眼睛以后,就用鼻子聞了一下,說道:‘不對啊!你說你是修行人,真是冤枉,修行人的眼睛一定是清凈,是很芳香的,你的眼睛那么臭,怎么可以給我母親作藥引子呢?’說著,一面又把那眼睛摔在地上,并用腳出力地踩。舍利弗眼睛雖然看不到,耳朵可沒有聾,還是聽得很清楚。年輕人的舉動,實在太傷他的心了,不禁嘆了一口氣。心想:眾生實在難度,發(fā)菩提心真不容易,我還是做個小乘的自了漢算了。
這時,天人變的年輕人才現(xiàn)出本來的面目,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尊者,您太偉大了,您應(yīng)該繼續(xù)發(fā)菩提心,難行能行,將來一定會成佛的。’舍利弗從此以后就發(fā)菩提心。這是佛經(jīng)上記載,有關(guān)舍利弗六十小劫以前,因地行菩薩道的故事。
摩訶目犍連──這是佛常隨眾的第二位尊者。
‘摩訶’這兩個字是印度話,譯成中文是大小的‘大’。目犍是‘菽氏’,‘連’是‘釆’,合起來稱為‘釆菽氏’;這是他的姓。為什么用這個姓呢?他的祖先曾經(jīng)在深山上修道,不食人間煙火之食,專門采一些菽類(綠豆)的植物來充饑,因此以‘釆菽氏’為姓。他名叫‘拘律陀’,也是印度話,譯成中文叫‘無節(jié)樹’:是一種沒有節(jié)的樹名。為什么會用一種樹來取名呢?據(jù)說當(dāng)時他父母向樹神禱告,要求神樹賜給他們一個兒子,不久就生下了目犍連,總算滿了他們的心愿。為了感恩、為了紀(jì)念,就用這棵樹(拘律陀),作為兒子的名字。出家眾當(dāng)中,佛陀有許多位姓‘目犍連’的弟子,為了揀別不是其他的目犍連,同時他的學(xué)問和道德都比別人高超,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摩訶’,叫做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譯成中文就是‘大釆菽氏’,平常簡稱‘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是‘神通第一’。什么叫神通?神通的解釋是神妙莫測,通達(dá)無礙。意思就是說他的行動,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變化無窮,令人莫測高深。
以佛教的看法,神通可分為六種:
(1)如意通──按照每人的心意,想到什么地方,就立刻到達(dá)那個地方。比喻說我現(xiàn)在有一個想到馬尼拉,或是想到美國去的念頭,隨時都可以到達(dá)那里,所以也叫做‘神足通’。
(2)天眼通──以一般的現(xiàn)象來講,如果手上隔著一張紙或是東西被手遮著,都看不過去,如果是近視,就算是沒有隔著東西,稍微遠(yuǎn)一點,也是視蒙蒙,看不清楚的,何況是隔著一堵墻,更是不用說了。如果證得了天眼通,無論是隔著什么東西,也不管距離有多遠(yuǎn),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亳無障礙。
(3)天耳通──凡人的聽覺是有限的,最多只不過是幾尺遠(yuǎn)吧!如果具足了天耳通,那可不一樣了,不管是多遙遠(yuǎn)的地方,都可以聽得到。
(4)他心通──俗語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別人內(nèi)心的思想,是最不容易捉摸的,可是有了他心通,我們隨時就可以知道別人心中的念頭。
(5)宿命通──我的前生是怎樣?將來又如何?有時看到某一些人發(fā)生一段特別不可理解的事情,我們總免不了會想,前世到底是什么因緣,今生才有這種情況發(fā)生。對前生業(yè)力引來今生如何的命運,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具足了宿命通,就能知道過去和未來,不但是前世的點點滴滴非常清楚,更可以預(yù)知將來死后,會到那兒去,會受到什么樣的果報。
(6)漏盡通──漏就是煩惱,得了漏盡通的人,各種煩惱都已經(jīng)斷盡,可以脫離生死,免受輪回的痛苦。
以上六種神通,前面五種,天仙鬼神都可以有這樣的本事,只有證到圣果阿羅漢,或是佛、菩薩,才可能證得第六種漏盡通。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自稱有大神通的人,說他們可以看到什么,還說可以知道人家的起心動念,大家就對他敬畏不已,當(dāng)成是天神下降!其實,這不算什么,有的是現(xiàn)生修證得來,有的是宿慧,也就是過去世已經(jīng)具備了。目犍連尊者就是證得了這些神通,所以在佛的大弟子中,被稱為‘神通第一’。
目犍連尊者為什么會有這些神通呢?佛經(jīng)上記載著一段這樣的歷史:目犍連尊者過去生中,曾經(jīng)是一位捕魚人,專干殺生害命的營業(yè),有一天忽然覺悟了,心中想:我每天捕殺這些魚蝦,殺生害命的罪過太重了。因此懺悔,決定改行,不再做捕魚的工作。改行以后,正好是機(jī)緣成熟的時刻,偶然遇見一位羅漢。這位羅漢為了要度化他,故意在他的面前顯現(xiàn)神通。一下子飛到天上,一下子又扒在地下,有時站在他前面,有時躲在他的后面。漁夫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欽佩。暗暗想道:喔!這個出家人的功夫太好了!假使我也能有神通,該多好哦!就發(fā)心向羅漢學(xué)習(xí),專心苦修,最后,終于如愿了,自己也得到了神通,而且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以下我再舉幾個小小的故事,來證明目犍連尊者的神通,是如何廣大。首先要講的是他曾經(jīng)降伏毒龍。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到忉利天,去為他的媽媽講地藏菩薩的本愿功德(《地藏經(jīng)》),當(dāng)佛陀要到忉利天去時,目犍連尊者也跟隨著他去。按照佛經(jīng)上記載,佛陀要上升忉利天時,必須經(jīng)過須彌山。須彌山的山腳下,當(dāng)時住了一條很大的毒龍,因為嫉妒佛陀而發(fā)出強(qiáng)烈的嗔恨心,隨時找機(jī)會想傷害佛陀。當(dāng)佛陀經(jīng)過它住的地方時,從嘴里噴射出毒沙,想要陷害佛陀。目犍連尊者就以他的神通,立即把許多毒沙變化成一朵朵的鮮花,在空中飛舞。毒龍感到非常驚訝,法術(shù)比不上目犍連尊者,輸了。第一招傷不了佛陀,毒龍仍不甘心,接著再施出第二個毒計:把身體變得特別粗大,而且出奇的長。有多長呢?照佛經(jīng)上說,它的身體居然把須彌山繞了三匝,目的是要阻礙佛陀到忉利天去。誰知道目連尊者的神通法術(shù),比毒龍還要大,他也將身體變大,變長,而且比毒龍長一倍,竟然把須彌山繞了六匝。這樣一來,毒龍斗不過他,又輸了!這時目連尊者就說:‘好,現(xiàn)在看我的吧!’他立刻反守為攻,采取攻勢,一下子變成一只很小的蟲,鉆入毒龍的身體中去,從眼睛鉆進(jìn)去,從鼻孔里跑出來;從鼻孔里跑出來,又鉆進(jìn)耳朵里去,更從嘴中跑出來,……就這樣的鉆來鉆去,弄得毒龍又癢又痛,苦不堪言,只得求饒,認(rèn)輸而投降。毒龍因此被降伏了。
目連尊者出家時,他的父母都已經(jīng)去世了。證得羅漢果以后,為了要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想救度他們,就運用證得的道眼,觀察父母死后的去處,看到他媽媽墮在餓鬼道中。佛經(jīng)上記載,墮落在餓鬼道是非常痛苦的:肚子脹得像鼓一般大,喉嚨像針孔一般細(xì),吃不下東西,可是肚子很餓,甚至東西拿到嘴邊,都會變成火炭、濃血,也沒有辦法吃下肚去。目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傷心悲泣,雖然有心要救媽媽,但是一個人的力量太簿弱了,無從救度,他就去求佛陀慈悲濟(jì)度。佛陀為他說:《盂蘭盆經(jīng)》,告訴目連尊者利用眾僧結(jié)夏安居,完滿結(jié)束的佛歡喜日(七月十五日),供養(yǎng)圣僧,依*他們修持的功德力,超度母親脫離餓鬼道的痛苦,才能生往善趣。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就是因為‘目連救母’的孝心而流傳下來。這故事也說明了目連尊者的神通法力。
又有一次,有些外道要把一座山移動,他跟外道斗法,就在山頭上打坐,山就移不動了。我們念過佛教史,知道有一個琉璃王要消滅釋迦族,目連尊者以他的神通,把所有釋迦族中,佛陀的親戚故舊,完全裝攝在他吃飯用的缽里,然后送到天上去,可是到了天上,把缽打開,準(zhǔn)備放他們出來,所有的釋迦族人都已經(jīng)化為血水,雖然他的原意是要救釋迦族,但是他們的業(yè)力太重,還是逃不了這劫數(shù),可見神通是敵不過業(yè)力的。
摩訶迦葉──這是佛常隨眾的第三位尊者。
