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索達專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返谑v
        《入菩薩行論釋·善說?!返谑v
        2007年04月09日01:52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512 字體: 繁體

        著:無著菩薩
        譯講:堪布索達吉
        第十講
        藏:                   漢譯: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后發下五百廣大愿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偈頌)
        涅慶日俄再愛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臺山
        將華頭吉新拉意拉門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頗瓦辛吉洛     證悟意傳求加持
        (上師瑜珈速賜加持祈禱偈頌)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中,我們現在正在講第一品--菩提心利益中“菩提心的功德”,上文我們已經通過點金劑、如意寶、如意樹、護送者這四個比喻來宣說了菩提心的無上功德。這也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共同功德,今天我們繼續宣講這部分內容。
        昨天介紹芭蕉樹的時候,我也向一些南方人打聽過,有些人的說法是芭蕉樹只生一次果,生果后就會滅盡,還有些人的說法是生果后不會滅盡,有這兩種說法。這個問題,你們自己也可以進行觀察。
        實際上,從說法上來講,講經說法跟造論之間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造論的時候,文字上的東西是千萬不能有任何差錯的,如果有差錯,因為已經形成文字,而文字上的東西是很難更改的,所以從造論的角度,對文字的要求非常嚴格,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差錯。而歷代的高僧大德們對講經說法和辯論并沒有那么嚴格的要求,就像以前印度的論師旃扎古昧,他認為講經和辯論時,從所用的詞句上、所引用的一些比喻上可以略有放松,詞句間稍有些矛盾也是可以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
        平時,不管哪一位輔導師、哪一位法師在講經說法的過程當中,可能在邏輯、一些比喻上、 或者一些用詞上不太適合,這個原因,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在講經說法和辯論的時候,是通過各種途徑讓大家能夠明白,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一定特別重視語法、比喻方面的精確。而且,對某些人而言,也有必要通過一些不同的方式來專門宣講一些道理。
        所以,從言詞方面,講經跟造論這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我自己平時講經的時候,可能也不太注意言詞方面的精確度吧。當然,有些教證理證的引用,如果沒有最可*的依據,我也是不可能在課堂上講的,但講解的時候,我覺得也沒有必要象寫文章那樣特別注意,應該以比較放松的語言,讓大家都有一種放松感,這樣可能比較好一點。這一點,不管印度也好,藏地也好,歷代的高僧大德們在講經說法和造論方面,應該都有這樣的差別。
        因此,昨天所講到的關于芭蕉樹生果的問題,我覺得有兩種說法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包括芭蕉樹是否有心,也有說“有”,也有說“沒有”的兩種說法。實際上,連經常住在芭蕉樹旁邊的人也不太了解這些問題,雖然他們自己覺得特別懂,但實際并不是這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各種說法。有時候別人的話并不一定非常可*,自己的親眼所見可能才有一些確實可依的證據,否則,也可能有各種差錯。
        就一些論典存有對同一個問題不同說法的這一現象,大家也可以類似地這樣來理解。
        下面我們稍講一講早上觀修的事情?,F在,大家每天早上都有半個小時的實修,大家在觀想的時候,我覺得有個別道友可能觀不起來,在觀修方面可能會有點困難。昨天有位佛友給我打電話,說她現在心里特別亂,每一次觀想的時候,都是分別念特別多,雜念紛飛,心一直沒法安置下來。她一邊說,一邊就開始哭起來,說:我修行好像沒有希望了,每天都分別妄念那么多,怎么辦呢?我就告訴她這是修行中的正?,F象,讓她不要這么想。
        初學者的分別妄念肯定很多,這是正常的,你們很多人可能也記得以前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光明藏論》中說過這個問題。在《釋迦牟尼佛廣傳》的后面也有說到:觀修時,有五種階段的五種不同境界。作為修行人,必須要領會《廣傳》中所說的這個道理,如果沒有領會,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認為自己好像沒有任何進步而特別失望,導致最后不愿意修行。
