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教入門
佛教入門
2006年06月25日19:45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958 字體: 繁體

佛教入門

圣嚴法師 著

《佛教入門》中篇

基本教義

一、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佛教的發源和流傳

(一)發源于印度

  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釋迦族的王子出家,經過六年的修行,開悟成佛,并將他所體悟到的、解脫生死和一切煩惱的方法,向當時的印度社會,宣揚了四十九年,最后以八十歲的高齡,離開了人間。我們稱他為佛,也就是徹底覺悟了一切宇宙和人生道理的人。這是佛教的開始。

(二)中國佛教

  佛教在印度,經過五百年的傳流,才通過西北印度,由中國的新疆省,傳到中國,這在中國后漢明帝的時代,已經有了關于佛教傳入的文字記載。在中國經過五百多年的傳播及發展,由于和中國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揚,便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佛教,共有十三個宗派,那是由于不同的高僧所依不同的佛教的經典和論典,由不同的各種角度,發揮了他們的見解。其中最能表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是天臺宗、華嚴宗、禪宗。華嚴宗到了中唐(第九世紀)以后,便和禪宗合流;天臺宗到北宋時代,雖曾一度復興,但卻未能繼續發展。到了近世,談起中國佛教的寺院或僧尼,百分之九十九,均屬于禪宗。雖然尚有修學天臺、華嚴和凈土念佛的人,他們的出身,卻不能與禪宗無關。
  近代的中國佛教界,出過四位偉大的高僧,那就是以持戒著稱的弘一(1880-1941)、以念佛著稱的印光(1861-1940)、以熱心教育及弘揚教義著稱的太虛(1889-1946)、以禪定著稱的虛云(1840-1959),他們四位均對近代的中國佛教有過極大的貢獻。但是,今日傳來北美的佛教,則以禪宗的影響力最大。

(三)美洲佛教

  目前在北美弘揚佛教的,人數并不多,系統卻很繁雜。因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個不同的時代,三個不同的姿態,分向三個不同的地區傳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傳向錫蘭和緬甸;中期的印度佛教,傳向中國;晚期的印度佛教,傳向西藏。而在這三個不同的區域,又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性格,我們分別把它們稱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錫蘭和緬甸的佛教,屬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顯著和密教之分。中國的屬于顯教,西藏的屬于密教。中國佛教又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匯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禪宗最受北美社會的歡迎和愛好。今天在北美傳播禪宗的人,不論他們是來自那一個國家,禪的根源是中國,直到近代,在中國最風行的仍是禪宗。中國人在北美弘揚禪宗最有力的則為十六年前到舊金山的度輪法師,他是虛云和尚的弟子,現在不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數處,且已創立了一所法界大學,經常有數十位出家弟子跟隨他修行。在美國東岸,則為現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國佛教會大覺寺,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師的促勸及副會長沈公家楨居士的贊助,雖然由我教禪,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同時也頗艱苦,前途則極樂觀。我們分別開設了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特別班、精進班,學生之中,已有人準備發心出家,終身修行。并且由學生發行了一份「禪」的英文雜志。
  至于這次我來多倫多的因緣,當然要感謝僑領吳俠民先生的邀請,我之認識吳先生及為我擔任粵語翻譯的簡許邦先生,則是由于詹公勵吾長者的介紹。
  詹公其人,雖非禪宗的傳人,他與近代中國禪宗最偉大的禪師虛云老和尚之間的因緣,卻十分深切,此可從陽明山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的《虛云和尚法匯》附錄〈虛云老人末后詩札〉的內容,特別是第十三札〈夢中茶話〉及第十六札〈告別絕筆〉,均可見出詹公與虛老之間感應道交,非同尋常。詹公一生樂善好施,但他并非百萬富豪。十數年前,發大弘愿,愿以二十英畝農地,捐出作為發展國際佛教的建筑用地。近一年來,經過與本人的數度傾談,更發弘愿,決定捐出他的一塊面積近七十七英畝的農場,連農舍,請中國高僧主持,籌建虛云禪寺,以利傳播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成就僧俗四眾修行禪法。
  七十七英畝的土地,對一般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對一位修行的有道高僧而言,毋寧是一樁麻煩的事。要保持它永遠屬于十方大眾的產業,要從各方面募款,建造寺院,要教導住在那里修行的人,要培養更多后繼的人才,要維持他們的生活。這項任務,至為艱鉅,否則就會辜負這位施主的愿心了。可是,出家人雖不經商,也不得為了薪水而為任何人工作,他的悲愿以及為報佛恩而能盡形壽獻身命的信力,必定能感得護法龍天的加被,把這塊農地,經營成為在北美傳播中國禪宗的一座大本山。同時,也不僅是因為詹公或中國禪師要傳播禪的方法,乃是由于在北美的中國人,需要它,北美的本地人,也需要它。佛教是被這需要的潮流,卷來北美的,在座的諸位以及廣大的北美大眾,才是請佛教來這里的主人。能有這么多的支持者,前途當然是極其樂觀的了。
  這決不是空想,凡是真正接觸過佛教的人,他就不會反對佛教的傳播,尤其是禪,它是中國文化最光輝的一部分,它不是宗教,它不必要求你改變什么,也不要求你做任何不希望做的事。它卻能夠使你從實際的生活中,得到身體的平安健康和心理的平靜明朗。也能使你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佛教的支持者和傳播者。

佛教的信仰

  很多人都認為佛教的信仰是迷信。其實,當你聽過一些佛教對于信仰的解釋之后,你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合理的。

(一)三寶

  佛教的信仰,以三寶為中心,不像一般人誤會佛教的那樣,認為佛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可以分作自信和信他的兩面,然都是以三寶為主。三寶,意思是寶物,有救濟貧困的功能,佛教則用三種寶物,救濟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從一般而論,人的自信心是有限的,往往由于財力、智力、權力的限制,對于宇宙人生乃至小到對于平日所處的生活環境,也沒有自信心去解決和克服。這種人,首先需要有一種外在的依*,才能幫助他克服難關,那就是信他的力量。

(二)信他

  佛教給你信仰的,稱為住持三寶:
    (1) 佛寶──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印度的一位王子,出家修行而開悟了的那個稱為佛陀的歷史人物。
    (2) 法寶──由那位成了佛的印度王子,把他自己開悟的方法以及用他的智慧觀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說了出來,只要我們照著他所說的方法做去,我們也能開悟。
    (3) 僧寶──凡是佛教徒,如果他能負起修行佛法并且傳播佛教的責任,便稱為僧寶,雖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實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寶的使命。在這三寶之中,如果無佛,我們根本無從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如果無僧,這些方法便無人示范修行,也無人把這些方法傳流到現在。而我們信佛及敬僧的理由,即是為了學習修行的方法。當然,佛教也鼓勵我們崇拜圣賢,佛教稱他們為菩薩,譬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等,也都是信他的對象,并且靈驗非常多。但這仍在三寶之內,一切的菩薩都是僧寶,一切的佛都是佛寶。佛教被人誤為迷信的最大原因,乃是由于許多信佛教的人,只是信佛信僧,沒有懂得修行的方法。事實上,如不學習方法,信佛信菩薩,雖可得平安,卻不能開悟而離苦得樂。唯有學習了方法,認真地修行之后,始能由信他而產生自信的力量。

