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據,同時也決定了今后修行成就的大小。小乘的羅漢只顧自己出離輪回,而大乘菩提心是無私地去幫助一切眾生都能解脫的大慈悲之心。菩提心是整個佛法的精髓。
沒有發菩提心的人,就算他正在修行密宗大法,實際上也已落入小乘。為什么呢?從因果的觀點來看,發心是成就的因,發的心越廣大,成就的果就越廣大。反之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謀求個人快樂為目的去學佛,就是一種自私的發心。為滿足私欲去學佛,怎能結出無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說:“佛教就是慈悲”。發菩提心應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個人修的法是小乘,如果他有廣大的菩提心,那么他實際上已是在修大乘佛法,所作皆是菩薩行。
很多佛教徒喜歡大談空性、中觀這些他們認為很高深的理論,而往往忽視了慈悲心的修行。如果沒有菩提心,根本無法通達空性,一旦具備了廣大的菩提心,慈悲心會自然地將你帶入空性的體悟。所以想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修菩提心。 蓮師說得好:“殊勝之道就是服務于他人,任何厭倦‘無我地服務于他人的心’增長時,證悟的路途就加長了?!?nbsp;
如何才能發出菩提心呢?傳統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慈:愿一切眾生都能具足快樂和快樂之因;
悲:愿一切眾生都能永離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愿一切眾生永遠都不離無痛苦的妙樂;
舍:愿一切眾生都能遠離貪愛嗔恨的分別,心住于平等。
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種子,因此可以通過以上的發愿來開啟和擴展自己的菩提心。
發心又可分為愿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后,出于對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這個愿望是愿菩提心。當你決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奮不顧身地救起溺水者,這一舉動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發出愿菩提心,才會生起行菩提心。
關于愿菩提心的修持,有三個方法:
一、修自他平等; 二、修自他交換;三、修重他逾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