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蓮花山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著03
2007年10月18日11:15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280 字體: 繁體

第二卷 貳——正宗分

  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于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愿圓滿成就。如是內容,凈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凈土第一經也。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臟皆備于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愿,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于此。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凈宗妙法之綱宗也。

  本經于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愿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于余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愿,與大愿圓滿之經過。經中首云,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此時彌陀為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愿,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愿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于此也。是故凈宗學人于此應生凈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愿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祗,翻為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或阿僧祗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祗劫。而此阿僧祗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世間自在王」(自《唐釋》)。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盡數之大劫時,有佛出現于世,名為'世間自在王'。是乃古佛別有之名號,稱為別號。世間自在者,常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礙。如'佛照世間相,常住自寂滅',是世間自在義。又《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古代一切從屬于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于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達世間,屬般若德。于世自在,是解脫德。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凈之無上妙德。「如來,應供……佛世尊」是諸佛通號。一切佛同具此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今隨眾生機,節略而稱十號。

  又此十號在諸經中之開合,頗有不同,例如《凈影疏》依《成實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開佛世尊為兩號。今依《涅槃經》、《瓔珞經》、《大論十》,無上士與調御丈夫分為兩號。至于佛世尊,《涅槃經》則合之為第十號。今依《涅槃》之說。

  以下分釋十號。

  一、「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亦如來來,更不去至后有中,故名如來。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又《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又《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又《天臺壽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蓋佛有法報化三身,故如來之釋亦有法、報、應(即化)之異。具如《會疏》所釋:㈠無來去者為法身。㈡正覺于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㈢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諸釋皆可依《會疏》之說,而知其意。

  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又《凈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惠(即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為正,藐為等,菩提為覺,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舊譯為無上正遍知,《維摩經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又《凈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窮照(即徹照于理體),故云遍知。」

  四、「明行足」。「明」有多解。㈠《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會疏》與《凈影疏》同之,均謂「明」即三明也。㈡但《凈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是說較深。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于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也。㈢《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說最深,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為妥。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凈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圓具,故名為足。」又《會疏》稍異。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于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又《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至于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凈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六、「世間解」。又譯知世間。《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凈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綜上三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圣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也。

  七、「無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勝,名無上士。《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會疏》同上二說。疏曰:「業惑凈盡,更無所斷,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八、「調御丈夫」。《凈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㈠近善知識。㈡能聽法。㈢思惟義。㈣如說修行。」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無根(天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九、「天人師」。《凈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又《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十、「佛世尊」。《成實論》等開為兩號,以佛為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今依《涅槃經》,合佛世尊為第十號。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故稱為佛。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世尊」梵名薄伽梵。圓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見《漢譯》)。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間之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道」者,覺悟之路也。《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樞要也。如《贊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世饒王」見《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義寂云:「準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蓋《漢譯》之文甚為明確,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后,即法藏比丘。

  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于開解,自然「歡喜」。如各經末咸云:「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于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者,隨即之義。「發」者,發心也。「無上真正道」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無能過之者,故名「無上」。「真」者,真實。「正」者,圣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無礙道也。「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世饒王聞法開解,隨即發無上大菩提心,捨棄國土與王位離世出家,成為沙門。「沙門」原為出家人之通稱,包括外道。后始作為佛教僧侶之專稱。義為勤息。《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至于《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此則「沙門」之深義也。

  「號曰法藏」。法藏即世饒王為比丘時之法名。《漢譯》為「法寶藏」;《吳譯》為「曇摩迦」;《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大論》為「法積」。唯《魏譯》為「法藏」,今經沿之。諸本不同,只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又「藏」者,《探玄記》云有四義:「㈠含攝,㈡蘊積,㈢出生,㈣無盡。」以一切法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開佛法藏故,名為法藏。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本段盛贊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修菩薩道」自《吳譯》。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宋譯》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又《凈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蓋謂法藏菩薩才能過人,勇猛精進,心明智朗。

