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進中國內地的具體時間,說法很多。學術界一般認為,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人漢地之始。此說源于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魚豢的<魏書,西戎傳>。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其時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接受佛教信仰,并將其傳進中國漢地,完全可能。佛教界則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人中國的開始。此說最早見于<四十二章經序>和<牟子理惑論>。
根據信史的記載,佛教傳人漢地,當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后。它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逗鬂h書》中關于楚王英奉佛的記載,有助于了解佛教初傳人中國的具體情況。
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國。據其本傳可以總結佛教在當時的情況:(1)佛教被視為神仙方術圖讖之類;(2)佛教最初只在社會上層的皇室貴胄和地方豪強中流傳;(3)佛教在漢地最先傳播于洛陽、彭城、下邳、廣陵、豫章、會稽、交廣等地。
值得指出的是交趾與廣州為中國早期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漢末士燮(137—226)任交趾太守(兼領廣州),在郡四十余年,相對安寧,中原土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一時學術薈萃,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與士燮同為蒼梧人的牟子,將母避亂至交趾,從其所著<理惑論>看,這里的佛教義學已相當成熟。交趾的佛教最初是來自內地北方。但也有可能受南海傳來的佛教影響,并由此北上中原。三國吳赤烏十年(247)抵達建鄴的康僧會,原籍康居,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居交趾??瞪畷闶窃诮恢喝宸饍蓪W紹隆之區成起來的。據說康僧會所傳佛教是經海路遷入交趾,然后才北上南京。三國吳時在交州譯經的還有西域僧人支疆梁,曾譯出《法華三昧經》。晉惠末年(306),天竺耆域經扶南至洛陽,便取道交、廣。晉隆安(397—401)中,廚賓高僧曇摩耶舍到達廣州,交州刺史女張普明咨受佛法,耶舍為其說佛生緣起,并譯出<差摩經>。她的弟子法度,專學小乘,禁讀方等,獨傳律法,在江南女尼中有很深影響。直到以后的幾百年間交一直是佛學重地。
佛教傳人中國后,幾乎同時就有了對經典的需求。據現存最早的經錄<出三藏記集>記載,從漢桓帝到獻帝(189—220)的40余年中,譯介為漢文的佛教經典54部,74卷,知名的譯者6人;唐<開元釋教錄>勘定為192部,395卷,譯者12人。這標志著中國佛教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譯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
這一時期中,除了譯經之外,也開始出現了中國人自己寫的佛教著述。像(安般守意經)就保存有多家注解。上述<沙彌十慧章句>已佚,<四十二章經>也可能是漢末人所輯。比較完整反映漢魏之際的中國佛教思想的,是<牟子理惑論>。牟子本人熟悉中國的儒、道思想。他的立論就是用“儒典”和《老子》,證成佛家學說,為佛教義理的發展開辟道路,書中反映了漢魏之際外來佛教同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沖突和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