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華嚴專欄>>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愿王)02
        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愿王)02
        2007年06月01日09:04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641 字體: 繁體

        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愿王)02
         
         
         
        道源法師講述
         
        許寬成居士記
         
        ——在八堵正道山海會寺——
         
         
         
         
        四、念佛與懺悔業障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廣修供養’。今天接著講第四大愿‘懺悔業障’。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三段來講:—
         
         
         
        1、懺悔業障的釋義
         
         
         
        華嚴經中本來是‘懺除業障’。可是我們現在每日做早課時,都是念‘懺悔業障’。以此先解‘懺悔’二字;‘懺’是梵語,‘悔’是華言。這有二種意義:一者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是即翻譯梵語之懺摩,為華言之悔過。二者懺悔乃梵華并舉之詞,是乃一半梵語,一生華言。懺即陳露先罪,即是恭對佛前,陳說發露先前所作之罪;要把自己的罪過,通統說出來,不得隱藏,這就是懺摩。悔即改往修來,對于往昔所造的罪過,必須真實悔改;于未來的善法,一定精進修行;這就是悔過。所謂‘懺其前愆,悔其后過’,方合懺悔之義。
         
         
         
        再解‘業障’二字,業有三種:一者善業,二者惡業,三者不動業。業障之業,即是惡業;以惡業能障人天善法,能障出世圣道,故名業障。障亦有三種:一者煩惱障,即是無明。二者業障,即是五逆十惡。三者報障,即是地獄,餓鬼,畜生之果報。為甚么不懺悔煩惱障,果報障,而但懺悔業障呢?這有二種意義:一者業力甚大,故須先懺。煩惱障潛伏力弱,故后懺之。至于報障,已竟結成惡果,只有受報,無法懺除了。二者懺悔業障,即是懺悔三障;以煩惱障如種子,業障如水土,報障如果實;懺侮業障,猶如去其水土之緣,則煩惱種子自然干枯,惡報果實亦自無法生出;是則但能把業障懺悔清凈,則三障悉皆捐除了。
         
         
         
        上來已經把懺悔業障的大意,說明白了,現在再把十種惡業多說幾句: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凡夫是‘畏果不畏因’的;惡果尚未現前,即不能生起怖畏之心。怖畏惡道之心不生,如何能發心真實懺悔?然而三惡道的果報,乃屬于未來之事。未來之事,尚未現前,是故不易令愚癡淺見之凡夫生起怖畏。可是我們都是人類,人類的眾生,是大家都看得見的。就看得見的果報,以推過去之業因,則容易引起信仰之心,生出怖畏之念了。
         
         
         
        我們大家都是人,都是父母所生,為甚么所受的果報不一樣呢?這就是因為過去所造的業因不同。現且不談善報善因。但說惡報惡因。
         
         
         
        招感惡報之惡因,大別有十種:即是身口意所造之十種惡業。于中‘殺生’之罪,先墮地獄受苦。地獄之苦受完了,再墮畜生。畜生之苦受完了,再墮餓鬼。餓鬼之苦受完了,方得轉世為人。雖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這都是看得見的事實。此方說有一富貴人家,只有一個兒子:這位獨生子,一定有福好享了!可是他偏偏短命死了!這就是前生前世造了殺生之業的緣故。又如一位大財主,富有多金,正好享受榮華之樂!可是他偏偏身弱多病,雖有五欲之樂而不能享受!這亦是前生前世造了殺生之業的緣故。第二‘偷盜’之罪,先墮三惡道受苦。三惡道的苦受完了,方得轉世為人。雖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種果報:一者常受貧窮之苦,二者雖有錢財而不得自在使用。第三‘邪淫’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的眷屬。以上三種,屬于身業,應當懺悔。第四‘妄語’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誹謗,二者常受他人誑騙。第五‘兩舌’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敝惡。第六‘惡口’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第七‘綺語’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無人信受,二者語不明了。以上四種,屬于口業,應當懺悔。第八‘貪欲’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第九‘嗔恚’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惱害。第十‘邪見’之罪,先墮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于邪見之家,二者其心諂曲不直。以上三種,屬于意業,應當懺侮。總上十種惡業,所受的果報,雖只有二十種,但這是大概分別的。若是詳細分別,實有無量無邊的果報。這些果報,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或為他人所遭遇。或為自身所親受。我輩凡夫,不明因果之理。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怨天尤人!真是惡上增惡,罪上加罪!明白佛理的人,一心懺悔尚恐來不及,又何敢怨天尤人呢?!
         
