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2006年06月25日19:40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798 字體: 繁體

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印經說法有五種福
  講經說法和印經送人,這種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種福報:
  (一)長壽——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后,不造殺業,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壽的果報;
  (二)大富——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后,不會偷盜,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大富的果報;
  (三)端正——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后,心平氣和,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相端莊的果報;
  (四)尊貴——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后,會信仰佛法,歸依三寶,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尊貴和有名望的果報;
  (五)聰明——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后,領悟力會增長,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聰明的果報。
  附錄 到寺廟探索長壽秘訣(東方佛學資料叢書 1995年1月)
  一切佛經和佛學書籍,都能使人廓清迷惑,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趨吉避兇,自求多福;豁凡情而發圣解,超生死而生凈土;乃至究竟解脫,圓成佛道。深有益于身心修養和家庭幸福。所以恭敬尊重,凈手潔案地誠敬閱讀,能得很大的利益。如或輕慢穢褻,損壞毀棄,則有很大的罪過。至希見者聞者,精研力行,保藏留傳,翻印廣布,功德無量。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大德印光法師和茗山法師的講述,語句通俗易懂,是進入佛門必須經過的步驟,也是學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
  內容包含實踐學佛的三個層次:
  (一)三皈,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佛法僧稱為三寶,是佛弟子學習和景仰、依止的對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稱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線。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階段,三皈后就應依佛法的教導,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過失和不犯錯誤,使自己身心有了規范,向善的方向發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再擴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過程,由消極的自利,走向積極的利他方面。
  (三)四攝六度專以利人度生為目的,一切都為利益他人考慮,不計較個人財產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實質所在,修學的人,雖是凡夫,亦稱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利他實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學過程,改變了自私習氣,擴大了心量,磨煉了志氣,以救度眾生苦難為己任,歷久功深,必然成佛。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三皈
  印光大師開示法語:
  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歸依”。皈字是“白”與“反”二字組成。取反染成凈的意思。
  皈依三寶,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謂三寶,有自性三寶及住持三寶二種。佛是覺悟的意思。所謂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離念靈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軌和模范。所謂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義等懿范。僧是清凈的意思,所謂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凈無染的凈行。這是自性三寶。所謂住持三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是佛寶,佛滅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應恭敬如佛。佛所說離欲清凈諸法,凡三藏十二部諸經典,都是法寶,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凈行,都是僧寶。“歸”是歸投的意思。如水歸海,如客歸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歸自性三寶與住持三寶,就無法出此大苦。若肯發志誠懇切心,歸依三寶,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脫死。譬如我們失足墮海,狂濤洶涌,有滅頂之憂。在這千鈞一發生死存亡之際,忽有船來,即便趨登。這就是歸投的意義。由于了解自性三寶,從此克己修身,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回。譬如遇險登船,安坐到岸。過去的兇險已脫,現在得重慶更生,無限利益,由此而得。這就是依托的意義。世事紛擾,煩惱萬端,處此生死大海,眾生當都以三寶為船。既得歸依,鼓棹揚帆,不懈不退,自能徑登彼岸,永臻安樂。
  既歸依佛,當以佛為師,自今開始,直至命終,虔誠敬禮,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眾。如果既歸依三寶,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則雖日常念佛修持,也難得真實利益。因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另外,要知道所謂歸依者,是歸依佛法僧三寶,不是歸依個人,例如今日各位來歸我,“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三歸,也就是授皈依師,并非歸依我一個人(不是拜一個師父)。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的,在家人則說“我歸依某法師”,出家人則說“某人是我歸依弟子”。這是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因此順便說明,免再貽誤,望大家注意。
      茗山法師在江蘇省無錫市佛教協會講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這次我受江蘇省佛教協會的委托,從南京到無錫來,傳達中國佛教協會四屆二次理事會議精神。昨天已將趙樸初會長《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傳達過了。今天,各位又要我來談談佛法。但“禪門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叫我從何談起?我想:就照趙樸初會長報告中提出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來講一講吧。
