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志五
拱金閣
在化城寺西里許,即明萬歷時,珍藏藏經之所。至清嘉靖二年,經移化城寺后樓,而閣乃災。光緒間,慧清、光和,先后建修。現殿宇盡頹,僅存殘敗余屋數間。
(三)天臺路
回香閣
在化城寺南,一名華嚴庵,蕅益大師曾居之。咸豐毀后,長發復興。庵居山岡,天臺峰巒,九華寺宇,至此一目了然。今住持宗行。
華云庵
在天臺西麓。清光緒間,正法募建。今住持寶恒。
吉祥寺
清光緒三十二年,風松募建。今住持密輪。
長生洞
今住持雨量。
興添寺
又名興天,今住持徹同。
朝陽庵
在天臺獅子峰。自此至天臺頂,路峻如梯,沿途安置鐵闌干,以護行者。今住持義修。
翠云庵
在天臺西麓。理通復興。今住持徹善。
崇興寺
在小魚龍洞前。
圓通庵
在天臺,觀音峰。清被毀后,本境復興。民國時,由隆全大其規模,建筑整齊,愈顯地勢之崇峻,游者擬為妙高臺。今住持能蓮。
拜經臺
在天臺峰西,又名大愿庵,相傳為地藏菩薩拜經處。庵后有大石亭六丈許,俗呼大鵬聽經石。清光緒間,昌光重建。近年隆華中興。今住持隆明。
地藏禪林
在天臺玉屏峰,捧日亭北,此為九十九峰最高處,即古天臺寺。至清康熙末,塵塵子重建,乃名活埋庵。其后滄桑屢更,難辨其詳。民國九年,徹德住持,乃重建佛殿。寺前額曰:天臺正頂。規制較昔頗為整齊。今住持明輝。
宋僧宗杲詩:蹋遍天臺不作聲,清鐘一杵萬山鳴。五釵松擁仙壇蓋,九朵蓮開佛國城。南戒俯窺江影白,東巖坐待夕陽明。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詩早擅名。
明邑人吳光裕詩:水窮山盡見天臺,萬轉孤峰始到來。茅屋幾間青草色,華宮滿地白云堆。松風不語僧初定,茶火無煙鶴自回。悔殺少時空碌碌,卻看黃發有余哀。
又,十載夢相攀,崎嶇幾往還。山深覺寺古,世遠識僧閑。鳥雀來投食,槜猱共閉關。櫬鐘盤石里,不復問人間。
汪夢斗詩:攢峰別玉半云天,露濯芙蓉九九妍。頂地別開塵外境,禪心寂住火中蓮。黃花翠竹西來意,皓月清風日用緣。一自靈山標絕詠,嵐光星彩滿三千。
清潘耒活埋庵贈默安禪老詩:九子山頭第一峰,掩關枯坐有南宗。銜花罷供心離境,撥草無人路絕縱。腳下云生長似絮,膝邊松偃欲成龍。掛瓢只合相依住,掃雪敲冰過幾冬。
﹝按舊志載:天臺寺,在天臺峰,玉屏上。紀勝載:天臺峰頂,有云峽、玉屏峰、捧日亭、渡仙橋、活埋庵。庵在天臺岡。指南與山中新鈔稿,俱載。地藏禪林,在天臺正頂,捧日亭北,蔣竹莊紀游載:地藏禪林之寺門,即渡仙橋之圓洞。橋東跨天臺岡,西跨玉屏峰。寺前額曰:天臺正頂。又紀勝紀游所列天臺峰頂之諸景,大略皆同。而各處所載,皆指為九十九峰之最高處。是知地藏禪林、活埋庵、天臺寺,名雖分三,其地則一,不過隨時更改,稱謂不同耳。但紀勝載:云峽下,印信石畔,舊有天臺寺。又引江南通志,及明曹學佺游九華記云:九華以天臺為最高,其下有寺,僧皆苦行,境色清絕,夜中始聞鐘磬梵音,真離一切垢濁,而入寂樂國矣。文中又明說天臺寺在天臺峰下。且各書記載,除在玉屏峰者外,天臺峰下,又未別見何寺名天臺者。想由明以前,峰頂無寺,而寺在峰下。后廢去,至康熙末,塵塵子始筑活埋庵于峰頂,后人改稱天臺寺,即今之地藏禪林也。﹞
