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變化即是變此為彼,化此為彼,如印度迦毗羅仙等諸大幻師之流,故堅固其心而推求其術。深窮物理,精研化性,久久體驗,希其有成,故不休息。最后物理既通,化性已達,隨意變現,自在無礙,即是覺悟圓成,以此修仙,為仙道中之絕品,故名為絕行仙。
解 列子上說‘昔老成子學幻于尹文先生,尹文曰:有生之氣,有形之壯,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終,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謂之幻,謂之化,知生死之不異幻化,斯可與言幻矣,吾與汝皆幻也,又何學焉!老成子歸,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翻校四時,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終身不著其術,故世莫傳?!@就是堅固變化而不休息,成為仙道之絕品的人。
譯文 阿難!以上所說的這十種仙,都是在人中從事煉心,不知修習正覺〈注〉的人,從別的途徑得到長生的道理,壽命活到千萬歲。住居在深山中,或是大海島上,遠隔人所常住的環境。這也是在輪回妄想的流轉中,如不修三昧,業報完結以后,最后仍然散入各趣中。
解 世人每以仙道與天道混為一談,其實不同之處有二:一,仙道最怕舍身受生,故樂處長生。而天道必待舍身之后,另受天身。二,仙道常居深山海島中,仍在人間境內,而天道雖四王天忉利天,亦不居人境,故天道為此界最尊勝之流,仙道與諸鬼神,俱不能與之相比。
譯文 阿難!一般世間的人,不求獲得常住的妙果,不能舍棄妻妾的恩愛,雖然在邪淫中,而心不流逸〈注一〉,澄瑩生明〈注二〉,命終之后,光明鄰于日月,這樣一類人,名為四天王天。
注一 心不流動,故心常澄清,常不縱逸,故心?,搩簟?/DIV>
注二 澄清瑩凈,故心光遍照,鄰于日月。
正文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于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譯文 于自已妻室,淫愛心很微薄,平時凈心不純,時有念起,禪思不得全味,這樣的人,命終之后,超于日月光明,居住在人間之頂〈注一〉,這樣一類人,就名為忉利天〈注二〉人。
注一 忉利天在須彌山頂,以上即是空居。
注二 忉利為印度語,意為三十三,因此天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加上當中一天共為三十三,中央為善見城,是帝釋天王所居之處。
解 按大智度論所記‘昔有婆羅門,姓喬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喬尸迦為天主,三十二人皆為輔臣?!芯S摩詰經疏說‘昔迦葉佛滅后,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報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報為輔臣?!瘍商幷f法不同,因為都在輪回中,不無更易。
正文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后,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譯文 逢欲暫交,事前全無預念,事后也不復追想,于人間世,得禪思全味。動時少,靜時多,所以感得命終之后于虛空中,安然居住〈注一〉,日月光明,上照不到〈注二〉,這些人身上自有光明,這樣一類人,名為須焰摩天。
注一 宮殿停在空中,也不墜落,如想下時,也會隨念墜下,因為萬法本空,虛實都隨心造故。
注二 因此天人,依正二報都有光明,不需日月光照耀。又此天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
正文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譯文 此天逢欲亦無交心,故一切時常在靜中,如有相應之觸來相逼迫,也不能拒絕,因此命終之后,上升精微〈注一〉,不與下界諸人天境相接〈注二〉,甚至于世界毀壞時三災〈注三〉也不能相波及,這樣一類,就名為兜率陀天。
注一 兜率陀天分為內外二院,外院對下雜染說來就是精,內院對外說來就是微。
注二 這是就外院而言,夜摩天雖然居住在虛空中,但仍與下面人天境界相接,然而到了此天就完全脫離了人天境界,甚至于世界毀滅時的三災也不能波及于他。
注三 世界毀壞時,有水火風三種災禍,此時欲界六天全部被毀。甚而至于三禪天以下都不能免三災之苦。
解 兜率陀天一翻知足,言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又翻喜足,言此天得少意欲為喜,更不求余為足,又佛地論說‘菩薩于中教化,多修喜足行故。’因此天內院,為菩薩寄居之處。
正文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譯文 我并無欲心,只是為了應付你而行欲事〈注一〉,于橫陳時〈注二〉,味和嚼臘一般,在命終之后,即時升在化樂〈注三〉之地,如此一類,就名為樂變化天。
注一 兜率陀天有相應之觸來,猶不能違拒,可見其猶覺有味。此天則覺味同嚼臘,已完全無味。
注二 司馬相如賦上說‘花容自獻,玉體橫陳。’橫陳就是橫放陳列于旁。
注二 就是說:樂其自變化之五欲境。
正文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后,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譯文 厭棄世間淫欲,只是暫行男女婚配之事〈注一〉,于男女相交,了然超越〈注二〉,所以在命終時,出超化無化之境,遍能出故〈注三〉,如此一類,就名為他化自在天。
注一 統前五因而論,初則有交而正,次則有交而微,三則有交而暫,四則行事有味,五則行事無味。
注二 雖隨順世間,有男女婚配,而于行欲之事,相交之情,一并決絕,故說了然超越。
注三 前五天,四天無化,后一天有化,此天偏能超越。
解 臺宗別行疏說‘欲界頂天,即魔王天?!⒑洏翘拷?,大智度論等也同此說,瑜伽師地論說‘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所攝,’可知魔天別是一類,只能說是為他化自在天所攝,而不能說即他化自在天。
正文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譯文 阿難!如此六天,形雖然出動,然而心跡還在相交〈注一〉,從此以上〈注二〉,名為欲界〈注三〉。
注一 如此六天,初則離于邪動,次則正動而微,三則動少靜多,四則出動,〈以一切時靜故?!敌坞m出動,未免心交,〈從他應觸來時,不能違拒,即是有味。即可見其心尚交。〉至第五味同嚼臘,第六了然超出,才心交都無,還未能無跡,故第五猶有欲境,到第六權同世間行事,宛然有欲跡,故猶有相交之跡存在。
注二 從此六天以來,仙道及人道,甚而至于地獄,統名為欲界,因為都沒有離欲境之故。
注三 依天臺宗的說法‘六天果報,十善為本,兼護法,生四王天,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惱眾生,善巧純熟,生夜摩。兼修禪定,粗細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樂。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禪定。今以功行禪定為緣,通修十善為因,但十善之中,斷欲為要,若不斷欲,十善何成?如來為人從要,故惟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DIV>
解 楞嚴正脈引偈說‘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盍相抱執手,俱屬形動,而分輕重之異。至于兜率之笑,雖形出乎動,而未能無心,若后二天,但惟目視,雖無交心,而猶似有跡,故合云:‘形雖出動,心跡尚交?!阒松辖^無女人,心跡俱離,無所交接,兼無食睡。三欲俱忘,稍涉饑倦,即入禪定,出定則飽滿精明,是但以禪悅為食,為息,已離粗重身心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