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譯文 佛問圓通,我先從執身入手,身識不行,于是從觸塵中,得大自在。然后執心,達到意識無別,于法塵中,得到妙通達。進而身心互用,甚而至于眼耳等識,一切皆能通利,是為第一。
正文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譯文 大目犍連〈注一〉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從前在路上乞食,遇著優樓頻螺〈注二〉,伽耶〈注三〉,那提〈注四〉,三伽葉波〈注五〉,宣說如來所教的因緣深義〈注六〉,使我頓發改邪從正之心,得到大通達〈注七〉。
注一 目犍連是姓,意為采菽氏。
注二 優樓頻螺意為木瓜林,因為他依林而住。
注三 伽耶是山名。
注四 那提是河名,以上都是佛的弟子,各依住處立號。
注五 釋見前。
注六 因緣的道理,淺言之,是對治外道的無因和邪因而言。若究其深義,可以達到佛的境界,如中觀論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則名假名,亦名中道義。’這一心三觀的道理,不是小乘權宗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為深義。
注七 圓悟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于是旋分別虛妄之識,回復到湛然不動的自性上,悟到佛的境界。
正文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凈,自在無畏。
譯文 如來慈惠,使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具足僧相,我游十方,因心光發宣,故得無恚礙。以神通發自性明,在眾中推我為無上,斷盡見思惑,成阿羅漢。我之神力,不但為世尊心許,十方如來,都嘆我神力,圓明周遍,清凈無染。任運施為,不假作意,是魔皆降,有怨皆摧,無所畏懼。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旋意識分別,復湛然不動之本性,以致心光發宣運用,致發神通。如澄濁水,久久成為清瑩之水,是為第一。
正文 烏芻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
譯文 烏芻瑟摩〈注〉在如來面前,合掌頂禮佛的雙足而對佛說:
注 一名火首金剛。
解 烏芻瑟摩為護法神,在佛前不應有座,只能侍立,所以此處不言從座起。頂禮佛之雙足,是極言其恭敬之意。
正文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譯文 我曾憶及在久遠劫前,性多淫欲。其時有佛出世,名為空王〈注一〉,說多淫欲之人,成為猛火聚,教我遍觀自身的百骸四肢,所有的冷暖氣,最后神光內凝〈注二〉,化多淫欲的心,成為智慧火。從此諸佛都呼叫我名為火頭。
注一 法華經中佛說:我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心。可見烏芻瑟摩是與佛同時發心的,因愿力不同,故現為護法金剛神。
注二 以三昧力故,使淫欲火凝聚于內,不泄于外,而化為智意火。
解 淫欲火與智慧火體性本來不二,煩惱即是菩提,觀此可以證明。
正文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愿,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譯文 我因火光二昧的力量,成阿羅漢。心發大愿,為了諸佛成道,我愿為金剛力士,為他們降伏魔怨。
解 正法念經中記載:從前有一位國王,第一夫人生了一千個兒子,要想試他們將來成佛的次第,俱留孫拈得第一籌,釋迦拈得第四籌,乃至樓至得了第一千籌。第二夫人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愿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一個愿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此處言諸佛成道,或即指賢劫千佛,我為力士,或即密跡金剛。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以諦觀身心暖觸,而得自在無礙流轉通融,成火光三昧,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諸漏永盡,上契佛心,是為第一。
解 貪為煩惱之本,淫為眾罪之魁,以火光三昧力故,而一時俱盡,上契佛心,故稱第一。
正文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持地菩薩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