  趙樸初會長說:“我以為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愿。”又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
  談到佛法,就必須從三皈依談起。
  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
  “佛”是個具有真知灼見、大覺大悟的人,他是我們人類最慈祥、偉大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向他學習。
  “法”是佛所覺悟的真理,是一盞不滅的明燈,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快樂的境地,所以我們要深入研究。
  “僧”是個嚴守戒律、傳承佛法的出家人,他們拋棄人間五欲,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我們在生活中,最親近的、看得見的老師,我們要向他們請教。
  “三皈依”有二種形式
  一、參加佛寺或佛教團體的宗教儀式,在佛前正式決定以“佛、法、僧”做立身處世的準則,這樣就是一個佛教徒了。
  二、如果真正沒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薩形像前,虔誠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為我今后立身處事的準則。這種人雖然沒有參加“皈依”的宗教儀式,他心口一致,當然也是佛教徒了。
  從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應共同為社會服務、為人群造福。同時也要“立志”自勉,自己警惕自己:“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壞思想、壞習慣、壞行為改過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導為依歸,愛國家、愛人民、愛社會、愛親友、愛父母、愛子女、愛眷屬、努力實踐佛的教誨,自我完成偉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綜合以上所說的,要想做個佛教徒,認真實踐佛的教誨,以達到成佛的目標,修行的途徑是這樣的:
  信→解→行→證
  用簡單的話來說,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認真去研究佛學,了解佛的理論(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還要進一步地去實踐,照著佛的教導去修行(行);這樣,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最后一定能夠得到涅盤的快樂,(涅盤,就是沒有疑惑、煩惱、超越了生死的意思),親自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道理——眾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會成佛(證)。
  我想: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講解,可是“三歲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縱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圓圓滿滿,卻是很難辦到。佛法,是重修證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數的,如能依教奉行,則功德無量,知而不行,則等于無知。
  就五戒來說,數字雖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稱為清凈居士,清凈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斷諸惡法,行諸善法,逐步趨向解脫。在世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受用如意,眾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樂。去世不墮三途,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實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僅不是清凈居士,而且不能進受大小乘戒,一切律儀不能護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長,更談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為根本戒,應清凈受持,不得毀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壞,枝葉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斷頭,不可復活,于僧團中不得共住,永棄于佛門之外,死后墮落三途,長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鶩遠,要腳踏實地,先從五戒修起,戒殺、盜、淫、妄語、飲酒。
  怎樣戒殺呢?上自諸佛圣人,師僧父母,下至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有意殺,教他殺,隨喜贊嘆殺;被殺的眾生肉,都不應吃。當念眾生如父母,如同六親眷屬,如同自己身體,等無差別。古人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菩薩戒中就有一條“不食肉戒”,因此,漢族佛教徒千余年來,一直是吃素不吃葷,已成為優良傳統。不僅如此,更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慈悲愛護之心,勿起貪殺害之念,常護生,常放生,不打人,不罵人等等,在日常行動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樣戒盜呢?我們對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寺廟和僧眾財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給而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法偷稅漏稅,無票乘車,冒名頂替,貪污舞弊等,都不應為。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我們佛弟子,對于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應當守護,勿起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儉持家,廉潔自重。
  怎樣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穢行為。出家比丘,全斷淫欲,如或干犯世間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經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又說:“淫佚而生,不如貞潔而死。”因此,我們佛弟子,應當誓守此戒,常修不凈觀,多多念佛,避絕犯緣,克制欲念。
  怎樣戒妄語呢?妄有四:
  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誑不實;
  二者綺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
  三者惡口,罵辱毀謗,惡語傷人;
  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還有一種大妄語,如凡夫自稱圣人,說我已證羅漢等,其罪極重,更不應犯。以上四種妄語,要堅持勿犯,另一種方便妄語,是為了救人急難,護他生命,方便權巧,說些慈悲利濟的話,不算犯戒。如果為了方便自己,說假話,打妄語,應立即懺悔,不可再犯。
