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xué)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xué)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xué)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xué)文章>>地藏專欄>>地藏法門>>《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2006年06月19日09:2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7457 字體: 繁體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美國]黃勝常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在漢地佛教的傳統(tǒng)中,向來是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之一,人們對它的熟悉,不下于《阿彌陀經(jīng)》、《藥師經(jīng)》、《金剛經(jīng)》。特別遇上生孩子、死人的場合,更少不了它,連不學(xué)佛的人,也逃不過它。

        作七安心?

          中國人講究孝道,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深,可是孔老夫子又偏不肯談"生前死后"的事,遇上了生死大事,全幫不上忙。尤其是碰到父母或近親逝世的時候,除了"依禮"辦事,似乎對生者死者的痛苦、哀慟、恐怖、迷惘,全起不了作用,只好請老道來驅(qū)鬼辟邪。但光這樣搞,似乎又現(xiàn)出生者的自私自利,以及對死者的不敬,這時候非請和尚來"作七"不可。要"作七",不能只作"頭七",要從頭作到尾,再寒磣,也得作個"頭七"和"尾七",才算有交代。

          "作七"干什么?超度亡魂。因不知死者生前干過什么惡事,怕他死后下地獄,或變畜生、餓鬼,這一"作七"就超度了,就安心了。

          在臺灣,許多平日不信佛的死者親屬也都照"作七"不誤,不作,面子過不去,怕別人指責(zé)"不孝";作了,多買個保險也不算吃虧。

          這"作七"的傳統(tǒng),就和《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內(nèi)容大有關(guān)系。而通過"作七"的機(jī)緣,使許多平日與佛教毫不相干的人,有機(jī)會進(jìn)到廟宇,并和佛教的出家人打交道。這本經(jīng)的影響力真不小。

          盡管這部經(jīng)在中國人之間,長期地起著如此廣泛的作用,但多數(shù)與它接觸過的人,都不解經(jīng)義,也不想真的去了解,最多只是抓住經(jīng)中幾句文字,根據(jù)自己的意思去解讀,聊以自慰罷了。

        算是何經(jīng)?

          但是對于另一部分人而言,這部經(jīng)卻帶給他們不少的疑慮和困惑。

          這一部分人,都是曾正式學(xué)習(xí)研究過佛教經(jīng)典的,還有一些愛深心思惟、關(guān)心佛門正法的護(hù)法者,如法修行的人,當(dāng)然也在其中。

          他們的疑惑是什么呢?

          首先,此經(jīng)不提真常、真樂、真我、真凈,自不屬于"涅槃經(jīng)典";又絕不提智慧覺悟,也不算是"般若經(jīng)典";也不講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及一切菩薩修行法式,當(dāng)然也不能算是"方等經(jīng)典"。

          本經(jīng)甚至連戒定慧三學(xué)、三法印、四念處、四諦、四倒,乃至"世間皆苦"等最基本的三乘共法&#0;&#0;佛教的基本概念,全部不提,還算得上是"佛經(jīng)"嗎?

          不只上述的一概不提,反而大講鬼神之道以及人天五欲之樂,不簡直是一部邪魔外道的宣傳嗎?

          到底是佛說還是魔說呢?

          疑惑居然是這樣嚴(yán)重,已到了不愿提,也不敢再提的地步。為什么呢?

          只要是略通佛法的人,都知道"誹謗大乘經(jīng)典"的罪過和果報,萬一疑錯了或判差了,就要變"一闡提",比下阿鼻地獄還慘!

          若不疑,又怕被邪魔外道牽著鼻子走;疑了,又怕變成"一闡提";真是伸頭一刀,縮頭一刀。

          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地,重新依正法來檢視這部經(jīng),揭開捂住的蓋子,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為誰而說?

          首先,我們應(yīng)當(dāng)搞清楚,這本經(jīng)到底為誰而說?

          我以為,這部經(jīng)可分為五個層次來認(rèn)識,因為它是為五種不同的人說的。

          哪五種人?

