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流傳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興替的原因,從僧團內部來說,與僧團本身在教義教法上的實踐與開展方向有關,從僧團的發展來說,則和諸王朝的信仰選擇有絕大關系。歷史上,由于印度王統向來復雜,不僅大小國林立,且征伐、并吞不斷,故本文僅依時序,針對幾個重要王朝的佛教發展狀況,作一梗概介紹。
一、孔雀王朝(西元前四世紀|二世紀頃)
孔雀王朝約創立于西元前三一七年□,乃佛陀涅槃后第一個統一全印度的王朝,建都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的華氏城。三傳至阿育王(約即位于西元前二七○年),文治武功達于鼎盛,成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國,其對佛教護持弘揚之功,亦無出其右者□。阿育王所推行的輪王政策,重要內容如下:□于石崖或石柱上銘刻生活道德的訓誡法敕□;□廣建寺院,供養僧眾;□于全國修建八萬四千佛塔;□設立“正法大官”,力助弘化;□舉行第三次經典結集。由于阿育王的篤信及推展,人民信仰日盛,佛教遂成為國教。
阿育王在第三次結集后,即派遣傳教師前往印度邊境及國外弘化,其范圍遠至希臘、緬甸、錫蘭等國。此劃時代的勝舉,由于傳教師傳承的部派不同,以及因應當地風俗民情的需求,進而產生特色殊異的新部派,或促使原有部派的再次分化。阿育王執政三十余年,使佛教走向國際化,其對佛法傳布的貢獻和以佛法治國的政策,為后世輪王治世留下最佳典范。
二、熏迦王朝(西元前一八○年至八○年頃)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歿后,逐漸失去統治勢力,案達羅王朝在南印度獨立,希臘、波斯等異民族亦窺近西北方,印度又呈分裂狀態。西元前一七八年,孔雀王朝大將普沙密多羅在婆羅門國師協助下弒君自立,改號熏迦王朝。王即位后,進行大規模戮僧毀寺的排佛運動,使得佛教興盛的中印度頓時寺空僧絕,史稱“中印法難”□。由于逃亡的僧眾多往南印度或西北印度,反而促成以南方案達羅為中心的大眾部佛教及北方迦濕彌羅、犍陀羅為中心的“有部”佛教的發展。其中上座部中的分別說部,因與大眾部思想相近,故往南后即與大眾部同化,往北則影響有部譬喻師□的思想。
三、案達羅王朝(沙多婆訶王朝,西元前二二○年至西元后二三六年頃)
案達羅王朝創立于西元前二二○年左右,位在德干高原地區,屬于大眾部教化范圍□。西元前二八年兼并了中印度摩揭陀國的迦恩王朝□后,大眾部的思想便傳到中印度,使中印度佛教稍得復興。爾后,隨著王朝的西進,大眾部的思想也影響了西方有部佛教,并促成西方經量部的形成。
此時佛教能順利復興,實得力于王朝的安定,朝廷一方面信仰婆羅門教與崇拜民俗諸神,另一方面也對佛教采取保護的政策□。佛教為走向群眾,便取法民間流行的夜叉造像,造成佛菩薩雕塑的風行,也因而間接促進了大乘菩薩思想的勃興。般若、法華、華嚴、凈土系的經典紛紛出現,龍樹依之立論闡釋,確立了大乘佛教的興起。繼有龍樹弟子提婆的發揚及國王的護持,大乘思想更加隆盛,大眾部逐漸同化于大乘之中。
四、貴霜王朝(西元前數十年至西元后三二○年頃)
阿育王歿后,希臘入侵西北印度□建立王國。希臘人向來精于哲思,對于具有深奧哲學內涵的佛教信仰頗能接受,尤其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進行一場佛教教義的辯論之后,終于成為佛教的擁護者,這對西北印度佛教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后來大月氏王丘就卻□并吞了希臘王國,創立貴霜王朝,于是和南方案達羅王朝對峙,達五世紀之久,在印度史上稱為南北朝時代。貴霜王朝三傳至迦膩色迦王時(約西元七八至一二三年頃),建立了縱貫中亞至中印的大帝國,是王朝的極盛時期。迦膩色迦王禮脅尊者□及馬鳴□為師,大崇佛法,曾在首都富樓沙建造高四十余丈,壯麗宏偉冠于全印的大塔,塔旁建四大伽藍,供養數萬比丘。又為統一各部派異說,禮請脅尊者以一切有部為正統,在迦濕彌羅召集五百賢圣舉行第四次結集,使得佛教雖歷經中印法難,仍能在西北印度大放異彩。迦膩色迦王對佛教的貢獻,直追阿育王朝,在佛教史上有“阿育王第二”的美稱。
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一帶,地處偏僻高山,從阿育王遣使來化后,一直為保守的有部化區,不受外界思潮影響,且在有部執牛耳之位。而犍陀羅雖亦盛行有部思想,然因地處東西間交通要沖,受中國、希臘、羅馬文化影響所及,學風開放,思想進步,故此地受到由南印漸次傳來的大眾部影響,也逐步融入大乘佛教思潮□,如《般若經》等早期大乘經典,早已流行此地,如脅尊者、世友、馬鳴等一切有部系學者,也具有大乘的傾向□。因此,迦膩色迦王時期,大乘的勢力已影響西北印度,進而促成西域大乘佛教的隆盛。
五、笈多王朝(西元三二○年至七三○年頃)
笈多王朝創立于西元三二○年,建都于摩揭陀的華氏城。五世紀頃,白匈奴入侵西北印度,并大肆毀佛,西元五○二年南下攻占中印度,后雖由笈多王的支裔幻日王將之驅逐,但中印度也只能由一小國延續后期的笈多王朝(五三五至七三○),小邦因而林立,其中以戒日王統(伐彈那王朝)較強盛,曾以玄奘大師(六二九至六四六年留印)為其“國寶”,并且千里護送玄奘回中國,一生積極護教□。