解 準寶云經所載:地有十重含義:一、廣大。二、眾生依止。三、無好惡。四、承受大雨。五、生草木。六、一切種子所依。七、眾寶所生。八、生眾藥。九、風不能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持心亦如地,一、能發廣大菩提心。二、能與生死眾生作依止。三、于諸眾生無所揀擇。四、承受諸佛大法雨。五、生長一切諸功德。六、菩提種子所依托。七、出生利益眾生諸法。八、出生對治煩惱諸法。九、世間八風所不能動。十、聞說深法不驚疑。菩薩外平界地,內平心地,以此為因,而求佛果。
正文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我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
譯文 我念過去,普光如來〈注〉出現在世上,當時我作比丘,常于一切來往必經之路,水陸交接之口,田地險要狹窄之他,有不合法的地方,有妨損車馬之處,我都將它們一一填干,或是架上橋梁,或是填上沙土。
注 普光如來為五十三佛之首,身光智光,并皆周遍普照,故名普光。
正文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于世。或有眾生,于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值。
譯文 就是這樣勤勞辛苦的經過了無量佛出現在世上。或有眾生,于阛阓〈注〉處,要人代運物品,我都搶先為他們搬運,直到他們所要到的地方,放下東西就走,并不取任何報酬。
注 市垣為阛,市門為阓,都是商旅貿易之處。
正文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譯文 當毗舍浮佛〈注〉現在世時,世界上多出現饑荒,當時我作搬運工人,無論搬運遠近,我只取一文錢。或有牛車,陷在泥里,我有很大的力氣,代他推車輪,使他免除泥陷的苦惱。
注 毗舍浮意為遍一切自在,為過去莊嚴劫最后一佛之名。
解 持地菩薩于普光如來時發心,中間經歷五十三佛及莊嚴劫九百九十九佛,至毗舍浮佛時,始蒙摩頂心開,見一切世界地皆平。
正文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于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譯文 當時有一位大國王,設齋請佛。我在其時,在場平地迎佛,毗舍如來為我摩頂,告訴我說:應當平心地,心地一平,那么世界一切地都平了。我聽了這話后,即時如來藏心開現〈注〉,見構成身體的眾微塵與造成世界的眾微塵完全一樣,沒有什么差別,這些微塵的自性,彼此并不相接觸,也不相摩擦,甚至于刀兵也不能和他接觸。
注 這就是前文所說的:如來藏心開現,無分別智湛然,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解 如來藏心,本來沒有高下之分,一念才起,就出現了凈染的分別。若能離于念相,內心自然平等,內心既平,外相自然一切地皆平,所以維摩大士說:‘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正文 我于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譯文 我從一切法的自性中,悟到無生忍〈注一〉。成了阿羅漢。回心現在入了菩薩位中,聽到諸如來〈注二〉,宣講妙蓮華〈注三〉,佛知佛見〈注四〉。我先為證明,而為上首。
注一 內而自身,外而世界,既然都是同一自性。誰為能生?誰為所生?由此于一切法性悟得無生的道理,忍信不疑。
注二 諸如來是指賢劫前三佛和他方諸佛而言。
注三 妙蓮華即指楞嚴本經,因此經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
注四 佛知佛見即是如來藏心,在眼曰見,在意為知。六根之用,原同一體。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以微細觀察身心二塵,平等無有差別。其本源都是如來藏性,因虛妄而顯發為塵相。若能精進不怠,永離分別念相,真智自然圓滿,而成無上覺道,這是第一。
正文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月光童子〈注〉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注 月為水大之精,此菩薩因觀水而入圓通,得水大之精華,照臨法界,與諸眾生而作利益,故以月光為名。
解 依華嚴經‘月有四種奇特:一是映蔽星宿,二是示現盈虧,三是有水處皆現影,四是見者皆對目。’菩薩映蔽二乘,斷種種惑,證一切智,有感必應,眾生各見對我,與月光之義相同,故以月光為名。
正文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于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譯文 我回憶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眾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察自身中水性,與其他諸大之性,并不相陵奪。最先從自身的涕唾開始觀,一直到窮盡一切津液精血大小便等,上下流轉,周而復始,水雖有種種不同,然而水性唯有一種,不但身內水性是如此,身外的世界,浮幢〈注一〉王剎〈注二〉,香水海等眾水性也是一樣,毫無差別。
