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蓮花山莊>>《凈土修學導引》第二章
《凈土修學導引》第二章
2008年01月04日08:41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842 字體: 繁體

 凈土修學導引 作者: 編述 隆盎

第二章 凈土與凈土宗

  第一節 凈 土
  
  一、什么是凈土
   
  清凈、平等、莊嚴的國土稱為凈土。
       
  佛的凈土是人類眾生,乃至九法界眾生的最完美最究竟的歸宿。
       
  佛的凈土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各盡所能,任需享用,物資無量豐富,國土無比平整美好的地方。這里人人心地真誠平等,只有無盡快樂美妙,沒有任何丑惡痛苦,人人思想覺悟極高,心靈最美,個個都一心為度眾生,一心為成佛道而積功德。這是真、善、美、慧的大樂園。人類的大同思想,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佛教凈土思想的影響而提出的。佛的凈土的創立是人類美好的理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佛教的全部教育,都是在講如何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厭離穢土而欣求凈土,脫離六道,了生脫死,而求得不生不滅的涅盤寂靜的凈土。
       
  佛經云:“心凈則土凈。”要求生到涅盤寂靜的凈土,就要心凈。所以佛教就是凈化心地的教育。八萬四千法門,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宗(天臺宗、唯識宗、三論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密宗和凈土宗),歸根結底,不外都在教人修清凈心。
       
  凈土又稱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凈界、凈國、凈域、凈世界、凈妙土等,是佛居住的非常美妙、快樂、幸福、脫離了一切世間惡行,煩惱垢染的地方。穢土如我們現實世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惡多善少,污穢不凈,業障蒙蔽本性,苦難無量無盡。我們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這是由于眾生的共業,造作的無量惡業所感而成的臟臭之地。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永無出離之期,卻偏偏安于忍受眾苦,不肯熄滅貪瞋癡三毒煩惱,不肯出離生死火宅。
       
  與眾生一起共同出離穢土,共同往生佛國凈土,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信仰和歸宿。
           
  以大慈大悲精神為出發點,菩薩在因地修行,都要發出成佛度眾生的誓愿,發出建成什么樣的佛凈土的誓愿,這就是菩薩的本愿。愿力是不可思議的,愿有多大,愿力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菩薩修六度萬行,本愿成就時,就是成佛之時,就是建成此佛凈土之時。
         
  菩薩在因地的共同本愿是“四弘誓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
           
  煩惱無盡誓愿斷,
         
  法門無量誓愿學,
       
  佛道無上誓愿成。
     
  這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本愿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每位菩薩在因地還有各自不相同的別愿。依此各自不同的本愿,建成了不同的佛凈土。在佛經中講述較多的佛凈土,主要有阿閦佛凈土、彌勒菩薩凈土、藥師佛凈土、文殊菩薩凈土和阿彌陀佛凈土。這些凈土,都是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發起的不同的大愿,經多劫修行,積功累德而建成的凈土,都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地方,成為人們向往的去處,眾生都可以發愿死后往生到這些佛凈土去。
       
  中國凈土宗及凈土法門的凈土,專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凈土。
       
  二、各種凈土簡說
  
  (一)阿閦佛凈土
       
  阿閦佛又稱阿閦鞞佛,意譯為不動佛,無瞋恚佛。《阿閦佛國經》上說,東方過千佛剎有阿比羅提世界,大目如來說,學菩薩道甚難,菩薩應該對蝸飛蠕動等一切眾生,都不得瞋恚發怒。有一比丘即發二十無上大愿,要斷瞋恚,斷淫欲,最后成佛稱為阿閦鞞佛,建成的佛國叫妙樂世界或妙喜世界,現今阿閃佛正在彼世界說法。
       
  往生阿閦佛妙喜世界,要求精修六度萬行,所以條件是比較高的。
       
  (二)彌勒菩薩凈土
       
  彌勒又叫阿夷多,意譯為無能勝。
     
  彌勒凈土的經主要有六部,影響較大的是《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和《彌勒上生經》三部。
       
  彌勒菩薩是候補佛位的補處菩薩,現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內院說法,這是三界內的唯一凈土。彌勒兜率凈土,不是彌勒菩薩創建的,所以沒有建設兜率凈土的本愿。這是大乘各種凈土中,有凈土而無本愿的唯一例外。彌勒有建設人間凈土的本愿,那就是成就十善業。
       
  彌勒兜率凈土是一個理想的天堂佛國,可以盡情享受諸樂,而且可得“不退轉”,將來隨彌勒下生到娑婆世界。在《彌勒上生經》中說:“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往生彌勒兜率凈土的條件,在《彌勒上生經》中說:“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除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之道,應當系念念佛形象,稱彌勒名,如是等業,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凈業,發弘誓愿,命終之后,譬如壯士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天,于蓮花上結跏趺坐。”往生彌勒兜率凈土的條件也相當高。
       
  彌勒菩薩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即下生到娑婆世界成佛,當時人的壽命可達八萬歲,“人民熾盛,五谷平賤,千樂無極。”是一個理想的人間天堂。
     
  彌勒從兜率天內院下生到娑婆世界的雞頭國,當時國王名傣伽。彌勒成佛后在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度化眾生。他率領弟子到靈鷲山(雞足山)喚醒在定中的大迦葉,迦葉尊者出定后,將釋迦牟尼佛遺留下來的金縷袈娑供呈彌勒佛,成為正式繼承釋迦佛的另一尊佛。釋迦佛還預言:“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盤后,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當時的娑婆世界已變成人人行十善的人間凈土。
       
  彌勒佛稱為未來佛,離我們最近,又正在說法。彌勒凈土及未來的人間凈土都很有吸引力。在中國,彌勒凈土信仰曾經流行過一段不長的時間。民眾中多將彌勒凈土認作升天做天人(神仙)的信仰。
       
  (三)藥師佛凈土
           
  藥師佛又稱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如來。藥師佛的本愿在玄奘譯的《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簡稱《藥師經》)中,藥師佛共發十二大愿,又稱為十二愿王。藥師凈土為琉璃世界,其美好景象如《藥師經》所說:“彼佛土一向清凈,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供養恭敬藥師佛,有大量現世利益:“若能全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穩樂。”
       
  藥師佛凈土中,藥師佛為教主,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為其左右脅侍,合稱藥師三尊,又稱為東方三圣。
       
  (四)文殊凈土
     
  文殊,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的簡稱,意譯為妙吉祥、妙首、普首、妙德等,文殊菩薩常稱為法王子,他是上首妙覺菩薩,智慧的化身,是早已成佛而以菩薩身份說法的佛。
       
  在《華嚴經》中的盡善盡美的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為教主,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左右脅侍,合稱為“華嚴三圣”。文殊表智,普賢表理。佛是理與智結合之果,理與智是成佛之因。經云:“依理而發智;有智方證理”,這叫“理智相即”。開發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的學問叫般若學,即慧學。求佛道最重要的是對佛的信仰,文殊表眾生能信的心,眾生心中本有的與佛等同的如來智,便能信佛、成佛。普賢表理德、行德、定德和所信;文殊表智德、證德、慧德和能信。理智相即,行證相應,定慧雙修,能所相融,便成佛了。
       
  眾生修行成佛的關鍵在于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狀。覺悟是靠主觀智慧而得的。通過精進修行,先天的如來智開啟出來,證得無上菩提(即覺悟),悟得佛一樣的知見,即證悟佛理,智與理湛然合一,以成佛道。因為智慧是成佛的主觀先決條件,所以說智慧是成佛之因。文殊代表智慧,所以說文殊是成佛之因,即佛因文殊而生,所以說文殊是諸佛之母。《文殊師利般盤涅經》說:“文殊師利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諸佛之師。”
       
  文殊師利早已成佛,稱為龍種上如來、升仙佛、大智如來、大身如來、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等。因為一個佛國不能有二尊佛,一佛出世,萬佛擁戴護持,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文殊師利以菩薩身說法,并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
       
  文殊師利凈土依文殊十三大愿建成,自然環境優美,社會生活良好,民眾身心很健康,是很理想的凈土。文殊凈土的特點是文殊自己不愿很快成佛,但文殊凈土的眾生卻有無量一生補處菩薩充滿其中,未來世即可成佛。

  (五)唯心凈土
       
  唯心凈土說只是一種思想,并無一真正的佛凈土,它不在娑婆世界之外而在眾生當下一念的心中。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認為眾生的心地就是現實的土地,把心地凈化了,眾生內心這片國土也就是凈土了,所以稱為唯心凈土。心凈則土凈,凈土即凈心,凈心即凈土。國土本來無凈穢之別,凈土穢土是心意凈穢判別造成的。凈土并不是在地球以外的另一個國土,只要人心由穢變凈,塵世就是凈土佛國。凈土佛國的信仰可使眾生苦難的心靈有所歸宿,使眾生自覺自愿清除內心貪瞋癡三毒等污穢不潔,追求心靈的高尚清凈,獲得解脫。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佛國品》中談到建設人間凈土:“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隨說法凈則智慧凈,隨智慧凈則其心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首要的前提和基礎是“直心”,所以說:“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誠心信仰佛法,信心樹立便能依教奉行,眾善積累心中,便能信道益深。深心信佛,便能棄惡揚善,而心得調伏。調伏之心即能遇善即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按佛教法,依教奉行。能如說行菩薩道,萬善兼具,故能回向眾生回向佛道。回向佛道即能生方便而成就眾生,普度眾生同向佛道,同修清凈心,眾生心凈,則佛士清凈。佛土既凈,說法必凈,心生清凈智慧,凈智既生,凈心轉明,與佛同德,所以說一切功德清凈。
       
