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除夙罪報。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shù)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yè)。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眾生罪障。皆由身口意所造。意三。貪嗔癡。為業(yè)之根本。曰重罪。身三口四。為業(yè)之枝末。故曰輕罪。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華梵并舉曰懺悔。人之犯過而懺悔者。如身染垢穢。以水洗之則凈。若其不洗。則永為垢穢矣。懺悔之法有二。一事懺。二理懺。事懺者。或?qū)Ρ姲l(fā)露。自改前非。更不復(fù)作。或?qū)Ψ鸲Y拜。求乞懺悔。以見瑞像為期。理懺者。獨坐觀心。心空罪亦空。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忘。心忘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持此心咒。不異觀心。真心與罪障相對治。如沸湯對治霜雪。故速能滅除也。障消故。無生之真性現(xiàn)前。如開門見山。故悟無生忍。忍謂忍可之義也。悟無生忍。當(dāng)在干慧之地。非八地菩薩。以悟與證不同故。
七能滿眾愿。
復(fù)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fù)如是。命終之后。隨愿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何況雜形。
女人。謂本具法身。男女。謂權(quán)實二智。謂法身未生權(quán)實二智。如女子未生男女也。男事于外。故如權(quán)智。女主于內(nèi)。故如實智。繩祖宗。光門第。皆賴于后人。是故無后者。必求其孕。孕者。人之處胎時之謂也。好生惡死。人之常情也。命之短者。故求其長。如是求者。若以至誠之心持誦此咒。皆得果遂。所謂人之智愚貴*。雖由宿業(yè)所感。然必遇助緣方遂其生。善則招善。惡則招惡。所謂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如有善緣。方招善因。緣謂母也。因謂自性也。母以至誠心持佛心咒。則心可謂最善矣。以此最善之緣。必招最善人之來生。故曰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女也。世間亦有胎教之說。若胎已成而后教之。若惡性來生。雖教亦不成。不若未胎以前。自善其身心。是為根本教育。無有不成善人矣。況持佛心咒者乎。求長命得長命者。人之壽命本長。皆為自作不良。而夭傷身命。若至心持咒。遠(yuǎn)離惡作。清其心。寡其欲。自無夭折之理。凡信因果者。自知今生之種種不如意。皆是宿業(yè)之果報。不可逃避。故不求免苦。但求其受苦之時間縮短。以速圓滿。早遂安樂。乃至身命色力。亦復(fù)求其早得圓滿。舍此五濁惡世。得生清凈國土。以咒力故。如其所求。命終之后。而又能隨其自愿。欲往生何佛國土者。即得隨愿往生。所生之地。皆中部之處。富貴之家。決定不生邊僻之地。下*之家。至于地獄餓鬼畜生。雜形異類。自必不生其中矣。
八能護國土。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fù)刀兵。賊難斗諍。兼余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阇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yǎng)。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zāi)厄。悉皆消滅。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fēng)雨順時。五谷豐殷。兆庶安樂。亦復(fù)能鎮(zhèn)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zāi)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阿難。是娑婆世界。有八萬四千災(zāi)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fù)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xiàn)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zāi)異。有此咒地。悉皆消滅。十二由旬。成結(jié)界地。諸惡災(zāi)祥。永不能入。
此科總名。能護國土。兼天地人而言也。國土是州縣之總稱。州縣是國土之分治。市聚村落。又為州縣管轄之地也。饑荒者。五谷不熟。衣食無資。即饑饉災(zāi)也。疫癘者。冷熱不均。四大失調(diào)。即疾疫災(zāi)也。刀兵者。外邦侵犯。國界不寧。賊難者。世欲亂時。萑苻滋擾。斗諍者。劫火洞然。是非紛起。皆刀兵災(zāi)也。兼余一切厄難者。如風(fēng)雨失時。飛蝗傷禾。旱澇成災(zāi)。及水火風(fēng)災(zāi)等難也。若于此災(zāi)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并諸支提。即寺廟等。或脫阇上。即經(jīng)幢咒幢等。于此諸處。各安神咒者。欲令此地所有人民。皆得至心奉迎禮拜。恭敬供養(yǎng)也。復(fù)令人民各各身上。佩帶此咒。或各各安所居宅中。總要在在處處。皆有此咒。人民時時于此咒相近。則一切災(zāi)厄。悉皆消滅矣。一切災(zāi)難。皆眾生惡業(yè)所致。心向咒故。惡業(yè)不生。故災(zāi)難滅也。今人逢遇災(zāi)難。以少數(shù)人持此咒。而作惡者。仍然作惡。希圖消災(zāi)。如以杯水而救車薪。故不靈也。在在處處者。無論何國。凡有眾生所在之處。皆宜有此咒。然國土眾生。亦當(dāng)隨順此咒。謂恭敬供養(yǎng)。方感天龍歡喜。若不生敬信。反輕*而污瀆者。且致天龍嗔怒。何歡喜之有乎。以天龍喜故。風(fēng)雨順時。謂宜風(fēng)則風(fēng)。宜雨則雨也。風(fēng)雨順故。五谷豐殷。謂稻麥豆菽黍等。豐盛殷厚。成實之多且繁也。五谷豐故。衣食有余。兆庶安樂也。十億為兆。民眾為庶。兆庶即百姓萬民也。能鎮(zhèn)者。謂能鎮(zhèn)壓惡星。不令變現(xiàn)怪異之象也。異其常象曰變。與眾不同曰怪。是以為之惡星。然星本不惡。