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蓮花山莊>>凈宗科學觀01
        凈宗科學觀01
        2006年06月21日10:16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765 字體: 繁體

        凈宗科學觀01

        凈空法師講述

        第一天

        張司長,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

        今天確實是非常殊勝的因緣來到臺南,尤其是到臺南最高的學府跟大家談談‘佛法與凈宗’。民國三十八年,我記得當我從廣州到達臺灣,在高雄登陸,以后就在臺南住了半年多。還記得那個時候住的地方距離火車站很近,聽說可能就是現在校舍的地方。經過四十年了,臺灣無論在哪一個地區,都有非常長足的進步,這是我們大家都能夠見到的。

        跟著時代的進步,佛法在臺灣也有非常殊勝的成就。佛法的興旺,可以說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都比不上臺灣。我們自己長住在臺灣,雖然感覺到佛法在形式上的確很興旺,但在實質上并不能叫我們感到很圓滿,當然缺陷的地方依然是很多。

        佛法從釋迦牟尼佛創始,流傳到今天,依照中國人歷史的記載,世尊出生在周朝昭王二十四年,圓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這個記載是確實的話,世尊滅度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二十年。在這么長的時間,教學的傳遞,尤其是從印度到中國,這當中經過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種族、許許多多多朝代戰爭的更替,如果要叫佛法圓圓滿滿保持著世尊當年的正確性,自然是非常非常的困難,也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佛法逐漸要變質了。

        這個事實世尊知道的非常清楚,所以他老人家說我們佛法的法運分為三個時期:有正法時期,有像法時期,有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佛滅度之后一千年;這個時間不算太長,所以還能夠保持著像世尊在世的那個模式。一千年后到二千年,這段時間長,逐漸變質了;雖然變質還像個樣子。換句話說,變質的幅度不太大,確實有變質,還不太大,所以稱為‘像法’。‘像’就是相似,沒有以前那么純了,還像個樣子。

        二千年以后,就進入‘末法時期’了。這個時候變質的幅度就非常之大,甚至于與世尊當年在世所傳的完全相悖,面目全非。末法時期的眾生,縱然勤苦的修學,很少看到有真正的成就。

        現在世尊滅度三千年了,這個末法也過了一千年了。末法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因此,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要是從物質文明上來說,這個時代是進步了。假如從修學的成果上來講,我們這個時代比起過去確實是倒退了;不但沒進步,還倒退了。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一下,都能夠體認到這個事實。

        今天這個題目雖然談的是‘凈宗科學觀’,首先我們要曉得,‘凈宗’從哪里來的?凈宗是從佛教里面來的,是佛教大乘佛法的一個宗派。因此,我們要想了解凈宗,一定要了解大乘佛法。要了解大乘佛法,首先要認識佛法究竟是什么?如果不把這些根本的問題搞清楚了,我們的修學就免不了要出差錯。

        我們學佛,‘佛’是什么?‘佛’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是一個對于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印度話稱這種人叫‘佛陀’。所以,佛陀不是神,是一個真正得到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佛陀的學生-凡是追求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稱他作‘菩薩’。‘菩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他也不是神。你今天發了心,發心追求圓滿的覺悟,那你就是菩薩了。就好像一個學校一樣,注冊入了學,就叫‘學生’。學生有一年級的學生、二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學生的程度不相等。菩薩也跟這個相似,因此菩薩也有一年級、也有二年級、也有三年級。佛在大乘佛法里面告訴我們,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二個年級畢業了,那就成佛了,究竟圓滿的智慧你完全證得了。我們學佛如果不把佛法這些事實搞清楚了,那真叫‘迷信’,不會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把佛、菩薩認清楚。

        什么是‘教’?我們現在常談的‘佛教’,什么是‘教’?教是教學,教是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于一切有情眾生的教育,或者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教導,這是佛教。因此,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

        佛教教學的內容是什么?我們從佛、菩薩這個名詞定義里面,可以體會得到佛陀教育的內容。如果用經典里面的術語,一句話就都包括盡了,就是‘諸法實相’,這是佛教教育的內容。要用現代話來說,‘諸法’是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換句話說,佛教教學的內容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宇宙就是講的時間、空間,時空所包括的一切是我們生活的空間、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換句話說,佛教的內容就是講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大家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把它會集成一部《大藏經》。人家要問你們,這一部《大藏經》講的是什么?這一句話就答覆了。這一部《大藏經》所講的是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事實,你想想這個教育我們要不要接受?我們要不要修學?你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就是一位覺悟的人,就叫‘佛’,就叫‘菩薩’。如果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生活環境不知道,這叫‘迷惑顛倒’,佛法叫凡夫、迷人。經典的內容是說的這個,沒有迷信。完全明白了,你就是一個智慧開了、智慧圓滿的人。所以,佛法的教學是智慧的教學、是智慧的教育。

        佛說這種智慧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本來成佛’的意思,諸位要記住,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本來都知道;‘本來成佛’就是這個意思,你本來都知道。都知道,現在變成不知道了(迷了),佛法的教學是教我們再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

        你真的恢復了,你有個東西得到了嗎?沒有東西。佛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么無所得?所得到的都是自家本有的,本有以外,沒有一樣東西是新得的。換句話說,佛是以種種善巧的方法,幫助我們恢復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叫‘佛教’。可不能誤會!

        如何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讓我們重新真正認識宇宙人生?剛才說過了,我們必須要去追究我們為什么把能力喪失掉,把這個原因找出來,然后把這個因素消除,我們的德能豈不是又恢復了!佛教導我們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佛把我們這個根本的因素找出來了。病根尋找出來了,病根是什么?妄想、執著。這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是病根。我們本來是佛,現在搞成這個樣子,病根就是妄想執著,使我們本性的德能完全喪失掉。不但這個大的改變因素是妄想執著,眼前我們生活苦樂的那個因素也是妄想執著。你為什么過得這么苦?你為什么遭遇到這么多的災難?諸位仔細想想,那個根本原因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害人不淺!

