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華嚴專欄>>普賢行愿品講記03
        普賢行愿品講記03
        2007年06月01日09:52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787 字體: 繁體

        普賢行愿品講記03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七卷)
         
         
         
        凈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說到禮敬諸佛。在歷史上來說,我們中國這個民族有許許多多地方這個優點,這是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民族所沒有的,譬如第一個文字,這個是中國人的特色。中國自商周以后,語跟文就走兩條路,語文、文言,走兩條路。言語,因為中國地方幅員大,在古代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原地區,所謂說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個小國家。大國百里,百里侯,方圓一百里,那就是一個大國了;小國二十里、三十里。所以在那個時候,像景美這個區就是大國了,是個大國不是個小國。
         
         
         
        因此語言、文字,都不統一;所以你看古文,尤其看篆字,你們今天拿篆字字典一翻,一個字好多種的寫法,為什么這么多種寫法呢?那就是每個地區寫法不一樣,這個國家這種寫法,那是那個寫法;念的音也不相同,那么音不相同,到現在還如此,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字,都不相同。那么統一是在秦朝,秦始皇統一之后,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文字統一。語言雖然不統一,文字統一。那是李斯作小篆,所以那個時候小篆就等于是全國通用的文字,文字從這時候開始統一。
         
         
         
        那么可是我們方針還是兩條,就是一個是文言,一個是語言;語是隨便你隨著時代變化,文不變、文言自始至終不變。那么文言不變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太大了,幾千年前人寫的文章,就跟我們現在對面談話一樣,所以文化的遺產能夠保存下來。在外國就不行了,在外國是幾千年前拉丁文,古文的時候,那是幾個考古學家,專家,他才懂,其他人都不懂。所以這一點中國為什么這個民族存在這個世界上幾千年,而不被消滅,實在講四大文明古國,其他都沒有了,其他三個早就消滅掉了,只有中國還在,得力于文言文。所以這種工具,實實在在說最好就是傳播思想,傳播人生經驗,最好的工具,由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而且每一個造字的時候,不是隨便造的,里面有很深的學問在里頭,所以看到這個字,人就會覺悟,就會開智慧。
         
         
         
        大概在幾年前,臺中;那個時候他在臺北,焦國寶居士,在過去大專講座,他發起的,他是發起人之一。我是從五十七年還是五十八年,佛光山第一次辦夏令營,我參加了。回到臺北之后,他們就帶了十幾二十個同學來找我,要在臺北辦講座,那個時候我沒有地方;以后他們找到松山寺,找到中國佛教會,在中國佛教會講座最盛的時候,同學將近八百人。那么以后他到臺中去了,去了沒多久,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他認識一個女孩子,想結婚了,問我好不好?我就寫了一個信告訴他,我寫了一個名信片給他,我說你看看那個婚字,那個意思什么,我說你好好仔細看一看。他以后回我信,他說他不結婚了。一個女一個昏,見到女人頭就昏了。他還算不錯,他說我不昏。其實他錯了,所以中國這個字真有學問,實在是有學問。那么你昏了,就迷了,就是我們佛法里講三諦,俗諦;你不昏,就是真諦,覺了,不是中道。中道是昏而不昏,不昏而昏,這才是中道。所以他沒有懂得,他還是落在兩邊,還不是中道。中道是結了婚之后不昏,要懂得這個意思,那個才是真正的中道,才真正懂得意思,所以他是走到兩邊去了,都偏到兩邊去了。
         
         
         
        這個雖然能夠體會,體會得不夠透徹;沒有三諦三觀,他只有二諦,沒有三諦,那么他一直到現在還是獨身,還是跟到李老師在學佛。
         
         
         
        那么成家,家也是一個很有趣味,很有學問的一個字。家上面是個房子,你寫篆字就曉得了,上面是個房子,房子里面是個什么?想一想?小豬;成家,成那個東西。所以我們古圣先賢,你說這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都不相信。他造的字學問大了,所以外國字沒有這種力量。它能夠叫你開悟。你看一念,念是什么?念是今心,就是現前的心,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就是當下一念,今心。你看我們講思想,想,心里一有念頭,就有相,心里面就有相出來了。
         
         
         
        思就是什么?思就有分別了,有界線了,有執著了,有執著就有界線。所以思,心里面畫了界線了,你仔細去研究研究,中國文字實在是了不起。所以我們好東西非常之多,尤其在政治制度上,中國過去雖然是帝王時代,專制的少,歷代帝王專制的不多,他君權與相權分得很清楚。
         
         
         
        就好像開公司一樣,皇帝是董事長,宰相是總經理,真正辦理國家事情是宰相的事情,就好比現在的君主立憲。但是中國皇帝比君主立憲的皇帝,權力要大得多,因為選宰相是他選的,不是老百姓選的。可是宰相確實有權統理國家,他要能夠任命一個好宰相,那真是天下太平,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也非常之好。尤其是治國的方針,就是政策,是以禮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今天西方國家是法治,他是以法律來治。中國是以禮,以孝,真是天理、國法、人情,三方面都顧到,非常之美。法是沒有情面好講的,所以中國有感情,有豐富的感情;禮也是法,但是里面有豐富的感情,有真實的慈悲在這個里面。所以古人治國,他是以道、德、仁、義、禮,以這個為原則。最高的是講道,其次的是德,再其次的是仁,再其次的這是講義,最低的一層是禮。那么由此可知,道德仁義禮都是真心起用。
         
         
         
        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跟佛門里面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菩提心里頭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這個是菩提心的本體,真心的本體。他起作用就是正心,儒家講一個,起作用正大光明。而佛法把他分開來,佛法講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用處。怎么對自己?怎么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凈心,自受用要清凈,對待別人要慈悲。所以佛法這菩提心講三個,直心、深心、大悲心。儒家講兩個,誠意、正心;他是把自受用的深心,他受用的慈悲心,合而為一,叫正心。
         
         
         
        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交談過,也沒有商量過,真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所以佛法一傳到中國來,就被中國人很樂意地接受了,為什么呢?與我們中國文化根本的概念上完全相同,接受過來,的確可以能夠相輔相成。儒家講東西,講原則、講綱領,佛法有原則有綱領,而且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學了佛之后,再去看看儒家,看看道家,那真是很容易理解,一點困難都沒有。古代,這也是外國沒有的,一個政治家,一個國家的領袖,他有三個責任。所以地方上官史,縣市長叫父母官,絕對不是國民公仆,而是父母官;意思就說愛護老百姓,要像父母愛護兒女一樣,這個意義好,實實在在是好。
         
         
         
        所以做之君,君是領導人,你要領導老百姓。做之師,你是老百姓的模范、師表,你是老百姓的老師。做之親,你是老百姓的父母。所以他有這三種責任在身上,領導人、老師、父母。所以老百姓稱為子民,愛民如子,是以這種心情來從政的。這樣的思想、態度,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沒有,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那么有老師這個身分,當然他要教育,所以在從前地方官史的政績,第一條就是選拔人才。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上做了三年官,做了三年市長,市政辦得非常之好,樣樣都好,如果沒有替國家選拔一個人才出來,你的考績就糟了,你趕快要辭職,要走路,國家不會再要你了。所以過去選舉制度,不是民選,是由地方主管官選拔,選優秀的人才,由國家來培養。所以國家最高的賞賜給誰呢?給推薦賢人的這個人,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頒給推薦賢人,推薦給政府的,推薦給國家的;我們從商周都有選舉制度。
         