        那么,修行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狀況呢?剛開始時,由于我們以前從來沒有禪定過,從來沒有修行過,因此,不管你修菩提心、坐禪還是念佛,在剛開始觀想時,妄念肯定非常多,有這樣那樣的思緒紛亂出現,這是正?,F象,不要在意。因為這個時候的心就像一匹野馬,如果要去馴服一匹從來沒有被抓住過的野馬,在你準備要去馴服它的時候,它肯定反抗得特別厲害,肯定不可能輕易變得調柔或輕易被馴服。所以,在第一階段我們剛開始訓練心的時候,心會有一種峭壁落水般動搖的覺受,就如從懸崖或峭壁飛速而下的瀑布水。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因為它從來都沒有被調伏過,一旦想讓它住下來,它就會開始想這個、想那個,甚至根本不愿意想的東西,都會在這個時候開始想起來。
        《妙臂請問經》中,佛陀將我們剛開始準備接受訓練的心比喻成閃電、比喻成吹風、比喻成天空中的云,還有大海的波濤等等,因為這個時候的心是一剎那都不會停住的,心一直在外面散亂。但這是剛開始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心特別亂,雜念特別多,這是正?,F象。
        第二階段的心如山谷流水般,這叫獲得覺受。這時候的心是什么樣的呢?跟第一階段的峭壁落水比較起來,山谷里面的水雖然也是奔騰咆哮,也有一種湍急沸騰的趨勢,但會緩慢得多。當你到了獲得覺受的這個時候,心才能稍微安住,但安住的時間不會很長,就像山谷里面的水一樣,尤其夏天的時候,水流仍是聲勢浩大。我們喇榮溝里面夏天的水,應該能比喻為第二步境界。
        然后,到了第三步境界的時候,這個心就像是平原的江河。平原的江河是什么樣的呢?從遠方遠遠地看來,這個江河好像沒有動搖,但到了岸邊時,發現它實際還是有一定動搖的。同樣,第三步修行的境界就如平原江河般,我們稱其為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覺受。這種修行覺受是指,在你觀心的過程中,好像心已經穩固得很不錯了,但真正進行觀察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分別念,心仍舊一直在起分別念。
        到第四步境界的時候,叫做大海離波般的穩固覺受。我們在大海岸邊看大海時,尤其從較遠一點的地方看時,風平浪靜的大海根本沒有什么波濤。跟平原的河流比較起來,大海雖然更顯平靜,但仍有波濤。
        最后,到了第五步境界的時候,就叫做如山王般的穩固境界,也叫究竟境界。如山王般穩固的究竟境界,就像須彌山王始終都不動搖那樣。在這個時候,不管你讓這個心安住也好,或是專注在哪一個地方也好,都能隨心所欲。
        對凡夫人來講,這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我們花很長的時間去訓練。有些人可能花好幾個月以后,心才稍微能安住下來;有些人花好幾年以后,才能達到第二步境界。對凡夫而言,這種現象確實會比較多。所以,如果從來沒有觀過自己的心,從來沒有坐過禪,在剛開始時,比如你今天就開始坐禪,那恐怕這幾個月當中,你會覺得自己原來妄念不太多,但現在一坐反而妄念越來越多,甚至在半個小時當中,好像該觀的什么都沒有觀,不該觀的相反什么都已經觀完了,會有這種狀況。這就是因為我們平時從來沒有觀過自己的心,因此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心妄念紛飛。我經常以頑童來比喻這一點,比如有一個孩童,平時我們沒有關心他的時候,不管他怎樣調皮,對我們來講都無所謂,但一旦有人交待你一定要管他,這個時候你的注意力才開始放在他身上,然后,你才發現原來這個小孩非常調皮、特別地壞。
        同樣的道理,我們剛開始觀心時,好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觀想菩提心到底該怎樣下手,覺得有一些困難。所以,我這次沒有特意地規定你們必須要觀這個或是觀那個,而是要求你們先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觀想。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這樣去想、去思維,比如開頭的時候想:我一定要修菩提心,我這樣觀是為了在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而觀;修的中間也要想:我一定要修菩提心,我這樣觀是為了在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而觀的。
        還有些人的心特別亂,根本想不起要觀想菩提心,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觀想在自己前面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像,如果也觀不起來,就在前面放一張佛的照片,然后看著他,當佛的相貌等基本上能顯現在自己心里面的時候,就閉著眼睛觀想,如果忘記時,也就是剛才所看的這種畫像已經消失,實在觀不起來,只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時,就睜開眼睛,把相片拿出來,然后又觀,如此反復,這樣好多個月的練習,慢慢地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夠稍微專注下來 。
        不管觀釋迦牟尼佛、金剛薩埵或是觀世音菩薩的身相,如果實在觀想不了,那么,在這半個小時當中,你也可以念誦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他 嗡牟尼牟尼瑪哈牟尼耶索哈,達雅他 嗡牟尼牟尼瑪哈牟尼耶索哈… 如此一邊念誦,一邊嘗試觀想。然后逐漸逐漸地,你的心才會堪能。同時,你心里面要想:這次祈禱釋迦牟尼佛,就是想讓我的相續中能生起菩提心,我的目的就是這樣。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起觀修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有些人會不會現在就退失信心呢?如果我們在這么短的時間中就退失信心,那么,在這個學習階段的未來漫長時間里,我們該怎樣度過?