        佛法把這個根本的因素找出來了。因此,他教導我們如何恢復自性?如何破迷開悟?如何離苦得樂?他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但是這許多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那就是一定要破除妄想、執著。

        妄想發展成為‘所知障’,執著不斷發展變成了‘煩惱障’,諸位常常讀佛經,都曉得‘二障’。二障從哪里來的?就是妄想執著加重了,變現成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使我們永遠不能離開生死輪回。所以,無量法門、一切經論都是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幫助我們突破這個問題。這是佛法真正教學的原理原則,然后我們才會有一個下手得力的處所,這是首先我們把佛教認識清楚了。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修行。‘行’是什么?行為。剛才講了,妄想執著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思想見解錯誤了,我們的行為自然跟著就錯誤,必須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總括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誨,在中國把它歸納起來加以分類,就分為‘經律論’三藏,這個三藏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經藏跟論藏是教我們修正思想見解的觀念,戒律是我們的生活規范,依照這個規范修正身體、言語的行為,所以三藏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標準。

        因此,經不是念念就有功德。念念沒有功德,要懂得經典里面所講的意義,依照這個教訓去做,那就有功德了。‘功’是什么?功是功夫,你真正依照這個去修行,這是功夫。行為都修到盡善盡美,那就是你所得的,這個功德是你真正有修行的功夫,你才成就一個完美的實質,這個叫做修行。

        前面主要的就是說明佛法,使我們有一個正確的看法,真實的認識。明白以后,我們就可以看這個講演大綱。前面有一段引子,首先說明一般對佛教的誤會。

        【一般誤會: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士夫所宗)。教下-多說理少說事(士夫所宗)。凈土-多說事少說理(老太婆教)。未解: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

        在中國,佛教大分為宗門、教下,這是講佛教教學。在教學的方式上,在佛家講教學的儀式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法,教學方法上分為兩大類。第一個是‘禪宗’,禪宗的教學非常特殊,完全不用教科書。從哪里下手?從禪定下手,首先叫你把心定下來,用這個方法。心定下來以后,再給你研究討論,它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心真的定下來之后,這個研究討論產生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議。為什么?定能夠生慧,佛法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定心開真正的智慧,這是禪宗教學的方式。除禪宗之外是教下,教下教學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是依照教科書按步就班的來修學。就好像學校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由淺而深,逐漸逐漸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它用這個方法。

        所以,宗門教下教學的方式不相同。當然學生天賦就不一樣,在佛法里面講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修學禪宗,進步很快,能夠快速的成就。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他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的人學教很適合,按步就班,由淺而深,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好處。這是兩種教學法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自從達摩祖師將禪宗傳到中國來之后,到六祖(就是惠能大師),由于他修學的成就,教學的善巧,使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的深遠,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修學的原則,都不能超越他的范圍,宗門盛極一時。教下也是從隋唐時代,大乘八個宗幾乎都在那個時代先后創建,成為中國佛法的特色。

        尤其是馬祖、百丈大師,這兩位大師的創建,作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從以往個人獨自的修學,提倡為大家集體在一塊共修,就是建立了叢林的制度。這個劃時代的改革,也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相似,從私塾一變為學校。在叢林制度以前,佛法承傳教學是私塾教學的方式。變成叢林,這就變成學校了,就有組織了。那個時候的組織跟現在學校很接近,換句話說,就是佛教大學。它的特色是佛教的專科大學,因此成就的人才就非常非常的殊勝,高僧大德代代輩出,這都得力于叢林的制度。

        叢林的住持相當于校長,維那相當于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于教務長,監院(我們叫當家師)相當于總務長,這是叢林三大綱領執事。在佛教里面的名字叫首座、維那、監院,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教務、訓導、總務。他們的職責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我們才真正認識,原來叢林就是佛教的學校,這是正式辦學校。從前搞私塾,現在正式辦學校了,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上偉大的一個創舉。

        早年在臺灣,我常親近方東美教授。他老人家常常跟我說:‘中國佛教要復興,一定要復興叢林制度。沒有叢林,佛教決定不能夠發揚光大。’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不過現在要做,時節因緣還沒有成熟。我們要問,時節因緣何以不成熟?實在是佛教被社會誤會成為一個宗教,把佛陀教育的本質遺忘了,這是叢林久久不能恢復真正的原因。

        但是佛法在過去,宗門教下都為知識分子所肯定。佛教在臺灣,從民國五十一年,臺大‘晨曦社’成立了,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能夠接受到佛法,以后逐漸在臺灣大專院校都有‘佛學社’的組織,使佛教在臺灣有今天的成就。這個功勞,我們不能忘記周宣德老居士,大專佛教運動是他老人家發起的。接著以后臺中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創辦大專佛學講座,對于臺灣的正法影響非常之深,這是知識分子肯定了佛教的教學。

        但是提到‘凈土宗’就很難叫人相信,為什么?“凈土-多說事少說理”,不深入探究理論,一天到晚叫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里?阿彌陀佛在什么地方?誰見過了?于是很不容易使人接受。說實在話,這些鄉下老太婆容易接受,知識分子不容易接受,很難相信。

        在臺灣這個還比較好一點,在國外是非常非常之明顯。尤其是在十年前(一九八二年),我初到美國的時候,美國許多同修告訴我:‘法師,你到美國來,可不能講凈土,沒有人相信,這里排斥的人很多。’美國人喜歡什么?美國人喜歡禪、喜歡密,喜歡這些東西。禪是受日本人的影響,密是受西藏一些喇嘛的影響,還有日本的密宗在美國很流行,他們去的時間很久,根基已經打下去了。佛教里面成見很深,對于凈土不容易接受,我也用了差不多三年的口舌跟他們辯論,才讓他們對于凈土宗,縱然心里不高興,嘴里不反對了。相當困難!

