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論所說十二有支因果總有五種:一、等起因果,即前前支為因,后后支為果,由前前支勢力為因,平等引起后后支得生起故。十二支中無明唯因,老死唯果,其余十支亦因亦果。無明為什么唯是因支呢?因為無明以前再無分支,無所從起,故唯是因支。老死為作么唯是果支呢?約一期相續說,老死無所再起,故唯是果支。其余行等十支,前有所從的因支,后有所起的果支,對前所從的因支,自己是果,對后所起的果支,自己是因,是故亦因亦果。如《瑜伽師地論》第十卷說:‘問:幾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DIV>
二、本末因果,無明、愛、取三支,體即煩惱,是生起業、苦的根本,故無明等三唯是因支。生、老死二,唯是果支,因為生與老死,體即苦法,是惑業的果,及識等五種之果故。其余識等七支,亦因亦果,是煩惱之果,生老死之因故。如《瑜伽師地論》第十卷說:‘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余,亦因亦果?!稚c老死。唯是果末,前六支即愛、取、有三乃是因本,受支通因果通本末。如《瑜伽師地論》第十卷說:‘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取、有三說為因分。幾說為果分?謂后二說為果分。幾說為雜因果分?謂所余支說為雜分。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后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芊N子以觸為緣,是后際現行受果的因,故后因受。現世生死位的現起報受為緣生愛,是前際受種之果,故名果受。受通種現,故說為雜分。問:識等五支,皆通因果,何以偏說受為雜分呢?答:識等五支,唯取種子,從受起愛,多因現起果受而生,故于受中通說因果,識等四支,唯種為緣,不要起現方生后支,故不為例。
三、異熟非異熟因果,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及生老死七法是果,識等五支種子望生老死二支來說,雖然五種是未來生老死苦果的因,但于現世位亦說五支為現行,即約在生老死位中的識等五現行法而說,故七支皆是其果,異熟法故,亦正果體。其余無明行及愛取有五支,則唯是因法,非異熟果故。如《瑜伽師地論》五十六卷說:‘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余支是因所攝緣起?!?/DIV>
四、熟未熟因果,這里所說的熟,是熟變和正熟:未熟名因熟變正熟名果。十二支中,前七支是因,猶未熟故;后五支是果,由已熟故。即愛取是前無明之增長,故愛取是無明之成熟,有支是前業等種為愛等所潤將熟得果,是行等六法熟故;生老死二支正是熟時;故皆后果。《雜業論》本事分中三法品說:‘于因時有能引所引,于果時有能生所生。’于因時有能引所引,即無明等前七支是因,猶未熟故。于果時有能生所生,即后五支是果。名已熟故。
五、正熟非正熟因果,正熟即正成熟時,非正熟是因,正熟是果,即前十支是因,非正熟故;后二支是果,是正熟故。《瑜伽師地論》第九第十卷等,皆說能引支的無明行,所引支的識等五種,俱是牽引因,引生老死二種果故。愛取有是能生因,近生老死故。生老死是引生二因之果,是正熟果體。故《成唯識論》卷八說:‘以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艏s識等五當生位說,雖然亦是果法,然此明正熟時分定體,故不取說。
以上所說十二支相望的五門因果,攝諸經論所說因果意義,更無增減。
六、能所引生
十二有支,在遠近因果,和已潤未潤的因果關系上,諸支相望。《緣起經》、《瑜伽論》、《對法論》、《成唯識論》等,皆略攝為四支:一能引支、二所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一、能引支,體即無明行。由無明于諸諦境無智為先,造諸業行,熏習在第八識中,能引熏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果的種子,故名能引支。如《成唯識論》卷八說:‘一能引生,謂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m無明行二與生老死為引因體,然前十支俱是因故,不可遠望生死老二果為能引支,故但望近所熏增的識等五種名為能引。
二、所引支,體即第八本識內,由前六無明行為增上緣所熏習的親生當來的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果的因緣種。識等五種雖是當來五果的親因緣性,正是當來五果的引因,識等五果種子未被行支熏時,不能堪生現行,由加行支熏發,即堪生現行。故從前二支為增上緣的引發勢力,說名所引支。如《成唯識論》說:‘二所引支,謂本識內親生當來異熟果攝識等五種,是前二所引故。’《集論》中說識亦是能引,那是指業種名識支而說,故與《成唯識論》說識種名識支是所引全不相違,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業種說俱名識故,所以彼經亦說識支通能所引。