         
         
        話得說回來:上面所說的果報,乃是由三惡道出來,轉生于人道,所受的‘余報’。與三惡道的果報比較起來,真是微不足道了。要是墮到地獄里,其受苦之多,所謂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其時間之長,動輒論‘劫’!真不知何日何時方能出來?!何況從地獄里出來,復墮畜生。從畜生里出來,更墮餓鬼。又不知經過多少劫?!真是‘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那里容許我們粗心膽大而不趕快懺悔呢?!
         
         
         
        以上所講的話,乃是就因果的事實論的。現在再將造罪的心理分析一下,以便‘罪從心起將心懺’。
         
         
         
        人是善道的眾生,怎么會不信因果,廣造諸惡的呢?乃是由心理上漸漸變壞的。從微至著,分為十個階段來講:一者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不知身體是四大假合的,妄計人我之相。既把這個身體,認為是我自己,于是就要為這身體貪圖享受,一切罪過皆由此一念‘身見’而起。二者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內心之中,本已具有貪欲之煩惱,外面又遇到惡友的誘惑,于是執著我見之心倍加隆盛。三者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內外惡緣,既已具足;即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不但自己不肯做善事,就是看見別人做善事,亦不歡喜。四者縱恣三業,無惡不為。既不喜作善,則好作惡了!于是放縱身口意,無惡不造了。五者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如好獵者,于萬般禽獸,總帶殺心!又如貪財之人,舉世資財,無一不要!雖然事實上未必盡遂其意,而其殺生貪財之心,實常遍布一切處所。六者惡心相續,晝夜不斷。既無善心,則全是惡心。于是無時不想作惡。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雖然無時無處不在作惡,可是不愿他人知道。八者虜扈抵突,不畏惡道。虜掠拔扈,粗野橫暴,抵觸唐突,冒犯圣賢!毫無畏懼惡道之念。猶如瘋犬,不易馴服。九者無慚無愧,不懼凡圣。前面講作惡不欲人知,是尚有慚愧之心。至此則廉恥之心喪盡,不但不怕天不怕人,連佛菩薩亦復不怕了!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梵語‘一闡提’,華言斷善根。因果報應之理,一概不信。恣意作惡,方能稱心。猶如糞蛆,好樂廁所。由此十種惡心,昏迷顛倒,廣造罪惡,永處惡道了。現在要懺悔業障,必須生起十種善心,從后翻破之,以為對治法門。第一要明信因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絲毫不錯。雖然現在作惡的人,尚未見其受到惡報;那只是因緣未熟而已。經云:‘假使滿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沒有造了業不受報的。亦沒有自己造業他人受報的。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明信因果。以此明信因果之心,破除第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之心。第二要自愧克責。設若放逸心一動,急當自己克責自己:‘鄙惡罪人,不知修善,無羞無恥,猶如畜生。’再想到天見我屏處造罪,是故于天生慚;人見我顯處造罪,是故于人生愧。以此自愧克責之心,破除第九無慚無愧不懼凡圣之心。第三要怖畏惡道。修行的人,當自思惟:‘人命無常,過于轉燭。一息不還,千載常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波深,船筏安寄?豈可坐待墮落?!’又佛名經云:‘若不懺悔者,大命將盡,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何及乎?!當爾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可更得?!’思惟至此,怖心自生。怖心生時,如履湯火!雖有五欲六塵之境,亦不暇貪染了。以此怖畏惡道之心,破除第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之心。第四要不覆瑕疵。若有罪過,恭對佛像,盡情發露。發露罪過,猶如吐毒!倘若覆藏罪過,不肯發露者,猶如隱處有斑,覆諱不治,則致于死。以此不覆瑕疵之心,破除第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之心。第五要斷相續心。既然發心懺悔,必須斷除作惡的相續心。即是懺悔之后,誓不再犯!以此斷相續心,破除第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之心。第六要發菩提心。以前因為愚癡不覺,故遍一切處惱害有情。今發覺心,應當遍一切處利益有情。以此發菩提心,破除第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之心。第七要修初補過。昔因惡身口意,造諸罪過。今以善身口意,修諸功德。以此修功補過之心,破除第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之心。第八要守護正法。人能弘道,法藉人傳。人在法存,人亡法滅。故正法須得人護。以此守護正法之心,破除第三滅善心事不喜他善之心。第九要念十方佛。昔因狎近惡友,信受其言,作諸惡事。今念十方佛,為我作導師,修諸善法。以此念佛之心,破除第九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之心。第十要觀罪性空。觀諸罪過,從因緣生,其性本空。以罪性本空,方能懺除。倘若罪性不空,則雖懺亦不能除滅了。以此觀罪性空之心,破除第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之心。所破者是十種惡心,是順生死之心。能破者是十種善心,是逆生死之心。明了此等善惡之心,進修懺悔無罪不滅了。
         
