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樂善好施的通俗用語,也是扶危濟貧、救死扶傷義士們的謙遜之辭。既使在現代的文藝作品中,這句話也是拯救眾生性命的主人公們脫口而出的慣用語。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這并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回答的問題。其實,浮屠就是佛塔,雖然佛塔對于所有的中國人而言并不佰生,但如果要問“佛塔是用來作什么的?”仍然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去了解佛塔的來歷、用途,以及它的類型、結構等等。
塔,梵文稱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墳冢的意思。從印度的梵文譯成漢文之后,曾經出現了佛圖、浮屠等音譯名稱,和方墳、圓冢、高顯等意譯名稱。而“塔”則是古代的中國人給予這種印度傳來的建筑的一種很形象化的名稱,最早見于晉代葛洪寫的《字苑》一書。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們把他的遺體火化了,遺骨在火光之中凝結成了五彩斑爛、擊之不碎的結晶物,稱作舍利子。相傳釋迦還遺留下了他的身骨、頭頂骨、牙齒、毛發、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當時有八個國家的國王聽說釋迦涅槃了,都帶領兵將前來爭奪佛祖的舍利,最后他們分別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傳統習俗在自己的國家建塔供養了起來。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宮,里面都珍藏著釋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們將釋迦佛祖的舍利子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僅成為了釋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了。
佛教認為:信徒們如果能經常性地環繞著佛塔作禮拜,就可以在來世獲取無上的功德和福報。所以,環繞著佛塔作右旋禮拜,也就成為當時的僧侶們每日必作的功課了。不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項功德行為。在釋迦涅槃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經打開了最早的八個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宮,取出舍利子,把它們分成許多份,然后在他傳播佛教的廣大區域內普遍建塔供養。這種作法還經常被后世的佛教信眾所效仿。時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亞、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各地區,在中國的大地上,古塔的數量就有上萬座。
說到這里,人們不禁會問:這么多的佛塔下面難道都有釋迦佛的真身舍利子嗎?當然不會的,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數的,而大部分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用什么來作象征性的舍利呢?佛經上說:信眾們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時候,可以用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等珍寶來代替;如果實在無力求得這些寶物,也可以到大海邊去拾取清凈的砂粒,或者采集一些藥草、竹木的根節來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誠的信佛之心,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們的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與作用。另外佛教的經典集中了釋迦牟尼的所有思想與智慧,是佛教信眾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燈,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經典也被當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經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經典被佛教稱作“法身舍利”。不論是真身舍利還是法身舍利,它們所在的寶塔都會被稱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種佛塔只是被用來作為釋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備墳冢的性質,如在石窟洞里用石頭雕刻出來的佛塔就是這樣的。這種塔在梵文佛教文獻中叫Chaitya,漢語的音譯稱作“支提”或“制底”。
中國古代的佛教信眾在修建佛塔的同時,也為歷朝歷代的高僧大德們修建了無數的舍利墓塔,在有的寺院旁邊,成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組成了一個個舉世聞名的塔林,向我們述說著塔下圓寂之人當年的功德與業績。在一千多年的中國佛教發展長河中,佛塔的建筑藝術形式又引發起了祖先們對于其他建筑種類的想象力,于是一座座與敬佛思想毫不相關的用于了望敵情的料敵塔、用于導航引渡的航標塔、用于鎮壓風水的文風塔便應運而生了。就連有些道士死后,也采用了佛教建塔埋葬的方式,在所建塔的形式上也往往與佛塔沒有太多的區別。這些名目眾多、用途廣泛的古塔,充分說明了這種原本屬于佛教的建筑形式,早已融入到了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把中國的大好河山裝扮得更加秀麗與多姿。
印度現存最為古老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而中國第一座佛塔的建立,大約在公元一世紀的東漢王朝時期,那時候,佛教才剛剛被少數中國人接受。在近兩千年的風雨歲月中,曾經有數不清的寶塔在神州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展示著祖先們輝煌的藝術成就;又有多少座寶塔在干戈擾攘的戰火中被堙沒到了地下,它們當年雄偉的身姿只有到古書之中去尋覓。盡管如此,中國仍然有成千上萬屹立著的古塔,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制作工藝之多樣,時代跨度之大,在曾經和依然信奉佛教的國度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它們的成就也決不僅僅局限在古老的建筑技藝本身,在這些古塔舍利子的五彩奪目的光環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不斷創造新型民族文化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