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們都希望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對于稱謂也是十分關注的。許多稱謂不僅表明一個人的身分、地位,還可反映出人們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行為價值取向。因此,研究佛教徒稱謂的涵意及其演變、運用情況,對于了解佛教社會的結構和人際關系,加深對佛教與佛教徒的認識,都有一定的意義。經初步研究,我認為漢傳佛教稱謂具有如下幾大特點:
1、漢傳佛教稱謂眾多,或譯音,或譯義,或同名異義,或同義異稱,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既有緣自古印度的,又有緣自我國西域及蒙藏地區的,它們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弘揚和各國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傳入漢地,與華夏文明相結合而蔚為大觀,并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因此漢傳佛教稱謂實多種文化作用下的產物。
2、佛教稱謂中國化、民俗化傾向十分突出。一是文化性的梵漢并行的稱謂不少,如乞士、檀越、檀徒、釋子、禪師等;二是從事佛教管理與弘揚佛法的職務性稱謂多,如我國僧官稱謂、叢林執事稱謂大量涌現;三是頗具倫理色彩的民俗化稱謂眾多,如師父、師爺、師兄、師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稱謂不勝枚舉。
3、中國佛教基本屬于僧伽佛教,因此絕大多數佛教稱謂都是關于僧人的,用于在家信眾的極少,從以上介紹即不難看出。這種情況在近代稍有改變,如大德、大師等就不限于僧人了。
4、佛教禮節性稱謂特多。如宗師、國師、導師、大師、師父、上師、法師、大德、弟子、貧道、拙緇、衲子等等。與南傳、藏傳佛教不同,漢傳佛教沒有嚴格的僧階、教階及學位制度及其標準,因而禮節性稱謂往往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虛偽浮濫之風,造成對佛教的褻瀆、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