  怎樣戒飲酒呢?學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飲,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所謂藥酒,還應告知大眾,方可飲用。無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優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種種過失,由此產生。貪飲酒者,迷了心竅,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喪生,因此,學佛入防患未然,應持酒戒。
  我們將入佛門,先要皈依三寶,既進佛門,必須受持五戒,這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基礎。因此,我們應把五戒學習好,守持清凈,不可有一點違犯。如果能這樣,才能不失人身,不墮三途。
  在守持五戒的同時,還要積極奉行十善。
  第一、不殺生而行放生、救生、護生。對人類應常行救死扶傷,敬老憐貧,保育幼兒,幫助殘廢,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社會福利、公益慈善,維護和平等公共事業,都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對眾生也要學古人“水中救螞蟻,行路不傷蟲,卷簾歸乳燕,憐峨不點燈”。隨時隨地常行慈悲,廣修方便,見生即放,見難即救,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愿海。
  第二、不偷盜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財送財,求法說法;又如看到盲人攙一手,看到腿腳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難幫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勸導,吵嘴打架的給予勸解,老人跌倒扶他起來,見到尋短見的設法挽救,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出點力,做點事,如此等等,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出錢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無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凈)行。出家人應全斷淫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亂搞男女關系。依戒修行,看經念佛,潔身自好,自凈其意,敬事三寶,孝養父母,親近良師,遠離惡友,深信因果,廣種福田,學修正法,斷除邪見,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說老實話。《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語,不混淆是非,不顛倒真理。
  第五、不綺語而說質直語。《法華經》云:“若欲說此經,當舍嫉恚慢,謅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學佛人,直心是道場,應當存直心,說直話,修直行,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語,哄人騙人,非佛弟子所應為。
  第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成實論》說:“善心勸化,雖使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斗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若得為人,世世得敝惡眷屬。”因此,我們在人與人之間,在遇矛盾爭吵,都應善意調解,排難解紛,解怨釋結,息事寧人。
  第七、不惡口而說柔軟語。《法華經》云:“是人口清凈,終不受惡味,以深凈妙聲,聞者皆歡喜。”我們學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語,自當“柔和順善,而不卒暴”。別人聽來,也就歡喜接受,假設口出粗言,疾聲厲色,辱罵誹謗,別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難免招受苦報。
  第八、不貪而修不凈觀。對治貪欲。貪欲有五種,即財、色、名、食、睡。使人造業受苦,是障礙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貪財:對于財物我們應不慳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嚴重的人,他為不擇手段去獵取財物。根本不考慮法律、正義、良心、和他人受損害等等。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計,保持安全,市場變動,提心吊膽,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為財累,不得安寧,這種人怎能修行圣道呢?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慈心舍施,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合理謀生得來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師長,教育子女,幫助親友急難,救濟病困孤苦的社會福利事業,此是佛法的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的方法。什么事都有因緣,因緣成熟時,財物就聚集,因緣分離時,財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舍財,財將舍你,這是一定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慳貪有什么用呢?佛曾經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二、貪色:是指男女之間的淫欲,淫欲是從愛念生起的,因為愛他(她)身上的這樣那樣美好優點,就發生追求的念頭,為了達到目的,就不惜財力、功夫,不辭赴湯蹈火,不顧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愿做,不愛江山愛美人。戰場上咤叱風云的將軍,在女人前面俯首貼耳,唯命是從。歷史上才志過人的俊杰,他們很多失敗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難過美人關”之句。為什么有這樣大的迷惑力呢?原來這是我們眾生的生死根本,(從淫欲生)《圓覺經》上說:“欲從愛生,命因欲有,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須斷淫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斷愛欲,比如煮沙想成飯,任他堅苦修行無量世,終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斷欲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怎樣斷淫呢?斷淫應該先從斷愛上著手,就是說從思想上開始。
  第一、尊重他們,視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樣,不起邪心。
  第二、不凈觀。我們認為可愛的對方身體,實際上是很不清凈,可愛的只不過外表一層表皮使你迷惑罷了,剝去外皮,只是一堆膿、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樣使你留戀可愛呢?在顯微鏡下是各種蟲類成堆蠕動,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過各個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體外,即屎、尿、汗、垢不凈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髏一具,骨架一堆。在紅外線儀器下所見的是紅、黃、綠三種色彩旋轉不停所構成的人體。經過透視分析,不見得有什么可愛的東西在里面吧!
