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念佛往生成佛01
凈空法師講述
1997年4月講于洛杉磯
內容提要
第一天
首先闡明佛教為教育,其目的則在成就吾人之‘無上正等正覺’,覺了就能離苦得樂;我們所有的一切苦難、煩惱、憂慮皆因‘迷’而來。
學佛就是學做一個明白、清醒的人而已,我們要以彌陀為學習之目標,我們要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以彌陀之殊勝功德來啟發我們自性之功德。
西方凈土雖有四土之輩,然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要件。不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勝。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要以印光大師為榜樣,全心全力來布施法寶,一舉三得;況且也唯有流通法寶,助人覺悟,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
第二天
說明佛法殊勝之利益,近可幫助我們此生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遠則永脫生死輪回之苦。而法門眾多,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就要選擇最契機之法門,此即念佛法門,一向專念,永生凈土。
而修學之次第,首重發心,亦即‘眾生無邊誓愿度’,以此為先導大愿,則自能勇猛精進。發心之后,即須在‘斷煩惱’下手。
根基之奠定全在‘五年學戒’,如此,你才有能力辨別是非、真妄、正邪,一切自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天
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卻那么少,追根究底,不外乎未能看破、放下;看破是善根,放下是福德。
怎樣才能看破、放下?一定要深入經藏,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弄清楚。真相是什么?一切法不可得,亦即能得與所得皆不可得。若能深入此理,則自然看破、放下。
并引倓虛老法師《念佛論》中所述三位念佛人,預知時至,坐著走的,站著走的來作證轉,說明念佛功德之真實不虛,及其殊勝確不可思議。
末后并以韓館長之往生勸勉我們臨終一定不能生病,怎樣才能不生病?將貪嗔癡三病毒拔掉,自然身心健康,往生必然自在。
一九九七年四月講于洛杉磯
第一天
陳會長、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難得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在洛杉磯僑教中心我們一起聚會,談談佛法;我沒想到今天有這么多同修來參加,有許多是新面孔,這是顯示出這個地區佛法的興旺,學佛的同修逐漸逐漸的年年增加,這對社會來說,是個非常殊勝的現象。
今天我們要談的題目是‘怎樣念佛往生成佛’,這個題目的范圍非常廣泛,老同修都已有很正確的概念,對新同修,我們必須還要簡單的將佛法作個介紹。
佛教,一般人都把它看作宗教,這個我們無可諱言,佛教確確實實是宗教,可是我們學佛的人自己必須要曉得,佛教本來不是宗教,而是現在變質成了宗教,這是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佛教究竟是什么?如果我們不能認識清楚,就談不上修學了,效果那當然就更不必說了。
世尊當年在世也是不辭辛勞,到處講經說法,足跡遍五印度,所以他是教學,他不是在傳教,他是在搞教育,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而后眾生才能離苦得樂,這是他老人家一生為社會、為眾生所作的貢獻,我們不能夠不清楚。他在印度的教導就如同我們中國古代的孔老夫子一樣,夫子也是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
世出世間真實的功德,不朽的事業,無過于教育,因為這個教育不僅僅是我們一般講的‘可大可久’,它之大,含蓋了虛空法界;它之久,那真是無量劫,我們無法想像,如同經典上講的‘不可思議’,這些都是真實的。
世間法所講的‘可大可久’,實在講,它有限度的,為什么?地球它有成、住、壞、空,你再怎么久也無法超越太陽的將來會死亡,銀河系將來也會變壞。由此可知,‘久’是有限度的,唯獨佛的教學這個‘久’是無限的,因為它超越虛空法界。
佛教導一切眾生,到底教什么?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經論上的術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音譯,實在講是可以譯成中文,它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是教我們這些。這句話依舊用梵音不譯是屬于‘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我們是很尊重它。這是佛陀對于九法界一切眾生教學的目標。
這句話里面就含三個層次,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無上正等正覺,像《華嚴》、《圓覺經》里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什么我們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變成了迷惑顛倒,樣樣都不覺了,這才受了許許多多的苦難,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在一切經中,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破,讓我們醒悟過來,一般講覺悟過來,大徹大悟;悟了之后,你就能離開一切苦難,苦難是迷惑顛倒造成的。
我想今天來參加講座的同修,無論是老修或是初學,對于佛教多少都會有一點信仰,沒有信仰,你不會來這里坐一個半鐘點,對于佛法里講的六道輪回、十法界,雖然不甚清楚,我想都會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六道輪回從那里來的?十法界從那里來的?十法界之外聽說還有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怎么回事情?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搞清楚。