(三)自信

  即是信自己。這是在信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就是從修行的經驗中,確切地體悟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本來和佛無別,所以必將能夠成佛。但這自信的仍是三寶,我們稱它為自性三寶:
    (1) 自性佛寶──佛的意思是覺悟,人人都具備有覺悟的可能性,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就是清凈的佛性,只因為被外在的八風所吹,心理受了影響,產生了種種的煩惱,把清凈的佛性遮蓋住了,所以稱為凡夫。所謂八風,是指的利益、損失、毀謗、榮譽、稱贊、譏笑、痛苦、快樂。一個人,如果能夠到達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他就解脫了一切的煩惱,雖然尚未成佛,他已見到了他的自性佛寶。
    (2) 自性法寶──在沒有開悟之前的人,修行的方法,是*他人傳授的,當你開悟之后,你會發現,修行的方法,本來就是現現成成的,和每一個人的本性是分割不開的。這個方法,包括理論的和實踐的兩部分,理論的部分,可以比作地圖,實踐的部分,可以比作上路向目的地前進,兩者缺一不可,否則不是落于紙上談兵式的研究,便是落于盲人騎瞎馬式的苦修。未悟之前,法在心外,所以需要求師問道,開悟之后,法在心內,從你心中流露出來的,就是解脫煩惱的方法。不必另外再向佛經里去尋求,但卻絕對是與佛經的觀點一致。因此,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一共向當時的信眾們說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最后宣布,他并未說出一字。也就是說,他沒有創造出任何方法,一切的方法,原來就存在著的,他只是在發現這些方法之后,向大家指點出來而已。
    (3) 自性僧寶──佛與法,既在我們每一人的自性中俱備了;僧,當然也不例外,僧的意思是融洽無間,和合一致,即消除了煩惱之后的狀態,所以稱為「清凈和合僧」。煩惱是從我們的肉體及精神方面的不滿足和不順利而產生的,所以信佛的人,要解除煩惱的痛苦,首先必須從貪心、嗔怒、不明是非的三方面,漸漸地省察和消除著手。尤其像出家人,他們不求任何東西,甚至將他們最寶貴的身體,也施舍出來,稱為舍身出家,所以稱為僧寶。但在他們沒有斷除煩惱之前,僅僅是凡夫僧,斷了若干煩惱的,稱為賢僧,將要斷盡一切煩惱的,稱為圣僧,像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即是圣僧,縱然是成了佛的人,也是僧寶之一,所以釋迦牟尼佛,仍對他的弟子們宣稱,他也在僧的數目之內。有很多人,不曉得佛與菩薩的區別,現在,相信諸位已經明白,菩薩是成佛之前必經的修行階段的人,佛是菩薩修行到圓滿時的最高階段的人。佛的身分是最高最圓滿的,但他仍可為了適應各類的眾生,化身為凡夫、化身為鬼神、化身為菩薩,所以在佛經中說觀世音菩薩是古佛的再來,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種不同類別的化身,其實,他有千手千眼,也有萬手萬眼,他有千萬種不同類別的化身。化身的方式,則有托胎化身及變現化身的不同,不論那一種方式的化身,當他在你面前出現的時候,他是你的親戚朋友和家族中人,是普通的人。他可能用正面的方法來協助你,也可能用反面的方法來激勵你,不論正反,都是對你人格的培養和事業的成功有益。因此一個信佛教的人,他看所有的人,都是救助他離苦得樂的菩薩。一個開了悟的人,也能自覺到他自己,是與僧寶不可分割的,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負起了菩薩所應負起的使命。
  有些知識分子,讀了幾種禪宗的書籍之后,知道了自性三寶的境界,高于住持三寶,所以自稱信仰自性三寶而用不著住持三寶。像這些人,佛經里有一個寓言說到:曾有一個愚人,見到三層樓的建筑物后,即要求一位建筑師,單為他建第三層而不要底下的兩層。諸位想想看,這是可能的嗎?因此,我要告訴諸位,先從信他的基礎上入門,等你根據所學的方法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時,自信的功效,便會自然顯現在你面前的。

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經典,實在太多,多得使你無法以業余的時間來讀完它。我們中國的法師,希望讀過全部的佛經,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會的世俗環境隔離,關在寺院中的一間房內,經過數年的閱讀和體驗,才能對佛經的全體,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經過六年這種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學里專門研究佛教經典,并且向學生教授佛經的學者,他們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經作總體的研究,同時由于他們缺少修行的實際經驗,故也無從確切地了解佛經,充其量,他們是從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義,從原則上說,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困難。它的根本思想,僅僅四個項目:苦、空、無常、無我。

(一) 苦

  一個人,如果沒有苦難的感受,便不容易對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所以在美國有一所學校,在訓練學生道德生活的課程中,使每一個學生均有一周的時間,來體驗生理機能有殘障時的痛苦。也就是分別地將學生們,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綁起腿子,或者捆住雙手。結果,這些學生的同情心特別高,彼此間的互助精神也特別顯著。
  當然,在人類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認佛教所說的苦是真理的,我們無意要說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見到的真理,告訴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義是什么的人們。在佛經里面,對于苦的觀念的說明,有幾種不同的分類,今天我想介紹的是五分類,即是:
    (1) 苦苦──包括四個型態的苦的現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以現在人的知識判斷,嬰兒初生之時,尚無知覺意識的作用,應該是不知道苦或不苦的,所以這個生字,是指出生這個事實而言,由于生而為人,便因他有了身體而注定了必將會病、會老、會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終其身不知病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對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輕的人,體魄特別強壯的人,比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們對于苦的感受不太強烈。
    (2) 壞苦──有人反對佛教主張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說法,他們認為,人生雖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樣有歡樂的場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乃是人生的賞心樂事。對于這一點,佛教并未忽略,佛教卻想進一步地為你指出:天下沒有不謝的花朵,人間亦無不散的筵席。若從世間相的生起、完成、變異而復歸于消失的這個事實來考察,雖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結局則終歸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沒有成功之前,吃盡千辛萬苦,到達成功之際,又會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憂慮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應該如何走法的問題。總之,世相是經常變遷的,不可能讓你抓住一樣使你覺得絕對可*的東西。
    (3) 求不得苦──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在受到挫折之時,會以「天下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這句話來寬慰他們自己。生在世間,不可能一無所求,最基本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異性。其次若有余力,則求名望、求財富、求權勢。一個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為他們自己求任何東西,卻又不能不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實上,有求必應的,在世間上是不多的,當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價。
    (4) 怨憎會苦──在人世間,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歡的事物,很難保全不變,你所厭惡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現。
    (5) 愛別離苦──不論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屬、親密的朋友,生離和死別,乃是最能使人斷腸的苦事。有的人,你愛得他好苦,他卻并不愛你;有的人雖然相愛,卻有不得不分離的情況發生;有的人雖然終身相守,卻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種苦相,即是我們的人間相,因為我們的身心,是過去世的行為留下來的結果,佛教稱之為苦因與苦果。如不及時中止,因果的循環,便無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講。