  人的身體是息息在變化的,難免有種種疾病。想到生病時的涕唾屎尿,吐嘔抽搐,瘡爛膿流呻吟悲泣、乃至癲狂愁苦種種情形,你還愛得起來么。
  還有睡熟時身體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聲,蓬頭磨齒,夢言驚呼你還有愛心么?青春不常駐、轉眼已老年,那時發白面皺,耳聾眼花,腰佝背駝,行動蹣跚,那時還有愛欲否?直到最后死時:昔是淺顰輕笑,已成僵尸一具,逐漸發青發脹,流水流血,皮脫肉落,面目具非,最后只剩枯骨一具(詳見九想觀)昔日所迷戀的原來本質如此。
  上面所說的身體上種種不凈事實,是要使我們從理智上清醒過來,減輕愛念,割斷淫欲。一個人抱住一個滿盛屎便臭穢的皮袋睡覺,總不是滋味吧?
  三、貪名:名譽是好事,它是工作后自然產生的,得了名譽驕傲自滿,便不會進步了。念念不忘于名譽就是貪名。不是你的功勞,硬拉在你身上更不應該,有人為了要名,寧愿化了很多錢去活動,也有為了勝過他人,要面子賭氣不賭財,也有的人做種種好事情,目的是為了一個好名聲,學佛的人為求名聞利養都是不對的,名聲越大,攀緣越多,就不能清凈修行了。
  名、實際上是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實質,但卻比財、色更細微深入,難放難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績一樣,表揚了他,沒提到你,心中終有些不平,受到幾句誹謗就尋死尋活。偶然和大人物講幾句話,拍個照,或獲得了世界性獎狀,就終身念念不忘,這不都是為了名?有一些人說: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貪名到入地獄也不怕,可見得貪名的危害性多么嚴重。佛經上說:“比如焚香,煙出香盡”可為貪名者戒。
  四、貪食:食欲是與生命同來的。目的是治療饑餓,維持生命,標準應該是一個飽字,但是貪食的人吃飽了還不算,要吃好吃多,講鮮味,講營養,講闊氣,講排場,講調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來山珍海味,人參鹿茸還不夠,甚至蝸牛、螞蟻之類亦列為上品,為了貪吃,殺害大量生命,化費無數錢財,浪費寶貴時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體造成種種疾病,因為高蛋白、重補品不是每個人吸收得了,而動物尸上各種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內,還有被殺時一股怨氣,在血液中產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尸毒,尸毒雖經蒸煮毒性難以消滅。種種葷腥油膩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繼發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從過量飽食中來,占絕大多數,饑餓致死者極少(災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潔衛生,保證健康。第三經濟節約。還可減少市場壓力。第四簡單省時,多余時間可看經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節約為宜,用功的人經常過午不食。佛時印度名醫耆婆說:“比丘患病,減食為宜”。可見貪食不可取。
  五、貪睡:睡眠能調節身體疲勞,醒后精神充沛,可繼續工作,睡過了頭,就是貪睡,反而使頭腦昏沉提不起精神來,養成貪睡習慣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馳發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沒有干勁,事業沒有信心,念佛修定時坐下來就睡著了,這種人做不好任何一種工作,何況學佛是節眠用功的事,貪睡雖不是什么罪惡事,佛教認為它是一種過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費了,所以佛說:“咄咄為何睡,螺師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佛法不聞知”。可為警惕。
  上列五種貪欲,略說一些,供大家參考,總的來說,貪的根本是身體,身體是罪惡的聚集點,(八大人覺經:形為罪藪)。我們為愛護身體而造罪,現在知道這個身體是不凈的,無常的,就不為它做種種惡事了,這是治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觀。《法華經》云:“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行菩薩道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我們佛弟子應當學佛菩薩的慈悲喜舍,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六親眷屬,常思與樂拔苦,不應懷恨惱怒之心,讓他離苦得樂才對。
  第十,不癡而修因緣觀。《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因果相續,在空間上是無量無邊,相互依存,錯綜復雜的聯系著,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相續不斷,循環往復的流轉著,形成“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因果關系,一切聚散成敗,還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呢?