佛告訴我們,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我們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迷失了正覺,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把原本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回;我們在六道里面受盡了苦難折磨,六道里只有苦沒有樂,如果你覺得你目前的生活環境還不錯,你還很快樂自在,那不是真的,那是你想錯了,也看錯了。佛給我們說了真相,你現在覺得有快樂,是你那個苦暫時沒有發作而已,就像病人,病未發作時覺得還不錯,發作時問題就來了,就嚴重了。
那到底有些什么病?病太多了,無量無邊,說不盡,經里講的‘八萬四千煩惱’,四弘誓愿里大家常念的‘煩惱無盡’,那是病啊;我們不能不承認,不能不覺察這個病的嚴重性。
佛菩薩跟我們的差別在那里?佛菩薩沒病,我們是病人,如果你一餐飯沒吃,你就覺得餓了,餓是病;換句話說,這一餐飲食是治病的,吃飽了很快樂,下一餐不吃,病又發作了,三天不吃飯就要命,你還能是個健康的人嗎?你還能說你自在,你快樂嗎?擺在眼前的事實,我們都沒能覺察到,佛說我們迷惑顛倒,說的不過份啊,說的都是事實。
六道從那里來的?從執著來的,無論世法、佛法,你只要有執著,這執著就變現出六道,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古德常說‘生死事大’,幾個人能夠警覺到生死事大?果然警覺到生死事大了,這在佛法里講,‘他開悟了’、‘他覺悟了’,覺悟就有救了,沒有覺悟的人,那沒有法子,遇到佛法,他也不肯認真去修學,佛法里確實有殊勝的功德,有圓滿的成就,這些好處,他都得不到,唯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才能夠得到。
所以我們至少要警覺到生死事大、輪回恐怖不是好事情;人在六道輪回里,總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佛在經論上常常這樣說。我們冷靜去想一想,它真的是事實,佛不但沒有妄語,佛說的話,絲毫都不過份。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經論里講的太多了,一切經論都是這些道理,給我們講解方法。
諸佛菩薩都是凡夫修成的,他們將修學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幫助我們學習,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是根本,‘師’是老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就是創立這個教育的創始人;我們佛弟子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形象,無論是雕塑的、鑄造的、或是彩畫的,我們供奉的目的是在尊師重道,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如果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那就變成宗教了。
我們要依*神明的保佑,這是一個妄想,神明能否保佑你?中國諺語說得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神明就是這樣的,他自身都難保了,他怎么能保佑你?你要是仰賴神明來保佑你,這個念頭是妄想的,是錯誤的。
講佛菩薩對我們的貢獻,我們常講的對我們的加持,也可以說對我們的保佑,那是什么?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做人的方法;所以它是教學,教學就是加持,教導就是保佑。
他不但把這些理論說明白了,說清楚了,方法也說得非常周詳,就在我們自己現前的生活上,不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大家差不多一樣的,但是我們跟外國人相差就很大了。生活方式不相同,沒有關系;工作的狀況不相同,也沒有關系,就在你現前的生活方式中,現前工作的崗位上,佛教給你一些原理原則,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你的生活會很快樂,你的工作會很圓滿、很成功,這是你現在得到的好處。
更大的利益是它能幫助你斷煩惱,也就是破執著,幫助你離開一切分別、妄想,使你自性里面的智慧,正等正覺能夠現前;智慧現前了,無論從事怎么樣的事業,必定是圓滿成功。
所以佛的教學是智慧的教學,諸位看看佛陀當年在世,一生教導的科目之中心,你也能夠覺察到,后人集結成為經典,實在講,若以現在的話講,經典就是教科書。經典歸納為三大類,經、律、論三藏,三藏里面所闡揚的重點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諸位要是認識清楚了,這和宗教沒有關系,宗教是要講求宗教的情操,對于神是極力的尊敬擁護,百分之百的服從,那是宗教徒。佛法里不如是,你看看經典里的記載,世尊當年講經說法,聽眾、學生提出問題來跟他辯論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可以跟老師辯論;但是宗教徒對于無上神圣的神明只有服從,不可以辯論,你也不能夠懷疑他。我們佛說的可以辯論,可以打破沙鍋問到底,這也像現在的政治,佛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神是專制的、獨裁的。
所以我們要認清楚,佛法是師道,不是神道;它是教育,不是宗教。在佛法里,一切眾生和諸佛如來的地位是平等的,‘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如來,地位是平等的。我們跟佛都是平等的了,那我們跟法師的地位有什么高下?也是平等的,絕定沒有高下,沒有差別。他的年歲大,他學佛的時間比我們久,我們后學有問題可以向他請教,這個態度也是屬于尊師重道。
我們這種尊敬,對于一切人物也是平等的,普賢菩薩的十愿,第一條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諸佛’包括一切眾生,諸佛講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他對于三世諸佛都是平等的恭敬,你說為什么?平等恭敬是你的性德,平等恭敬就是正等正覺。
你現在對于一切人不甘心,這個人我瞧不起,他不如我,我對他何必恭敬?生這個念頭就是你自己的迷惑顛倒,你的煩惱起現行,把你的自性蓋覆住了。如果是諸佛菩薩看到這些眾生,甚至于下等的動物,他的態度都是平等、恭敬,他跟我們不一樣。為什么?他不迷啊,我們迷了,迷了才起傲慢,覺悟里沒有傲慢;傲慢是煩惱,大煩惱。
你看講到煩惱,根本煩惱‘貪嗔癡’的底下就是‘慢’;現在這個社會,稍稍有一點成就,就值得驕傲,你們想想看,那就是值得煩惱啦,值得迷惑顛倒啦。錯就在此地,現在社會上普遍都是迷惑顛倒,幾個人頭腦清醒,醒悟過來?