         
         
        2、懺悔業障的利益
         
         
         
        懺悔業障的利益太大了,能以滅除三障,能得依正具足。前面已經講過:煩惱障猶如種子,業障猶如水土,報障猶如果實。只要把業障懺除了,煩惱種子得不到業水之滋潤,自然干枯。業障是因,報障是果;因既不生,果亦自滅。所以懺悔的雖只是業障,而結果是三障完全除滅。這就是懺悔業障的利益。至于得到依正具足的利益,則有二種解釋:依是依報,即是衣食住等。正是正報,即是身體。在未成佛之前的‘因位’中,生生世世,身相莊嚴,衣食豐裕。在成佛的‘果位’上,正報則相好圓滿,依報則珍寶嚴飾。這都是懺悔業障所得到的利益。我們再把本段的經文念一遍,看看還有甚么利益?經云: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戒一切功德...。’‘恒住凈戒一切功德’,即是懺悔業障所得的利益。嚴持凈戒,能生一切功德。但是有‘業障’的人,雖欲嚴持凈戒,而不能‘恒’常安‘住’于凈戒之中,亦就是不能恒常安住于一切功德之中了。比方說:有貪欲業障的人,則將因貪欲而犯戒。有嗔恚業障的人,則將因嗔恚而犯戒。凈戒既不能恒住,一切功德得而復失,豈不可惜?!是以有志嚴持凈戒者,必須誠心懺悔業障,方能得到恒常安住一切功德的利益。
         
         
         
        3、念佛與懺悔業障
         
         
         
        有人說:我們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還要懺悔業障呢?說這種話的人,是不知道業障的厲害!經云:‘業力甚大,能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有業障的人,雖欲念佛而不可能,又遑論一心。例如有人在貧困之時,頗肯念佛。一旦升官發財了,佛也不念了。這就是被貪欲之‘業’‘障’住了。又如有人發心來打念佛七,不跟這個蓮友鬧意見,就跟那個蓮友吵架,結果自己把自己‘氣’走了,佛也不念了。這就是被嗔恚之‘業’‘障’住了。所以發愿念佛的人,必須誠心懺悔業障。
         
         
         
        在念佛七中,每天做晚課時,要跪念‘八十八佛大懺悔文’,這就是將‘懺悔業障’的行愿,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的!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四大愿‘懺悔業障’。今天接著講第五大愿‘隨喜功德’。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三段來講:—
         
