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偈
芙蓉道楷
鐘鼓喧喧報未聞,一聲驚起夢中人。
圓常靜應無余事,誰道觀音別有門?
休問普陀巖上客,鶯聲啼斷海山云。
品析:
芙蓉道楷禪師是投子義青的首席弟子,他禪風遠播,但個性倔強,決無阿諛之態。宋徽宗大觀年間,他住持開封天寧寺,因“道行卓冠叢林”,皇上賜他“定照禪師”之號,并賜紫方袍,這原是人們求之不得的榮耀,他卻辭而不受,向皇上大說一通出家人淡泊名利的道理。皇上再三希望他接受,他卻再四拒絕。結果“龍顏大怒”,以“抗旨”問罪,遠涉淄州。有關部門倒是同情他,說他年老有病,可以免于“刑事處分”,他卻公開說自己“無病”,弄得大家下不了臺,只好將他發配山東,真是一位“強項”的禪師。下面,我們來看這首“上堂偈”。
“鐘鼓喧喧報未聞,一聲驚起夢中人”。人與人不同,有的人在大白天,外面鐘鼓喧鬧,居然聽不見;有的人晚上深睡,但一點細微的聲音就可以把他從夢中驚醒。同樣是人,同樣是聲音,為什么有如此大的感覺差別呢?
“圓常靜應無余事,誰道觀音別有門?”禪師們是不會有上述那些過于敏感或麻木的感覺,他們的精神,心理狀態很好,足以為現代心理醫生借鑒。你看“圓常靜應”這四個字,做到了一個也了不起。“圓”者,面面俱到,沒有缺陷;“常”者,連續不斷、沒有間歇;“靜”者,安而不燥,神光內斂;“應”者,物來則應,沒有盲區。這四條,全與觀“音”相結合,天地之“音”,萬物之“音”,人世之“音”,己心之“音”都在這四個字中運用自如、應酬有余。這就是“觀音法門”,在此之外,還有別的法門嗎?在這四句偈后,禪師沉默了一會,說:“你們懂了嗎?”然后又補充了兩句。
“休問普陀巖上客,鶯聲啼斷海山云。”對于這個事,這個法門,你們大家不要到普陀山去求觀音菩薩了,應該自己去體會這個“法門”。大家仔細聽吧:普陀山上的鶯聲,正是“啼斷海山云”啊!這里的妙處在哪兒呢?告訴了人們什么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