        因為那個時候到美國去之后,我正好把《彌陀經疏鈔》第二遍講圓滿,一部《阿彌陀經》總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錄音帶有三百三十五個。這些搬到美國去給他們一看,大家不敢講話了。原來認為這一部《阿彌陀經》沒有東西,《阿彌陀經》還能講嗎?半個小時不就講完了。一看,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擺在那里。這一擺,不再說話了,對于凈土宗心里不高興,嘴里不敢說了。這些年來我們到處宣揚,逐漸逐漸接受的人多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好處的人也多了。所以,從前認為這是老太婆教,這個原因是沒有理解。

        “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這是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佛法的經典(也就是教科書)有偏重在理論上的,事講的少。譬如,在臺灣流行很普遍的《金剛般若》,大家念《金剛經》的人很多,《金剛經》偏重理論,事說的很少,這種經典很容易受知識分子的歡迎,非常的愛好。如果《金剛經》這些理論、方法不能應用在生活當中,那個沒有用處的,那就白學了。談玄說妙,無濟于事,并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幸福,不能斷除我們的憂慮。這是說理的。

        像《地藏經》,像《阿彌陀經》,展開經文完全講的是事,沒有講理論。這個事,像神話、像小說,很難叫人相信。可是諸位要曉得,講事的經典背后是理論;沒有理,事從哪來?因此,古大德為我們介紹經典,凡是講理的經一定多說事,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么作法;凡是多講事的經要多說理,讓人家對這個事能接受、能相信。理事圓融,理事不二,能體會到這個事實,自然就容易接受了,就能生信心。特別是凈宗,必須要有真實透徹的認識,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生的起來,才會有懇切的愿心,那個真實的利益這一生決定就得到了。

        事非常微妙,理甚深,實在講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夠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自己是一個過來人,我感覺我非常的幸運,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開始學佛,四十年了,才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感覺得很幸運。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探究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才對于念佛法門肯定了,不再懷疑。我最初學佛也是喜歡談玄說妙,喜歡理論,對于凈土宗是極力排斥,不能相信,跟現在一般年輕的知識分子沒有兩樣。假如不能透徹大乘經,不能肯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的學佛免不了要空過,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因此,在整個佛法里面來講,首先對于世尊的教學要認識。認清楚之后,我們對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你才會有興趣去研究、去深入。只要真正有興趣,能夠深入,這個凈宗第一殊勝的法門,暫時不信沒有關系,慢慢以后你就會相信了。為什么暫時你不相信?你在這個理論還沒有探討到那個境界,你所解的理論,你所修行的功夫,還達不到它的標準。等到你透徹理解了,你才會恍然大悟,那個時候的修學速度非常之快,不會落在別人后面。

        【信教。〈一〉信:性、情、事、理。〈1〉智:明心心性、統系學問。〈2〉迷:未究其理、偏見陋執。(昔尊圣賢,今尚科學)〈二〉教:大智正覺教育、超凡入圣軌范。〈1〉經(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2〉律(真善美慧圓滿之典范)〈3〉論(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

        這里講要“信教”,對這個教學要真正建立信心,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間最完備的教學。第一段講到要信教。‘信’不是普通的信,至少里面包括四條—“性、情、事、理”。這里第一個字‘性’很難講,要用現代哲學的名詞,這第一個字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現在科學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從哪里來的?太空當中這么多的星球、這么多的星系,從什么地方發生?怎么形成的?生物從哪里來的?人從哪里來的?佛在經論里面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家講的‘性’、講的‘心’,真心本性,或者講的真如,都是說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根源,這是‘理’。我們雖然還沒有明了,我們對于佛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他們親證的境界,我們能接受、能夠相信而不懷疑。

        ‘情’就是識,佛經典里面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心理的作用。

        ‘事’是講的事相,指世出世間萬事萬物。

        ‘理’是道理。這些萬物怎么生出來的,有個道理;如何發展的,它有個過程,也是個道理。這個可以代表佛法整個內容,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都能夠明白、都能夠明了,禪家講“明心見性”,現在講“統系的學問”。‘統系’就是我們講的科學,系統的學問,有條不紊。

        如果是迷,迷是凡夫。智是佛菩薩。迷是凡夫,凡夫“未究其理”。這個理,就是前面四種,它的事實真相,我們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于是執著自己的成見,想錯了,看錯了,還死不承認,這就是“偏見陋執”,這就是凡夫的知見、錯誤的知見。

        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求學,一定要明了為什么要修行,把我們的過失認真的修改過來,從迷到悟。在修行過程當中,關鍵最大的是老師、同學,一定要有好的老師指導,要有好的同學互相切磋琢磨,我們的成就自然就能夠快速圓滿。

        師與友的恩德非常大。佛在經中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父母之恩太大了,佛教我們要孝順父母。我們的智慧是得力于老師的教導,我們才開悟的,佛在經上講‘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一樣大。

        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的起步,修行從哪里做起?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里做起,這就是最基本的修行。你每天接近父母、師長,有沒有孝順父母?有沒有尊師重道?所以,佛法修學、佛法教育的起步是從‘孝親尊師’開始。佛教里面有一本經典-《地藏菩薩本愿經》,那是佛門入門的教科書。換句話說,學佛從這一個課本學起,這個很有道理!

        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教學的宗旨也是‘孝敬’,用這兩個字作為教學宗旨。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跟我們中國古圣先賢的見解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立刻就被中國朝野所接受,跟中國固有的文化融合成一體,發揚光大。它這個教育中心的思想、教育哲學完全相同。

        “昔尊圣賢”,從前因為受這個良好的教育,知道孝親,知道尊師,所以對于圣賢人說的話,我們不懷疑,依教奉行。“今尚科學”,現在我們接受西洋的文化,很不幸的把自己固有的東西舍棄掉了,我們今天遭了大難,吃了大苦,現在還不覺悟。現在講科學,把古圣先賢的教誨都打上問號,不相信了。不相信,你真正有科學精神,那也不錯。科學精神是什么?求證。古人講的:‘我要把它證明。’那也不錯!現在你把它否認掉了,又不求證,你說這不是糟糕了!實在講,我們是口頭上崇尚科學,并沒有真正做到。我們現前遭這個災難的因素,確確實實是在此地。