中常住
一名招隱庵,明天啟間,離知建。清嘉靖時,陳蔚施田,有記,見后檀施門。光緒十三年,由真如庵法印募修。今住持理巖。
正常住
又名德云庵,明季德道創建。庵后有石洞,為德道禪息之所,今即名道僧洞。現住持藍田,于民國二十年,募建殿宇。
﹝按紀勝卷十四載:德云庵,俗稱正常住,明萬歷時,明惠建。又另載:聚槜峰下,石佛巖上十步許,有石洞庵,為明高僧德道,字東祖者,結茅之所。今德云、真如二庵僧眾,皆其法嗣。準此,則明惠、明預,想系德道之徒屬。而此正常住,乃為明惠建。此云德道創建者,或由徒屬借重上人之名,而寓尊師意也。至紀勝所載之石洞庵,亦知即為今名道僧洞者是。﹞
老常住
一名護國寺,定祥募修。清光緒二十五年,火毀。民國三年,由九蓮庵海霖住持,募修大雄寶殿。
真如庵
明萬歷末,明預建。清光緒二十五年,崇明募修。今住持精修。
華嚴洞
今住持妙意。
接引庵 地藏庵 大悲庵 普濟庵 觀音庵
(此五庵,指南只列其名于天臺路。而蔣竹莊紀游,敘天臺路中之庵名,獨無觀音,乃多凈土。且前后所列,皆與指南無異。而山中新鈔稿五庵俱無其名。第此觀音、凈土,或是一庵二名,或為二庵,無由得悉,故特注之。編者識。)
延壽寺
紀勝舊志俱載,在曹山三角泉前。本道者甘贄莊,唐貞元間,由甘舍宅改建,初名龍門寺。宋建隆元年,僧玉田再建。祥符五年賜今額。(今指南,與山中鈔稿,俱無延壽寺之名。乃查蔣竹莊紀游,于天臺路中,敘有延壽寺,在吉祥寺上,興添寺下,與長生洞相毗連。第不知此天臺路之延壽寺,與舊志所載在三角泉前之延壽寺,是一是二。因未能親勘,不得其詳,故特注之。)
宋陳巖詩:三角坳泓一角虧,其間濁水照摩尼。風幡不動爐煙直,正是禪僧定起時。
(四)化城東路
法華寺
民國四年,心堅由東巖退居,特租賃陰騭堂公山,募化創建。
沙彌庵
在鳳凰嶺東,即延華觀故址。宋乾寧間,趙知微煉丹處。山高徑險,人跡罕到。清季心徹,開傳,相與結茅,清修六十余年。平生不以一物累心,獨于修路造橋,募捐甚力。今徒孫慈果住持,亦復清苦自勵,勉承先志。
黃金庵
在山之東,舊名凈土庵,(不知與蔣竹莊紀游所記天臺路之凈土庵,是一是二。)原名黃家庵。明萬歷間,果能募建。(紀勝載:在山南天臺峰,真如寶筏二庵之南,有凈土庵,萬歷初,如松建。亦不知與此是同是別。)民國初,由邑紳何修護法,普照重興,遂易今名。現住持明道。
心安寺
在六畝田,清光緒間,智妙創建。今住持性光。
伏虎洞
一名地藏洞,又名睡虎洞。在摩空亭,棋盤石之東北。明宏治間,有異僧臥洞中,王文成公曾履險往訪,即名為地藏洞異僧,(見高僧)又有名其為睡虎者。至清初,創建甘露寺之洞庵,曾結茅居此。后云月,鑿石建庵。乾隆時,傳燈亦曾居之。光緒間,大根募資重建。
西天寺
在百歲宮西下。(紀勝載:真如庵南,有寶筏庵,明嘉靖時建,后為異僧宗印所居。宗印,字璽田,人因呼其庵為璽田庵。后音訛,遂呼為西天。不知是此寺否。)
(五)化城南路
凈慧庵
在地藏塔下,即洗手亭。下有定心泉。清同光間,法輪募修。
三天門
在神光嶺南上,原名茅庵嶺。即今之普濟寺。(查蔣竹莊紀游:南路北路,各有三天門。此為南路之三天門,與北路之三天門,即聚龍庵者,是兩處。)
轉身洞禪室
