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8日,一把大火將金頂核心建筑華藏寺變成灰燼。第一時間獲得消息的周恩來總理眼含熱淚:峨眉山的名氣在金頂,毀壞了金頂,就毀壞了峨眉山,大敗家子!
34年過去了,金頂再沒有發生火災。從最初的樹皮房子,到后來的木結構,再到今天金碧輝煌,金頂走過了一段非凡的歷程。
兩個月前,金頂華藏寺金、銀、銅殿落成。兩個月間,海內外對橫空出世的新金頂贊譽有加,游客蜂擁擠“爆”金頂。本報記者通過踏訪金頂,查閱史料,走訪歷史見證者,一個文化的、歷史的云上金頂躍然眼前。
世界上只有一個金頂
它是天府之國的“天庭”
據史料記載,明代朱元璋第21子朱模篤信佛教,賞賜黃金3000兩在峨眉山最高處建“大峨山金殿”。金頂因金殿上瓦、柱、門、欞皆銅質滲金,陽光下金光燦爛而得名。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部長何群很神秘地告訴記者,金頂,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雅稱,它是天府之國的“天庭”。天庭之說,早在唐代李白詩中就若隱若現,當時被譽為“仙庭”。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翠屏,聳立在成都平原西南。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點評中國新十大名山時,再次將金頂“天庭”概念放大。
“這么秀美的山,在平原邊緣拔地而起并不多見?!?9歲的峨眉山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年先春,從家中抱出一大堆歷史資料,來印證這個說法。在年先春看來,金頂就是一個小平原,還像個天然“會客廳”。人一登頂,頓覺空闊寂寥,如臨空明境界?!安┐蟮奶焱ィ瑴嘏目蛷d”,四川獨一無二。
過去,金頂寺院包括錫瓦殿、銅瓦殿、金頂(金殿)、光相寺、祖殿等,有大小寺院及寮舍等共548間,可容千人同時進食。記者查閱了上世紀60年代金頂老照片,游客、僧人露天進食場景隨處可見。
海拔3077米的金頂,如今以48米高的十方普賢金佛為中心,金殿、銀殿、銅殿呈拱衛之勢。中國目前最高、最大的金屬建筑群與日月爭光,整個“大光明山”一片輝煌?!疤焱ァ睒O目——東方,青衣江、大渡河、岷江曲折環流,成昆鐵路貫穿南北;北方,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方,大小涼山層巒迭嶂;西方,青藏高原群峰披雪。
最早的建筑用樹皮蓋成
“金頂上早期的建筑,不是使用普通的灰瓦,而是用樹皮蓋成?!倍朊忌绞胁┪镳^陳館長向記者透露。
據悉,金頂氣候惡劣,一年中有半年為冰雪覆蓋,普通瓦經不起“折騰”,因此早期金頂上的建筑是用樹皮蓋的。賈島在《送臥云庵僧》詩中就說:“下視白云時,山房蓋木皮?!?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發現樹皮和木質結構的房屋易引發火災,于是采用能抵御惡劣氣候的金屬瓦替代,于是金頂上有關“銅瓦殿”、“鐵瓦殿”、“錫瓦殿”的傳說流傳至今。
史載,因山高風厲,霜雪剝蝕,以瓦覆蓋,需一年一換,這也正好從側面道出了金頂上建筑不用灰瓦的原因。元代臥云庵改用錫瓦,明洪武初,國師寶曇奉旨上山,易為鐵瓦,故金頂俗稱鐵瓦殿,明代五臺山僧人妙峰又建造了銅瓦殿。
1972年前的華藏寺,為三層木質樓閣,四重大殿,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殿宇巍峨雄壯,從門宏觀氣派。梁畫棟,飛角重檐,回廊環繞,為典型的明清佛教禪宗寺院。文物古跡豐富,計150種,8900多件,有明《大藏經》,清全套木刻珍本《北隆藏經》7600余冊,國內罕見。
1986年5月,省人民政府撥款350萬重建華藏寺,總建筑面積1695平方米,為避開“高風急、水源缺”隱患,此次構建采用鋼筋混泥土框架,配備了防火、避雷、蓄水、排水等設施。華藏寺改造既結合歷史,又在保持原狀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金殿為銅面鎏金屋頂,大雄寶殿(即銅殿)采用銅瓦覆頂,兩殿梁栓、門窗等均為銅件,目前,該金殿為國內最大金殿。
一把大火驚動總理
金頂的歷史,被火“包圍”著。記者查閱《峨眉山志》發現,火,貫穿了金頂的前世今生。據記載:“金頂山高、風大、水缺,一旦失火,每多成災,形成了寺宇建筑‘建了又燒,燒了又建’的歷史”:
華藏寺,清嘉慶24年(1819年)毀于火;
華藏寺,清光緒16年(1890年)毀于火;
1923年冬,金頂祖師殿失火,延及華藏寺等廟宇多處;1931年冬,金頂發生大火災,燒毀華藏寺、錫瓦殿等處。
真正把金頂燒“疼”的是1972年的那次大火。為在金頂建電視轉播臺,華藏寺被用作辦公室、宿舍、機油庫,存放有柴油、汽油等物資。峨眉山僧人為了保護文物,搶救了一批文物到萬年寺“逃難”。4月8日,厄運突降。
經歷了當年火事的峨眉山703電視臺原籌建處科長張登元回憶,當天,領導安排兩人值班。事故責任人何安太為爭取多休息點時間,留自己值班,讓另一人先休息以便輪休。何值班時因工作服臟了,邊用電爐取暖,邊用冷油洗臟衣,轉過身突然發現一塊擦機布在電爐邊燃起來。何驚慌撲火時,卻將裝柴油的面盆踢倒在電爐邊,剎時火勢猛烈,引燃機房油桶。
金頂烈焰,驚天動地!時在峨眉山麓報國寺的703工程籌建處負責人聞警后大驚,迅即層層上報,周恩來總理接到電話報告后,批語:“峨眉山的名氣在金頂,毀壞了金頂,就毀壞了峨眉山,大敗家子!”
大批工人、僧人涌向現場撲火,但終因風助火勢,水源奇缺,無法撲滅,僅3個小時,華藏寺與千件佛事文物化為灰燼。永德法師為搶救《北隆藏經》等文物,葬身火海。只有鎮山之寶——明代銅碑翰林院檢討王毓宗撰《大峨山永明華藏寺新建銅殿記》幸免于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