  「與世超異」。《凈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又《會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與世超異。」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蓋《合贊》對于法藏菩薩,當時居于何位而發菩提心,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而曰:「或約(如果是)地上發心。」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也。竊窺《合贊》之意,亦遍于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薩何位發心,注經家頗有異解。凈影云:「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義寂、望西等同之,蓋謂此段之發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至于曇鸞、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均異之。《甄解》破凈影曰:「說有前(此段)后(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后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發心。又后說亦只是重述此發心。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后之次,詳略之別,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并無有二也。《甄解》之見甚是。《甄解》復云:「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或為八地。……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別也。」蓋據《大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故大不同于余師也。《甄解》之說實有所據。《法華壽量品》曰:「我(釋尊)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經中復云釋尊與彌陀,于無量阿僧祗劫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者,信受。《大乘義章二》云:「于三寶等凈心不疑名信。」《晉譯華嚴經六》云:「信為道源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解者,了解,開解,解了。《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又「明記」者,記憶分明也。于所聞法,記憶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記。「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無上,人莫能超。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義諦,故云「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殊勝」者,佛教術語。殊者,特也。勝者,超也。事之超凡絕俗,世間希有者曰殊勝。「行愿」者,乃身行與心愿相資。《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者,信愿也,修者,行也。信愿行三資糧。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彌陀號大愿王,凈土法門全依彌陀一乘愿海,以信愿持名為宗。可見愿字實為自覺覺他之關鍵。大愿能生大力,故與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緣。《凈影疏》曰:「起行之愿,名為愿力。」《會疏》曰:「愿力者,四宏誓愿能凈佛國土,成就眾生故。」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愿力,無能及者,是故號為大愿王。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稱為五力。《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故名為力。」又「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又靈峰大師曰:「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也)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見思惑為通惑,三乘所同斷。塵沙惑、無明惑為別惑,別屬菩薩所斷。慧光止惑,顯發無漏真智,名為慧力。如是諸力,悉皆殊勝。「增上」者,有強力勢,能使它法增長上進曰增上。今經中增上,至極殊勝。因所增上者,非是余法,而是「其心」。「其心」者,當人之自心也。《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二經中所標之「其心」,正是一心。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無明惑盡,自心朗現,故云「增上其心」也。

  「堅固不動」。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故云堅固。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故云不動。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滯寂,而是心心契于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后轉為佛教術語。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精進」者勤也。《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云「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云:「無能踰者。」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愿。頌曰:

  「詣」者,往也,到也。「所」者,處所也。「頂禮」梵音那謨,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直曰禮。常云:頂禮佛足。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伽他」舊作「偈」。此翻為頌。頌者,贊也,歌也。採用偈頌之意有二:㈠偈文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易解易持。㈡偈音美妙,用之贊詠。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贊佛,并發以下廣大誓愿。現在當來一切眾生,皆依此一乘愿海而得度脫。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此頌在《漢譯》每句為五字,《魏譯》為四字,唐宋兩譯均為七字(《吳譯》缺此偈)。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故今會本亦為七言。

  本頌首段是贊嘆佛德。「微」者,細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贊美之辭,具不可思議、無比之義。佛之報土報身,色相不可思議,稱為妙色。「微妙」者,精妙之極也。「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匿」者,藏也,隱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首四句義為: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亦即贊佛偈中「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之義。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隱蔽不現。「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具足為震跢末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合之可意譯為如意寶珠。有大光明,超諸世品。《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于日月。萬品光耀,無過于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后繼四句,均是《唐譯》愿文。贊嘆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不可思議之妙用。其義為,世尊演說妙法,能于一音聲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種種異類眾生,各各隨其品類根性,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世人言語,常因方言問題、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世尊則妙用無窮,普使一切眾生隨類得解。更為不可思議者,乃于任一音聲,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正顯超情離見之《華嚴》事事無礙境界。《華嚴普賢行愿品》曰:「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此偈正與本經「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之文同旨。一聲中有無量聲,無量聲中之一一聲,皆有無邊妙用,能隨眾生之意樂,一一流出無邊之慧辯,使眾生得聞,得解,得度。此即是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故曰圓明具德。今一音之中出無量音,圓說一切法,普度無邊眾,是即「圓明具德」。可見本經實與《華嚴》一味。

  上明如來之語密。下曰:「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能現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種種眾生,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按佛身可別為五:㈠法身,㈡報身,㈢應身,㈣化身,㈤等流身。㈠法身,即自性身,名為毗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乃中道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真凈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㈡報身,如來名盧舍那,譯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㈢應身,如釋迦文,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感見之。㈣化身,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㈤等流身,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今經則佛于一身,現無量種種之身,可使種種眾生,各各得見。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

  上為贊佛,下為發愿。法藏比丘于嘆佛功德后,隨即發起廣大誓愿,愿自作佛,愿攝佛土,普利眾生,速成正覺。蓋發廣大愿實為至要。如《普賢行愿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蓋凈宗以信愿行為三資糧。靈峰大師曰:「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行。」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愿居先。愿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愿,不可緩也。」