          一、菩薩,二、尊貴之人,如國王、大婆羅門、大長者等,三、善男子、善女人,四、鬼神,五、作惡之人。

          這五種人從本經(jīng)所覺悟到的各自不同,正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維摩詰所說經(jīng)·第一品》)

          為什么是為菩薩說的?

        菩薩本愿

          這要從地藏菩薩的本愿說起。根據(jù)本經(jīng)文,地藏于前昔往世,曾四次發(fā)大愿度眾:

          第一次,是在師子奮迅如來座下,因睹如來相好千福莊嚴(yán),為欲成就佛身及佛道,才發(fā)愿度眾。亦是初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第一品)

          另一次,是當(dāng)小國王時,不愿成佛,而愿永度罪苦眾生。(第四品)

          其它兩次,都示現(xiàn)女人身,因母罪重當(dāng)入惡趣,為救母故發(fā)度眾大愿。(第一及第四品)

          是知地藏菩薩的本愿,是要度盡南閻浮提罪苦作惡眾生。

          《華嚴(yán)經(jīng)·十住品》說到菩薩最初發(fā)心的動因時,提到:"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yán),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眾生受諸劇苦,……發(fā)菩提心,求一切智。"地藏初發(fā)心愿,與此情節(jié)完全相符。

          由地藏菩薩的故事,也可看出,若值佛世,易因見佛相好而先發(fā)無上菩提心,再發(fā)度眾大乘愿;不值佛世時,則多數(shù)人會因"見眾生受諸劇苦",而先發(fā)大乘愿,再發(fā)無上菩提心。

          這是因為末世眾生福薄善淺,惡業(yè)罪行深重,其果報自然是"受諸劇苦"。

          本經(jīng)上也兩次提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第六及第七品)

          在本經(jīng)第九品中,佛陀把度后世罪苦惡業(yè)眾生的責(zé)任,交給地藏時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愿,吾亦無憂現(xiàn)在未來一切眾生。"

          地藏菩薩也再三向佛陀保證:"唯愿世尊不以后世罪業(yè)眾生為慮。"(第二及第十二品)

        依根而度

          這一下,本經(jīng)的宗趣要旨就突顯出來了。

          原來這部經(jīng),是以度化釋尊示滅以后的南閻浮提眾生為目的,而示導(dǎo)菩薩當(dāng)行何等方便的經(jīng)典。

          既是教導(dǎo)菩薩的經(jīng)典,當(dāng)然是為菩薩說的,當(dāng)然算得上是大乘經(jīng)典了。所以,這部經(jīng)應(yīng)列入大乘方等經(jīng)典。

          那為什么又是為其他四種人說的呢?

          既然選定了佛陀示滅后南閻浮提眾生為度化對象,就先得"分別一切眾生根"。《維摩詰所說經(jīng)·第三品》中說:"當(dāng)了眾生根有利鈍,……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yīng)說法。"

          此土眾生根,大致可分四種:最上根者為大福報者,如國王、大婆羅門、大長者、大鬼王等;其次為善男子、善女人,這在末世不易找到,而且愈來愈少;再其次為一般鬼神;最下根者,就是惡業(yè)罪苦深重者。

          雖說廣分為四,但因同值此時此地,他們都還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就是前面提過的"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

          第二,"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第七品)

          第三,"然諸眾生,獲脫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其性剛強(qiáng),難調(diào)難伏……自是閻浮提眾生,結(jié)惡習(xí)重,旋出旋入……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yè)結(jié)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第八品)這樣看來,即使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生人天也不保險,光這"旋出旋入"四個字就夠嚇人了。

          這樣看來,在這五濁惡世、末法時期,多數(shù)此土眾生,在起跑點上是很吃虧的,根本談不上發(fā)菩提心及大乘愿,就連發(fā)小乘愿了脫生死、修須陀洹果的福報資糧都不具足。