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前面講過,摩訶是‘大’的意思。‘迦葉’是他的姓,譯為中文是‘飲光’。他的名叫‘畢缽羅’,譯為中文就是‘菩提樹’。跟目連尊者一樣,也是他的父母為了求得一個兒子,向菩提樹神禱告。后來生下了迦葉尊者,為了紀(jì)念他出世的來歷,就替他取名‘畢缽羅’。為什么叫做‘摩訶迦葉’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葉’的,稱呼他為大迦葉,以揀別不是其他五位。
這位尊者為什么姓‘飲光’呢?據(jù)說,過去生中,他曾經(jīng)做過冶金的技術(shù)師。當(dāng)時,有一位貧苦的女孩子,時常到佛塔中禮佛,看見佛像金身掉了一塊金片,感覺有失莊嚴(yán),就發(fā)愿說:可惜我太窮了,沒有能力,要是我有錢,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塊金塊,我一定要為佛像的金身,重新裝飾一下。俗語說:‘人有善愿,天必從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個金錢。這種天掉下來的褔報,令她興奮極了,急忙到處打聽,那里有高明的冶金師,可以為佛像裝金呢?
‘聽說你是冶金師,拜托你把這塊金錢錘得薄薄的,我想用它來重新修補(bǔ)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師,正是前世的迦葉。當(dāng)冶金師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動,就說:‘好,沒問題!這樣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錢,就由你出金錢,我出工夫,咱們合作,一起來莊嚴(yán)佛像吧!’就這樣,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錢弄得薄薄的,與女孩共同發(fā)心裝飾佛像。由于共同種植下這種功德的關(guān)系,他們倆九十一劫以來,都成為夫婦,同心學(xué)佛,一起修道。迦葉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發(fā)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飲光’。
迦葉尊者在佛的眾弟子中,他是‘頭陀第一’。‘頭陀’譯為中文就是‘抖擻’或‘苦行’,是隨時隨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專修苦行的意思。有關(guān)頭陀苦行,佛教從衣、食、住三方面,分十二種修行的方法。我們先從衣方面來講,在穿著上首先要:(1)著糞掃衣:專門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來,洗干凈后縫成衣服穿;(2)除了五衣、七衣和大衣(三衣)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從飲食方面講:(1)要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討飯吃;(2)次第行食:不能專向有錢人或?qū)O蜇毧嗳思移蚴常凑沾涡蛉テ蚧唬?)日中一食:真正守頭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過了午就不能再吃了;(4)節(jié)制量:食量要節(jié)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這樣可以減少貪心的煩惱;(5)過中不飲漿:過了中午不僅不能吃飯,就連粥漿、牛乳等流質(zhì)之類的東西,都不可飲食。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靜處:所謂住阿蘭若。寂靜的環(huán)境,使人心情寧靜,容易用功辦道。所以修頭陀苦行的,必須離開熱鬧的城市,住到山洞、水邊等,環(huán)境比較清靜的地方。(2)樹下坐:頭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氣涼爽,而且可以遮風(fēng)蔽雨的大樹下修行。(3)露地坐:坐在沒有遮蓋的嚝野露地上,晚上可以抬頭看看月亮、看看星星,跟自然接觸,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清涼自在的感覺,藉此可以獲得光明的啟示。釋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覺的。(4)冢間坐:常常到義山、墳?zāi)古赃呾o坐修行。每天面對白骨,能體會無常的真理,深切感覺到人生幾十年,在呼吸間很快就過去了,因此不能荒廢時間,要趕快用功修行。(5)但坐不臥: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著,不躺下來睡的,就是平常所講的‘不倒單’。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晝夜六時,時時都得精進(jìn)用功,不能荒廢。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經(jīng)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這種不倒單的工夫。大迦葉之所以被尊稱為‘頭陀第一’,連釋迦牟尼佛都對他非常尊重,就是因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離不開這十二種道行,隨時注意,從未間斷,精進(jìn)不已的修持著。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尊重迦葉尊者的呢?有一次,迦葉尊者去拜望佛陀,釋迦佛特別讓半座給他坐。試想想,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來了,特地讓半座給弟子坐,佛陀對迦葉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時還勸他:‘你的年紀(jì)已經(jīng)這么大了,不要太辛苦,不必這么認(rèn)真了!’雖然佛陀是這樣慈悲地勸勉他,可是他并沒有聽佛的勸導(dǎo),仍舊辛勤不輟地修持苦行。他常說:‘我既然發(fā)心修頭陀行,就不能因年紀(jì)大而不遵守。’因此,佛陀贊嘆他說:‘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說:假使我的弟子能夠經(jīng)常修持這種頭陀行,佛法就能夠長久住在世間了。從這點可以看出,釋迦佛是如何重視頭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所以能成為‘頭陀行第一’,就是有這樣的苦功。
我們經(jīng)常聽過,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這個典故,就是說明迦葉尊者,當(dāng)初在靈山會上,怎樣體會釋迦佛的圣意,而流傳下來的。有一次,釋迦佛在靈山會上對人天大眾宣講佛法的時候。佛陀一上座,沒有開腔,只是拿了一朵梵王獻(xiàn)給他的金缽羅華(紫色的金蓮花),默默地示給大家看,當(dāng)時在座有百萬聽眾,看到佛陀沒有出聲,只拿著花對著大眾,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釋尊今天在打什么啞謎,只有迦葉尊者會意了,向著佛陀微微地笑。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傳心印。釋迦佛指明有一個不生不滅,無形無狀的真心。當(dāng)時他把這佛心印付囑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受了這心印以后,就可以把佛法永遠(yuǎn)的流傳下去。佛陀把心印傳下來后,大迦葉成為西天(印度)禪宗的初祖。而后傳給阿難(二祖),這樣一代一代的傳到二十八祖──達(dá)摩祖師。達(dá)摩祖師一葦渡江,把禪宗傳到中國來,成為東土(中國)禪宗初祖,一直傳到六祖慧能禪師。
從‘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葉尊者是釋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葉尊者對佛教還有一件很大的貢獻(xiàn)。那就是領(lǐng)導(dǎo)眾弟子結(jié)集經(jīng)藏。
佛法能夠常住世間,三藏經(jīng)典是最根本的。釋迦世尊涅槃以后,他所講的佛法,就是由大迦葉召集五百位大阿羅漢,由阿難照文宣講,復(fù)述一遍,經(jīng)過僧眾加以印證,結(jié)集而成三藏經(jīng)典。佛經(jīng)能流傳到現(xiàn)在,今天我們有佛經(jīng)讀誦,有佛經(jīng)可以研究,完全是迦葉尊者當(dāng)年領(lǐng)導(dǎo)結(jié)集的功勞!