  凈心凈土就是菩薩首先自己凈心,成就眾生凈心,建成凈土,再在此凈土上普度眾生,以保證眾生凈心而共同成佛。這就是凈土為心所造的“唯心凈土。”
       
  一切唯心造,是唯心凈土的理論依據。經云:“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佛也是心造就的:“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作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彼人真見佛。”并說:“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這里所說的心,對凡夫眾生是指分別意識的妄想心,對佛而言是指真心,本性。眾生的真心、本性即佛性與佛無差別,只要眾生依照佛的教導,真誠修行,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則妄心變為清凈真心,心清凈了,真心彰顯,則生一切佛凈土,也生自己清凈心造就的唯心凈土。靈山凈土即靈鷲山凈土,是《法華經》所說的凈土,即屬于唯心凈土。釋迦牟尼佛滅度后,實非滅度,仍在靈山說法,只是一般眾生看不見。智者大師入定后,神識到靈山赴會,親聞佛陀說法。天臺宗稱靈山凈土為法的“常寂光凈土”,即是唯心凈土。
       
  蓮華藏世界和蓮花臺藏世界分別是《華嚴經》和《梵網經》描述的唯心凈土。蓮花藏世界無數香水海中各有一大蓮花,每一蓮花包藏無數世界,一重一重,無窮無盡。蓮花藏世界實際上是指無限宇宙的多層次世界,次第排布,人類居住的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毗盧遮那是佛的法身,沒有具體身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事物都是此法身顯化的。釋迦牟尼佛也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華藏世界圓滿具足“常樂我凈”四德,故稱常寂光凈土。
       
  《梵網經》所說的蓮花臺藏世界的教主是盧舍那佛,是佛的報身。《梵網經》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葉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盧舍那佛修心地法門:“告千葉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萬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所以蓮花臺藏世界也是唯心凈土。
       
  另外還有密宗《密嚴經》所說的密嚴凈土,以如來藏無垢識(稱為第九識)為體,闡述一切法為心識所復,也是本于“心凈則土凈”的唯心凈土。
       
  唯心凈土,在知識僧俗界,情有獨鐘。他們往往用唯心凈土來解釋融通阿彌陀佛凈土。印光大師指出中國凈土宗專指求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而不是唯心凈土。
       
  三、阿彌陀佛凈土

  《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現存的大乘經論中,記有阿彌陀佛及其凈土的有二百余部,約占大乘經論的三分之一。最早傳人中國的宣揚阿彌陀佛信仰的佛經是東漢支謙譯的《般舟三昧經》上說:“若沙門(出家僧人)、白衣(在家信眾),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之后,見阿彌陀佛……由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專門論述阿彌陀信仰的最早經典是東漢的《后出阿彌陀佛偈》,共五言五十六句。東漢以后阿彌陀佛經典增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及《往生論》,合稱“凈土三經一論”。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意為“無”,彌陀意為“量”,阿彌陀就是無量,阿彌陀佛就是無量佛。此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慈悲,無量的神通,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芒,無量德能,以無量光,無量壽統領代表一切無量。故阿彌陀佛,又常稱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阿是萬物的本源,諸法的本體,有上百種解釋。阿彌陀佛有十三種名號,即無量壽佛及十二光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光王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議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彌陀佛是十方無量諸佛的總代表。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過去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一國王聽佛講說佛法,即舍離王位,出家修道,名法藏比丘,在佛前發四十八大愿,建立極樂世界,至今成佛已十劫,現今正在說法。《鼓音聲經》說阿彌陀佛的父親是轉輪圣王,名叫月上,母親名為月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左右二脅侍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清凈莊嚴的佛凈土。依報莊嚴指國土是黃金鋪地,有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等共十七種莊嚴。正報莊嚴有佛的八種功德莊嚴和菩薩的四種功德莊嚴。所以彌陀凈土最為殊勝,最為美妙,最為不可思議。由于有佛的四十八大愿本愿力攝持,所以往生最為容易,在極樂世界即為不退轉菩薩,成佛最容易快捷。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只要“信愿行”三資糧具足,必蒙阿彌陀佛及諸圣眾接引,往生極樂,必定當生成佛。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念佛人的大愿,保證了真正修凈土法門的念佛眾生,“萬修萬人去”。所以彌陀凈土信仰,成了中國凈土宗的主流信仰。

       
  四、人間凈土
  
  人間凈土是立志將我們現有的世界,建設成清凈莊嚴,沒有眾苦只有諸樂的人間樂園。
  
  當代著名高僧太虛大師首先提出人生佛教,認為佛教首先應是解決現世人生問題的教育。太虛大師的弟子,當代著名高僧印順大師繼承發展了人生佛教的思想,認為人們在解決現世的人生問題的同時,應堅持大乘菩薩道,努力將現有世界建設成人間樂土,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現已成為中國臺灣地區佛教的主流思想。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也提倡人間佛教、人間凈土思想,作為中國佛教的宗旨,提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方針,既要求佛教徒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莊嚴我們的祖國和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又要以人世的精神,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做人間活菩薩。以三皈五戒凈化自我身心,以四攝六度利益社會人群。這些思想都是佛教積極進取,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要求的重大發展。
       
  學佛人,尤其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的佛教徒,既要以人世的精神,學好本領,完善人格,積極做好人間的事,也要老實念佛求生西方凈土,為往生極樂世界備好資糧。我們的一生就是要莊嚴二土,既莊嚴現世國土,也莊嚴西方凈土,臨終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出三界,脫輪回,究竟成佛度眾生。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歸宿。這樣的人生,就是最完美的人生。
       
  人間凈土還是在三界內的凈土,是最好的大同世界,但這是不究竟的。只有修學凈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才是徹底解脫,一生成佛的出世間的正道。修學凈土的行人,必然會為人間凈土的莊嚴,作出最大的貢獻,但不能只停留在人間凈土的水平上,不思出離三界,求得解脫。只發愿生生世世在人間作菩薩,也是不能滿愿的。因為初級菩薩常有退轉。所以我們還是要將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作為我們人生的最高目標、最終歸宿,在極樂世界成佛之后再回娑婆普度眾生,才是最佳坦途。

  第二節 凈土宗
       
  一、凈土宗概說
       
  為對治眾生身心疾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佛教典籍,浩若煙海。只要是佛陀金口所說的法門,都是可以出三界,離輪回,了生脫死,得解脫,最終究竟成佛的第一法門。法法平等,并無高下。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初期,人們根性較利,對佛法容易生起信心,任選一法皆能成就。佛陀法運中,正法五百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成就;末法一萬年凈土成就。根據時節因緣和眾生根器,在中國,大乘祖師專弘一法,專弘專修,到了唐代逐步形成各種宗派,形成生機蓬勃,興旺發達的景象。中國大乘八宗是:天臺宗,法相唯識宗,禪宗,律宗,華嚴宗,三論宗,密宗和凈土宗。
  
  凈土宗所依經典為《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世親菩薩造的《往生論》共五經一論。
       
  凈土法門從東漢時傳人中國,到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開創蓮社集體念佛,發愿往生西方極樂凈土,123位高賢人人瑞象往生,用集體的實踐,證明了凈土法門是萬人修萬人去的無上妙法,宣告凈土法門在中國的正式大規模傳布。再經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奠定凈土宗的理論基礎,傳到善導大師,建立了獨特的教判、教理、教法和儀軌,完成了中國凈土宗的正式建立。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疏》中說:“因為廣說西方凈土之事,即以凈土為宗。”迦才大師說:“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也。”大約從唐高宗時起,凈土宗即被人們廣泛認同,成為一個圓包圓超一切法門的獨立的大乘宗派。凈土宗是專指念佛求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的宗派,而不是求生東方阿閦鞞佛凈土、彌勒兜率凈土、藥師佛凈土,更不是求往生唯心凈土。
  
  凈土宗的綱宗是信、愿、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凈土法門的正行。
       
  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宏名。阿即無,彌陀即量,一切無量就是阿彌陀。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此佛功德無量,智慧無量,度眾生無量,神通無量,光芒無量,壽命無量,一切皆是無量,都是不可思議的無量。以無量壽和無量光統攝一切無量。無量壽就是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空寂如如不動的本體實相。無量光就是性空緣起,產生萬事萬物的妙有,佛光普照的大智慧的力用。無量光壽的實相,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寂照一如的真如本性。
       
  《阿彌陀經根本秘密神咒經》說:“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凈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圣經,三字之中是具足。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愿回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蓮池大師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是凈土宗修學的十六字綱領。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蓮池大師說:“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
       