我們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學這些東西,就是要講求這些東西,特別是初入門,不能有差錯;開頭錯了,一錯到底,那太可惜了。一開端就要清楚,佛沒有別的,說個普通話來講,佛菩薩就是明白人而已,清醒人而已,我們愿不愿意作個明白人?愿不愿意做個清醒的人?如果都愿意,那你一定要學佛。
學佛,這里面有二層意思,一個就是學明白、學清醒,佛就是這個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第二個意義是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要學阿彌陀佛,要學和一切諸佛一模一樣;他們是已經明白、覺悟,他們是我們的好樣子、好榜樣。學佛有這么二層的意思,如此,你才真的學會了,真的學像了,真的有成就了。這是我們初入門必須要認識清楚,要搞明白的。
我們再說六道的狀況,六道是煩惱變現的,煩惱是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輪回,有執著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回,這一點大家要明了。
說實在話,我們絕不是二、三年前、或十幾年前才開始學佛,那你就錯了,那有那么容易。學佛的同修大概都承認一切眾生有三世,我們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今天能發心學佛,那是因為過去世,生生世世,有無量的善根,佛在大乘經上講的很多,聽說同修們念《無量壽經》念得很多了,《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
經中明白告訴我們,像阿阇王子他們五百人,那是一個小團體,常常參加佛的講經法會。他們聽世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聽了很歡喜,動了心了,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佛有他心通,你一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佛告訴大眾,他們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一尊佛,不講別的,就說三大阿僧祇劫吧,四百億,這是天文數字;你才曉得一個學佛人,善根深厚不可思議。
我們在座的同學里,我想大多數的善根福德超過阿阇王子,為什么?他們供養四百億佛,如此的善根福德在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后,只動念頭,將來成佛想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心想念佛求生凈土。
我們今天聽到了,居然是要發心念佛求生凈土,你的善根福德就超過他們太多太多了;不要小看自己,覺得自己煩惱很重,業障習氣很深,總感覺到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這就是你自己想錯了,其實你真正發心求生凈土,你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我們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講過一遍,也用了四個月的時間,這部經特別是在中國佛教傳誦最深,許多人沒念過《彌陀經》,但不知道《金剛經》的人就很少,念《金剛經》的人多。《金剛經》上佛也曾講,你聽到這部經典而能相信,你不懷疑,你能夠接受,這個人的善根福德亦不可思議,絕定不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所種的善根,這是無量佛來所種的善根。
你把此段和《無量壽經》阿阇王子那段合起來看,佛沒有妄語,我們一定要肯定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是無量劫來累積到今天的,真正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缺的是什么?我們有善根,‘因’已經有了,我們缺少‘緣’,如果因緣再具足了,那你這一生絕定去做佛,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都是真的事實。我們三天這一點時間就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確確實實有機會在這一生成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你要是有這個愿心,那你就要依照佛的教誨,佛教我們怎么做的,我們要認真的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絕定不做。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信心要像《金剛經》上所說‘信心不逆’,那這一生當中就有把握成就。這是依*佛的教訓,依*佛所說的理論與方法,這就是得佛力的加持,得佛的保佑;佛是用經典保佑我們,是用經典當中的理論方法來幫助我們,這里面絲毫的迷信都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我們既然知道六道、十法界是怎么一回事情,六道是執著,十法界是分別;由此可知,我們一切都不執著了,煩惱就沒有了;一切都不分別,所知障就破掉了,這就能超越十法界。那到那里去了?佛這時候不得已才為我們說出一個名詞,叫‘一真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了。
一真法界里面也有很多層次,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都是一真法界;在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共四十一個位子,這四十一個位子怎么來的?妄想來的,諸位要知道,妄想也叫‘無明’,所以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法身就圓滿顯現了,這叫‘究竟圓滿佛’。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圓教初住菩薩,天臺家稱為‘分證即佛’;分證位有四十一個位子,到四十二位是究竟圓滿,這四十一個位子都叫‘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可見得妄想最難破。
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也把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的狀況都包括在里頭。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里面,沒法子離開,怎么辦?無論你想什么辦法,還是離不開,你還是落在這個范圍當中,而且生生世世每況愈下,為什么?妄想、分別、執著,生生世世累積,愈累積愈多,愈累積,這個病愈重,這是個大問題,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不解決,實在講就不得了,這個嚴重性,我們一定要知道。
我們在輪回當中,如果這一生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來生再搞六道輪回,必定是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這個是事實,并不是佛在經上說這些話來嚇唬人,佛沒這個意思。
我們冷靜去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嗯,我的善念多啊,都念佛嘛;那是你自以為善念多;你再仔細想一想,你念佛是為自己念,還是為眾生念?為自己就是惡念,為自己是增長我執,《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是為自己念的,增長我執,你還是脫不了六道輪回,還是不能往生。
你要知道,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佛號是念的不少,念得很多,但你那個心是自私自利,你不是菩提心,你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唯一的條件,從上上品到下下品,沒有例外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是有一向專念,但你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你還是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不為自己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念佛起心動念為眾生、為佛教,不要為自己,我們才有出路。