由國中人民所作惡業(yè)。而感現(xiàn)惡相。惡相現(xiàn)。惡因已熟。故人民有不祥之果報也。以咒力故。改人民之惡念。惡業(yè)不作故。惡相不現(xiàn)。災(zāi)障不起。災(zāi)不起故。各終天年。故人無橫夭。死于非命曰橫。死于幼年曰夭。此皆惡氣為災(zāi)之故也。障不起故。所為如理。故杻械枷鎖。不著其身。人之日有所事。夜有所夢。以常無惡事故。常無惡夢也。晝不見惡事。則晝無不安。夜不有惡夢。則夜無不眠。故曰晝夜安眠。常無惡夢也。娑婆世界。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世界有八萬四千災(zāi)變惡星。災(zāi)變者。因惡星變而成災(zāi)也。星有吉兇。皆為人心善惡之所變。惡星。即兇星也。此但言消災(zāi)。故不言吉星也。二十八大惡星。該四方而言。佛經(jīng)世典。大同小異。大同者。名數(shù)無異。小異者。位置不同。東方七星。世典謂角亢氐房心尾箕。孔雀經(jīng)云。昴畢觜參井鬼柳。南方七星。世典謂井鬼柳星張翼軫。孔雀經(jīng)云。星張翼軫角亢氐。西方七星。世典謂奎婁胃昴畢觜參。孔雀經(jīng)云。房心尾箕斗牛女。北方七星。世典謂斗中女虛危室壁。孔雀經(jīng)云。虛危室壁奎婁胃。蓋星無定位。四時交錯。故說有異也。而為上首者。為八萬四千之頭首。統(tǒng)屬八萬四千。故名大惡星。復(fù)有八大惡星者。長水謂金。木。水。火。土。羅侯。計都。彗也。為其主者。此八。復(fù)為二十八大惡星之根本也。如眾生之煩惱。根本有八。謂貪。嗔。癡。慢。疑。身見。邪見。戒禁取。不言邊見。見取者。古云。身攝邊見。戒攝取也。如應(yīng)八大主星加隨煩惱二十。則應(yīng)二十八大上首星。更廣言之。則有八萬四千煩惱。上應(yīng)八萬四千災(zāi)變惡星。古云。上列天象。下應(yīng)人事是也。人心無定相。或善或惡。種種變態(tài)。倏忽萬端。故星亦作種種形。星象現(xiàn)時。業(yè)果已熟。故能生眾生種種災(zāi)異。如是人間之禍兇諸不吉祥事。非天之所與。乃人之自作。而自受也。有此咒地。則眾生改惡從善。故諸惡星。悉皆消滅也。十二由旬。成結(jié)界地者。言此咒之在處。非僅咒之所在地。不起惡星也。而咒之四方。皆以十二由旬為界址。界址之內(nèi)。諸神呵護。不容惡星侵犯也。以此乃曰諸惡災(zāi)祥。永不能入。大論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祥者預(yù)兆也。災(zāi)祥。即不吉祥。災(zāi)之預(yù)兆也。以上言咒之功能。雖然如是。當(dāng)知此咒。只能改良人心。免諸災(zāi)難。若倚仗咒力。任意妄為。謂咒能消。則誤之甚矣。若此咒。果為作惡之護身符。則說此咒者。亦罪甚矣。
三結(jié)功證信。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于未來世。保護初學(xué)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yè)陳債。來相惱害。汝及眾中。諸有學(xué)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凈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于未來世者。揀現(xiàn)在世。有佛保護。可無須咒也。保護初學(xué)。揀久學(xué)功深。自能遠(yuǎn)魔。亦可無須咒也。唯未來初學(xué)之人。必須仗此咒力。入三摩地。方可身心泰然。不為業(yè)障所逼惱。得大安隱。不為魔外所擾亂也。冤橫者。冤枉橫逆。宿世之災(zāi)殃也。舊業(yè)陳債者。前因之果報也。以咒力故。諸障消除。當(dāng)知舊業(yè)陳債以此咒力。只可解心業(yè)。不能解身業(yè)。縱然可解。不過一時。久必定還。不然。因果律失準(zhǔn)。如悟達(dá)國師。十世為高僧。以道力故。避免宿債。終當(dāng)受報。又古云。隨緣消舊業(yè)。更不招新殃。可知道明已后。非不還舊債也。或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如世尊成道已后。猶受報。不得謂佛無三昧加持力耶。是知咒力。三昧等力。能消心業(yè)。而身業(yè)縱免不過一時終當(dāng)酬報也。但明道后受報。與未明道時受報。大有分別。未明道者。若遇加害。身心慟苦。必起嗔恨。還成未來之報。如是展轉(zhuǎn)相因。無有已時。明道者。了知四大本空。永嘉云。縱遇鋒刀常淡淡。假饒毒藥也閑閑。報猶不報。無人我心。不起嗔恨。不成未來之因。一報而已。如是神咒。雖免一時之業(yè)障。實拔萬劫之苦本。謂此咒能破定業(yè)亦可。以上總結(jié)咒功。以下斷疑證信。云持誦之道。其義有四。一要筑壇如法。二要如律持戒。三要戒主清凈。四要于咒斷疑。于此四者。一一無犯。即于現(xiàn)前父母所生之身。心地開通。不待他世也。果如法而行。而心地不能開通者。則諸佛所說之法。便成妄語。此句反激。以絕其疑。言諸佛絕無妄語。持此咒者。定能心通。無須遲疑也。當(dāng)知咒憑信仰。不容理解。有一分信心。即有一分靈驗。有十分信心。即有十分靈驗。若狐疑而持咒者。則自壞靈驗。非咒不靈也。
三諸神發(fā)愿護持咒者。二。初諸神王愿護。二諸菩薩愿護。初五。初諸金剛神愿護。二諸天王愿護。三諸鬼王愿護。四諸空神愿護。五諸地神愿護。今初。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dāng)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金剛。蓋金剛藏王以下之金剛力士也。彼等有威德神力。志在護法。聞?wù)f神咒功深。心為聳動。先不讓人。故于一時同詣佛前。合掌頂禮。而發(fā)愿曰。審如佛說。咒益無窮。我當(dāng)成就如是利益。任何人不能破壞修此法者。故曰。我當(dāng)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二諸天王愿護。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xué)善人。我當(dāng)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梵王。色界天主也。天帝釋。忉利天主也。四天大王。欲界初天。四方天王也。彼等宿有護法之心。今聞此說故。亦至佛前發(fā)愿。而曰。果有如法修學(xué)。持誦此咒之善人者。我當(dāng)至其誠心保護。令其一生修持妥善。不為魔外所擾。而違本愿也。
三諸鬼王愿護。