(二)空

  佛教被稱為空門,故在香港,有些賭錢的人,就怕早上在街頭遇到尼姑,他們迷信,空門中的光頭,會使他們輸得既空又光。其實,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個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講「因緣」二字的道理,你就無法懂得佛教所講的「空」是什么意思。所謂「因緣」,是指世間事物的形成和毀滅,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稱這種因素為「因」,又將這種因素與因素之間所發生的關系,稱為「緣」。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現象,無一不是集合了許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種因素分解開來,任何一種特定事物和現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煩惱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間的事物,無一不是暫時由各種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這些幻象,使你幻覺它們的存在,其實,除了因素,并沒有事物,因素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不致于對稱心的事物起貪心,對不滿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見,佛教所講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沒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擺在心里,那是去除煩惱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義的說明,也必須了解,它會告訴我們如下的兩種意義:
    (1) 無常──一切事物的現象,既都是暫時的各種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動,只要因素的位置和形狀有變動,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動,也就跟著變動,佛教把這種聚散活動的相狀,分為「生、住、異、滅」的四種形態。這四種形態,從來不停留,所以是無常而不永恒的。
    (2) 無我──人類的煩惱,多過于其他的動物,只因為人類的自我觀念,比其他的動物更強烈。自我的觀念,帶來自私的行為,凡是遇到和這自私的行為相抵觸的事物,便會引起煩惱。構成自我觀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們的肉體,再漸漸地向外擴張,有了我的財產、我的家屬、我的名譽、我的事業,我的權勢、我的思想等等。人們為了維護這些「我」及「我的」觀念,努力奮斗,也為了這個我而招致煩惱。從「因果」的觀點上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從「因緣」的觀點上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每一個人的身心在內,無一不是由因緣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觀念可在何處生根。所以是「無我」。但是,此處僅從理論上,分析給你聽,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也不實在,當你有任何痛苦而無法立即解決的時候,不妨試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減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憂郁。至于親自來體驗「無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開悟之后。要想開悟,必須親自修行。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三日講于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山紀念堂

