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法器雖然繁多,不外修息、增、懷、誅四法。息為息災;增為增益;懷即懷愛,也就是敬愛;誅為誅魔,又稱降伏,也就是調伏。
按此四種法門,所用法器也有所別,息災法多用白色,如銀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黃色,如金質之品;敬愛多用紅色,如銅器之類;調伏法多用黑色,如鐵制法器。四法之中,絕不隨便。藏傳佛教法器其形式皆仿自印度,偶或稍加更變。大致可以分為六類: 1.禮敬類 (1)袈裟:式如薄帛之方單,著時,即纏身而露右肩。袈裟一般為紫紅色,活佛的袈裟可以用明黃色。 (2)項珠: 也稱掛珠。種類很多,有菩提子、金剛子、蓮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瑪瑙、玻璃、青金、白金、木槵子等,作法時掛于項上。 (3)哈達:以薄絹制成,長方形,有白、紅、黃、藍諸色,大者長丈余,小者三尺。尤以獻哈達表以敬意,其長短及顏色則視尊者之地位而定。 2.稱贊類 (1)鐘:有大小各式。 (2)鐸:此即大鈴。鐸、鈴、鉦、鐃、钖五者,形狀相似,但鈴、鐸有舌。 (3)鈸栗:亦名悲栗,系胡樂,其聲甚悲。 (4)白海螺: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佛說法時聲音響亮如同大海螺聲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來代表法音。在《大日經》中即有“汝自于今日,轉于救世輪,其音普周遍,吹無法法螺”。就是這個意思。它或可稱為“妙音吉祥”。 3.供養類 (1)香爐 (2)燈臺 (3)水盂 (4)供獻器,如瓶、盤、盆和缽、杯、碗等。 (5)幢:有羽毛、寶石、金飾、絲絹等類,其形式如呈圓柱形,叫做勝尊幢。用來代表解脫煩惱,得到覺悟的象征。藏傳佛教更認為幢是戒、定、慧、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之象征,所謂有11種煩惱只有勝尊幢才能降伏。 (6)方蕃:其形狀多如船用之風幡,即旗幅下垂,長短大小各式均有。 (7)白傘蓋:傘在古代印度本來是貴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貴族出行時的儀仗器具。后來被佛教采用,象征著遮蔽魔障,守護佛法。 (8)瓔珞、花鬘、花籠等。 4.持驗數 (1)念珠。 (2)金剛杵:梵名叫“伐折羅”,原來是古印度的兵器,后來被密教吸收為法器。印度古代傳說,有位欽酪的仙人,他死后骨頭變成了金剛骨,帝釋天用它制成了金剛杵作為兵器。佛教密教則用它來代表堅固鋒利之智,可斷除煩惱、除惡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大藏密要說》說,金剛材是菩提心義,能“斷壞二邊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金剛杵有獨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一般以五股的為多見。在圖案和曼荼羅上,還常可以看到兩個金剛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稱為金剛交杵,據《陀羅尼集經》卷四《十一面觀音神咒經》說:“如果要使修法有成就,修法時的壇場外院四角要安立金剛杵交叉如十字形。” (3)金剛鈴:金剛鈴也是修法時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頭、觀音或五股金剛杵形。這五股金剛杵形的稱為五生牯鈴。鈴的意思是驚覺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剛杵一起使用時,就有 陰陽的含義在其內,一般以金剛杵代表陽性,以金剛鈴代表陰性,有陰陽和合的意思。 (4)金剛橛:原來也是兵器,后來被密教吸收為法器,有銅、銀、木、象牙等各種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異,都是有一尖刃頭,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裝飾不同。有的手柄是佛頭;也有的是觀音菩薩像,頭戴五骼髏冠,最上端又有馬頭。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金剛橛又叫四方橛或四橛,修法時在壇場的四角豎立,意思是使道場范圍內堅固如金剛,各種魔障不能來危害。 (5)灌頂壺(瓶):此即準頂時所用之秘密壺(瓶)。 5.護身類 (1)噶烏,漢語即為護身符,一般是用銀或銅制成的小盒,很為小巧,外表雕飾非常精美,還有鑲嵌寶石、松石、珍珠的,里面也有泥塑或金屬制的小佛,隨身攜帶懷中用以祈佛保祐。 (2)秘密符印。 6.勸導類 刻寫有六字真言的輪、筒、壁、幢、石,如嘛呢旗、嘛呢堆、轉經輪、轉經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