         
         
        所以地方上舉孝廉,這個就是選拔人才的原則,選孝子、選廉潔之人,不輕易取于的。因為他能夠孝順父母,他對國家就能盡忠;他能夠廉潔,他做官能不要錢,他辦事就能公正,不會受賄賂,所以選拔人才這兩個條件是主要的條件,孝與廉。因此教育也就看什么時代,看對什么人,應當要施設什么樣的教育。所以道德仁義禮,這個就是教育的標準,五種不同的標準,來教導國民,所以是量時施教。今天我們這一般的教育,是一種科技的教育,技術的教育,嚴格講,那只是科技的知識而已;教育很難說,教育是教做人。
         
         
         
        所以孔老夫子教育,你看看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才是辦事,第四是文藝,就是藝術。而是以德行與言語為主,我們今天所疏忽了,前面兩條完全疏忽掉了,只著重后面兩條。前面兩條是本,后面兩條是末,今天教育真是舍本逐末;我們這個國家之衰,有因素,過去那么樣強盛,也有因素。所以我們到美國,看看美國的情形,我們很多地方是非常之感嘆,我們遠遠不如人家。但是想想我們,他們歷史只有兩百年,兩百年前,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康熙、乾隆的時候,你去看看地圖,康熙、乾隆,最盛的時候,我們的版圖多大,現在我們大陸那個版圖兩倍呀!西北亞是我們的,日本北面庫葉島也是我們的,西面差不多到伊朗,南面緬甸西南那邊全部都是中國的。
         
         
         
        現在我們大陸上版圖,剩一半都不到了,世界最大的強國;美國那個時候在開荒,墾荒時代,兩百年之后,沒想到我們中國變成這個樣子,真正值得我們反省,為什么會衰到這種程度。科技,我們不是不如人,外國人承認中國人世界上最聰明的,所以美國今天太空科技里頭,許多是中國人。所以是救亡圖存,在諸位年輕這一代,一定要奮發,一定要深入我們自己優美傳統的文化,真正能夠救中國,真正能夠救世界。馬克斯主義,現在全世界幾乎也都逐漸逐漸要把它揚棄了,在過去認為這是最好的,在中國大陸認真地實行了三十幾年,等于實驗,實驗了三十幾年,證明全盤失敗,不適合人類。這一點我們中國對全世界實行馬克斯主義,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向全世界人宣布,這個主義行不通,因為我們作了三十多年了,這行不通。
         
         
         
        所以中國遭這么大的劫難,對世界也有很大貢獻,使世界上人都覺悟了。蘇聯赤化世界的陰謀,也沒法子得逞了。大陸這一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中國大陸去參觀一下,參觀什么呢?參觀、考察馬克斯主義實行的成果,一看到那個成果,大家都不要了,都不愿意要這個東西;可是我們中國人犧牲太大了。好我們現在講到正題,禮在中國,是以周禮為本,周禮是周官,這三禮之一,周禮等于周朝的憲法,是周公制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孫,還能夠遵守這一部憲法,周朝不只八百年;可惜到后來的時候,大家不遵照這個原則去做了,他才會亡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那是真正是圣人從真心里面,與道德仁義禮相應的作品,教化眾生的,治理國家的。
         
         
         
        儀禮為目,儀禮是國民生活規范,這個里面很復雜,儀禮三千,相當復雜,生活規范,如同我們佛門里面的戒律一樣,里面有自律,就是個人生活規范,也有入眾團體的生活規范,它講這些的。賢人履之,能夠依教奉行的,這是賢人,這是君子,決定守禮而不違背禮。能夠體會大道的,這是圣人。能夠依教奉行,把它做到,這是賢人君子。在佛法里也是如此,完全能夠證得的,圓滿證得的,是佛;而能夠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那是菩薩。佛是圣人,菩薩是賢人。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學,都從禮敬開端;如果沒有禮敬,其余的都不必談了,其余都不是真實的,與心性都不相干。能夠有禮敬,無有一法不稱性,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禮敬太重要了,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禮記一展開,第一句話,無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是講意義,我們存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人恭敬,我們見到人有禮貌,鞠躬行禮。我們對物怎么尊敬呢?我們對桌子,每一天把它擦得干干凈凈,擺得整整齊齊,對它恭敬,我們對桌子恭敬,我們對書本恭敬,我們展開來讀的時候,恭恭敬敬地讀,讀完之后把它合起來,放的時候,放得規規矩矩,不要說歪的斜的放,那對它就不恭敬了,對物恭敬。對事恭敬,任何一樁事情,無論大事小事,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有始有終,對事的恭敬。禮敬是從這個地方學的呀!曲禮底下,無不敬下面還有幾句,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實在講這個四句是整個禮教的根本,也就是禮教的宗旨。心要靜,身要端莊,言詞要安、要定。安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言語要柔和,不要粗暴,這是安;人家聽的時候,心里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詞不能夠模棱兩可,要肯定,人家聽的時候不懷疑,這是言語要安、要定。他的效果,能夠安民,叫整個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穩,我們今天講安和樂利,才真正能夠做得到;末后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們叫學習的人,對外,就是身口,要嚴謹。為什么呢?因為外面能夠影響內心,所以才有很多的禮節,有很多儀規,無非是使我們恭敬心常常能夠提起來,而不致于忘失掉,是這么個意思。
         
         
         
        其實我心里恭敬就好了,何必要這么多繁瑣的禮節呢?用不著繁瑣禮節。有它的用意,實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們現代人是自以為聰明,譬如佛門里面現在這個最敬禮,五體投地,還是不肯用這個儀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當初學佛,我學佛三年沒有拜過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頭三年不肯拜佛。拜佛,那是恭敬嘛!現在我們見到總統也三鞠躬最敬禮,何必趴到地下磕頭,我總覺得這個儀式已經過去了,那是帝王時代的事情,現在我們是中華民國的人。所以這個分別、執著,非常堅固。我今天看看你們對這些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也會趴到地下磕頭,很難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我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跟他三年的時候,都沒有去拜過他,現在想想很慚愧,他對我那么好。這個就是有很強烈的分別執著,不肯干。我年輕的時候,我做事情的時候,我那個辦公室跟總統隔壁;其實我們見到總統只一鞠躬,那有三鞠躬,也只有脫帽一鞠躬。所以我們見到佛的時候,也是三鞠躬,這就最敬禮了嘛!我們現代人嘛!所以儀式不一定要學古代人,但是恭敬心決定不變。這是不知道。到后來怎么樣才會拜佛呢?曉得拜佛是修行,是八萬四千行門里面的一種,懂得這個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這個行門也是妙不可言,是一個修行的法門,就是禮敬諸佛,這一點很重要。
         
         
         