注一 按華藏莊嚴世界‘海下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此華生于普光摩尼香水海中,此華內有十佛剎,(世界)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剎種,每一剎種,皆有二十重佛剎,累高如幢。’
注二 超出如王,故名幢王剎。
正文 我于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于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后,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后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后出定,身質如初。
譯文 我在當時,水觀〈注一〉初修成,但能見到水性,沒有證得無身〈注二〉。其時我為比丘,在室中坐禪。我有一個弟子,在窗外偷窺室內,看見清水遍滿室中,別的什么也沒有。小孩子不了解實情,就取了一片瓦礫,丟在水中,打得水發出了響聲,童子一面左右張望,一面就離室而去〈注三〉。我出定以后,馬上覺得心痛,就像從前舍利弗遇著違害鬼〈注四〉的情況一樣,我自己考慮,我早已得證阿羅漢道,離開病緣〈注五〉已久,為什么現在會發現心痛,難道我的禪定退失了嗎?當時童子很快的跑到我跟前告訴我如上的情況。我就對他說:你假若下次再見到水,你就把門打開,在水內取出你所丟進去的瓦礫,童子遵命答應后,其后我又入定,童子又看見滿室清水,瓦礫很顯然的仍在水中,于是開門把瓦礫重新取出來,我出定后,身體也就恢復如前。
注一 水觀初成,證得身內一切水性無別,與其他各大,并不相陵奪。
注二 雖證得心境相應,然而還不能證得五蘊皆空,所以不能無身,仍在小乘位中。
注三 童子奇怪室內為什么全是水而不見人,因此投入瓦礫試試是否真是水,及至聽見水聲,又奇怪人到哪里去了?所以去時仍東張西望的看。
注四 舍利弗曾在恒河岸邊蘭若中入定。被違害鬼用掌擊,出定后頭痛。
注五 病緣有二,一是‘宿業’所感,二是‘現業’所感。羅漢已無‘現業’,既已久證羅漢,就應該沒有‘宿業’。所以不應當有病緣。
正文 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
譯文 遭逢了無量佛出世,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注〉時,才能亡掉身,達到內外一如。
注 佛名為山海自在通王,是因為水性本來是流通的,遇著山即成為阻礙。佛以水性圓通,融山成水,無論是山或水,都是同一自性。以此自在圓通,故以此為名。
正文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于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譯文 與十方世界的香水海,體性合于真空,空性與水性,無二無別。現在于如來前才得到童真的名,參預到菩薩的會中。
解 前觀體內水性無別,還不能到亡身的地步,所以只能在羅漢位中。現在不但亡身,更進而證得十方界諸水,同一空性,極證到前文所說的‘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故能得童真之名,預菩薩之會。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以觀內外水性,同一氣味,流轉通融,而得證無生法忍。圓滿菩提,以此為第一。
解 開始觀內外水性,一味流通,猶未能亡水。最后性合真空,并水亦亡,此時方證得無生法忍。法忍既成,菩提自然不遠,所以圓滿菩提,此為第一。
正文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琉璃光〈注〉法王子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注 梵語吠琉璃,意為青色寶,因此菩薩常放青色光明,同于琉璃色,故以此為名,又后文自言‘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解 此菩薩即涅槃經中所說‘琉璃光菩薩,放青色光,至釋迦座前。’之菩薩。
正文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譯文 我回憶從前經過恒沙劫,有一尊佛出世,名為無量聲〈注一〉,開示眾菩薩:本覺原是妙明〈注二〉,觀察此世界以眾生的身體,都是虛妄攀緣,風力〈注三〉所轉。
注一 佛以修習風觀為號,以一切諸法,莫不有聲,聲不自聲,因風而有,因此以聲觀風,聲既無量,風亦無量,故佛以此為名。
注二 本來靈明所以為本覺,無始以來,從不昏暗,所以為妙明。
注三 妄動即屬風,能與身體事物為緣即名為力。
解 本覺本來妙明,因一念妄動,即分為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世界眾生,依此而有。最初由一念妄緣而有業相,由業故轉成能見而有轉相,由能見故有境界妄現而成現相。這就是世界眾生初起之三細,其后由三細相而產生智相等六粗相。故知世界眾生,都因為一念妄緣風力展轉變起而成。