  印光大師發展了蓮池大師的十六字綱領,提出了“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修學弘傳凈土宗應“以凈土經論為準則、以祖師教法為依止、以信愿持名為綱宗、以誠敬實修為要務。”
       
  凈土教法是不可思議的難信之法。中國大乘各宗祖師多是“教學本宗,行歸凈土”。
  
  凈土宗是普被三根的無上妙法,是萬修萬人去的最保險、最穩妥的法門,是中國佛教信眾最多的一個宗派。在末法時期,今生欲得真正解脫,欲得當生成就,欲得究竟成佛,唯有凈土這一法門。舍此凈土一法,凡夫無以成佛道,菩薩無以度眾生。
       
  為什么說,凈土法門是易行、易往生、最容易成就佛道的無上妙法呢?這是因為:
       
  (一)修行簡便:只要求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到底,就是菩薩萬行。
       
  (二)條件很低:只要信愿念佛,煩惱未斷也可以帶業往生。
       
  (三)時間最短: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盡此一報身,一念十念必定往生。
       
  (四)環境最優:極樂世界依正無比莊嚴,與諸上善人同學同修。
       
  (五)成就最大:往生極樂即為不退轉菩薩,必定當生成就,一生成佛。
       
  凈土法門之所以易行易成就,就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本愿力加持。曇鸞大師說:“但以信佛因緣,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加持,即人大乘正定之聚,即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轉菩薩)”。
       
  真正修習大乘佛法的各宗祖師大德多是贊嘆極樂,修學凈土,求生極樂的。
       
  因此我們也應該一心歸命凈土,老實念佛,求生極樂。
       
  二、凈土五經一論
     
  凈土有關的經論有五百種之多,明確講述凈土的經論也有兩百多種。歷代祖師大德從中選擇五經一論為凈土宗的根本經典。五經一論是:
       
  (一)《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
       
  (二)《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量良耶舍譯)
  
  (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唐般若譯)
       
  (五)《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般刺密諦譯)
       
  (六)《往生論》(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
  
  五經一論將彌陀西方極樂凈土的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完整講述。凈土宗即依五經一論而立宗。
  
  清代以前的祖師大德,讀誦講述及注疏,多集中在前三部專講彌陀凈土的經典。作為凈土宗的根本經典,尚無定論,但凈土三經常被合刻流傳。清代彭紹升居士《重刻凈土三經序》中說:“凈土三經者,大小《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是也。此三經者,如鼎三足,不讀小本,不人信門;不讀大本,不入愿門;不讀觀經,不能成就三昧門。三經合,而凈土資糧備矣。”
       
  晚清魏承貫居士,將《普賢行愿品》補為凈土根本經典,合刊為《凈土四經》流通。他說:“普賢行愿品,乃華嚴一經之歸宿,非凈土一門之經也。普賢告善財五十三參,遍游佛國,得無量門,皆證道之實,而末后獨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者……修凈土而不讀行愿品,則其教偏不圓,故以殿四經之末,為凈土之歸宿。”
       
  印光大師認定《普賢行愿品》應作為凈土根本經典,他說:此經“為華嚴一經之歸宿。華藏世界海,凈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示生西方,愿自肇起華嚴。”又說:“凈土法門得華嚴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
       
  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定為凈土根本經典是印光大師首先提倡的。他說:“大勢至菩薩章,乃凈土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凈土四經參而為五。”又說:“此經(指《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這樣,印光大師在1934年,最后確定凈土五經一論為凈土宗根本經典。經印祖楷定后,得到了中外凈業學人的一致擁護認同。
  
  (一)《佛說無量壽經》
  
  本經是釋迦佛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中宣說的。本經內容詳盡,義理深邃,境界宏大,被稱為凈土宗第一經。
       
  大國主世饒王聞世自在王如來說法,歡喜開解,捐棄王位,出家修道,法號法藏。在世自在王佛加持下觀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狀,經五劫思維,稱性發起四十八大愿,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大愿圓滿,創立了西方極樂世界而成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啟結大愿,圓成凈土而成佛的。所以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的法緣最深。西方極樂凈土依正無比莊嚴,是十法界中最殊勝的道場。阿彌陀佛救度一切眾生的恩德尢量無邊。
       
  本經三輩往生中,行持雖有優劣,但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根本前提,這是凈業修持的綱宗。深信切愿即是無上菩提,執持名號即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本經的核心內涵是信愿行,就是凈土三資糧。
       
  本經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歸趣。十方眾生只要信愿持名,必蒙阿彌陀佛愿力攝持,帶業往生西方極樂凡圣同居土。一經往生,即不退轉,必定一生成佛。往生凡圣同居土,就是圓生上三土,即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也就會圓證三不退,即位不退,不退入凡夫位;行不退,不退轉為二乘,永為菩薩行;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如法身大士。
       
  《無量壽經》的譯本,自漢朝到宋朝,共有十二種,現僅存五種,以曹魏僧康鎧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為流通本。
       
  由于五種現存的《無量壽經》譯本文義有差異,有人希望會校出一本盡善盡美的文本,因此出現了宋王日休校輯的《佛說大阿彌陀經》、清彭際清節略的《佛說無量壽經》,清魏承貫會集的《無量壽經》及民國夏蓮居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這四種會校本各有特點,對弘護凈土宗功不可沒,但都仍不盡人意,義理均有缺失之處。雖然不必將會集本作為正式佛經,但可作為原經入門的參考,類似注疏的作用。因此,如夏蓮居會集本等仍可讀誦。為佛法純正而論,最好流通讀誦原譯本,一般以曹魏康僧鎧本為主。

       
  (二)《佛說阿彌陀經》
       
  本經是大乘經典中最為普及流通最廣的一部,天下叢林,早晚課誦必誦此經,宗門教下四眾弟子,無不歸心西方凈土,一致認知念佛法門確是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對癥良藥,是圓頓上乘的無上妙法。本經言簡意賅,世尊無問自說。以古今流通的鳩摩羅什譯本為準。
       
  世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凈土依正無比莊嚴。又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世尊三十六次叫著舍利弗名字,講說極樂妙境以啟信,三次勸說:“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又殷勤勸稱名念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結果是必蒙佛接引,必生極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本經所示的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歡喜信受,依教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凈土行人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的善男子、善女人。
       
  此經以信愿持名,為修行的宗要。蕅益大師指出:“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愿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其教相為大乘菩薩藏所攝。
  
  除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外,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有《佛說小無量壽經》(已佚)。唐玄奘譯《稱贊凈土佛攝受經》。現存二種譯本,秦譯精要流暢,流通最廣。唐譯準確詳備,力保原貌。參讀二譯,可相得益彰。
       
  因發現襄陽石碑經本,有人建議將“二十一字”補入經文,即在“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下加入“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經蓮池大師甄別,蒲益大師和印光大師認同,說明此“脫文”是解經之語,不屬于原經文,但可以在經文之外,講經時保存其意即可。
       
  《阿彌陀經》的注疏中,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幽溪大師的《彌陀圓中鈔》及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三部最為精當。印光大師贊嘆說:“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王舍城阿阇世太子聽從惡友提婆達多唆使,囚禁父王頻婆娑羅王,并將母親韋提希夫人幽禁在深宮。韋提希夫人在深宮遙拜釋尊,釋尊便親自帶著大目犍連和阿難從空而降,現在韋提希前。韋提希夫人稟告佛陀,愿離穢濁現世,往生到無憂惱的佛國。釋尊即以神通力,顯現十方無量諸佛國土。韋提希夫人從無量佛剎中,選取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并懇請釋尊開示往生彼國的方法,于是釋尊便金口演說這部經典。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講凈業三福和十六妙觀,因此又簡稱為《觀經》。
       
  凈業三福的內容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于人天福(世福)。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戒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行福)。三福中或修持一福、二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經中開示念佛觀佛的最高義理:“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人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充分彰顯了阿彌陀佛與眾生同體,感應道交的密因。
       
  經中為下根凡夫敷設稱名念佛法門,與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而達實相念佛的作用是等同無差別的。臨終十念稱名即往生,體現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證明阿彌陀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末法眾生的對癥良藥,是苦海慈航,不退的風帆,往生成佛的正因。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
     
  本經以念佛為宗,往生西方凈土為歸趣。
     
  (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是《華嚴經》中最后一品,全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入就是證入,普賢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解脫境界即佛的境界。
       
  普賢菩薩教導大家,若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愿,稱為普賢十大愿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行愿為因行,如來境界為果覺,修因證果,因果相應。臨命終時,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分身十方,利益眾生,直至究竟成佛。
   
  普賢十大行愿功德無量,得到三世諸佛稱嘆。普賢菩薩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誓愿:“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并且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法界眾生。“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勸進華藏海眾、法身大士導歸極樂世界,證明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乃華嚴一生成佛最后一著,實為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勝異方便。
  
  本經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愿”為宗。普賢行愿為能入,法界緣起為所入。本經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疾速成佛”為歸趣。華嚴經是一生成佛之法,最終歸于求生凈土,所以說凈土一門乃十方三世一切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的無上妙法。
  
