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鼓山創辦人圣嚴法師日前圓寂,隨即火化,骨灰于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植存”。一代佛教大師的肉身歸于泥土,滋養大地。
圣嚴法師采取的“植存”或說“植葬”這種埋葬方式,在臺灣省仍算是先驅;他遺言交代“不立碑,不造墓”,對一般人來說也屬不可思議。以一般普通人來說,死后造墓供后世子孫祭拜,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傳統觀念認為,就是要有子孫香火祭拜,才能夠投胎轉世,不會成為孤魂野鬼。
可是圣嚴法師以身示范,告訴我們:傳統觀念中,人去世后做“頭七”,要挑好日子、好風水下葬,甚至于喪禮時各種儀式,這些都是多余的,都是人的執著心所造成。人活著,造成各種污染;死了之后,土葬會占用到土地,就算火化后放在納骨塔里,多少還是一種執著。
一般人遇到生老病死的課題,多半都想盡方法要延長自己的生命。圣嚴法師卻拒絕了移植腎臟延長生命的建議,教導人們生死無別,坦然面對生死。不是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每個人的生命都一樣尊貴,圣嚴并無器官移植用在他自己身上比較有價值的想法。圣嚴法師的身體一向不好,但他善用生命的每一天,不斷地告訴那些有自殺念頭的人:“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
圣嚴是佛教界的領袖,但他所示范的生命教育,超越了宗教意義。不但于他在世時,身體力行生命的價值;甚至以他親身的病老逝去,都在向世人諄諄教化,感動人心?!岸嘞雰煞昼姡憧梢圆槐刈詺ⅰ钡哪侵Ч鎻V告,讓很多人在困頓中不至于走向絕境。圣嚴還提倡“心靈環保”,就是要人心不受煩惱污染,不受挫折干擾,隨時保持安定、純凈。不論是心靈環保,還是生活環保,或者是禮儀環保,一切都從拋開執著心開始。
這些帶有佛教術語的觀念,開悟人心,影響力跨越了佛教的領域。植葬的作法雖然可能和民間傳統習俗相沖突,卻因為大師的示范,讓很多人突破了觀念上的窒礙。的確,執著帶來煩惱,不執著才能心凈,這是圣嚴法師留給現代人的一帖清涼劑。難怪馬英九說:“臺灣省有您真好!”不管是否佛教的信徒,我們都受益于圣嚴法師的生命教育。(摘編自臺灣省《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