在山南,清光緒間,法喜復興。
二天門
在七賢峰麓,即控華庵,里人鮑寧安倡建。清同光間,開宗、悟能興修。
正天門
里人鮑魁皓倡建,開明募修。今住持宗起,民國十八年,重建大雄寶殿,裝塑佛像。
一天門
在松木橋下,即松影庵,里人陳希器倡建。清被毀后,心來復興。
崇覺寺
在十一都。清乾隆五年,都人復興。
(六)化城西路
小天臺
在地藏塔西南。民國八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后由大僧性海,頂接住持。
建松樹庵
即一松亭。清同光間,廣成結茅,居有年,檀信感其清修,捐資建造。今住持悟道,樸實耐勞,勉承師志。
西來庵
八都眾信捐建。
(七)化城北路
聚龍寺
即三天門,原名聚龍庵。清毀后,開祥復興。民國十八年,由悟月、雨霖、慶華等,募修大雄寶殿。中供銅質釋迦牟尼佛坐像,高約丈余,鑴有唐尉遲公鑄造字跡。現住持雨霖。(此為北路之三天門。)
華天寺
民國十一年,寬成募建。寺北為高原,長江曳練,奇峰插云,都歸一覽。
萬壽寺
今住持明慧。
半霄亭
當山北中道,祀山神,有神秀庵。清同治間,定祥復興。今住持宗濤。
明陳鳳梧詩:引縆千尺上高峰,身在翠微第幾重。隱隱鈞天仙樂導,層層鏡石白云封。潛龍洞杳藏秋雨,伏虎巖深蔭老松。徙倚半霄亭半晌,飄然物外寄吟蹤。
龍池庵
一名清隱庵,在龍池北,唐詩僧神穎所居。清毀后,光緒間,開佛募修。今住持智光。
燕子洞
今住道人柳圓功。
二天門
在甘露寺上。
一天門
在甘露寺下。
大橋庵
在伏龍橋北,涇邑查圖源建。橋下有潭,為清咸豐時,吳經圃先生殉節處。
西竺庵
在甘露寺西。清光緒癸未,大讓募建。今住持妙山,于民國十五年,重建大雄寶殿,功程浩大。
一宿庵
在小橋庵下,今住持恒山。
小橋庵
﹝編者注:此處原書缺文。﹞
無相寺
在頭陀嶺下。本唐人王季文書堂,季文臨終舍為寺,宋治平元年賜今額。清被毀后,同治十年,玉忠中興。
明王陽明夜宿寺中詩:春宵臥無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雙眼,披云看九華。巖頭金佛國,樹杪謫仙家。仿佛聞笙鶴,青天落絳霞。
老僧巖下屋,繞屋皆松竹。朝聞春鳥啼,夜伴巖虎宿。
坐望九華碧,浮云生曉寒。山靈應秘惜,不許俗人看。
靜夜聞林雨,山靈似欲留。只愁梯石滑,不得到峰頭。
重游四首:
游興殊未盡,塵寰不可留。山青只依舊,白盡世間頭。
人跡不到地,茅茨亦數間。借問此何處?云是九華山。
拔地千峰起,芙蓉插曉寒。當年看不足,今日復來看。
瀑流懸絕壁,峰月上寒空。鳥鳴蒼諒底,僧住白云中。
又重游次舊韻:
舊識仙源路未差,也從谷口問桃花。屢攀絕棧經殘雪,幾度清溪蹋月華。
虎穴相鄰多異境,鳥飛不到有僧家。頻來休下仙翁榻,只借峰頭一片霞。
又無相寺金沙泉次韻:
黃金不布地,傾沙瀉流泉。潭凈長開鏡,池分或鑄蓮。興云為大雨,濟世作豐年。縱有貪夫過,清風自灑然。
二圣殿
亦名二神殿,在山東北麓,為北來登山孔道。(自此以下,分縣城路、五溪路。)二圣者,相傳為金地藏之二舅,自新羅國尋金地藏至此者。清被毀后,同光間,能芳、有緣相繼恢復舊制。近年慈德、妙香,繼續住持,籌募中興,頗稱得人。
華陽亭
在西洪嶺西南,鮑廷芳建。