  下段為愿求自覺覺他之德。為覺他故,首須覺已;求自覺者,端為覺他。

  愿我得佛清凈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愿具如佛利他之行德。愿得如來清凈之聲。「清凈」者無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曰清凈。愿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普及無邊各各之界。「界」者,《大乘義章》曰:「界別(分別、差別)為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蓋謂界者,以差別為義。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別而無混,是曰界。俗語中,「各界人士」,此界字亦具上義。由是可知,「普及無邊界」即是遍于一切。第三句「宣揚戒定精進門」,此句是《宋譯》,在《唐譯》為「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唐譯》文詳,表宣說六度:㈠布施,㈡持戒,㈢忍辱,㈣精進,㈤禪定,㈥般若。《漢譯》亦如之。今《宋譯》較略,蓋以戒定精進三度,含攝其余。此下「通達甚深微妙法」,此法即十方佛贊,持名念佛,無上甚深之法。法藏比丘愿法音如佛,廣宣六度等妙行,欲令眾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心作心是,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皆當成佛度生也。

  首四句,求覺他之德,此下六句,求自覺之德。前求法音宣流,此六句,求智慧如海,直至究竟彼岸。

  「智慧」即般若。《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又《往生論注》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其義為,通達于真如之智慧,名為般若。又《大乘義章》曰:「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其義為,真心本體明現,自性朗然,明顯無暗,稱之為慧。今經于自覺愿中,首言智慧者,以智慧最上故。又佛法大海,智為能度故。如《漢譯》曰:「檀施調伏意,戒忍及精進。如是三昧定,智慧為上最。」《嘉祥疏》曰:「明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原,方皆過出,故最上也。」又從上引《大乘義章》可見智慧,即真心體明,自性無闇。故知正當智慧深廣如海時,其內心亦必清凈,無惡無過,離垢離染,絕諸塵勞。故云:「內心清凈絕塵勞」'也。如《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絕」者,斷也,滅也,徹無也。「塵勞」者,煩惱也。因貪瞋等煩惱,如塵垢蔽覆真性,勞亂身心,故曰塵勞。如上智慧深廣,清凈絕塵,故超越無邊無數畜鬼地獄之門,不墮三惡道。故云:「超過無邊惡趣門」,并迅速達到菩提之究竟彼岸。菩提覺也。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覺也,《三藏法數》曰:「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謂能覺了染心之源,究竟終窮,同于本覺,故名究竟覺。」是為菩薩大行圓滿,究竟至極之覺。即成佛之位也。法藏比丘為度生死,首求智慧。以慧照故,內心清凈永絕塵勞,于是杜塞惡趣,速證究竟果覺。故云「速到菩提究竟岸」。「岸」者,彼岸也。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究竟」岸者,究竟涅槃之位也。「無明」癡之異名。《大乘義章》曰:「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明貪瞋,即三毒。由于智慧到彼岸,并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無。三惑(見思、塵沙與無明)俱盡,過失皆亡。「三昧」者,正定,正受,等持。《探玄記三》曰:「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至于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貴若寶,故《大集經》中稱之為寶王三昧,此處所指,應即此三昧也。末后「力」字,表以上種種盛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此六句愿文,

  以智慧為首,以寶王三昧及定慧等持為結,實有深意。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恒沙圣不如堅勇求正覺

  上之一段愿文,求佛之覺他德。首四句表法藏比丘愿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導引眾生,離苦得樂,從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見;并以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得無畏力。故曰:「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諸世間」者,淺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世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故愿救度。進言之,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無明未盡,亦應度脫。「常行布施……」以下四句顯法藏菩薩無盡大悲之本愿。愿常行六度,普度眾生。《普賢行愿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又《大日經》曰:「大悲為根。」今法藏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悲故,廣行六度,普度群生。

  六波羅蜜,即六度,是證涅槃之正因。愿行六度,即「法門無邊誓愿學」與「佛道無上誓愿證」也。又布施治慳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進治懈怠,禪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癡。常行六度,是即「煩惱無邊誓愿斷」也。自覺覺他,以己之覺,普覺眾生;以己之行,導引眾生;以己之德,回向眾生,是即「眾生無邊誓愿度」。故下云「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拯濟負荷,悉登彼岸。此之四句,實攝四宏誓愿。