復(fù)有無量藥*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于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愿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統(tǒng)制眾兵曰將。排布兵將曰帥。主持將帥曰王。分而言之。皆統(tǒng)率之義也。善性天成。見他人愿護此咒故。彼等亦發(fā)愿護持此發(fā)菩提心者。不許魔外有所妨礙。而令彼菩提心速得圓滿也。
四諸空神愿護。
復(fù)有無量日月天子。風(fēng)師。雨師。云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于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日月有照臨世界之德。如世間人王。受命于天。故曰天子。風(fēng)雨云雷。各以其法。下臨人間。善司其法。故名曰師。電伯者。伯長也。長于此法。亦師之義也。年歲者。值年之太歲也。巡官者。巡察人間善惡。四直功曹等也。星名甚多。不能一一舉示。故曰諸星。眷屬。即星之支派也。如是等眾。亦于會中。禮佛發(fā)愿。而曰我亦保護此修行人。建設(shè)道場時。令其安然。各事順適。不致有危險之現(xiàn)相。故得無所畏。
五諸地神愿護。
復(fù)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只。并風(fēng)神王。無色界天。于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依山而住。主持其山者。謂之山神。依海而住。主持其海者。謂之海神。家宅田園。城市曠野。一切諸土神。水行。謂龍魚等神。陸行。謂人畜草芥等神。空行。謂飛禽等神。如是等類。無量無邊。故總名曰萬物精只。練雜成純曰精。地上之神曰只。風(fēng)神王者。風(fēng)之主神也。無色界天。四空天眾也。愿護同上。或云。無色無形。憑何稽首。所謂無色者。了色是幻。即破色陰也。若謂無身。何表此天之眾耶。如鬼界。人雖不見其形。而彼自有身相。是故阿含經(jīng)云。舍利弗滅。無色天淚下如雨。可知非無身也。乃彼知身是空也。
二諸菩薩愿護。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yè)。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jīng)行。乃至散心游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dāng)隨從侍衛(wèi)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fā)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jǐn)_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金剛藏王。隨順此咒。依咒而住。護咒之主神也。常行利他。故名菩薩。亦至佛前。表述護咒之義曰。如我等輩。輩謂同類。言非一金剛王也。久遠(yuǎn)劫來。所修無漏功業(yè)。以功論位。應(yīng)當(dāng)久成菩提之果。而所以不取證涅槃。隨順生死流者。以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也。正修行。謂持戒誦咒。修圓通者。揀小乘偏修。及外道邪修也。修心求正定人。即正定未成。先誦神咒之人也。言持咒求正定者。方得如是護持。若持神咒。不求正定。而作種種不正之求者。不得如是護持也。求正定者。不但在道場中正修行時。有神侍衛(wèi)。及修行之余。經(jīng)行之處。亦有神侍衛(wèi)。乃至修行以外。散心游于城邑聚落之間。亦有王之徒眾。隨從侍衛(wèi)。總之求正定者。無一時無神侍衛(wèi)。非特邪鬼神等侵犯此人不得其便。縱令欲界頂天之魔王。色界頂天自在天之外道。求其一時侵?jǐn)_之方便。終不可得。至于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且不得近于善人。況云擾亂乎。除彼諸小鬼神。無侵犯之意。而有樂禪之心者。得近善人。世尊。如是惡魔。假使違我本愿。強欲侵犯擾亂是善人者。我則以金剛杵。殞碎其首。由上墜下曰殞。猶如微塵。言其碎之至也。恒令此修善者。所作如愿。猶非一時而已也。或曰。菩薩當(dāng)行慈悲。何亦有此惡行耶。當(dāng)知善者賞之。惡者罰之。是慈悲之道也。若惡者不懲。是縱其為惡。如是忍心害理。婦人之慈。非真慈也。若吾佛之無緣大慈。或慈或威。或折或攝逆行順行。非常人所能測也。從四卷中。至此。咸示入門方便。修行法則已覺。即諸菩薩萬行。第一科。決定心法。至此能修之心。與所修之法。二皆完備。如行路之人。資糧齊備。即待束裝首途矣。
三明首楞嚴(yán)名證果分。二初明漸次果。二明頓超果。初三。初覺路程次。二請給經(jīng)名。三疑問七趣。初三。初請問。二贊許。三開示。今初。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于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從我輩愚鈍。至獲大饒益。此自敘一向不務(wù)正業(yè)。空過光陰。今聞?wù)ā<庇M行。惟覺路中之程次。還未清晰。故復(fù)有下文之請問云。修佛三摩提。揀外道小乘之三摩提。未到涅槃以前。至何名為干慧之地。干慧之后。至何名為四十四心。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加行之后。至何漸次。得修行名目。四十四心。皆方便權(quán)行。不名正修。直至初地。始得修行名目。故古德謂此二句。前后錯簡。應(yīng)移于三摩提下。蓋未了修行之名義也。真修以后。詣何方所。名為入地中。地中者。第十地中。十地有三分。初分名十地。中分名等覺。后分名圓覺。十地之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不問圓覺者。圓覺即涅槃。路盡更無分歧。故無須問也。如是問已。作禮復(fù)位。眼目大開。曰瞪。瞪久發(fā)勞曰瞢。所謂目不轉(zhuǎn)瞬。一心瞻佛。以待開示。其渴仰之極。故有此愚誠之相也。
二贊許。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于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懸示。即預(yù)示。謂未曾修行。先明其路徑也。正修行路。揀二乘偏修行也。謂下文三漸次。及五十五位菩提路。皆成佛之正道也。刳心者。剔其虛妄。唯存一真。待受佛教也。