會龍庵
舊為光梵院,又名龍庵,在西洪嶺上。南唐末,閩僧立行,改為龍安院。明萬歷時,僧道經重建,冢宰陸光祖,額曰會龍禪林。清光緒間,亮平再建。今住持宏順,募建大雄寶殿。
宋陳巖龍安院詩:蔓草叢生伴棘薪,古藤直上繞松身。寺前寺后清幽處,山鳥飛來不避人。
心庵
在西洪嶺下。清被毀后,開清募修。(華陽亭至此,屬縣城路。)
觀音閣
舊志有慈云閣,一名觀音閣,在甲子嶺下,具茶湯以待過客。清被毀后,惟宗重修。(今指南但標其名,未詳所在,不知即舊志之慈云閣否。)
回龍庵
在五溪橋右。清光緒十八年,覺慧募修。
小甘露庵
舊志有西甘露庵,在五溪橋西,祖興募修。(今指南但標其名,未詳始末,不知即舊志之西甘露庵否。)(觀音閣至此,屬五溪路。)
永豐庵 獅子嶺(九都柯姓捐建) 觀音庵
(此三,又屬縣城路。因指南但標其名,未敘始末。舊志,與山中新稿,全無。乃不知存廢,故另列此。)
萬緣庵(在六泉亭東) 德云庵(在六泉口外) 通華庵
(此三,又屬五溪路。今又另列于此者,其故亦與前三同。)
廢庵附
接引殿
在祇園寺左側,為全山之水口庵。中供接引佛鐵像,身高一丈六尺。(相傳二丈余,恐不實。)今殿已傾圮,唯此佛像巍然獨存。(此殿,指南未載,今但查紀勝,與照新稿,錄此。)
﹝按如此寶相,山中希有,碩果僅存。所望山中緇白,十方檀信,同發大心,恢復斯殿。俾寶相不致損壞,古跡因而常存,此亦佛弟子量力應盡之責也。﹞
大定庵
在九蓮庵北,今僅存遺址。
綠云庵
在化城寺東,今僅存遺址。(此上三,原屬化城東序。)
海渡庵
清光緒間,純心重興,今廢。遺址為紅卍字會購買為會所。
心齋房
在拱金閣南首,今廢。(此二,原屬化城西序。又此四,指南與新稿同載。)
﹝按九華指南,于化城寺云:前清承平時,佛法昌明,僧徒日眾,乃分東西兩序,至六七十寮之多。自咸豐亂后,僅存十之二三。現即亂后所有者,今又廢去五寮矣。時局艱難,影響法門,于茲可見。﹞
圓寂寺
在拾寶巖東麓。初名伏虎庵,五代朱梁時建,為伏虎禪師道場。至宋太平興國五年,賜今額。今廢。(此合紀勝與舊志,及今志高僧門,折衷錄之。以后各廢寺,多如此。)
九子寺
即廣化院。在碧云峰頂,由厼雞石而轉,復入大谷,如在平地。四面翠石環峙,真煙霞幽窟也。清被毀后,光緒十五年,悟恒復建。
宋陳巖詩:修途百折到山頂,紺宇數間開道場。倦臥盡人身自在,翻愁作夢趁黃粱。
僧希坦詩:路轉幾多曲,山登千萬重。未游走馬澤,先看厼雞峰。高樹出云聳,寒泉趁石舂。徜徉因覓句,時復倚青松。
明施承緒詩:且住深山好,孤齋擁翠巒。有僧能共語,無夢亦生歡。雨過松濤沸,窗虛竹影寒。夜來閑自理,貂敝復誰看。
翠峰寺
在獅子峰東,滴翠峰前。原名天柱庵,因其庵唐末由天柱峰徙此故。至宋乾道中,邑人余志源,因折柳溪邊悟解,聚徒稍眾,即高舍居之,自稱翠峰,乃易天柱庵之名為翠峰寺。
宋陳巖詩:縛屋山中數十年,剃茅誅棘復開田。何須折柳溪邊去,枯木寒林總是禪。
圣泉寺
在龜山西之魁山下。寺后有泉,四時不竭,自石巖噴出,產五色石,故名圣泉。俗又號無底泉。宋治平元年建,寶慶三年賜今額。
宋陳巖詩:釋子親傳馬祖衣,枯藤來此卓煙霏。斕斑錦石寒泉底,湛碧中涵五色輝。
廣勝寺