        拜佛也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我們人是由兩大部份組合成的,一個是心,一個是身;身是物質,好比是個機器一樣,現在你們學到軟體、硬體,我們身也是軟體、硬體所組合的。機器要動,如果要不動的話,它就會生故障,就會生病了,所以身要運動,一定要動。心要清凈,心不能動,心一動就壞了,心就壞了,真心不動;你看楞嚴經上十番顯見,顯見不動,真心不動。所以當我們拜佛的時候,我們身動心不動,這個心靜,就是不動。所以至誠,什么叫誠呢?曾國藩他在求闕齋筆記里頭寫得很好,一念不動之謂誠。所以我們心里頭一個念頭都沒起的時候,這個是叫誠,這誠意。
         
         
         
        那么我們佛法里面講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直心,這是最尊敬的心,這是敬心。所以我們拜佛的時候,心里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體在運動,這是養生之道。我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后,一天才拜八百拜,過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后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后,每天拜好幾百拜,曉得它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對我們身心有莫大的利益。那么最初學佛的人,沒有人告訴我,我問他們這個拜?就這個拜。拜是最敬禮。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給我講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輕時候非常頑固,非常地執著,有人把我說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后,我真做。那么禮敬的修學,是先從儀式上去做,由儀式去修你的清凈心,然后經里面所講的無不敬這一句,才能夠貫徹精微內外。
         
         
         
        所以中國古代的教學,無論是小學與大學,都是以無不敬這三個字為教育的基本原則。那么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里面疏忽了,沒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開顯出來,應用在生活當中,所以與佛法的修學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那么注解里面講的有十種禮,注解說‘言禮敬者,禮屬身業,謂合掌、低頭、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屬意業’,敬是心,禮是身,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法門,第一個就是要修禮敬。清涼在華嚴經疏鈔,這個‘大疏’,就是華嚴疏鈔,里面講有十種禮,這個十種禮名、目,注上都有,而且還有簡單的解釋,那么這個十種禮,各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說。
         
         
         
        不過禮既然是講修行,修行里面要有觀照的工夫,假如沒有觀照,那只是行禮而已,不叫修行。行是什么?把我們迷惑顛倒,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佛門的禮節是五體投地接足禮,五體是兩個膝蓋,兩個掌,頭頂,這叫五體。五體都要投地。而且行禮時候反掌,反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兩只腳站在我的手掌當中,接足禮這是最恭敬的禮節,那么這個里面表的意思。
         
         
         
        當我們行禮的時候,第一個是右膝蓋先著地,右膝蓋先跪下去;右是表順,左面是表逆,叫旁門左道,右是正,左是反,所以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這是正法,與正法相應。右膝著地的時候,你要有觀想,念念不忘一切眾生,右膝著地的時候,令一切眾生得正覺道,右是正道。然后第二是左膝蓋著地,左膝著地的時候,心里想著要令一切眾生,從外道法里面改邪歸正,要有這個愿在里頭,有這種意念在里頭。左是外。代表是旁門左道,有不少人學旁門左道的,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力量把他轉變回來,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歸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這個意義很深很深藏在里頭。然后右手著地;我們拜佛的時候,由這幾位出家的法師教你們拜,你們不會拜的時候教你們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這里頭的觀想,每一個動作要如法,還要帶上觀想。右手著地的時候,有如釋迦牟尼佛的金剛寶座,因為你右手下去時候,這個身子很穩,兩個膝蓋都著地了,頂足而立,身體很穩重,像佛的金剛寶座上一樣,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時候,右手先著地,然后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時候,心里想著于一切外道,我們應當要用四攝法去幫助他,攝受他歸正道,就是我們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后頭頂著地,頭頂是我們一個人最尊貴的部份,頭頂著地的時候,我們想到令一切眾生離驕慢心。
         
         
         
        人都傲慢,沒有一個說是我不傲慢,沒有這個道理,傲慢是俱生煩惱,不要學的,不學就會的。你看地伽師里面所講的我見、我愛、我慢,就有慢字,我癡,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傲慢是其中之一,這是很大的障礙,障道。所以頭頂著地的時候,令一切眾生舍傲慢心,成無見頂相。佛的頭頂非常之圓滿,頂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無見頂相才顯出來,才只三十二相之一。那么這是幾個動作里面都有幾種觀想,我們在拜佛,如果里頭沒有觀想,就瞎拜了;對身體運動可以,對身體運動是能收到一點效果,對你道業上沒有幫助。你如果能夠念念都能有這個觀想,對你道業上有幫助,所以禮拜是八萬四千行門之一,是修行的。
         
         
         
        同時,我們這樣禮拜,愿愿都是為眾生,都是利益眾生,除了利益眾生,還利益自己。我今天五體投地拜佛,拜菩薩的時候,我們是五體,愿自己從今之后永離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為阿修羅照理說不應該算一道,你看經上講的阿修羅,天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惡鬼、畜生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里頭沒有阿修羅。所以佛經里常講五趣輪回,那么講六道跟五趣,實際是一樣的;講六道把天阿修羅,單獨給他算一道;講五道,天阿修羅就歸在天,那就是天人惡鬼地獄畜生。我們五體投地,愿我們從今之后永離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離于五蓋,五蓋是煩惱,就是永斷煩惱。令諸眾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這樣地禮佛,無量的功德,天天禮拜,天天作如是觀,你那個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養嘛!天天養嘛!這個驕慢嗔恨眾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斷掉了。
         
         
         
        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觀,培養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迷惑顛倒不容易斷啊!要這樣地拜佛。你們天天拜,我今天講到這一段了,記住,好好地去作觀,每一個動作里面,加上觀想,這就如法了。那么這十種禮,此地說得簡單,慈舟法師的普賢菩薩行愿品親聞記,他注解的比較詳細,也是十種,他注的文字比較淺顯,很容易看,這個注解的本子將來送給諸位。
         
         
         
        再看第二段,‘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這個小題目是解釋行愿的相,就是禮敬諸佛的樣子。那么這個里面有三個小段,這是第一小段,是‘所禮果境’,果是諸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那么這個里面必須要跟諸位說明。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稱性。十方是講的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是十方。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釋迦牟尼佛以我們的境界來看。那是過去佛,他老人家已經過世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還沒有入涅槃,現在佛。過去的諸佛無量無邊,現在諸佛也是無量無邊,我們不難懂。那未來佛在那里呢?禮敬過去佛,禮敬現在佛,我們曉得未來佛在那里?未來佛就是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那么換句話說,叫我們對于每一個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樣地禮敬。
         
         
         
        我見到釋迦牟尼佛,見到阿彌陀佛禮敬,我見到另外一個人不禮敬,你這一條愿沒修,因為普賢菩薩行愿,禮敬的時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賢菩薩行愿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們念阿彌陀佛念成功了,帶業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實報莊嚴土,沒話說的,決定實報莊嚴土,你就從這一愿你就能體會到。我們今天誰把一切眾生當作佛那么樣恭敬,你們都有分別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對他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沒有份了,頭一條就沒有份,以后條條都沒有份。這個十愿就好像十層大樓一樣,這是第一層,你沒有第一層,當然就沒有第二層,后面統統沒有。要緊啊!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對于每一個人,乃至于對蚊蟲螞蟻,只要是有情眾生,我們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當然見佛我們五體投地頂禮;你見到人,你就不必五體投地了。如果見到人也五體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頭磕不完了,那你又錯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對待一切人,一切物,我們的恭敬心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見人一鞠躬,或者點點頭,這是儀式上不一樣,敬心決定一樣,決定是相等的。見善人是一樣的,見惡人也一樣,不能說見惡人我們就不理他,那就錯誤了。惡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對他要生了差別的念頭,是你自己破壞你自己修行,毀掉了你的普賢行;普賢行是成無上道的,換一句話說,我自己要不要成無上道?要不要修普賢行?要修普賢行,不能跟一般人觀念一樣,要跟諸佛菩薩的觀念一樣,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觀,是諸佛菩薩的人生宇宙觀,不是人間的人生宇宙觀,你才能真正修學十大愿王。不僅是如此,對一切人恭敬,剛才講了,對一切物,對一切事,統統是諸佛。
         