         
         
        1、隨喜功德的釋義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愿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
         
         
         
        先說隨喜佛的功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富居皇宮,嬌妻婇女,常隨承事,五欲之樂,任其享受。而本師竟不為環境所迷,因觀察眾生受苦,遂即舍棄國城妻子,毅然出家!這出家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出家之后,為成佛道而在最荒涼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瘦的皮骨連立,終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重發大愿‘若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這種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成佛之后,即將自己所證的佛法,講給一切眾生聽,‘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直至雙林樹下,臨入涅槃的時候,尚且問諸弟子,‘吾將涅槃,汝等對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來問’!這種說法度生,誨人不倦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涅槃之后,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養舍利的眾生,滅罪生福。這種身雖入滅,仍留‘身分’以澤被眾生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
         
         
         
        次說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是佛果的‘因位’,在發菩提心之后,成妙覺果之前,歷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德,都應當隨喜。菩薩修‘布施’時,一切身內之財,身外之財,皆須布施。身外之財,不但衣服飲食,金銀珍寶須布施;即家園國城,妻子眷屬亦須布施。身內之財,不但眼耳手足須布施,即身命亦須布施。法華經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舍身命處’。菩薩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薩為甚么要舍身命呢?一則為佛法,二則為眾生。且說一個‘雪山童子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給諸位聽聽。這個公案,出在涅槃經。經上說:‘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故,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于爾時,開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余半偈,吾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云:我今實饑,故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食!羅剎于是說后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升高樹上,投身于地!以奉羅剎’。這就是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我們想想看:世尊為菩薩時,是如何的輕視身命,重視佛法!現在大藏經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無量數的偈。這都是世尊在過去劫中,用身命換來的!可是我們竟把這些希有珍貴的法寶,束之高閣,不肯一讀,未免太對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對于為法舍身的功德,應當隨喜;即是菩薩所修的一切難行難忍的功德,都應當隨喜。
         
         
         
        復次說到隨喜二乘圣人的功德:二乘即是聲聞緣覺。‘聲聞’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他們能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他們能證阿羅漢果。‘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能以觀察眾生之生死輪回,皆由于十二因緣之流轉;因之用功而將十二因緣還滅。所以他們證得的果位,稱為‘緣覺’。二乘人所修的法門雖然不同,但其結果都能以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稱為圣人。這二乘圣人的功德,我們亦當隨喜。
         
         
         
        現在再講隨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禪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這些功德,都應隨喜。阿修羅此云‘非天’。他們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雖似天道眾生而實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羅既然無德,我們隨喜他的甚么呢?我們應當注意:隨喜功德,不是隨喜罪過。阿修羅既然‘有天之福’,這就是他的功德;我們即應隨喜。至于‘無天之德’,這是他的罪過,我們切勿隨喜。人道的眾生,佛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其善法。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為其善法。其意義頗相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即是隨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隨喜他的罪過。畜生道的眾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負責。雞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鴉能反哺,即是孝順。雁不二配,即是貞節。如是功德,皆當隨喜。鬼亦有善有惡,如地藏經中所說的‘主命鬼王’‘堅牢地神’,其功德亦當隨喜。地獄道的眾生,作惡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資隨喜呢?須知地獄眾生,受苦極重!為苦所逼時,必生后悔。這一念悔過之心,即其功德,即應隨喜。又者閻羅王亦屬于地獄道。如地藏經中所說,他能以親近地藏菩薩。又如公案中所講,他能以禮拜永明禪師之像。這都算是地獄里功德。既是功德,自應隨喜了。以上所講的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應當隨順喜悅,故名隨喜功德。
         
         
         
        2、隨喜功德的利益
         
         
         
        隨言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屬。前一是對治的惡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滅惡生善,故須發此大愿。
         
         
         