正文 我于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譯文 我在當時,觀察空間的存在,觀察時間的遷流,觀察身體的動靜,觀察心念的轉化。這種種動相雖有千差萬異,而能動的本體,并無兩樣。
正文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
譯文 我當時覺悟到,這種種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微塵聚而成十方世界,業緣聚而有無量眾生,這些聚散顛倒,同一虛妄,并非真實。
正文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于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譯文 如此甚而至于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中,所有眾生,如像在一件器皿中,裝了成百個蚊蟲在內,在分寸的范圍內,啾啾亂叫,鼓動狂鬧。遇著佛不久,就得了‘無生法忍’〈注〉。
注 悟到身體和世界都是虛妄,于三界內,不見一法生滅,名為得無生法忍。
正文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譯文 其時心中開悟,就見到東方不動佛國〈注一〉,我作為法王子〈注二〉,承事十方諸佛,身心發光〈注三〉,表里洞徹而無阻礙〈注四〉。
注一 就是阿紓佛的國土,梵語阿紓鞞就是不動之意。國名歡喜,又名妙喜。
注二 菩薩所證之道,克肖法王,又能傳其道,故為法王之子。
注三 即此幻身而證得法身,即此妄心而證得真心,所以身心都能發光。
注四 身如琉璃,表里洞徹而無障礙。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以觀察風力無依〈注一〉,悟徹了菩提心,而入了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注二〉。此為第一。
注一 風力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所以為無依。
注二 十方諸佛,遞代相傳,不外此妙心。
正文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虛空藏菩薩〈注〉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
注 因悟證四大無依,銷礙入空而證得無邊身,依此而生無礙神力,故以虛空藏為名。
正文 我于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
譯文 我與如來同在定光佛前〈注一〉,當時我得了無邊身〈注二〉。其時我手執四大寶珠〈注三〉,照明十方微塵佛剎,一齊化為虛空。
注一 即燃燈佛。
注二 無邊身即是佛所有的十身中的虛空身,大集會中,菩薩來時,純現虛空相,謂阿難言: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為虛空所印。又菩薩言:我以虛空為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實物,衣服,飲食。偈云:‘十方無邊量,亦無有高下,故知無邊身,即慮空身焉。’
注三 菩薩既以空性為身,即應以空慧為手,故以空慧手,保任前之四大空性,不令有失,即是執持四大寶珠。
正文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譯文 又于自己心中,現出大圓鏡〈注一〉,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注二〉,流灌十方〈注三〉,盡虛空際〈注四〉。一切諸幢王剎〈注五〉,來入鏡內〈注六〉,涉入我身〈注七〉,身同虛空〈注八〉,不相妨礙。
注一 就是無礙智,理事并照,色空俱現,如大圓鏡。
注二 就是依于無礙智,對十法界現出十種差別智,所以放十種寶光。
注三 依于十種差別智,演出十種差別法門,流通十方。
注四 展轉流通十方空際,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流出。
注五 釋見前。
注六 諸幢王剎等,時時顯現于無障礙智中,所以說來入鏡內。
注七 一切智從心顯現,故從心涉入身中。
注八 前文已得無邊身,無邊身即虛空身,故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正文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
譯文 此身已同虛空,故能不離本處,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注〉。
注 無機不應,有感即通,妙用和佛相同。不是言語所能及,不是意想所能到。
正文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
譯文 這樣大的神力,是由我仔細觀察,四大無所依〈注一〉,妄想有生有滅,虛空沒有兩回事,佛國也不例外〈注二〉。于同當中,發明自性,而得證無生法忍〈注三〉。
