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戒嗔的原創故事之一
天明寺山下的淼鎮的中心位置有條小街,這里集中不少店鋪,是淼鎮上最熱鬧的地方,小街的附近,有一塊很大的場地,這里沒有店鋪,不過也很熱鬧,那是個露天的集市,很多施主在集市中叫賣,這里有賣些手工藝品的攤位,有賣衣物的攤位,也有些賣特色小吃的攤點。
場地中間有五處高高的旗桿,我們也不知道它們以前是做什么用途的,不過它們也荒廢很久了,上面早已沒有了旗幟,幾處旗桿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他們外殼上殘留的一些不同顏色的漆,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遠遠望著它們的時候,就快要看不出明顯的區別了,時間對事物的改變,往往大讓人難以想象。
五個旗桿中間的一個是黃色的旗桿,有一位老施主經常在這個旗桿附近賣糖葫蘆串,有一只黃褐色的小貍貓總在老施主腳邊繞來饒去,我想可能是這位老施主養的吧。戒癡很喜歡吃糖葫蘆,所以每次來經過這里的時候都會依依不舍的盯著老施主看,老施主有時候會布施一個給他,也有時候領著戒癡的師兄也會買一個給他,戒嗔則很喜歡老施主的小貓,路過的時候就會停下來逗它玩玩。
老施主年紀挺大了,但身體看起來還算健康,只是他的左手和智緣大師一樣有點殘疾,還好對行動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有時候我們去鎮里買東西的時候也會來這個集市,記得有一次,智緣大師帶著我和兩個小師弟戒癡和戒塵一起去鎮上,路過這個集市的時候,忽然有一位外地人向我們問路,他問我們,集市中黃色的旗桿在哪里?
癡立即回答他說,就是廣場的中間,那邊有位賣糖葫蘆的老施主,智緣大師補充說,那位賣糖葫蘆的老施主左手有點殘疾,戒塵又補充說,他還養了一只黃褐色的小貍貓。
戒嗔忽然在想,原來即使在看同一樣事物的時候,每個人所看的所側重也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你看待事物的過程,就像一面鏡子,不經意的折射著你心底的東西。
釋戒嗔的原創故事之二
我們寺旁邊有片池塘,剛進寺的時候經常和師弟師兄一起去玩,不過我和戒傲最好,其他師兄都比我們大不少,這幾年又來幾個師弟們,戒傲比我進寺早,他是小時候被放在寺門口的,不知道身世,也沒有留封信什么的。
每年天氣熱的時候,池塘都會有很多的荷花,有蟬叫有蛙鳴,因為是山區,所以即使是夏天,夜晚也是涼爽的。
池塘的水雖然也有少量的山泉匯集,不過大部分還是靠雨水,所以并不是很干凈,季節到的時候也有一些蓮藕,我們會去池塘里撈一些蓮藕。
無論池塘的水多么的混濁,這些蓮藕只要用小溪里的清水稍微沖洗一下就可以食用了。用小刀去掉薄薄的一層外皮,里面雪白剔透。
池塘里不僅僅有植物,也生長著一些田螺,田螺有一層堅硬的外殼,還有一個小小蓋子,蓋住軀殼,它顯然蓮藕更容易抵擋混濁池塘水帶來的侵犯,不過有些施主們告訴我們,他們會把田螺撈回家去,放在清水中,再在清水里放幾滴香油,不久之后,清水也會變混濁,因為田螺把它們內心的臟東西吐了出來。
所以師傅說,外界的環境對事物是有影響的,但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脆弱的蓮藕即使在混濁的池塘水中依然可以游刃有余,被侵蝕的只是外殼,而有著堅硬外殼的田螺,內心的骯臟即使在清水依然無法完全清洗。
蓮藕始終是蓮藕,不管在天涯雜談和佛學網站都一樣,都不會變成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