        這個地方講‘信’,無論是信古圣先賢,或者信科學,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實的信心。我們信的對象是佛陀的教育,“大智正覺的教育,超凡入圣的軌范”。它的內容是“經、律、論”,我們稱為三藏。‘經’,這一部分多半是佛親證的境界,他說出來給我們聽,讓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偏重在理論上。‘律’,這一部分是生活行為,我們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活,我們每天面對著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我們應當用什么樣的心態來跟外界交往?佛給我們制定了生活的規范,這個就是屬于律部。‘律’是我們生活的規范,它是以佛菩薩的標準來制定的,如果我們遵守,漸漸學習,也能入圣者的生活了。這個生活方式逐漸跟他們相同,在佛法講‘入圣者之流’。流是流類,入他們這一類。‘論’,里面多分是對于這些事理真相,佛與學生們研究討論,學生們互相的研究討論;藉著研究討論,對這個事理愈看愈清楚,愈來愈了解,這是屬于論藏。所以‘經’跟‘論’是“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戒律’是“真善美慧圓滿之典范”。我們想過一個非常美滿幸福的生活,應該如何才能得到?這個‘戒律’里面可以得到。

        這兩句話把《大藏經》的內容說出來了,諸位看到之后一定非常歡喜。去翻翻《大藏經》,跟這兩句話講的又不一樣,會大失所望。你不要懷疑,以為我的話說錯了。我的話沒有說錯,為什么你展開經典會感到失望?那是因為經典是用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寫的,我們現在看不懂,障礙在這個地方。

        尤其是關于‘戒律’這一部分,它記載的是生活。世尊所講的是三千年前當時印度社會的生活方式,當然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是學習它的精神,學習它的原理原則,不是學它的戒條,那些戒條到現在不適用了。像國家的法律一樣,那個條文過幾年要修改一次,要修訂一次。佛訂的這個東西是三千年前的,你不修改怎么會適用?所以,一定要修改,但是決定不能違背它的精神,不能違背它的理論,那就對了。

        剛才說過,戒律在中國有一次很大的修訂。這個修訂在唐朝,就是百丈大師為叢林制定規矩,制定一套法律,就是根據戒律來寫的。換句話說,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我說‘現代化’是唐朝時候,戒律的本土化,‘本土化’是唐朝。唐朝那個時候,那個時代的人,在唐朝這個地區就非常適用,是把戒律條文重新修訂。所以,在中國,在過去大陸每一個省,中國的幅員很大,南方跟北方氣候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因此,每一個寺廟再依據清規做小幅度的修改,適應我這個道場,適應我現代的生活方式,但是精神決定不能夠違背。所以,這個戒律是要因時因地去修改的才能適用,這些都必須要懂的。佛法是圓融自在,不是死板的,活活潑潑。我們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生在哪個地區,接觸到佛法,你都真正會得到一生的幸福快樂圓滿,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非常樂意去接受的。

        說到現代化與本土化,諸位要記住,這是大教育家永遠不變的原則。《觀世音普門品》里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我們要問:‘佛怎樣度那些基督教徒?’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你看圓融不圓融!自在不自在!你要問:‘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覺悟了,統統是的。你要不明白、不覺悟,‘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你全迷了。一迷全迷,一悟一切悟,佛教我們破迷開悟。

        如果不能做到本土化跟現代化,佛就不能教化眾生。我們今天佛教沒有方法推廣,沒有方法被這個社會普遍來接受,原因在哪里?今天佛教一直保守在過去那個時代,所以現在社會上看到那些學佛人都怪怪的,用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眼光看你,‘這是個怪人,這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你說糟不糟糕!現代人他怎么肯接受?

        確實我們建一個道場等于我們建了一個學校,學校的校舍要蓋什么形式的?都蓋成十八世紀以前的樣子,人家一看這不是現代人。特別是跑到外國,在美國也建成中國宮殿式的。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在美國弘揚佛法,叫你美國人要做中國人,還得做中國十八世紀的人。這美國人怎么能受得了?受不了!他怎么肯來接受,決定不能入門的。看到你建得富麗堂皇,大家觀光觀光,參觀轉一圈就溜走了,再也不來了。這就是不知道佛法教學是要應機的。

        所以,經叫作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個不會變的;‘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你要記住,契機,現代名詞就是現代化、本地化,這叫契機。這個才能讓他歡歡喜喜自自然然走進來,進來還舍不得走,那你就成功了。

        我在美國建了一個小道場,建在德州達拉斯,這個道場的形式是美國人的建筑。大家都曉得,美國建一個教堂,建一個道場,一定要得到鄰居的同意,要開多少次的聽證會,要跟他們解釋很久。我這個教堂沒有開過聽證會,沒有一個人反對,因為他一看到我那個圖(美國式的),他就生歡喜心。假如我要畫個宮殿式的,恐怕要跟他們談判好幾年,他們才能同意,他不容易接受。

        所以,我們造的佛像應當造美國人的面孔,他一看到佛菩薩還是美國人,很親切,他就不會走了。然后你才曉得,我這個地方所講的是真的。我告訴他:‘佛教是什么?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又是什么?說明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他一聽就明白,‘這個我要學,我要知道’。想要知道,就來學了。他們都是基督徒,基督徒不要緊,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里來,沒有沖突!這樣就都來了,非常歡喜變成一家人。我們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不排斥任何宗教,任何宗教徒都歡迎來接受佛法圓滿智慧的教育。他高興了,我們也歡喜。

        千萬不要‘我是佛教,你是基督教’,這是對立的,那還得了!這一對立,世界上就有戰爭,那人民就要痛苦,社會怎么能得到祥和?怎么能得到‘真善美慧’圓滿的生活?我們首先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然后才能夠幫助世間人,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這些外國人跟我接觸之后,很感嘆的跟我說:‘我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每次有許多苦悶的事情,星期天到教堂,見到牧師提出來,牧師就一句話:“上帝的安排”。’他說:‘我們聽了心里很不服,上帝安排得很不公平,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我就找他來,星期六到我這兒來,我這個地方給你解釋,會叫你圓圓滿滿的心開意解,破除疑惑,真正得到自在。所以,一定要讓他曉得這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徒就不反對了,宗教徒可以接受教育,這是事實。他們在教堂里耶穌是主,是他的主,天上的父,到佛堂來是老師、學生,哪有沖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學校有老師,一點沖突都沒有,必須把它認清楚。

        【修學:〈一〉愿行:〈1〉慧解:破迷起悟志取大道。〈2〉踐愿: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二〉態度:至誠感通、事師親友。〈1〉聞:多聞闕疑。〈2〉思:明理除疑。〈3〉修:實證斷疑。(科學方法)】