  「假令供養恒沙圣,不如堅勇求正覺」。「恒沙」者,指印度恒河之沙。因恒河沙多,又因大眾眼見,故佛常引為喻。文意為,假令供養如恒河沙數無量諸佛,「不如求正覺,堅勇而不怯」(上為《漢譯》原文)。今此經文,正與《華嚴普賢行愿品》一味。《行愿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以「堅勇求正覺」是法供養,是真供養,供養中最。故勝于以余物供養恒沙諸圣也。上文中「俱胝」,此云千萬。「那由他」,此云萬萬,以下則為更多之數。最后「優婆尼沙陀分」,將大地碎為極微之微塵,其數眾多,法供養之功德,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至于財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更何能比于地球微塵之總和。此乃盛贊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堅勇求正覺」,其功德遠超供養恒沙諸圣。

  愿當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右之八句是成佛攝凈佛土愿。此八句實以上諸愿之總歸,亦是下四十八愿之核心。《普賢行愿品》曰:「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于眾生。」為成就度生事業之究竟方便,故發大愿攝凈國土。

  「愿當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上句中「三摩地」即三昧,正定。愿安住于正定之中,常放光明,遍照一切。又上句寂也,體也。下句照也,用也。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時,體用不二之妙德。放光表修德。其體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身即無量壽、無量光如來。故安住寂定,恒放光明,遍于一切。

  至于所感得者,乃「廣大清凈」之佛國也。句中「居」字,即指國土。「廣大」者即經中「寬廣平正,不可限極。」「清凈」者,即「清凈莊嚴,超踰十方」,故「廣大清凈居」也。如《往生論》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體也,從是流現極樂依正莊嚴。故云:「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無等倫」者,無能等,無能比。又《魏譯》曰:「道場超絕」。超絕即殊勝,故與此同。《嘉祥疏》曰:「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嘉祥大師一語破的。凈宗之殊勝超絕,首在疾速成佛,凡夫往生,逕登不退,不退才能疾速成佛也。因有此殊勝方便,故普愿「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此之安樂,才是真實安樂。頓脫生死,速成正覺,故云安樂。又《稱贊凈土經》曰:「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又「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凈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故云「受安樂」也。經云「惠以真實之利」正指此。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此兩句表法藏大慈大悲之弘誓。愿常為一切眾生,拔苦與樂,盡未來際,拯濟負荷,度盡眾生,方成正覺也。「常」,指時間。過去、未來、現在為三際。常即豎窮三際,即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無邊」兼指空間,遍及十方虛空,即橫遍十虛。包括一切空間。故無邊者,乃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也。法藏菩薩于一切時中,于一切處,大慈大悲,度脫眾生,務期度盡方休。但時間無有窮盡,空間無有窮盡,眾生亦無有窮盡,故此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亦終無窮盡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圣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本頌分為三大段,首為贊佛,次為發愿,在末后四句偈,則為請佛證明,法藏比丘發愿已,即請世自在王如來為作證明。「我」者,法藏自稱。我之愿行,所具決定堅固之力,唯佛世尊三覺圓滿,五眼明朗,智慧無礙,始能為我,真實證明。故「唯佛圣智能證知」也。又法藏發愿時已是地上菩薩,境界甚深,故非余人所能知,唯佛圣智始能作證,此亦深表法藏大士妙德難測。最末二句,結誓立心。《唐譯》曰:「從沈無間諸地獄,如是愿心終不退。」無間地獄,苦毒無限,《唐譯》舉地獄極重之苦,以攝諸余。今經法藏誓言,「縱使身止諸苦中」。諸苦自當賅括地獄。我之如上愿行,縱墮地獄亦不退轉。正顯前文「我行決定堅固力」也。又《會疏》曰:「但有其愿,愿即虛。但有其行,行即虛。要須愿行相扶,所為皆尅('尅'今作'克',成也)。

至心精進第五

  本品續前。法藏菩薩發大愿曰: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我成佛時,國土佛號,悉聞十方,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蟲類,生我國者,悉作菩薩,無有余乘。并愿所發之一乘愿海,超踰無數佛國。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所請,為現二百一十億佛剎,法藏皆悉睹見,乃于五劫精勤修習,結得勝愿,所攝佛國,超過彼二百一十億佛剎。是故本品名為至心精進。「至心」者,如經文中所示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也。又有進者,法藏于親睹無邊佛剎后,「便一其心,選擇所欲」。文中「一心」正顯「至心」也。「精進」者,「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也。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愿,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右段承上啟下。上品中以偈表愿,今文中乃以長行白言,「已發無上正覺之心」。蓋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居先。是故法藏菩薩于發無上菩提心后,祈結大愿,超勝無數佛國,故請求世尊為演經法。