按照佛經(jīng)的說法,迦葉尊者還沒有圓寂,還住在世間。這怎么說呢?當(dāng)釋迦佛涅槃時,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囑給大迦葉,將來彌勒菩薩會繼釋迦佛到這娑婆世界來成佛,在龍華三會度眾生,大迦葉秉承佛陀的遺命,現(xiàn)在還在南天竺雞足山的深山中入定,保管著這件袈裟,等待彌勒佛下生到這世間來時,親自把袈裟交給他,并把衣缽傳下去,他的責(zé)任才算完成。從這件事,再次證明世尊是怎樣器重迦葉尊者,對正法的住世,尊者又是負(fù)了多大的責(zé)任!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到佛的大弟子,十六位尊者,我們了解到摩訶迦葉個人修持的工夫,為佛教的一片苦心,對佛教的貢獻(xiàn),真是值得我們永遠(yuǎn)的敬仰與學(xué)習(xí)!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假使不講,大家按照正文去念誦,是很容易了解的,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薩,就像大家的名字一般,也可以輕易地念過去。如果大家稍微追問一下,舍利弗是何許人?目犍連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摩訶迦葉的歷史又是怎樣?為了給大家對佛學(xué)有一點基礎(chǔ),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我們就當(dāng)講故事,像話家常一樣的跟大家講,讓大家對本經(jīng)增加一些興趣。
摩訶迦旃延──這是佛常隨眾的第四位尊者。
前面我們曾經(jīng)講過,‘摩訶’譯為‘大’;‘迦旃延’譯為中文是‘文飾’。是婆羅門十種姓之一。這位尊者是以姓為名。在佛弟子當(dāng)中,他是‘議論第一’。迦旃延尊者,辯才無礙、善于辯論,可謂出口成章,講出來的話,具有文采,說得非常巧妙,使人聽了,覺得他所講的不但動聽,而且理由也十分充足,令人心悅誠服;所以世尊在經(jīng)中曾經(jīng)贊嘆他:‘說法人中,迦旃延為第一’。就是說明,若論宣講佛法,迦旃延列為第一名,是當(dāng)之無愧的。
怎么知道迦旃延尊者說法是辯才無礙呢?我們可以從一些實例來說明:
曾經(jīng)有一位無神論者的外道,不相信善惡果報,他認(rèn)為‘人在生時,不管是行善,還是作惡,死了就如燈滅,什么也不存在’的這一套理論,不承認(rèn)人死了還有什么后世。于是詰問迦旃延:‘惡人如果死了會受苦,按理他應(yīng)該回來;可是從來就沒有人回來過,可見后世受生的道理是不可*的!’
‘譬如人間犯了罪的壞人,被抓去了,已經(jīng)判刑,關(guān)在監(jiān)牢里,甚至加上鈕械、枷鎖等種種的刑具,試問,他還能逃脫,回來告訴我們嗎?’尊者答道:‘同樣的道理,作惡的人,死后墮到地獄去,失去自由,又怎么能回來世間,告訴我們他受苦的情形呢!’
‘你講得有道理。可是我再問你,做善事的好人,依照你的主張,死后能生天,在天界,他們行動自由,總可以回來看看,告訴我們一些在天上享樂的情形。可是也不見他們回來!可見是沒有后世的。’外道不服,又提問。
‘譬如一個人不小心墮入糞坑,全身好骯臟、好臭,既然被人把他救起來,全身洗干凈后,你想,他還會再回到臭穢的地方去嗎?當(dāng)然不可能!’迦旃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要知道:我們生在這個五濁惡世,是受苦的地方,想脫離委實不容易,一旦能夠上生到天上,誰又肯再回到世間來呢!’外道聽后,真是啞口無言。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迦旃延很有智慧,他用了兩個譬喻,就把外道降服了,他精辟的議論,實在令人佩服!
有一次,迦旃延到外地去弘法,途中,經(jīng)過一條河邊,看見一位老婦人,手持水瓶在河邊大哭。愈哭愈激動,竟然萌發(fā)投河自殺的念頭,迦旃延尊者看到這種情形,急忙上前把她拉住,很慈悲地對她說:‘老婆婆,你為什么想不開呢?人身是難得的,有什么困難,可以慢慢解決。請你告訴我,說不定我可以幫你的忙。’
‘沒有人可以幫我的。’老婆婆堅決地回答說:‘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為了生活,從小就被賣給一個大富豪作奴隸,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做苦工,三餐不得溫飽,做事稍有差錯,還得挨主人的打罵,這種苦罪真是生不如死。想想,還是死了一了百了,免得在這世間活受罪!’
‘你如果是為了這個原因而自殺,真是太不值得了。你要明白,今生你會受到這種種的痛苦,都是貧窮所致,如果你把貧窮賣給了別人,脫離了貧窮,就不必再受這些痛苦了。’尊者開導(dǎo)她說。
‘窮也可以賣嗎?’老婆婆眼睛瞪得大大的,懷疑地問。
‘可以賣!’
‘你別開玩笑吧!’老婆婆說:‘貧窮怎么能賣呢?要是能賣的話,那世間不就沒有窮人了嗎?再說、貧窮是這么痛苦,又有誰肯買呢?’
‘賣給我,我肯買!’迦旃延尊者肯定地回答道。
‘奇怪,貧窮可以賣,你又肯買。’老婆婆還是不肯相信,想了一會兒,半信半疑地說:‘可是,我不懂該怎樣賣?’