          因此,本經(jīng)既不談發(fā)無上菩提心,修無上佛道,甚至也不提厭離三界火宅、生死苦海的最低要求。

        地藏方便法門

          本經(jīng)的重點,只是提出一個慈悲善巧的"地藏方便法門"。

          這個法門就是一方面詳盡描述地獄惡趣中,種種殘酷、悲慘、苦痛,令作惡眾生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惡出離;另一方面,又大講人天種種勝妙之樂,以誘導(dǎo)之,令其奔向光明,開始動心起念,要求行善。

          這和我平日所說的一樣:載重爬坡上山的列車,光*一節(jié)車頭拉,是上不去的,得至少兩節(jié)車頭,一個在上面拉&#0;&#0;向往奔向光明;一個在后面推&#0;&#0;怖畏出離黑暗。

          說到此,有些研究佛法的朋友可能會問:就算地獄之苦不虛,但人天受樂本是外道所求,在佛法中把升天列為"八難"(八種災(zāi)難&#0;&#0;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盲聾喑啞難、世智辯聰難、邊遠(yuǎn)地難、長壽天難、值佛前佛后難)之一,這樣講,如法嗎?

          不用擔(dān)心,保證如法!

          如來示現(xiàn)解脫心路,于太子未出家時,未提一切解脫之道,即以"出四門"(見生老病死等苦及出家樂)因緣而興嘆曰:"云何眾生不知怖畏?"

          可見,"知怖畏"是解脫最原始的動力。

          至于"升天受樂"一節(jié),《大乘大般涅槃經(jīng)·嬰兒行品》中說:"若有眾生,欲造眾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樂我凈,端正自恣,于妙宮殿受五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眾生聞有如是樂故,止不為惡,勤作三十三天善業(yè)。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凈,為度眾生,方便說言常樂我凈。"

          豈止"升天之樂",就算聲聞、緣覺二乘之法,也只不過是"方便法門"而已。同經(jīng)同品又說:"若有眾生厭生死時,如來則為說于二乘。然實無有二乘之實。以二乘故,知生死過,見涅槃樂。"

          這個道理在《妙法蓮華經(jīng)》的第二、三、四、五品中講得更詳細(xì)清楚,此處就不再贅述。

          其實,就連大乘菩薩道的度眾,也還是"方便法門"而已。《金剛經(jīng)》說,先要發(fā)愿滅度一切眾生,等"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以后,才見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佛陀這么作,難道不算欺誆、妄語嗎?

          不算。為什么呢?

        次第接引 勿墮惡道

          譬如在樓上樓下之間搭蓋樓梯,為的是讓人方便上樓,雖然每一階樓梯,連最后一階在內(nèi),都不是樓上,但沒有樓梯,誰也別想上樓。

          這樓梯好比修行的次第,腿力強(qiáng)的,少蓋幾階也上得去;腿腳有問題的,就得多搭許多階。階數(shù)多了的樓梯,就非得打拐彎不行了。

          佛陀悉知一切眾生心行障礙,又悉知一切歸途次第,為下劣眾生搭蓋的樓梯臺階,不能不多幾階,因此,有時會轉(zhuǎn)折幾次,否則誰也爬不上來。

          這一些方便設(shè)施,只為讓眾生速登"一真地"&#0;&#0;唯一真實境地(覺悟最高真理)。故無顛倒虛妄,亦無欺誆錯謬,唯屬真實慈悲!

          對于世間豪貴者,如國王等,本已具初地或地前菩薩位,則要求他們:一、于"最貧*輩,及不完具者","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二、恭敬供養(yǎng)三寶及佛像塔廟;三、所受福德用以"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四、勸人同事;五、以大慈心布施福利老病產(chǎn)婦;最后發(fā)回向心,成佛道。(第十品)

          對于善男子善女人,本經(jīng)除了誘之以人天福報,更懼之以福盡還墮、旋出旋入,以為警惕,再要求他們造像建塔,廣宣地藏菩薩功德,以增善根,以度惡人。最后要求依經(jīng)修行,"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第十一品)另外在第十二品中,也要求善男子善女人要:"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對于鬼神,由于閻羅天子及諸鬼王,早已列入菩薩之階位,本經(jīng)中只向他們解釋,為何以地藏之大愿力及大威神力,至今猶未能滅度惡業(yè)眾生。其理由即是前所提及:"結(jié)惡習(xí)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jīng)劫數(shù),而作度脫。"(第八品)