二、因果與因緣

  謝謝曉峰先生給我所作的介紹。今天能有此殊勝因緣,來與諸位大善知識談論佛法,是我感到生平最難得的勝會之一。在座的諸位,均為今日中國學術及宗教界的領袖,尤其是華岡的高層學者專家,對于佛學的研究及佛法的修持,像曉云法師及周邦道教授,均比我高明,所以我不敢說是來此演講,其實是來向諸位請教。
  像今天這樣集合各宗教學者于一堂,討論宗教與道德的問題,在自由中國是首創之舉,也唯有在曉峰先生主持的華岡,才有此可能,這也正是中國儒家含容精神的表現。故在華岡,設有各宗教的研究所,更進一步使各宗教的學者,集于一堂,相互取得理解,彼此觀摩,用以截長補短,共為人類的道德生活,作最大的頁獻。
  記得在兩年半前,接受政府邀請,回國出席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議期間,曾專程訪問曉峰先生,他向我建議,佛教應該將叢林的生活規范,與大學的制度教育配合,叢林附設于大學左近區域,使得叢林中的優秀僧尼,既有修道的生活,培養出家人的宗教情操;又有正規的大學教育,培養出家人對社會有貢獻服務能力的條件。此一理想,迄今雖尚未成事實,相信它將可成為事實,也必須其成為事實。
  今天我想用兩個名詞的四個字,將佛學作一個概要性的介紹,那便是「因果與因緣」。因果和因緣的意義,可以作淺顯的說明,也可以作深廣的發揮。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緣的精義,便是掌握了整個佛教的教義。所以,我要沿著兩個方向,來探討它,一是教團的,一是教理的。將其合并起來,便是佛史的說明。
  簡單地說,因與果是因素與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講的是同類因,得同類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無法取得因與果相等的事實。
  因果觀念從現實的事象上看,可以成為普遍的真理,比如說,如是因結如是果,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如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與父慈則子孝,兄友則弟恭的原理一樣。也就是說,種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然而,世上確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積善之家橫遭滅門慘禍的事實;也有行善積德一輩子,臨終未必能獲全尸的例子。因此,佛教對于如中國儒家所說「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不可知論是不能滿足的。佛教把善惡行為的因果論,從現在的一生,穿過生前與死后的來源與去處,并且將之延伸到過去的無量生死及未來的無量生死,現在的這一生,不過是過去無量時間過程與未來無量時間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通過了過去及未來的生和死的解釋,始能明白,我們現前一生的時間,實在太短促了。若要以現前一生的現象,說明因果的道理,便像我們在一部鉅著之中,摘出一句話來,加以主觀的解釋,那是斷章取義,無法正確地介紹那部著作之全貌的。以三世來說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備。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余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人的善惡行為,既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受的業報,也是未來的業果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通過過去的生生世世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來看現在這一生死間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報償的事了。不過,若不能通過對于佛教教義的絕對信從,或不能通過宗教經驗的親歷,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這三世因果說的觀念。但是,佛教之成為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說而攝化眾生,形成龐大的宗教團體,即在于三世因果說的建立。
  因果之說不是佛教的獨家之言,以因果與三世配合著講,并以因緣來說明因果的究竟點,則為佛教的特質。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是以時間的先后而建立,因與緣之間的關系,則以空間的交互影響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論是因或果,均不能脫離主因及助緣,主因是動力或能源的出發點,助緣是圍繞著主因而促使主因成為新的事物及現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說明因果現象的生滅變化,必須要用因緣的道理。
  因緣說是佛教的特質,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所悟出的最大法門。佛教所說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間的一切現象,空間的、時間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會的、自然的,凡是現象的起滅轉換、無非是由于因及緣的位子的變動,成分的增減,類別的出入,而產生的離合、合離及組成、解散,解散了再組成的現象。故從因緣的觀點看世間諸法,無非是幻有的,暫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無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無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論是人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觸覺、知覺、感覺來認識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如果能夠理解這層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來親證這層道理,佛教稱之為悟,稱之為解脫,稱之為斷煩惱,稱之為離苦得樂。
  基于因果報應的觀點,佛教建立了教徒的倫理生活的規范及教團的團體公約的依準。對個別的教徒而言,在家眾要受三歸及五戒,初出家的少男少女或未受成人教育的,要受十戒,成年的男眾,要受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成年的女眾,要受五百條的比丘尼戒。戒律的作用,消極面是不作一切惡,積極面是須成一切善。種了惡業的因,將受惡的果報,種了善業的因,當受善的果報。所以,從持戒與否的功過觀念為出發點而接受佛教倫理生活,仍是有為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間其他各派之說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脫生死。要想解脫生死,必須持戒而不以善惡功過為意。也就是雖不作一切惡而不是為怕遭受惡果,雖行一切善而不是為求富貴利樂的福報。為什么?為度眾生,雖遭無量苦逼而不以為苦,由于持戒積德,雖獲無量福報而不以為樂,因為不論苦事或樂事,皆由因緣所生的假相,而非實相。
  從因果之說,佛教為未得解脫的蕓蕓眾生,建立了有善有惡的報應觀,使得凡夫眾生,不違本性而除惡為善;從因緣之說,佛教為已進佛門,并在修行道中相當努力的眾生,解下「我」的價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脫。所以,佛說有因有果,是對凡夫說,是警策凡夫,為善去惡;佛說因緣生法是空是無,乃對根利的眾生說,是鼓勵他們撤除功利觀念的「我」執,而進入解脫之門。
  相信在座的諸位,都曾熟聞「野狐禪」的名稱,這是百丈禪師與一位墮落為野狐身的禪者之公案,禪者由于未達空理,誤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為狐;經百丈點破為「不昧因果」,始脫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談公案,只是口頭上說無相無我,無佛無眾生,而不曾經過切實修行的人,佛家便稱之為野狐。切實修行,而又執著有大功德,希求成佛作祖,認為能轉法輪,并有無量眾生可度、已度、將度的人,佛家稱為執著漢。必須不昧因果之理,又不執著「我」的價值之為實在,方為佛法的正理所在。
  再從佛教教團史的發展上說,佛陀的本懷雖從有因有果的道德基礎而開出因緣生法,自性皆空的解脫境界,但在既成的教團而言,為了衛護教團的純凈,不得不強調佛陀親口所訂的生活公約,而主張佛陀已制的不得小廢,佛陀未制的不得更制。因此而形成了保守的教條主義。事實上,佛陀當時所制的戒律,是因人、因事、因地、因時制宜的,所以,我們在律書中可以看到,佛對于各種有關僧尼生活的規定,往往是修改了又修改的。到了佛滅之后,無人敢對佛的規定,另作修訂,為了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就有了各種對于戒律的不同解釋。故在佛滅后的數百年間,大有百花競放的氣象,形成了部派佛教,各部有各部自己的律本,無不強調,自派的見解是最正確的。從對于戒律的歧見,發展成對于教理解釋的新舊之分,這便是自由思想的大眾部及保守思想的上座部之形成的因素。從因果的立足點說,是有的,是要嚴守佛曾說過的一切教誡的;從因緣的立足點上說,佛的一切教誡,無非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空不同而有不同的種種接引教化的方便法門,其中并無一成不變的定規定則,否則,不落于人我之執,也會落于法我之執,均非佛陀說法的本懷。
  上座部各派,既有各自傳承的律書,當然已是經過變動了的,縱然被目為保守,在保守之中,也不能脫出因緣生法,生住異滅四態的范圍。
  從教理發展史上看佛教,自大眾部而高揚了般若的空慧之學,自上座的有部開出了名數分析的唯識法相,此即構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二系。唯識講有,般若說空;有是說明假相的,空是說明實相的。若不從假相的分析,無從以理解來明白實相,實相的本身,決不是可藉假相的分析而得理解,而是要從真切的修持中透悟,然在透悟之前必須明白了包圍在實相之外的煩惱妄想,是些什么之后,始能逐漸除煩惱而得明心見性,洞徹實相。
  唯識法相之學,有人解釋為佛教的心理學,其實不然,心理學的目的,止于心理活動的剖析,達于心理狀態的正常化。唯識則對眾生生死及生命之源流與波揚變化,作追根究底并截斷眾流,拔除生死根本的所謂正本清源的功夫,一般人,除了不可知論及唯物論者之外,大多相信人死后尚有靈魂之說,并且以為,肉體與靈魂的關系,像房子和人的關系一樣,房子破舊了或壞塌了,人可以搬進新房子去,又像是旅店和旅客一樣,在旅途中的旅客,可以不斷地換住不同地區的各種旅店,旅客本身是不會變更的。然在唯識的觀點上說,并無一成不變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眾生的生命之持續,是隨時變遷的,它的主體,看來似乎是一,實則是由許多不同的業力所感的「識」所顯現,只要身心繼續不斷地活動,業力感染所成的識的內含成分,也跟著繼續不斷地變化。只要有「我」的觀念的執著,就有業力熏成的識,到了「無我」-不受貪欲、嗔恚、無明愚癡等煩惱心所動搖惑亂之時,業力的熏染,便不存在,生命主體的識,也就不存在了,此時稱為轉識成智,即是轉凡夫為圣者。唯其由于生命的主體,本來是剎那變化的假相,所以它有徹底消除的可能。不過,煩惱的識,本身即是清凈的智,故不會由于煩惱的消除,連智慧的功用也沒有了。所以佛教不是斷滅論者,要注意的是,到了智慧顯現之后,智慧與煩惱的區別界限已不存在了。這也正是實相無相緣生性空的境界了。
  佛教到了中國,比較起來,是喜歡空的,但卻并不喜歡印度的般若空,不論是天臺、華嚴、禪之各宗,都是空與有的調和論者,總是要講心和性,所謂清凈心和實性、佛性、法性,都是在空去煩惱妄心之后,尚有一個菩提心或寂滅性,這稱為唯心論的佛教,以心為中心,例如天臺稱一念三千,不出一心。或稱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等的觀念,均系空與有的調和論,講真空的同時,又要講妙有,這是由于中國的固有文化,喜簡樸,所以對繁瑣的名相分析的法相唯識學,未能作廣大持久的弘揚;又由于中國文化,重視實際的生活,所以對于一空到底的般若之學,也不能作廣大持久的弘揚。
  從因果與因緣的含義,說明了佛法并不深奧難懂,只要掌握住因果與因緣的原則,佛法的綱領,已被你抓住了。明因果,可以不墮三途惡道,知因緣,可以撤除我執我見的藩籬。知因畏果者修人天善法,通徹因緣者修出離法。唯有因果與因緣兩重觀念的相加并馳,方是大乘菩薩道的正信及正行。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八日講于陽明山中華學術院宗教與道德研究所之午餐會上

