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一種人格提升的鍛煉與努力,不是虛玄的玩意,也不是念咒祈禱的功夫;修行是日常生活的實踐,不是有閑階級的消遣,也不只是宗教人士的活動。如果了解修行的意義,便會知道,修行是每一個人的本分,而不只是教徒的事。 經濟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情感的牽掛,安全的威脅,衰老死亡的恐懼等等焦慮不安的情緒,交織在個人的生活之中,加上貪婪、妒嗔、盲動、無奈等激情的推波助瀾,種種個人和社會的問題接踵而來,我們因此心猿意馬,不得安寧。然而,沒有人愿意過著令人“心焦”的日子,所以消除問題的癥結,尋求安寧的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行課題。 住在高級住宅區,沒有盜賊之憂,并不見得是生活安寧。造成不安的因素,有可能是政治的、社會的、家庭的、經濟的、感情的、理念的等等不同的層面,不過這些問題都可以追源到來自每個人潛在的心病──貪溺、妒嗔、無知、自我中心等不良習氣。貪溺使人起占有黏著而不能自拔,妒嗔起斗爭,無知起恐懼、盲動和偏見,自我中心則是自大、主宰、損人而未必利己。 人如果任憑這些心病主宰他的人生,那么,不管貧富貴賤,他的生活必是苦心積慮,寢食不安的日子。個人的不良習行會影響親友、社會,親友社會又回過頭來影響個人,就這樣地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個人的病聚合而成,就是家庭的病,社會的病,國家的病,乃至人類的病。法律制度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能治表,不能治里;治本有待于每個人的覺醒,察覺到各種心病是不安的根源,努力拔除這些病根,是獲得個人安寧、家庭和樂、社會和諧和政治公平的根本之道,這也是為什么說“修行”是每個人的本分,而不是某些宗教徒的專利。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拿家庭來做代表性的觀察,可以幫助了解個人或人際之間的“苦難”成因。彼此對于財色五官之欲的貪溺導致互相占有的系縛之心,有了占有之心,就有主宰之欲,然而能主宰其身未必能主宰其心,無知之疑也就油然而生,妒嗔跟著而來,明爭暗斗便難以避免,結果不是分道揚鑣,便是忍氣吞聲,郁悶一生,誰也沒有真正主宰了誰,倒是被彼此的苦惱主宰了一輩子,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快樂的童年”籠罩著一片陰霾暗影。家庭問題的原因如此,社會上、政治上的問題也未嘗不是這些原因。這些都是人為之害。 自然的災害,靠科技的進步來消減,人為的災害,便要靠每一個人的努力來化解,解決人際問題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從自我改造下手,努力在意地消除這些盤據在個人內心的癥結。這樣的自我努力就是“修行”。這樣的修行,并不需要到深山里去閉門造車,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察覺分析自己的身心在各種情境下的反應,然后加以檢討改進。第一步先覺察自己的生理反應,臉紅、氣喘、心跳、發冷發熱、肌肉緊張等的現象,并分析它的原因,第二步是覺察心里舒服和不舒服的感受是否來自利虧毀譽疑妒的反應?是否起占有的貪心,厭惡的嗔心?第三步是觀察心念變化無常、患得患失、狂喜沮喪等無意義的心緒于事無補。第四步是反省自己的價值判斷、是非觀念是否合理,是否強迫別人接受我的看法,看事情是否充分了解它的種種因緣,或者是片面的隨自己的好惡偏袒?第四步是最深入的,但第一步是最起碼的,最容易觀察的。身心的反應往往受到潛在的自我中心的價值判斷所左右,這是苦惱的根砥。認識自己的病根,是對癥治療的初步。從初步的覺察逐漸深入到內在的自我中心的偏見的消除,就是日常生活修行的步驟,沒有什么深玄的秘訣;切莫看輕了它,腳踏實地才是真功夫,好高騖遠求捷徑,是經不起考驗的。根砥的拔除是要在情境中檢驗的,不是憑空想像的。 修行,不是要盲目遵守教條,不是要練出奇行怪徑,差遣神佛,呼風喚雨,趨吉避兇的本事,這些只是愚癡和貪心的組合,制造盲目的英雄崇拜,與佛教修行的本意大不相干。 有人以為在這現實的社會談修行,只有吃虧的份。其實,修行并不是要做好好先生或鄉愿,而是學習認清心境,掃除心理癥結,使心智健全起來,才能夠適當地處理情境而不會被它弄得團團轉。人的行為是幅射性的,壞的行為固然會破壞生活環境,好的行為也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有獨立健全的心智,充分了解情境的因緣,便不會做出姑息的反應,也不會有“吃虧”的事情發生。 修行是人格提升的鍛煉與努力,需要隨時在意,像鍛煉身體一樣,持之以恒,不是生了病才想要鍛煉身體,病好后,鍛煉身體的事也跟著忘記;人很容易對自己姑息,這也是貪溺的現象之一。為了安寧的生活,和諧的社會,凈化的人間,每一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努力;而理想的修行生活,就是有良師益友彼此關照,互相切蹉,糾正偏差,有了這種同心協力的人生道友,實在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