  (五)《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和盤托出了凈土宗修持心要。楞嚴選佛場上選中的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和大勢至菩薩的根大(見)圓通。印光大師將本經定為凈土宗根本經典。
  
  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專弘凈土宗的初祖。他在因地專修念佛三昧,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凈業行人,今于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同歸西方凈土。
  
  本經以親友母子相憶為喻,說明心佛眾生是同體的。眾生念佛,如同佛念眾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后,均能常隨佛學。眾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則感應道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專門憶佛念佛,即可就路還家,母子會見,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
       
  本經指出念佛的綱宗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六根都攝不舍,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就是凈念相繼。若能經常凈念相繼,那么一心不亂及念佛三昧均可證得。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法門以佛的果覺作凈土行人修持的因心。念佛為至心稱名念佛名號,即可全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
       
  本經以憶佛念佛為宗,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歸趣。
       
  (六)《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愿生偈》
       
  本論簡稱《往生論》或《凈土論》,是世親菩薩依據凈土三經造的一部論著,屬于宗經論,由菩提流支譯為漢文,本論前部分以五言偈頌為總說分,第二部分是長行又叫解義分。
  
  因為本論是世親菩薩“我依修多羅(即佛經),真實功德相,說愿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所以應將此論視作佛陀的圣言量。
  
  世親菩薩自己在一開篇就發愿往生極樂凈土:“釋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
     
  如何才能往生極樂凈土呢?就要精修五念門:
       
  1、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
       
  2、贊嘆門:口業贊嘆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就是要稱名念佛。
       
  3、作愿門:心常作愿,發愿一定往生彼國。
       
  4、觀察門: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國土有十七種莊嚴,佛有八種功德莊嚴,菩薩有四種功德莊嚴,依正一共二十九種功德莊嚴。
       
  5、回向門:將自己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極樂國。
   
  五念門,就是凈土信愿行三資糧。禮拜門是信,無真信,不會真誠禮拜佛,作愿門和回向門是愿,發愿與諸眾生同生極樂。贊嘆和觀察是行,是觀像、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觀察門也是為了生信發愿。贊嘆門稱名念佛也是在信愿前提下的行。五念門成就,必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
       
  由于《往生論》深邃難懂,曇鸞大師作《往生論注》,非常詳盡。印光大師稱贊說:“曇鸞大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愿,天親(即世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曇鸞大師在《注》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理論,對彌陀極樂凈土信仰的中國化及中國凈土宗的建立都有劃時代的貢獻。太虛大師說:“曇鸞大師是中國凈土宗理論的奠基人。”

  三、中國凈土宗弘傳史略
       
  (一)早期的弘傳
   
  原始佛教中早有往生佛凈土的思想。佛滅度六百年左右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經)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往生佛國凈土的思想,在早期大乘佛教中,已經普遍弘傳。龍樹菩薩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被稱為第二釋迦。他在《十住毗婆娑論》的《易行品》中說:“阿彌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稱我名自歸,即人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隨著公元前2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后,公元2世紀彌陀凈土信仰在中國也很快地弘傳開來,并迅速遍及全國各地。后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讖譯出《般舟三昧經》,接著吳支謙(220年來中國)與西晉竺法護(265年來中國)等譯出《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鳩摩羅什(343—413)、劉宋寶云與量良耶舍(424年來中國)等逐次譯出《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等凈土重要經典,凈土信仰才真正逐漸普遍弘傳開來。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往生西方極樂是闕公則及其弟子衛士度。晉代名僧支遁(314—368)他是著名般若學專家,他在《阿彌陀佛贊》中非常仰慕極樂凈土。竺法曠(327—402)常誦《無量壽經》。說明在3世紀的中國,在上層僧俗中已有彌陀信仰,只是影響不大。
   
  (二)凈土弘傳的始創人——慧遠大師
   
  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334—416),山西雁門樓煩人。2l歲與弟慧持同人道安大師門下,聽講般若,豁然大悟。當時中土流行彌勒兜率凈土信仰,道安大師及其弟子多發愿往生彌勒凈土。后來慧遠與其子弟達到潯陽(江西九江)建成廬山東林寺,逐漸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領袖,南方禪法也因此而興盛。各地高賢云集東林寺,往來達三千人之眾。390年慧遠與劉遺民等123位真信之士,在東林寺共結白蓮社,共修凈土法門,在阿彌陀佛像前立誓,愿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這123位高賢人人瑞象往生,以集體的實踐證明西方凈土與念佛法門是真實不虛的,可實修實證的。這一聲驚天動地的春雷,震動寰宇,宣告彌陀凈土信仰在中土大地正式大規模弘傳。
  
  慧遠大師三次見阿彌陀佛,全身心皈命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本愿力攝持下,依《無量壽經》和《般舟三昧經》修觀想念佛,證念佛三昧,這是上根賢人可修的念佛法門,不是一般人所說的禪法。
  
  慧遠大師被尊為中國凈土宗初祖。
           
  (三)凈土宗的建立——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
       
  慧遠一百年后的后魏時代,曇鸞大師(476—542)遇菩提留支,傳給《觀無量壽經》和《往生論》,即對凈土生起深信,依《觀經》而專修念佛三昧。他在山西汶水(現交城縣)石壁玄中寺著的《往生論注》中提出十大凈土理論,成為中國凈土宗的理論基礎。
   
  l、阿彌陀佛名號本體說:無量光壽就是萬物空寂的本體,就是無為法身智慧萬德。
   
  2、二道二力說:凈土為易行道,其他通途法門為難行道。凈土法門是佛力攝持的特別法門,特別重視他力,但佛力是往生的增上緣,還得精修五念門(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五念門成就,方可往生極樂,成就道業。凈土法門是自他二力感應道交的法門。
  
  3、佛力增上緣說:“論言修五念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佛為增上緣。”
   
  4、念佛力強于業力說:歷劫造罪業,應墮三惡道,但其業力大大小于稱名念佛的功德力。曇鸞大師指出:“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
    
  5、帶業往生說:曇鸞大師說:“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凈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菩提分。”這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根據。
   
  6、凈土止觀說:凈土的止(奢摩他)有三個意思:“一者一心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凈土的觀(毗婆舍那)有兩種意思:“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即國土、佛、菩薩)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國。二者一得生彼凈土,即見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7、凈土菩提心說:極樂凈土是純一“大乘善根界”,往生極樂凈土的人天大眾都是永不退轉的大乘菩薩。大乘菩薩行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提心。凈土法門的根本基點在于發菩提心。《無量壽經》指出三輩往生正因,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凈土法門的菩提心有其特別內涵。曇鸞大師說:“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凈佛國土心。是故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所以凈土的菩提心,上求佛道就是發愿往生極樂凈土,下化眾生就是攝取眾生同生極樂國,共同成佛。
   
  8、凡夫皆得往生說:曇鸞大師說:“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9、清凈心生凈土說:《往生論》指出:“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曇鸞大師說:“應知此四種清凈功德,能得生彼清凈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修學五念門,必然成就這四種心,即四種清凈功德,必生極樂凈土。
    
  10、五念門成就,自在往生成佛說:曇鸞大師指出:“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嘆也。意業者,作愿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凈土法自在業成就。”又說:“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凈佛土,出沒自在也。”五念門的功德,和合成就隨意自在業,自在往生極樂凈土,自在究竟成佛。修五念門是因,得自在是果,因果和合,自力他力和合,就是隨順修凈土法門。
   
  隋唐時代,中國佛教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隋朝智顗(538—597)創立天臺宗,吉藏(549—623)創立三論宗。到唐朝,杜順(557—640)開創華嚴宗,道宣(596—667)弘傳南山律宗,玄奘(600—664)、窺基盛傳法相唯識宗,慧能(638—713)、神秀弘揚南北禪,開元三大士首建密壇開創密宗,道綽、善導大師集凈土信仰大成,創立凈土宗。佛教的弘傳多姿多彩,盛況空前,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成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道綽大師(562—645)原精研《涅盤經》,48歲到山西文水(今交城縣)石壁玄中寺,仰慕曇鸞大師而專修凈土,口誦阿彌陀佛名號,每日七萬為限,相續無間。他開講《觀無量壽佛經》近二百遍,廣弘凈土法門,證念佛三昧。84歲瑞相往生,著有《安樂集》。道綽大師一生經歷北齊、北周、隋、唐四個朝代,是中國大分裂后終歸統一的時代,也是佛教逐步走進鼎盛發展的轉折時代。道綽繼承曇鸞大師的凈土理念,先依《觀經》修念佛三昧為主,后轉為稱名念佛為主。他認為通途法門主要憑自力修證為難行道,為圣道門。以他力為重,由阿彌陀佛本愿力攝持往生彌陀凈土,究竟成佛的易行道為凈土門。他極力勸修易行凈土法門。道綽大師堅持弘揚曇鸞大師的凈土理論,并身體力行,對凈土宗的發展影響巨大。道綽大師是將稱名念佛大力普及到普通民眾中去的先驅者。
   