         
         
        所以華嚴經在末后講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臺、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為什么呢?在無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樣才真正做到了禮敬諸佛。所以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統統在內,這個心多大!儒家禮里面講無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錯,其實境界沒有說到華嚴經這么透徹。所以儒家講充其量只是對人,沒有講對物,沒有講對一切眾生,沒講到這個。而佛法里面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諸佛兩個字之內,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天天你們佛門里面課誦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課都要念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沒有做到。對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點恭敬的念頭都沒有,他怎么能成就。這樣地念佛,一天念上十萬聲佛號,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向這個目標去精進,要認真地修禮敬,無不敬。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諸佛,就是我剛才講是廣義的,世尊是狹義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證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現于世,這個稱為世尊。
         
         
         
        那么諸佛呢,講一切眾生都是諸佛,這是華嚴經;佛只有在兩部經上這樣講過,其他的經上沒有,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圓覺,這兩部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樣的字句在其他經上沒有,尤其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華嚴經上有的,其他經上也沒有,所以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寬廣。下課了,聽這個經聽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來。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八卷)
         
         
         
        凈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諸位翻開第二十面,禮敬的對象我們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說明‘能禮’的‘因心’,因是對果來說的,就是修學的心理,‘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如對目前這四個字,非常之親切。這個里面就說出了兩種力量,所以我們才能夠做得到,一種是法力,就是普賢行愿,普賢行愿是法;另外一種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這個是屬于自力。注解里面說‘境與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見分,都是從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脫、法身,迷了則生死煩惱業障,換個名詞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迷悟換個名稱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懸殊太大了,悟的確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時候有重重的束縛,不自由,不平等,無量無邊的若惱。那么這個地方呢,它也說出這兩種,第一種就是‘普賢行愿法力’,第二個‘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賢在經題里面講過,一定要能夠牢牢地把它記住,普賢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條,這個十條是普賢行愿的總綱領。為什么這個愿要加上行?這個愿一定要實踐,不是空口說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華嚴經,它是注重行門的,你看它兩位菩薩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完全做到。但是在華嚴經里面,我們在經文里面看到普賢是華嚴之長子,那么換句話說,文殊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賢是老大,這個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實踐第一,但是實踐一定是依智慧的實踐,所以行擺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視實行,它是要實踐第一。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觀音擺在第一,大勢至擺在第二;大勢至代表智慧,觀音菩薩也是代表實踐,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這個地方是普賢之行,普賢跟慈悲,實在講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緊的就是深心這兩個字,什么叫做深心?我們今天講,講了之后我們也解了,也許說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們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換一句話就是沒有深心。所以要注意這兩個字,經文上這兩個字,這一段文里面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深心是清凈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是深心。深心是至誠心,我們今天的意不誠,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實在是知之不透徹啊!知道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聽講了彌陀經了,也天天念彌陀經,念凈土三經,曉得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他還不肯去,還不想去;娑婆世界這么苦,他舍不得,你說這有什么法子呢?這是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他的愿生不起來;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里并不想。
         
         
         
        心里不過真正是,我們這里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會來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這趟不能去,他不來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有感應,假的他念沒有感應,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你沒有真心,他也不來接引你;他來接引你,你還拒絕,這怎么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來了,這還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彌陀佛也不來,曉得你是虛心假意,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來。所以深心要緊,那么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極清凈之心。那么也可以說,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情就是情識,念是念頭,一切念頭,善念、惡念、無記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講的七情,在佛法里面講識就是情,八個識都是屬于情,情識真正能夠舍離掉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其實情識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真轉過來了,那么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為,全是普賢行,與十大愿,愿愿都相應。那么后面有幾句,它也說得很好。‘大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它這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也說得非常之好,那么后面呢,我們還會討論到。如果沒有普賢法力,沒有深心信解,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所以禮敬諸佛,特別注重諸佛,這個是普賢行愿。如果說禮敬如來,禮敬一尊佛,那個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
         
         
         
        普賢行是情與無情要平等地禮敬,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所以它不是禮敬佛,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里面。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讀誦有什么用處呢?沒用啊!明白這個道理,讀誦有用,讀誦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愿品,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沒有修普賢行,時時提起,時時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能禮’的‘心相’。‘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這一段經文里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業清凈,這個是成佛的正因。
         
         
         
        我們往往在一些彩畫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畫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頂上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那三個字是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過來的,嗡阿吽,佛頂上寫的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三業清凈,嗡是身業,阿是語業,吽是意業,身語意三業清凈;成佛一定要三業清凈,所以是悉以清凈身語意業。禮拜的時候,就是我們拜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是禮敬雙修;不拜佛的時候是意業常敬,敬心,清凈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決定不能失掉,這個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處所,我們對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禮的時候,是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時候,那是不必。所以禮有中斷的時候,敬不能中斷,敬不可以中斷,時時刻刻要保持敬心,這一點很重要,這叫常修。那么常修禮敬諸佛這一愿,將來在果報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身成神通輪,這就是佛果地上;我們講三輪,輪是圓滿的意思,輪的意思很多很多,后頭有請轉法輪,我們到那個時候再跟諸位細說。身感如來的神通輪。語感如來的教誡輪,佛是老師,老師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我們今天一般學校里面,譬如普通學校的,雖然一樣大學畢業,跟師范大學畢業的時候要教學生,就不相同,為什么呢?師范學院的學生,學過教育心理學,學過教學法,這個你們沒有修過;雖然有一樣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表達。所以佛懂得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學,有最高明的教學法,這個就是如來的教誡輪。意業成就了記心輪。所以常修禮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來的三輪。
         
         
         
        那么這個說法在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里頭有,那個分量就非常之多;那么這個書最近我們也印了,過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幾冊,現在我們也印了,那個本子這么厚,精裝本一本,書架上有,你們看看就曉得了,就是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這么一篇東西,如果跟諸位細講,一個星期講三次,恐怕也得要講一年,這個才能講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說了。再看下面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神通廣大,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分身無術啊!他可不得了,能現多身,能同時禮多佛,一多無礙,是華嚴事無礙法界里面,事事無礙,身與佛數量是相等的,這個就是理事無礙,一多無礙;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講我們自身,這是真正的事實。
         
         
         