三開示。二。初總明修證大義。二別示生還細(xì)情。初二。初妄有生滅。二舍妄依真。今初。
佛言。阿難當(dāng)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
性。謂真如性海。萬法之本源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故曰妙。圓明者。圓滿光明。無處不照也。明為性之用。性為明之體。體即用。用即體。體外無用。用外無體。體用如如。不可思議。故曰妙性圓明。離諸名相。名者。相之名號也。相者。名之相形也。相常遷變。無有定所。即緣生諸法也。緣生之法。無有邊際。略則為二。即世界眾生。世界眾生。由因緣變化而生。故曰本來無有。本來是無。而妄以為有。故曰因妄有生。生即有也。有不常有。故曰因生有滅。滅即無也。無非真無。轉(zhuǎn)復(fù)有生。是為妄生妄滅。展轉(zhuǎn)相續(xù)。無有已時。眾生常在生死。而永迷妙性。生死不真。故須棄舍也。妙性靡妄。故須修證也。吾佛修證之說。其故如此。非若世間之法。不當(dāng)舍而舍。不當(dāng)取而取。成庸人自擾也。
二舍妄依真。
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zhuǎn)依號。
真妄無二體。由真性而起生滅相者。名之曰妄。滅生滅相而還真性者。名之曰真。生滅含二義。一色法生滅。二心法生滅。眾生以心色二種生滅為歸依。今舍生滅心法。而轉(zhuǎn)依于無上菩提。舍生滅色法。而轉(zhuǎn)依于大涅槃。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zhuǎn)依號。
二別示生還細(xì)情。二。初從真起妄明其來路。二斷妄證真就路還家。初二。初總標(biāo)顛倒。二別釋生路。今初。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wù)摺O犬?dāng)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如來大涅槃?wù)摺<淳烤共簧粶纭2粊聿蝗ブ匾病S痹劥说卣摺1匦拚嫒Φ亍U妗〕撕屯獾乐耙病H徽娑ā7怯行目勺龅健R耘e心動念。皆乖此定故。是以外道小乘。有心入定。有入有出。非真定也。然心非無因而動。欲心不動。而入真三摩地者。當(dāng)先識其心之動因。動因。即顛倒也。顛倒者。將自性顛而倒之。作世界眾生。迷己為物。將奴作郎。故曰顛倒。顛倒故動。是以顛倒為動之因也。若轉(zhuǎn)世界眾生。還歸自性。不顛不倒。顛倒不生。則無有動。是為真三摩地。今之修定者。不解方便。直欲壓制其心。要令不動。不知以心制心。愈制愈動也。猶如火車之駛行。不知者。以為車輪活動。欲止其行。即止其輪。饒你有力能止其輪。終不能停車。松則仍動故。智者欲止其輪。先尋動輪之機關(guān)。機關(guān)一閉。則輪之不止而自休歇矣。凡夫謂妄心能動。不知妄心之動。由于外境牽引。外境不空。妄心終不能歇。如發(fā)動機不停。車輪終不能止。若了外境空。妄心自歇。如發(fā)動機停。車輪自止故。或問。即將世界眾生。作自己觀。如何能令世界眾生不活動歟。假使轉(zhuǎn)歸自己后。仍然活動。云何成真定耶。答曰。眾生將自己作世界眾生。是不動而動也。諸佛將世界眾生轉(zhuǎn)歸自己。是動而不動也。何為動而不動。不動而動歟。如人靜坐不動。而觔轉(zhuǎn)脈搖。雖觔轉(zhuǎn)脈搖。而人自謂我不動。此即以身之總相觀。與別相觀之差別也。總觀即不動。別觀即動。以總觀別。即不動而動。以別觀總。即動而不動。凡夫分人分我。有外有內(nèi)。但觀別境。只有動而無靜。若對諸佛法身。自是不動而動矣。諸佛無人無我。無內(nèi)無外。但觀總境。則有靜而無動。若對凡夫萬法。自是動而不動矣。此事又非口說即已。必須終日以世界眾生作自心觀。久而觀成。親證法身。則動而不動之妙自得矣。
二別釋生路。三。初釋眾生顛倒。二釋世界顛倒。三釋生界變化。初二。初征問。二正釋。今初。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欲解眾生顛倒。先發(fā)問端。為解釋之因由。
二正釋。三。初起倒因緣。二展轉(zhuǎn)相生。三結(jié)成顛倒。今初。
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fā)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畢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真常不變曰性。了了常知曰明。由于性體上發(fā)生明心。蓋覆本明。性明之心圓成故。因明而發(fā)現(xiàn)性境。以有所見之性境發(fā)現(xiàn)故。能緣之妄見亦生。能所未分。畢竟是無。能所已分。畢竟是有。是為從畢竟無。成畢竟有。即由心而現(xiàn)境也。非境為境。名為妄想。妄想是世界眾生的本。此因明發(fā)性。即起信論之業(yè)相也。性妄見生。即起信論之轉(zhuǎn)相也。從畢竟無。成畢竟有。即起信論之現(xiàn)相也。亦即唯識宗。所謂從自證分。起見相二分也。此有。是二乘偏真涅槃。即帶質(zhì)境。非凡夫緣生之有之獨影境也。亦即依他起自性。從自性分別而起少分自性。不同遍計無自性也。亦即大種性。未具形相也。有。謂心也。所有。謂境也。此為現(xiàn)在世。追想“此有所有”之來因。則了無所得。故曰。“非因所因。”此為過去世。再思此有所有。將來歸于何地。亦無處所。故曰。“非住所住。”此為未來世。三世遷流。生住異滅。四相隨生。則世界眾生成矣。為來無所因。去無所住。故曰了無根本。即本此無住之“有。”建立諸眾生。本此無住之“所有。”建立世界。其世界眾生顛倒之因緣如此。此釋眾生而兼說世界者。以世界與眾生并起。非世界不顯眾生。故并言耳。
二展轉(zhuǎn)相生。三。初因迷起惑。二因惑造業(yè)。三因業(yè)受報。今初。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fù)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從圓明本體。別起一見。如捏目生華。障自本明。故曰迷。迷本圓明。而虛妄生。虛妄者。謂有法遷流不停也。生滅不停。無有定相。故曰。妄性無體。如石火電光。不同燈火有所寄托。故曰。非有所依。以知妄無體故。將欲復(fù)真。如久動必思靜。妄有不常。若任其消滅。不起復(fù)真之念。則自歸真際矣。所謂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此如水上之泡。勢力盡。自然歇滅。泡滅即歸真水故。即此妄性無體。非有所依。故欲舍妄歸真。其不知真非取而得。妄非舍而離。舍妄取真。如避溺投火。從迷積迷。展轉(zhuǎn)成妄。妄性本真。即此一念欲真之心。妄上生妄。故曰。欲真已非真真如性。眾生生死不斷。皆由舍妄取真。離苦趨樂之所致。當(dāng)知真真如性。非取能得。亦非舍能得。不可得中這么得。