        修行應該要花很長的時間,大家不要一兩天觀不起來就放下,這是愚者的做法,不是有智慧人的做法。歷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在漫長的時間里,為了求法而苦行,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為了成就而花不知多少年、閉關多少年?唯有通過這樣的修行,才能在你的相續中生起覺受。如果這種境界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那當然很多人都求之不得,認為在很快的時間中,一天都修完了就可以成就。但實際上,修行并不是這樣的。
        希望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這一點。剛開始修時,肯定分別念比較多,我覺得這也不是什么壞事,應該說是正?,F象,你自己必須要知道這一點。因此,我今天也提醒一下,希望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失去信心,如果失去信心,那我們前進的動力就沒有了,如果動力沒有,就很有可能讓修行退失。這么多的道友、這么多的佛友都一直不斷地在向前發展,都想在自己的修行上獲得一些境界和成果,但如果你中間退失,那就是自己將自己即生中很難遇到的法都丟失了。
        所以,大家在發愿修行以后最好不要退卻,明年或學習到半年的時候,我們大家都要總結一下自己的修行成果。我們要求大家每天都要這樣觀修,如果你這幾天特別忙或者生了病,可以利用后面的時間慢慢補上。但總的來講,完全都已經不觀的人有沒有呢?如果有,當然我也不會強迫你一定要修,修行應該是自由的,但我心里還是會比較失望的,因為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都已經一起發了愿,發了愿以后,大家就應該盡量這樣去做。
        當然,修行過程中,有些人的效果會好一點,有些人效果不太好,也有人效果一點都不好。但如果能堅持,慢慢地,我們這個心,這個有為法的心是肯定會改變的。麥彭仁波切不是也經常這樣說嗎?他說:心是有為法,它首先很壞,慢慢地,經過修行,它就可以改變,從開頭的一點都不能安住,變得慢慢能夠安住。所以,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地對待這次的修行。
        接下來,我們講論中關于菩提心的第五個比喻: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最后末劫的時候,有一種特別熾熱的火,這個火能剎那間摧毀一切器情世界。同樣,我們的菩提心也相當于末劫火一樣,它能在一剎那間,也就是說,當我們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這個剎那,就能摧毀我們無始以來、或者即生中所造的一切罪業。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確是相當大。
        前文中,我們已經講了所謂的定業可以依*菩提心來壓制,此處,講所謂的不定業能依菩提心而得以徹底摧毀。
        論中說:末劫火能將一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毀無余。按照《俱舍論》的觀點,我們這個世界有“空”的階段,還有形成、安住和毀滅的階段,在毀滅階段的時候有末劫火,這個火有七個太陽加在一起的強烈熱度,當這個火出現時,一禪天以下所有的世界都會在一剎那間被全部摧毀無余。
        同樣,依*菩提心,一剎那間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深重罪業。也就是說,哪怕是一剎那間,當我們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時候(前面我們講過,此處是指世俗菩提心而非勝義菩提心,當然,勝義菩提心的力量我們不用在這里說),在這個當下,就能摧毀我們自相續中的罪業。這個罪業是怎樣被摧毀的呢?它能將我們直接轉生到惡趣的這些罪業全部摧毀。比如我們所造的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等五無間罪。
        按照顯宗的觀點,造了五無間罪就必須要感受它的果報,沒有感受果報是不合理的,因此這個無間罪是定罪,也叫做定業。漢傳佛教的有些論典里面也說,不能改變的有三種,其中一種就是定業不能改變(一般的論典里都是這樣說的)。
        實際上,定業不能改變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好好地懺悔,在沒有遇到對治的情況下,定業不能改變而已。如果遇到對治,定業也是可以改變的。定業和不定業之間的差別是什么呢?所謂的定業是指,在造業的過程中,自己故意造的這種業,無意中所造的業稱為不定業。也就是說,如果故意造這個業,不管是造善業還是惡業,一定會有它的果報成熟在自相續中。比如,若故意殺生、犯戒、或者是毀壞三寶等造五無間罪,那么這個業決定是定業,而且,如果沒有對治,來世時,你一定會感受這些果報。但如果我們遇到菩提心,如果我們的相續中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不會墮入惡趣。
        此處,并不是我們昨天《中觀莊嚴論》里面所講,“當佛的智慧產生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排除”這樣的方式來斷除罪業的(佛智無余斷除二障的方式和菩提心斷除罪業的方式是有差異的)。此處是說,菩提心能將趨入惡趣的業全部斷除,因為相續中有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也經常強調這一點,有一次學院舉行大辯論的時候,上師如意寶就講了一些要點,其中一個要點就是說,如果相續中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當時所有的法師都以各種尖銳的理證對此予以駁斥,法王就舉出了很多顯宗、密宗論典中的教證理證來說明這一點。
