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性法師講述
小凈土文為宋朝慈云懺主遵式法師所作。遵式法師字知白,俗家姓葉,浙江寧海人,母親王氏,乞觀音而生,從小就隨母持念觀音圣號。稍長依天臺東掖山義全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后,初學律宗,繼學天臺,弘法各處,后住天竺寺撰寫凈土懺、金光明三昧懺儀等,以師所撰懺儀甚多,世稱百本懺主。領眾懺講不絕,德聞于朝,宋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慈云,人稱慈云懺主。明道元年間示寂,住世六十九載。
依叢林規矩,繞佛后,三稱三菩薩名號,及回向發愿文,都是跪唱的,邊唱邊觀想,所以,又叫‘觀文’。現在,或許是人少的緣故,大多敲木魚直念,念時須至誠恭敬,方得受益。現僅略釋,內中道理,大概前面都講過了。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專心一意,將身心生命都皈投依靠在極樂世界,彌陀導師的地方。
愿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
祈愿阿彌陀佛以凈光照我,滅除罪業,‘慈誓’指四十八愿,以四十八愿攝受我,使令道業精進。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
我今一心,稱念佛名,為菩提道業故,先求生凈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佛初發心,作法藏比丘時,于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愿,廣度眾生,同生凈土。此即前面所講的第十八愿,十念得生,多念當然更好,最少乃至臨終十念。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以發菩提心念佛為親因,眾善奉行作助緣,期能證入阿彌陀佛廣大誓愿海中(海,廣大也。),得佛殊勝利益。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蒙佛大悲愿力加被,令善根增長,罪障消除。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娑婆業盡,凈土緣成時,能如古來凈宗大德,預知時至,減少掛礙。
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身沒病苦,像脫衣般的自然,心里沒有絲毫貪愛戀慕,意地不顛倒,佛號句句清楚明白,如入定一樣。
古德許多坐脫立亡的榜樣,王打鐵是立,禪宗鄧隱峰禪師倒立而寂,衣竟不垂,推也不倒,沒辦法,請其也出家的妹妹來,對禪師說:‘哥!你生時作古董,死了也作古董,我看你可以下來了!’一指點之,即倒。
佛及圣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
往生時,瑞相現前,佛及圣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屈伸臂頃,即到蓮池。
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得上品上生,往生馬上花開見佛。‘佛乘’至極圓頓的一乘妙法。聞佛說一乘妙法,頓悟佛之智慧,得不退轉。
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隨佛往十方世界廣度眾生,圓滿無上菩提大愿,究竟成佛。
沿襲獅山習慣,這句須重復念,以加強心愿。
愿我臨終無障礙,彌陀圣眾遠相迎;迅離五濁生凈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后人在小凈土文后加‘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偈,我二十多歲時,從‘念佛要略’一書中錄出此偈,覺得較他偈圓滿,故取代之。念佛要略一書,現在不見流通。
這首偈愿往生證不退轉,再來度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是往生的目的,義較周全。‘愿生西方凈土中’偈,似單求自己往生,比較不圓滿。
另有大慈菩薩發愿偈,‘大慈菩薩’查不到歷史,大概是修凈土宗的大德。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諸佛所證理體,平等無二,并無差別。若以度生愿力而言,阿彌陀佛愿力、凈土較為殊勝,故云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明其第一的原因,愿力殊勝,威德神通殊勝。
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前兩句是皈依懺罪,后二句是眾善回向。盡身心皈命,懺悔身口意三業諸罪,凡所修一切功德,悉皆回向西方,以萬善莊嚴凈土。
愿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明臨終瑞相。愿念佛人,同得感應,或夢中見佛,或定中見佛,或開眼閉眼,佛在眼前,臨終圣境現前,隨佛往生。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凡見聞者,皆發心精進修行,同生極樂世界,共了生死,再隨佛往十方國土,廣度眾生。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愿度眾生,總愿成佛道。
即晚課中的四弘誓愿。
虛空有盡,我愿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縱使虛空有盡,我的愿力也無窮無盡。表愿之廣大也。后兩句,原本無,由后人根據華嚴經加入,希望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的意思,是最簡明的四句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