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辦道,全在“心念”的磨煉;唯有從心念處著手,方能調理“自我”的“言語與行為”;轉造作成“業”而變化成“道”,即便是所謂的修“行”和辦“道”! 如何修行?怎知是辦道? 修行的方法很多,重點在注意自我的起心動念,并加以維護之! 在這里提出兩種類型,即能肯定是否在辦道。謂頗具聰慧的行者往往耽著“理想”,寄托“希望”。舉凡行修之時,開始極其精進,卻缺少恒心與耐性;講求付出即可以回收,那怕是些許的體驗,亦在乎可能成就。 這樣的行者不如暫且擱置聰慧;在修行的道路上,不妨行持一些較為“笨拙”的方法。例如選一部自己喜愛的經典,一字一跪拜,從始而至終;但欲謹記,不可粗心大意,只知禮拜的虔誠,舍了禮拜過程中的起心動念;當知“觀照”于“心念”的內涵,尤其是過程中的“違逆”現象:畢竟“舍”的要旨,當以“無畏”為力用,以“饒益”為功德! 當然,行的方法不止于拜經一途;但是,任管如何行法,從事任何行門都必須把重點放在“心念”的“觀照”之上;其他概無限制,可以隨“意”隨“緣”。 如果根機較為遜色的行者,重點可以放在追求聰慧的方法上。例如求知解,學戒定,苦習難知難解與難行;面對自我所畏懼者,堅持能知能解與能行:以無比的自信,加上本具的精進和虔誠,久而久之,亦能成為聰慧的行者。 所以道:聰慧者,不妨行修一些自認為不屑的方法。遜色者不妨追求一些自認為難能的方法。如何?試試看,您的起心動念,將會有很大的改變;而且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