        修學最要緊的是“愿行”。‘愿’是志愿。志愿每個人不相同,因此佛陀教學里面的科系就非常復雜,所謂‘無量法門’。為什么說這么多法門?應各種不同的根機,也就是要適應各種不同人的愿望,你喜歡學什么,佛就教你什么,由這個方法達到成就戒定慧,成就圓滿的智慧。所以,它的目標方向是相同的,它的手段方式是千變萬化的。

        ‘愿行’里面,“慧解-破迷啟悟志取大道”,這是說一個原則,這是總綱領。至于用什么方法來破迷,用什么方法開悟,各宗各派手段都不相同,但是都能夠幫助你達到目的。

        學佛一定要立大志。這個大志就要像佛陀一樣,‘我一定要恢復圓滿的智慧,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徹底明了,再也不迷惑了’,要有這樣的志趣,有這樣的道心。

        然后要跟佛學,這是“踐愿-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跟他學。但是佛現在不在世間,那我們找誰?佛雖然不在世間,佛的遺教還在世間,遺教就是經典,我們依據經典來學習,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中國自古以來用這種方式修學成就的人很多,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位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孟子。孟子是學孔子,以孔子為老師。那個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念孔子公的書,學孔老夫子的為人,有不明了的地方,去請教孔老夫子的學生;孔老夫子的學生還在,去請教他。孟子居然學成功了,學得很像孔老夫子。所以,今天我們說到孔子會連著「孔孟’,孟子學得非常像。孟子能學的像,為什么后人學就學不像?諸位要曉得,不是后人學不像,是后人沒有認真的學;要認真的學,哪一個學不像!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已經過世了,不在世間了,他老人家的這個教訓留在世間,我們依據他老人家的教誨,認真的去修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也會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你就成佛了!或者你要問:‘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沒有人跟他學得一模一樣?’還是剛才那一句話,沒有認真學,沒有百分之百的去學。學個一半,學個六成七成,這是菩薩、祖師大德;學個一成兩成,也是世間的賢君子,絕對不是壞人,絕對是有利益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發心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就對了。

        至于學習成功失敗的關鍵,在“態度”,這是成敗關鍵。在過去,很早了,我記得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我在左營興隆寺住了三天,天乙法師招待我(天乙法師在的時候)。我常在外面講經,他特別問我講經說法的方法,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講的好,講的不好,關鍵百分之九十在態度,方法頂多只占百分之十。’所以,我勸他方法不重要,態度重要。

        換句話說,你是存什么心說法?真正利益眾生的心說法,必定有感應。如果存心說法的目的在貪圖名聞利養,自自然然就不相應。所以,態度要真要誠,一切要為他著想,不要為自己想,你有這樣良好的態度,縱然不懂方法,你說出來也能動人。如果你心不誠,方法再巧妙,可以騙一時,當時聽了很歡喜、很高興,出了門之后都忘掉了,就沒有了,那是沒有誠意。方法技巧這個效果并不大,最重要的是真誠。“至誠感通,事師親友”,這是我們自己修學以及傳播佛法,成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佛的學生,負責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也就是負責要把佛的教育介紹給一切大眾,他有這個責任,所以修學的態度格外的要講求。在家同修他是修自己,一生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就可以了。出家是佛的學生,除了自己修學之外,還要把佛法介紹給大眾,他有這一層重責在肩膀上,所以對這個不能不講求、不能不認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將佛法‘信教’做了一個簡單概略的報告,希望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認識清楚,一定要記住,佛教是佛陀大智大覺的教育。佛所說的、所教給我們的,像經論宣揚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為我們制定的生活規范,目標是教我們達到至真至善圓滿的人生。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確確實實是一切眾生,必須要接受的,必須要學習的,超越世出世間任何的教學,我們可以說它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

        今天要跟諸位報告的是‘修學的態度’,學佛能不能有成就,確確實實是在態度上。自古以來,師師傳授,也就是過去一般所講的‘師承’。在中國,師承不但在佛法里面,在世間法里面也非常的重視。特別是佛法,我們一定要用真誠的心來學習,唯有真誠才能夠感通。這個通就是通達無礙,像《楞嚴經》里面講的圓通,圓是圓滿,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通達,這是我們修學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要怎樣才能真正圓滿通達?如果*我們一生努力的來修學,諸位想想,我們的壽命能活多少年?縱然現在醫學進步發達,畢竟活上一百歲的人,依舊是很少見。即使活上一百歲,從你生下來就會念書,就會學習,學了一百年,不要說佛法,世間法都學不完,何況佛法?世間法,不要談別的了,新的東西我們不說,我們說古老的東西。咱們中國古老最大的一部書—《四庫全書》,前幾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把它印出來了,像《大藏經》那么厚,一冊一冊的有一千五百冊。這一部書從你出生活到一百歲,大概都念不完,何況還有許許多多新的知識,怎么可能通達?出世間這些要學的東西,比世間的東西還要多。因為世間的東西,實在說局限在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之外,對于太空的知識是少之又少。佛法就不一樣了,佛法的內容給我們講到盡虛空遍法界;不但講現在,還講過去,還講未來,如何能通達?不通又不行,通又通不了,問題就來了。

        所以,古圣先賢教給我們一個秘訣,這個就是通達的一把鑰匙。用什么?感通,那就好辦了。這個感通不要一樁一樁的學,一通一切就能通達。用什么去感?用真誠去感。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這是我們佛法修學始終不變的一個態度。如果沒有這一個良好的態度,在一生當中要想求通達是不可能的。因此,‘至誠’兩個字是我們修學態度最重要的一環,有這樣良好態度,這是你修學的因具足了。

        有了因,圓滿之因,還要具足好的緣,因緣具足,我們的期望、我們的目標就不難達成。外緣是什么?是老師、是同學。‘事師親友’,‘親’是親近同參道友,老師是我們成敗的關鍵,同學是我們修學的伴侶。在菩提道上,唯有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協助我們斷疑生信,排除障難。