        所以,在臨死的時候,如果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沒有毀壞,那就絕對不會墮入惡趣。而且《華嚴經》中也有比較明顯的比喻,經中說:如果有了明燈,千年的黑暗也會在一剎那間被全部驅除。有明燈的時候,你就不能說因為這個黑暗已經一千年了,它太長時間了,所以它不能被去掉。沒有這種說法的。又比如:龍王的頭頂上如果有如意寶,依*如意寶就能遣除所有的違緣、障礙和一些危害。同樣的道理,任何一個人的相續中如果有菩提心這個明燈和如意寶,那他所有的罪障,尤其是墮入惡趣的所有罪障都會被全部斷除。
        由此,我們應該知道,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而且他的力量也相當強。印度的《入菩薩行論大疏》 里面是這樣講的:一剎那間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此,不管你的罪業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會像在大海里面放一點鹽一樣,鹽味會被大海水全部隱沒。同樣,我以前所造的殺生、偷盜等罪業,依*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力量可被全部摧毀。
        去年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我記得里面也引用了《涅槃經》的一個教證,說“修菩提心一剎那的功德,連佛陀的智慧也無法衡量”。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早上修半個小時,可能沒有什么吧”,不能這么想。因為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訴我們的,這一點,《涅槃經》里面也講得非常清楚。你們看一下《大圓滿心性休息》,在講愿菩提心的功德時,就有這樣的內容。
        因為菩提心一剎那間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相續中如果有了這樣的菩提心,那再大的罪業、再大的違緣也能被摧毀。因此,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在有生之年,或者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可能都造了很多想得起、想不起的惡業,有些人可能殺生、有些人向別人發脾氣造口業、有些人心里生嗔恨心、貪心等,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我們這次通過學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就知道自相續中的這些罪業該壓制的已經得到壓制,該摧毀的已經被摧毀了。
        平時,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不要說造其它的罪業,光在吃飯的問題上,可能也吃了很多動物的肉,有些人還專門點一些活的動物來吃。這樣的話,如果你在人間活了二十歲,那你在這二十年中吃了多少生命?如果我們現在沒有以菩提心好好地懺悔,來世的時候,你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一條命一條命地賠償呢?這種一個一個用生命的賠償并不是一般的賠償,如果是能用財產來賠償的話,那我可以把所有的家產全部賠給它們,但這必須是用我們自己的生命來賠償別人的生命,這確實是非??膳碌摹?BR>按理來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眾生都有自己的生存權,但我們人類非??膳隆⒎浅埲桃靶U,為了自己瞬間的食欲,就殺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沒有好好地以此來懺悔、回向,那自己以后有沒有解脫的機會?這恐怕是很難說的。
        下面我們繼續看論中,《華嚴經》中云:“能焚諸惡行如末劫火?!蹦憧捶鸾浿兄v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樣,它能焚燒一切罪業,這些都是佛經的金剛語,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
        為什么無著菩薩在每一個頌詞中基本都引用一個佛經的教證,而不是引用藏傳佛教或是其他哪個教派的大德之言呢?對很多學習的佛友來講,我覺得這非常好,尤其是這次聽《入菩薩行論》的很多佛學院的道友、很多研究所的道友,有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學藏傳佛教的,如果無著菩薩所引用的這些教證基本上都是藏傳佛教的教典,你們可能會起分別念,認為這是藏傳佛教,所以我不學,但如果是印度佛教,我就學,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家鄉就是印度,所以我對印度佛教有一定的信心,可能也有人會存有這種想法。本來我們平時很多人就有各種各樣的性格,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但不管怎樣,只要你相續中有了菩提心,我覺得來自藏傳佛教也好,來自印度佛教或是漢傳佛教也好,這都不重要。