二因惑造業(yè)。
非真求復(fù)。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zhuǎn)發(fā)生。生力發(fā)明。熏以成業(yè)。
非真求復(fù)。(分別智相。)宛成非相。(相續(xù)相。)非生非住至展轉(zhuǎn)發(fā)生。(執(zhí)取相。)生力發(fā)明。(計名相。)熏以成業(yè)。(起業(yè)相。)非真求復(fù)者。即于現(xiàn)前已生之法。求其不生。生而未滅。暫住之法。求其不住。于能緣之心。求其不心。于所緣之法。求其不法。其乃生住心法。雖非圓真。卻是分真。于分真上。復(fù)起不生不住。不心不法。其不知不生不住。不心不法。即非生非住。非心非法。故曰。宛成非相。此處但言生住。不言異滅。古德云。以生住攝異滅。以心法攝身受。可不必如此。須知從畢竟無。成畢竟有。此為生相。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此為住相。此處非生。即滅相也。非住。即異相也。自己識法不真。反怪經(jīng)文缺落。又非心非法。即從心法轉(zhuǎn)生之妄心妄境。認(rèn)為四念處之身受心法。又錯矣。此處敘世界眾生生起。非敘修行之法故。舍生住心法。而求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即從生住心法。展轉(zhuǎn)發(fā)生非生非住非心非法。故曰。展轉(zhuǎn)發(fā)生。生力者。即生非生住心法之念得力。習(xí)氣充足。發(fā)現(xiàn)非生住心法。故謂之明。此非相熏于八識真性。轉(zhuǎn)成將來非生住心法之業(yè)種。非生住心法。即緣生法。緣生即不生。緣生無性故。曰非生非住非法非心。眾生之生因成于此。熏以成業(yè)。即起信論之起業(yè)相也。
三因業(yè)受報。
同業(yè)相感。因有感業(yè)。相滅相生。
業(yè)因雖具。若無業(yè)緣。不生現(xiàn)行。如種子。非水土緣。不生芽故。同業(yè)者。非真求復(fù)之業(yè)也。感。謂吸引義。即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也。人與人同業(yè)。畜與畜同業(yè)。是以人生人。畜生畜。皆同業(yè)相感也。有此感業(yè)。如磁石吸鐵。如蟻赴膻。自然相應(yīng)。即中陰趨同業(yè)之父母而受生也。相滅相生。謂此生滅。復(fù)成后生也。此即起信論之業(yè)系苦相。眾生顛倒至此成矣。
三結(jié)成顛倒。
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眾生顛倒。分兩節(jié)而成。先成生住心法。后成非生住心法。諸佛轉(zhuǎn)依。亦分兩節(jié)而轉(zhuǎn)。由凡夫至小乘。由小乘向大乘。如是而來。如是而去。名為就路還家。
二釋世界顛倒。二。初征問。二正釋。今初。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
欲釋世界顛倒。先自征問。欲令聞?wù)叩闷漕^緒。有所注意也。
二正釋。二。初釋界倒。二釋世倒。今初。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是。為指法之詞。有。謂心也。所有。謂法也。心于法境上。妄生東西南北之見。東西各別南北不同。故曰。分段妄生。因此四方之界立。無中生有。故曰顛倒。
二釋世倒。
無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
因。謂生因也。住。謂住處也。非因所因者。察其能有之心。與所有之法。皆無來處。如水上之起泡。不從外來。故曰。非因非所因也。無住所住者。再思其能有之心。與所有之法。將來所止之處。亦不可得。如旋火輪。無有盡處。有。無住。所有。亦無住。故曰。無住所住也。無生因。即過去世無窮也。無住處。即未來世無窮也。有所有。即現(xiàn)在世遷流不住也。以不住故。昔日之過去。即后日之未來。昔日之未來。即今日之現(xiàn)在。昔日之現(xiàn)在。即今日之過去。后日之過去。即今日之現(xiàn)在。后日之現(xiàn)在。即今日之未來。后日之未來。即昔日之過去。如是過去。復(fù)有過去。未來猶有未來。三世無窮。皆因現(xiàn)在之有所有。遷流不住。而成三世。四方。十二種境界也。眾生顛倒有總結(jié)。世界顛倒有別結(jié)。以有別結(jié)故。無須總結(jié)。此是文法變化。未可謂此文有缺也。
三釋生界變化。四。初世界涉變成十二妄想。二妄想流變成十二業(yè)種。三業(yè)種輪轉(zhuǎn)成十二類生。四詳釋十二類生因緣。今初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三世與四方交相組織。而生變化。變化者。從無變有。以一化多也。以方涉世。則有東方過現(xiàn)未。南方過現(xiàn)未。西方過現(xiàn)未。北方過現(xiàn)未。如此變化。成十二境界。以世涉方。則有過去東南西北。現(xiàn)在東南西北。未來東南西北。亦變化成十二境界。云何世界變化。而成十二類生歟。從十二種世界。生十二種妄心。為十二類生之真因。
二妄心流變成十二業(yè)種。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yè)性故。十二區(qū)分。由此輪轉(zhuǎn)。
由十二世界。生十二知見。則知見滿于世界矣。亦各世界中。皆有知見心矣。因此世界動。則知見心即覺得有聲。尋聲則見色。染色則有香。取香則有觸。合觸則有味。戀味則思前五而知法。一世界如是。一一世界皆如是。各別紛起。無有頭緒。故曰六亂。世界中本無六塵。而妄起此想。故曰妄想。由有此六塵故。于妙圓中。黏湛凈性。成六根業(yè)性。業(yè)性者。業(yè)即塵垢也。六根是六塵而成故。常與六塵相應(yīng)。為業(yè)報之主。前業(yè)正報。后業(yè)又生。展轉(zhuǎn)無盡。故曰業(yè)性。業(yè)性由十二區(qū)分成故。于十二區(qū)分中輪轉(zhuǎn)不息。六亂妄想。熏凈性成業(yè)性。業(yè)果相續(xù)。輪轉(zhuǎn)不息。十二區(qū)分。即下文虛妄輪回。雜染輪回。乃至怨害輪回是也。灌頂疏。謂六境六情。共成十二區(qū)。非也。