問:識等五種是前后熏發呀?還是一時熏發呀?答:一時熏發。既然是一時熏發,為何說有七后呀?這在《成唯識論》里有二義答釋。第一識如論說:‘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是同時,而依伴主、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圣教假說前后?!冻晌ㄗR論述記》解釋這段文義說:‘謂本識為主,異熟主故。謂伴,非主異熟,助伴生故。就彼四中(名色、六處、觸、受),名色是總,體性寬故;余三是別,義用狹故。就后三中,六處是勝,愛等依故;余二是劣,依處生故。就后二中,觸是因勝,能生受故;受是果體,觸所生故。由此五支攝如是等就各相異,故諸圣教假說前后,體實同時。’第二答釋如論說:‘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后?!@就是說,依于當來世識等五果法生起分位有次第,假說因五種有前后:或依現在已現起分位有次第,說因五種前后不同,不是行熏習時,及實生果有其前后。
三、能生支,體即愛、取、有。能近生當來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由迷內異熟愚,迷外增上果愚、以境界受為緣,發起貪愛煩惱,緣愛復生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即由此愛取勢力,合潤前能引中的業種,及所引中的識等五種轉名為有,有當果故,唯有支種子正名能生因,但經愛取合潤后,才能令其種子近生當來世生老死果,故愛等皆名能生因。《成唯識論》說:‘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謂緣迷內異熟果愚,發正能招后有諸業為緣。引發親生當來生老死位五果種已。復依迷外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起貪愛。緣愛復生欲等四取。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有后有果故?!m然受取二支亦能潤前能引因中行種,及所引因識等五果種子,約這一意義來說,愛取亦應當名能潤因;但由愛取近潤有支,有支中種子堪生現行,愛取能令他生,以近生當來果,約此特勝意義,但說名能生而不名能潤。
四所生支,體即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的果,故名所生。從中有初生以后,至本有中隨其壽命長短的未衰變位,皆是生支。諸衰變位隨其多少時間內心色俱衰總名為老。身壞命終,入滅相位,即名為死,如《成唯識論》說:‘四所生支,謂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故。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諸衰變位,說名為老。身壞命終,乃名為死?!纤蓝Вm然亦為前能所引因的果法,但以果望因遠,未潤之時,無生果堪能,近由愛等生故,但名所生,而不名引果。
以上根據《成唯識論》把十二有支略攝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立表如(表四十二):
(表四十二)
七、廢立
一、老死,十二支中,為什么諸支各別建立,唯老與死合立支呀?《成唯識論》說:‘老非定有,附死支立?!驗橛星樵谝黄谙嗬m中,不一定由老而后死,胎兒、嬰孩、少年、壯年皆有死者,為顯離老得有死故,所以老附死立支。此即由缺定義故不立。問:亦離老得有生,何不附生立老呀?答:老是變異,死是離滅,老與死相順,故附死立支。生位未衰,不依生立。問:老支不定,附死合立,病亦不定,亦應合立?這如《成唯識論》說:‘病何非文?不遍定故。’病法第一是不遍三界五趣。上二界全無疾病,六欲天亦無,以諸天五衰相現皆死,非是疾病。地獄極苦逼迫。疾苦即是輕微苦,地獄無病苦故。故病苦不遍界趣的。第二是不定,唯人、畜、鬼三趣有病,但亦不定皆有,如尊者薄拘羅年過八十曾無小疾。由病不遍不定,故不立支。老在有情中雖然也不定有,但因其遍諸界趣,故立為支。因為諸界趣中,除中夭者外,非中夭的有情,臨命終時根識皆有衰朽行故,如《涅槃注》卷十九說:‘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由老遍三界,故立為支,所以不同于病。
二、名色,問:若由遍故老得立支,病不遍故不得立支,則名色亦呈不遍,以無色有情,但有意處,何有色名?有色界中色界全分,及欲界化生有情,皆六處頓起,無有名色,既是不遍,何故立支?依三義答釋:(一)定故立支,隨具趣生所應有名色處的有情必定有名色故。病即不定,不可為例。在四生中的胎卵濕三類生的有情,乃至六處未圓滿以前,決定有名色。非是胎等三生有而不定,故名色亦得建立為支。(二)遍故立支,因為名色亦是遍有,有色界中的化生有情,初受生位,雖然頓具色等五根,而未有明利的作用,尚未生觸,但名名色,不名六處。故名色支亦定亦遍。(三)無色界有,初生無色的有情,雖然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處,是名色攝。如《瑜伽論》九十三卷說:‘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于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后當更生?!纱私套C,故知無色界亦有名色支。