‘布施。’尊者知道時機(jī)已經(jīng)成熟,就開示說:‘要布施。你應(yīng)該知道,人生在世,貧富的遭遇各有因緣。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今生才會貧窮。你如果能夠行施,就是廣種福田,能種福,貧窮痛苦都可以賣出去,也就可以獲得富貴的人生。佛陀常說:布施得大褔。布施的確是賣窮致富最好的方法。’
老婆婆聽后,高興極了,她現(xiàn)在才知道致富的道理,立刻就想要把貧窮賣出去,免受衣食不足的痛苦。但是想一想,又苦著臉問:‘我已經(jīng)一貧如洗,兩手空空的,連手上拿的水瓶也是主人的,我那有能力布施!你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能的。布施不一定要用錢。我渴得很,你現(xiàn)在就用這個干凈的水瓶盛水,放到我的缽里來,以凈水布施我,這就是無上的布施,一定可得到很大的褔報。’
老婆婆了解了布施真正的意義后,明白這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依教奉行,很虔誠地把水拿給尊者。她以凈水供養(yǎng)尊者的功德,后來,非但脫離了貧窮的苦報,還生到忉利天去享樂。
從這個布施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迦旃延尊者實在會講理,他能夠把一個想自殺的老婆婆救回來,實行不花錢的用水布施,結(jié)果還可以生天享福,這是種方便教化。所以在佛弟子中,被譽(yù)為‘議論第一’,實在是名不虛傳。
迦旃延到處去弘法,有一次,住在波羅奈國的一個山林里面,剛好那一個國家發(fā)生一件意外──波羅奈國的第一夫人逝世。國王與王妃平時非常恩愛,感情深厚,如今他最心愛的王妃突然死了,國王真是痛不欲生,傷心得不思飲食,不肯接受王妃已死的事實。現(xiàn)在科學(xué)發(fā)達(dá),可以利用防腐劑使尸體不腐爛,當(dāng)時是用麻油來防腐。國王命令大臣將王妃的尸體,浸在麻油里,希望她的尸體不致腐壞,他要永遠(yuǎn)陪伴著她。自己更是整天守著尸體,一直不停地哭泣著,一邊自言自語道:‘王妃呀!你這張嘴巴是最會講話的,現(xiàn)在,怎么靜靜地,不再跟我說話呢?你的雙手,是最活潑的,現(xiàn)在為什么不再擁抱我呢?你的眼睛是最靈活生動的,怎么不睜開再看我一下呢?你就這樣忍心拋下我,自己去了嗎!’為了國王的哀傷,整個國家的政治都停頓下來,全國都蒙在悲哀的氣氛里。大臣們看到這般慘狀,也感到非常辛酸,大家一再勸諫國王,可是國王因為傷心過度,一句話也聽不進(jìn)去,一再地告訴大臣們,除非王妃起死回生,不然再也不管國家大事了。
大臣們?yōu)榱藝拢挤浅V保谑譄o策的時候,有一位學(xué)問淵博的大臣,想到在他們國內(nèi)弘法的迦旃延尊者,希望以尊者的口才與善辯的功夫,能制止國王的悲傷,而重新恢復(fù)處理國政的信心。于是向國王建議說:‘大王,聽說有一位佛陀的大弟子,迦旃延尊者,正在我們國內(nèi)弘法,他有很高深的學(xué)問,對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是無所不知的。大王為什么不去請教他,說不定他有辦法可以幫助你,使王妃起死回生。’
國王聽說有這樣一位尊者,可以幫他救活王妃,整個人都變得靈活起來。問道:‘他真能救活王妃嗎?’
‘大王去請教他,不就可以知道嗎!’大臣心中明白,那當(dāng)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卻深信尊者一定有方法說服國王,就再次地游說,要求國王去見迦旃延尊者。
于是,國王抱著無限的希望,準(zhǔn)備了厚重的禮物,特地到山林中去禮請供養(yǎng)迦旃延,希望他能夠指示一種無上的法術(shù),把他的夫人救活過來。
國王一到迦旃延尊者面前,就立刻跪在地上,哀求他說:‘尊者呀!請你大發(fā)慈悲,把王妃救活過來,不然,我真是不想活了!’
迦旃延尊者一開始并沒有開腔,只是默默地看著國王,回頭看到自己座位旁邊有一棵樹,于是從身旁攀折了一根樹枝,對國王說:‘大王!你將這樹枝帶回宮中,希望它永久保持青枝綠葉,永遠(yuǎn)不枯萎,你可以做得到嗎?’
‘根本不可能!這樹枝已經(jīng)離開了根,要它再活過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國王非常肯定地回答。
迦旃延于是告訴國王:‘這個道理你說得很對。同樣的,王妃的業(yè)報已盡,壽命終了,要她再活過來,那也是不可能的!人命無常,有生必有死,這是一定的法則,誰也改變不了的。’
國王聽了尊者的開示,心開意解,想通了,頓時領(lǐng)悟到人死不能復(fù)生的無常至理!
接著,迦旃延更進(jìn)一步向國王開示:‘大王呀!你是一國之尊,是應(yīng)該屬于全國人民的,并不為王妃一人所獨占,你應(yīng)該把愛王妃的兒女私情,擴(kuò)大開來,去愛護(hù)全國人民,要以慈悲心代替私愛,將悲哀化為力量,勤政愛民,這樣,國家才能富強(qiáng),人民也才會感念你的恩德而永遠(yuǎn)愛戴你!’
國王聽了迦旃延寶貴的開導(dǎo),五體投地地感謝他,立刻收起悲傷的心情,把國家加以整頓,愛民如愛夫人,而成為一位賢明的君王。從這一個故事,可以說明迦旃延尊者能隨機(jī)應(yīng)變,辯才無礙,議論第一,才能達(dá)到這樣圓滿的效果。
摩訶拘絺羅──這是第五位尊者。
‘摩訶’仍譯為‘大’;拘絺羅譯為‘膝’,合譯為‘大膝’,大概這位尊者的膝蓋很大,從形貌上的特征而立名。在佛的大弟子中,是‘答問第一’。
前面講到舍利弗時,我們稍微提過,拘絺羅尊者,他就是舍利弗的母舅。平常他與姊姊辯論,都是他勝;但自從他的姊姊懷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辯論,反而是他的姊姊贏了。他知道姊姊腹中,必定是懷了一個宿慧深厚的孩子。他想:現(xiàn)在弟弟輸給姊姊,當(dāng)然是小事一件;將來外甥出生后,舅屈于甥,豈不令人見笑。于是發(fā)奮往南天竺去游學(xué),精進(jìn)不息。博覽當(dāng)時十八種經(jīng)書,及詳細(xì)研究四吠陀經(jīng)(智書),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用功,忙得連指甲都沒空修剪,弄得指甲長得很長,大家都叫他長爪梵志。他游學(xué)十六年,滿腹經(jīng)書,學(xué)問廣博,一回來就想找他的外甥辯論。在這十六年當(dāng)中,他對敗給外甥的事耿耿于懷,不能或忘,心中暗想:‘這小家伙還沒出生就超過我,如今我多學(xué)了十六年,學(xué)問之博,天下無雙,一定要跟他辯論一下,比比高低。’誰知道當(dāng)時舍利弗已經(jīng)跟隨佛陀出家。他知道后一肚子氣,并說:‘瞿曇(釋迦佛的姓)是什么人,竟敢收我的外甥做徒弟?難道他的智慧、辯才,比我的外甥還高嗎?我要直接去跟他談?wù)劊此卸啻竽苣停 ?/FONT>
于是,他懷著傲氣,一直走到世尊的面前。他一見到佛陀就大喊:‘瞿曇!趕快把我的外甥還給我!’
‘你來討回你的外甥?可以,隨時可以交給你。不過,你一向能言善辯,今天你如果辯勝了,就把外甥還給你!否則,那就對不起了!’佛陀對他微微一笑,并非常平靜地說道。
長爪梵志聽了以后,高興極了!他自己認(rèn)為用了十六年的苦功,什么都懂了,現(xiàn)在正是揚(yáng)眉吐氣的時候。心想,能把外甥的老師比下去,不只洗清敗給外甥的恥辱,還可以由此揚(yáng)名天下,真是何樂而不為,就非常高興地接受世尊的挑戰(zhàn)。并自告奮勇地說:‘如果我辯輸了,愿意把頭砍下來給你!’
‘你不要說得太過了。’世尊溫和地對他說:‘好了,你就提出主要的論題來吧!’
長爪梵志了解,這是人命交關(guān),不是開玩笑的,仔細(xì)想了一下,就說:‘我一切法不受!’意思是說,你說好我不接受,你說壞我也不接受,總而言之,就是不管說什么,一概都不接受。
‘你現(xiàn)在說的這句話,接受不接受?’世尊反問他。
梵志沉思了好一會兒,自知理屈,拔腿便逃。但走不了多遠(yuǎn),立刻想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輸就輸吧,怎么可以逃走呢!立即回頭,高呼道:‘瞿曇,我輸了!拿刀來,把我的頭斬去吧!’