三業(yè)種輪轉(zhuǎn)成十二類生。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fù)。乘此輪轉(zhuǎn)。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本有之法。唯正智真如。圓融無礙。正智即色之性。真如即心之性。由心色而起聲香味觸。共成六塵。聲香味觸。六塵之略言也。色是實有。法心是虛無。皆無變化。其變化者。即聲香味觸。十二變者。謂此六塵。隨十二區(qū)分而變。即有十二種六塵。即十二類生所見六塵各各不同也。窮即盡也。十二相變盡。復(fù)轉(zhuǎn)頭來。故曰旋復(fù)。如世間之十二生屬。亥盡復(fù)轉(zhuǎn)子。有如車輪十二齒。一旋有十二相。乘此輪轉(zhuǎn)之相。成十二種眾生。此十二種相。即一法。于一法妄計十二相。有十二類生。故有十二種六塵。故曰顛倒。以下卵胎等。即十二生相也。卵以想生。想謂虛想。未曾交會也。凡屬卵生。皆無陽器。以氣分交結(jié)而生。但有交想。實不能交故。胎因情有。互相滋染。綢繆不解。曰情。想已成就。正交會時也。凡屬胎生者。皆以陰陽器會。精血交結(jié)而成故。濕以合感。陰陽氣合。而有情無想。感此濕氣而成生。謂情想已盡。而交未散時。惟此合相。感其同業(yè)而成濕生故。化以離應(yīng)。化謂變化。以此身而變成彼身。謂前想情合皆無。唯交會分離之時。厭故趣新之相。招引同業(yè)而應(yīng)生故。此為現(xiàn)在四生相也。四生相。以情想為本。情即色。世人謂情愛曰好色故。濕以合感。即想之盡相。未交合時名想。已交合時即不想故。化以離應(yīng)。即情之盡相。已合為情。分離時即情盡故。于是復(fù)于已過去之四生。分起兩種妄想。一心。二色。心即想也。謂色是有色。想是無色。復(fù)謂心是有想。色是無想。是為第二過去四相。復(fù)于過去四相。對待未來。生起四種非相。本無此相。而作此想。故為非也。此為第三未來四相。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未來虛無。故不復(fù)有第四迭也。又四方不動。是陰相也。三世遷流。是陽相也。以陽涉陰。則成十二男相。以陰涉陽。則成十二女相。三四四三。各成十二類。是以十二生中。各有男女二相也。
四詳釋十二類生因緣。二。初別釋。二總結(jié)。初十二。初卵生因緣。乃云非無想。今初。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回。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lán)。流轉(zhuǎn)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世界。即心所有法也。三世四方流變有十二種區(qū)分。起十二種妄心。成十二類生之生緣。虛妄輪回。即第一區(qū)分也。虛妄者。世界由眾緣和合而成。將合。未合之間。世界未成。故曰虛妄。輪回者。即虛妄之相。遷流不住。以由世界。有此虛妄輪回之相。故妄心于相作想。妄心者。前文非真求復(fù)。宛成非相之心也。下皆同此。想者。想其眾緣欲合。先從本位而動。于動生想。動無所動。故名動顛倒。然眾緣雖未合。而眾緣之氣分已交結(jié)。動心和合此氣分。復(fù)生亂想。氣體輕浮。始則乘虛上飛。終則力盡下沉。飛非頓飛。漸次而飛。則有種種飛相。沉非頓沉。漸次而沉。則有種種沉相。飛中有飛。沉中有沉。沉而飛。飛而沉。如是總有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凡一種妄想心。與一種氣分交結(jié)。則成一種卵羯邏藍(lán)。此云凝滑。即卵之初生相也。由有此卵。而生卵生。生復(fù)生卵。生生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卵生有八萬四千種。不能一一盡說。略出數(shù)種。以資表率。魚是下沉之卵生也。鳥是上飛之卵生也。龜蛇是沉而未沉之卵生也。鵝鴨等。是飛而未飛之卵生也。如是卵生。豎窮橫遍。故曰充塞世間。
二胎生因緣。
由因世界。雜染輪回。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zhuǎn)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雜染者。眾緣聚合曰雜。互相滋助曰染。緣生第二相也。妄心得眾緣聚合。自謂遂其所欲。其實欲無所欲。故曰欲顛倒。欲即情也。胎因情有。其義在此。以此欲心。和合于滋潤之相故。復(fù)起種種橫豎亂想。滋。謂精液也。初由上而下。是為豎相。下則鋪張。成為橫相。豎非頓豎。漸次而豎。則有種種豎相。橫非頓橫。漸次而橫。則有種種橫相。橫中有橫。豎中有豎。有橫而豎。豎而橫。總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凡一種妄想。與一種滋相結(jié)合。成一種胎遏蒲曇。此云庖。即胎之初相。對卵則成第二相。由有胎故。而生胎生。生復(fù)成胎。生生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人為胎之豎相也。畜為胎之橫相。龍仙為可橫可豎之胎相也。大地?zé)o處不有胎生。故曰充塞世間。
三濕生因緣。
由因世界。執(zhí)著輪回。趣顛倒故。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zhuǎn)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執(zhí)著者。眾緣合而正有勢力之時。各不相舍。緣生第三相也。妄心于眾緣合久。而暖氣生。遂為樂趣。趣無所趣。故曰趣顛倒。以妄心和合于暖。暖即陽氣也。暖有種種翻覆之相。翻覆。即升降回環(huán)之義。翻非頓翻。漸次而翻。故有種種翻相。覆非頓覆。漸次而覆。故有種種覆相。總則有八萬四千。故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凡一妄想。與一暖氣交結(jié)。成一濕生蔽尸。此云凝結(jié)。即濕生之初相也。生而復(fù)死。死而復(fù)生。生死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含蠢者。蜎飛之類。乘暖氣翻轉(zhuǎn)向上而生也。蠕動者。蠕蠕而動。無足之蟲。常處泥土之中。乘暖氣覆反向下而生也。如是濕生。生滿國土。故曰。其類充塞。
四化生因緣。
由因世界。變易輪回。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zhuǎn)國土。轉(zhuǎn)蛻飛行。其類充塞。