  善導大師(613—681)是道綽大師的弟子,從道綽學《觀經》精修凈業,得念佛三昧,于定中親見西方凈土依正莊嚴。33歲后到長安光明寺弘傳凈土法門,每念一句佛號,即有光明吐出,故人稱光明和尚。一時“阿彌陀佛”念佛聲聲響徹長安。他是集凈土教法的大成者,完成了凈土的教法、判、儀規等,是凈土宗的實際創立者。著有《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般舟贊》、《往生禮贊》、《法事贊》等流傳于世。善導大師繼承發揚了曇鸞、道綽的凈土理念,提出念佛凡夫皆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凈土,提出“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的凈土修持綱領。凈土宗至善導而完全成熟。在善導大師教化下,長安日誦名號數萬者,無計其數,稱名念佛法門已逐步深入民眾。作為曇鸞、道綽的代表,善導大師被尊為凈土宗二祖。
   
  凈影慧遠(523—592)甘肅敦煌人,隋朝統一天下后,人長安住凈影寺,故稱凈影慧遠,以與廬山東林慧遠有別。著有《無量壽經義疏》二卷,《觀無量壽佛經義記》一卷,《大涅盤經義疏》二十卷,《維摩經義記》八卷,《十地經論義記》十卷,《大乘起信論疏》二卷,《地持論義記》十卷、《大乘義章》二十卷等。他對凈土經論的解說,影響很大。他認為修觀往生名定善,修業修心回向為散善,對善導大師也有影響。他又認為上品往生為大乘之機,中品往生為小乘之機,下品往生為大乘始學初機。他的凈土理論對吉藏、迦才、智者大師均有影響。
   
  天臺宗創始人,天臺宗三祖智顗(538—597),荊州華容人,隋煬帝賜他智者大師封號。他深信彌陀,常修般舟三昧,其門人求生凈土者很普遍。他弘揚凈土的著述有《觀無量壽經疏》、《阿彌陀經義記》及《凈土十疑論》等。智者大師贊成曇鸞大師判凈土宗為易行道,往生凈土便可不退轉,認為彌陀凈土優于彌勒凈土,十念往生是實時可得的實際利益,并非“別時意”。如何往生呢?他說:“但使眾生凈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凈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凈土時。”這是依他的“一念三千”的觀點說的。他認為一念即具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只不過是一念心的產物,盡管彌陀凈土在西方十萬億佛剎之外,動念即是生凈土之時。所以他認為一念一生死,一念即往生。他提出的極樂四種尊土得到普遍認同。
  
  1、凡圣同居土;為四凡六圣雜居土。圣人在凡圣同居土是應身。
   
  2、方便有余土:為阿羅漢、辟支佛及地前菩薩所居之土,尚有無明根本惑未破故稱有余。
  
  3、實報莊嚴土:又叫實報無障礙土,屬于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居之果報土。
  
  4、常寂光凈土:為妙覺菩薩及佛所居。
  
  智者大師認為凡夫只能人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
  
  吉藏大師(549—623)是三論宗的巨匠,著作達三十八部百余卷,他以三論宗來解釋凈土。他認阿彌陀佛是化佛,彌陀凈土在三界內,修念佛三昧方得往生。他的這些觀點受到了善導大師等的批評。
  
  窺基大師(632—682)是玄奘大師的繼承人,法相唯識宗的實際創立人,與善導大師同時在長安弘法。他雖然發愿往生彌勒凈土,但非常重視弘揚彌陀信仰。玄奘重譯《阿彌陀經》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他深入研究了彌陀諸經及曇鸞、道綽、善導、慧遠、智者及吉藏等人的著述,勝贊彌陀凈土,寫下了《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簡稱《西方要決》)、《阿彌陀經疏》、《阿彌陀佛通贊疏》及《大乘法苑義林章》等著作,對弘揚凈土信仰起了積極作用。
  
  迦才受道綽影響,整理凈土諸論著,撰有《凈土論》三卷,主張以觀想念佛為主。《凈土論》共九章,是凈土宗的重要論著。

  (四)中唐以后的凈土弘傳
       
  中唐以后,在上層人士中仍主修念佛三昧,而稱名念佛已逐漸風行于中下層民眾。
       
  比如江浙丹丘懷玉,持戒精嚴,每日口誦稱名念佛五萬,共誦《阿彌陀經》三十萬卷,臨終感佛來迎,佛光充室,遂說偈往生。吳興齊翰,東虎丘寺主,親見西方凈土而往生。稱名念佛有瑞相往生者,日趨增勝。
  
  承遠大師(712—802)四川綿竹縣人。謁見慧日慈愍法師(680—748),教他依《無量壽經》修念佛三昧,以救濟眾生,從此專修凈土。到衡山彌陀臺精進念佛,常感圣境現前。大師教化眾生,勸告勉勵念佛求生凈土,并將經教法語、名號,書寫在大街小巷,鐫刻在山巖溪谷。承遠大師九十一歲在般舟道場彌陀寺安詳往生,被尊為凈土宗三祖。
  
  法照大師(717—821)一日入定往極樂凈土,見承遠大師侍于佛側而大驚悟。遂登南岳衡山從承遠大師學凈土教法,從此專修凈土。676年在缽中見“大圣竹林寺”勝景,并見文殊菩薩講經。678年到五臺山親聆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愿力難思,汝當系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文殊菩薩為他摩頂,并授記:“你因念佛,不久當證得無上道果。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應當修持念佛法門。”法照大師創立五會念佛法,民眾稱念佛號聲,遍及宮廷內外。法照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四祖。
  
  少康大師(?—805)浙江縉云縣人。到洛陽白馬寺讀到善導大師的《西方勸導文》產生對凈土的信仰,便到長安善導影堂禮拜善導為師,從此專弘凈土。他到浙江建德縣,乞得之錢,令小孩念一聲、十聲“阿彌陀佛”,給一個小錢。一年后滿城男女老少人人念佛,“盈于道路”。他登座高唱阿彌陀佛,每念一聲佛號,口中隨出一佛,人稱后善導。少康被尊為凈土宗五祖。
  
  懷感著有《凈土辟疑論》七卷,懷憬(640—701)作《釋凈土辟疑論》,都是重要的凈土著作。
  
  這一時期,稱名念佛迅速向民眾普及。長安地區李知遙最善五會念佛,被民眾視為教師。潛真,臨終枕手稱念彌陀往生。知玄,曾代表佛教在金殿與道士辯論,是四川眉山人。宣宗復尊佛教,他為三教首座,曾奏請重興天下佛寺。后來到彭州丹景山,常望西方凈土,念佛往生。山西以并州地區凈土信仰最盛。四川成都大慈寺無相禪師,提倡念佛禪。居士中白居易等,歸心凈土者甚多。
  
  慧日大師是山東萊州人,經海路去印度十三年,拜圣跡,求梵本,由陸路于719年返國到長安。唐玄宗賜號慈愍三藏。著有《往生凈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贊》、《愿生凈土贊》、《西方贊》等。慈愍三藏勸告人稱名念佛,認為念佛者必生凈土。他主張禪凈雙修,禪凈戒并修,特重般舟三昧。
       
  天臺宗三祖智者大師(538—597)是天臺宗的創始人。他主張依《般舟三昧經》唱念彌陀,求生西方凈土。從此天臺宗行人多“教學天臺,行歸凈土。”其中荊溪湛然,四明知禮等均極力弘揚凈土法門。飛惕法師著《念佛三昧寶王論》說明念佛是“無上深妙禪”。
  
  華嚴宗法藏法師,李通玄、澄觀、宗密等都極力弘揚凈土。
  
  法相唯識宗的玄奘大師(600—664)譯《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窺基大師(632—682)著《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等弘揚彌陀西方凈土。
  
  總之自唐朝起,凈土法門不但在佛教信仰者中廣泛傳播,并普及于上、中、下各階層民眾之中,而且大乘各宗各派都在重視和弘揚凈土宗。
  
  (五)宋朝時期的凈土弘傳
       
  由于845年唐武宗滅佛,以及881年黃巢起義,佛教遭受到空前破壞。885年又發生周世宗毀佛之難,寺院破壞,經典章疏,多已散失。隋唐數百年鼎盛的佛教,元氣大傷,各宗各派,一蹶不整,只有禪宗尚能獨存。凈土宗由于其三根普被,利飩全收,執持名號,方便易行,且能乘佛愿力,帶業往生,更由于凈土念佛法門,早已深入民間,為一般民眾接受,所以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廣泛弘傳,信仰者日益增多,恢復發展得更快。宋朝專修凈業的大師很多,最著名的有永明延壽大師、省常大師和元照大師。
             
  延壽大師(904—975)原依止禪宗法眼宗二祖德韶禪師學禪,961年住永明寺,故后人稱永明延壽。他綜合華嚴宗、法相宗、天臺宗,提出“心宗”,編出《宗鏡錄》一百卷,開創了禪教合一的新局面。他以儒家“盡忠立孝”、“濟國治家”善行為“第一福田”,提倡以孝治天下,將孝放在忠之前。他著有《萬善同歸》三卷。他要求佛教徒要入世,加強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他還著有《神棲安養賦》一卷,極力弘揚彌陀凈土信仰。他的《四料簡》對當時禪者不敬凈土的流弊大聲喝斥,提出凈土圓超禪宗等諸宗的思想,致使不少禪者不敢輕視凈土。從此禪凈雙修在禪宗中普遍流行。《四料簡偈》是: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印光大師對《四料簡偈》倍加贊嘆:“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永明延壽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六祖。
             
