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圣嚴法師一生提倡心靈環保,圓寂前交代,身后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骨灰植葬于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一代高僧歸于塵土。在圣嚴法師沐化下,詢問植葬者相當踴躍,顯見“簡喪薄葬”觀念應不難被接受。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達官貴冑、販夫走卒都不能避免,如何面對死亡與身后事,乃是一項嚴肅課題。世上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都主張喪禮從簡,中國自古以來,則在“隆喪厚葬”與“簡喪薄葬”之間擺蕩不定。
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談論孝道,認為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儒家對于喪葬祭祀,發展出一套繁復的禮儀,其宗旨在于“重孝道、明宗法、顯等級”,對中國傳統喪禮,產生一定的影響。
對于儒家主張“隆喪厚葬”,墨家在《墨子.節葬篇》中提出強烈批判;東漢思想家王充,亦在《論衡》中大談薄葬。西漢有個富翁楊王孫,臨終囑其子:“吾死,裸葬,以復吾真。”死后裸葬于終南山,為中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現在臺灣省社會崇尚虛名,辦理喪事鋪張浪費,不但充斥繁文縟節,還有電子琴花車,及孝女白琴、五子哭墓等陣頭,把喪禮搞得像一場嘉年華,除了吵雜喧鬧之外,根本沒有莊嚴肅穆的氣氛。
俗話說:“在生一粒豆,卡贏死了拜豬頭。”身后事辦得再風光,墳墓筑得再氣派,終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學學圣嚴法師不攀緣、不執著的灑脫?(出處: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