三、唯名與唯心

  諸位居士:
  首先謝謝貴社周子慎老居士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又一次與諸位在此見面,同時也謝謝貴粥會的輪值主席臺大心理學教授黃光國博士,為我作的介紹。
  我對整個的佛法而言,尚不足以提出個人的判教思想。今天所要講的題目「唯心與唯名」,僅是個人對佛法作一些嘗試性的介紹,絕對沒有標新立異的企圖。

唯 心

  「唯心」一詞的依據,最有名的是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卷第十九覺林菩薩章中所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然在晉譯華嚴經卷第十,如來林菩薩章,只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又說:「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有唯心之意而無唯心的名詞。
  本來,佛法不講形而上的本體論,為了便于一般學者理解起見,權且循著哲學的觀點,將佛法的觀念,介紹出來。現在就「唯心」的心字,分作本體和現象的兩個論點來討論。

(一) 本體論的心:

  (1)佛教思想中的本體論的心,又可分作清凈心、真妄和合心的兩類:(1) 清凈心:是講絕對的圓滿,亦即是萬法的根本,例如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卷十九覺林菩薩章中所說:「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于心,有彩畫可得。」又說:「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是純凈心中,示現一切法,法本無凈穢,故心亦常清凈。現實世界之有凈有染,與清凈的本源心,沒有關系,那是由于凡夫眾生的煩惱妄想和執著所致。雖然有人會懷疑,本來清凈的心中,何以會產生不清凈的妄心和妄法,但是,從清凈心的立場,看一切法無非是清凈心的自然如此。所以當釋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發現的真理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眾生雖分有六道和四生,眾生之為眾生,乃是由于眾生迷于生死,雖有生死的現象,以佛法的立場看,卻有并未離開清凈本然的佛心,眾生心中雖覺有虛妄,佛心中則恒是一片真實。
    (2) 真妄和合心:清凈心的理論,雖極超越,尚有許多人,要問:既然本來清凈,又從何而來種種煩惱雜染的生死現象呢?因此,佛學之中又有一種對于「心」這個問題的解釋,即是以大乘起信論為中心的如來藏思想。闡述如來藏思想的經論有不少,例如《大般涅盤經》、《大法鼓經》、《勝蔓經》、《如來藏經》、《楞伽經》、《無上依經》、《不增不減經》、《大乘密嚴經》、以及《寶性論》、《佛性論》等。由清凈的真如心,而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如勝□經),又由真如心而開出不生滅與生滅的二門(如起信論),如來藏隨凈緣,則為清凈真如心;如來藏隨染緣,則成生死的第八阿賴耶識。由此而形成了真妄和合的心。在楞伽經中稱:「寂滅名為一心,一心名為如來藏」,此處并無真妄之分,但在勝蔓經的空如來藏是指清凈心,不空如來藏已有染凈的功能在內。起信論則明白地指出如來藏是隨緣的真如心,是真妄和合的心,亦即是在染則染,在凈則凈的眾生心了。
  清凈的「一心」也好,素樸的如來藏也好,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真如心也好,都是為了指出眾生的形而上的本體是什么。雖然世間法都想追問萬法的起源與結果,佛法為了不愿墮入神我外道的一元論的陷阱,所以怎么講也不指出生死之初的情況,只講因無始無明而有生滅,而此生滅的本身,并不異于不生滅的清凈心,一旦大悟徹底,既不是生滅,也不是不生滅,乃是絕對待而不思議的,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心」。也可以說無明是無始的,但卻是有終的,而無明的終點,并不等于把無明從清凈心中割除掉,乃是從無明得到大解脫,不受無明束縛而自在游戲于無明之中。

(二)現象論的心

  這又可分作認識心與修道心的兩大類:
    (1) 認識心:從小乘的觀點談認識心,名為心、意、識,此三個名相,或有多義,或為一義,一義即是三種名稱雖不同,而其所指則為一,多義即是三種名稱含有三種不同的意義。有說:「意」為過去,「心」乃未來,「識」為現在。有說,在六根、六境、六識的十八界中設「心」;在六根、六境的十二處中許「意」;在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中設「識」。實則,此三名所指,仍是一樣東西,即是認知及辨別的心理現象。
  另從大乘的觀點談認識心,是指唯一的根本識,或名為阿賴耶識的種子生現行,即是第六識的功用。阿賴耶識則是儲藏一切染凈種子的倉庫,是第六認識心的本體,它是萬有所成,也能變現萬有。
    (2) 修道心:經論中常有提到修道心的重要性,例如《阿彌陀經》中的念佛至「一心不亂」,《法華經》卷七的「一心稱名」;天親《往生論》中的「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善導大師《觀經疏》第四七說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修道心的功用,是從修習戒、定、慧而產生。戒的精神在于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善惡的抉擇判別,在于心的運用。小乘人持戒,特重于身體的威儀清凈,大乘的菩薩持戒,特重于心地的染凈差別。
  所謂修道心,有三種形態:散心、定心、慧心。散心修道,意為雖行于散善,而猶能夠隨分攝心;定心則是內與三昧相應,外息一切緣慮妄想;慧心,是指從修定而得的智慧功能,或經由圣賢的開示,或自行讀誦,得見心眼的光明,或名「心印」。傳法正宗記卷第二云:「夫心印蓋大圣人種智之妙本也,余三昧即妙本所發之智慧,唯皆以三昧稱之。心印即經所謂三昧者也。如來所傳,即此三昧也。」經說「如來惠我三昧」,即是以佛心印,印證弟子得法眼凈,開了心頭的智慧之光。祖庭事苑卷八也說:「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處的「心印」是指修得的智慧:「人心」是指真妄和合的如來藏,或已被煩惱覆蓋的第八阿賴耶識;「見性」是見真如的本性,即是本然的理體。
  戒能安身,定能安心,慧能從心起用。以心印心是智慧的功用,在主觀的內在與客觀的外在之間,完全合而為一的一種心理狀態,所謂但可心照而無從言宣的一種直感。

唯 名

  在佛法的觀點看,「名」與「心」是互為主體的。因此,我們可把它分作認識心的名及修道心的名,加以說明。

(一)認識心的名

    (1) 「名」是心法:俱舍論卷第五稱:「名為作想」,也就是說,「名」是思想、想像、想念等的心理活動。再看十二因緣中的「名色」二字,是指五蘊法而言,色是眾生的依報,是物質世界,名是眾生的正報,是精神世界。名是指受想行識的四蘊、色是色蘊。五蘊法所講的眾生身心的全體,名既是心法,故稱唯名,實際即是另一類型的唯心論。
    (2) 名是有漏有為心所變境:凡是心識,都是有漏,也都是有為,小乘看到的,只止于第六意識,大乘則講心意識,詳加分析,開出第八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由第八識所變現的一切法,稱為唯識所變現境界,即是眾生的依報。名是詮釋表示八識所現的事事物物;分別識是名的能詮,名是分別識的所詮,而實為一體。
  例如《楞伽經》卷一所講的五種法:
  名是境相的標示符號,分別是妄想心,例如以眼識來對色境,而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或辨別,在如來的正智,雖亦對境起用,從根本智而起后得智,但卻不起清凈與雜染之分別的妄心。唯有在凡夫的立場,始有能詮與所詮,以及能變與所變的分別執著,復由所變境而起種種煩惱心。由于分別執著虛假的名相,而起種種妄惑。所以楞伽經卷四要說:「愚癡凡夫,隨名相流。」
(3) 名是妄想心:在法界次第卷上云:「心如幻炎,但有名字。」此處所講如幻如炎的「心」,即是指的虛妄心或煩惱心。心本不存在,由于妄心或煩惱心的結合與積聚,便似乎有了心的存在的感覺,所以給它標上了名字。