        那么講到真的事實真相呢,我們反而迷惑了,我們今天相信什么呢?我們身前沒有佛,佛前也沒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實不然,我們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這是真的。為什么我們現在境界恰恰與事實相反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些病,是我們執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們都見不到了!迷啊!我們迷,佛不迷,不能說我迷了,佛也迷了,沒有這個話,眾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見到的是真相,他見到我們面前有多佛,他見到他的面前有很多眾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佛怎么會能說得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說不出這個話來!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以善覺三昧,他見得清清楚楚,那么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覺,果地上境界。那么我們今天這就是講要*普賢行愿力了,如果沒有這個法力,我們連觀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須要借重普賢觀行,使我們逐漸逐漸恢復我們的本能,見到諸法實相。這就講菩薩的修因,要從因門里面契入。因與果,相雖然不一樣,如來是果地,我們現在發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無論是教下,無論是宗門常講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蓮花來表法,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蓮花是因與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里面長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后結果,因果不同時。而佛法里面講,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特別用蓮花來代表,蓮花代表因果同時,又代表清凈無染,代表一真法界。
         
         
         
        所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凈的,代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清凈啊!可是蓮花開在水的上面,表示四圣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超越,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境界,表這個意思。再看底下這一段,‘虛空界盡,我禮乃盡。’這是反顯,虛空界無有窮盡,所以底下講了,‘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叫順釋。在清涼國師疏鈔里頭,我們一般稱為大疏,他引用十地經里面講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眾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
         
         
         
        末后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那么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么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啊!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了,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地。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啟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為什么這樣說呢?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眾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后,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眾生,所以說倒駕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愿無盡,愿愿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盡的。‘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真的,眾生界是無盡的,眾生的業也是無盡的。業是造作,所以我們講事業,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系苦。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三善道受報,惡業是三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我們想想那個眾生不造業呢?只要是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里造業,為什么呢?睡覺的時候作夢,夢里頭還造業,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啊!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啊!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了覺了,身不造業了,語不造業了,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所以為什么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業了,意業才能夠得清凈。末后這個結語非常之好,結語是每一段后面都一樣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勞,厭是厭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們不管做一個什么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樣的,他就厭倦了。比如吃東西也是這樣的,為什么常常換個口味呢?天天吃一樣的菜飯,吃上個一個星期,不想吃了,厭倦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同樣的,時間久了一定起厭倦的心,這叫凡夫啊!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天天一樣的,他不疲不厭,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地方。
         
         
         
        佛門里面,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就這么一個樣子,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沒有厭倦啊!你們衣服天天要變花樣,一種款式設計出來了,穿了沒幾個月,新的樣子出來了,那個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見不得人一樣。有人說這個衣服不合時,穿出去人家要笑話。誰笑你?自己笑自己,外頭絕對沒人笑。你穿個不合時髦的衣服,你穿到外頭,看看有沒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該!他死,我不死,他笑死與我什么相干呢?不相干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眾生的弱點,就把握你弱點,天天在動腦筋搞新花樣,叫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他了,都供養他了。可憐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么設計師,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對我們出家人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對你們,他神通廣大,花樣太多了,所以說妖魔鬼怪在那里?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認識,你還把他當好人,現在妖魔鬼怪充滿了社會,到處都是啊!叫你天天生煩惱,叫你身心不能安穩,天天為生活苦惱,其實生活那有什么苦惱的。
         
         
         
        我有一次坐計乘車,那有個司機跟我說,現在生活很不容易過啊!我就告訴他,生活是難在那里呢?我說很好過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個十幾年穿不壞,家里買個電冰箱也可以用個十來年,怎么不好過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產品,新花樣出來了,才沒有穿兩天又要換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難過了。他聽了點點頭,對呀!不錯,是這樣子。那難怪嘛!那你的日子當然難過嘛!你天天要換新的,還沒有用壞,可以用的不能物盡其用;那個魔王在那變把戲,天天在變,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轉,這苦死了。你要不對他所轉,好,新的產品出來了,尤其現在電器產品,每三個月就有新東西出來了,那你要換新,三個月換一次,真的,你怎么樣賺錢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曉得這個東西買了之后,可用個十年,他就是再換個幾百次新花樣,我如如不動,等我這個用舊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換一個。那些魔看到沒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樣了,沒人買了嘛!所以日子很好過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轉,這個就難過了。
         
         
         
        尤其在臺灣,生活非常容易,不為境轉,得大自在。所以無論對于物質、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厭是很大的障礙;我們今天要突破這個疲厭,那就是精進;這個一定要依*普賢行愿力,這個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個是真心修行,這是真正的普賢行。如果以妄識,這個妄識就是隨境所轉,那就不是修普賢行了。所以普賢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為基礎的。而我們這一次研究彌陀經疏鈔,看到蓮池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他這個注解所依據的經論,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據經論給我們講清楚,他這個注解,我們也很難對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據的經論,是凈土五經,旁及一切大乘經典,大乘經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行門里面所依據的,是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有了這樣的依據,那這個注子非常有價值了,有內容,我們能信得過,跟此地意思是一樣啊!要以普賢行愿力故,才能做到。
         
         
         
        那么十愿到這個地方是第一愿,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禮敬諸佛講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愿,第二愿是稱贊如來,稱是稱揚,贊是贊嘆。其實這個十愿也是對十種病根的,禮敬是對我們這個輕慢之心,貢高之心,我們對于一切人,總自己以為自己很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那么稱贊呢,這是對毀謗而言的;注子里頭有幾句也很重要。前面講諸佛,此地講如來,名字換了一換,當然意思就不一樣了,它為什么不說稱贊諸佛呢?要換了一下,稱贊如來,如來與佛到底有什么區別?這個是要首先辨別清楚的,小注里頭有,那么它也引經說的。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十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它引用金剛經上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金剛經上有這個意思。‘轉法輪經’上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那么這個是指報身佛說的,‘報身如來’。‘成實論’里面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個是應化身佛。那么這是講的三身,講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給我們開示說,一體三身,他那個講得非常圓滿。而如來這兩個字,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解釋如來解釋得太好了,太圓滿了。如來者,諸法如意。那么諦閑大師為什么不引用這一句,而引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呢?為什么不引用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為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實最圓滿的意思是諸法如義。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愿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那么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么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用什么名詞都可以,所以叫我們對于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正是四依法里面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所以往往這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里頭悟入義理。那么稱贊,佛門里頭梵唄也就是音樂,是屬于贊嘆的。那么十愿從這個兩愿,它把這個兩愿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么方法呢?用禮樂。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里面起煩惱了,起波動了,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這個心情就開朗了,所以是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那么他有一個原則,這就論語里面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個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音樂里頭的標準。所以是禮樂不能少,讀書人都會彈琴,都會唱歌,所以以禮樂治天下。那么這一篇總得要跟諸位講講這些問題了,要討論到這些問題,那么現在這個樂呢,禮在我們經書里頭保存,樂失掉了。
         
         
         
        現在只有禮記里頭有一篇樂記,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貴,是我們中國古代樂教的音樂之學,非常非常地重要,這里頭相當地高深。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戒律跟禮一樣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禮樂教學,非常著重音樂。但是現在佛門里頭,禮與樂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么今天晚上,幾位法師出來教你們唱梵唄,梵唄就是稱贊如來,要以清凈心,恭敬心來唱,這才稱贊;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稱贊如來,稱贊自己的性德,這個是第一義。其次的稱贊的時候,是接引眾生。諸位要曉得教學啊!佛與儒都是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沒有說老師跑到你家里去教的,跑到你家里教,學生對老師就輕慢、瞧不起,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是要來求的。那個好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頭做廣告,也不作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所以學生就要介紹,學生介紹還不是很明顯;某人有學問、有道德,你要去親近他,這樣講不可以,這樣太不謙虛了,顯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識的弟子,某善知識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貢高我慢了。那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唱歌來贊嘆,讓別人聽,聽了之后他自己有感動,他自己愿意來,用這個方法。
         