  此段大意為:我今行菩薩道時,已發無上菩提之心。愿成佛,愿一切如佛。故請求世尊為我廣說經法。我當信奉,如法修行。愿永離一切勤苦生死之本。蓋生死極苦,又無休歇,故曰勤苦。欲除生死苦果,當拔其根。此根即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斷盡諸惑,故曰:「拔諸勤苦生死根本」。復愿速成正覺。文中「速」,即上品中「速生我剎受安樂」中之「速」字。兩個速字,同顯一心。蓋法藏菩薩度生心切,故愿「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諸天人民及蜎(小飛蟲)蠕(小爬蟲)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也。群生之類,生其國者,無有二乘,唯是菩薩,必補佛位,是法藏大愿,稱為一乘愿海。悉成佛果,乃一佛乘故,無二亦無三也。是故三輩往生,皆須發菩提心也。故知速欲成佛,旨在速度眾生。為欲速度眾生,故須作佛之時,自之「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此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七,諸佛稱嘆愿,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第十九,聞名發心愿之根本也。欲令十方眾生,聞佛名號,乃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下至十念,皆悉得生。故知眾生得度,首在聞名,故法藏菩薩愿成佛時,佛之智慧光明,國土之超勝殊妙,導師(教主彌陀)之名號功德,普聞十方。端為眾生聞名發心,得生極樂,決定成佛也。段末則請佛證明「我立是愿,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愿己佛國,勝余佛國,不知能否,請佛垂訓。

  又右段中「為菩薩道」。「為」,行也。「無上正覺」者,無上正等正覺之簡稱,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法」佛之金口所說,為萬世之常法者,稱為經法。「奉持」即常見之「奉行」,以奉受與行持為義。故經末常為「信受奉行」,表敬受遵行,拳拳服膺之義。「教授」。宣傳圣言,名之為教。訓誨于義,名之為授,即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之義。如是之善知識,稱為教授善知識,今之經文,乃其簡稱,義即導師。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凈佛國,汝應自攝。

  右段大意:佛答法藏曰,譬如一人以斗量取大海之水,久經時劫,尚可窮見海底。人能以至心(至極之心)求道,精進不已,必皆得果(「會」者,義寂云:「皆也」。憬興云:「亦必也。」。「尅」同「剋」,簡體作「克」,義為殺也,必也,遂也,得也。)。又有何愿,不能求得。

  彭紹升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釋曰:「法藏云:『我發無上正覺之心。』當知無上正覺,一切愿王從此出生。一切凈土從此建立。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故曰:『至心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愿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離自心故。」彭氏之說,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蓋發起至心,必含圣果,因徹果海,華果同時,但當精進,何顯不得。一切因果不離自心,無有一法,居于心外。

  下文連下三個自字,首曰:「汝自思惟。」繼曰:「汝自當知。」三曰:「汝應自攝。」世尊不直截作答,但直指三個「自」字,實是老婆心切,深意存焉。日峻諦于《會疏》釋「汝自當知」云:「汝自當知者,例如法華三止說。其義深廣,不可容易說故。」此說甚好,彼經「止止不須說」,正是今經之義。六祖曰:「密在汝邊」。

  古禪德曰:「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亦此經三個「自」字之義。峻諦師繼曰:「此含三義:㈠謂法藏菩薩宿殖(同植)深厚。高才勇哲,與世超異。凈佛國土之事,久既洞達,雖佛智無所加之。故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也(此復明法藏是從果向因也)。㈡謂攝取佛國,各隨樂欲。或取穢濁,或求清凈,或攝三乘,或愿一乘。故任菩薩意樂,宜攝取之,不用如來之指示也。㈢謂凡于凈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也。故云「汝自當知」。上峻諦師所云:「唯應自分。」此之自分,即宗門所謂法身向上事也,故超于「菩薩之分」。個中義理,非凡情所能解會。

  下法藏菩薩,再度啟請。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愿。

  「斯」此也。「宏」大也。「境」者,心之所游履攀緣者,謂之境。如色為眼識所游履,謂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識所游履,謂之法境。又實相之理,為妙智游履之所,亦稱為境,亦屬法境。「界」者,界域。「境界」,指所觀之境、之界域。又《無量壽經箋注》曰:「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所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演」宣說也。「如來應正遍知」即如來、應供、正遍知,乃佛十號中之三號。此乃簡稱,以代表佛之十號。

