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于凈土思想中的凈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
曇鸞,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于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于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后。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凈土思想,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杰出的凈土宗大師。
曇鸞家近五臺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歲到五臺山朝圣,隨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乘方等大覺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于是就著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走到汾州時氣疾好了許多。他感嘆人生短促,為求健康長壽,完成弘法意愿,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道教名土陶弘景。當時北朝人到南方要經過梁朝官府查問才準通行。曇鸞到達梁都建康(今南京)后,梁武帝時他進行了兩次考驗。一次是曇鸞從容地獨自走出如迷宮一樣的重云殿千迷道;一次是他立即破悟了梁武帝標幟性空思想的舉動。梁武帝為曇鸞驚人的記憶和大乘空宗思想的敏識所折服,對他禮敬贊嘆。接著他就為梁武帝講說性空之學。之后在茅山見到了陶弘景,得到了陶隱居送的十卷長壽仙方。
曇鸞在北上歸途中路經洛陽,與天竺僧人菩提流支談論佛經。他問佛法中有沒有勝過中土的長壽之法。菩提流支說中土的長壽仙方不能長生,贈給他《觀無量壽經》,并說這本經是解脫生死的大仙方。佛教文獻中記載曇鸞受菩提流支的影響,焚毀了陶隱居送的仙方,一心致力于凈土經典的研究和凈土思想的弘揚。孝靜帝令他住并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縣)石壁玄中寺。曇鸞在太原、交城、介休、平遙等地宣傳凈土思想,教民眾簡便易行的念佛方法,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愛戴和敬重。平遙講經之地被稱為變紅巖,孝靜帝稱他為神鸞。玄中寺因凈土念佛名聲大噪,后來有僧人道綽、善導等相繼來禮敬曇鸞。道綽、善導遂先后成為隋唐時期著名的凈土大師。
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曇鸞在平遙的寺院中入滅,時年67歲。曇鸞入滅的年代還有異說。迦才的《凈土論》中記載曇鸞“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道綽》和文諗、少康的《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傳》都記載他為“齊朝曇鸞法師”。又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為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愿主題名“比丘僧曇鸞”來看,曇鸞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后圓寂的,那么他高壽約為80歲左右。他被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并為造磚塔、立碑以紀念。
中土凈土思想原于道安、慧遠諸高僧。但是深入研究凈土經典、從佛學理論上闡發凈土思想、創立凈土彌陀信仰的學說、奠定凈土宗理論基礎的是曇鸞。他的凈土法門簡便易行,深受北方廣大民眾的信奉。他把修習佛教的諸法概括為二道二力說:二道就是說修習佛法有二種途徑,一是難行道,一是易行道。與二道相應的是二力,二力是自力和他力的學說。他宣傳修習佛法者,如果憑借佛的愿力(即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既省力又容易求得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借他力的易行道就是念佛。而除念佛之外的其它修佛法者是依靠個人的力量,就不容易求得圣果,這種修行的方法是既艱苦又難以成功的難行道。曇鸞這種宣傳佛有無邊的威力,強調信徒自覺信奉佛教,就能往生西方凈土的說教成為凈土宗立宗明教的根本宗旨。它通俗易懂、簡便易行,贏得了社會各層民眾的歡迎,后來成為中國佛教幾大宗派中信奉者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派。元代普度在評價曇鸞的功績時說他“大振宗風”;近人湯用彤先生也說:“北方大弘凈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凈土教初祖。”
曇鸞不僅對中國凈土宗貢獻大,他還被日本凈土宗和凈土真宗推崇為始祖。然而,在中國佛教界他是個有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宋元后毀譽相伴,出現二種現象:一是宋以后建立凈土祖師說不考慮他的貢獻;一是有識見的佛學者為他鳴不平,并肯定他在凈土宗史上的祖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