        最重要、最關鍵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很多人以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菩提心,有些人認為參禪就是菩提心,也有些人認為念佛就是菩提心,還有些人認為做一些好人好事就是菩提心,實際上這些究竟是不是菩提心呢?什么叫做真正的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還不太明白這個概念。因此,通過這次學習,我們要明白真正的菩提心是什么,與菩提心相似的一些善妙功德是什么樣的?這一點必須要懂,這才是最關鍵的。
        現在大城市里面的人對學佛也非常熱心、非常急切,每次到一些城市時,就知道又有非常多有一定學問的年輕人、有一定知識的人正迫切地想學佛,但在一些真正的佛學道理上,他們連最簡單的一些問題也回答不上,而且他們自己也沒有對這方面更深入地探討。這也情有可原,因為他們沒有受過特別系統的佛教教育,因此不可能人人都能了解,就像世間的任何一個學問,如果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想要真正通達它的道理也會有一定困難。所以我想,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的佛友,除了學院在座的道友外,外面的人應該很高興才對,為什么呢?因為求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但現在依*一些科學技術的方便方法,就能讓很多人不需到別的地方去苦行,到藏地受一些痛苦,比如高山反應、到了后還要自己去找住處、找吃、找穿的等等,而且能度過這種修法的苦行也并不那么很容易。但現在很多人都可以坐在家里,輕而易舉、隨隨便便地聽聞如此殊勝的大乘佛法,也同樣能獲得傳承。我想,如果真正是學習佛法的話,對很多人來講,這真是最容易、最好不過的一件事情了。
        平時我們去到外面城市里時,一些出家人、居士們對學佛都很有信心,但僅憑我們一面之交的溝通就想明白佛法的道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我們今天在某個城市見見面,我隨隨便便給他講兩句,這能不能幫助他通達佛法的道理呢?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想,對這次的這種學習機會,大家應該保持一顆難得的珍惜之心,如果這樣的話,你是會學習成功的;如果沒有這樣,反而覺得這是無所謂的,就像世間的一些流行歌曲一樣是哪里都聽得到的,假如是這樣隨隨便便的心態,那我覺得對這種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沒什么價值了。
        對這個問題,我也是反反復復地思考過,這次特別公開的傳法對大家究竟有利還是無利?但后來想,不管怎樣,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佛友無法到藏地、或到一些佛學院去讀書,這樣的機會對他們而言,在即生中恐怕不一定是現實的。因此,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能讓大家明白佛教教義。如果能讓各位佛友明白,那這也就是我講經說法的目的,對你們每一個人來講,也就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成為真正了達佛理、是有意義的佛教徒了。所以,我今天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個道理,尤其是能通達《入菩薩行論》的所有頌詞和講義內容,都能認認真真地學習這部論典。
        現在回到論中,善天尊者說:“一剎那之大安忍不緣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燒(罪業)?!币驗橐粍x那的安忍不緣所取,這一點我們可以解釋為勝義菩提心,或者解釋為世俗菩提心,因為一剎那間在自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就沒有自私自利的心了,應該說這是一種大安忍,是不緣所取、不緣自私自利這種所取的一種大安忍,這樣的菩提心能焚毀所有的罪業。
        其實,這種講法與前面所說的道理并不重復,前面是指壓制罪業,這里是說從根本上摧毀。  上文我們用了護送者的比喻來說明菩提心能摧毀罪業,此處用的是末劫火的比喻,這兩種比喻實際并不相違,上文的比喻是從壓制罪業的角度,講的是菩提心能壓制罪業,包括五無間罪。當然,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跟其他論師的解釋方法有點不相同,他認為前文說的是壓制罪業,并不能根除,而這里是指能完全根除、摧毀罪業,是定業和不定業方面的差別,華智仁波切也這樣認為。比如說我們所講的這個罪業,一般來講,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會墮落的,即使墮落,也會像是籃球彈跳般很快就會往生到清凈剎土,但有些論師(比如善天論師)認為:如果相續中有了菩提心但后來又失毀的話,相續中的這些罪業也會成熟,可能會墮落,但墮落以后很快就會解脫,因此,從自相續中菩提心失毀的角度來講,是以上文護送者的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這種功德;從自相續中菩提心沒有失毀的角度來講,是說菩提心能從根本上斷除一切罪業,將轉生于惡趣的罪業從根本上予以斷除。
        無著菩薩的解釋和善天論師的這種解釋方式有點不同。無著菩薩解釋的時候,雖然上文和此處都提到了五無間罪,但上文是以菩提心能壓制五無間罪,此處是能根除五無間罪。為什么有這個不同呢?因為后面對治的力量很強,以無著菩薩的觀點,如果對治的力量特別強,則五無間罪也是可以被根除的,如果你菩提心對治的力量不是很強,也就是自己生起利他的心不是很強,那么就是上文所講的,以這個菩提心也能壓制罪業。
        如果有人問:那么,一顆菩提心具備這二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因為一個是講菩提心有壓制罪業的功德,一個是講菩提心有根除罪業的功德,如果一個菩提心起兩種這樣的功德,這難道不相違嗎?