  此段大意為:法藏菩薩答曰,此義太深,超我境界(若通俗,勉強可作水平解),于是再度請佛廣說無量佛剎,我若聞后,定能如法修習,圓滿所愿。

  峻諦師云:「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㈠謂菩薩常途凈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諸佛土之中最勝凈土,斯義弘深,非我境界。㈡謂實雖隨各自樂欲,應攝取之。今欲五乘齊入報土。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報土乃法身大士所居,今令二乘、人天乘齊入報土,故非凡情所能測。)。㈢謂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我能經無量劫,當克獲之(法報二身,經無量劫,必可悟證,但當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斯義弘深(廣大謂弘,幽邃謂深),非我境界也。雖有三義不同,拋卻己分,專歸佛力,斯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峻諦師「開他力門」之說,正明凈宗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究竟方便,果覺因心之無上妙諦。茲粗釋之。伊謂法藏菩薩云「非我境界」者,共有三意:一、我雖已知諸菩薩攝集一般凈土之行。但今欲攝最勝凈土,超過諸佛國土,故「非我境界」。二、應攝之凈土,其實際雖依本人各自之愿樂,但今欲五乘行人皆能生報佛之國土,乃十方之所無,故非我境界。五乘者:㈠人天乘,㈡聲聞乘,㈢緣覺乘,㈣菩薩乘,㈤佛乘(即如來乘)。今欲令五乘行人同入報佛之土,迥異常情。人天乘,凡夫也。聲聞緣覺乘,小乘也。今欲令凡小行人,等同大乘,與一佛乘之大菩薩,同登報佛凈土,此義極深,故曰「非我境界」。三、法身與常寂光土,報佛與實報莊嚴土,境界高妙,非一般菩薩分內之常行。我可經無量劫,專精修習,而證得之。但我當下尚非其分,故曰「非我境界」。法藏菩薩此答,雖有不同之三義,但總是「拋卻己分,專歸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拋卻己分,請佛明示,即是專求佛力也。上文中世間自在王如來答曰:「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此三個「自」字皆直指當人自性,開顯妙心,正《觀無量壽經》中「是心是佛」之玄旨。但欲一切眾生內重己靈,明此根本,方能生起無量無邊自覺覺他之妙行。今法藏菩薩再請曰「非我境界」,請佛廣演,是即外慕諸圣也。峻諦師曰:「此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此語道破凈宗玄微,世稱凈宗為他力法門。凈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辦,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彌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凈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彌陀無上果覺,作為眾生因地初心,因達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感應難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圣易信,己靈難明。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逕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獨言究明自心,則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薩于因地中,悲愿宏深,開顯此他力法門,是以世稱彌陀乃大愿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門,同屬果教,皆是從果起修。此殊勝難思之他力門,正是彌陀悲愿至切處,亦正是凈密二宗方便究竟處。蓋自他本來不二,肯仗他力,即是于此難信之法,能生凈信。難信能信,全由當人之無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實念去,自然能所兩忘,自心朗現,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凈宗之妙,全在于此。

  法藏菩薩陳明「非我境界」后,乃啟請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之廣說諸佛之無量勝妙剎土。我若得聞如是等等妙剎及其攝取之法,我當思惟修習,誓當圓滿我之所愿。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愿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高」者,上也,崇也,遠也。「明」者,光也,照也,通也。《會疏》曰:「高明約具德。深廣約愿心。謂持戒禪定,超勝世間,故謂高。方便般若,照究諸法,故謂明。遠徹來際無撓(謂能遠究達于未來之極處,而無阻撓),故謂深。周攝一切無遺,故謂廣也。」「即為宣說」表佛說法。「悉現與之」表佛現土。世間自在王佛宣說示現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嚴凈」者,莊嚴清凈也。「圓滿」者,「圓」為周遍之義。性體周遍為圓。滿者具足之義。故「圓滿」亦作「圓足」。故知「圓滿」即華嚴宗圓明具德之義。

  「二百一十億」,此有疑曰:若法藏菩薩當時所見限二百一十億之數量,何以又云所攝佛國,「都勝無數諸佛國者」。此有二答。㈠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意,佛剎無量,總有廿重,其圍繞剎數即二百一十微塵數。今此經中,亦以二百一十標示剎土之數。暗合《華嚴》義即含攝十方無量之國土。㈡《大智度論》云:「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凈國,令選擇凈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由是思之,經意乃以二百一十億剎,表十方佛剎。