        給諸位說,老師可遇不可求。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好老師,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非常謙虛,決定不敢以老師身分來自稱。你要去向他請教,他很謙虛的說:‘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找錯了人,恐怕你跟我學會失望。’他跟你說這些客氣話。好老師很難,到哪里去找?他自己不承認。

        在過去還有一個方式,能夠指引我們一個真正的善知識。現在不行了。從前是什么方式?閉關的人,住茅篷的人,這一種人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識,可以去拜他做老師,去跟他學。為什么?在古時候,自己要沒有真正達到圓通,就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茅篷。所以,古人常講‘參學’、‘尋師訪道’,要去參學,自己的智慧沒有開,學業沒有完成,一定要去參學。智慧真正開了,當然這個時候的使命職責是要度化眾生,度化眾生要有法緣;換句話說,要有人請你。不可以說:‘我佛法很通達了,我來講一部經給你們聽吧!’這個不可以的,這是說不出口的。要有人請,有人很恭敬很誠懇的來邀請你。可是沒有人認識你,誰來請你呢?這個時候沒有法子,只好宣布閉關,住茅篷。住茅篷、閉關,就是告訴大家:‘我可以不要參學了,我已經畢業了。現在我沒事,我可以閉關住山了。你們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來找我了。’就是這么一個意思。所以,真正閉關住茅篷的,一定是真正善知識。你去向他請教,假如他對于一切事理還沒有搞清楚,還沒有搞明白,那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從前閉關住山有這樣的標準。所以,閉關是自己已經成就,沒有法緣,沒有人請他出去弘法利生,他沒有事情做,只有閉關,住茅蓬吧!是這么一個條件。

        另外還有一種人可以閉關,那就是他沒有法子修行,他的名氣太大了,找他的人太多了,沒有時間去修行了。閉上關,跟外面隔絕,好好的用用功。如果不是這兩個條件,就沒有資格住山,沒有資格閉關。

        不像現在一出家,甚至于沒有出家,他也閉關。閉關做什么?閉關修行。從前修行要到外面去修,要到學校里跟同學們接觸,這才能修。閉關怎么能修行?閉關修行,不是叫‘閉門造車’,沒有老師指點,沒有同學互相在一塊研究切磋。實在講是胡思亂想,哪里能夠有結果!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不一樣;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要找一個真的老師、真正善知識,那真是太難太難了。不容易!

        我生在這個時代,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很幸運沾一點邊緣。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這是師承的邊緣。我沒有想到,碰上的,碰上這個善知識。

        那是在早年我在工作的時候,我失學很早。早年失學,對于哲學有很濃厚的興趣,聽說方東美先生對于哲學很有研究,而且這個人又是安徽人,跟我是同鄉。他是安徽桐城,我住廬江,我們居住的地方,大概就是臺南到高雄這樣的一個距離,可能比這個還要近一點,所以距離不算太遠。是鄉長、又是一位哲學家,很想跟他學習,也沒有人介紹,自己恭恭敬敬寫了一封信,要求他準許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這封信寄出去一個星期之后,他老人家回了一封信給我,約我到他家里去面談。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約定的時間,我到他家里去拜訪。他見了我,問我的學歷,問我為什么會對哲學產生興趣,我都老老實實告訴他了。

        又問我:‘有沒有聽過哲學的課程?’

        我說:‘沒有。’

        ‘有沒有看過哲學的書籍?’

        ‘也沒有。’

        于是他考慮了一下,告訴我:‘你不要到學校去聽課,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一定大失所望。’他這幾句話一說,就如涼水澆頭,沒指望了!我聽了真的是很難過。過了一會兒,他老人家又說:‘那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里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個出乎我意料之外,沒有想到他老人家不準我到學校里去聽課,他在家里為我一個人上課,這是太難得了。

        我的哲學就在他家里上課的,學生就我一個。他家里小客廳有一個小圓桌,泡一杯茶,我們就這樣上課的。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我們的哲學概論沒有書本的,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從西洋哲學談到中國哲學,由中國孔孟哲學談到朱子哲學,然后談到二程,一直到陽明哲學。中國哲學介紹完了,他給我介紹印度哲學。由印度哲學最后一個單元,給我介紹佛經哲學。我年輕對于佛法是最排斥的,認為佛教是十足的迷信,一無可取,非常排斥。他給我介紹佛經里面有全世界最高的哲學,最后給我做一個總結論,他說:‘佛經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話很動聽,這樣把我介紹到佛門里面來。所以,我認識佛法是從學術里面認識的。

        明了之后,這才開始逛寺廟。逛寺廟的目的何在?借佛經。我是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學佛,在那個時代佛經找不到,市面上買不到佛書。唯一能夠看到佛書的就是到寺院,寺院里面可以借得到佛經。有一些重要、好的、我們想得到的佛經,只有抄寫,我當時還抄了不少部佛經。由此可知,佛經得來不容易。很難!

        接觸到佛法之后,我的運氣很好,有一個朋友給我介紹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像方東美先生一樣,非常慈悲,非常愛護,跟我約定每一個星期也是兩個小時到大師的住處。政府給了他一棟房子,在臺北市青田街八號,是個日本式的房子。也是在他的會客室里面,每一個星期他給我兩小時的時間,我跟他修學佛法,他指點我讀一些經書。一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我有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他也給我談一些佛法。這樣我跟了他三年,一直到老人家圓寂。所以,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方東美先生引導我入門。

        章嘉大師圓寂之后,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師,以后我就跟李老師學教。我把工作辭掉,專心學佛,跟李老師十年。到李老師會下才曉得什么叫‘師承’,在李老師那里才搞清楚了,原來我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師都是師承的關系,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老師的一番苦心。

        親近李老師第一天見面,老師就問我:‘為什么想學佛?跟哪些人學佛?’就問了這些話。我很單純,把我這個學佛的動機都向老師報告了,親近的善知識只有一個,就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他也認識,他也很佩服。所以非常的單純。

        于是老師就給我約法三章:你想到我這里來學,我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只可以跟我一個人學,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你要聽別的法師、居士、大德講經,我就不收了。跟他做學生,這第一個條件,就是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佛經或者看任何的書本,都要向老師報告,老師同意的可以看,老師不同意不準看,連讀佛經老師不同意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你從前跟章嘉大師學的那個三年,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你能夠接受,老師就收為學生;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你去另找高明。我聽了之后,想一想還是接受了,這樣在臺中就住下來了。