        論中說:并不矛盾,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會越來越超勝,是從循序漸進而獲得來講的。這根本不會有矛盾,比如說,我相續中的菩提心并不特別強盛的時候,菩提心對我相續中的五無間罪等罪業只能起壓制的作用,只能暫時讓它不成熟,如果一旦業報成熟而轉生到惡趣,我也能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解脫,這是菩提心不太強盛時所起的作用;而如果我相續中菩提心的力量相當強的話,則即使我造了五無間罪,也是從根本上予以斷除。所以,一個菩提心有兩種作用,就比如火一樣,火能壓制水,或者是讓水完全干涸,也有兩種作用。
        下面講第六個方面的問題: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智者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此處,并沒有詳細講述菩提心的無量無邊功德)。智者彌勒菩薩已完全證悟一切萬法的本體—空性,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補處,在因地時,他的名字就叫慈氏,也叫做彌勒,獲得佛果時,他也叫做慈氏佛陀。當時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菩提心和利益無量無邊,這在《華嚴經》中有詳細的記載。
         論中說:此外,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有記載菩提心的功德,當然,按漢傳佛教的一些《華嚴經》,有《四十華嚴經》、《六十華嚴經》,還有《八十華嚴經》等幾種不同的版本。這里,按照藏傳佛教的《華嚴經》,經中講了一百三十個菩提心的功德,那么這個功德的來源是什么呢?很多公案中的講法都有點不相同,但基本都可以佛經中的所述來理解。
        《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堅財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后,為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當時文殊菩薩在一個叫樂源城的地方時,商主堅財的兒子善財童子,還有其他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發心后,按照文殊菩薩的授記,要求善財童子到南方去繼續尋覓善知識以獲得所有的菩薩學處。善財童子就一直往南方去,在去的過程中,按照漢傳佛教有些《華嚴經》的觀點來講,是五十三參善知識;按藏傳佛教有些《華嚴經》中所講,是依止了一百一十個善知識;還有印度布博論師的一些教言中講,是依止了一千一百個善知識等,有不同的說法。但不管依止了多少善知識,善財童子為了尋求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
         爾時至尊彌勒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具藏樓閣之一方為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在南方一個海濱城市由毗盧遮那佛所嚴飾的宮殿外面,當時至尊彌勒菩薩正為以梵天帝釋天為主的無數眷屬宣講佛法,并且看見善財童子從很遠的地方而來。也有這樣的說法,就是當善財童子來的時候,彌勒菩薩進到宮殿里面對梵天他們宣說佛法。按漢傳佛教的《華嚴經》來講,從六十三卷一直到八十卷之間,講述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公案比較多,你們可以自己翻閱。這里是說,當時彌勒菩薩正在講經說法時,善財童子來了。
        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善財童子從很遠的地方看見彌勒菩薩時(有些論典里面說,是在五百由旬遠的地方),急忙向彌勒菩薩頂禮。彌勒菩薩在宮殿中以右手指著善財童子,在眾多眷屬前贊嘆善財童子依止各種善知識的求法精神,然后宣說了這個偈頌。
        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贊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凈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彌勒菩薩說:這是堅財的兒子,名字叫善財童子,他意樂清凈,為了希求菩提而來到了我面前。
        隨之對善財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苦行之時疲倦否?’彌勒菩薩說:善財童子依止了這么多的善知識后,來到我彌勒面前,實際上就是要見我的壇城。意思是說,當時依*彌勒菩薩的加持,看了彌勒菩薩的壇城以后,在善財童子面前,如魔術般地顯現了彌勒菩薩從因地到十地之間所有發心的狀況,善財童子當時也真正發起了菩提心。因為他依止了那么多的善知識,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有些善知識已給他傳講了圓滿勝義菩提心的一些學處,有些善知識也講了世俗菩提心的部分學處(當然并沒有講很完整的學處),所以,每一位善知識都給他講了一部分教言。(按漢傳佛教《華嚴經》中的記載,有些善知識形象也不是很如法的)
        善財童子恭敬請問:‘圣者,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時,不知該如何勵力學修菩薩學處,請您明示。’善財童子在彌勒菩薩面前說 :我現在真正已經發起了菩提心,但文殊菩薩讓我到處去尋找善知識,我已經依止了五十多位善知識,但現在還一點都不知道到底該怎么修(有些人現在修菩提心時,也是說“我該怎么修啊,我分別念好多啊”),請彌勒菩薩您明白指示。
        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為善知識所攝受。何以故?’彌勒菩薩說:你已經被這么多善知識攝受,已堪為法器,我可以為你宣講菩提心的功德了。此處,彌勒菩薩以比喻的方式宣講了菩提心的一些功德,(有些《華嚴經》的論典里面講了二百三十個菩提心的功德,也有些講了一百三十個功德,一般有這兩種說法。)他說:
        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開花結果,菩提心就如種子一樣,是所有佛法的根本。
        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菩提心就像良田一樣,能令所有眾生善法增上。
        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菩提心就像大地一樣,依*菩提心才可以生存,如果沒有利他的心,連生存的機會都會沒有。
        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其中有詳細敘述.