          佛陀對一切菩薩于度眾時的第一條要求就是:"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本經(jīng)第十三品),這個觀點在《華嚴(yán)經(jīng)》也再三強(qiáng)調(diào)。

          如《華嚴(yán)經(jīng)·凈行品》中說:"當(dāng)愿眾生永得舍離三惡道苦。"

          同經(jīng)《世主妙嚴(yán)品》中道:"得令一切眾生,離惡道解脫門。"

          同經(jīng)《十回向品》有:"不令眾生墮于地獄。"

          可見本經(jīng)的基本精神和大乘菩薩道"自覺覺人、自度度他"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一般鬼神,則敕教他們聽命于天王鬼王,對各種眾生各依其善惡之業(yè),或護(hù)或傷,或佑或懲。

          心外并無一法可得,若論究竟,鬼神不外是我們"虛妄心"的外現(xiàn)(對外投影)而已,故《法寶壇經(jīng)·第三品》云:"虛妄是鬼神"。因此可見,此經(jīng)的深意,是在虛妄心未曾徹底降伏之前,亦可利用眾生的虛妄,來護(hù)持善根,訶責(zé)惡念罪行。這對大乘修行人而言,又是一個"自覺覺人、自度度他"的方便法門。

          對于作惡之人,其罪業(yè)果報必下惡趣,乃至無間,若能一時觀佛相好,即使觀佛泥塑木雕之像,或臨命終前,因大怖畏而念佛名號,乃至聞本經(jīng)一偈一句,皆有息止惡念、回一念善之助力,由此重罪轉(zhuǎn)輕。何以故?《法寶壇經(jīng)·第六品》上說:"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由于作惡之人,盡是福薄善淺之輩,此一輩人以淺薄故,必定心量狹劣,以狹劣故,總在逼迫無暇之中。

          逼迫無暇者,哪有心思去看長遠(yuǎn)的因緣果報,更不可能發(fā)什么菩提大愿。除了隨順其傷毀心、猜疑心,為說地獄之苦來使他們怖畏,而思舍離黑暗罪惡,另外只能以眼前可見的光明,即使是泥塑木雕的偶像以及有字無義的佛號或經(jīng)句,也能幫助他們在危急逼迫中,松開油門,緊踩剎車,調(diào)轉(zhuǎn)奔向地獄的車頭。

        境由心生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萬法"的觀點,地獄是眾生心中本有之法,業(yè)緣成熟時便被調(diào)發(fā)出來,因此它是自心邪惡的對外投影(外現(xiàn)、外化)。故知天堂地獄皆是"業(yè)感所成所化"。第三品中,地藏菩薩為摩耶夫人介紹有關(guān)"無間地獄"的情況時說:"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我們的心不正是這樣嗎?只關(guān)心系念個人私事(己身及己身所需),就能塵勞不已,把這顆心搞到一點容人的空間也沒有。只要把個人自私的小算盤多打打,愈打愈細(xì),就會很容易出現(xiàn)這種"一人亦滿"的現(xiàn)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關(guān)心眾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擔(dān)起來的,也仍舊是這顆心,叫做"多人亦滿。"

          是知,這不只是無間地獄獨有的現(xiàn)象,心地光明時,天上人間也都一樣"一人亦滿,多人亦滿。"

          同經(jīng)同品中形容這個無間地獄時,又說:"在大鐵圍山之內(nèi),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是知,這個"大鐵圍山",就是我們這顆剛強(qiáng)難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0;&#0;六識、六根、六塵。須知一切"客觀世界"的出現(xiàn),都只不過是眾生心中十八界互動的結(jié)果而已。

          當(dāng)我們的心變得黑暗邪惡,它就是"大鐵圍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獄",又依各別眾生的業(yè)感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獄景象。