這二句話怎么講法呢?不能不清楚;‘為佛教,為眾生’,你好像是聽懂了,其實沒懂;為佛教是什么?為道場?為寺廟?為佛菩薩?你就搞錯了。為眾生,我們去幫助一切眾生,出錢出力?這都搞錯了,都不是佛的意思,換一句話說,都不是覺悟的意思,你仍在迷惑顛倒。
為佛法,你先要曉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法’是一切諸法,包括世間、出世間。佛法里將法分為很多類,五欲、十二處、十八界,《楞嚴經》上講的‘七大’,這都是分類的方法。我們從最簡單的說法,大家很容易懂的,人、事、物,這個好懂、好分,我們把一切法分做這三大類,這就是在我們眼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是‘法’的意思。
‘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覺,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叫做‘佛法’,為佛法就是為這個。我對人、對事、對物,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叫‘我為佛法’,是這么一個講法。
如果你對于一切法還感情用事,那你就是顛倒了,你就不是為佛法了,你是在搞迷、邪、染,那是世間法,那是六道輪回法,絕定不能夠誤會,把‘為佛法’搞成為六道輪回法,這豈不是顛倒了嗎?那怎么可以?所以對于佛教的名詞術語要有正確的了解,不能把意思錯會了,也不能夠含糊籠統,要清楚、要明白。
為眾生,怎么樣為一切眾生?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如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好榜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一個好樣子,要做一個‘覺、正、凈’的樣子給人看,這叫‘為眾生’。覺正凈怎么個做法呢?就在生活里而已,穿衣是覺正凈,吃飯是覺正凈,工作是覺正凈,為一切眾生做示范,這叫‘為眾生’。
你要是不相信,你去念《金剛經》,經的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在生活上示現,‘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天天這么做,這是做一個出家人的好樣子,他現的是出家身份,示現的是一個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身份;所以他就在這種生活方式、工作環境里做一個好榜樣。
我們在《金剛經》上說的很詳細,佛就用這個方法度一切眾生,做給大家看;所以經典上一再說,教我們這些后學的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在《金剛經》重覆了十多遍,重復的遍數多,換句話說,這句話太重要了。
‘受’是接受,對于佛的教誨,經里面講的道理、境界,我們完全能接受;‘持’是保持,接受過來,我們要依教奉行,要照作,要把它變成我自己的生活,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跟佛就一樣了。
‘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就是為眾生;我們統統做到,做一個樣子。至于怎么個做法,這是活活潑潑,不是死板板的。看眾生是什么毛病,我們對癥下藥,我們做出這個樣子給他看。
現在這個社會,無論在任何一個地區,我們常常在各地區旅行,我們所見到的普遍的現象是貪嗔癡正加速度的在增長,這個不得了,貪嗔癡叫‘三毒’,什么毒?病毒。你們今天聽說得癌癥就怕得不得了,癌癥有什么了不起?小病一個,貪嗔癡才是大病,不但要你命,還要你墮阿鼻地獄,這個病多嚴重啊。這個病天天在增長,天天在養這個病,你說怎么得了。
內有貪嗔癡,外有這些妖魔鬼怪在誘惑,你還會有好日子過嗎?什么是妖魔鬼怪?五欲六塵就是妖魔鬼怪,財色名食睡在外頭誘惑你,里面有貪嗔癡,你怎么會不墮三惡道?幾個人能覺悟到這個事情可怕呢?幾個人曉得這樁事情嚴重?佛菩薩曉得。
我們學佛,今天逐漸覺悟過來了,我們要為一切眾生對癥下藥;眾生貪,我們做一個不貪的樣子給他看,他認為他貪才有受用,我們表演給他看,我們不貪也有受用,我們的受用比他還快樂,比他還自在。讓他自己去看,看久了,讓他去反省,讓他去覺悟,這叫‘演’,表演給他看。他如果看明白,覺悟了,要來問了,我們再詳細為他解說;所以先是表演,而后才解說。
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著衣、持缽、乞食,先是演哪,被須菩提看出門道了,贊嘆‘希有,希有’,這才問釋迦牟尼佛,講出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看,先表演,有人看出來了,從這里覺悟了,再為他詳細說明;我們學佛要學這一套。
在日常生活中,你要學遠離貪嗔癡,我們在生活里穿衣、吃飯、日常工作當中,應酬里處事、待人、接物,不貪、不嗔、不癡,做出樣子給人看,這叫做‘學佛’。
也許有一些同修說:‘我要是照這個樣子做,我就不能賺錢了,我就不能生活了。’,他的恐懼害怕都來了,問題一大堆,其實他這些問題全是錯誤的概念,沒有一條是正確的。如果你認為天天搞貪嗔癡,就可以天天賺大錢,你真有這種能力,不但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諸佛都拜你為師,你還得了。他為什么拜你為師?因為你把因果律推翻,而佛沒有辦法推翻因果律。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怎么能夠勉強多賺一些呢?那有這種道理?由此可知,你用盡心機,耍盡了手段,你所賺得來的,都是你命里所有的;你命里沒有的,想多一分都賺不到。你要是曉得這個事實,你才知道那個心機手段都白費了,冤枉在造業而已,于此事實毫無補助。這個事情,諸位多看看《了凡四訓》就曉得了,里面將理論和事實講的很明白,確確實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你命里有的,自自然然會有,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規規矩矩去做,你這個行業是緣,你的財富是命里有的,那是因,有因有緣,果報自然現前。不能說我命里有,我什么都不要做,我坐在那兒不動,錢就會掉下來,那也沒有這回事情,你也錯了。命里有的是因,因必須要有緣,所以佛法講‘緣生論’,要緊的是‘緣’。
財富,財布施是因,你過去生中喜歡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你布施得多,你得的就多;你布施的少,你得的就少,這就是你命里頭有的,還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的。
如果我們命里頭沒有,哎呀,佛菩薩保佑我,我就發財了,這個觀念也是錯的;佛菩薩沒有辦法保佑你,佛菩薩是告訴你前因后果;佛菩薩教你布施,你就能得財富,你種因,后面一定有果報。
法布施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世間人都貪圖富貴、聰明、健康、長壽,他又不去修因,只是不擇手段,用盡心機,想能得到;殊不知所得到的,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這一生冤枉的造了許許多多的罪業,果報現前享完了,你的罪業成就了,罪業起現行了,這就墮三途,這是真實的道理,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絕定不能夠迷信。
假如我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很少,這一生當中,物質生活比較困難,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有,怎么補救?多修財布施。
所以《了凡四訓》這小冊子,我初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把這小冊子送給我,我看了之后非常歡喜;可是真正對于此事有認識,知道它的意義重大,是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我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倓虛老法師建立的,那次住的時間較長,共四個月,講《楞嚴經》。