        以后才知道,原來過去古老的師師相承,就是這三個條件。方東美先生雖然沒有提出這三個條件,實際上都做到了。我跟他學哲學,確實我聽他一個人的,沒有聽別人的。到以后才恍然大悟,他為什么不要我到學校去聽課?到學校去聽課,我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很多教授,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問題就來了。聽一個人講一條路,聽兩個人講兩條路,聽三個人講三*路口,這個頭腦就會被污染、就迷惑了。所以,老師對于學生愛護,種種方法防止,不叫你受到染污。他認真負責領導你走出一條道路出來,這是老師的慈悲心,老師的真實指導。你一定要聽話;你不聽話,今天聽這個,明天聽那個,老師沒有辦法教。所以,我們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一個好老師要找一個能夠傳法的學生也找不到,這是真的。到哪里去找到一個完全服從、完全聽話的學生?很難。現在如果我們用這三個條件來約束學生,學生馬上說:‘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教,教的人多的是。’調頭就走了。

        所以,現在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有困難,師承恐怕在這一個時代斷絕了。但是這的的確確是成敗的關鍵,非常非常的重要。老師是指路的,給我們指點方向,防范我們走入歧途。在功夫的增進要*同學,要有好的同參道友,每一天在一起互相勉勵,切磋琢磨,才能成就。有老師,沒有同參道友,不容易成就。有好的同參道友,沒有一個好老師指路,也不能達到目的。必須師友都具足,那個成就就快速了。

        我們仔細觀察,世出世間古圣先賢的成就,確確實實沒有一個人不是得力于良師良友,所以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夠疏忽的。唯有良師益友才能幫助我們成就‘聞思修’三慧。“聞慧-多聞闕疑;思慧-明理除疑;修慧-實證斷疑”。那個‘信’,斷疑而后才有真信,用現代話來說,都是科學的精神。在佛法里面沒有科學這個名詞,沒有這個術語,可是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符合于現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這是師友非常重要。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現在找不到好老師,找不到好同參道友,怎么辦?我們以古人為師,做古圣先賢的私淑弟子,這是一個非常好,而且真正有效的方法。私淑古人,在中國第一個是孟夫子。孟子以孔老夫子做老師,那個時候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孔老夫子的書在,他的著作在。孟夫子專念孔子的書,念一家之書,就像李老師講的跟他一個人學,這叫師承。不能跟兩個人學,跟兩個人學一定是兩個思想、兩個方法,你很難成就;要跟一個人學。孟子專門跟孔子學,學得很像,所以稱之為‘亞圣’,他真學成功了。孟子開這個端,在中國以后采取這種方式的很多,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像司馬遷學左丘明,他就念《左傳》這一本書,學這個文章;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大文學家。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韓愈就專門學《史記》,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就是學古人這個方式。

        在佛門里面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已經過世了,蕅益大師就依蓮池大師為老師。蓮池大師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蕅益大師就專念蓮池大師的著作,跟著一個老師學,他學成功了。蓮池是凈宗一代祖師,蕅益也是一代祖師,所以跟古人學就沒錯了。

        我在臺中十年,我跟大家說,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非常謙虛。李老師跟我們相處十年,我認他做老師,他不把我當作學生,把我當作同學,一再告訴我要學印光大師。他告訴我:‘我們應當以印光大師做老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把他的老師介紹給我,要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也不在世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專心去念這一部《文鈔》,學他老人家就成功了。

        這是他老人家當時謙虛客氣。而且特別交待我,因為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還在做居士的時候,他教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特別提出這兩個人。為什么不學他們兩個呢?他們兩個是佛學家,不是‘學佛’,是‘佛學’,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的,不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沒有成就。古圣先賢里面,這些祖師大德才真真實實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范。叫我學這個,我從這個地方了解了、明白了。

        前年我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的演培老法師,這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大德。他對我很愛護,邀我到他的講堂跟那邊的信徒講開示,我當然是遵命去了。講完之后,我勸勉新加坡的年輕同修,要像我在臺中跟李老師那三個條件,來跟演培老法師學。我講完之后,演培法師拉我到小客廳里坐下來飲茶。告訴我他是十幾歲做小沙彌出家的,他做小沙彌的時候,當時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老和尚也是這三個條件。我們才明了這三條不是李老師的專利品,原來是中國祖祖相傳的三個條件。所以,演培法師的成就,是在接受諦閑老和尚這三個條件下修學的。

        我們這一談起來非常之感嘆,老師要想收一個學生的條件是什么?這個學生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過的,他歡喜,他盡心來輔導、來成就他。假如他已經被染污就困難了。所以,我才明了方老師為什么不讓我到學校去,就是因為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的。假如那個時候,我說我聽了很多人講哲學,看了很多哲學書。方先生如果很客氣的話,點點頭,‘好!哪一天上課,你去旁聽好了’,絕對不會叫我到他家里來單獨給我上課。

        由此可知,諸位同修,你們要想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一定問你:‘你學佛多少年了?讀了哪些經?聽過哪些人講演?’聽你一說,我讀了多少、多少書。‘很好!很好!很難得。’算了,不教了。你那個心里是一塌糊涂,搞也搞不清楚,沒法子教。教給你了,你會反駁。為什么?先入為主,你會講:‘那個人怎么講的,另外那個人又是怎么講的。’這個老師還有那么多時間跟你辯論嗎?不找這個麻煩了,算了,‘你很好!很好!’恭惟你幾句,把你打發出去。所以,你才曉得這是真實的善根因緣,非常非常之難得,非常的稀有。

        你能仔細去研究,那才是真正科學的方法。從根本智到后得智,有層次,有次第,逐漸逐漸培養,逐漸逐漸教你完成。所以,古時候這個教學法比我們現在的教學法,實實在在是高明。很可惜,現在人提到從前東西都認為是落伍,都不屑去研究,非常的可惜。這是說明求學的態度以及親近善知識。找不到人,我們就找古人學。現代善知識拒絕你,不肯教你,古人不會拒絕,我們這一投*,他不會拒絕你,所以依古人。