  以上十善法,要從身口意三業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著力去修,務使三業清凈,六根純和,遠離五欲,不染六塵,做一個清凈的佛弟子。
  我們佛弟子,不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詞,增加一些佛學知識,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證,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離苦得樂。要認真修行,堅持到底,必獲人天勝果,進而趣向聲聞、緣覺、菩薩、乃至無上菩提。能如此,對國家來說,這樣的人也是一個愛國親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下面再談談四攝、六度的道理。
  佛菩薩教化眾生,有折服、攝受二個方法。對剛強難化眾生,好言不聽,善法難調,必須用威嚴折服,使他們知所畏懼,才能離惡向善,所以有內本慈悲,外現威武,金剛怒目的大威德相,這是對頑強眾生的一個方便方法。好比父母對不聽話孩子的嚴厲責罰,目的是希望他好好向上,直到他們肯聽話,還是用攝受方法的。
  四攝的“攝”字有導引、攝受之義,“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攝受眾生時所應堅持的四種方法便
  第一,布施,有三種施:①財施,以金銀、財寶、飲食、衣服、醫藥等物惠施眾生,這叫外財施;以體力腦力,施舍他人,這叫內財施。②法施,順應人們的請求,將佛法道理講給他們聽;將佛經印送給人看;或將自己禮誦修持功德回向眾生,這都是法施。③無畏施,對疾病者,施與醫藥;對迷路者,指明方向;對冤仇者,調解道歉;對受災者,解救危難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會安寧的,都叫無畏施。
  第二,愛語,《心地觀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既是父母,自然親愛。《華嚴經》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能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古德說:“今生人見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因此,我們對人說話,都要和顏悅色,善言慰喻,說誠實話、質直語,調解語、柔和語,使他對三寶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賢行愿品》說:“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我們修菩薩行的人,于身口意三業,做事、說話,存心動念,要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人們自然歡喜受教。
  第四,同事,《觀音普門品》說“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普門示現,隨類化身,同止同作,同學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攝法,都是菩薩利益眾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作佛事。”即是此意。
  以下再談六度。度字,含有濟渡、轉化之義。
  印度梵文是“波羅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
  這六種方法就是:一、布施度慳貪,二、持戒度毀犯,三、忍辱度恚,四、精進度懈怠,五、禪定度散亂,六、般若度愚癡。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給別人,《無量壽經》上說:“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為三種:
  ①財施:就是把金錢財物施舍給別人,譬如我們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濟助窮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財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財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啟發,學問上的指導。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說給別人聽,如講經,贈送經書等等,使人能夠得到做人處世的正確方法,都叫法施。
  ③無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難,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別人遭遇不幸,我們好言相慰,并幫助解決困難,濟危救急,在苦悶、沮喪時,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等。這都叫做無畏施。
  布施應該從慈悲心出發,歡歡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產生優越感)你是被施的(輕*感),以及計較所施的財物數量多少,值價貴*等等。甚至還想得到報應,或要人家用種種方法感謝你。這樣都是不對的。
  二、持戒
  戒有防過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學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遠離過失,才能身心安定,開發智慧,圓成佛道。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多種,可分為三種類型,(詳細條文在戒本)稱三聚凈戒。
  ①攝律儀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諸惡(作即犯戒)。
  ②攝善法戒:奉行一切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攝眾生戒:廣修一切善法以益利眾生(不救度眾生即犯戒)。
  上面三種戒法,從身體上,行動起居,端莊有禮,不犯威儀,不作諸惡事,不說諸惡語,一切惡都斷了。第二步進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凈,并以此法教導一切眾生,同得安樂清凈境界。佛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就是這個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環。