         
         
        所以贊嘆,佛門里面贊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廣告,接引眾生的手段,是這個意思。所以贊要唱得好聽,你一唱,大家在門口一聽,他就不想走了,他就進來了,這就成功了。這他一聽的時候,這個也沒什么聽頭,他跑掉了,那你就失敗了,那個就失敗了。所以樂要能達到這個功效,而且歌詞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現在有很多贊,你聽,聽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曉得它內容是什么,這個也是錯誤。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樂,所以念佛里頭有節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聽到之后,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參加,跟到你一起念。所以音樂很能夠吸引人,你看許多人花了錢,買了票,聽音樂去;我們這里不要錢,請他還不來,那原因是什么?我們唱得不好嘛!不如別人嘛!假如我們音樂比他還要殊勝,還要好聽,我們賣再高的票,他都會來。所以這個很有道理,也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夠輕視。
         
         
         
        普賢菩薩修行法里頭有音樂,第二條就是稱贊如來,就是樂教,所以要認真地來學習。好,我們就講到此地。早晨給諸位的一張一念三千,經本子送給諸位,你看我就貼在這個后面,這樣就不會丟掉了;把它貼在這個書后面,不要丟掉,因為讀這個東西必須要參考。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九卷)
         
         
         
        凈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二十二面,經文的第二段,‘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今天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講稱贊如來。稱贊的大意,昨天跟諸位介紹過了,那么這是講到樂,前面是禮,此地是樂。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所說的,說禮與樂都有心得了,修學有了心得了,這就叫有德;什么叫有道德之人?這是有德。至于樂,這就建于禮,因為禮跟樂實實在在是不能分的。在樂記里面說,凡是音聲的生起,都是由于人心而生。如果就一切有情眾生,我們所發出的音聲,這是由心而生的,我們無可懷疑的,我們都能夠承認。
         
         
         
        那么自然界里面的音聲,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呢?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兩天聽了之后,應當要有覺悟了;萬法唯心,它不是心生的,從那里生的?我們現前言語音聲是從我們分別心里面生的,自然界里面所有的音聲,是我們真心遇緣而產生的,所以還是由心生的。但是儒家只講到由人心生也,沒有講到這么深的一層,這一層在佛法里面講到。音聲怎么生的呢?必須心動了,動了就會有音聲,不動就沒有音聲,那么現在科學家對這個道理也知道了不少。動,它有頻率,在一定頻率之下,它會發出聲音,如果頻率再高,聲音就變成光了;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樣的波,只是頻率不相同而已。那么明白這個道理,佛法里面講的光音天,你就很清楚了,概念就很清楚了。
         
         
         
        光音天以上的天人,彼此有什么意見交換,不要說話的,一放光就曉得了,這個多簡單,太簡單了。其實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在某些地方,我們確實也用了。譬如你在十字街頭,你看到紅燈一亮就曉得不能走了,那是放光,那是光音,一看到光,哦!這個不可以走了;綠燈一亮可以通過了,怎么不是放光呢?也是放光。所以以光來代表音聲,確實很有道理。那么人心之動,在樂記里面講是物使之然也,就是外面這個物,對你的一種刺激,所以是感于物而動。這個心在境界里面,它有反應,我們見色聞聲有反應,這個心就動了;心一動就變成音聲,所以動一定會有音聲,振動,它就會有音聲出來。感受不一樣,音聲就不相同。
         
         
         
        如果我們是很尊敬的心,敬心感應的;這個時候的心是直心,所以敬一定是直。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所以儒家樂記里頭也講直,直以廉,跟我們佛法里面講菩提心,直心,意思非常地接近。凡是出于至誠恭敬,這個心一定是誠到了極處,是至誠心。所以為什么普賢菩薩行門第一就叫你禮敬諸佛,你要想成佛,佛都是用真心,都不是用妄心,真心是從那里來的?真心從敬當中來的,敬心就是直心。如果我們對于一切人物,一切事相,一點誠敬的意思都沒有,你學佛怎么學都學不成。所以禮敬諸佛是要自己成佛,我不禮敬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直心,沒法子修。修直心就是在禮敬、贊嘆,這兩條是修我們菩提心的直心,你說多么重要。
         
         
         
        我們菩提心為什么失掉了?狂妄、傲慢,把菩提心失掉了。這個一失掉了,這一錯就一切都錯了,以后就沒有一樁是對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要從這個地方修起,要認真,要努力。如果我們這個心,這個感應是憂慮,是憂心而感的;喜怒哀樂它統統都有不同,憂心感的音聲是哀,悲哀的聲音,這是我們能夠體驗得到的。如果是歡喜心、愛心,所感的音聲一定非常溫柔,和平、溫柔。各各不相同,這是應當要辨別的。所以能夠懂得音聲的人,在我們中國古代,去考察其他國家的政治,從什么地方考察呢?聽他們的老百姓唱歌就知道他的政治辦得怎么樣。老百姓歡喜,表現于音樂樂章里面,就知道這個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富強康樂,能夠聽得出來的。如果聽到老百姓樂聲里面都是哀戚,凄慘,悲哀,這個國家必定將亡,政治腐敗,老百姓怨聲載道,國之將亡。所以考察的時候,能夠從音樂里面得知一個國家的盛衰,能夠判斷這個國家的前途。
         
         
         
        同樣地,我們一個人將來有沒有前途,也能從你的談話音聲里面能夠明了,這比看相算命還準,還要靈,能看一個人終身休咎,能看一個家庭,能看一個團體,能看一個國家。所以音樂這個學問太大了,確實不能夠疏忽,所以這個里面有很深很深的學問,不可以不辨,也是應當能夠辨別。那么用音樂教化眾生,做為教育上最重要的科目,可以說是很古很古,相當地久遠;無論是在中國是在外國,所以諸位打開歷史,在古代史里面教學,幾乎統統都是用音樂。那么在中國尤其是自古以來在教育里面,把音樂看得非常之重。在我們中國古代,讀書的學生,十三歲以上的必須要修學,是必修的課程。因為樂章能夠養心,能夠調性情,這個在昨天跟諸位說過,能夠鼓舞我們奮發,能夠幫助我們改過遷善,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廣大,這是儒佛的教學都非常重視音樂。禮樂如果要是失掉了,教學的成果就不容易達到。
         
         
         
        我們今天佛門之衰,衰在禮與樂都沒有了,禮樂都沒有了。禮是佛門的戒律,現在大家不守戒律,也不講戒律;樂只有在法會當中,或者是只有幾句贊子在那里表演一下,通通流于形式,內容是一無所知。雖然唱贊,唱的時候達不到效果,就是不能夠真正達到遷善改過的目的。所以樂在我們中國古代,尤其在佛門里,它不是娛樂的,它是教學的,是以禮調身,以樂調心,使我們身心都能夠得到升華,這個是教學的效果。
         
         
         