我對圖書館的藏書就很留意,特別注意‘弘化社’出版的東西,弘化社是印光老法師辦的,我才了解老法師一生都將信徒對他的供養全部都作法布施,他沒有做別的事情,只做流通佛法這一樁事情。這是告訴我們流通佛法的重要性,唯有幫助人覺悟,才能解決社會問題。
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他老人家的開示中,我們知悉那時北方有災難,到處在捐獻救災,他老人家從印經典的款項里撥三千大洋去賑災,所以我們才明了印祖老人家一生重視法布施。法布財里當然就有財,你印經需要錢,你所印出的經書是法,這些人讀了這些書都覺悟了,他就無畏了。所以這種作法,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高明。
所以我從香港回來之后,也搞了一個‘華藏法施會’,學他老人家。再仔細看他出版的書籍里,《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匯編》、《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這幾樣東西,他印的數量特別多,我看它的版權頁都印了三、四十版,而且每一版數量少的三萬冊,多的竟到十萬冊,這個把我嚇了一跳,我怎想都想不通。佛經沒有這么大的數量,印的版也不多,最多的也不過就是五、六次,十來次是最多了。數量也都是一千冊、二千冊、三千冊,三千冊以上的很少,所以我就想為什么他印這么多。
我概略估計一下,他這三樣書在那時印超過三百萬冊,那是民國十幾、二十年的時候,印刷術并不發達,鉛字排版印的,印這么大的數量,非常驚人哪。而后仔細想一想,能夠體會到老法師的意思,在這個時代唯有提倡因果報應才能挽救世道人心,佛法雖然好,來不及啊;儒家經論雖然好,那更緩慢;救急的辦法,這三種書太重要了。
它有健全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所說的皆是事實,如果細讀這三本書,我們起心動念自然就會收斂了,知道謹慎,知道應該怎樣去做。所以這三本書是挽救現前這個社會唯一的法寶。
我在臺灣也全力的提倡,最近這幾年有個王警官,很不錯,他是個高級警官,居然對《了凡四訓》很發心,全心全力的在推行,最近成立一個《了凡基金會》,他要請我當董事長,我說:‘不行,我年歲大了,不要再搞這些了,我幫助你。’,我介紹悟道法師去當他的董事長,‘你們去做,我幫助你。’。這本書一定要讀,實在講,三種都要讀,而后才真正明了我們這一生的命運怎么來的,完全是自己造作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不可以怨天尤人。
現前環境不好,可以改造,了凡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壽命也不長,福報也并不很大,他得到云谷禪師的指導之后,才明白這個大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認真的斷惡修善,勤修布施波羅蜜;他后半世的命運完全改掉了,他的壽命只有五十多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完全改掉了。
所以我對于這樁事情深信不疑,過去很多算命看相的,說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了一場病,害了一個多月,心里一想,壽命到了,看醫生也沒用處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這壽命到了,就念佛等佛來接引往生;念了一個多月,好了,就度過了,今年七十一歲了,而我從來沒有求壽命。
我的確沒有福報,前世大概是經上所講的‘修慧不修福’,我是這樣的人。有一點智慧,接觸佛法,我一聽就能懂,就能明白意思,可是物質生活非常辛苦。這幾年好像有一點福報了,是修布施得來的,我是拼命布施,我不干積存一點的事,我是全部布施出去,愈布施就得的愈多,愈多就愈布施,千萬不要存在那里,一存就壞了。
所以錢財叫‘通貨’,‘通’就是要流通,你不能把它堵死,你要把它存在銀行或置什么產業,那就壞掉了,那個就是死水,不通了,所以一定要教它流通,要認真去修布施。你看諸佛如來給我們做好樣子,一絲毫都不留,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什么叫‘無畏布施’?真誠,以清凈平等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無畏布施’。你要真干啊,認真努力的干,你下半世的命運將完全改變,你再去看相算命,不靈了。
我們這邊有一個算命算得不錯的翁陽春居士,聽說最近生病,好像在臺灣,不在此地,他要是在此地,我這里講經,他一定會來,這個都是學佛的人,都是明理的人,不欺騙人的人。一般的看相算命是江湖人士,騙人的多,說實話的少。
所以我們學佛后要不要再去看相算命?不需要,自己的命運清楚得很,不必要人看,而且自己懂得改造命運,這個時候就高明了;不但改造現前的命運,而且改造自己超凡入圣,把自己從博地凡夫提升到佛菩薩的境界,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達到佛教學的目的,符合佛的愿望。
能不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了;如果大家真的愿意,當然第一個課題是要正確的了解佛的教誨,要聞正法,要親近明師,不是名氣大的‘名’,名氣大沒什么用處,知名度高沒用處。‘明’是明白的明,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通達佛理的,你要親近這樣的老師,要聽他的指導。
在洛杉磯,我每一次來,都勸勉大家,法印寺的印海老法師是當代的善知識,這不是假的。他原先也沒福報,多少年來,你看看,從前在那個小廟,一點點大,像個土地廟一樣,信眾也不過就是二十來個人。你看現在福報大了,怎么來的?布施。他老人家也跟印光大師一樣,三種布施具足,愈施愈多,我看他的福報會愈來愈大,我今天也勉勵他,要認真再加功用行,努力,將來是美國凈宗初祖。
希望同修真正接受佛的教誨,學佛第一步,親近善知識,得善知識的教誨,這個比什么都重要。在現代,實在講,道場不需要太大,建大道場沒有意思,開銷太大,需要大眾來維護,大家在美國的生活,我們都知道,生活的壓力很重,所以不應該要大家再勉強的出錢出力了,道場小容易維護。
我今天建議老法師,一定要建一個標準的錄影室,我們在錄影室講東西,錄制出這個錄影帶,就可衛星傳播,傳到全世界每一個人家里去了,不要辛辛苦苦讓大家到道場來,在家里就可以學了,打開電視機就學了。
所以現在要利用高科技,道場愈小愈好,維護容易,簡單嘛,不需要找信徒的麻煩,將真實的利益用科技傳到每個人的家庭。縱然有疑問,也不必自己來,打個電話,寫封信或傳真,現在電腦國際網路非常方便,就可以交流了,那里還要用那么大的地方?所以你開銷少、省事、少煩惱,心就清凈自在,才能幫助全世界的眾生,這是我們學佛的起步。
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佛第一句話就說要親近明師,接受明師的教誡,關鍵就是在這二句。如果有疑問,疑是障,必須要破除,破疑生信;沒有疑惑,那是福德,有些人他什么都不問的,教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人家站著往生。
他什么經教都不懂,他什么都不疑惑,那是福報大,他信得過,這種人很少,很難得。一般的智識份子妄想多、疑問多,這疑問不解除,妄想不把它斷掉,就障礙你的信心,信心有了障礙,后頭就不必說了,全都障住了。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什么?幫助大家斷疑生信,如果人人都老實,教念佛就念佛,佛又何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呢?那么辛苦干什么?就是大家不相信,所以才這么樣的辛苦。現在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古時候更要嚴重,故對于經教的研究、探討、解說,就比什么都重要了。
可是能夠講解的人不多,為什么不多?貪嗔癡沒放下,這是講經說法的人的大障礙,心不清凈,講經說法怎么能如法?貪嗔癡慢要把它斷干凈,佛法是從清凈心里流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清凈,跟佛就不相應。
所以發心講經說法,出家在家的同修都不少,常常到我這兒來打聽,要什么樣的條件?要斷貪嗔癡,要發慈悲心,真正為佛法、為眾生。這‘為佛法。為眾生。’,要記住我剛才的解釋,為佛法是自度,是為自己的覺正凈;為眾生是做出覺正凈的好榜樣給別人看,是度他,自行化他。