        昨天曾講到三障,即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是約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現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欲與我慢居其二。‘隨煩惱’有二十種,嫉妒居其一。如是說來,則根本煩惱中,除了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種:為甚么只將貪與慢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四種列為重障呢?再說隨煩惱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種;為甚么只將嫉妒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十九種列為重障呢?這就是因這三種惡法障礙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煩惱法,雖然同是惡法,同能障礙善法,但是比較起來,都沒有這三種惡力厲害。故特標重障之名。比方說,有二十六個壞人,其中有三個最壞的,因為他們害善人,害的最兇!故特標其名,以便預防,而利緝捕。
         
         
         
        我慢重障,須用第一愿王禮敬諸佛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經講過了,貪欲重障,須用第三愿王廣修供養之法,以及第四愿王懺悔業障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講過了。現在專講嫉妒重障,必須用隨喜功德之法,以對治除滅之。
         
         
         
        所謂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覺著不歡喜。見到他人榮華富貴,自己心中便感覺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前了!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不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統統有的。不過學佛的人,既然知道有這種煩惱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讓它生起來。設若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忌害賢人,障礙善事了!若約世間凡夫之法來講,假使他人要來害我,我也要來害他。這種報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的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與我不相干;但是因為他人有光榮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里才覺著痛快!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一本世間書,記一個故事:說是清朝時代,有一個人,性好嫉妒。他的鄰居,中了‘舉人’,把大門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慶賀之意。這個嫉妒成性的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里就覺著不好受!及至見到人家油漆大門,他心里更加生氣!直氣的不能入睡!半夜里起來,把水溝里臭泥,抹在人家大門上,心里才覺著安然。
         
         
         
        諸位想想看:鄰居中了舉人,對自己不是亦有光榮嗎?縱令沒有光榮,亦沒有害處呀!為甚么這樣放不下呢?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書上亦有這樣一則公案:說是有一座大寺院,請一位法師來講經。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內中有一青年,看見迎接法師的儀式太隆重了,他氣不過,跑出來拖著法師打了一頓!
         
         
         
        諸位想想看:寺院里請法師講經,即使禮節有過于隆重之處,亦是佛教內部之事;與這個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處?他為甚么把法師打一頓?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驅使他啊!
         
         
         
        現在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一寺院很興隆,就要說他幾句壞話。聽到某一法師講經講的很好,也要說他幾句壞話。試問:某一寺院很興隆,某一法師講的好,對于佛教不是很光榮嗎?為甚么還要說他的壞話呢?此無他故,只是嫉妒心現前而已。
         
         
         
        嫉妒雖不是根本煩惱,但確是重障!因為它能以‘忌害賢人’,它能以‘障礙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賢人。設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毀謗,抑以破壞!是不但障礙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賢人!其罪過不是很大嗎?!佛門中有句成語,說某人‘嫉妒障礙’。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礙當然也是障礙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礙他人即障礙自己!因為忌害賢人,自然會親近惡人。障礙善事,自然會做惡事。近惡人,做惡事,不是障礙自己嗎?!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對治之法,要用隨喜功德。見到他人作功德之事,無論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隨喜。或以身業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隨喜贊嘆之,或以意業隨喜而發欣悅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常現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了。嫉妒之惡法,既已伏斷,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這都是隨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與隨喜功德
         
         
         
        如前幾天所講的:禮敬諸佛的功德,應當隨喜。稱贊如來的功德,應當隨喜。廣修供養與懺悔業障的功德,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棹,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棹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愿,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的!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六、念佛與勸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隨喜功德’。今天接著講第六大愿‘請轉法輪’,及第七大愿‘請佛住世’。
         
         
         
        每天都是講一個大愿,今天為甚么講兩個大愿呢?這有兩種原由:第一是我們的念佛道場只有七天,倘若一天只講一愿,則十大愿王便不能講完;因此今天講兩愿,明天講三愿,如是即可以圓滿了。第二是‘請轉法輪’是總義,‘請佛住世’是別義。其所以請佛住世者,原為請轉法輪。是則愿王雖有兩個,而意義只是一種。故將第六大愿第七大愿,合為‘勸請’,一次講完之。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三段來講:—
         