笈多王朝支持印度教(由婆羅門教融入民間泛神信仰而形成),并且明訂以梵語為國語,這是婆羅門文化的復興期。唯王朝對于其他宗教仍采寬容政策,佛教乃能順利發展。唯佛教為與婆羅門教的教義抗衡,在佛典上舍棄使用俗語方式,改而朝向梵語化,且積極接近民眾,加速了大乘佛教的步伐。上座部佛教以西北印度的說一切有部、正量部、經量部力量較強,大乘佛教則以龍樹時期的經典為基礎,發展出無著、世親的“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的唯識(瑜伽)一派,及護法、清辯成立的“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中觀思想。爾后,中觀、唯識二系透過論證、批判的論理學(因明)方式,發揮“空、有”之辯,以幻日王在摩揭陀所興建的那爛陀寺為根據地,發展其教學,成為當時佛教的主流,因明的論證之學□也因之盛行。我國玄奘便是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學唯識而創立發揚了中國的唯識宗。然而就在玄奘離印至義凈□入印的三十年間,佛教也急速密教化。
六、波羅王朝(西元六五八年至一一三七年頃)
波羅王朝興起于七世紀的孟加拉,共傳十八代,代代崇佛。第四主達摩波羅曾將國土擴展到曲女城,國勢最盛,對佛教貢獻也最大。他首先在那爛陀附近建歐丹多富梨寺,繼而又建超戒寺□,其規模的宏偉,勝過那爛陀寺,此三寺成為當時的佛學中心。唯印度佛教自笈多王朝之后,已趨沒落,幸賴波羅王朝的保護才得以在東印度存續下來,在此五百年間,可說是密教的興衰史□。西元一二○三年,佛教最后的據點超戒寺等,被回教徒破壞后,多數僧尼走避至西藏、尼泊爾等地,于是佛教從印度本土消失而轉入西藏,西藏接收了超戒寺大量典籍后,便傳承了密教教學的傳統,并發揚光大,于是形成以密教為主流的藏傳佛教一系□。
佛教自十三世紀在印度衰微后,到十九世紀出現復興的曙光。一八九一年,錫蘭達摩波羅上座率先創立“摩訶菩提協會”□;次年,印度格里巴沙蘭上座創立“孟加拉佛教會”□,在兩位上座的努力下,重修佛教圣跡,興建寺院,也提升學者對佛典研究的重視,進而有“佛教圣典協會”□的成立。一九五六年,安培克□博士以政府官員的身分,帶領五十萬人同時皈依佛教,使得印度佛教的復興重現生機。另外,由于佛教遺跡陸續發掘,政府也開始重視□,世界各國佛教徒前往朝圣者漸多。
一九六四年,第七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鹿野苑召開,更加速佛教復興的腳步。今日印度的佛教,在學術研究上極為普遍,各國僧侶因崇仰佛陀遺跡而至印度朝圣、建寺者漸多。
一九九八年二月,佛光山聯合南傳、北傳、藏傳佛教,共同在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印度佛教的復興開創新紀元,也為世界佛教史寫下不朽的一頁。就整個印度人口來說,佛教徒的人數仍是不成比例,因此,藉此戒會活動,希望能拋磚引玉,為復興印度佛教打開世界融和的新頁。
[注釋]
□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其時,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稱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帶。旃陀羅笈多王趁機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國巴連弗城,創建孔雀王朝。
□據載,阿育王早年為鞏固王位,不惜鏟除異己,殘暴無道,有暴惡阿育的惡名。直至揭鄰伽戰役,親見慘烈之狀,乃幡然悔悟,立志以仁政治世,人民喜見阿育王以法治國的仁政,而改譽為正法阿育王。
□阿育王也將他所推行的種種事業、政策法令、敕令銘刻于全國各地的磨崖、石柱上。計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柱、石窟刻銘及石板等五種。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法敕成為研究佛教史及印度歷史的寶貴資料。
□中印度的法難使佛教興起了“千年法滅”的末法思想,并產生了尋求王臣等有力外護的理念,此對佛教的發生巨大的影響。
□又稱譬喻論師。主要是指經量部的開創者鳩摩羅馱(又稱童受)及佛陀提婆(覺天),因他們善用譬喻說法,撰有《喻鬘論》、《癡鬘論》等,故稱為譬喻師。依《異部宗輪論》載,經量部系于佛滅后四百年由說一部分出,時間約在《大毗婆沙論》結集之后,此前即為譬喻師。此后,譬喻即成為此派的最大特征,并被視為后來大乘佛教譬喻文學的基礎。由于此派的教義富含大乘法義,故在說一切有部中屬于先進的異端。
□據佛音的《論事注》,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義成部等四部,均為大眾部最后分出者。
□是摩揭陀國熏迦王朝的第十世地天王時代,婆羅門大臣婆須提婆篡位所建,四傳至善護法王朝被案達羅王朝所滅。
□據傳,案達羅王朝乃雅利安族與土著的混血種族,武力強大。案達羅王朝對佛教有幾項德業:□特意保護著名的佛教遺跡阿摩羅婆提大塔的建設;□開掘阿旃多窟院;□耶耆那舍利王時,將黑蜂山的洞窟贈予龍樹菩薩,且予以保護。此舉對大乘佛教的興隆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希臘自亞歷山大帝以后,又建立了夏王國,于西元前一八九年頃入侵西北印,使印度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又稱為“守正義之王”,受民眾擁戴。王與那先比丘之間的佛教問答內容,即今流傳的《那先比丘經》(南傳稱《彌蘭王問經》),是記載當時佛教教義發展情況的珍貴史籍。彌蘭陀王皈依佛教后,曾在流通的貨幣上繪輪寶,并刻隨法者之字,由此可見,王對佛教的護持。晚年舍王位出家,建彌蘭陀精舍,后證阿羅漢果。