三、愛支,問:若遍立支,愛非遍有,豈可立支?以生于惡趣的有情,于彼惡趣處不生希求的愛故。答:由定故立支。以凡是不求無后有的有情,生在善趣中決定有愛故。其得不還果的圣人,命終生他地潤生,雖不現起愛,有愛取種子潤生(有煩惱處方生彼處)定有種故,亦名為定。又生惡趣有情,雖彼不愛當生處身,于現在自身及以我為緣的現在境,亦起貪愛,故愛亦遍有。至于《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說惡趣有情無有希求,那是依無有希求當來惡趣身愛說,不是說彼趣有情全無有愛。
四、生引,問:為什么于所生支合立生老死,于所引支乃別開立識等五支呢?答:識等五支正在因位,差別之相難以了知,乃依當來生起現行位別立五支。果位既是現行,差別相易了,故總立生老死二支以顯三苦。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上卷說:‘復言,世尊!生顯何苦?世尊告曰:生顯出苦。復言,世尊!老顯何苦?世尊告曰:老顯壞苦。復言,世尊!死顯何苦?世尊告曰:死顯苦苦。’
五、發潤,(一)問:一切煩惱皆能發業,為什么總立無明:答:雖諸煩惱皆能發業,而無明發業作用增盛,以具十一殊勝故:(1)所緣殊勝,遍緣染凈品法故。(2)行相殊勝,隱覆真實,顯現虛妄以為行相故。(3)因緣殊勝,普于惑業生雜染,能作因緣根本依處故。(4)等起殊勝,能發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5)轉異殊勝,即此無明能轉作四種無明緣:[1]隨眠轉異無明,[2]纏縛轉異無明,[3]相應轉異無明,[4]不共轉異無明。(6)邪行殊勝,于諸諦中能發起增益損減二種邪行故。(7)相狀殊勝,無明有二種相:[1]微細自相,體性微隱難知。[2]遍于愛、非愛、俱非境界,共相轉故。(8)作業殊勝,無明略有二種所作事業:[1]普能造作一切流轉所依事業。[2]普能造作一切寂止能障事業故。(9)障礙殊勝,障礙慧根勝法,及聞所成智等廣法故。(《成唯識論述記鈔》謂勝法即四菩提法,廣法即真如,遍一切法故。)(10)隨縛殊勝,三界中乃至有頂有情,無明隨眠隨縛,未缺未滅故。(11)對治殊勝,二種妙智所對治故。即少分無量法界智(聲聞獨覺)和全分無量法界智(菩薩佛)。十一殊勝義,廣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說,這里不廣引證。
(二)問:潤生遍諸惑,何以但立愛呢?答:雖然一切煩惱皆能潤生,但于潤業位愛力遍增,故唯說愛。諸論唯說四愛為集諦故:(1)自體愛,即于現果起貪愛。(2)后有愛,即于當來世果身起貪愛。(3)喜貪俱行愛,即于已得六塵境界起貪愛。(4)彼彼希愛,即于未得六塵境界起貪愛。這四愛在《瑜伽師地論》五十五卷中,如前集諦所引,又經論中皆說貪愛如水,于業種能沃能潤,故不說其余的煩惱。
(三)問:發業的煩惱亦多,而只立一無明,潤生的惑為什么分立愛取呢:答:如豆生芽,要以水數數灌溉方生苗芽。愛潤業種也足這樣,要數沃潤,方生有芽。且依愛的初后,分立愛取二種。發業之義,不可重發,所以但一無明支;如一芽生,不可再生。
(四)問:取攝行惑,體既通余煩惱,如何但說愛增名取呢?答:雖然取支中攝諸煩惱,愛潤生勝,說是愛增,非說絕無其余諸惑。《瑜伽論》八十九卷說:‘當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為取故?!?/DIV>
六、無明,問:諸緣起支,若生此地中十二支,皆唯與同地十二支為緣呢?亦容許與他地十二支為緣呢?答:總起來說,諸緣起支皆與自地支為緣,但所發行支,亦有依他地無明為緣的,如下地無明發上地行支。這就是說,十二支中,十一支全,無明一支少分,皆唯與自地緣起為緣,無明少分下地能發上地行支。如身在欲界初伏欲界煩惱的有情,能起上地未至定,既名行支,應是下地無明所發,以初伏下地染者,未離盡下地九品煩惱,不能得上根本定而起上地無明故。所以身在欲界初起初禪未至定行支,即是欲界不善無明能發初未至定行支。如是初禪起二禪未至定,即由初禪無明支能發第二禪中未至定行支。乃至非想地未至定,即是無所有處無明支能發非想地行支?!冻晌ㄗR論》卷八說:‘諸緣起支,皆依自地。有所發行,依他無明。如下無明,發上地行。不爾(若不許無明發上地行)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未至)定,應非行支;彼地無明,猶未起故?!@里應該注意的有兩點:(一)異地無明發異地行支,唯指下一地無明發上一地說,如欲界無明只能發初禪未至定行支,不能發初禪根本定行支,更不能發第二禪未至定行支。唯得鄰次,不得隔越。(二)必無上地無明能發下地一切行支的道理,假若退起下地心,即有自地煩惱,由自地無明發自地行支故。
七、受愛,問:既許無明與異地行支為緣,亦應異地受支得與異地愛支為緣,則從上地生到下地,從下地生到上地的有情,其能潤當生的愛,是以當生地受為緣呢?還是以現居地受為緣呢?答:異地受不與異地愛為緣,潤生愛皆依自地愛。若自地死生于自地,其潤生愛定依自地受為緣。若異地死生于異地,其潤生愛,亦定依當生地愛為緣;如欲界死生初禪地,即依當生初禪地受為緣而生愛。故潤生愛皆依同地受為緣?!冻晌ㄗR論》說:‘從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緣何受而起愛支?彼愛亦緣當生地受,若現若種,于理無違?!@就是說,俱時現行受和前時種子受,都能為緣生愛。與現行受同時相應的染受,就是境界受,境界受即無明觸為緣所生染受,此染受即觸為緣生愛。種子受即識等五果中異熟受支種子。及境界受種子,亦能為緣生愛。問:發業的惑既可與異地為緣,為什么潤生的惑就不可以依異地為緣呢?答:發業是等起因,疏故通異地;潤生是生起因,親故唯自地。故受為緣生受。與無明為緣發行,不可例同。