          如果我們能接受這樣一個前提: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惡;自心能受樂,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思量惡事,化為地獄。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自性起一念惡,滅累劫善因。

          那么這部經(jīng)文有許多地方,乍聽起來似乎很難相信,甚至跡近"迷信"的說法,都有了智慧的解讀。

        出離地獄

          前面說了,我們以黑暗邪惡的"地獄心",造作諸罪行惡業(yè),就會出現(xiàn)地獄。反之,我們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業(yè),就會出現(xiàn)天堂。

          所以經(jīng)上說一呼地藏名號,或見其形像就會得救。

          我們的放逸心,令我們耽湎沉醉在某一境界中,完全不知有"厭舍出離"的可能性存在。這在佛法中又叫做"有所住心"或執(zhí)著。

          此心若耽湎沉迷于地獄境界,亦會失念于"厭舍出離"的可能,這就是地獄難出的奧秘。

          一呼地藏菩薩名號,就把我們本有的"地藏心"給呼喚出來,地藏心,就是那個厭離地獄、奔往光明的力量。

          一見地藏菩薩的形像,就能提醒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的存在,并不是非呆在黑暗中不可。

          這就是為什么,諸佛菩薩的名號及形像,有如是神通法力的原因。其實"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萬法不通。

          上述有關(guān)"自他不二,內(nèi)外一如"的道理,實在是佛教中甚深難信難解之法。要想于此能生實信,恐怕非得開啟一些般若智慧不行。

          盡管如此,作為佛子,我們還是要堅持于相離相,以智慧心與本經(jīng)經(jīng)義相應(yīng)。在這里,佛陀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叫做"依義不依語"(見《涅槃經(jīng)》及《維摩詰所說經(jīng)》)。

          若不能通達(dá)這一番道理,則不能以慈悲心、智慧心與此經(jīng)文相應(yīng)。若不正確相應(yīng),被人罵一句:"搞迷信、搞偶像崇拜",也不冤。

        誰來接引?

          順著這些道理,本經(jīng)還有些很現(xiàn)實的提醒,如臨終的人,往往見到死去的祖宗父母親友前來接引,千萬別跟著他們走,為什么呢?

          因為"有千百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墮惡道。"(第八品)

          為什么呢?

          因為不只這些親友眷屬是惡道鬼神的化身,而這些惡道鬼神,卻又正是我們自己欺誤覆藏心的化身,和無慚無愧心的化身。

          想想,當(dāng)我們面對死亡時,是帶著百劫千生乃至今世的惡業(yè)去轉(zhuǎn)世,竟無有一法可以消業(yè)除障,見到的應(yīng)是自己一步踏入無邊黑暗才對,怎么竟會見到死去的親友接引自己"回老家"呢?分明是對自己的惡業(yè)罪行無慚無愧,還想進(jìn)一步去欺誤覆藏,這豈不正是把臨終的自己,更加速推入惡鬼的懷抱?

        慶生吊死

          另一則很現(xiàn)實的勸告是,慶生吊死時,不要殺生取鮮,大酒大肉。為什么呢?

          因"有無數(shù)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前來加害。(第八品)

          其實,這些惡鬼及魍魎精魅,也不外是我們的放逸心、貪婪心、冷漠心的化身(對外投影)而已。

          于慶生吊死之際,須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正宜深自莊嚴(yán)警惕,豈能容得半點冷漠、貪婪與放逸?

          總之,這部經(jīng)對末法時期的眾生,特別是未曾親近三寶的眾生,或只辦過形式皈依而不識正法的人,在處理生死大事,有較強(qiáng)的針對性。

          更重要的是,對那些在末法時期,發(fā)了無上菩提心追求真理,發(fā)了大乘愿荷擔(dān)眾生的佛子,本經(jīng)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方便法門。

          于慶生吊死之際,將這部經(jīng),向當(dāng)事人或當(dāng)事人眷屬親友,讀誦宣講,或帶領(lǐng)當(dāng)事人及眷屬親友,讀誦思惟此經(jīng),自有無量方便善巧惠利。

          或許有人要問,為已死的人讀誦宣講此經(jīng),乃至為死人布施供養(yǎng)佛僧,真的會有那么大的功德法力嗎?