  至于所說之二百一十億佛土,為限于清凈國土,抑亦兼及穢土。古德根據經文中「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有兩異說。一者《嘉祥疏》云:「二百一十億佛土,善因雖有強弱之分,然所招之土,同是七寶國土之粗妙應現。……粗之言大,妙之言美,明所現二百一十億皆是大善之土耳。」據嘉祥師意,所現唯凈。二者,通現凈穢土。《凈影疏》云:「粗,不精也。說惡說粗,令其捨遠。說善說妙,使其修習。」是則所說二百一十億佛土,有凈有穢也。憬興、義寂、玄一、望西諸師,亦俱云通穢。《悲華經》曰:所現佛國「或有世界,嚴凈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是為兼有穢土之明證。

  又所現佛土,有報有化。《悲華經》曰:「或有世界,純是菩薩,遍滿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是報佛之土也。又「或有世界,清凈微妙,無諸濁惡」。是則化佛之凈土也。爾時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指法藏比丘)心愿」將此二百一十億佛國報化凈穢諸土之相,「悉現與之」,今其得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以表說法現土之詳盡,亦顯時間延促無礙。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愿。于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于彼。

  「覩」亦見也。《甄解》云:「覩則眼見,見則慧見。如見分見,取推求照察義。」蓋謂「覩」指眼見。「見」指慧見。即如唯識中「見分」所指之見。以「推求」與「照察」為義。今云覩見,則兩者俱備。當爾所時,法藏比丘于世間自在王佛所現二百一十億佛土,盡皆目睹心明。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見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答曰,《法集經》云:「菩薩摩訶薩,得彼諸佛如來天眼。」又《大智度論》曰:「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國土皆悉一時覩見也。」據上經論,可知法藏菩薩摩訶薩,承世間自在王如來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故能不動而遍見十方,于佛說國土。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愿」者,「起」亦是發義。更無有上,是曰「無上」。「殊勝」者,事之超絕希有者,曰「殊勝」。《會疏》曰:「無有此上,故云無上。超勝諸愿,故曰殊勝。謂莊嚴無上故,受樂無上故,光壽無上故,名號無上故,生因無上故,利益無上故。是總四十八愿大體。」「天人善惡」。判定善惡之性,諸說不一。茲撮要介紹如下:

  一、《菩薩瓔珞經》以順第一義諦為善,違第一義諦為惡。經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于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經云第一義諦,即真諦,圣諦,勝義諦,真如,實相,中道等,亦即實際理體。諦者,真實之道理。此道理為諸法中第一,故第一義。若眾生起一念順理體為善,背理體為惡。此之判定,以理體為準。

  二、《唯識論》以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為善。于此世他世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論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為順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為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為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是以順益與違損而判定善惡者。

  三、凈影判三種善惡:㈠「順益為善,違損為惡。」此與《唯識論》同。㈡「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者無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若能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體空無物,是順于理,無相之行,是為善。若有所施能施及所施之物,存于意中,是為違理有相之行,即為惡也。如是則上從佛菩薩,下至阿羅漢,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眾生所修之善法,都是有相行,名之為惡。㈢「體順為善,體違為惡。」此與㈡相兼,亦同于《瓔珞》。法界真性,為己自體。體性緣起而成行德。所行只是自體,心無所緣,隨心所欲而不越軌,是名為善。依此,則無論凡夫二乘,縱上至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凡是緣修之善行,俱名為惡。

  四、天臺宗立六種善惡:㈠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報盡,還墮于三惡道,故亦為惡。㈡二乘之善。能離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為惡。㈢小乘菩薩之善,慈悲兼濟故是善。然未斷一毫之煩惱,故名為惡。㈣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斷見思之煩惱,是為善。但墮于二邊,不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㈤別教菩薩之善。見中道之理,是善。然猶為隔歷之中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中,所行帶方便,不稱于理,亦是惡。㈥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然此有二義:①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②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著圓尚為惡,況復其余。上以達圓理為善,著圓理為惡,乃天臺宗獨特之發揮,其義甚精。

  「國土粗妙」。「粗妙」已見前注,粗者不精,妙者勝妙。義寂師曰:』凈土之中有粗妙異。粗即變化,妙即受用。「義為:凈土之中有粗與妙之不同。粗者,有衰有變。妙者,乃自受用或受用之實報土。」

  「天人善惡」者,因也。「國土粗妙」者,果也。人善則土妙,人惡則土劣也。故《會疏》曰:「夫國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形修(長也)則影長,形短則影促。」蓋謂土之粗妙如影,身之修短為形,因形定影,影必隨形也。故《凈影疏》云:「天人善惡,汎說一切諸土之因。國土粗妙,汎宣一切諸土之果。」「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愿」。法藏菩薩于諸佛國,善惡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別,窮深極微,達于究竟。「究竟」者,即經中真實之際,即一法句,清凈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乃專一自心,選擇度生所欲。開化顯示,流出依正種種莊嚴,不可思議凈土法門。得成大愿,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又「一其心」者,即一心也,故本品名至心精進。一心者即真如也,如《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又《探玄記》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又《教行信證文類》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凈報土真因也。」正如本經一心結得大愿。顯一心乃報土真因。