八、定世
總上所說十二有支,在小乘一切有部論中,都是以五取蘊為體,建立為三世兩重因果。無明、行兩支,是過去世的惑業,為招感現世識等五支果法的因,故無明行是過去二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由過去世無明行所招感的現在世的五支果法,故識等五支,是現在五果。這是一重因果關系。愛、取、有三支,是現在世的因,愛取是煩惱,有是業行,現在世中由愛趣有起惑造業,為招感未來世苦果的因,故愛取有三支是屬于現在世的三因。生老死二支,是由現在愛取有決定招感的屬于未來世的苦果支,故生老死是未來的二果。這又是一重因果。如是十二有支,就成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兩重因果。列表如(表四十三):
《大乘唯識論》中,于十二有支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這前十因支,與后二果支,定不同世。以十二有支是約分段生死的異熟因果來說的,異熟因非造業之身即可受果。既然異熟因果是約有情身生死以為世,故因果支定不同世。以造因時非即受果時故。亦非現業得果可以是十二支故,但十支因中,前十支與愛、取、有三支,可以異世,可以同世。若順生受的業(即下一生)其世必同;即現世身中由無明發業,熏成
(表四十三)
業種及識等五果種子,又起愛取潤發六轉名為有,故前支與愛、取、有,成為同世。若順后受業(第二生)乃至后后報業,則前七支與愛、取、有,定是異世;以在現世身造業,雖熏成種,至后后世將受果報的前一世,才起愛取潤發轉成有支故。有部論師,愛、取、有三支,與前七支中無明行二支,定不同世,與識等五支定得同世,故現在有八支決定同世。若《唯識論》中,現在必無八支同世的。但可以有十支、七支、三支,定得同世。即現在十支因,未來二支果,是十支同世。若現在起無明行等七支因,下一世起愛取有,第三生起生老死果,是七支同世。若過去起無明行七支,現在世起愛取有三因,未來起生老死二果,是三支同世。故定無現世有八支同世者。
十二支中,若生老死二支,愛取有三支,無明行等七支,各定同世。由無明發業熏報種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別世。起愛取潤前六種轉名為有,亦非異時,故愛取有三決定同世。生老死同世可知。故二、三、七支各定同世。
此上所說因果,即《成唯識論》對于十二有支定世的說法。即十支是因,二支是果,因在過去世,果在現在世,或未來世。因在現在世,果在未來世。此即二世一重因果。若約因果貫遇過去現在,和現在未來的兩門道理來說,因果實亦通于三世:即約過現門說,十因是過去世,二果是現在世。約現未門說,十因是現在世,二果是未來世。由此十二有支,但立一重因果,即顯三世俱有。建立輪迥,和破除斷常二執。說有十支因,即破常見,說有二支果,即破斷見。因為既是有因,因必招果;既是有果,果必是因所招,由此破除斷常二見而貫三世,故不必如有部論師安立兩重因果。如《成唯識論》說:‘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回,及離斷常。施設兩重,實為無用。或應過此,便致無窮?!⒈砣纾ū硭氖模?/DIV>
(表四十四)
九、剎那緣起
定世中所說的緣起義,是約有情的異熟因果而說,由三世異故,名分段緣起。實際說來,在有情的生活活動中,一剎那間亦具足十二支,名之為剎那緣起。即:癡為無明支,思為行支,心為識支,余為名色支,六根為六處支,觸心所為觸支,領納的受心所為受支,于受起貪為愛支,其余的煩惱為取支,身業語業為有支,諸法起用名生支,變異相名老,無常為死,是為老死支。
十、雜染相攝
有情生死相續,總起來說,由惑、業、苦三雜染;發業潤生的煩惱名惑,能感后有的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的眾苦名苦。這惑業苦三,應知總攝十二有支;即無明、愛、取三支,屬于惑攝;行、有二支,屬于業攝;其余七支,屬于苦攝。如有頌說:愛取無明惑,行有二名業,除五余七支,一一皆名苦。立表如(表四十五):
(表四十五)
若細分別,無明愛取三支是惑所攝,行全支及有支一分是業所攝,有支中除識等五種,以非業故。識等五和生老死共七全支,及有支中一分,即已潤的識等五種,是苦所攝,如《成唯識論》說:‘惑、業、苦三,攝十二者,無明、愛、取,是惑所攝。行、有一分,是業所攝。七、有一分,是苦所攝。’立表如(表四十六):
(表四十六)
十一、諸門分別
一、假實門:十二文中,無明等九支是實有:有、生、老死三支是假?有支為什么是假呢?因為它是為愛取已潤的行、識、名色。六處、觸、受六支種子,合名為有故,離行等六支,別無自體,所以是假。所潤的行等六支中的識等五種至現起時,顯生、異、滅三相位的差別,初起名生,變異名老,離滅名死,其體即識等五支,故生老死是假非實。《瑜伽師地論》五十六卷說:‘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余有支是實有法?!?/DIV>
二、一事非一事門:事就是體,一法為體的有支,即各一事。二法以上為體的有支,即非一事。十二支中,無明、識、觸、受、愛五支是一事,以無明支唯無明為體,識唯本識為體,觸、受、愛三支各唯以觸、受、愛心所為體,五支皆不通他法,故皆唯是一事。所余諸支,其體皆通二法以上,故非一事。如行支通色心,即行支中身語二業是色,思心所即心,故行體是多法。取支通余諸惑。名色等通多法可知。故除無明等五支是一事外,所余諸支皆非一事。《成唯識論》卷八說:‘五是一事,謂無明、識、觸、受、愛五。余非一事?!惰べふ摗返谑碚f:‘幾一事為自性:謂五。幾非一事為自性?謂余。’