你有這樣的心愿,出來發心講經說法,一定得三寶加持。如果自己程度差一點,口才也笨拙一點,那都不要緊,佛菩薩一加持,你就聰明了,就伶俐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將佛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這對于我們的修學是有必要的,因為只有正確的認識、明了,才曉得如何來修學。一般講,修學的方法很多,大家常常常聽說八萬四千法門,確實是有這個數字,并不是隨便說的,在佛學辭典可以查得到,確確實實是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法門不只這么多,所以四弘誓愿里講‘法門無量誓愿學’,這個‘無量’也是真實的。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法門?這是因為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我們知道佛陀教化眾生,他的對象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地區的,經論里常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種廣大,我們無法想像,都是佛教化的對象。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說法,總不免懷疑,這么大的范圍,佛用什么方法去教?何況這里面的眾生,包括常說的九法界,從菩薩、緣覺、聲聞到六道眾生,都是佛教化的對象。
此時此刻,我們得人身在人道,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并不很大,而地球上幾十億人,個個根性都不相同,佛要是用一個方法教這么多人,那是很困難的事情,不見得每一個眾生都能接受。
所以佛的說法是講求契機、契理,契機是適合個個不同根性眾生的需要,這樣說起來就有很濃厚的趣味了。接著是契理,佛所教的,無論他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樣的手段,絕定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他不會說假話;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真如,也就是本性。
經論里面所說的名詞很多,總不外乎是同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佛用了許多的名詞,他的用意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名相是工具,不是我們修學的目的,我們可以用工具,但是不能執著它,執著就把我們的悟門堵塞了,也就是說,你不能開悟了。佛法講求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而后才能達到離苦得樂。
法門這樣多,佛教自從傳到中國來之后,到隋唐之時,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大小乘各個宗派,幾乎是在那個時期建立的,祖師分宗判教,其目的都是便利我們大眾修學,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興趣不相同,根性不相同,也可以說習性不相同,而修學佛法絕定與過去生中有關連。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許許多多的習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與前世有關系。正因為如此,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
根性善的,那當然沒有問題,只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就能夠成圣成賢;根性劣的,根性惡的,這些習性若能遇到良好的教育,他也夠斷惡修善,也能夠成為賢人君子,所以教育非常非常的重要。
中國在古代,最早建立教育制度是在漢朝,漢武帝的時候奠定了中國教育的基礎,一直綿延到清朝末年,我們教育的宗旨幾乎都沒有改變,教育的目的是教你做人,以這個為目標,讓你知道人與人的關系,這就是我們講的倫理的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君臣關系,這‘君臣’就是現代社會里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這些你都能夠認識清楚才知道怎樣做人,才能夠維系社會的秩序、安全、繁榮、興旺。
另外教你人與天的關系,也就是說人與鬼神的關系;鬼神確實存在,不是虛構的,學佛的人對這事情更能夠深信不疑。人與天人的關系,人與鬼神的關系,人與一切自然萬物的關系,中國教育是教這些。
科學技術也有,但是并不重視,你要是問為什么不重視這些科技?科技雖然對我們生活帶來一些方便,可是你要曉得它的副作用及害處是不堪設想的。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有鑒于此,所以在教育上就特別著重在人文,而少講科技。
其實這些原始的科技在我們中國很早就有了,這個是大慈悲心哪,希望社會長治久安,所以不發展這些東西,細細想一想是非常有道理的。
今天西方人著重在科技教育,帶給我們全世界的人是惶惶不安啊,不知道地球那一天會被這個科學毀滅掉。諸位想想,這個壓力、陰影常常在我們身邊,它的好處到底在那里?
佛法,近而言之是幫助我們這一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近的目標。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如果不能夠在這一生超越六道輪回,任何成就,給諸位說,都等于零。
這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警覺,警覺到這個問題了,在佛法里來講,這個人就覺悟了,知道生死事大,輪回恐怖,我們怎樣在這一生當中解決這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所有大乘經教里面講的理論方法,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法門,方法門道就很多了。
這些法門有沒有優劣呢?給諸位說,沒有。佛講的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從理論上講,從方法上講,沒有兩樣。可是我們眾生根性不相同,于是在平等門里又變現出差別的差別門,就像《華嚴經》里五周因果里的平等因果中生出了差別因果,這些我們都要注意到,都要明了,差別因果是我們眾生根性上發生的。
有一些法門,我們修學感到困難,困難的原因是過去生中沒有薰習,所以這一生初接觸就感到很生疏。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修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一接觸,就感到很容易、很熟悉。可見得差別因果與過去生中的薰習有著密切的關連。
我們怎么知道過去生中學那個法門呢?這一樁事情,最方便的是你不妨去體驗體驗,去觀察觀察,甚至于也可以去嘗試一下,看看有沒有效果,如果有效果,那就適合你的根性;沒有效果,那就不適應了。這個如果不適應,我們再嘗嘗其它的法門。
從前佛陀在世,這個事情方便,佛陀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一切眾生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狀況,他給你說法就很契機了,像大夫治病一樣,知道你的病根,你的病怎么得來的。
他給你說法就是給你治療,真是藥到病除,非常有效果。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許多弟子們聽世尊講經說法,這一部經還沒講完,講了一半,有開悟的,有證果的,這就說明佛說法契機啊。佛滅度之后,在正法時期還有菩薩、羅漢應化在世間,他們也有高度的智慧,也能觀機;現在是末法時期,這些現世的賢圣就少了。
我們凡夫業障深厚,從那里看出來呢?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曉得要比古時候的人重多少倍,再加上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外緣不好,外緣里面最不好的就是電視。
你們那一個不看電視?你天天看電視,你就被電視污染你的清凈心;你看報紙、雜志,糟了啊,每一天受這些東西的薰習,你學佛怎么能學得成功?
所以大家要認識,這妖魔鬼怪在那里?電視、廣播、雜志、報紙就是妖魔鬼怪,你對于這個東西喜歡得不得了,天天親近它,你怎么能脫離這魔掌呢?