        藏傳佛教中,在《大藏經》中學習或研究《華嚴經》的高僧大德比較多,尤其是漢傳佛教,自古以來,尤其是華嚴宗的有些大德,他對《華嚴經》的研究也特別多。比如唐朝時候的清涼國師,從他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一輩子都在研究《華嚴經》,一生中給別人講了五十多遍,每一年基本上都會講一遍。對我們來講,讓我們念一遍可能也相當困難,但他老人家非常精進,每一天講經都要講八個小時,我們這里有些道友連聽一個小時也要馬上看表,看是不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已經過了,外面有些居士光是看VCD或聽MP3,只要過了半個小時以上,就覺得聽法的時間太長,實際上這個時間并不長,如果你是清涼國師的弟子,得八個小時坐在那里聽他老人家講《華嚴經》?。ó敃r清涼國師已經成了七個皇帝的國師,后來他活到一百零一歲。而且當時唐朝的皇帝們也非常信仰佛教,這一點從清涼國師的事跡中也看得出來。)
        所以,我們修學的時候,大家稍微累一點,聽經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或者是在聞法修持這方面下一點功夫,就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很不得了。真正和以前的高僧大德們相比,我們現在的學習確實是非常可憐的少。以前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修學,僅是四分律,在他自己和其他的上師前都聽了二十次,最后他也開創了一些律儀方面的宗派。我原來也講過,頂果欽哲仁波切一生中聽了七百多函傳承。和這些大德們相比,我們學員中有些居士或佛教徒,你們聽了多少本法呢?自己認為“我已經皈依了,我已經學習佛法了”,但你學了多少本法?有沒有二十本?如果你連二十本佛經都沒有看過,那可以說是孤陋寡聞。也許聽到這個話你不高興,但不高興也沒辦法,因為事實的確就是這樣的。
        以前的高僧大德們都把修法而不是世間法放在首位,他們覺得世間法不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最主要的是獲得菩提心,是要學習佛法,覺得這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標。但現在世間的很多人一說到學習佛法,都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相反整天都是在沒完沒了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上下功夫,腦袋里裝的全都是滿滿的世間法,真正留給佛法的空間相當少。這樣一來,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就被一些沒有用的世間瑣事給占完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不管研究《華嚴經》還是其他的佛經論典,我覺得這都非常有必要。以前憨山大師也說過:不讀《華嚴經》不識佛家富。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沒有讀《華嚴經》的話,就不成為真正佛教的富翁。佛經中,尤其是《華嚴經》中對現代的一些知識,比如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特別細致。以前北京郵電學院的教授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一個物理方面的科學家)就一直宣講《華嚴經》中華嚴的十種神玄,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們現在很多的世間法要跟佛法相結合的話,應該需要懂得佛經中像《華嚴經》所宣說的一些不可思議的奧義,如果你能通達的話,會對現在所謂的一些奧秘有所認識。因此,現在有些科學家也在世間中弘揚《華嚴經》精神。以前愛因斯坦不是也說過嗎,他說,人們現在認為的所謂的空間、時間、還有一些物質等全部都是一種錯覺。他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舊有的一些科學家的觀念,完全被新的科學家的理論所推翻時,他所運用的理論學說實際上能與佛教的精神不謀而合,兩種理論沒有任何相違,完全是圓融一味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當時在美國玉佛寺的一個典禮上也說:我是信仰佛教的一位科學家,我認為,佛教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奧義,而且佛教對我們的生活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兩千多年以來,佛教的傳入,對整個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振寧教授后來還講了一些關于蘇東坡怎樣學佛的故事,佛教的真理跟現代科學有哪些方面、是怎樣吻合的道理,現代科學有些方面的發展根本跟不上佛教真理等等內容。 
        但也有些人認為自己好像學過一些世間理論,讀過博士、讀過世間的一些大學等等,就在自相續中生起了傲慢。其實,如果存有傲慢,這說明你對這些知識理論等還只是一知半解而已,真正的科學家、真正一些懂道理的人,他們都不把佛教看作迷信,或是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佛學,他們是沒有這樣態度的。而對佛教并不理解的這些人,可以說他們只是對佛教的外層有所接觸,并沒有真正研究過佛教中甚深的道理,因此,這些人會認為所謂的佛教好像是一種教條主義,或者認為佛教對生活好像沒有什么幫助,那些學佛的人只不過是在世間中走投無路了,最后實在沒辦法,才把佛教當做一種精神安慰。若持有這種看法,實際上說明這些人并不了解佛教。
        如果你真正深入佛教,那么佛教的慈悲觀、佛教的緣起觀、佛教的輪回觀等理論,你一一進行觀察的話,不要說能推翻所有的佛教理論,連佛教中一個前世今生的觀點,恐怕絞盡腦汁哪怕研究一百年,我覺得你也是沒有能力去推翻的。所以,在這些問題上,作為佛教徒不應該僅是口頭上能說得來,最好在自己心里面要有很堅定的正見,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方便的時候,尤其是《華嚴經》,是應該學習的一部論典,這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利益。
        下面我們繼續講論,現在講菩提心的特殊功德,其中分三:分類、本體之差別和功德之差別。首先我們講菩提心的分類:
        菩提心的分類相當多,比如《涅槃經》中講:菩提心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華嚴經》中講,菩提心分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現觀莊嚴論》也以比喻如大地、如火、如月亮、如水等二十二種比喻講過菩提心的分類;《經觀莊嚴論》中也講了四種分類,比如勝解信發心、清凈意樂發心、異熟發心和斷障發心等菩提心的分類。
