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欲生憂,貪欲生畏;無所貪欲,何憂何畏?
——《法句經(jīng)》 一、貪欲的起因 貪是眾生的通病,在欲界稱為欲貪,其性不善,在色界、無色界稱為有貪,其性有覆無記,能障圣道,二者共為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九結(jié)、五鈍使之一。《瑜伽師地論》說貪是由取蘊(yùn)、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惡行、男女、親友、資具、后有、無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種的染著之心,依序為事貪、 見貪 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毒闵嵴摗穭t依貪著的對境,將貪欲分為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偠灾?,貪欲就是對于五欲六塵求之無厭,而生起染污心性的精神作用,換句話說,貪欲是起因于愛著。 二、貪欲的過患 然而,世間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如果一味地渴愛執(zhí)著,卻無法如愿得到的時候,就會心生憂惱,以致于魂牽夢系,食不下咽,苦不堪言,甚至瞋恚忿恨,怒不可遏,做出終身遺憾的事情,像因為情殺、竊盜、奸淫而入獄的犯人,不都是貪欲熾盛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嗎? 即使能夠如愿以償,貪欲心重的人依然常懷恐懼,因為他們害怕心愛的東西會失去,所以想盡辦法保有占據(jù),像朝野人士為了既得利益而爭論不休,社會人士為了常保地位而互相傾軋,凡此都是由于恐懼心作祟而造下的惡業(yè),一旦因緣成熟,引生惡果,更是備感痛苦。還有一些人耽著于逸樂,最后弄得自己身敗名裂,悔不當(dāng)初。 在經(jīng)典里,往往以水、毒、狼、病、使、結(jié)、濁、縛等等來形容貪欲的可怖,《法句經(jīng)》云:「貪欲生憂,貪欲生懼。] 可說是言簡義賅地舉出貪欲的過患。 三、對治貪欲 比起一些外道呵斥物質(zhì)世界,贊揚(yáng)苦修禁欲,佛教采取疏導(dǎo)的方式來對治貪欲,顯然更能與時俱進(jìn),像小乘行人籍著不凈觀來斷除對色身的執(zhí)著,大乘行者籍著修習(xí)禪定觀照離法空寂,了不可得,在作法上尤為積極徹底。 四、無所貪欲 「貪欲本無體,執(zhí)境便成迷] ,只要我們了達(dá)貪欲之虛妄不實,心無妄求,那么無論什么樣的境界來臨,我們都能以正智觀察,行無顛倒,自然不會憂悔畏懼。因此《法句經(jīng)》告訴我們:「無所貪欲,何憂何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