三、染不染門:染即煩惱,不染通善無記。十二支中,無明、愛、取三支唯是染污,是煩惱性故。識、名色、六處、觸、受、及生、老死七支,體性唯是不染,是無覆無記性故。行、有二支,通染不染;行通善染,有亦通無記故。《成唯識論》說:‘三唯是染,煩惱性故。七唯不染,異熟果故?!嗤ǘN。’
四、獨雜分別門:獨是此體為支,不與余支相交雜,即名獨相。與余支交雜,名為雜相。十二支中,無明、愛、取三支、自體為支,不與余支交雜故。其余九支,皆是雜相:行支及識等五支轉名為有支及生老病死故。即有支及生老支亦名為雜,體無異故,用他成故。《成唯識論》說:‘無明愛取說名獨相,不與余支相交雜故。余是雜相?!?/DIV>
五、色非色門:十二支中,無明、識、觸、受、愛、取六支,唯是心法,不通色法。其余六支,通色心二法。行支通三業,意業是心法,身語二業是色攝。名色支總括五蘊,心色全具。六處支通二蘊,五根名色蘊,意處即識蘊,行等六支,轉名有支,故有通色非色。五蘊現行名生支,五蘊衰變名老,五蘊壞滅名死,故生老死皆通色心。
六、有漏無漏門:十二有支,皆是有漏,唯有為攝。無漏無為非有支故。
七、三性分別門:三性即善惡無記。十二支中,無明、愛、取三支,唯通不善和有覆無記。欲界無明正發業者,唯是不善性故(助可無記)。欲界愛取,亦通不善無記二性;愛通不善可知,為什么通無記呢?因為潤生位愛是有覆,故愛通無記。取中包括一切煩惱,通無記可知。但欲界四取(欲取、戒取、見取、我語取)則唯是不善性。若上二界,無明、愛、?。ㄎㄓ幸娙?、戒取、我語?。┤В晕o記。行支唯通善惡,不通無記,無記業不感果故。有支通三性。行等六支合為有故。其余識等五及生老死七支,唯無記性,是異熟性故。雖然七支在分位中容起善染,但非體染,故七支體唯是無記性攝。
八、三界分別門:十二支皆通三界。雖通三界,但有分有全,欲界攝十二支全,色無色界攝十二支少分。這里簡略地分別解說如下:
(一)欲界:無明支中,具有世俗愚和勝義愚,世俗愚發欲界中非福行,勝義愚發欲界中福行,通不善性和有覆無記性。行支,有福行和非福行,無不動行,有身等三業,通善不善性。識支具五趣、四生。名色支,有五蘊及五趣四生。六處支,全皆具有,亦有五趣、四生。觸支,有可意觸、不可意觸、具相違觸,亦有五趣、四生。受支中,具有苦、樂、喜、舍四受。憂受非根,唯善惡性,不通無記,不得名異熟,故此除之。愛支,通不善性和有覆無記性。取支,具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通不善性及有覆無記性。有及生老死三支,即合前行等六支作法,準前可知。
(二)色界:無明支,唯有勝義愚,無世俗愚,無不善性,唯有覆無記性。行支中,唯有不動行,無福非福行,若初禪中,有身語意三業,二禪以上,唯有意業,皆唯善性。識支中,唯有天趣,唯是化生。名色支中,色中無香味二塵,名中無鼻舌二識。二禪以上,五識皆無,亦無五塵,又唯有生天趣攝。六處支中,唯有化生,唯是天趣,唯有意識名意處,色界初受生時,五根頓起,五色根悉皆具足。觸支中,唯有可意觸、俱相違觸,無不可意觸。四禪以上,唯有俱相違觸。受支中,初二禪有喜、樂、舍三受,第三禪有樂、舍受,無喜受。第四禪以上唯有舍受。愛支和取支,唯是有覆無記性。有及生老死,合行等六支說,思之可知。
(三)無色界:無明支中,唯有勝義愚,有覆無記性。行支中,唯有不動行,唯有意業。識支,唯是化生天趣。名色支中,唯有名無有色。名中又無五識。六處支中,唯有意處。觸支中,唯有俱相違觸。受支中,唯有舍受。愛支中,唯有有覆無記性。取支中,概攝一切煩惱,在根本煩惱中,唯有九種,除去嗔心。隨煩惱中,除小七(忿、恨、覆、惱、嫉、慳、害)中二(無慚、無愧)是不善性,唯欲界有故。誑、諂通欲界及初禪,憍及大八通三界。故隨煩惱中,唯有憍及大八。有及生老死,準色界可知。
十二有支在三界中有如上所說差別,故《瑜伽師地論》第十卷說:‘間:幾支欲界系?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系?答:一切一分。問:云何應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有朽壞腐敗故。如色界系。當知無色界亦爾?!?/DIV>
九、能所治門:上地行支,能伏下地一切支。什么是上地行支呢?即觀粗苦等的六種行相。有求得上地法的有情,由觀下界十二支為粗、苦、障,觀上界一切為靜、妙、離,即由下地無明所發行支,觀粗苦障等能觀行相,由厭下故,正能對治下地一切支。具觀上靜、妙、離,雖有能觀行相,但是行支,非正對治,非厭下故。
十、學等分別門:十二有支,皆流轉法,非有學及無學,唯非學非無學攝。圣者們雖然有所起的有漏善業,但他是以無漏明慧為緣所起,與流轉相違,違有支故。由此應知,圣者必不造招感后有果的業,因為圣者們于后有苦果不迷不求,不迷故知可厭,不求故不欣生:所以諸有學圣人身中的有漏善業,定非行支?!惰べ煹卣摗肪硎f:‘問:幾支是學?答:無。問:幾友是無學:答: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問: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用明為緣故非支。’