即廣修院,原在觀音巖。宋淳熙初,移建上雪潭側。明洪武末,重建,改今名。嘉靖閑,又徙建下雪潭,三級亭側。寺前巨石,書大壽字。
宋陳巖廣修院詩:別去招提恰十霜,幾番夢到五峰堂。有懷此地同僧夏,對佛閑燒結愿香。
崇壽寺
在曹山北之龜山。南唐升元閑建,宋祥符閑賜今額。開山時,有白龜出現之瑞,乃名其山曰龜山,泉曰白龜泉,又名靈源泉。泉在山門右,有蔣穎叔題字。宋高僧善修住持,周益公曾贈以詩。(見高僧)
宋僧希坦詩:蹋破蒼苔徑,幽居在嶺巔。亭臺清映月,松竹淡籠煙。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禪。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龜泉。
陳其名詩:此地初開選佛場,寶龜曳尾預呈祥。靈源映月苔常滿,仙桂迎風葉自香。鐘韻半沉荒院靜,茶煙才動老僧忙。慈云高閣知何處,唯有雙峰掛夕陽。
廣福寺
原在覆甌峰東麓,本南唐宋超回書堂。舊名應天院,又更名征賢寺,至宋始改今額。寺有唐人手鈔四大部經,水漂兩函,歲久忽發光,尋其處,得焉。后寺移于黃匏城南,凈信寺上,距故址五里許。
宋陳巖詩:五百年來貝葉光,劫灰難泯壁中藏。山僧要廣人閑福,長日工夫一炷香。
明施達詩:古剎曾臨碧水灣,幾時徙建白云關。依然作寺祠西竺,未許移文繼北山。梵宇唐書何代泯,給園祇樹有僧還。岡前上下蓮華漏,并入櫬鐘杳靄閑。
凈信寺
在碧云峰西南,黃匏城下,舊名碧云庵。宋紹興中,里人移云門寺額于此,遂易今名。為詩僧希坦禪宴之所。明成化閑,僧覺信,重建石屋三閑,三門一座。
清張曉詩:飛雪濺溪橋,松風未寂寥。高僧曾住此,何處覓詩瓢。
陳堅碧云庵懷宋僧希坦詩:為訪碧云庵,蓮社今寂寞。不見吟詩僧,松風滿山郭。
福海寺
在碧云峰側,九子峰下。李志云:托九子之平麓,務雙峰之上流。遠而睇之,峰橫黛色,溪涌碧瀾,山與水交勝矣。唐景定二年建,原名景福。宋治平初,改賜今額。昔有唐僧手值二松。
宋僧希坦詩:路入轉幽處,渾疑別有天。虬松雖變化,牛石尚酣眠。驟過一番雨,鳴飛七布泉。望中千點雪,白鷺立平田。
凈居寺
本在雙石巖側,宋大中祥符初,僧云林啟建。治平中,賜額。靖康元年,僧道生移建于玉甑峰側,普賢臺下。崇巒四擁,清瀨一泓。泉雪松風,最為幽勝。寺側有疊石塔,敧而不傾。明景泰閑,僧圓慧居之,賜號大度禪師。清道光時,火災,由柏辀、王貢二紳,倡捐重建。咸豐亂時,邑人保聚其上。光緒二十六年,賊起大通時,人民有入山避難者。周赟詩云:地擅九華勝,秋高五老峰。佛燈殘壘血,天柱謫仙蹤。怪石蹲蒼兕,飛泉吼白龍。蒼茫認來路,月上碧芙蓉。
又庚子秋日,登山繪圖,復游寺中留題。九華來寫照,五老遠開顏。官與泉俱冷,云將心共閑。昨朝人避地,今日我游山。笑與方瞳約,攜琴長往還。
崇圣寺
在西洪嶺西,靈鶴山,故舊名靈鶴庵。唐光啟初,改名圓照。南唐保大閑,復名靈鶴。宋祥符六年,賜今額。清乾隆時,袁氏重建。
宋陳巖詩:山形四抱水來前,中有金蓮色界天。清磬一聲僧定起,松閑靈鶴舞蹁躚。
法樂院
在雙石巖東,唐開元中建。宋端平閑,縣令喬幼聞,移額邑東二十里秀巖洞前。后復移歸雙石巖。
宋陳巖詩:無住師參第一禪,指開古洞秀巖天。東扶西倒都休問,且結人閑現在緣。(作此詩時,庵在秀巖洞。)
利眾院