(二) 修道心的名

  從修道的立場看「名」,它既是煩惱法,也是除煩惱法。(1) 名是煩惱法:名既是由妄想心所產生,所以定是煩惱的有漏有為法。修道的目的,即是要轉變煩惱心而成菩提心。「名」是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一,窮人希望發財,飽暖則思淫欲,豐衣足食而有美眷如玉之后,又會想到受人敬仰,追求名望及社會地位,乃至以立功立德來揚其名聲,小則榮光耀祖,譽滿一方,大則留名青史,以揚名千古。所以,「名」雖為五欲之一,雖屬于煩惱法,但其比之以財色及食睡的四欲,并非很壞,至少,為了愛惜名之羽毛,不敢公然地作大惡業。不過,名大招忌,它會為你引來很多莫須有的煩惱,如果以偽善或暴力來沽名釣譽及爭名奪利,那是非常可憐的大煩惱了。所以,實至名歸者,無關宏旨,為名所動而名不副實者,便是煩惱心的發芽茁壯,能使人們永沉苦海,接受苦果。
  故在《俱舍論光記》卷五云:「唐言名,是隨義、歸義、赴義、召義,謂隨音聲,歸赴于境。」也就是說,名是隨著音聲文字而歸赴境相,它有召集的功用。也可以說名聲是隨著言語文字的傳播,而得到更多人的知道,名越高,隨之而來的恭敬利養或誹謗打擊也越多。實至而名歸者,固然無關,若為名而自赴于險境者,實在可怕,若你的名氣越大,趨炎赴勢及對付你的人就多。所以有多大的名聲,就有多大的感召力或引人注目的力量。
  對常人而言,有財產未必就有美名,有美名亦未必就有財產,所以,名和利,雖有連帶關系,并不是必然有關系。
  不過,「名」是枷,「利」是鎖,當你有能力(智能或財力或勢力)之時,人家為了使你替他們做更多的事,找到更多的錢,他們會給你送上很多的美名,乃至金錢,投合你貪名求利的心。可是,當你接受的美名與報酬越多,你須付出的心血也就越多了,其至會使你身不由己地,被名利牽著鼻子東奔西走。像我現在,與利固然無涉,因為有了一點小名,就有好多人想給我套上更多的名,什么董事長、館長、所長等。我為逃避名利,己逃了數十年,最近數年,卻逃不掉了。或者有人覺得我很好過,其實我為這些事務性的名義,頗感苦惱!記起天臺智者大師說過的名言:若不領眾,可至銅輪位,后以損己益人,僅至五品內位。也可以說智者大師亦是為盛名所累的人了。但是如果為了度眾生,名是有用的。
(2) 名是除煩惱法:我們再把「名」分析一下,我們既能從因緣論的觀點破除執著,也可從因緣論的觀點破除名相。修行的基礎方法,是數息觀與因緣觀,數息觀破散亂,因緣觀破愚癡,既然「愚癡凡夫隨名相流」,我們就得以修因緣觀來破除名相,而進入圣流,名是標的符號,不是實在的,只有假名。真名無名,假名才有很多的名。因此觀察一切的東西,先僅有相,相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名是標示所有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的一種符號。金剛經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既是虛妄,何況是由相而起的名呢?
  有人勸我少演講,多寫書,可以留名千古。演講,只有幾十個人聽,多至幾百個人聽,最多幾萬個人聽,聽過以后就沒有了。但我要試問:是什么留傳千古?是圣嚴這名字留傳千古,千古以后我圣嚴這個人在那里呢?書里頭?書外面?于我本身有何干系?這個地球世界會壞,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全體也會壞,能夠逃出這個大范圍的可能很渺茫,縱然把我的書裝上火箭,送到另外的星球去保管,也不能逃過毀滅的命運,時間太長,空間太大,幾萬年也僅剎那間就過去,幾百萬光年的距離,也只是近在咫尺,名是保不住的,不能永恒存在的,何況名之與我們自身的關系,正如剪下了的頭發與身體的關系。這樣分析以后,就知道名與我們沒有關系,正如剛才黃光國博士給我介紹了好多頭銜,與我沒有關系,連圣嚴二個字與我也沒有關系,圣嚴這二個字用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十幾年的時間,我過去不叫圣嚴,將來死了,也不是圣嚴。
  印度的大乘佛法分為三大系,一個是真常系,是指真如、如來藏、佛性等的常住真心的系統;一個是性空系,又叫中觀般若系;一個是唯識系,今天我只講唯心和唯名,其實也講了唯識,不過請諸位不要誤會我有了獨特的判教。我沒有忽略唯識系的佛學,我只是從心和名的立場來講而已,在此,我要告訴諸位的是:唯心系的佛學思想,重視心的本源及其結果。唯名系的佛學思想,則著重于現前這個妄心的認識,追尋到了源頭,便是修行的結果;要對現前妄心的徹底認識,必須有修持的努力作為代價。所以,不論從那個角度看,佛學的目的都是教人以切實的修持來完成解脫與自在的圣果。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講于慧炬社粥會 劉國香·杜正民居士整理

四、活佛與活菩薩

活 佛

  諸位同學:
  今天所講的這個題目,也許讓各位覺得奇怪,在聽講之前,可能有些同學會想:「活佛」究竟是什么?「活菩薩」又是甚么?
  諸位大概聽說過,在蒙古、西藏的喇嘛(意為上人)之中有的叫做活佛。其實,喇嘛之中的「自在轉世」者,西藏語稱為「寧波伽」,蒙古語稱為「呼畢勒罕」,其原意并沒有活佛的意思,乃是乘愿力再來的修行者。中國漢文為了分辨喇嘛與轉世者的不同,就稱他們為活佛,就是活著的佛。
  西元十五世紀時代(相當于明朝初期),西藏的宗喀巴出世。在他圓寂以前,叮嚀他的許多弟子,轉生世世度眾生,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后來西藏與蒙古地區的四大喇嘛──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宗喀巴本身并沒有成佛,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成了佛。把修行有大成就,能夠生死自如,有愿力再轉世度化眾生的人,稱為「活佛」,乃是表示對于轉世再來,弘揚佛法者的一種尊稱。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活佛不是西藏或蒙古的活佛。現在且讓我們以七個子題來講「活佛」的內容。