‘在佛法中,只有剃發(fā),沒有殺頭,你既然輸了,就剃頭吧!’佛說。
梵志感謝佛陀不殺之恩,就跟佛出家,用功修行,后來成了大阿羅漢。拘絺羅尊者,得到四無礙辯才,善于答復(fù)問難,所以稱為‘答問第一’。
你們想想看,為什么說他輸了呢?因為他說一切法都不接受,豈不是連自己的話都不能接受。在佛教因明學(xué)上,有所謂的‘自己相違’與‘世間相違’。當(dāng)佛陀一問:‘你現(xiàn)在說的這句話,接受不接受時’,拘絺羅尊者一想,才想到自己話中的矛盾,如果接受自己的話,就是自己打嘴巴!如果不接受,連自己都不能接受,別人又如何能接受呢!因此,只得承認(rèn)自己輸了。
離婆多──這是第六位尊者。
離婆多、譯為中文是‘室宿’(宿,音‘秀’),是中國古天文學(xué),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北方七宿之中的‘室宿’。他父母晚年無子,為了要求一個男孩,每天向室宿之星祈禱,結(jié)果生下了他這個孩子,所以就以‘室宿’為名。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假和合’的意思。這個名稱的來源,另有一段因緣:
有一天夜里,離婆多在荒郊野外行走,眼看前面沒有村莊,后面沒有人家,只得夜宿在曠野的一座空亭中。半夜時分,恍惚中,看到一個小鬼夯了一具死尸到他的面前來,接著又有一個大鬼追趕了過來,說:‘這個死尸是我的。’一邊說一邊要把死尸爭奪過去。小鬼當(dāng)然不肯讓,兩鬼因此不停地爭執(zhí)。
‘喂,你一直都在場,這死尸到底是誰的,你最清楚了,請你說句公道話,為我們作個見證。’最后,小鬼對離婆多尊者說。
‘這死尸是小鬼拿過來的!大鬼,你不要以大欺小,不要再爭了!’離婆多聽了,感到左右為難。如果他據(jù)實說,是小鬼的,大鬼那么兇,塊頭又那么大,肯定會挨打;要是不憑良心講,說死尸是大鬼的,小鬼也必定不會放過他,他前思后想了好一會兒,兩邊都不是,結(jié)果還是硬著頭皮,據(jù)實說了。
大鬼一聽,大怒。隨時把他的左手拔去,往口中啖食,小鬼不忍心,即刻將死尸的左手補(bǔ)上去。大鬼不甘心,又把右手抓過去啖食,小鬼隨時又把右手補(bǔ)上,接著左腳、右腳都先后被大鬼拔過去吃,又被小鬼補(bǔ)上了,弄得滿地血肉橫飛。天亮后,離婆多越想越不對,生起了煩惱,暗暗思量:這個身體到底是不是我的?如果是我的,曾經(jīng)親眼見到自己的手足已經(jīng)被大鬼吃了,換上別人的;假如不是我的,小鬼所補(bǔ)上的為什么完好如初?于是他逢人就問:‘你們可曾見到我的手腳?’人家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他,誰也沒有給他一個答案。最后遇見一位比丘,這位出家人用一首偈回答說:‘本是他遺體,暫假和合用’(你問你的手和腳,本來都是假相的,也是臨時和合在一起的。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無所謂你的,也無所謂我的)。他一聽,立刻覺悟到:人身為四大假和合的真理,從此立名為‘離婆多’。
離婆多尊者,在佛的大弟子中,稱為‘無倒亂第一’。無倒亂,就是對一切事理,認(rèn)識得很清楚,既不顛倒,也不錯亂。在《增一阿含經(jīng)》與《楞嚴(yán)經(jīng)》中也說離婆多尊者是‘禪定第一’,因為他參禪,內(nèi)心安定,心定就時常保持清醒,不會倒亂。
周利槃陀伽──這是第七位尊者。
周利槃陀伽,譯為中文叫做‘繼道’。周利是他哥哥的名字,譯為中文是‘大路邊’,槃陀伽才是他的名,譯為中文是‘繼道’或‘小路邊’。當(dāng)時印度的風(fēng)俗,婦女將臨盆時,一定要回娘家去生產(chǎn)。說來也是巧合,周利槃陀伽兩兄弟,都是他們的母親,在回娘家的途中生下來的,所以哥哥叫‘大路邊’,弟弟叫‘繼道’。哥哥周利,為人很聰明,首先跟隨佛陀出家。槃陀伽受了影響,也隨哥哥跟佛出家。周利槃陀伽,生來比較遲鈍,他出家以后,哥哥怕他對深奧的佛理學(xué)不會,只教他背誦‘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這半首偈。偈的意思是說:修學(xué)佛法,最重要的是必須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要求三業(yè)清凈,首先要守口,言多必失,平常講話要謹(jǐn)慎,不需要講的話不要隨便講,免得話講多了會犯口業(yè)。再次是攝意:攝,保養(yǎng)的意思。攝意就是要守護(hù)意識,別胡思亂想,更要注意控制貪、嗔、癡三毒,避免它們?nèi)我獍l(fā)展,遭受惡報。至于身體方面,更要好好修持,千萬不要犯了殺盜淫這三種惡業(yè)。總之,學(xué)佛的人,一切的思想行為,都應(yīng)該時時警惕自己,努力奉行十善。如果能朝這方面去修持,將來一定可以超出世間的輪回,得到至高無上的大解脫。周利槃陀伽的確是非常愚蠢,哥哥教他的這半首偈,不是記前忘后,就是記后忘前,一直背不上口,經(jīng)過了一百天,還是記不熟。內(nèi)容更是一竅不通,根本不懂得是在講什么?
‘你……你,你這笨蛋!背了這么久,連半首偈都背不來!我的臉真給你丟盡了!不了解佛理,出家,又有什么前途呢?讓你繼續(xù)在僧團(tuán)中,既起不了什么作用,倒不如早點還俗,回家去吧!’哥哥被他氣得啼笑皆非,感到非常討厭,一氣之下,想把他趕回家去。周利槃陀伽雖然笨,卻是善根深厚,對僧團(tuán)有股依依不舍的感情,任憑哥哥怎樣趕他,還一直倚在門口哭泣,躊躇著不肯離去。世尊剛好從外面回來,看到他哭得這么傷心,就問他:‘你為什么哭呢?’
‘哥哥嫌我笨,要我還俗回家,不讓我繼續(xù)住下去。’周利槃陀伽一肚子委屈地說。
‘沒問題,你可以繼續(xù)留在僧團(tuán),不必回家。’佛陀可憐他,慈悲地把他收容下來。更了解他的資質(zhì)太差,一下子要他念十四個字,當(dāng)然沒有辦法,所以就安慰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天拿掃帚掃地,口中念“掃帚”這兩個字,就可以了。’
可憐的周利槃陀伽,他前世不知道造了什么業(yè),遲鈍的程度真是世間少有。連佛陀教他的,這么簡單的兩個字都記不全,記得‘掃’,忘了‘帚’,記得‘帚’,忘了‘掃’。佛陀同情他,一直不斷地鼓勵著:‘慢慢來,不要急,掃、掃、掃……,一個字一個字的記吧!’