在龜山中平河西,四峰山東麓,龍潭側,故又名四峰庵。舊志另載有四峰庵,在五溪玩華亭側,久廢。明萬歷五年,邑令蘇萬民重建。
宋陳巖詩:日涵林壑紫光凝,草動花翻氣似蒸。勝地則開鼪鼬徑,數閑松屋住殘僧。
保真院
在野螺峰西南,唐時原為費征君舊隱。南唐保大中,僧圓證禪燕于茲,名曰臥云庵。宋治平初,賜今額。景祐中,圓證手疏命九華詩社僧清宿(一作清晝)居之。越三日,圓證化去。墳塔俱存。
宋陳巖詩:野寺荒山澗水濱,古藤翠篠自搖春。僧閑宴坐無人到,內保禪心一味真。
又臥云庵詩:亂云堆里酣酣夢,人在清泉白石間。膠擾勞生鼎中沸,有官不換此身閑。
曹溪祖源院
即曹溪寺,在六泉口。
五臺明智院
在古仙峰北,曹山西,舊名五臺院,復為白云庵。
天柱庵
在東巖北,小天柱峰,舊稱小天柱。
吳國靖天柱庵值雪詩:滿天風雪蔽空山,梵閣無人早閉關。玉磬一聲持半偈,蕭然分得老僧閑。
蓮華庵
有三,即在蓮華峰之上中下三處。又云:一在拾寶巖東者,別名又稱福安院,為唐道濟結茅之所。居五十年,常有云覆其庵。一在蓮華峰下者,古又名石云庵。明正德初,重建。今廢,石柱尚存。
宋陳巖詩:冷屋棲云經幾年,懼人履跡破苔錢。不辭更入山深處,手種西方社里蓮。
又福安院詩:門前黃葉斷人行,寂歷山房晝亦扃。櫬竹矮窗僧兀坐,炷香熏筆自鈔經。
資圣庵
在五老峰側,百丈潭西。宋興國中,云譯創建。
宋陳巖詩:朝暮相依五老仙,鳥啼花落幾何年。塵勞不到山深處,窗外日高人尚眠。
雙峰庵
在九子峰西麓,甲子嶺,又名虎跑嶺。唐末新羅僧凈藏創建,亦號新羅庵。
清涼庵
在天臺西麓,九子峰南之獅子峰,故俗呼為獅子庵。為邑人施傳芳遇仙處。后置屋施田,遂成蘭若。庵后有長生洞。
平坦寺
在蓮華峰西麓,瀾溪上,距蓮華庵五里。明成宏閑,顯玉建。清被毀后,開通募修。
臥龍庵
在南陽里,黃石溪之牛軏嶺南。唐天祐中,李常侍有志未遂,乃至九華出家為僧。即易所居為臥龍庵,自呼臥龍和尚,乃取南陽臥龍之意。
撲云庵
在天臺云峽循岡而北之羅漢峰。(俗呼羅漢墩。)明萬歷閑,祖安建。
石洞庵
在天臺峰下,即正常住條所名之道僧洞。
復興庵
在天臺峰,印信石北行二百步許,僧自然建。
陰騭堂
按紀勝載,即下禪堂,在舊懷賢亭址所改建之接引殿前。舊志載:一名延壽庵,在太白書堂側。清被毀后,道鎧復興。不知是一是二。
白云庵
在天臺峰,印信石北行之復興庵下。明萬歷閑,本覺建。
(此上各寺庵,舊志與紀勝俱有,但稍有出入。遂按二書所載,參酌錄之。因指南與山中新鈔稿俱無,故概目為廢庵。)
文殊庵(在化城寺東,近法鑒塔。)
景命閣(在拱金閣右,為安供明萬歷二十六年頒賜地藏菩薩本愿經之所。清康熙四十七年,為蛟泛沖決。)
鳳林庵 大夏庵 三昧庵 報國庵 樂山庵 白云庵 東勝庵 環翠庵 雨華庵(此九廢庵,皆屬化城東西兩序,古有今無者。)
劉世疏庵(在雙峰下,保真院東北,為宋劉放隱居之所。側有巖名清隱,放手書清隱巖三大字。)
石龍庵(在西洪嶺西南理之石龍口。)
仙居庵(在五老峰側,百丈潭之西南。即宋嘉定閑,孝子諸大道廬墓處。)
東度庵 東慶庵(二庵在天臺峰云峽下,護國庵之西北。)
九如庵 碧云庵(此二庵,為真如德云二庵之別院。皆在天臺峰印信石下之獅子嵨。)
慕仙庵(在天臺峰東南之仙人峰下。明永樂閑,陳道榮出家所建,祝發焚修其閑。)