注一 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妄執能所,妄受生死。四大從因緣有,因緣別離,則四大無所依妄想分別,依塵境而有生滅。
注二 四大既然無所依,此身本是虛幻。佛國亦是四大所成,內四大既然同于虛空,外四大亦然,所以微塵佛剎,化為虛空。
注三 既然證到內外同空,于空性中,不見有少法生滅,因此證得無生法忍。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以觀察虛空無邊,得到無生法忍而入三摩地。微妙神力,圓遍而明照,是為第一。
正文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彌勒菩薩〈注〉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
注 正音譯為梅怛利曳那,意譯為慈氏。
正文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譯文 我回憶從前,經微塵一樣多數目的劫數,有一尊佛出世,名為日月燈明〈注一〉,我在這尊佛前,得以出家,但是我對于世間的名利心,有很大的興趣,喜歡和豪門貴族來往〈注二〉。當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注三〉而入三摩地。
注一 據法華經所記:‘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是相繼,有二萬佛,皆號日月燈明。彌勒垂跡,乃在最后佛時。’去掉前此諸佛,最后一佛至今,亦經微塵數劫,日月燈明是表佛的功德,日有導至和成熟兩重意義,月有除熱得涼兩重意義,燈有破暗傳照兩重意義。佛能導迷至覺,成器熟根如像日的作用。除煩惱熱,得涅槃涼,如月的作用。永破愚癡,化生傳法,如燈的作用。識性圓明,無微不照,如日月燈,故以為號。
注二 法華經所謂:‘貪著于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棄舍所習誦。’
注三 世尊因為他貪名著利,向外馳求,要讓他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教他修習唯心識定。因修習的緣故,心常淡泊,未嘗散亂。所以名利不能牽,族姓也不能屈。
正文 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
譯文 累劫以來,我以此三昧攝心,承事恒河沙諸佛〈注一〉,求世間名的心,歇滅無有〈注二〉。到了燃燈佛出現于世時〈注三〉,我才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注四〉,以至于盡空一切〈注五〉。
注一 轉馳名逐利之心,為莊嚴佛土,利益眾生之因,隨順諸佛,行菩薩道。
注二 因為修習唯識定的功力深了,看待世間萬境都如電光石火,虛名微利,如鏡花水月,所以將從前求名求利的心,一齊歇滅無有。
注三 據法華經記‘日月燈明佛,有八個兒子,相繼都成佛,最后一佛,名為然燈。’
注四 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即是唯心識定,菩薩累劫以來,修此三昧,先觀一切諸法,唯依阿賴耶識變現。阿賴耶識具足一切諸法,名為圓識心。以此三昧,承事恒沙諸佛。再觀阿賴耶識,唯依真如,隨緣顯現,雖隨緣而不變,故名妙識心。如是以至于然燈佛時,復觀真如,是與妄相對而成立,妄與真都同一虛妄,唯依一心,為其本源,名無上識心。
注五 最初得圓識心時,是以識來遣除一切法;次得妙識心時,是以性遣除相;最后得到無上識心時,是以一遣除相對。相對既不存在,說一也是暫時的假名;一也沒有時,三昧又從何處建立?到此時所以盡空一切。
正文 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譯文 我知道如來的國土,無論凈穢有無〈注一〉,都是我心中變化所顯現。世尊!我了解這一切都是唯心識所現〈注二〉,在識性中,流出無量如來〈注三〉,現在得到授記,次補佛處〈注四〉。
注一 如來的國土有三:一、法性土,無凈無穢。法身如來所居之處。二、受用土;有凈無穢,報身如來所居之處。三、變化土,有有穢,化身如來所居之處。
注二 菩薩乘本愿力,從一切盡空之清凈心中,神通變化而示現一切國土眾生。這就是雖空而不礙于有。這一切既然是變化而成,就不是實有,這就是雖有而不礙于空。唯菩薩能了能知。
注三 既然一切國土眾生,都是唯心識所顯現,如來也不例外,所以從識性中流出無量如來。
注四 凡是將來要成佛的菩薩,都稱為補處菩薩。分為一生補處菩薩和多生補處菩薩兩種,彌勒菩薩是賢劫第五尊佛,釋迦佛是第四尊,所以說是次佛補處。
正文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是以觀察十方世界萬法,都是唯識心所顯現,識心圓滿明照一切法〈注一〉,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從此遠離依他起性〈注二〉和偏計執性〈注三〉,得到無生法忍,最為第一。
注一 觀察識心從緣而起,真如是與妄想相對而存在,都是一心所顯,至于盡空一切,圓滿成就真實之性。
注二 一切名相,都是依于客觀事物而存在,故名依他起性。