        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這兩種發心實際上是依*相續而產生的,因此這兩種分類是從相續產生的角度來講的。我們的相續中先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后再生起勝義菩提心。什么叫做勝義菩提心呢?對已經獲得了一地菩薩以上的境界時所生的菩提心,我們稱之為勝義菩提心。什么叫做世俗菩提心呢?經典所講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可以在世俗人的心相續中產生。
        今天我們在這里所講的菩提心的分類,是指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分類,這種分類實際上是從本體方面來分的。有時候菩提心的類別是以比喻方面來分的,有時候是以產生相續的角度來分的,還有就是如本文一樣,是從本體方面來分的。那么,本體方面是怎樣來分的呢?頌詞中說: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頌詞的意思是:如果歸納起來,所有的菩提心分為兩種,一個是愿求菩提心,一個是趣行菩提心,也就是行菩提心。
        論中說:我們一定要明確,歸納起來,菩提心有兩種,也就是愿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說:“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愿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BR>無著菩薩在本論中,所引用的幾乎全是像《華嚴經》這樣大家都認可的佛經教證,不然的話,有些人可能認為這部論有什么樣的宗派偏見。如果是引用大家都認可的像《華嚴經》這樣的佛經教證,那不管是什么樣宗派都會承認這個內容的。
        《華嚴經》中的教證說,不管是什么眾生,如果發了“我要度化一切眾生”的心,這樣的心就叫做愿菩提心(但這樣發愿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很多,應該說是寥若晨星)。與這個愿結合起來,“我要為了一切眾生而獲得無上圓滿的正覺”,并且在實際行動中精進修持,這就叫做行菩提心(當然,有行菩提心的人則更少之又少了)。這是按照《華嚴經》的觀點而分的。
        整個世界現在學佛的人有多少呢?在中國,據很多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學佛的有一億多人。假設是一億多人的話,我們可以算一算,這其中能真正發起愿菩提心的人大概有多少?平時,在外面的一些大寺院里面,每逢觀音菩薩的誕生日、或者是釋迦牟尼佛轉法輪日的時候,每一個道場中有多少人?而在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為了自己的家庭幸福、獲得健康等而發愿,真正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菩提心的有多少人?
        所以,《華嚴經》中說得一點都不錯,在所有修行人中,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是很少的。因此,這次修學《入菩薩行論》,在修行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發起菩提心。發心的概念或是定義,就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發心就是指為利他而求正等菩提。求正等菩提的發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為了利益他眾而求正等覺圓滿佛果。這種發心是所有修行人都不能放棄的。
        就像我剛才所講那樣,現在很多人都學佛,講菩提心利益的人也有一些,但真正的菩提心呢?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講到。我也聽了很多法師傳法的光盤、看了很多法師寫的書、也聽過很多居士說的話,很多人口頭上也在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但真正什么叫做菩提心,真正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這一點到底懂了沒有?大家應該詳詳細細地觀察一下。
        真正的菩提心并不是我今天捐贈了多少,我在這里辦了一個希望學校、在這里搞了一些扶貧項目等,這些都只是一種利他的行為,真正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我們以佛法來饒益眾生,在饒益過程中要讓這些眾生一定獲得佛果,在心里面這樣發愿,同時也以這個目的來做事情,這才叫真正大乘菩提心的行為。所以,我們不能混淆慈悲心和菩提心這二者。
        今天就講到這里,請大家回向功德…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愿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上一篇:《入菩薩行論釋·善說?!返谑恢v
        下一篇:《入菩薩行論釋·善說?!返诰胖v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污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外国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亚洲精品456| 欧美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斤|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真实乱对白| 青草视频入口在线观看| 日本电影免费久久精品| 国产三级国产经典国产av|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美女把屁股扒开让男人桶视频| 最近高清中文字幕在线国语5| 天天干天天草天天|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91酒店疯狂输出女神范范| 欧美性猛交xx免费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2021成人国产精品| 有没有毛片网站|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观看| 男人添女人下部全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韩国福利影视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片| 免费的看黄网站| 84pao强力打造|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aaa女人十八毛片| linmm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在厨房里挺进美妇雪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