□大月氏原居我國西北敦煌、祁連山之間。漢初,因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奪塞族、烏孫之地,降服大夏,定都于媯水之南的藍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諸侯五翕侯,分別鎮撫舊地,五翕侯皆隸屬大月氏。其后百余年中,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其余四翕侯,取代大月氏的地位,自立為王,國號貴霜。后又征伐安息,并吞高附之地,并滅濮達、罽賓,取得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后在印度即稱貴霜王朝,然我國仍稱之為大月氏。
□為一切有部的論師,因精進修行,未曾脅臥,故名之。脅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沒落,入中天竺華氏城與馬鳴對論,并折服之,馬鳴即入尊者門下,受具足戒。其后脅尊者歸北天竺,馬鳴留住中天竺宣揚佛教。后迦膩色迦王攻伐華氏城,請馬鳴歸國弘化。
□中印度舍衛國人,出身婆羅門家族。初習外道之法,智辯無礙,僧侶備受攻擊,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后與脅尊者對論,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門。馬鳴才氣縱橫,博學三藏,明達內外典,為古典期梵語文學的先驅,開優美文體文學的先河,在梵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將佛陀的一生,以梵語寫成敘事詩《佛所行贊》,又以難陀的故事為經緯,襯托以美詩,寫成《孫陀羅難陀詩》,均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如以犍陀羅為中心的“犍陀羅美術”,即是與大乘佛教相應而興起的佛教藝術,流行于一世紀至五世紀期間,在迦膩色迦王時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為題材,融和希臘雕塑藝術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隨之興起。其中,有佛、菩薩像及“本生譚”等造型雕刻,誠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證。隨著佛教東傳,此期佛教藝術影響廣及中亞、中國、日本及南洋等處。
□脅尊者的學風,直取精要,與有部學者大異其趣,他曾評方廣經為:“此中般若,說名方廣,專用大故。”可見他已接受由南印傳至北印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學者,著有《異部宗輪論》等書,玄奘大師《西域記》卷三記載:“我顧無學,其猶洟唾,志求佛果,不驅小徑。”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證。馬鳴菩薩的著作甚多,屬于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論》等。又因親近脅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響。
□戒日王皈依佛教后,即致力宣揚弘布,建立精舍及數千佛塔,儲備飲食醫藥,施諸貧困。每年一度集會諸國沙門,于三七日中,四事供養。又每五年舉行無遮大會,玄奘大師旅印歸國前,王于曲女城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余人到會,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玄奘大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于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難論之。戒日王益增崇敬,十八國王并于會后皈依為弟子。會后,玄奘大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于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的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九年,師正式辭王東歸。