變易者。執(zhí)著力盡。變成分離。緣生第四相也。妄心已知眾緣之合非真合。而作假想。假無所假。故名假顛倒。以此假心。離故合新。和合新法謂之觸成故。復(fù)生種種新故亂想。故觸已去。新觸復(fù)來。來不頓來。漸次而來。故有種種趨新之相。去不頓去。漸次而去。故有種種厭故之相。總則有八萬四千。故成八萬四千亂想。凡一種妄想。與一種觸相交結(jié)。成一種化生羯南。此云凝厚。即化生初相也。如是故有化生。流轉(zhuǎn)國土。轉(zhuǎn)蛻飛行。即其類也。如雀入水化為蛤。蜣脫殼化為蟬。飛化為行。行化為飛也。舍故從新。故曰轉(zhuǎn)蛻。化生數(shù)多。舉其所知者。以該其余耳。以上四生。乘世界緣。生現(xiàn)在四相。卵為將生相。胎為正生相。濕為生已相。化為分離相。世界之相。至此已盡。以下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四生。屬緣離相。即從現(xiàn)在而想未來也。
五有色生因緣。
由因世界。留礙輪回。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zhuǎn)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此于境界生有色想也。留礙者。欲離而未能。緣散之初相也。眾緣初散。欲散未能。妄起障念。障無所障。故曰顛倒。以此障心和合昭著之障相。故有種種精華耀彩之亂想。八萬四千心想交結(jié)。乃有有色羯南。即有色生之初相也。展轉(zhuǎn)相生。故曰流轉(zhuǎn)國土。福吉曰休。禍兇曰咎。善知吉兇。故曰精明。古德謂精明是日月星辰。蚌珠螢火等類。余謂未脫身形。一切仙家。亦是類也。
六無色生因緣
由因世界。銷散輪回。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zhuǎn)國土。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此于心上生無色想也。銷散者。眾緣分散。相去已遠(yuǎn)。莫知所之。此緣散第二相也。妄心于境生想。謂先前為有。今日忽無。為彼所惑。惑無所惑。故曰顛倒。以此惑心和合此暗無所見之相故。乃有種種陰隱之相。從初至著。變化萬端。總成亂想八萬四千。心境交結(jié)。成無色生之羯南。即無色之初生相也。生生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空散消沉。謂空亡滯寂之徒也。略舉一二。以該其余。或謂無色。不應(yīng)稱羯南。有謂無色。但無顯明之色。而有幽暗之色。凡眼不見。非真無也。余謂空散消沉。各呈其相也。以空有空相。散有散相故。不得以空散消沉作斷滅想。亦不得謂另有他色。空散消沉之生。與諸有色之生無異。凡夫著有故。只見色中諸相。不見空中諸相也。此類色相雖無。心想不無。緣盡轉(zhuǎn)生故。又此十二類生。凡是生法。皆在其中。乃至虛空大地。皆是生法。非本來有者。統(tǒng)歸十二類生。非但有情也。
七有想生因緣。
由因世界。罔象輪回。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jié)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zhuǎn)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此于心上生有想想也。罔象者。法之遺跡也。謂色相雖無。遺跡尚存心中。此緣散第三相也。妄心于罔象作影相想。其實影無所影。故曰顛倒。以此影心和合此所憶之境。故有八萬四千潛結(jié)不解之相。成八萬四千亂想。想相交結(jié)。成有想生羯南。即有想之初生相也。生生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神鬼精靈。略舉其類也。人死。精神不散。曰神。鬼。畜物年久不死曰精靈。神鬼以想為身。無分段相故。凡夫不能見。而彼自謂有身。如人夢中意往他方。其實已離自身。而自猶覺有身也。
八無想生因緣。
由因世界。愚鈍輪回。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zhuǎn)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此于境上生無想想也。愚鈍者。無知曰愚。呆滯曰鈍。際此法塵影相亦無。空牢牢而沒撈摸。既無所知。而又未能轉(zhuǎn)變。故曰愚鈍。此緣散第四相也。心于無知而作癡想。癡無所癡。故曰顛倒。頑。亦冥頑無知之相。以此癡心和合頑相。故有種種枯槁亂想。枯槁。謂知識衰落之義。如此亂想。由始至終。分齊頭數(shù)。八萬四千。故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想相交結(jié)。則成無想羯南。即無想之初生相也。生復(fù)續(xù)生。故曰流轉(zhuǎn)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者。此如外道修行。專意壓治妄想不起。心如枯槁。如是枯槁之精神堅凝而成土木金石之類。如華表生精。望夫成山。眾緣分散之相。至此已竟。更無相可現(xiàn)。亦無想可生。此何時耶。非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fù)真之時乎。此時若將無所知之念放下。則去佛不遠(yuǎn)矣。無奈懸?guī)r不敢撒手。別尋他路去也。以下四生類。即從生滅法上。回顧生前。更起非生非滅之法。亦即于情想之初。生非情非想之心也。此四生雖說在末后。義實在先前。即過去四相。由現(xiàn)在而未來。由未來而過去。先前而說在末后者。過去無相。必假未來之相。相待相引而生故。如人之生后。從此人身。而說生前非人身也。
九非有色生因緣。
由因世界。相待輪回。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zhuǎn)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此于非境上。生有色想也。相待者。互相對待也。以未來有相之心境。待起過去無相之心境。無相本無。相待而有。此為過去第一相也。妄心于此相待不實之相。而作偽想。偽無所偽。故曰顛倒。染。謂戀著不舍之相。以此偽心和合染著之相。故有種種因依亂想。因依。即附托義也。如是亂想。始終分齊。有八萬四千。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想相交結(jié)。非有色相成色之類生。羯南。即非有色之初生相也。世界相待不已。非有色生亦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水母。以水沫為身。非有色而成色也。以蝦為目。相待而行也。非此一種。其類甚多。故曰充塞。此即正智上帶妄知。正智本非生相。因帶妄故。非生而成生也。