所以諸位要想學佛,要想脫離六道超越生死輪回,真正有決心的話,這些東西要遠離,家里面最好不要有電視,最好不要訂報紙。我已很多年不看電視了,也不看報紙,人家問我,每天天下太平,沒事啊,你說多自在。
你們的事情亂七八糟,我沒有事;你看我們同住在一個地球、一個社會,我天天沒事,天下太平,你們天天多事,都亂烘烘的,這境界就完全不相同了。
不是說不看電視就沒有智慧了,不看電視就不能應付這個社會了,我照樣應付,你們很多人提出問題,我都能夠給你解答,可見得我不看這些東西,對我沒什么影響。這個不能不知道,你認識清楚了,我們才把這些障礙排除掉。
佛法的法門多,這是祖師大德大慈悲心的流露,為了我們修學方便起見,分宗判教,我們在這些宗派當中,選擇適合于自己修學的法門,不要以為某個法門高,某個法門低,沒這回事情,那是你自己虛妄分別。
所有一切法門,歸納到最后,都是歸納在‘戒定慧’三學,總不出這三門;這三門,給諸位說,就是覺正凈,這三寶啊。所以學佛的同修剛入佛門就要求授三歸依,把佛法修學根本的原則傳授給你。無論修學那個法門,總不離這個根本原則,這個根本原則就是三寶,佛、法、僧。佛是覺,法是正,僧是凈,總不外乎這個原則。
都歸依到這個地方,法門才平等,否則你說法門平等,怎么個平等法?而且‘覺正凈’這三個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們想想,覺悟的人,他的知見焉能不正?心地當然清凈,所以得一個字,另外那二個同時得到。思想、見解純正之人,當然覺悟,當然清凈。一個清凈心的人,自然覺悟,自然就正知正見了,所以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給你講三寶,任何一條入門,一切都圓滿得到,所以法門是平等的。
如果我們就事而論,在中國古代,佛法分十個宗派,其中二派是小乘,其余八大宗是屬于大乘,小乘在唐朝曾經盛行了一個短暫時期,唐朝末年之后,小乘就衰沒了。我們初學佛后,也對這樁事情提出質疑,為什么小乘在中國不能夠興旺?
以后我們得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中國以往學佛的人多半都是先讀儒家、道家的典籍,有這個基礎再入佛門;而儒家和道家的典籍,它們里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實在講不亞于小乘,于是這些典籍代替了小乘經論,所以小乘以后很難在中國發展。
中國人以儒道的基礎直接就入大乘,這樣入門而修學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看看八大宗這些歷代的祖師大德,幾乎都是這樣入佛門的。
可是在今天就有了困難,今天我們不學小乘教,四書五經也不念了,開頭就學大乘,這個困難就來了。今天科技這么發達,生活受用如此普遍,為什么我們修學的成就卻比不上古人?那就是古人他有基礎,我們今天學佛沒有基礎,正如同蓋大樓一樣,他們有地基,所以建筑物能一層一層的蓋得很壯觀。
我們今天沒有打地基,那只能搭個小茅蓬、小帳蓬而已,建筑物一蓋起來就倒塌掉了,就不能成就了。這是說明今天修學大乘的人為什么不能成就,你沒基礎啊。
那應當怎么學法呢?你不從小乘經論上扎根,你就要從四書五經上奠定基礎,這是一定的道理。雖然我們現在年歲大了,讀書的年齡已經過去了,可是依舊要用這些典籍來補助,我們才有成就的可能。
總而言之,如果你不是天才,中下根性的人一定是循序漸進,由淺而深,跟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不能躐等,天才太少了,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你不讀書怎么行?
這是說明現代佛家的典籍垂手可得,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請一套《大藏經》回去供奉在家里,這是古時候的人作夢都不敢想的,得到一部經典就很難很難,怎么可能全藏都得到?這是得力于現代科技的發達,印刷術的進步,價格低廉,才有這么多的便利。
現在得到是容易,成就卻不如前人,要細細想想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你把這個原因找到,你把這個原因消除了,你才能有進步。
因此法門就需要選擇,就中國這些宗派而論,我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中國,禪宗、性宗他們是從覺門入的,它提倡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覺正凈,他是從‘覺’門入,這是宗門里提倡的。
而它的對象,六祖在《壇經》里就說得很明白了,接引的是上上根人,若不是上上根人,參禪參了一輩子都不開悟啊,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我們試問自己是不是這個根性?
禪的確是好,不是不好,真好,只是我們煩惱習氣太重了,用禪定的功夫伏不住煩惱;換句話說,別說大徹大悟你做不到,你連禪定的功夫都得不到。這禪定的修學是先得定,《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靜寂光通達’,‘靜寂’是定功,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世出世法一切通達。
有同修來告訴我,說他自己貪圖佛法,佛法好啊,樣樣都想學,這一部《大藏經》,你要學多久才能學得完呢?我們在傳記里面看到,龍樹菩薩學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這些典籍,這三藏十二部的典籍,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完全通達了。你試試看,你用三年,三十年,三百年,當然你沒有三百年的壽命,說實在話,三百年你也不能通達。
原因在那里?你要曉得龍樹是什么人,初地菩薩,煩惱已經斷了,智慧已經開了,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后,看這部《大藏經》,三個月就通達了,就畢業了。
我們今天煩惱習氣,妄想重重,這個東西障礙住本性,障礙了自性的智慧,別說這一大藏,一部經都不能通達,這是真的。所以學佛要從那里學起呢?佛在四弘誓愿里,就把修學的次序告訴我們了。
第一個要發心,要發大心,‘眾生無邊誓愿度’,你要真發,天天念沒用處,從內心里面發出來,我要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難。這樣的大心發了,你才會用功,為什么呢?我勇猛精進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可以懈怠,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不在乎啊;為一切苦難眾生,那我們就得勇猛精進,我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離苦,你這個責任多么大?所以說‘大愿為先導’,你不發大心,你怎么能成就?