  省常大師(959—1020)錢塘人,于992年在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凈業。仰慕廬山慧遠結社念佛,因大師特別重視《華嚴經·凈行品》特組織123人的“凈行社”。宰相王旦為社首,翰林學士蘇易簡等士大夫參加,自稱凈行社弟子。還有其他信眾一千多人參加念佛,盛況超過廬山東林蓮社。臨終時他高唱:“佛來也!”隨之坐化。省常大師被尊為凈土宗七祖。
             
  元照大師(1048—1116)號湛然,杭州人,先學律宗,后研學天臺教觀,是著名的律師,著有《資持記》、《行宗記》、《報恩記》等著作。元照大師篤信凈土,他說:“生弘律苑,、死歸安養。”臨終時命弟子誦《觀經》和《普賢行愿品》,“趺坐即化,徽宗謚號大智律師。”
             
  宋代兼弘凈土的禪師有義懷(989—1060),他繼承延壽之教,一生兼弘凈土。義懷的俗家弟子楊述,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宗曉為義懷徒孫,以弘揚凈土而聞名,著有《樂邦文類》、《禪苑清規》、《念佛回向發愿文》、《觀無量壽經序》、《西方凈土頌》等。義懷的第四代法孫懷深,苦口常勸人修凈土,常建西方道場,集眾念佛,著有《勸告念佛頌》。四川人清了(1089—1151)著有《凈土宗要》,以念佛為公案,禪凈雙修,以“阿彌陀佛”四字為話頭參究,以求開悟和往生。
             
  天臺宗四明知禮(960—1028)建念佛施戒會,結萬人每年仲春念佛。臨終時大聲念“阿彌陀佛”數百聲,安然坐化。遵式(964—1032)召集僧俗專修凈土,寫了很多凈土念佛懺儀的著作,世稱慈云懺主。他行歸凈土,也集眾念佛。他主張“十念”為十口氣念,每晨堅持。他在《晨朝十念法》中說:“修凈業者,須每日稱阿彌陀佛,盡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號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遵式的《往生凈土懺愿儀》,是善導凈土懺儀的發展,其內容十分豐富,是凈土懺法儀規的大成。著名居士王日休(?—1173)著有《龍舒凈土文》并會集《無量壽經》為《大阿彌陀經》,影響很大。另外戒珠(985—1077)編有《凈土往生論》也很有名。
             
  (六)元明時期的凈土弘傳
             
  元明時代,禪宗仍發達,出了多位禪宗大德。凈土宗因進一步深人民間,“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的景象更加壯觀。禪宗大德及有識之士提倡禪凈一致論,以凈土為歸宿。弘傳凈土的主要有云棲襪宏、憨山德清和靈峰智旭。
             
  襪宏大師(1535—1615)字佛慧,別號蓮池,人稱蓮池大師,因住杭州云棲山,故稱云棲襪宏。因見一老太婆每日稱名念佛一萬,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心棲凈土。3l歲出家,參“念佛是誰”開悟。蓮池大師著作等身,均收在《云棲法匯》中,雖是禪宗大德,卻精修念佛三昧,專弘凈土法門。著有《阿彌陀經疏鈔》,是凈土宗重要著作。臨終向西稱念佛名往生,壽81歲。他認為禪凈一致,在《凈土疑辯》中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凈土殊途同歸。”他引用中峰大師語:“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他強調念佛統攝諸行,在《普勸告念佛往生凈土文》中說:“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他主張萬行歸于念佛一行,念佛一行具足萬行。他指出:“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舍,即布施波羅密;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禪波羅密;一心念佛,一念分明,即般若波羅密。仰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他提倡的是稱名念佛,“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之要。”蓮池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八祖。
             
  蕅益大師(1599—1655)名智旭,號西有,17歲讀蓮池大師《自知錄序》與《竹窗隨筆》后皈信佛教,24歲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禪凈雙修,求生凈土,多次閉關念佛。大師專弘凈土,扭轉了當時輕視凈土的潮流,使蓮風一時大振。大師著述甚豐,《彌陀要解》成為凈土宗最重要的注疏之一。其他著作遍涉禪、教、律乃至儒道。他認為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就是廣義念佛,所以教禪二宗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一心念佛者必止惡防非,精進持戒,精進律儀者亦必須發愿決定往生,以一心念佛為事。大師主張持戒是因,凈土是果,念佛必須持戒。蕅益大師指出持名念佛最為簡易奇特,普被上中下三根,又攝事理圓融不思議的方便。所以他勸人應該依蓮池大師提出的信愿行三資糧具足而期生西方凈土。蒲益大師明確提出“大智慧人”,“必須勤念佛”,打破了過去人們認為念佛法門是為中下根者設的方便法門的錯誤觀念,打破了“大智慧人”的優越感,也打破了有的人試圖將凈土法門,人為分裂為所謂“凈土三流”即重理性解悟的慧遠流,禪凈雙修的慈愍流及一心稱名念佛的少康流。他認為凈土宗只有一流,都是凈土念佛流。他說:律教禪,無不從凈土法門流出,無不還歸凈土法門,以凈土法門統攝禪教律,是圓包圓超一切法門的無上妙法。他在《靈峰宗論》卷六中說:“從此諦信念佛法門,至圓至頓,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他主張攝禪歸凈,說:“然了義中最了義,圓頓中極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無如凈土一門……古人本意,原欲攝禪歸凈。”蕅益大師被尊為凈土宗九祖。
             
  德清大師(1546—1623)學澄印,號憨山老人,1617年返廬山建法云寺,專心凈業是著名的歸心凈土的禪師。
             
  到明代,居士持戒念佛思潮興起。與蘇軾“三蘇”并提的“三袁”中的袁宏道(1568一1610)作有《西方合論》被蒲益大師收入《凈土十要》。激進的思想家李贄(1527—1603)也歸心凈土,著有《凈土訣》一卷,勸修凈土。協助明成祖取天下的姚廣孝撰《凈土簡要錄》,勸說除疑生信,求生西方,作《諸上善人詠》,記122人往生西方事跡。莊廣還居士日課佛號五萬聲,編《凈土資糧全集》六卷,述往生凈土行法。

  (七)清朝時代的凈土弘傳
             
  清朝繼承明朝的政策,既扶持藏傳佛教又尊重漢傳佛教和儒學。乾隆通令取消官給度牒制度,使僧尼數量大增,佛教有所復興。但到道光時國運頹敗,佛教更加衰敗。佛教內部各宗融通,已無對立之勢。佛教內部多遵蓮池、蕅益大師的各宗匯歸凈土的主張,甚至雍正也肯定蓮池大師的禪凈合一的主張。清代有截流、省庵、徹悟三大師,大力弘傳凈土。
             
  截流大師(1628—1682)諱行策,其父為憨山大師的朋友,因父親夢見憨山大師人臥室而出生,故名夢憨。大師出家后,精進修行,肋不席地,精修五年而開悟,繼而專修凈業,倡興蓮社,常起精進佛七,曾組織一次長達三年的佛七,只稱念一句名號,唯專唯勤,影響深遠,功德無量。截流大師特別重視真信切愿,成辦凈業,寫有《勸發真信文》,認為只要真信念佛,自然感應道交,必蒙佛接引往生,如磁鐵吸針。截流行策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十祖。
             
  省庵大師(1686—1794)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大師出家后嚴持戒律,日止一食,肋不貼席,終生不懈,精通天臺性相諸學。1719年瞻仰四明阿育王寺佛舍利,五次燃指供佛,常開法筵,講《法華》、《首楞嚴》及《阿彌陀經》。江浙一帶四眾弟子,傾心歸仰。后來住持鳳山梵天講寺,屏諸外緣,專修專弘凈土,結長期念佛會,人稱永明延壽大師再來。大師預知時至,遍辭護法居士后,開示“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說畢,合掌稱念佛名而寂。大師著有《凈土詩》、《西方發愿文注》、《勸發菩提心文》、《續往生傳》等流傳于世。大師特別重視發菩提心,圓成凈業。他痛斥狂禪,指歸凈土,提倡精進念佛,主張先求往生成佛,就是普度眾生。大師對于一些人發愿再生中國,童貞出家,廣度眾生的行人,痛訴為“愚執”。指明求生西方,總攝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省庵大師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一祖。
             
  徹悟大師(1741—1810)諱際醒,號夢東,京東豐潤人。出家后精進修學,通達性相二宗及三觀十乘諸教法奧旨。后來一心歸命西方凈土,專修專弘凈土法門。大師在紅螺山資福寺建成凈土道場。大師往生前一日即指令徒眾設涅盤齋。當日申時對大眾說:“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垂接引,吾今去矣。”在大眾響亮的佛號聲中,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往生。供養七日,白發轉黑,光澤異常。大師著有《夢東禪師遺集》流傳于世。
             