(一)佛與佛法:

  釋迦牟尼佛是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說出有關他修行的過程、方法及開悟成佛的經驗而成為佛法。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其實三藏十二部并不完全是佛所說的,例如論藏的大部分,它是經過歷代高僧將佛法哲學化、系統化而整理出來的;經藏之中也有些是菩薩說或弟子們說的。
  由佛所說出的成佛過程和方法,以讓人人追尋而成佛者,我們稱為「經」。佛對弟子們的生活作了許多的規定,稱為「律」,也是佛法。佛經因體裁不同而分為十二部,這十二部是佛陀把佛法用十二種不同體裁或性質所說出的修行方法。十二部經的名目是:散文、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
  佛所說的話,并沒有要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起源,也沒有要告訴我們邏輯學上的種種問題。佛只是直接了當地對當時各類不同的對象,說了種種應病予藥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后,其弟子們結集遺教,先是口耳相傳,然后才開始有文字的記載。佛法,并不限于佛陀親口所說,也不限于三藏十二部。它有一個稱為三法印的原則,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合乎這個原則的,即使不是佛說,甚至是外道所說,便是佛法,否則便非佛法。有了這個原則,我們可依據三法印來監別衡量一切思想,是佛法與非佛法。

(二)佛與佛教: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首先有幾個弟子,由弟子再招弟子,自然地形成了一個教團,我們稱之為僧團,也就是佛教的開始。
  教是教團,佛教稱為僧團,它本身不是一個組織體系,而是在共同信仰的原則下而結合在一起的。佛的教團包括四眾弟子,以出家人為中心,擁護教團,支持佛法的在家人為外團。在家人有二種:優婆塞(男信徒),優婆夷(女信徒)。出家人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因此,佛教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群眾的結合。

(三)佛與佛學:

  凡是一個宗教的教主或教士,甚或任一宗教的實踐者,其本身必定知道如何來實踐,如何達到修行的目的。佛陀并不希望信仰他的人,把他所說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因此,釋迦牟尼佛不談形而上學。有人問起佛學上的本體論是什么,佛教不講本體論,如果要講的話,本體是「大我」,現象是「小我」。佛法講「無我」,所以不講本體是什么,然從佛學的觀點研究佛教的名詞,例如佛性、如來藏、真如、法性等的名詞,也許可以滿足那些追問什么是佛教哲學上的本體論者吧?
  佛充滿宇宙之間,我們成了佛以后,便和宇宙一樣大,那不就是一個本體了嗎?我們本來是清凈的,本來是有佛性的,人人都可成佛,跟宇宙的本體一樣,這依然是本體論,對不對?其實,說佛法有本體,是對那些沒有進入佛法的人,或修行不深的人而說的,對這些人,一定要告訴他們,有一個目標可以去,有一個東西可以找。比如法華經內提到的長者以三車(羊車、牛車、鹿車)之好玩,誘導小孩出火宅。事實上,離開了火宅,還要車子做什么?佛陀成佛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了,他的悲愿和智慧還在,但它不是本體,因此,佛學不講本體論,如果要講本體論,這是方便說,不是實在的。釋迦牟尼佛并不希望任何人把他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但釋迦牟尼佛成佛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這時間的過程中,經過很多的地方,很多人傳播發揚而加入其它的東西,如中國人把儒教、道教的東西加入佛教,印度后期的佛教也搬進了印度教的東西。這樣一來,就需要有人來加以分析、研究了。做學術研究的工作,即謂之佛學。

(四)佛與學佛:

  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佛,佛陀降世并成道以后才有佛可學,學什么?學佛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后,說法四十多年,在這四十多年中,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程度的人說法,而不同程度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意義,這是他說法的目的,因此,在佛教的立場來說,其宗旨或本意是在學佛而不在佛學。
  佛,可以學。這是一切宗教里唯一談到的,教主本身不以為他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后、超過一切的人。佛教不講神話,有些人學佛學得不得當,而造成傲慢的心理,認為只有他是至高無上的,這也不應該。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覺得人人都應該走他那一條路,人人都可以走上他那一條路,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樣,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要人們學習的地方。所以學佛不是學釋迦牟尼佛那個人,而是學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和他那樣的人格標準,故稱「人成即佛成」。

(五)歷史上的佛和宇宙間的佛:

  人類的歷史非常的短暫,文字記載中,曾經有佛的記載的,只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以前,這個世界上沒有佛,釋迦牟尼佛以后到現在還沒有佛,在這個地球尚未毀滅以前,還會有佛出世嗎?不知道。
  但是,從這點我們要討論到佛經里所談到的幾個問題:凡是過去看過幾本佛書的人,大概都看過這些話:「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賢劫千佛」。
  講「宇宙」兩個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來,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其實,以時間來說,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也沒有;從空間上來說,乃無際無限,也不是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學里有「常論」及「斷論」,常是永恒的有,斷是無因無果,佛法不講常、斷,而是講中道,非常非斷,非空非有。我們自學佛修行到證悟以后,一切時間、空間諸佛都不存在,但沒有證悟之前,我們還是需要把前后因果的時間,因緣生存的空間標出來。
  佛經里說到,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個佛,他以前有六尊佛,第一尊佛是出世在過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莊嚴劫中有三佛出世,現在的賢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釋尊是第四尊,彌勒將是第五尊,到釋迦世尊為止,通稱為過去七佛,他們的共同教誡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處是指的大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大致上說,我們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滅,稱為一個大劫,這是指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地球,只是這個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點微塵。
  所以賢劫雖有千佛,以人類眾生極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實在太難,因此應當慶幸我們得生于現在賢劫中,雖未親見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說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沒有,我認為這是勉勵性的說法,目的在于勸人修道和成道,但對自信心不夠的人,也會產生反作用。這并不是佛所說的話有問題,而是我們這時代,應該相信,對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雖是末法時代,只要有信佛學佛而修持「正法」,對他就不是末法時期,所謂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據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來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時期,而事實上,我們這時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薩戒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生在賢劫里,有千佛可以親近。釋迦牟尼佛以后會有彌勒佛出世,時間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以后,也許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己經不存在,但是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星球,當我們的色身不存在的時候,我們的愿力仍可使我們到達我們愿去的任何與佛有緣的地方。
  所謂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即是指化身于千百億個國土說法,請不要僅把這地球世界當成眾生活動的舞臺中心。
  佛經里說有很多他方世界,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彌陀佛愿力所成的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愿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還有很多世界,因此我們講歷史上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并不一定就在這個世界出現的,彌勒佛出世時,這個世界也不一定還存在,但,要想以后跟彌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發這個愿,我們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結果,由于共同的愿望,而使我們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眾生都是佛和眾生皆成佛:

  王陽明先生說:「滿街都是圣人」,這句話是從佛學里來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心量與佛并無差別,為何眾生不是佛?乃因眾生有煩惱,煩惱去了,眾生就是佛。也許有人問:「本來都是佛,那么我們現在為什么都是眾生呢?」「人人都是佛」,這是從佛的眼光來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誠心待人,寧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個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圣人把所有的人當圣人,你現在不是圣人,終有一天,你可能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為圣人,佛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個眾生與他并無差別,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蕓蕓的眾生,這是眾生都是「佛」的意義。
  眾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不可能呢?天臺宗智者大師把佛分為六個等級:
    (1) 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沒有聽到過佛這個名字,你本身具有佛的本性,我們稱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說是放下屠刀,就是沒有放下時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連螞蟻、蒼蠅等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也都是佛。
    (2) 名字即佛:聽到過「佛」這個名字,知道有「佛」這個名稱,也聽到有人說過「人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名字佛。
    (3) 觀行即佛:參加過佛教修持活動的人,不管得效深淺,只知道有這么一種修行的方法而嘗試著去做的,這種即稱為觀行佛。
    (4) 相似即佛:己經修行到信心堅定不移的人。切實的信心,一定要從實際修行的體驗中得來,若能知道自己必將成佛和一定成佛,此為相似佛。
    (5) 分證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薩,地前能伏住無明而不能斷除無明,地上則無明分分斷滅,而佛性分分顯露。
    (6) 究竟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性,到無明斷盡了,就是究竟佛。

(七)現實生活中的佛:

  以上所說的佛很不容易見到,釋迦牟尼佛以后,離彌勒佛出世還很久,但現實生活中有佛。滿街都是圣人,當然滿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沒有一人不是佛,沒有一物不是佛。一個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我們也把他當成一個佛,只要他說的話合乎佛法,他的話就是佛說的話。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三個標準的人,便是現在的佛,活著的佛。
  人們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一時修行一時是佛,一念修行一念是佛,若能念念不斷地與戒定慧相應,他便念念是佛了。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凈的一切身心行為。
  我們常說:佛有千百億化身,但我們不知道站在我們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們自己,有時就是佛的化身。不過也有人問:「我不信佛,我也是佛的化身嗎?」是的,佛以種種身分,種種行為來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人們進入佛門正式成為佛教徒的因緣,可有很多,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勵勸說而接觸到佛法。有的人環境太好,不愁吃、不愁穿,而且生來便有很聰明的頭腦和強健的身體,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痛苦的問題,一旦當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擊,讓他知道了社會上還有苦難、煩惱,并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時,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學佛之路。所以佛的出現在面前,不一定示現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的佛相。

 活菩薩

  菩薩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過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雖代表著佛與菩薩的莊嚴相,它的本身并不就是佛與菩薩。但是佛菩薩的偶像能讓我們供養禮拜,集中心念,表達虔誠懇切的信仰力。菩薩不是鬼神,只能短時間內和小范圍內顯靈異的是鬼,能在較長時期內及較大區域內顯現靈異的是多福大力的鬼,或者稱之為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也不知道鬼神與佛菩薩的差別。佛菩薩不會希求人們對他的祭祀和回報,只有無條件的為眾生解救苦難,鬼神則對人們貪求報酬,祭祀血食等,以顯示他們的威力和榮耀。
  菩薩救濟眾生,可現種種身相,通常的顯示則和人一樣。所以菩薩和天仙也不同,求生天上的仙人,求長生不老,求肉身不壞,所謂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也有他們一定的壽限,所以佛經中說,天人當有五種衰相現前時,即是天福享盡而要下墮之始。菩薩也和羅漢不同,羅漢是自求解脫生死煩惱,而達到不再受人間生死之苦的目的者,但菩薩是因自己有煩惱痛苦進而想到了一切眾生也會有煩惱痛苦,結果,菩薩一心幫助眾生,脫離苦難,忘了他自己的苦難,并以為救眾生而受一切苦難為理所當然。
  菩薩現在家相的多,且十分莊嚴。不過,并不可說現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薩。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眾而不貪戀世間五欲。他們雖是在家人,有其事業,家眷,但其賺錢是為了弘法,有眷屬是為了度眾生。很多人以為受了菩薩戒以后的人就是菩薩,其實,菩薩戒只是一個形式,只表示從此以后要遵循菩薩道,如不能依照菩薩戒的精神,具有菩薩的心地,便只是虛有菩薩之名,而無菩薩之實。
  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當成為菩薩,要成菩薩,須修菩薩道,誰行菩薩道而具菩薩心地的話,誰就是菩薩。菩薩不一定供在寺院里,寺院里供奉的乃是菩薩的圣像,菩薩精神與菩薩行的活動是在社會的眾生中,如果你存菩薩心、做菩薩事,你就是菩薩的化現。佛教講慈悲,慈悲即是凈化的愛心,是無限廣大的同情心,是不含有任何條件的愛心,便是菩薩心地。
  菩薩行的推行,可依因緣的親疏厚薄而有先后與緩急之分,所以請諸位不要忘記你自己應存菩薩心、行菩薩道,首先對國家、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子女,而后乃至于對社會大眾及一切眾生都以菩薩的行為對待。
  另有應該明白的一點,菩薩有「逆行」的法門。凡是打擊你、壓迫你、刺激你、欺負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來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薩。不要認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壓迫你的人是冤家。因為堅強的意志力,往往是從磨練中培養出來的,我們的體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艱苦的經驗來鍛練,不要因逆境的挫折而灰心喪志。
  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與佛為敵,即是逆行菩薩的一例,故在釋迦成佛之后,于法華經中,為之授記,說提婆達多于未來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也提到「如來常以慈悲力,愍而哀傷,我以值遇提婆達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薩看一切仇敵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薩。
  不管各位信不信佛與菩薩,今天聽了這些話,若接受的話,便會在逆境之中微笑,在順境之時警惕。如果你能面對現實,接受順逆兩種環境的考驗,遠大的前程,便在等待著你。
  最后祝福諸位身心愉快。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卅日講于中原理理工學院 盧城居士錄音

上一篇:佛教入門
下一篇:佛教入門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野狼|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78色国产精品| 91精品免费看| 欧美成人四级hd版| 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ⅴ|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播放| 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 2025国产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亚洲曰本av电影| 国内精品免费午夜毛片| 亚洲亚裔videos黑人hd| 国产精品女视频| 欧美高清videos高潮hd| 亚洲全黄一级网站|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吃药|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伊人影院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美乳少妇欧美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美女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 久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美乳少妇欧美精品| 亚洲新声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 久久久在线观看| 欧美肥老太性生活视频| 九九九久久国产免费| 日韩网站免费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ⅰ|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网红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