□那爛陀寺是五世紀初笈多王朝的幻日王為紀念征服白匈奴所建,乃當時佛教最高學府。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該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該寺初以唯識學派為主,其后演變為密教的一大中心。大乘著名的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講學,或擔任該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的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的玄奘、義凈及新羅的慧業等諸法師皆曾來此參學。
□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至那爛陀寺遇護法菩薩,感悟出家。年方三十,即論退南印一大外道,獲王嘉賞。師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教義,玄奘師事之,且傳習其法。
□玄奘大師于貞觀三年(六二九)西行,貞觀十九年(六四五)離開印度,返回中國,義凈大師則于西元六七一年左右到達印度,其間相差約三十年。義凈大師幼年出家,因仰慕法顯、玄奘大師的西游,于唐咸亨二年 (六七一)經由廣州,取道海路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只園精舍等佛教圣跡后,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其后參與譯經工作,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又稱超行寺、超巖寺。全寺共有一○七座殿堂與六座學舍,中心為觀音大殿,周圍有五十三座大小殿,供奉密教諸神像。學僧往來頻繁,與那爛陀寺等,共為密教的中心 。著名的密教大師阿底峽自小于此受戒、學習,后任住持。一二○三年,該寺被回教徒毀壞。
□密教的演化過程,從咒語誦念、禮拜諸神的“雜密”開始,演化到具有大乘空性慧、慈悲方便等哲理性的“純密”階段,最后又進展到與印度教的性力派(此教派以男性生殖器與女性生殖器象征宇宙最高實體的“ 梵”,乃濕婆神與其配偶神孕化萬物之力,欲尋求解脫,則須崇拜之)結合。印度佛教至此墮落于大樂思想中。八世紀后,瑜伽、中觀漸失去創造力,而多流于注釋、訓詁、論議,因此大乘佛教重蹈阿毗達磨的覆轍。多數學者為兼通中觀、瑜伽兩派,同時又為密教師,可見印度大乘佛教至此,受到密教的影響極深。
□西藏原與印度接觸頻繁,常至印請僧入藏弘法,如寂護、蓮華生、蓮華戒、阿底峽等高僧皆曾入藏弘法。因此,當超戒寺被毀時,西藏以此因緣,便接受了該寺僧人所攜出的大量典籍,爾后成為藏傳佛教藏經的基本典籍。
□是達摩波羅在美國學者奧爾高特等人的支持下所創建。初時籌組于佛陀成道處菩提伽耶,后正式在錫蘭可倫坡設立會址。最初目的在于自印度教徒手中收回圣跡菩提伽耶大塔,并復興印度及世界各地佛教。
□“孟加拉佛教會”成立后,積極展開弘法布教工作。一九○一年,建立加爾各答第一 座現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做為該會會所,并成立分會。
□一八九二年由印人在加爾各答成立。該會的工作包括每年刊行年報、從事原典校訂、翻譯和出版,為印度學者研究佛教的中心。由于參與工作的學者多為大學校長、教授,因此帶動了大學研究佛教的風氣。
□出身印度賤民之家,少年時代受到歧視,而深感階級制度的不公平。后因受耶穌教傳教士的栽培,赴美游學于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經濟學與社會學。其后任教師、律師, 活躍于印度政治界,奔走呼吁廢止階級不平等制度,主張解放下層階級。印度獨立后,擔任新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及首屆司法部長,并為“種姓聯盟”主席,竭力倡導佛教的平等精神。曾在印度各地發起“賤民改信佛教運動”,使無數下層階級由印度教改信佛教,乃現代印度復興佛教運動的盛舉,故有“下層階級慈父”美譽。著有《釋迦和他的宗教》一書,在一九六八年“全印度佛教會”中,通過為印度新佛教徒的圣典,他對印度佛教復興運動的影響可見一斑。
□一九五六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特別安排擴大舉辦佛陀圣誕二千五百周年紀念。又配合佛教遺跡的出土,印度主要佛教圣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尸那拉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并且在加爾各答、鹿野苑等處成立博物館,供各國朝圣者參禮。
□此次戒會緣起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在佛光山舉行的“第四屆國際佛教研習會”,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南、北、藏傳佛教僧信代表的一致聯名簽署禮請佛光山寺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傳授比丘尼戒法。佛光山乃聯合南傳、藏傳、北傳佛教界,共同圓滿這次世界的傳戒大會。值此勝緣,計有來自印尼、泰國、尼泊爾、非洲、日、韓、歐美等國的一百五十余位戒子參加(并有一千五百余位在家信眾參加三皈五戒),此次戒會的圓滿達成,使得自十一世紀以來在印度及南傳國家中斷的比丘尼教團得以重光,也為佛教歷史寫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