  徹悟大師提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這十六個字,被印光大師楷定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并開示凈宗修持八大要領:
             
  l、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2、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3、以攝心專注而念佛,為下手方便。
             
  4、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5、以堅持四重戒法,為人道根本。
             
  6、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7、以一心不亂,為凈心歸宿。
             
  8、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大師這些開示,理事圓融,外慕諸圣,內重己靈,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運,必完成就殊勝凈業。徹悟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十二祖。
             
  清朝時代,民間觀音信仰,彌陀凈土信仰都空前普及,“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的景象更為殊勝。比如四川省遂寧市的廣德寺、靈泉寺為著名的觀音道場,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觀音會,每次近一個月。周圍數百里民眾,多以村鄉為單位,自發組成“朝山進香”團,唱著佛歌念著佛號,端著香盤,系著統一圍腰,打著旗幟,擊著鑼鼓,到遂寧拜佛,數萬、上十萬信眾每天在遂寧兩大寺院及大街小巷游行念佛,十分壯觀。如此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說明佛教深入民間基層,深人民心,凈土信仰普及到每個家庭。
             
  在清代,凈土信仰在居士中蓬勃發展,念佛社,念佛團,念佛組廣泛成立。弘傳凈土的居士也很多。彭際清(1740—l796)名紹升,字允初,又號知歸子,江蘇蘇州人,1769年中進士,辭官不就,專修凈土,常閉門念佛,發愿回向。57歲時念佛安詳往生,著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等,編有《凈土圣賢錄》九卷,影響極大。胡璉編有《凈土圣賢錄續編》。
             
  楊文會(1837—1911)號仁山,安徽石埭人,發心刻印《藏經》,創設“金陵刻經處”。他通過日本友人南條文雄在日本廣求自唐以來散失的經典,擇要刻印,同時協助日本編輯《續藏經》。他與英人李提摩太,將《大乘起信論》譯為英文,流通國外。他創辦學校,培育佛教弘法人才,設立祇洹精舍,請諦閑法師講天臺宗,自講《大乘起信論》。著名高僧太虛大師,及歐陽競無等,都是他的優秀學生,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四卷,《佛教初學課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說》一卷。楊仁山居士也認真地弘揚凈土,他認為:“凈土一門,括盡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皆趨凈土一門。”他在《闡教編遺編》中與日本友人“陽辯陰資”,批評日本凈土真宗,系統闡述了他的忠于凈土經論的凈土思想。楊仁山被人們稱為“中國近代佛教振興之父”。在楊仁山指導和影響下,譚嗣同、桂柏華、黎端甫、梅光羲、李證剛、歐陽漸(歐陽競無)等,各擅專宗,有獨到造詣,對中國現代佛教都有相當貢獻。夏蓮居居士撰有《佛說大乘清凈平等覺經》)(會集本)及《佛說阿彌陀經》(會集本)。
             
  沈善會是楊文會同時代人。太虛大師認為他是“奪禪超教律之凈土”的代表人物。他主張修凈土,一不可以修定,二不可以參禪,三不可以伏斷妄想,四不可以攝教歸一。認為只要在深信切愿下長時記數持名即可,他特別提倡早晨的十念念佛。他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出聲散念佛名,無間無休。他作偈說:“散念為易,一心為難;舍易取難,過頭狂談”。自修只需信愿散念,深信彌陀他力接引,是清代凈土的發展成果。因此凈土法門在民眾中,在愚夫愚婦,三教九流,下層民眾中,極受歡迎,扎下了極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凈土永遠立于不敗不衰的保證。
             
  (八)近現代凈土的弘傳
             
  從民國至現今,凈土的弘傳有兩個高潮,一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以印光大師為中心的弘傳,一是80年代至90年代以凈空法師為主的弘傳。
             
  印光大師(1861—1941)諱圣量,別號常慚愧僧,陜西合陽人。2l歲出家,讀《龍舒凈土文》而皈信凈土。26歲到紅螺山資福寺研讀大乘經典,妙契佛心,凈業大進。33歲護送藏經由北京到普陀山法雨寺,在藏經樓閱經,勵志精修凈業二十余年,早證念佛三昧。30年代方受信眾啟請大弘法化。1930年于蘇州靈巖山閉死關念佛。一生弘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為人天楷模。有《印光法師文鈔》等流傳于世。自從1917年徐蔚如居士刊行印光大師數篇文鈔后,受教化求皈依的信眾無計其數。印光大師自奉節儉,待人慈厚,事事躬親,注重惜福。廣印經書,結緣流道,不遺余力。敦信因果,盡力弘揚中華傳統道德。大師高擎世法行善積德,出世法念佛求生凈土的法炬,撫慰了民眾備受苦難的心靈,使佛陀正法深入民眾人心。1937年順應妙真和尚等請求,移錫凈土道場蘇州靈巖山寺。1940年冬月初三開示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初四日凌晨又說:“念佛見佛,決定往生。”說完即大聲念佛,晨二時十五分坐起洗手后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發愿,要生西方。”此后端身正坐,口唇微動念佛至五時,如人禪定,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世壽八十,僧臘六十。荼毗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顆,精圓瑩澈,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現。印光大師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印光大師是中國凈土宗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與慧遠、善導等一樣,精通佛法真義,重理論解悟,精修念佛三昧,又承繼了曇鸞,善導的稱名念佛為主的修行行門。既重信愿行又重他力攝持和自力念佛修行。既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重視融通儒家精髓,主張學佛先學做人,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把人天乘的基礎打好。他又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的出世間法教化眾生。印光大師的凈土思想上承諸佛圣言經教,中依凈宗祖師教化,下契近代眾生根機。信眾贊嘆印祖:“法雨老人(指印祖)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云谷。憲章靈峰(蒲益),步武資福(徹悟)。弘揚凈土,密護諸宗,昌明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弘一大師贊同此評價說:“誠不刊之定論也。”
             
  近百年來,高僧大德,雖教學本宗,都行歸凈土。禪宗的虛云老和尚、圓瑛法師,天臺宗諦閑法師、俊虛法師,法相唯識宗的太虛大師、印順導師、律宗的弘一法師等都以凈土法門接引眾生。
             
  我們修學凈土,遇到問題,應該首先請教《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有定論,有開示的,要堅決依教奉行,不必懷疑。印光大師沒有開示的,要進一步參照凈土經典和其他凈土祖師的教導,千萬不要師心自用,以為自己比印祖更高明。這是事半功倍的修學,可以避免走錯路,走彎路。
             
  80年代落實宗教政策后,佛教逐漸得以復興。大陸民眾又可以拜佛,學佛和念佛了。80年代以來中國港臺地區佛教也得了很大發展。
             
  在北京居士林,以黃念祖老居士為主,首先恢復弘傳凈土法門,他著有《無量壽經解》、《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凈土資糧》、《谷響集》等。鄭頌英、張妙首、林克智、張秉全、張育英等著名居士也撰文弘揚凈土。在四川省海山法師、昌臻法師領頭舉辦念佛七。專修凈土的著名道場,如蘇州靈巖山寺的明學法師、山西交城縣玄中寺根通法師、江西九江東林寺的果一上人、傳印法師、大安法師等都在專修專弘凈土法門。臺灣地區的道源長老、妙蓮長老法師、慧律法師及李炳南老居士、李圓凈居士等也在專弘專修凈土。凈空法師以音像方式弘法,他講述《無量壽經》(夏蓮居會集本)的錄音、錄像帶,在各地廣泛流通,接引數以千萬計的民眾修學凈土法門,掀起了新一輪民眾修學凈土的高潮,功不可沒。
             
  民國期間其他宗的大德都歸心凈心,弘揚凈土。倓虛法師寫有《念佛論》,諦閑法師教補鍋匠弟子老實念佛,站著往生了。寶靜法師講《彌陀要解》,圓瑛法師三次夢見佛陀教他弘揚凈土,他后來專門講《彌陀要解》等凈土經論,將自己的方丈室改名為“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凈土。弘一大師三次求皈依印光大師,他雖為律宗祖師,但行歸凈土,臨終時寫“悲欣交集”后吉祥臥,念佛往生。禪宗大德120歲的虛云老和尚,接引眾生時,只教人念佛。四川禪門巨匠四川樂至報國寺中興大德離欲上人,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在成都北門創立了“離欲念佛堂”,教人念佛求生凈士。凈土宗在中國的弘傳,雖有高潮和低潮時代,但一直沒有衰敗,沒有斷裂,而是在民眾中一浪高過一浪地不斷發展。中國佛教各個宗派中,沒有哪一個宗的信眾有凈土宗多,比得上凈土宗深入各界民眾中,扎根基層人心中。可以預言,凈土宗將更加普及到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心中。

             
  四、凈土宗十三祖師譜系
             
  在上文我們已略述過凈土宗十三祖師的生平及思想。在這里只簡單小結一下凈上宗十三祖師的譜系:
             
  凈土宗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凈土宗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凈土宗三祖南岳般舟承遠大師
             
  凈土宗四祖五臺竹林法照大師
             
  凈土宗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凈土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凈土宗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凈土宗八祖杭州云棲蓮池大師
             