大心發了之后,從那里下手?斷煩惱,煩惱無盡誓愿斷。所以佛法修行,在第一個階段是發心,諸位同修有沒有發這種大心?前天有一個人問我,出家人受戒,頭上燒的香疤,他不懂,他叫‘戒疤’,‘你們受戒,有人受三個戒,有人受九個戒。’,這個說的當然是外行話,這是什么意思?
這個與受戒不相干,這叫‘燃香’,在家居士都把香燃在手臂上,出家的燃在頭頂上,什么意思呢?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眾生無邊誓愿度’,我發這個愿,可以舍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取的是這個意思。一看到我燃香,我已經發了這個愿了,我可以為一切眾生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發這樣的心啊。
今天佛門燃香的風氣很普遍,有沒有發這個心呢?他為什么燃?燃香供佛,多燃幾支,佛就喜歡了。我看不見得,佛一定喜歡一個很健康的人,看到頭上燒這么多疤,哎,我看了都不喜歡,那個手臂好好的,燃燒好多點,多難看啊,佛怎么會喜歡這些?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真實的意思,它是代表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發下這個愿,舍己為人。
我們勇猛精進就是舍己為人,所以修行的下手,不管那個宗派,不管那個法門,方法再多,都是斷煩惱。你要問你自己修學有沒有效果?換句話說,你煩惱斷了多少?你的貪嗔癡慢,如果今年比去年少了幾分了,那就恭喜你,你的功夫得力了。
假如你誦經、拜佛、持咒,勇猛精進,可是貪嗔癡慢比去年增長了,你那些功夫白修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煩惱斷盡了才能夠學法門,這是現代學佛跟古時候不一樣。
古大德教學,宗門就更不必說了,就是教下,諸位也許聽說‘五年學戒’,你入佛門,五年學戒,實在講就是現在一般學校的‘新生訓練’,軍隊里的‘入伍訓練’,它的時間是五年,不是學三藏里的律藏,不是學這個。‘五年學戒’是遵守老師的教誡,你是初學,初學不能夠離開老師。
老師教你什么呢?并不教你經典,老師以善巧方便幫助你斷煩惱;煩惱當然不能夠完全斷掉,但是五年當中一定能夠做到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然后才有能力學法門,無量法門才可以學,這個學還是選擇的學。
所以教下,像賢首、天臺、三論、法相,他們走的是‘正門’,正知正見;凈土宗和密宗走的是‘凈門’。剛才講三門,一而三,三而一,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如果不是上根利智,‘覺門’很不容易成就,這個法門真的叫‘一步登天’,可是你那一步要真的登天了才行,登不上去,摔下來是粉身碎骨,那個不是開玩笑的。教下,中等根基的,應當都有成就,因為它循序漸進,由淺而深,像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按步就班的,但是時間很長,也要得到好老師的教導才行,它是漸漸的得到成果。
實在說,最方便的還是修清凈心,這個法門好,密宗修清凈心,凈土宗修清凈心,這二宗都是修清凈心,密宗比凈土宗難,難得太多了。給諸位說,密宗是絕對的清凈,凈土宗是相對的清凈;相對的清凈好修,絕對的清凈難修,這里面的差別很大。
密宗的清凈心跟諸佛如來的心地相等,所以它難,那是高度的清凈,不是普通的;也就是說,他在五欲六塵里面能夠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而不染。這一招利害啊,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如果你在五欲六塵里修,你還染著,那你一定墮三途;但是凈土宗是遠離五欲六塵,這個就簡單了,知道自己沒功夫,不接近它,離開它,得清凈心,所以這個清凈心就比較容易多了。這是二種都修清凈心的法門其截然不同之處。
于是千經萬論,諸佛如來,祖師大德為我們大家所提倡的,實在講,不僅是為我們,而是為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提倡的,凈土念阿彌陀佛的法門,這個很不可思議。
世尊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說法,大家都曉得,第一部經是在定中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當中,佛給我們說了二千多種修行的方法,二千多個法門啊,這么多法門說出來之后呢,而以五十三參,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用他們來表演,示范給我們看。我們在這里面發現,他們推祟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他們推崇這個法門,這在《華嚴經》上非常明顯。
善財參訪第一位善知識德云比丘,德云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證入一真法界了。為什么還叫他做‘比丘’?這是表法的,因為他初證法身,還要依*僧團,不能夠離開老師,所以叫他做‘比丘’,實際上他是法身大士,用這個來表法而已。
你看他教導善財念佛法門,他將念佛法門歸納為二十一大類,二十一種;能念的方法也說了五種,細細去觀察,他這二十一類已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門,統統都包括了;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顯示出《大華嚴經》里面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任何一個法門都能統攝一切法門,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如果說禪,禪就統攝念佛;如果說念佛,念佛就統攝參禪;任何一個法門都能統攝一切法門,這才叫‘不二’,這才叫‘一真’。
他那個‘念’不是口念,‘念’這個字,我在講習當中講的很多,我們中國人要珍惜,要好好的去念書,文字是符號,我們古老的祖先大德們,創造這個符號,留傳到今天,這種文字在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夠相比的,為什么?智慧的符號,讓你一看到,你就覺悟了,這個不容易。
‘念’字是會意,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到這個意思,上面是‘今’,‘今’是現在,下面是‘心’,‘念’就是現在的心,可見得不光口念。你現在心里頭有‘覺’,就是‘念佛’,那么禪宗是念佛,性宗也是念佛。
你現在的心里有‘正’,正知正見,那么教下是念佛;你現在的心清凈,一塵不染,那個凈土宗也是念佛。所以他那個‘念佛’的意思是這個講法的,含蓋了全部的佛法,沒有一法不是念佛法門。
這么多念佛法門,德云比丘他自己怎么個念法呢?我們在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去訪問,他沒在家,他在另外一個山頭經行,善財童子費了好幾天的功夫才把他找到,在別峰上找到,‘別峰’就是代表特別法門,這個法門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