有佛陀的鼓勵,再加上他自己的堅心,每天精進(jìn)不懈地,一邊掃地,一邊用心地念,經(jīng)過三個星期,二十一天以后,一把無相的掃帚,竟然把心地的一切煩惱,掃得干干凈凈。他不但會念了,心竅也開了。心里想:‘掃帚是用來掃地的。地上太骯臟了,需要掃帚來清掃,地才能干凈,才能一塵不染。我們的心也像地一樣,充滿了無明與煩惱的塵埃,把光明遮蓋了,所以我現(xiàn)在才會這么愚蠢,這么缺乏智慧,如果我每天按照佛陀所教的,這種最高的真理去修行,自然能把我們內(nèi)心所有的煩惱與骯臟都掃光了,將來一定會開悟成佛!’這么一想,他就想通了,覺悟了!周利槃陀伽成為大阿羅漢,具足了無礙辯才,能夠把握佛法的中心思想,所以是‘義持第一’的大弟子。
聽完了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你們有什么感想呢?修學(xué)佛法,雖然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座的諸位,都是非常聰明,很有智慧的,誰也不像周利槃陀伽那樣遲鈍吧!只要有心研究佛法,每次參加共修法會后,再來研究《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不管是記一句也好,記一首偈也好,久而久之,多聞薰習(xí),對佛法就能夠深入了解,然后再付諸實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難陀──這是第八位尊者。
難陀,也是印度話,譯為中文是‘歡喜’。佛陀的弟子當(dāng)中,一共有三位難陀:
第一位是放牛難陀──顧名思義,這位難陀,一定跟牧牛有關(guān)系。的確沒錯,他是大藏經(jīng)中一部《佛說放牛經(jīng)》的當(dāng)機(jī)眾。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jīng)中,告訴我們必須具足十一個條件,才能把一頭牛養(yǎng)好;進(jìn)一步地,佛陀再為我們說明,做為一個出家人,也需要具足十一個條件,才能把心地調(diào)好。放牛難陀,非常聰明,聲音也很微妙,他發(fā)揮所長,往這方面用功,證得了阿羅漢果,稱為‘聲妙笫一’。
第二位是貧女難陀──佛的弟子中,有一位少年女信徒,年紀(jì)雖小,家境又窮,可是很有善根。她常聽人家說:‘欲求天上人間福,須點佛前長明燈’。了解到點燈是象征光明,會得到非常大的褔報。當(dāng)她看見波斯匿王用千斛油點燈供佛(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斛。國王用千斛油點燈供養(yǎng),大家試計算一下,國王所用的油有多少!),心中非常羨慕。可是,羨慕又有什么用呢?國王富有四海,錢隨手可得,買油點燈供佛,不管花費多少,都是輕而易舉的。一個窮少女,窮得無立錐之地,三餐不得溫飽,連一分錢都沒有,又能怎么辦呢?說起來也真巧,剛好有人看中她一頭柔軟的長頭發(fā),想用一錢向她買,她如拾重寶,急忙把它剪了下來,把賣得的一錢,發(fā)心買油來點燈供養(yǎng)佛陀。這份供養(yǎng)的功德有多大呢?佛陀贊嘆說:‘難陀點燈,她的功德是超過波斯匿王的。’這段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第三位是孫陀羅難陀,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第八位尊者。孫陀羅譯為中文是‘艷’,是他妻子的名字。印度人取名很奇怪,有時把父母的名字用上去,有時把太太的名字連上去,孫陀羅難陀就是把自己跟夫人的名字連起來合稱,譯為中文就是‘艷喜’。艷就是美,以艷為名,他太太人如其名,長得真是如花似玉,美艷不凡。孫陀羅難陀是誰呢?他是佛同父異母的親弟弟。大家都知道,佛誕生七天后,母后就去世了,是凈飯王第二夫人,也就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把他扶養(yǎng)長大的。摩訶波阇波提后來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孫陀羅。兄弟倆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生日只差一天,佛是四月八日誕生,他是四月九日出生。出生時全身黃金色,長得不只是英俊標(biāo)致,一表人才,同時也相當(dāng)莊嚴(yán),形貌與佛相仿佛,佛陀具有三十二相,這個弟弟具有三十種相好,比佛矮了四指,常常被不認(rèn)識的人誤以為是釋迦佛。佛的諸大弟子中,難陀的相貌最英俊,最莊嚴(yán),所以稱他是‘儀容第一’。
當(dāng)時,摩竭陀國,有一位著名的,裸體外道的傳教士,有許多徒眾跟他學(xué)習(xí),不但有學(xué)問,也非常有智慧,經(jīng)常跟人辯論,每次辯論,都能辯勝,大家都稱他為智者。有一次跟舍利弗辯論,結(jié)果輸給了舍利弗,心想:‘舍利弗是佛的弟子,就已經(jīng)有這么高深的學(xué)問,佛陀一定更了不起。’仰慕佛法的奧妙,為了體悟真理,便發(fā)心出家。有一天,偶然遇見難陀尊者,覺得他容貌莊嚴(yán),態(tài)度慈祥,深深地為他的儀態(tài)所吸引,并從內(nèi)心發(fā)出贊嘆道:‘啊!那矮小的比丘──舍利弗,尚且有那樣高深的智慧;這位相貌堂堂的難陀尊者,一定更是偉大了!’于是,裸體外道懷著歡喜心,跟隨難陀出家。
講到難陀的出家,有一段很有趣味,具傳奇性的故事:孫陀羅難陀,生得是一表人才,娶的又是如花似玉的美女──孫陀羅,夫婦的感情很好,非常恩愛,真是如膠似漆,終日形影不離。釋迦佛成佛以后,許多親屬都隨他出家,唯獨難陀,舍不得離開他那恩愛的嬌妻,沒有一起出家。佛陀并沒有放棄,度他出家的決心,不停地觀察時機(jī)。有一天,也許是難陀出家的因緣成熟了。當(dāng)佛陀到王宮去托缽乞食,正逢難陀與他的妻子在吃午餐,佛陀就拿了缽向他化飯,難陀看見成了佛的哥哥回來乞食,正是種褔的好機(jī)會,就趕快把缽接下來,盛飯給他,誰知佛陀把缽給了他之后,轉(zhuǎn)身就走。難陀盛好了飯,見佛陀轉(zhuǎn)身離開了,急忙追出去,喊道:‘世尊呀!我把飯裝好了,您帶回去吧!’佛陀不理不睬,連頭也不回地,只是繼續(xù)往回歸居住的路上走。難陀就急急忙忙地一路追上去。
‘難陀呀!你要到那里去呢?你的飯還沒吃完,趕快回來吃啊!’他太太看到這種情形,著急地喊,想把難陀叫回來。難陀像是什么也沒有聽見似的,仍舊跑著,追趕著佛陀。說也奇怪,不管難陀怎樣追,佛陀總是在他的前面,永遠(yuǎn)保持著一段距離,讓他趕不上。就這樣追著追著,一直追到佛陀住的精舍去了。
‘你到這里來干什么,是想要出家嗎?’一回到精舍,佛陀就回頭問難陀。
‘不,我不想出家!’難陀慌忙回答。
‘舍利弗,你們大家快來呀!難陀要出家了,你們快來幫忙,準(zhǔn)備剃度的儀式吧!’佛陀對難陀緊張的樣子,毫不理睬,只是對舍利弗及一般弟子們吩咐著。
難陀根本就不想出家,心里一直掛念著,留在家里等他回去吃飯的嬌妻孫陀羅。無意中被佛陀帶回到精舍來,被這么多出家人包圍著,他一方面不敢違背兄長的命令,一方面為了顧全面子,在矛盾的心情下,無可奈何,任由舍利弗及其他佛弟子的擺布,接受了佛陀為他舉行,隆重而莊嚴(yán)的剃度儀式,正式出了家。
難陀之所以出家,并不是出于他自動自發(fā)的本意,雖然勉強(qiáng)地剃光了頭,內(nèi)心卻一直不能平靜下來,感覺非常的煩躁。人雖然在佛陀身邊,心還是跟老婆在一起,整天愁眉苦臉的,自然不能安心修道了。
佛陀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深切地了解難陀不安的心情,就算是用千言萬語,也說服不了;不管用任何高深的理論來開導(dǎo)他,也感動不了他的。佛陀善用機(jī)巧,決定以事實來說明,好讓他一步一步覺悟回頭。
‘你整天呆在精舍里,一定會感覺到生活太單調(diào),枯燥無味,不如我?guī)愕酵饷孀咦甙桑 幸惶欤鹜訉﹄y陀說,并帶領(lǐng)他到郊外去散步。走到一處森林中,見到一只既骯臟又丑陋的大母猴。佛陀就指著母猴問難陀:‘難陀!你看看,那是什么?’