         
         
        1、勸請的釋義
         
         
         
        先解釋第六大愿請轉法輪:請是眾生的祈求,轉是諸佛的宣說,法是諸佛的言教,輪是教法的譬喻。我們請求諸佛說法,名曰請轉法輪。諸佛所說的教法,為甚么用輪作譬喻呢?輪是‘轉輪圣王’的‘輪寶’。在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王出世。由王的福德所感,自然有金輪寶出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凈,舒妙光明,旋轉飛行,威伏四方。此福德之王,因有此輪寶之故,稱為轉輪圣王。諸佛所說之教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其威德猶如輪寶,故諸佛說法,名曰轉法輪。若詳細解釋,則有大小乘的分別;小乘法輪,具有五義:一速疾義:如來的智慧生起妙用時,非常的迅速;猶如轉輪圣王之金輪寶,飛行速疾。二取舍義:如來所說苦集滅道四諦,令諸眾生舍苦諦而取滅諦;猶如輪寶,舍東洲而取南洲。三降伏義:如來說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猶如輪寶,能降伏一切叛亂。四鎮伏義:如來智慧能鎮伏一切煩惱,令其不起;猶如輪寶,鎮伏四洲一切臣民,不生擾害。五上下轉義:如來智慧不但能斷欲界煩惱,亦復能斷上二界煩惱;猶如輪寶,上下飛行。有如是五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小乘言教,名曰法輪。大乘法輪,具有四義:一圓滿義:大乘法義,究竟圓滿;猶如輪寶,圓演流通。二摧壞義:大乘智慧能破盡一切煩惱;猶如輪寶,碾壞一切。三鎮遏義:大乘圣道,能攝伏外道二乘;猶如輪寶,威鎮天下。四不定義:大乘法門應機施教,無有定法;猶如輪寶,應時飛至,無有定軌。有如是四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大乘言教,名曰法輪。
         
         
         
        有人說:若佛在世,我們好去到佛前,請轉法輪。現在佛已涅槃了,既不見佛、如何請轉法輪呢?這有兩種義理,須要明白;第一、在地方說,不是請一尊佛轉法輪;我們的對境,乃是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一切諸佛。現在十方世界,住世的佛無量數,正好請求轉法輪。第二、在時間說,現在的佛固然要請,未來的佛亦當要請。一切菩薩、羅漢、善知識,都是未來佛,皆應請其轉法輪。我們只要能以常常發此大愿,隨時隨處皆可依愿起行。例如:有一位善知識,修行功夫,甚為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眾人請求開示。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開示的法要,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實的利益!所謂‘還丹一粒,轉鐵為金。至理一言,轉凡為圣。’又如:有一位大法師,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眾人請求說法。大開講筵,普接聽眾。既能令未聞佛法的人,了解佛理,信仰佛教。又能令已聞佛法的人,深入佛理,倍加精進。這都是請轉法輪的大愿,所引生成就的功德。
         
         
         
        再解釋第七大愿請佛住世: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體,無生亦無滅。二報身,乃因行功德圓滿享受法樂之身,有始無終。以上二種佛身,均不須請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應化身,乃應眾生之機感,變化示現之身。每一尊佛出世,皆示現八相成道,有降生亦有入滅。佛出世間,原為度生;生未度盡,何以入滅呢?因為眾生不需要佛了!所謂‘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于是示現入滅了。設若眾生以至誠之心,請佛住世!顯見化緣未盡,佛一定會應眾生之請而久住世間的。
         
         
         
        有人說:佛將要涅槃而未涅槃之時,我們請佛住世是應當的。現在佛入滅已二千多年了,我們還要請佛住世,豈不是太晚了嗎?
         
