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流布,必須仰賴佛的干部,那就是僧
僧有菩薩僧(如文殊、彌勒、觀音、地藏等)
有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的羅漢)
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凈自修正法并能說法度眾的比丘及比丘尼)。
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覺解脫之法,傳流傳布傳授給了我們,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無量。
弘揚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樣可以。
住持佛法,則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謂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間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樣見到一個佛弟子,見到出家的,就會連想到佛教,見到在家的,就不會產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說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正因如此,佛教尊稱佛法僧為三寶,主要的是有離苦得樂的法寶,法寶是由佛陀所證所說,由僧能持能傳,所以也都稱之為寶。
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皈依的中心,佛陀滅后,佛教則以僧團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寶,是為要學法寶,要學法寶,需由僧寶作良導──包括思想的傳授及行為的影響。所以佛陀滅后的佛教,供養三寶的對象,乃是偏重于僧寶。
又因為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的緣故,特別重視正法的流布與皈依,僧人的生活行為是他們個人的事,只要他們的見解正確,能夠開演佛法,縱然破了禁戒,仍該接受俗人的恭敬供養──這是倫理的要求,好象一般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學的老師未必受過大學的教育,大學畢業的人,總不能否認小學時代的老師。
因此,對于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崇拜佛寶是由于法寶的理由,又為了法寶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寶。
崇拜菩薩,也是敬僧的一種。
對于圣僧大菩薩及阿羅漢,固然要恭敬供養,對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說法者,也要恭敬供養,乃至不持凈戒但有正見能說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養(要緊的是要有正見能說正法)。
事實上,在去佛世已遠的時代之中,圣僧很難遇到,敬僧的對象,當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眾,經中也說供養凡夫僧與供養圣僧無異,同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