十一、圣斷分別門:十二有支,在有學無學身中,已斷未斷的支分,各有差別。初二果的有學圣者,于欲界一切有支中已斷一分,如三惡趣及八難女人身等的有支,即已永斷,第三果的有學圣者,則欲界一切有支已全斷盡,因為他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不再來欲界受生故。色無色界的有支能斷多少則無決定,這須看他于色無色二界的煩惱斷至何地而定。阿羅漢果,已斷盡三界煩惱,永不受后有,故三界一切有支皆已斷盡。如《瑜伽師地論》卷十說:‘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是一來果亦爾。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問:阿羅漢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DIV>
十二、三斷門:十二有支,一切皆通見修二道斷,不通不斷??偲饋碚f,諸惡趣業果及無想定、無想天、半擇迦身等有支,皆見道所斷。彼等唯是分別煩惱發起,故入見道時一切皆斷,有漏善業及無覆無記的若現若種諸有支,皆修道所斷。又斷有三種:(一)自性斷,即諸煩惱及彼相應的諸心心所不善性,和有覆無記染污性法,是自性應斷者,見修二道生起現行時,彼即永斷。一切有漏不染污的善法,和無覆無記法,非自性應斷,體非暗法,不違圣道故。(二)離縛斷,即斷除能緣有漏善無記法的煩惱纏縛,能緣心不為所緣善無記法纏縛,說名離縛斷,即前所說一切有漏善法和無覆無記法是離縛斷。(三)不生斷,斷彼所緣因,令果永不生起,即由因斷故,果法不生,是名不生斷。如諸惡果異熟趣體,及無想定、無想天等,由圣者見道時,彼等惑業因斷故,彼等果法永不得生,故名不生斷。此亦包括前說善無記法之一分。在上三種斷義中,大概地說,十二有支的無明、愛、取三支染污性故,是自性斷,亦即通見修斷。雖然亦通離縛斷位不生斷,以弱故不說。行、有二支,通自性、離縛、不生三斷;亦即通見修所斷。染污性的自性斷,非染污的通不生斷和離縛斷。若行支中的善業,及有支中的識等五果無記種子,即通離縛斷和不生斷,不生斷即是見道斷,離縛斷即是修道斷。識等七支,唯通離縛斷和不生斷,體非染污,故不屬自性斷。即識等五果種及生老死既是無記法,其通不生斷的,即是見道所斷,如惡趣異熱果及女人身等,唯是見道不生斷。其通離縛斷的,即是修道所斷,如人天異熟果,唯是修道離縛斷。立表如(表四十七):
(表四十七)
十三、三受俱起門:十二支中,依當來生起位,有十支與樂受舍受俱起。此中除去受支及老死支,以受不與受相應,是自體故。這是約一識說,若約多識來說,即得隨與受俱起。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及客舍(非說第八主舍亦無)故,所以除去。十二支中,除受支外,有十一支與苦受相應。受不受俱起故。
十四、三苦分別門:十二支中,除老死支,余十一支少分壞苦所攝。本來十二支通有苦苦、壞苦、行苦,這里除苦苦、行苦,唯取壞苦,故說十一支少分。為作么除老死呢?因為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受,依樂立壞苦,故不說彼老死支中亦為壞苦。十二支分苦苦所攝,一切支中有苦苦故。十二支全分行苦所攝,諸有漏法,皆行苦故。又依三受門舍受說行苦,除老死支,余十一支少分是行苦。除老死支的理由是:老死位中多分無舍受,故不立彼為行苦。這里與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受,不立彼為壞苦的道理一樣。
此上所說,是約實義攝苦,若諸圣教,隨其有支中某一苦相增盛,則所說不足。如《緣起初勝法門經》則說,生顯行苦,老顯壞苦,死顯苦苦。《十地經》第八則說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名為壞苦?!毒壠鸾洝返s果時相顯以辨三苦。《十地經》通約果因以辨,故不相違。
十五、四諦門:十二有支,皆苦諦攝,以是有漏的取蘊性故。其十二支中的行、有、及無明、愛、取五支,亦是集諦所攝。行、有二支是業,無明、愛、取是煩惱性故。十二支皆非滅道諦攝,與無漏無為的滅道二諦意義不相應故。
十六、四緣門:在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中,諸支相望,增上緣決定皆有,以增上緣義最寬故。其余三緣,有無不定,義較狹故。又三緣中,因緣最狹,愛支望于取支,有支望于生支,有因緣義。愛增名取,愛種能生取,故愛望于取有因緣義。識等五種轉名為有,所生現行名生,故有望于生有因緣義。問:老死亦是有支現行,為什么不說有望老死,為因緣呢?答:今約鄰次說因緣,不約隔越及當生分位,老死隔生支,故不說有因緣。若如《集論》說識支是業種,則行支望于識支亦為因緣?,F行行支望行種識支,有因緣義故。除此三支外,余支相望,皆無因緣義,以不親辦自體故。無明望行支,愛望于取,生望老死,有等無間緣及所緣緣。則前念無明為緣,引起后念取支,故愛望于取,有等無間緣。后念取支,能緣前念愛支,故有所緣緣。生支位中心心所法為緣,引起老死位中心心所法,是等無間緣,老死位中能緣心心所以生位心心所法為所緣境,即是所緣緣。有望于生,受望于愛,無等無間緣,有所緣緣。生支中現行心心所,能緣前有支故,有所緣緣。愛支能緣前受支故,有所緣緣。有支愛支,皆是種子,種望于現行的生支和愛支,沒有引起開導的作用,故無等無間緣。余支相望,二俱非有。即行望于識等五支,及觸望愛,取望有,皆無等無間緣及所緣緣二義。以識支等既是種子皆非現行心心所相引起的法,故無等無間緣。又識支等皆非現行心心所,不能起緣慮用,故非所緣緣。以上所說諸支相望為緣的意義,是依鄰近、順次、因果前后不相雜亂的緣起義說,若異此相望,如約隔越、超一、超二、超多,與逆次,相雜假說緣起,則為緣不定,如理應思。