  「精勤求索」。漢吳兩譯,均作「勇猛精進,勤苦求索」,故知「精」者,即精進義。勤為勤苦義。又求者,愿求也。索者,取也。

  「恭慎保持」。《漢譯》曰:「我當奉持,當即中住。」「恭」者,敬也。「慎」者,謹也。誠也,靜也。《漢譯》「當即中住」,即「恭慎」兩字之實義。安住中道,是真恭慎。「保持」與「保任」同一保字,宗門曰:「心心不異謂之保。」「持」者,行持也,又執也。即《漢譯》之「奉持」。故知恭慎保持者,乃自然敬肅,從容中道,心心不異,任運自持也。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魏譯》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唐譯》云「于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凈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宋譯》云:「住一靜所,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愿,經于五劫。」古德于此,頗有異解。

  ㈠凈影、憬興諸師,并以五劫為發愿后之修行時。《凈影疏》云:「依愿起行。」又「故彼法藏于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箋》云:「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修成滿所愿之行。其既發愿,不可無行。」上皆明五劫為發愿后修行時。

  ㈡明此為發愿時。《合贊》云:「五劫者,發愿思惟之時節也。」望西亦以為發愿時。《會疏》云:「蓋夫菩薩建立凈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沈思圖畫之。……五劫思惟,如圖畫之。……」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圖樣。故同于《合贊》,謂為發愿時,而非愿后修行時。《甄解》亦同此說。蓋諸家均據《魏譯》上說正與《魏譯》相符。

  ㈢嘉祥師云:「于五劫中,修行發愿也。」此則雙舉修行與發愿,兩者并舉,但以發愿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中先曰:「思惟修習。」后曰:「發大誓愿,經于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凈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愿,經歷五劫,大愿方成。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本經中于「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后,方曰「所攝佛國,超過于彼」。正契于嘉祥師之說。故此五劫乃「修行發愿」時也。

  段中「俱胝」即千萬。法藏比丘,于五劫中,對于二百一十億佛國,種種奇妙功德,殊勝莊嚴,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經此長時思惟、選擇、修習、攝取。于是結得大愿,而「所攝佛國,超過于彼」。此中「彼」字,指二百一十億佛國。今法藏菩薩大愿攝取之佛國,實超勝于二百一十億佛國,亦即超踰十方佛土。極表極樂凈土之超勝獨妙。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愿。

  「既攝受已」乃承先啟后之文。于是法藏菩薩復至世間自在王佛處。「稽首」,頭至地也。「禮足」,以自頭接佛足。隨即繞佛,亦是敬禮。三匝者,繞佛三周;表作禮之殷重,繞行后乃合掌安住佛前,向佛稟白云:「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圣心,暢佛本懷,廣應群機,故得嘆許,而贊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辭也。

  「今正是時」。《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三歸一,于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為諸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今經亦然,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愿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來,勸令宣說,普利大眾。「大眾」二字廣攝當時會上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普令大眾得聞,發愿往生,逕出生死苦海,故令大眾歡喜也。亦令大眾聞法得利,普發彌陀之愿,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滿足大愿。《凈影疏》曰:「法藏自說己愿,令諸菩薩學之同發。」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愿,我不爾乎?故能緣之滿足大愿也。」「滿足無量大愿」。指能滿一切志愿。又《往生論注》云:「滿足往生凈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愿。」曇鸞大師(作《論注》)和盤托出諸佛心髓。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愿,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凈土之一愿。故我輩末世凡夫,但能滿足此一愿,即與彌陀大愿相應,便入一乘愿海,便與彌陀大愿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愿也。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凈土法門。

上一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著04
下一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著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色小说视频一区| 91高清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电影网站| 久久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超碰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日韩av在线|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欧美精品亚州精品| 国产一区二中文字幕在线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天美|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成人av网址|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亚洲一级黄色片| 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久久综合电影一区| 91香蕉嫩草影院入口| 日韩国产高清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一大j8 | 国产精品劲爆视频|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的av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久久伊人精品视频| 亚洲免费一在线| 91青草视频久久|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 98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999|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av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