  三、忍辱
  他人對我的打罵、諷刺、誹謗、侮辱、冤屈等等橫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恨心,報復心,退悔心。是學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的修養功夫,古人曾經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何況學佛是長久偉大的事業呢?我們艱苦所積累的功業,若不忍辱,會被一念火所毀滅。經中所說的“一念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這個道理。《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學佛的人要有寬大胸襟,高深涵養,人我不,人惱我不惱。憐愍惡人的侵犯,是他們沒有知識不懂道理的緣故。
  為了實現偉大的的事業,在向善路上要有堅定信心。不為逆境的苦所妨礙,也不為順境的享樂所轉移,更不為寒、熱、風、雪、饑、渴、老、病等所動搖。在修習佛法中。了達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緣生無性,不論此法他法,動中靜中,都是一致,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們要好好學習。
  四、精進
  精進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雜,進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精進才能成就。
  我們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斷努力,才能達到目的。學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種田,今天鋤二鋤,明天鋤二鋤,哪會有收獲。如打洞,東鉆鉆西鉆鉆,一個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學學停停,哪會學好武藝。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門深入。當然更要克服前進中的種種困難,常自勉勵;學業不進則退,時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無常的道理,要有不達目的誓不退休的決心。
  五、禪定
  梵語禪那,此云靜慮,六祖惠能大師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稱一心研修為禪,一念靜止為定,是掃蕩心中一切妄想,使心專注一境的功夫。
  禪定在佛學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無定不成佛,無佛不在定。”之句。沒有定不能開發智慧,當然不能成佛了。
  修習禪定要有清靜的環境,減少財、色、名、食、睡的貪欲,消除恨心,平時行動合乎清凈戒律,注意昏沉,散亂二種干擾,盤腿趺坐,調身、調息、調心。祖師有“外息諸緣,內無喘息,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話可以概括一切。(詳細可看靜坐入門,小止觀、六妙門等書。)
  坐禪到一定功夫,會出現種種清凈、快樂、奇怪的境界,此時不可貪著及生邪念,否則會走入歧途,著魔發狂,不可不知。修禪必須有師父指導,以持戒為基礎,因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學佛的規律。
  禪定功深,能得初禪、二、三、四禪乃至滅盡定,種種大定。那時行者身心快樂,得未曾有,非世上一切快樂可比,能生色界無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證涅盤。
  六、般若
  般若是梵語,譯作智慧,它含義深廣,有了知,分別、簡擇、決斷等許多意義。是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圓融無礙,而又靈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語言所能說得透徹,僅能在譬喻中領會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觸之皆燒,猶如鋒利無比的寶劍,無所不斬,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鏡遠近皆能照見而不執著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錯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諸度中沒有般若就不徹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羅密多了。不論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習佛法,沒有智慧,不但時倍功半,而且還會走到邪路上去。可見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們從相對真理引導到絕對真理的唯一法門。
  以上六度,是菩薩自行化他,利樂有情的大行大愿。這六度法,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行者應六度齊修,不可偏廢。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則不能攝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障難消;禪定而無智慧,則固執不通;智慧而無禪定,則凡情易動。因此,我們要大發菩提心,學菩薩行愿,廣修六度萬行,直至圓成佛果。
  總之,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從人間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趙樸初會長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自學地共同參加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實現人間的極樂世界。
  最后,我想談二點個人體會:
  (一)佛教有三乘五乘,提倡人間佛教,是不是只修人天乘而廢棄其他諸乘?我想不是。修人天乘,正是為修其他諸乘打下牢固的基礎。譬如要造幾層或幾十層的高樓大廈,必先打好牢固的地基。《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三乘五乘,皆屬方便說法,其實就是一乘。一與三五,不過開合不同。依據《法華經》開權顯實,即實施權的道理,這人天乘或三乘五乘,都屬于一乘,一乘也包括人天乘及三乘五乘。我體會,現在提倡人間佛教,是由于五戒十善的人天乘和四攝六度的菩薩乘,最適應當前的時代環境,并不是要廢棄其他諸乘。
  (二)現在提倡人間凈土,是不是否認西方凈土或不求生西方凈土呢?我想,也不是。我們建立人間凈土。正是效法阿彌陀佛的大愿,要把我們娑婆世界變成極樂凈土,明代中峰禪師說:“凈土即此方,此方即凈土。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清代玉琳禪師也說:“東方世界,藥師如來,功德智慧,無量莊嚴,放凈光明,過于日月,一切剎土,凈如琉璃,與西方界,等無有異。……即此娑婆世界,身心剎土,皆如琉璃,面見我佛,及阿彌陀,所愿法界有情,東西相泯,二見永忘,于中道義,共證真常。”我想,當初,阿彌陀佛為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了四十八愿,終于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今天,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前,也發下大愿,愿修五戒十善,愿行四攝六度,愿把我們娑婆世界建成七寶莊嚴的東方世界,阿彌陀佛,一定會慈悲默許的,十方諸佛菩薩也一定歡喜贊嘆的。至于我們個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誰也不會反對的。
  以上兩點,是我個人的體會,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附:到寺廟探索長壽秘訣
  新華社上海分社訊: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五醫院內三科主任陳俊元和他的同事完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為寺廟里的僧侶做了血指標測定。
  這件工作的目的,是想告誡人們,要想長壽最好別吃或少吃葷食。因為吃葷食是導致人的血粘度增高的原因之一。大量醫學文獻報告表明,冠心病、高血脂病和肺心病患者的血粘度都高。而這些病都是危及人類特別是老齡人生命的禍根。
  測定結果表明,僧侶比普通人的血粘度要低。眾所周知,僧侶是只吃素不吃葷的。這也正是醫生選擇僧侶為測試對象的原因。這件工作是一九八四年十月進行的。陳俊元主任率領的五人小組,對上海玉佛寺、龍華寺和蘇州寒山寺、靈巖山寺四座佛教寺廟共一百名僧侶做了血粘度的測定,隨后他們又對這兩個地方各一家養老院共一百名普通人做了測定。兩者對比的數據,經統計學處理后得出的p值小于001。這個p值結果說明兩者血粘度存在的差異完全成立。
  五人小組從測定的結果中還獲得另一個收獲,即人的血粘度的高低與年齡無必然聯系,血粘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為了證實這一點,以上兩組測試對象的年齡都在六十歲以上。他們還對以上兩組測試對象做了全面的體格檢查,結果是,一百名僧侶中無疾病者是五十七人,另外一百名普通人無疾病者只有八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一百名僧侶中只有十八人,一百名普通人中卻有六十七人。
  五人小組在寺廟測試期間目測僧侶的飲食是:主食大米;副食品是豆制品、水面筋、蘑菇、竹筍和多種時令蔬菜。
  摘自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新民晚報》  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附:準提咒
        準 提 咒:
    稽首歸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準提 惟愿慈悲垂加護
  南無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但女至他奄。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
       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上一篇:三 皈 依
下一篇:三皈傳授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1精品| 91在线高清免费观看| 欧美性xxxxxxx| 91久久久精品| 精品av在线播放| 亚洲999一在线观看www| 精品国产电影一区| 日韩电影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日韩视频| 亚洲视频电影图片偷拍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久久久精品| 日韩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国产不卡av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xxxx14xxxxx性爽| 精品调教chinesegay|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欧美精品videofree1080p| 色婷婷**av毛片一区| 日韩av网站电影|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影院萌芽| 日韩欧美国产免费播放| 日韩有码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制服丝袜| 91在线视频导航|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欧美一级大胆视频|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抢先版图片 | 日本午夜在线亚洲.国产|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久久综合网hezyo| 亚洲视频视频在线| 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最新版 | 国产精品偷伦一区二区| 人人爽久久涩噜噜噜网站| 久久久久久九九九| 欧美高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