上來所說十二有支,多依《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對法論》等的意義而說。詳細的意義,應參看《緣起經》、《緣起圣道經》、《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稻竿經》、《瑜伽師地論》卷九、卷十、卷九十三,《雜集論》第四卷,與天親菩薩所造的《十二因緣論》,及《成唯識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等。
從十二有支的三世因果關系來看,即惑業苦,如環無端,令有情于三界六趣中生死相續,循環不息,故名生死輪回。倘若我們想從輪回中解脫,當于緣起義勤修觀行,廣如《緣起圣道經》,及《瑜伽師地論》三十一卷緣起觀中所說。簡捷的用功下手處,應當于現前一念上對治愛取二支,能夠于自體及境界不起貪愛,則于境界不起希求追取,煩惱與雜染的業行,即可止息。如是則生死可了,菩提涅槃可證,輪回永絕了。
第六節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大乘與小乘的差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以小乘說三法印,大乘說一實相法印為肯定的判別。如《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說:‘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印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终f:‘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葱〕私浿校粲袩o常、無我、涅槃三印,就是佛說的法,依教修行,可以證道。若沒有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說。大乘經中,但有一法印,即諸法實相,是佛所說,名了義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關于三法印,如佛陀在《蓮花面經》里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以三是法印。’如佛陀在《法華經方便品》里說:‘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蛇@兩處的經文看來,三法印與一實相印是佛法與外道理論的不共區別,的確是如來親口宣說的。得著這法印的人,即能于一切法通達無礙。如《大智度論》說:‘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纱艘簿涂梢灾?,合乎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道理是佛法,與三法印一實相印不符的道理,就不是佛法。
此三及一為什么都稱名印呢?即是楷定義,是真實故,一切論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壞;這真實義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如《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說:‘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學佛的人,對于具有這正印的教法,即可信受奉行。
一、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盒惺窃熳鬟w流義,指一切的有為法。有為有生、異、滅三相相應,為生異滅三相作為,剎那不停地在遷流變動,所以說之為行。常是恒時固實不變義,無常就說明諸有為法上沒有這種固實不變性,所以無常;即是否定一切常義。因為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的色法,精神的心法,都是剎那遷流相續地顯現,所以總說它為諸行無常。但眾生對有為法的存在,不是這樣地認識它,而是從主觀妄情意識上執以為常的,如來為了破除眾生這種錯誤的妄執,就有為法現實事變的規律,說明它是變的,無常的;因此以諸行無常一印印定一切有為法相,使眾生聽聞了這一法印,從實執的迷網中解脫出來,對于無常的三界業果不生貪著,而發起出離生死趣求解脫的向上心。
二、諸法無我印:我是實有、主宰、自在義。一切法的顯現,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是諸法存在的規律。凈法是清凈因緣和合的組成,染法是雜染因緣和合的組成,染凈法中,無論是色法、心心所等法,皆沒有實性的可以主宰自在的我體,在四蘊沒有,十二處中沒有,十八界中也沒有,但眾生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熏染,妄執諸法有實體自性,在有情法中妄執有能夠主宰自在的我體,因此起自體的愛執,由自體愛執生起欲貪等種種煩惱,造業受果,輪回不息。所以自體的我愛執,是流轉生死的根本,假若能覺破這我體實無,則自體愛不生,沒有自體愛,則能不為欲境纏縛,斷除煩惱而得解脫。返之,我愛執生,則境界愛起而流轉生死。所以雖有第一個無常法印,可以打破境界愛,若不了解無我法印,有自體愛在內心里作怪,仍不能解脫境界的貪求。所以不覺知無我,煩惱決不能斷,生死也不能了。因此如來以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相,印定我體沒有,而說諸法無我,使眾生悟得我空而引生無我的智慧,破除生死根本的我執,是為第二法印。