十非無色生因緣。
由因世界。相引輪回。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zhuǎn)國土。咒咀厭生。其類充塞。
此于非心上生無色想也。世界相續(xù)。前引后隨。故有相待輪回。此為過去第二相也。由因世界。有相引輪回之相故。妄起性想。謂此相引即是生性也。性無所性。故曰顛倒。咒謂怨言。不欲生也。以此咒心和合于相引之相。故有八萬四千前呼后召之亂想。呼召。即咒咀也。想相交結(jié)。故有色相。無色羯南。謂無色之色羯南。即非無色之初生相也。八萬四千相續(xù)生起。故曰。流轉(zhuǎn)國土。咒咀厭生。謂中陰眾生。未見同業(yè)之時。暗冥之苦難受。故咒咀厭生也。此類甚多。故曰充塞世間。中陰生。前身已去。后身復(fù)來。正是相引輪回也。指掌云。書符來仙。念咒催鬼。皆此類攝。試問來仙催鬼。與生類有何關(guān)涉乎。此即真如上帶生相。真如熏無明。名為咒詛厭生。無明力強故。無可如何耳。
十一非有想生因緣。
由因世界。合妄輪回。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zhuǎn)國土。彼蒲盧等。異質(zhì)相成。其類充塞。
此于非心上生有想想也。合妄者。諸法合成妄性也。如五大種性。合成一性。合成之性非真。故曰妄。即前文將欲復(fù)真。宛成非相義也。亦起信論。從三細(xì)成六粗之時也。此為過去第三相。以世界有合妄輪回之相故。妄心從之起罔想。罔謂有影無形也。罔無所罔。故曰顛倒。以罔心和合于諸性異合之相。故有種種回互亂相。回互。謂互相回環(huán)相掩映也。如是回互。從始至終。有八萬四千相。成八萬四千亂想。想相交結(jié)。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此謂初生相也。偏真之見未成其想。故曰非有想。今得妄相。乃成其想。眾生之妄想始于此。相生不已。故曰流轉(zhuǎn)國土。蒲盧。亦名蜾蠃。細(xì)腰蜂也。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fù)之。注云。螟蛉。青桑蟲也。蜾蠃。運泥作房。負(fù)桑蟲于其中。咒祝七日。化為己子。此曰異質(zhì)相成。即其義也。此類甚多。故曰充塞。舉一以該余也。此從正智起妄想。非生而成生。故曰異質(zhì)相成。
十二非無想生因緣。
由因世界。怨害輪回。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zhuǎn)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此于非境上生無想想也。怨害者。由真合妄。以妄奪真。如四大性合成草木身。草木成。則不見四大。以草木身奪四大性也。喻如朱墨合而成紫。紫色成。則不見朱墨。以紫奪朱墨也。此為過去第四相。即緣生種性成時也。由因世界。有此怨害輪回相故。妄起殺想。殺無所殺。故曰顛倒。怪。謂奇異也。素?zé)o此事。今忽有之。故曰怪。以殺心和合于怪相。故有食父母相。食不頓成。故有種種差別分齊亂相。成八萬四千亂想。想相交結(jié)。非無想類生焉。無想之幻相。包隱想心。乃成其想羯南。此初生相也。相續(xù)而生。故曰流轉(zhuǎn)國土。指掌按孟康曰。土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祀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貙。音宇。猛獸也。今云鳥者。或傳譯成誤耳。此從真如起幻相。幻相蓋覆真如。故成食父母相。
以上四相。乘世界因相而成。相待輪回。即前文生力發(fā)明義。相引輪回。即前文熏以成業(yè)義。合妄輪回。即前文同業(yè)相感義。怨害輪回。即前文相滅相生義。由此因義已成。接前胎卵等四。即世界現(xiàn)生相也。有色等四。即世界未來相也。以是可知。卵胎濕化。因于非有色等四。非有色等四。又因于有色等四。有色等四。又因于卵胎等四。是為前文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fù)。乘此輪回顛倒相。是有十二類生也。觀此十二類生。似無終始。若依凡夫。則以非有色非無色為始。以有想無想為終。是故凡夫修行。返妄歸真。首斷妄想。即非有想。非無想。不從非有色非無色斷起者。以非有色非無色。是凡夫真因。非可斷。亦無由斷故。乃至有想無想斷時。妄心頓歇。則非有色非無色二生。復(fù)成是有所有。若自度住此不進。則名小乘涅槃。若自他俱度。至此則名十回向菩薩。若更向前進。即為登地菩薩。將此有所有融通。復(fù)成畢竟無。是為等覺。復(fù)以金剛智。斷前所斷之無相盡。是為成佛。此有所有。本是真如。因分而成妄。滅妄故。還成真。是故本經(jīng)前文說。眾生十類。即依還滅說也。此說十二類。乃依生起說也。金剛經(jīng)云。若卵生。乃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其中無非有色。非無色二類。即從還滅而說也。或云。十類者。除空散消沉。與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二類。非。空散消沉。即以空散消沉為生。非不生故。土木金石。亦以土木金石為生。非不生故。又空散消沉。是無色類。土木金石是無想類。經(jīng)除非有色。非無色二類。彼除與經(jīng)文不同。是未了十類與十二類不同之要點也。
二總結(jié)。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經(jīng)云。一切業(yè)障海。皆從妄想生。觀此十二類生。益信矣。此十二類生。該盡三界有情無情生相。不得但謂有情也。無情亦生相故。不可置無情于生相之外。世界是眾生依報。眾生是世界正報。離眾生別無世界。離世界別無眾生。是故依世界。則名十二區(qū)分。依眾生。則名十二種類。是以十二種類。該盡三界生相。又有情可化成無情。如精神化為土木是也。無情亦可化為有情。如土塊成梟是也。如是有情無情。唯妄想升降之異。其體無異也。再表示之。
生從想起。卵由想生。想為十二類生之本。想心不歇。生死流轉(zhuǎn)。周而復(fù)始。無有了期。是故佛度眾生出生死。先滅妄想。想滅。則生因斷。滅至無想。則生相盡。生相盡。則非有色非無色轉(zhuǎn)成不生之真如正智。名為成佛。是故生起。轉(zhuǎn)真成妄。成十二類生。還滅。轉(zhuǎn)妄成真。只有十類生。
古德解此十類與十二類。謂除無色。無想。非也。
[十二類生生起還滅表]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妙心疏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