        那么大意明了了,我們再往下看,‘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這一段文是講我們贊嘆的對象。我們贊嘆誰呢?那么從這一段經文當中,我們就聯想到前面的一章,禮敬諸佛,跟禮敬的境界一樣,沒有兩樣。那么注解諸位自己看。贊嘆的對象也是十方一切諸佛,這個里面一共有三重無盡,剎無盡,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數字之大不可思議,佛剎極微塵數。為什么要這樣地稱贊呢?如果不是這樣稱贊,我們的性德顯現不出來。所以我們要明了一切有情的眾生,那怕他再惡,他也有善;你在世間找到一個純惡,根本沒有善的人,你找不到。再惡的人,他對于他的妻子,他也有愛心,也還有善,對他最好的朋友,也還有點善心,找不到純惡,也找不到純善。純善那是如來,究竟果位上是純善,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還有一分惡,所以還不能算純善,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純善。但是純惡找不到,縱然墮到阿鼻地獄,也不是純惡,也還有一些小善。那么我們對于善法應當要稱贊,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
         
         
         
        譬如對作惡的人,如果對那些惡事,常常要責備,往往起反效果。我做的好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稱贊,我做的惡事,好,人家都罵我;不在乎,他罵我,我做得更惡一點。有什么法子,沒有辦法的事情,反而鼓勵幫助他去做惡了。如果我們對做惡都能夠原諒他,絕對不去說他,看他有一點點小善就贊嘆他,時間久了,他慚愧心生起來了;你看我做惡,他們都不說話,我一點點小善,他們都贊揚,到以后就不好意思做惡了,自自然然他就改過遷善了,這個就是音樂教學的功德、效果,也是古人教給我們,隱惡揚善。但是贊嘆要贊到恰如其度數,不能超過。他有一分善,你就贊嘆一分,有兩分善,贊嘆兩分,這個是對的。
         
         
         
        禮有節度,樂也有節奏,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處才能夠收到效果。如果超越了,超越了又起了副作用了,他變成自以為是了,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所以不能夠超過,凡是有善事都應當贊嘆。你看近代弘一大師,他老人家禮樂這個兩條;也很難得他把普賢菩薩行,就這一卷經當作他自己的日課,他每一天課誦就是念十大愿王,就是念我們現在研究這部經,是他的課誦本。他對于禮樂,不但他重視,而且他真做到了,我們曉得他持戒很嚴,這是守禮。他懂音樂,而且他音樂造詣相當之高,他送別的那個曲子,一般在音樂界里認為近百年來,東西方只有兩支好的曲子,一個是魂斷藍橋,西方的;一個就是送別,這是中國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實實在在是很難得。
         
         
         
        你看他對于學生,對一般信徒,見到人有過失了,他一句話不說,他從來不責備一個人,看到有人犯過了,他不責備。但是人有好處,有善處,他贊嘆,他懂得樂教。他與大眾相處在一塊,在佛學院教學生,學生有過失,他不講話。那學生自己怎么曉得有過失呢?他有一個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飯了,所以學生曉得了,大概我們有了過失了,老師不說話也不吃飯。于是大家反省,懺悔,那老師又吃飯了,他用這個方法,他不罵人,不責備人,對待任何人,和顏悅色,他用這種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學生。這是個人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有些老師是要罵人的,還有老師要打人的。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這一段說明我們能贊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這就說明唯有甚深勝解者才能贊,能贊就是能修贊嘆如來這一愿,這一個方法。十愿,我們這才接觸到第二,但是已經有相當啟發的作用。什么人能修?要甚深勝解的人才能修。甚深勝解從那里得到呢?是要從如來開導之下,我們才能夠獲得;如來不在世了,我們要從善知識,從經典當中得到。解是理解,是通達、明了,勝是殊勝,而且要相當深度的殊勝的理解;解得淺了,做不到。那么我們想現在一些人,他為什么做不到呢?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么能做到呢?別說勝解了,根本就不解,甚至于許多,他解錯了,所以曲解了經意了,這是非常非常地普遍;那個深之一字,更談不上了。深是要相當長時間的修養,才能夠達到深度的勝解。我自己經驗當中,深度的勝解必須要長時期地教學相長,才能夠體會到一些。
         
         
         
        我們要是聽一部經,聽完了之后,就把這個書收起來了,束諸高閣,不曉得再到那一年才來摸一下,這沒用的,這是一暴十寒;縱然能理解,只理解一個皮毛而已,談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難體會。那么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那些菩薩為什么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法?世間教學是有報酬的,你們學校里這些教員,天天給你們上課,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說是你們學校不發給他薪水,他來不來上課?他不來了。菩薩沒有人發給他薪水,他天天都來,他教得很起勁,他為什么?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為的是要求甚深勝解,所以教學就是求學,教跟求,是一不是二。為什么呢?在教學當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學,有許許多多的里面的問題不能發現,發掘不出來,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塊兒的時候,比如講這一段東西,有許多人發問,有許多人來質疑,這個質疑、發問里很多很多東西,自己想不到。所以是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師資道成,學生資助老師的甚深勝解,的確是相輔相成,教學相長,雙方面都有進步。
         
         
         
        菩薩為了要求甚深勝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厭地教化眾生。現前知見,就是前面是如對目前,非常地親切。那么這一句經文,諦閑法師注子里面講,跟前面禮敬諸佛這一段來比較看,它這個地方比較簡略;文字上簡略,意思上一樣,意思完全是一樣的,那么這一句我們要重視。菩薩教化眾生,特別是在無量壽經里面所說的,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所以佛為什么不教化眾生?佛是老師的身分,老師代表尊嚴,尊師重道,代表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說往教,尊師重道這個心就沒有了,所以求學,你來求,老師沒有到你家里去教你的,不會找你來教你的,這個不可能的。那么這個樣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廣了;為了要達到教化普遍、廣大,怎么辦呢?學生去,學生沒有關系嘛!學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樣,所以做不請之友,可以到你家里去教你。你不求學,這個學生會找到你,拉到你去學去,學生可以,老師不行。所以成佛之后,他要退到菩薩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們聽了之后,要認真去做,在此地七天聽這一部經,要認真地聽,為什么呢?聽了之后,要去講給別人聽,不一定是在講堂里講,有三個同學、五個同學,一個同學都可以,把他拉來,每一個星期給他上一堂課,這樣才行,這個做不請之友,這個能教學相長。他如果有興趣,你就跟他講,互相在一塊討論,要不斷地去講,這一遍講完了,再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了,再講第三遍。如果你一生當中,不要說一生,就是你學了這個七天,不斷地去講上個七年,你就是普賢菩薩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部東西講熟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
         
         
         
        所以我過去在求學當中,我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訴他們,我們在老師那里學了一部經之后,至少要講十遍,就是連續不斷講過十遍,我們再學第二部。為什么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學第二部,頭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頭一部忘掉了,很難成就。所以你能夠學了之后就講,連續不斷講十遍,這個就有一點印象了,不至于忘掉,能夠講的遍數多當然更好。假如你們學了之后,怕記不住,講的時候沒有把握,不要緊,這都有錄音,錄音帶在此地。你們每一個人可以拷貝一套錄音帶帶回去,天天聽;你要跟同學講的時候,我現在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星期就聽一個帶子,我今天上這一堂課,一個星期就聽這一堂,聽一個帶子,早晨聽一遍,晚上聽一遍,一個星期六天,你就聽十二遍了;一天跟別人去講,沒有講不好的啊!要是找老師,講了一遍,老師你再給我講一遍,老師不耐煩啊!現在有錄音帶,你放一百遍一千遍,他不會不耐煩,他是不疲不厭。
         