三、涅槃寂靜?。耗鶚劮瓰榧艤纾暮x很廣,這里是指由智慧的簡擇力而證得的擇滅無為,體相寂靜,為永久安穩,凈妙無擾的境界。眾生內迷于我,外迷于境,于我不知空,于境不知無常,因而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招來虛妄幻化的生老病死、憂喜悲歡等種種的擾惱亂動,由聽聞了第一法印,了知無常的道理,聽聞了第二法印,了知我相本空,如是我愛執不起,則內無我相,雖有外境不為所擾,由是我空慧起,三毒永盡,解脫了生死輪回的苦惱動亂,而證得寂靜安寧的涅槃,唯這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靜無擾的境界,所以說涅槃寂靜。
這三法印,是苦集滅道四諦變相的收攝,諸行無常,是苦諦;其生苦之因即集諦;涅槃寂靜即滅諦;其證滅之因即道諦。無我則貫通四諦。如《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說:‘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印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滅諦?!⒈碇ū硭氖耍?/DIV>
(表四十八)
一般來說,都認為三法印是屬于小乘的所觀理,實際上是三乘人的共修法門,因為三乘人都必須觀修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理觀,才能發起出離生死的向上心,乃至于知無常故苦而發起救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以期成佛證得圓滿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三法印實是三乘的共法。即大乘的一實相印,亦是三法之究竟所依,三法印無非是依一實相印之三方面分別的解釋而已,故三印與一印,并不相違。如《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說:‘問: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故知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占词菬o生無減,無生離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又說:‘佛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由上論義,可知三法印實可貫通為一實相印。
二、一實相印
一實相印,即諸法圓滿真實的理體,離言詮,絕對待,平等一味,無二無別,遠離一切虛妄的無相之相。如《大涅槃經》第八如來性品說:‘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思益梵天所問經》說:‘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瘜嵪嗍侵T佛自內親證的圓滿究竟的真理,十地菩薩雖有分證,亦不圓滿究竟: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實相境界,超有無,非異一,絕尋思,無卜度,是不可思議的最高無上的境界。是諸法本具的真實相,唯佛的智慧圓滿,所以能究竟證會。如來欲令一切有情皆能證會,即如其所證而以種種的名言來顯示它。諸經論里所說的空性、無我、真如、法界、法性、一乘、中道、圓成實、勝義諦、三無性、四真實、四悉檀等,名相雖異,無非是顯示這諸法平等一味的實相。由此就可以知道,實相離言,如來說空,說有,說真如、法界、菩提、涅槃等名言,都是借權顯實的假說言辭,皆非究竟。雖非究竟,若不假借言說顯示,又沒有更好的方便可以令眾生悟入真實相。因此,以一實相為依,隨順眾生的根器,演出無量的教法,說出種種不同的法門,橫說豎說,淺說深說,廣說略說,都是借方便引導眾生悟入實相。不但說空以遣除眾生的實有妄執,也可以說有以遣除眾生空無的斷見。不但在有為有漏方面說生、滅、垢、染,依一實相也可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但在對治眾生的顛倒妄執上說苦、空、無常、無我,依一實相也可說常、樂、我、凈。一切皆是遣除眾生的妄情計執,與借權顯實而欲令眾生悟入實相。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此即一實相印其所以不同于小乘而為大乘特法,殊勝于三法印的原因了。由此也可以知道,諸大乘經論,以及各宗各派之所說所立,亦無非是遣除眾生的妄情計執,對治眾生的雜染因緣,而欲令其悟入實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