          經(jīng)上分明言道:"命終之后,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第七品)

          生者因讀誦此經(jīng),怖畏黑暗,向往光明,與地藏菩薩功德結(jié)緣,再加上布施供養(yǎng),心向由惡轉(zhuǎn)善,自獲多利,又以其心向轉(zhuǎn)故,停止與死者在眾生緣、餓鬼愛上的惡性糾纏互動。死者既失惡性互動對象之相應(yīng)力及反作為,其惡頓減,又受到生者善良光明之感染,或起攀緣,若能起一念善,則不斷增長自心光明,終令恒沙惡盡,故能得"七分之一"的惠利。

        如何領(lǐng)受?

          雖然此經(jīng)有如是方便惠利,但對待此經(jīng)必須小心,一定要以誠直心、智慧心、慈悲心與之相應(yīng)。

          若以諂曲心、邪迷心與本經(jīng)相應(yīng),則必造大惡業(yè),果報無數(shù)!

          這部經(jīng)歷來流傳最廣,但以錯誤對待故,各受其殃。

          由于錯誤對待這部經(jīng):(一)助長民間迷信。(二)使?jié)h地佛教幾乎淪喪成為"葬儀的宗教"(星云法師語),制造了大量貪著利養(yǎng)的凡愚僧。(三)正好為外道所趁。凡夫不識因果,而好問兇吉,外道好妄說禍福,特別喜歡利用這部經(jīng),以本經(jīng)所述地獄之苦,嚇唬老百姓,復(fù)誘之以人天五欲之樂,并借此大肆邪說因緣果報,以圖名聞利養(yǎng)。

          因此,一切大乘人欲以此經(jīng)度人,必須小心正確對待此經(jīng)。應(yīng)先發(fā)愿,以此經(jīng)為眾生先方便開啟佛緣,先令其免墮地獄,再一直導(dǎo)引提升,直至令彼發(fā)無上菩提心,出于生死苦海,入于究竟安隱快樂之地,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此愿方休。

          不然,縱使善心以此經(jīng)度眾,尚難與迷信、外道及名聞利養(yǎng)劃清界限。

        菩薩慈悲智慧功德

          最后,我們要了解,地藏菩薩是已登佛位&#0;&#0;能作佛而不作的大菩薩,他又對此時此地&#0;&#0;娑婆世界、南閻浮提、五濁惡世、末法時期的我們,負(fù)有特別的使命,本經(jīng)只是他開示的方便法門,至于他的慈悲智慧的示現(xiàn),則遠(yuǎn)遠(yuǎn)不是此經(jīng)所能涵蓋詳盡的。

          其它有關(guān)示現(xiàn)地藏的經(jīng)典必定很多,就以翻譯成漢文并被保留至今的還有九部之多,都列入大藏經(jīng)中。我們要想更深廣地認(rèn)識地藏菩薩,就應(yīng)參研這些經(jīng)典。

          有關(guān)示現(xiàn)地藏慈悲、智慧、功德最重要的經(jīng)典,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此經(jīng)以弘揚(yáng)大乘戒定慧三學(xué)及菩薩法式為主要內(nèi)容,其中有關(guān)禪定部分&#0;&#0;"修定業(yè)輪",有特別全面而精細(xì)微妙的開示,一切大乘修行人不可輕易錯過。

        上一篇:地藏法門說明
        下一篇:學(xué)習(xí)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裴远之的原型人物是谁|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秋霞免费理论片在线观看午夜| 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妞干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a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性色生活片毛片| 波多野结衣不打码视频|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麻豆福利在线观看|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在线观看麻豆91精品免费| 欧美一级做一a做片性视频|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欧美日产国产亚洲综合图区一|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a级毛片在线观看| 男人桶女人30分钟完整试看 | 毛片免费全部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