         
         
        所以大家要認真,要好好地學,讀到這個地方,這就給我們啟發,我們要發心,我們要教別人,不是自己學了之后就算了,一定要教別人。那么底下一段呢,是‘辨能贊舌相’,‘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這個贊嘆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的。所以諸位要真正發心,講經說法是贊嘆,贊嘆佛法,這是屬于贊嘆;將來在果報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微妙舌根。各,經文里頭各,是指每一個人;像我們現在在講堂里面,每一個同學,每一個人都要學的。都能夠以這個出,就是超出,過是越過,這個意思就說,比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還要殊勝,還要超過。
         
         
         
        辯才天女是佛在經上說的,她的辯才幾乎跟如來差不多了,所以佛對她非常地贊嘆。普賢菩薩在此地就引用她來作一個例子,我們不但要像她,而且還要超過她,自己一定要發這個愿。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細妙好,即一即多,舌之體是一,舌之用,功用,無量無邊。一個舌頭,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那么多的經典,所以一是體,用是多,即一即多,這是從俗諦上說。如果從真諦上講,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個微妙舌根,這個是從真諦上說,從性具上講,那么這些通通與一念三千的理論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經上這許多境界,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才不致于懷疑了。
         
         
         
        普賢身遍法界,這講法身,佛有法身,普賢菩薩有法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雖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認,那沒有辦法;你要覺悟了,你就能夠體認,才曉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夠體認。雖然體認之后,你在一切法里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引眾生的時候,又必須要隨著他的程度,要把你的程度立刻降低下來,要跟他合光同塵,為什么?這個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攝受眾生,就是經典里面常說的,應以什么身分,教化眾生的時候,就示現什么身分。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說,對你父母說,你是子女的身分;對你弟弟來講,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對于你哥哥姊姊,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對老師講,你是學生的身分;將來對你自己學生講,你又是老師的身份,身分太多太多了。最基本的五倫十義,所以五倫是我們基本的社會組織,就有十種不同的身份。
         
         
         
        如果在社會上,你事業多了,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眾生上,那是無量無邊的身分。正是應當用什么身分來辦事,來教學,就用什么樣的身分,隨時在那里變化的,而不是自己變化,是隨著境界來變化,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才能夠成就一切佛法事業,佛事啊!佛事就是覺悟眾生的大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那么做佛事里頭,最重要的要*舌根,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是音聲為教體;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寫東西給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聽就明了了,所以耳比眼還要靈。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來講學,孔老夫子在我們中國出現的時候,也是一生講學。
         
         
         
        那么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儒家的歷代宗師,都是講學,那么講學一定要用舌根。所以既然法身是遍法界,當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你自自然然能體會得到都是菩薩色塵贊嘆諸佛的音聲,所以我們在大自然的音聲當中,往往能夠開悟,就是這個道理。而大自然的音聲,從來沒有止息過,換一句話說,諸佛說經從來沒有中止過;問題就是看各各眾生的緣分,看緣分。因緣要巧合了,在音聲里面就可以大徹大悟;因緣要不合,這個音聲也就空過了,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因此贊佛人耳深處,必定成為稱贊之耳。所以修普賢行愿,特別是修稱贊如來這一愿的人,我們不能不知道普賢境界廣大無邊;那我們聽一切音聲,無論是風聲雨聲,外面這些車馬聲,一切的言語音聲,要明白沒有一個音聲不是贊嘆如來之聲。如來是什么?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從性德里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贊嘆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常講是萬德萬能。
         
         
         
        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后你讀彌陀經,你才能夠了解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水也會說法,風也會說法,樹葉相碰撞的音聲也會說法,鳥也會說法,六塵說法;這個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隨心所轉。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熟了,聽什么音聲都是阿彌陀佛,不管聽什么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念佛,這個境界跟諸位說,這叫功夫達成一片了。什么叫功夫成片,他不曉得,他沒有能夠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音聲,你就聽那個節奏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境隨心轉,音聲是六塵境之一,也隨境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聲。
         
         
         
        那么這一段文,慈舟法師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詳細,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們自己可以做參考,給人講的時候,參考書多一點,材料就豐富了。所以學華嚴跟學其他的經,的確不一樣,華嚴很有趣味,很生動,不會學得很呆板,很枯燥,不會是。華嚴是活活潑潑,那么善學華嚴的人,他能夠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夠收到一心。慈舟法師說,諸位如果你們要不會的話;這是講佛門修行的大原則,不管是宗門教下,佛與凡夫對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觀跟宇宙觀不一樣。佛法觀察的時候,一定用觀照,你看我們世間人講觀察佛講觀照。觀察是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阿賴耶識;而觀照呢?它不用,其實在觀照還是用,到照住、照見就不用了,真正講不用心意識是照見,所以這是有三個層次,最初是觀照,然后照住,再照見;這三個層次怎么樣區分,怎么樣修學?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里面說得非常詳細,很大的篇幅來解釋這三個層次,境界不相同,那么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來去研究,作參考。那么你不懂得觀照的話,你就可以觀想,你推理,一切音聲從那里來的?你就追究這個,去思惟這些,音聲從什么地方來的?你認真一追究,音聲沒有來處。正如同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在那里?認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曉得心在那里。既沒有來處,你就能夠悟出這個音聲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嚴上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這一個公式套上一個音聲,性音真空,性空真音,這才能發現到音聲原來是自性清凈心中之物;那么這個跟禪宗里面的參究,沒有兩樣。能夠如是回光返照,就曉得一切音聲都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觀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夠契入體用不二,這是真正的贊嘆出來。也是要這樣的修法,就是修這個法門,我們的法身全體才能夠顯現,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才能夠得到;考試的時候,才能得個滿分。否則的話,法身是法身,音聲是音聲,法身顯不出來;普賢行愿雖修沒有成就,像你雖然在念書,考試得個零分,書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試都不及格,這很冤枉,你沒有心得,沒有得到東西。
         
         
         
        普賢行愿,愿愿要顯示,顯出自己清凈法身的體相作用。所以這個贊嘆,這真贊嘆,這真正了不起。末后這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這一段不要講,因為每一段后頭都是一樣的,前面第一段講過了,后頭都不要說了。‘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它注解也說可以略前,跟前面講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們下課。
        上一篇:普賢行愿品講記04
        下一篇:普賢行愿品講記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白丝av嫩草影院| 正在播放国产伦理片|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永久|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日本视频www色| 成人777777|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天堂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人人干在线视频| 9999热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 | 女人让男人桶app免费大全| 六月婷婷综合激情| 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地址bt|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馆精品推荐在线观看|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xxxx18|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不卡在线看| 中国帅男同chinese69|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1080p| 奇米777在线视频| 亚洲热在线视频| 午夜激情小视频| 日本在线高清版卡免v|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爱看精品福利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中文字幕| а√最新版地址在线天堂| 欧美黑人bbbbbbbbb|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