        古圣先賢里面,我想來想去哪一位最好?諸位要問我:‘法師,你替我介紹一位。’我也很樂意。我想來想去,最好的還是阿彌陀佛。李老師要我學印光大師《文鈔》,那為什么不學《無量壽經》?學《無量壽經》不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比印光大師還要殊勝。所以,我普遍跟大家介紹讀《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修學,就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你是阿彌陀佛直接的學生,真正肯學就是經上所講的‘如來第一弟子’,你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

        修學有三個階段,大家一定要知道。第一個階段要‘熟’,你不熟沒有用處,經要念熟。所以,我勸同修們每一天至少念三遍,念三年,念滿三千遍。這個三年的目的在熟,大概三千遍念下來都能夠背了,經句很熟了;熟了以后求解。所以,解在現前不熟的時候并不重要。不熟,你縱然聽講,你所解的還是有限,尤其可能錯解了。這是真的,聽講有的時候也錯解,所以這個解很不容易。

        為什么會錯解?你的心不定,你的妄想很多,你的雜念很多,所以這個正解很難得到。三千遍念完了之后,真的心定了,經也熟了,再聽講就有悟處,聽了會開悟。你現在聽經之所以不能開悟,你有妄想、有雜念,是因為經不熟。第二個階段是‘求解’。那個解會很快,真正聽講經聽個幾遍,就能夠理解了。再進入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的,教我們要做的,我們完全要照作;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絕定要禁止,這才是佛真正的學生,才叫真正依教奉行。

        所以,不經過這三個階段,‘依教奉行’是一句空話,念過去,毫無意義。如果你把這部經里面的教訓統統都做到了,那恭喜你,你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夠做個八成、做個五成,那你真的是菩薩,你決定會往生。

        我在《無量壽經》講解里面曾經說過,我是依這個經典的理論教訓來衡量。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決定上品上生。打個九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九品一直下來,到下品下生,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就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經典的教訓要努力去做,做到兩成三成,自己真的有把握住生,是如來的真實弟子。這是我在今天把這一個最好的老師介紹給大家,我也跟這個老師學。你們大家都跟這個老師學,我們就是同參道友,我們是同學。這個修學態度重要,我跟大家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看第三段:通途斷惑。

        【性(性一切心,一真法界):〈一〉有情:佛性。〈二〉無情:法性。】

        “通途”,就是講一切大小乘佛法修行證果的原理,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都不會違背這一個原理,所以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

        佛在一切經里面,特別是大乘經講得透徹,所說的“性”、“識”。‘性’是真如本性,是我們的真性。‘識’是我們真性迷了以后的性,就是迷了的真性。性完全沒有迷惑,這是佛、是菩薩。如果迷惑了,就叫眾生,就叫凡夫。

        諸位曉得,這里畫兩個圈是一樁事情,不要看成真的是兩個,那就錯了,它是一個。一個畫不出來,所以畫一個干凈的,畫一個污染的。這是一樁事情,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

        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不但一切世間法是從它生的、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出世間法也是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性變現出來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真性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地球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餓鬼、畜牲、地獄還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給諸位說是一個性,一個真性。

        “有情”,我們現在分動物、植物、礦物,這是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佛家講的有情,就是講的動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動物,像人、畜牲,我們看不見的還有天人,還有餓鬼、地獄,這都是屬于‘有情’。有情,佛給我們假定一個名詞叫“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眾生是指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本性,都有真性。除了有情眾生之外,都叫做無情眾生。“無情”,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這是無情,無情眾生就叫做“法性”。

        諸位一定要知道,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從這個性變現出有情,就叫做佛性;變現出無情,就叫做法性。有情跟無情是同一個性,因此佛在《華嚴經》上才跟我們宣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會成佛,無情也會成佛,這叫‘同圓種智’,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也是真實的事理。

        所以,大乘經上常說“性一切心”。‘性’是真性;‘一切’是一切萬物,情與無情、世出世間,總稱一切;‘心’就是體、本體,是一切的本體,《華嚴經》上稱作“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稱它為凈土。極樂凈土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極樂凈土。

        【識:〈一〉見分:〈二〉相分】

        現在這個性被污染了,這一污染了,佛又把它換作一個名稱叫做“識”。‘識’,就是染污的性,不清凈的性,就叫做識。諸位要知道,真性沒有被染污,顯現出來的境界是一真法界;這一被染污之后,顯現出來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也變質了。這就是大乘經上佛常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是心性;依報是外面的境界。嚴格的講,我們這個身是物質,都是屬于依報,隨著心在轉。

        因此,我們心理健康,身體一定健康。心理不健康,胡思亂想,你雖然這個身體很好,一定會得病。病從哪里來的?妄想來的,可見得心是主宰,這個身體隨著你心在轉,心太重要了!一個人心‘清凈、真誠、善良、慈悲’,決定不會生病。為什么?他心健康,身一定健康,不需要任何飲食藥物來進補,都用不著。那些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我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同修看到我,他說:‘法師,你皮膚的顏色這么好,你吃了些什么補品,能不能告訴我?’

        我說:‘有!’

        他說:‘什么東西?’

        我說:‘臺灣自來水公司出品的自來水。’

        我是什么補品都不吃,我天天喝的是開水。我洗臉都不用肥皂,一塊肥皂要用兩三年。什么都不需要,為什么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心地清凈,沒有胡思亂想,天天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無上的補品。你們如果學會的話,要知道這是養生之道。

        心一被污染了,這就變成識了。識就起作用,這個作用是迷的作用,就不是覺悟的作用。這一迷了之后,佛在大乘經,特別是相宗經論里面說得非常詳細,它就變成‘見相兩分’。

        上一篇:凈宗科學觀02
        下一篇:凈業三福講記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第一页| 2019天天干| 黄页网站在线播放| 91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诗涵留学荷兰被黑人摘小说| 热99精品在线|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最近中文字幕网2019|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jizz性欧美2|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夜月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99re国产精品视频首页|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绝世名器np嗯嗯哦哦粗|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调教她的尿孔h导尿|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99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欧美xxxxx性喷潮|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五月天婷婷社区|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日本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