‘是只母猴。’
‘你的妻子孫陀羅,與這只老母猴比起來,怎么樣?’
‘佛陀!請你不要跟我開玩笑!我的妻子,她有傾國傾城的美貌,我們又有難分難舍的感情,她在我的心目中,好比天上的仙女,你怎么可以拿她跟這只老母猴相比呢?’難陀聽了滿肚子氣地回答。心中更是嘀咕著:‘佛陀!你未免太侮辱我了!’
‘哦!原來如此,我倒忘了,你的妻子是有名的美女,美得像天女一般,難怪你會生氣。’佛陀看他生氣的樣子,只是微笑地說:‘可是,你見過天女了嗎?’
‘沒有。’
‘你并沒有見過天女,怎么知道你太太像她們一樣美呢?’佛陀反問:‘你想見見天女嗎?’
‘當(dāng)然想!世尊,您能帶我去看看嗎?’難陀為了好奇,懇求佛陀帶他到天宮去見識一番。
釋迦佛就利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忉利天宮去。在天上參觀了一匝,眼睛所見到的是:七寶所成,富麗堂皇的樓閣;耳朵聽到的是:悠揚(yáng)悅耳的天樂;鼻子聞到的是:芬芳馥郁的花香。這種殊勝的、非人間的圣境,讓難陀覺得心醉神怡,不想離開。
難陀走到一處別院,看見許多美艷的天女,正在婆娑起舞,難陀專心地欣賞著這班天女,感到眼花撩亂,可是仔細(xì)一看,卻發(fā)現(xiàn)缺少一位天子陪伴。他感到很奇怪,為什么其他的別院都有天子,唯獨這里沒有?便問佛陀:‘佛陀!這里為什么沒有看到天子呢?’
‘是嗎?你為什么不去問問那些天女,她們一定知道的。’佛陀回答說。
難陀聽了佛陀的指示,雖然覺得不好意思,可是為了好奇,終于鼓起勇氣去向天女探問究竟。‘有呀!時間還未到!’天女們給他的答覆是:‘我們院中的天子,是孫陀羅難陀。他現(xiàn)在還在人間,跟佛出家,以他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就會生到天上來,成為我們的天子,將來,我們都是他心愛的妃子,每天跳舞作樂,永不分離!’
難陀一聽,真是心花怒放,心中高興,暗暗得意,嘴里卻沒有說出來,還裝成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天女們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問:‘你是誰,全身臭臭的,一定是凡夫俗子,怎么可以混到天上來呢?’
‘佛陀,我們回精舍去吧!’經(jīng)天女一問,難陀如夢初醒。拔腿就跑,跑回佛陀身邊。
‘難陀,你已經(jīng)見過天女了,你太太跟天女相比如何?’回到精舍,佛問難陀。
‘佛陀,我實在是井底之蛙!一向自以為自己的妻子,美貌是天下無雙的,如今見過天女,才知道跟天女相比,實在差得太遠(yuǎn)了!正好像是山間的母猴,跟我的妻子,美丑根本是不能相比的!’難陀聽后,不好意思地說出真心話。
從此,難陀把元配夫人忘得一干二凈,只是一心一意地期待著,將來到天上去,可以跟那些天女在一起享樂。
佛陀是用‘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的方法度難陀。難陀雖然出了家,可是心思卻一直離不開美艷的太太,根本無心修行,釋迦佛了解這一點,就利用他對美色的執(zhí)著,讓他了解只要注意修行,還有更美好的天女等著他,暫時穩(wěn)住了他的心,然后再用別的方法,讓他真正進(jìn)入佛道。
難陀回到精舍以后,因為有所期待,就實實在在,每天埋頭用功修行。不過,他的修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用功修行,不是為了了生脫死,而是為了希望將來可以生天,可以跟天女在一起享樂。這種為五欲而修行的目的,不是終究的,是真正的佛教徒應(yīng)該舍棄的。釋迦牟尼佛又想到用另一種方法來喚醒他的迷夢,好步向正道。
過了幾天,釋迦牟尼佛又把難陀叫來,對他說:‘難陀,上次我們到天上,今天我想帶你到鐵圍山的地獄去觀光!’
‘什么?要到地獄去,那太可怕了!我不去。’難陀感到害怕,不想跟佛陀去。
‘沒關(guān)系,我們是去觀光而已,沒什么可怕的。’
難陀不敢反對,就懷著恐懼的心理,任由著佛陀以他的威神力,把自己帶到鐵圍山,去參觀地獄。一踏進(jìn)地獄門,就感受到一股陰風(fēng)習(xí)習(xí),見到刀山、劍樹、鑊湯、爐炭、拔舌、剝皮……種種刑具,更見到眾生隨業(yè)力的大小,而感受一切罪刑的凄慘情況。有關(guān)地獄中的情景,《地藏經(jīng)》講得很詳細(xì),那種悲慘的情形,我們念到,都會不寒而栗,何況是難陀,身歷其境,更是心驚膽戰(zhàn)。佛陀看到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踟躕不前的樣子,就安慰他說:‘難陀,你不要害怕,我們只是來參觀,不是業(yè)力的牽引,刑罰受罪與我們無關(guān),你可以大膽地到處走走,看到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可以問問獄卒,他們會幫你解答的。’
有了佛陀的指示說明,難陀雖然不安,還是聽從佛陀的話,好奇地到處走走、看看。走到一個地方,見到兩個獄卒看管著一個大鍋,鍋上雖然裝滿了油,卻是空空的,沒有任何受罪的人,兩個獄卒只是毫不在意地,不時有氣無力的加上一把柴火,有時也把火稍微扇一下。難陀看到這種情形,感到奇怪,這么一個大鍋,既然有油,為什么沒有東西呢?看獄卒那般懶散的樣子,油要燒到什么時候才會滾呢?就算滾了,又作什么用途呢?禁不住好奇,就上前向獄卒問明原委。
‘你不必替我們著急,現(xiàn)在還早著呢!這油鍋是替一個叫孫陀羅難陀準(zhǔn)備的。他現(xiàn)在還在人間,跟隨佛陀出家,為了生天而修行,他修行成功后,如愿生天與那些天女在一起,等天福享盡了,五衰相現(xiàn),才會墮落到這油鍋來受刑。你算算,不是還需要好久的一段時間嗎?慢慢來,沒有什么好急的。’難陀聽獄卒這么一說,原來這油鍋是為自己準(zhǔn)備的,將來受罪的人是自己,嚇得難陀魂飛魄散,天堂的幸福,天女美麗又多情的美夢,被獄卒的幾句話粉碎了。他心如刀割,泫然淚下。佛經(jīng)上說:‘觀地獄苦,發(fā)菩提心。’沒有看見地獄的痛苦,還以為人生快樂得很,是不會發(fā)菩提心,修菩提行的。難陀在這一刻,才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空幻和無常,更體會到,學(xué)道了生脫死,是刻不容緩的大事。急忙奔回佛陀身邊,跪著向佛陀懺悔發(fā)愿說:‘世尊呀!我要修行,要用功,要精進(jìn),要了生死,不愿在六道輪回中受罪!’