觀音堂(在十三都,即南陽道院舊址,明隆萬間,陳姓所改建。清嘉靖二年火,陳姓裔,又改建為忠孝節義祠。)
觀音巖(在真人峰北,幘峰下。唐末有高僧卓庵,感大士出現之所。)
曹沖庵(在圓寂寺前,果老石之西下。)
鳳棲庵(在六泉口曹溪寺西。)
覺安寺(在五溪合流處,距曹溪寺五里。)
(此上各廢庵,唯九華紀勝所載。錄之以備查考。)
大山庵(在五溪西南二里許。怪石玲瓏,盤亙庵之左右。清康熙閑,傳潔建。)
永勝庵(同治初,開明復興。)
法云庵(在山南之大嶺上,明海復興。)
清云庵(未祥所在。)
準提庵(在拾寶山上,崇禎十二年,明如建。順治十三年修。咸豐末毀,光緒七年重建。)
圣指庵(在山南麓。光緒十七年,廣志修。)
觀音庵(在華陽橋畔。)
觀音閣(在廟前。光緒十年,尼空法募修。)
萬福庵(在甘泉書院左,清道光閑,能圓創建,被毀后,常輝重修。)
三慧庵(在五老峰前,隆法、香曇,同募修。)
(以上廢庵,唯光緒時舊志所載。錄之以備查考。)
﹝按寺庵名稱,古今沿革,有數處同名,一處數名,古今一名,古今異名,古今異處之種種不同。致各書所載,亦難合一致。如此情形,非親至其地,一一詳查,終難清晰。此次編訂,遠在千里之外,不能一履其地。乃依最近民十四年姜君宗甫所編之九華指南為根據。即許止凈居士,囑山中鈔寄之稿,所紀大略相等,仍不如指南之詳。但舊志與九華紀勝所有者,此二又多無其名。此二有者,舊志與紀勝又閑有未載。茲乃將四處同有,為古有今有。唯指南與山中鈔稿所有,為古無今有。爰照指南所分路徑,分七小目,均編為現有之寺庵。至指南與山中鈔稿俱無,獨舊志與紀勝所有者,為古有今無之廢庵,乃另附于七路寺庵之后。第其中亦恐仍有因數處同名、一處數名、古今異名、古今異處之故,外人難以辨其存廢。致所列仍有失當,及掛漏重復等錯訛。此皆由人地遠隔,無由查勘之所致,祈閱者諒之。編者識。﹞
九華山志卷四(內攝二門:一、高僧門第四。二、靈應門第五。)
高僧門第四(居士附)
坐如來堂,具正法眼。唯比丘僧,會皆上善。自緝麻衣,同餐土墡。羅漢從游,觀音俯眄。守約道隆,光韜德顯。遺范千秋,勿忘數典。志高僧
唐
唐勝瑜
地藏上座弟子。建臺殿,設佛像,立朱臺,掛蒲牢,開溪澗,為稻田,及放生池,佐地藏開山。見化城寺費冠卿記。
唐道明
閔公讓和之子。讓和舍地供地藏造寺,其子即從地藏出家,為道明和尚。見百丈清規證義及神僧傳。
﹝按道明和尚,為地藏菩薩弟子,見神僧傳。且云:閔公每齋僧百人,虛一座,以待地藏。費冠卿記,及宋高僧傳,均載新羅國人,渡海相尋,其徒實眾。宋傳更云:地藏以食不給,發青白土供眾。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據此,則地藏未造寺時,九華山已有百僧。既造寺后,弟子眾多,且能為法忘身,為世尊仰。而費記只載勝瑜一名,九華山志仍之,無別記載。即道明和尚,亦未補入。可見九華僧傳遺漏實多也。﹞
唐智英
與隱士王季文交善。季文臨終,舍所居宅為寺,請英主之,即今之無相寺。
唐冷然
與費冠卿為友,有詩。
唐神穎
居九華龍池庵,有和王季文詩。
唐齊己
姓胡,名得生,與鄭谷相友善,有詩。