         
         
        若是對印度示現的這一尊佛說,似乎嫌晚了。然而我們所請的不是一尊佛,乃是十方三世無盡諸佛。并且還有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諸善知識,都要請其住世。所以須要時時發愿了。我們再把經文念一遍,藉以增加信心。經云:‘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段經文容易懂,念一遍就明白了。
         
         
         
        又有人說:有生必有滅,乃世間一定之理。佛既示現受生,亦必示現入滅,方不違背俗諦之理。何能因我們請求而即常久住世呢?
         
         
         
        既云‘示現’,即非‘定命’。只要有真正發愿請佛住世的眾生,佛一定會應眾生之機而示現住世的。不但有眾生請求,佛即為之住世;而實實在在的是佛不愿入滅,唯愿眾生請問佛法。如佛臨涅槃時,問眾弟子曰‘我將涅槃,對于佛法,有疑問者,可速來問。’這即是暗示‘若有請問佛法者,我即暫緩入滅。’不幸,竟無一人請問佛法者!豈不是‘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了嗎?!設若有人請問,佛可以多說一部經了。設若有許多人請問,佛可以多說許多部經,自然延緩涅槃了。
         
         
         
        我再舉兩則善知識的公案,作一證明:—
         
         
         
        南岳山慧思尊者,將入滅時,大集門人說法,苦切訶責!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華懺者;吾當供給。若無,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端坐,言佛來迎!而化。這并不是門人請求善知識住世,相反的是善知識請求門人:‘只要你們肯修行,我即為之住世。’不幸,竟無一肯修行者!既然住世無益,只有端坐而化了。
         
         
         
        又有一則公案,是我親耳所聞的;民國十七年,我住蘇州靈巖山時,認識一位比丘,名呼妙性師。二十二年,再到靈巖山。這時妙性師在別院寶藏寺當家。我即下山探望這位離別數年的道友。到了寶藏寺,看見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大休息處’四個字。筆力蒼老古掘!因問這是誰寫的?妙性師先嘆一口氣說,唉!這是我的傷心紀念品啊!于是講起他自己的一段公案;他說:‘靈巖山的后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后面,有一間茅蓬。里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禪師。我妙性與他談禪,談的很投機。他認為我是一個法器。但根性遲鈍,急切不能開悟。他說:‘你能放下一切,一心辦道,我當為你住世三年!否則,我于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來很相信他的,可是聽到他這幾句話,反而生起了疑心!因為‘預知時至’這步功夫就不容易,何況‘延促壽命’!他真的有這么高的功夫嗎?我倒要等等看,看他到了中秋日,是否真的能‘走’嗎?因此一念疑心作了障礙,我終于未去親近他。詎知到了八月十五日,這位大休禪師居然坐化了!我聞訊之下,不勝悲痛!急忙趕到他的茅蓬,哭奠一番。又把他茅蓬門上掛的這塊木匾取回來,留作紀念。唉!談及此事,真是后悔無及了!’諸位聽到妙性師的公案,有何感想?這不亦是善知識要為學人住世嗎?而學人竟不肯親近善知識;不禁令人長嘆息了!所以我們必須常常發這請佛住世的大愿。不但請求諸佛住世,即一切菩薩、羅漢、諸善知識,都要請他們住世。這不只我們自己得利益,亦令一切眾生得到法樂啊。
         
         
         
        2、勸請的利益
         
         
         
        請轉法輪,可以除慢法障,得多聞智慧。我們遇到佛菩薩,乃至遇到善知識,而不肯請轉法輪者,皆因內懷‘輕法慢教’之心的原故。現代佛子,多如是人。其無道心者,固不足掛齒。即一般自認為老修行者,率多不肯廣學多聞。于自己則盲修瞎練,于他人則閉口不言。故名慢法障。其對治之法,凡是遇到善知識,即以殷重之心請轉法輪;自能除去慢法之障。前以輕法慢教之故,致成孤陋寡聞。今以尊法重教之故,遂得多聞智慧了。
         
         
         