注三 一切妄想所起之分別心,名為偏計執性。
解 清涼國師引護法菩薩的話解釋三性道:‘一切心(能知之心)及心所(所知之境),由熏習力所變見(能見)相(所見)二分,從緣生故,皆依他起。以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方名偏計所執,二空所顯,圓滿成就,名圓成實。’
又灌頂大師道、‘離偏計執,無我也。遠離依他,無法也。入圓成實,即得無生法忍也。’
正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大勢至法王子〈注一〉和他的同伴五十二菩薩〈注二〉,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
注一 觀經‘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思益‘我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法華經‘寶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今當字汝為大勢至。’又法華‘列眾中名得大勢,以其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又西藏密宗作金剛手菩薩。
注一 同倫有兩重意義:一是同修,就是說自恒河沙劫以來同修念佛三昧。二是同化,就是說現在娑婆世界,同攝受念佛眾生。又同修各有淺深不同,菩薩從干慧地到等覺位,共有五十二個位次,所以就和他同倫的五十二位菩薩一齊站起來。
正文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譯文 我回憶過去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為無量光〈注一〉十二位如來,前后相繼住世共一劫的時間。其最后一尊佛,名為超日月光,這尊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注二〉。
注一 這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共有十三個名號。一、無量光,二、無邊光,三、無礙光,四、無對光,五、焰王光,六、清凈光,七、歡喜光,八、智慧光,九、不斷光,十、難思光,十一、無稱光,十二、超日月光,和阿彌陀佛本號共是十三個名號。
注二 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就是專注一佛,念念相續,念久成定,名為三昧。理念就是正念佛時,反觀自心,觀久心開,名為三昧。
又灌頂大師說:‘念佛法門有四:一、持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
正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譯文 譬如有兩人,一個人專門憶念,一個人專門遺忘,這樣兩人,或是相逢,或是不相逢〈注一〉,或是相見,或是不相見〈注二〉,假若二人互相憶念,兩人共同憶念,憶念的力量自然深,甚至于從一生至多生,如形和影一樣的相隨,永不分離。十方如來,憐念眾生的心,如像母親想念兒子一樣,假若兒子逃走不見了,母親雖然想念他,又有什么辦法呢?假若兒子也想念母親,如像母親想念兒子一樣,那么母子生生世世,也不會遠離的。
注一 比喻眾生生逢佛世,但不知念佛,依舊沉淪在生死苦海中。
注二 諸佛雖然在人間現像,但是人不念佛,因此佛也難度他。
正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譯文 假若眾生的心,能夠憶佛念佛,那么無論現在或將來,必定能見到佛。那時,離佛不遠,不需要任何方便,自然得到心開〈注一〉。就如染香的人一樣,身上自然會有香氣,這就名為香光莊嚴〈注二〉。
注一 正如永明壽禪師所說:‘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注二 華嚴經妙嚴品:‘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以能總攝一切諸法門故。’念佛者,去佛不遠,蒙佛護念,佛光莊嚴其心,正如樂香者襲近于香,被香光莊嚴其身一樣。
正文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
譯文 我本來在因地上〈注一〉以念佛的心,而證入無生法忍的〈注二〉,現在此世界中,攝受念佛的人,同歸于凈土中。
注一 因地,即指在超日月光佛時,蒙佛的教誨,如法憶念,不藉其他任何方便,自依心開。
注二 當心開時,一念不動,萬有全空,不見生滅諸法,故得無生法忍。
解 因上以念佛得益,在果上亦以念佛度生。故攝受此世界念佛人,同生西方凈土。
正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我沒有什么選擇,只總攝六根,凈念〈注一〉相續不斷,最后得三摩地〈注二〉,是為第一。
注一 總攝六根,和合歸一精明心,離于分別,如此念佛,名日凈念。
注二 念念相繼不斷,得無生忍,證不退轉,名為得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