﹝按宋高僧傳,為益陽人,幼出家于大溈山寺,習律儀。后參德山,大發解悟。如是藥山、鹿門、護國,凡百禪林,莫不參請,視名利若浮云矣。于石霜法會,請知僧務。時高季昌,自為荊州留后,割據一方,禮己,命作僧正,非所愿也。故有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之句。與華山隱士鄭谷,時相酬唱。破衲擁身,枲麻纏滕,棲約自安,自號南岳沙門。﹞
唐應物
大中時,居九華。嘗作九華山記,與羅鄴唱和,有詩。
唐道濟
居安禪峰福安院。
唐超永
號無際禪師,致藏法嗣也。
唐卓庵
唐末高僧,居觀音巖,感觀世音菩薩現相。
唐凈藏
新羅僧,建雙峰庵。
唐臥龍和尚
俗姓李,官常侍,落魄不遂。天祐中,泛舟,見九華,慕其勝,筑室于南陽里居之,名之臥龍庵。落發著僧衣,號臥龍和尚。
五代
五代伏虎禪師
失其名,楊吳時僧,能伏猛虎。南唐后人,入九華,建道場于拾寶巖,即今之圓寂寺也。
宋
宋圓證
南唐保大中,禪宴臥云庵。至宋景祐中,手疏,命九華詩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宿,一作晝。)
宋善修
乾道三年,年八十六,住龜山崇壽寺。周益公游山見之,贈以詩云:老僧九十視耽耽,二十年來不下山。我得九華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間。
宋寒碧
自竟陵入九華,能詩。有游九華數章,今不傳。(不知是否宋人,見舊志,未詳時代,無從稽考。)
宋清宿
景祐中,主九華詩社,繼圓證住臥云庵。
宋了機
宣和中,嘗于最勝亭植茶。
宋希坦
號率庵,宋末居九華凈信寺,有九華詩集。
宋玉田
建隆中,創龍門寺于曹山。相傳有寂祖、云譯、宏濟、惟政、廣宗,及元有真觀、智津、如理,皆其后高僧。
﹝按池州府志,云譯,宋興國中,嘗創資善庵于百丈潭西。廣宗,號冠傳禪師,曾住化城寺。真觀,號無象禪師,元至治元年,隨濟宗禪師來九華,住化城寺。見九華紀勝。﹞
明
明遍周
字天庵,洪武戊申,住化城寺。
明通杲
字日初,池州人,繼遍周住化城寺。
明昭蓮
明初人,創建天臺寺。(即今之地藏禪林。)見清光緒周志,天臺峰圖記。
明宗琳
號玉澗,涇縣人,洪武十六年,住持化城。二十四年,重建殿宇、廊廡、禪堂、齋僧、養老、學事、凈業諸堂,并土庫方丈,九華復興。見九華紀勝卷七。
明法鑒
字無礙,初住金陵靈谷寺。宣德二年,住化城寺,重建殿宇。化城東文殊庵西,有法鑒塔。
明福慶
號云巖,永樂時,居南京靈谷寺。因師年老,還山,住持化城。宣德十年,重建大雄寶殿、藏經、祖師、金剛、天王、伽藍等殿。并如來、大士、羅漢、諸天等圣像。見工部尚書周忱記。寂后,厝寺后西塔院。
明道泰
字岳宗,成都蕭氏子。初祝發時,師事南京天界寺天童禪師。正統六年,住化城寺。十一年,奉敕授北京萬壽寺戒壇宗師。景泰七年,以年老乞歸九華,尋卒,葬寺后東塔院。天順元年,朝廷遣官賜祭,有諭旨,載藝文門。
明量遠
字遍空。萬歷三十一年化城寺災,量赴京奏聞,奉皇太后賜金重建,兼修塔院。三十四年,敕封護國肉身寶殿,及大藏金塔,并賜量遠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