  凈土宗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
             
  凈土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師
             
  凈土宗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
             
  凈土宗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
             
  凈土宗十三祖蘇州靈巖印光大師
             
  凈土宗前十二祖師是印光大師審定的,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是四眾弟子一致推舉的,現已約定俗成,而且也是很恰當的,不應再變動。
             
  中國凈土宗十三祖師譜系,與其他宗不同,不是師徒法嗣直接傳承,而是凈土祖師直接從釋迦世尊、馬鳴、龍樹、世親菩薩接受傳承的。這也是凈土宗特別殊勝的特色之一。
             
  凈土宗祖師,都是乘愿再來的菩薩大士,其本跡是不可思議的。弘傳凈土應當“以凈土經論為準則,以祖師教法為依止,以信愿持名為綱宗,以誠敬實修為要務”。對凈土祖師的教法,一定要依教奉行。凈土宗祖師依時節因緣,弘法凈土時各有特色,在信、愿、行、自力和他力等方面各有側重,比如曇鸞大師更重愿,善導大師更重信,少康等大師更重持名念佛,慧遠大師等更重自力觀想念佛,重念佛三昧,徹悟大師重執持名號,且重散心念佛。印光大師是凈土宗集大成者,他對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重他力接引,也有很多中肯的評價。印光大師既重自力信愿念佛,又重他力接引。由于近代科技昌明,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福薄慧淺,他還特重學佛先學做人,重視道德倫理的重建。他繼承永明大師“萬善同歸”思想,還印贈很多儒家道家善書,如《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等。印光大師的思想是極其豐富的寶庫。修學凈土宗應該首先依止印光大師。依止印光大師就是依止凈土宗諸祖師,就是皈敬釋迦、彌陀真實教義。
             
  由于凈土法門是圓包圓超一切法門的特別法門,它是從唐代起就一直獨立存在的有完善體系的宗派,并不是附屬在其他宗派之下的寓宗。其他通途法門宗派的祖師對凈土教法也有很多評述。但凈土是有宗,其他多為空宗,凈土講信愿行,自他二力感應道交,其他法門講唯心凈土。印光大師明確楷定,有凈土就是有信愿行,求生西方凈土,而不是“唯心凈土”。因此其他祖師,如三論宗吉藏大師,攝論宗的迦才大師等及站在禪宗立場上評述凈土的思想,只能起參考作用,否則會越學越混亂,有損對印光大師為代表的凈土正信。

             
  五、凈土宗研究弘傳的原則
             
  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以凈土經論為準則、以祖師教法為依止、以信愿持名為綱宗、以誠敬實修為要務”,我們認為這是凈土宗研究弘傳的原則。
             
  一、以凈土經論為準則
             
  凈土法門是釋尊金口無問自說的,十方諸佛共弘的,千經萬論述及的大乘無上妙法。我們對凈土法門的深切信解,都是建立在凈土經論的圣言量基礎上的。凈土法門所依經典,主要是五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普賢行愿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往生論》。我們弘傳凈土法門,必須一絲不茍地謹遵凈土經典,嚴格地以凈土經論為準則。凡是與經土經論有違的言說,我們都堅決抵制或回避。只有這樣才不致迷失凈土弘傳的方向,才不致讓信眾走彎路,甚至誤入歧途而盲修瞎練。也只有以凈土經論為準則,才能做到僧團無諍,四眾團結。
             
  在修學中,培育弘法骨干樹立正知正見很重要。弘傳凈土首先要講清楚凈土法門的綱領及修持方法,傳授八關齋戒,講臨終助念的利益及方法,影響帶動四眾同修。他們回到原來的寺廟或者家庭,知道怎樣具體行持,推動了當地寺廟及基層的念佛活動。
             
  對如來世尊的圣言量,對佛經佛語,我們只能依教奉行,理解的要奉行,暫時未解悟的,要在奉行中去悟人佛的知見。我們切不可以篡改、割裂,否定乃至詆毀佛經佛語,我們也不可以師心自用,以自己分別意識及世俗知見去解釋。我們弘傳凈土法門的一言一行都要以凈土經論為準繩。對于非凈土經典,只要是佛陀金口宣說的都是絕對真理,都是圣言量,有能力有機緣的我們都鼓勵去廣泛深入學習,以加深對凈土法門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堅定我們的信念。對于條件不具備或老年居士,我們應鼓勵他們遵循蓮池大師的教導“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以增強他們的信心,而不要雜修或轉修其他法門。
             
  二、以祖師教法為依止
             
  學修弘傳凈土法門應以祖師教法為依止。從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結蓮社,開創大規模凈土法門的弘傳先河以來,經過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蓮池、蕅益、行策、省庵、徹悟、印光形成中國凈土宗的十三祖師傳承法系,這一法系是得到普遍認同的。他們與對凈土宗很有貢獻的曇鸞、道綽、慧日及其他宗行歸凈土的祖師,如智者、窺基、知禮、太虛、弘一等的教法都是極重要的。這些東土祖師根據凈土經論,根據時節因緣,根據弘傳對象,應機施教,在凈土信愿行及自他二力等方面各有側重,因此各有特色,但他們都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他們的教法都是中國凈土宗的教法。將他們分成什么純自力、純他力及自他二力三個流派的日本式分割法是欠妥的。這些祖師都是有修有證的過來人,不少人本來就是倒駕慈航的佛菩薩。我們對他們只能起恭敬心,依止心,絕不能起分別心,把他們對立起來,甚至貶低他們,詆毀他們。我們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根機,融通、選擇某些祖師的教法作為個人修行的依止。這是很重要的。如果用某個祖師的教法去否定其他祖師的教法,那么中國凈土宗內部就永無寧日,就會危及中國凈土宗的基礎,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比如有人稱凈土法門是他力教(即神權教),攻擊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修般舟三昧是純自力的慧遠流,認為慧遠不懂凈土真義,否認他是凈土宗初祖。我們是不能認同這些觀點的。
             
  三、以信愿念佛為綱宗
             
  凈土法門信愿行是往生凈土的三資糧。蕅益大師對三者的關系開示得很清楚:“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他又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淺。”弘傳凈土法門,指導信眾學修,要在信愿行三個方面下工夫,三者是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信愿行不具足,就是印光大師指出的“無凈土”。有人主張只要信,不需個人任何修為,任憑彌陀救度,這是他力神教。有的人只愿去極樂享受彌陀早已備好的珍果,這與大乘菩提心悖逆。有的人雖念佛,但不發愿求生凈土,這也就不是凈土法門。有的只提多多念佛說念上一千萬聲,即可成就,而無信愿的保任,這也只能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的。有的甚至反對念佛,說什么凡夫不可能念佛,是佛念我而不是我念佛,這更是外道邪說。
             
  我們在弘傳凈土法門時,應該首先要求信眾學佛先學做人,深信因果,再心歸凈土,深信世尊教導:“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堅信凈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癥良藥。再引導信眾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切愿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再鼓勵勸誡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我們還應盡力幫助信眾,深信凈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特別妙法,建立只要信愿行具足,人人皆得往生的信心。我們應反復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這一凈土宗的十六字綱領,這就是以信愿行為綱宗。
             
  我們應堅持并努力推廣臨終助念活動。四眾同修,在臨命終時,均應安排助念七天,晝夜不斷,僧人和清眾均應參加。并說服居士的親屬,不得哭泣,參加助念。應廣泛建立助念組,將志愿參加者,按居住地區組成小組,平時組織成員學習《臨終助念須知》,屆時就近參加助念活動,形成制度。
             
   四、以誠敬實修為要務
             
  佛法是講求實修實證,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內心證悟的心法。佛法不離世間。佛教一方面要人世間與社會相適應,另一方面也要出世間精進修行,這兩者都不可偏廢。以誠懇心恭敬心老實修行,是我們行持的要務。
             
  應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提倡捐資助學,修橋修路,救濟貧困,慰問孤獨病殘,大大改善佛教在社會上民眾中的形象。
             
  凈土寺院應加強內部建設,謹嚴戒律,純正道風,僧團六和,建成環境安寧的修行的道場。應堅持“以戒律為基礎,以般若為指導,以凈土為歸宿”的方針,嚴格執行“共住規約”,注重威儀;對不能持戒者,堅決遷單。僧人長年組織學習,注重修持;一般不作經懺佛事,不搞盈利性質的商務。僧人衣單費不要太高,不蓄錢財。加強培育弘揚凈土的人才是極為重要的。
             
  引導信眾老實念佛,誠敬實修是弘揚凈土的主要任務。

上一篇:《凈土修學導引》第三章
下一篇:《凈土修學導引》第一章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自在精品国产浪潮|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小说| 国产精品第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91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777|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最近2019好看的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专区日韩视频| 日韩视频永久免费观看| 91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专| 亚洲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女主播| 欧美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久久久亚洲影院你懂的| 中文字幕精品av|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丰满老妇厨房牲生活|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 亚洲午夜性刺激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9色|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亚洲欧美三级在线| 亚洲wwwav|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97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亚洲三级av在线| 精品一区电影国产|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亲子乱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久女人电视剧免费播放下载| 精品日韩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