佛陀知道他真正的覺悟了,就慈祥地,安撫著他的頭說:‘難陀!你不要傷心,改往修來,現(xiàn)在覺悟還不算遲,我們回去吧!’
不舍眾生的佛陀,觀機(jī)逗教,沉淪在五欲的難陀,受了他慈祥的教化,從此安心學(xué)道修行,最后證得了阿羅漢果。
阿難陀──這是第九位尊者。
阿難陀,一般簡稱為‘阿難尊者’,譯為中文是‘慶喜’的意思。他是釋迦佛的堂弟,王叔白飯王的第二位太子,提婆達(dá)多的同胞弟弟。十二月八日,釋迦佛睹明星而成正覺的消息傳到迦毗羅衛(wèi)國的皇宮,正當(dāng)上自國王,下至臣民為佛陀的成道而舉國稱慶,博海騰歡時,宮中又傳出一位王子誕生的消息,可謂雙喜臨門,大家高興極了!所以為他取名‘慶喜’。
阿難陀也譯為‘無染’。阿難陀出家以后,隨侍佛陀身邊,經(jīng)常跟隨佛陀,到處說法,不但在人間,有時也到天宮、到龍宮等處去,對于那些富有誘惑性,繁華殊勝的境界,阿難絲毫不動心,對外境一點也不染著,因此叫做‘無染’。
諸位也許會問,佛說《楞嚴(yán)經(jīng)》的因緣,就是阿難尊者遭受了摩登伽女的迷惑,差一點毀了戒體。豈不是有了染垢嗎?其實,那只是方便示現(xiàn)。為了眾生,就像是演戲一般,藉此機(jī)緣,讓世尊宣說一部《楞嚴(yán)經(jīng)》,而流傳下‘楞嚴(yán)大定’的修持法門。這正是阿難尊者的苦心,也是他偉大精神的表現(xiàn)!
阿難尊者二十歲出家,當(dāng)了釋迦佛二十五年的侍者,經(jīng)常追隨佛陀,佛所說的一切法,他都能牢記不忘。迦葉尊者曾經(jīng)贊嘆他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多聞第一’。如今我們能夠有佛經(jīng)讀誦、研究,更能夠依教奉行、如法修持,完全是當(dāng)時,迦葉尊者領(lǐng)導(dǎo),由阿難尊者負(fù)責(zé)重新誦出,結(jié)集而成的。飲水思源,佛法能常住世間,阿難尊者的貢獻(xiàn)很大,我們應(yīng)該感謝他!
釋尊成佛以后,度了無數(shù)的出家弟子,全部都是男眾。佛的本意,是不允許女人出家的。依佛陀的看法,女人出家,會引起僧團(tuán)許多問題,正法住世會因此減少五百年。所以,當(dāng)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幾次向佛陀要求出家時,佛陀總是拒絕,不肯答應(yīng)。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阿難尊者三番兩次地代摩訶波阇波提夫人,向佛陀懇求:‘世尊呀!您還記得嗎?您媽媽生下您,七天后就去世了,完全是姨母把您扶養(yǎng)長大的,您今天能夠成佛,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的功勞非常大,為了報答她的恩情,您應(yīng)該開方便門,允許她出家。’
阿難尊者的懇求,佛陀覺得有道理,養(yǎng)育之恩不能忘,佛法久住世間的大事,也不可忽視,佛陀因此立下了‘八敬法’的嚴(yán)格規(guī)矩,如果能夠遵守這‘八敬法’,就允許女人出家為尼。女眾之所以有機(jī)會出家,阿難尊者的功勞不小。各位出家的女菩薩,不管是比丘尼或清姑,對阿難尊者,應(yīng)該作感恩想。
講到這里,附帶地把比丘尼‘八敬法’提出來,讓各位了解一下,女眾應(yīng)該遵守的律儀:
一、比丘尼雖然年齡高達(dá)一百歲,見到新出家、剛受戒的比丘,也應(yīng)當(dāng)禮拜頂禮。
二、比丘尼應(yīng)當(dāng)恭敬比丘,不能隨便輕視、毀謗、辱罵。
三、比丘尼不能檢舉比丘的過失;但是比丘可以檢舉比丘尼的過失。
四、比丘尼應(yīng)該請大德比丘為她受具足戒。
五、比丘尼假若有過失,應(yīng)該到比丘眾中去懺悔、去自首,這樣一來,可以除去驕慢心。
六、比丘尼每月兩次,必須向大德比丘求教,在道業(yè)上才能有所進(jìn)步。
七、比丘尼不能在沒有比丘的地方結(jié)夏安居。(每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是印度的雨季,出門乞食不方便,佛制規(guī)定,出家人在這段時間內(nèi),必須住在精舍里自修,學(xué)習(xí)佛法,稱為結(jié)夏安居。)比丘尼應(yīng)該在*近比丘的寺廟里靜修,才能有所依止,不然,自己盲修瞎練,對道業(yè)沒有幫助。
八、比丘尼在結(jié)夏安居以后,應(yīng)該到比丘眾中行‘自恣法’。(自:自陳己過,恣:恣他舉罪。‘自恣法’,是佛教自我徹底悔改的一種法門。出家人在結(jié)夏安居的這九十天中,檢討自己平日的行為,有任何過失,提出來向大家表白,求得大眾的證明,接受懺悔。假使出家人犯了過錯,受到別人的檢舉,反而否認(rèn),這是不合佛制的。)
阿難尊者一生的故事很多,說也說不盡,我現(xiàn)在講一段他空中入滅的故事吧!
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是最恭敬崇拜阿難尊者的,常常向他表示:‘將來你要入滅時,請告知我一聲,讓我能夠親眼見到,并作最后的供養(yǎng)。’
‘好的,我一定提前通知你。’阿難尊者一口答應(yīng)了。
當(dāng)阿難將入滅時,立刻派人告訴阿阇世王。當(dāng)時王正在午睡,衛(wèi)兵不敢通報。阿難尊者不便久等,就躍身空中,以三昧真火,作自我焚化,舍利好像雨點一般,紛紛地落下恒河兩岸。阿阇世王一覺醒來,聽到這個消息,萬分悲傷,立刻趕到恒河邊,已經(jīng)不見阿難尊者的蹤影,不禁嚎啕大哭,只得向空禮拜,拾取舍利,建塔供養(yǎng)。可見阿難尊者的入滅,是怎么樣深切的感人,永遠(yuǎn)值得我們懷念!
講到阿難尊者,他具有八不思議:
一、不受別請:追隨佛陀左右,不接受施主個別的供養(yǎng)。
二、不受佛故衣:為了經(jīng)常在佛陀的身邊,恐怕其他弟子說佛陀偏心,所以他從來不接受佛穿過的舊衣服。
三、見不非時:每天有固定的時間跟佛陀見面,而不是隨興而見的。
四、不生欲心:有高深的定力,不被外境所引誘,而生起貪欲之心,是名副其實的‘無染’。
五、知佛入定:知道佛陀在什么時候入定,了解佛的境界。
六、知眾得益:對于佛陀講經(jīng)時的聽眾,他能了解各人的程度,得到的法益有多少。
七、知佛說法:預(yù)知佛在什么時候要說法。
八、法不再問:佛所講的法,一遍就聽清楚,而且牢牢記住,永不再問,所以他是‘多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