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出家修行者的根本動機。對自己而言,從無量劫以來,沉淪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造業(yè)無量,受業(yè)力而流轉(zhuǎn),因業(yè)受報,因報得苦,甚難自拔;今生此世有緣能得聞如來正法,出家(梵語pravrajya)學道,應把握難得的人身,為證悟無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義。 我們有生死輪回,有無量苦痛,沉迷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樂,造業(yè)受苦,浪跡天涯,輪回六道;那么,一切眾生也是如此,更無例外,別無特權(quán)可免,同樣受業(yè)力支配,造無量業(yè),受無量苦,六道輪回往還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發(fā)起大慈悲心,下化眾生之愿。 四十二章經(jīng)云:“辭親出家(梵語pravrajya),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nèi)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jié)業(yè),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梵語marga)。”出家學道若依此而進修,必得道果,去佛不遠。 曾經(jīng)有一位仁者問我:“師父啊!你為什么要出家呢?” 我說:“我為什么要出家,這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所謂牽一發(fā)動全身,總說一句話: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生死輪回;為求解脫生死,為求明心見性,為證悟無上菩提而出家。” 他說:“人生本來就是苦嘛!既然來到人間,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對呀!太消極了吧!” 我說:“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覺得有苦,因為有佛法的滋潤,有佛法的啟發(fā),佛法要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樂呀!” 他說:“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樂呢?” 我說:“出家學道是為了什么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請您冷靜聽我說幾句話,好嗎?” 他很高興的連連點頭說:“太好啦!今天有福報,聆聽師父的開示,請師父慈悲!” 我說:“出家學佛者,每當逆境或順境臨逼之際,皆能以智慧觀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動,每當苦的果報來臨,就以大智慧劍透視苦,了解苦,明白苦的來龍去脈,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淵根源處,連根帶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趕盡殺絕,不留禍根。苦(梵語duhkha)的本質(zhì)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沒有實體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徹底的解決苦的果報,以達到知苦離苦,離苦而得樂,我佛門就是要我們透視苦的真相。因此,離苦得樂,破迷啟悟,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才是上上策之計,為諸佛菩薩所贊嘆,天龍八部所拱手嘉許。出家者若明知是苦,不想了解苦,不欲透視苦,而浸在苦的深淵中,寧受苦的浸蝕,自受甘愿,盲目的受苦,這是無意義的苦,是無法解決苦的,是治標不治本的苦,苦亦然存在的,所以說:沒有學佛的人,所受的苦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有目的的,是治標的,是未根本解決問題的,是沒有透視因緣果報的。因此說,是不究竟、是不了義、是值得憐愍!為智者所同情!” 他說:“師父啊!根據(jù)您這么說,苦是果報,有前因后果的,當苦來臨之時,心里應如何接受這苦呢?” 我說:“出家能正見苦是果報,把它當做還債想,隨緣消舊業(yè)想,諸法本空想,心里這么一轉(zhuǎn)變,就輕松舒服多了。這話如何說呢?我們要明白,自己有欠別人的債,當然要還別人的債,何必當初呢!當初沒有造惡因,今日那來的果報!所以要心甘情愿接受苦的果報,不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說別人對不起你,國家社會對不起你,別人無理倒我的公司或會錢……等等。出家者如果能透視因緣果報的真相,在苦中是不苦的,我們會心甘情愿的,因為因果是平等的,是世間的真相,會修行的人在一念間,不會修行的人在一生,甚至未來際還是迷妄無知,你說是嗎?” 這位仁者說:“聽了師父這一席佛法,如飲甘露,內(nèi)心清涼無比,對因果的正見,弟子已豁然貫通,心里開朗達意,已經(jīng)有了方向,有了主人,有了標準,將后的日子我如何過,弟子已明白了!原來因果是平等的,乃是世間的真相,法爾如是,感謝師父慈悲的開示!”此仁者法喜充滿,頂禮而退。 一般社會人士,對出家人發(fā)心出家,由于自己不明白佛法實質(zhì)義理,因此有形無形的隔膜與代溝,就易激起批判的浪潮,歷代不是有很多名人,只憑著他狹義的思想見解,對佛法一竅不通,沒有正見佛法,沒有研究過,佛法講些什么道理,一概無知,因此,對佛教(梵語Buddha-sasana)妄加評論,甚至歪曲事實而武斷,對佛教不滿,此流之輩,自己斷了自己的善根,同時也影響別人無法來學佛,遮蔽了別人的善根,斷絕了別人的善根,這種過失是很嚴重的,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正是此意。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覺悟之法,出家行道能自度度人,能令眾生得覺悟,由迷妄中導入覺悟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煩惱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由輪回(梵語samsara)的此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達究竟大樂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愚癡(梵語moha)的此岸到達智慧的彼岸,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此岸到達佛的彼岸。從此岸到彼岸之間的過程,都須要佛法以度之,佛法是令眾生得覺悟之法,佛法如無形的舟筏,能令眾生由生死痛苦輪回的此岸度過解脫光明涅槃的彼岸。 出家修道,就是依此佛法而證悟;以佛心為己心,以諸佛的大悲愿為己愿。出家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喜舍之心,因而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楞嚴經(jīng)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梵語nirva)。”這就是佛的大悲愿所流露,世間上若有一位眾生尚未成佛的話,那么,佛還是不入大涅槃,亦然留于世間普度這位眾生,直到眾生成佛為止。出家行道應該履行如佛一般的大悲愿,由此可見,佛的大悲愿力,實在不可思議,佛之所以為佛,眾生無盡、佛度化眾生的大悲愿也是無盡、若欲贊嘆佛之功德,廣說不能盡。 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贊佛功德云:“剎塵心念可數(shù)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佛(梵語Buddha)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乃由無量劫修來的果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就的,佛也由凡夫地按部就班,步步上升,經(jīng)過累生累劫修行的累積,因而圓滿佛道,成就了佛應有的圓滿果位。 出家的動機,就是學佛的行為表現(xiàn),佛陀教導我們?nèi)绾伟l(fā)愿,我們就老老實實的跟佛發(fā)愿;佛陀教導我們?nèi)绾螖酂溃覀兙腿绶〝酂溃环鹜咏虒覀內(nèi)绾味缺娚覀兙腿绶ǖ亩缺娚环鹜咏虒覀內(nèi)绾螌W一切佛法,我們就如法學一切佛法;出家修行者,能夠?qū)W⒁恍模惺加薪K,腳踏實地,遵循佛的修持法門,終了必得菩提道果。 佛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而證得無上佛道,佛從凡夫發(fā)心學佛到成佛的動機,都是出家修行者所應該發(fā)的動機,順此圣道而行,因地正,果地亦正,是名正見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