        智慧有三種:一曰聞慧,依見聞經教而生之智慧。二日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三日修慧,依修行用功而生之智慧。現今的修行人,既不肯見聞經教,又不思惟道理,一味的盲目修行,其不‘墮坑落塹’者,恐怕少有了。
         
         
         
        請佛住世,可以除謗法障,得慈善根。謗法二字,乍看之,很淺顯易知,詳解之,則頗微細難明。佛教以外的人,既不信仰佛教,自然常常毀謗佛法。這是淺而易知的。至于信仰佛教的人,為甚么也會謗法呢?這就微細難明了。若研究其原因,大別有二種:一是重行不重解的人,如前面所說的老修行,凡是教法,一概輕視鄙棄之!豈是謗法嗎?!一是重此輕彼的人,因為所學的宗派不同,于是重自宗之法,而輕他宗之法。以門戶執見,互相毀謗!而成謗法之罪了。既然謗法,當然不喜聞法,于是與法常相遠離,這便是謗法之障。若能常常發愿,請佛住世,則謗法障自然除滅。因為請佛住世,原為請轉法輪;既有重法之心,自無輕法之念了。而且不但請佛住世,并要請一切善知識住世。此一切善知識,自然包括各宗各派。門戶執見,既已消除,自無互相毀謗之罪過了。
         
         
         
        謗法障除滅之后,即能得種‘慈善根’。慈善即是慈悲善。乃佛所說大小乘經典,所具有的七善之一。佛經具有七善,故名正法。其七善者:第一時節善,佛所說的每一部經,初時說的序分,中時說的正宗分,后時說的流通分,三時皆善,故名時節善。第二義善,佛所說的經,其義理深遠,能令聞者得到今世后世以及出世的利益。第三語善,佛所說的法,其語巧妙,隨順方俗之語而能顯示正義。第四獨一善,佛所說法,純一無雜。第五圓滿善,佛所說的每一部經,悉皆諸法具足圓滿;并不須要另一部經來助成。第六調柔善,佛所說之法,皆是清凈善法,其性調順柔和。第七慈悲善,佛所說的法,總為慈興一切眾生樂,悲拔一切眾生苦。一切諸佛所說的法,悉皆具有如是七善。在未成佛之前,要常常發愿‘勸請’,即得‘慈悲善根’。七善皆以慈悲為本,得到了慈悲善根,亦就得到了其他六種善根;我們將來成佛說法,亦自具有七善了。
         
         
         
        3、念佛與勸請
         
         
         
        我們對于各宗各派的善知識,都要請其轉法輪,請其住世。對于專門弘揚凈土的善知識,自然請其轉法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諸大菩薩,都要請其轉法輪,請其住世。對于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自然請其轉法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要請其轉法輪,請其住世。對于阿彌陀佛,自然請其轉法輪,請其住世了。
         
         
         
        有人說:阿彌陀佛‘現在說法’,何用我們請轉法輪?‘其佛壽命無量’,何用我們請其住世?
         
         
         
        佛壽無量,現在說法,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是我們的大愿大行。我們的愿行是因,阿彌陀佛的愿行是緣;因緣和合,方能見佛聞法。倘若只有佛的愿行,沒有我們的愿行;則是有緣無因,終不成就。佛雖常常說法,我們未聞,等于不說。佛雖壽命無量,我們未見,等于入滅。是故我們念佛同時勸請,將來往生極樂世界,自會見佛聞法了。亦即是將念佛法門與勸請大愿,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的!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七、念佛與回向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光陰真是快的很,轉眼之際,我們的念佛七就要圓滿了。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六大愿‘請轉法輪’及第七大愿‘請佛住世’。今天接著講第八大愿‘常隨佛學’,及第九大愿‘恒順眾生’,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為甚么要把最后三個大愿一次講完呢?亦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念佛七只有一天了,念佛七打完了,開示也講完了,一切都圓滿了。第二是‘常隨佛學’與‘恒順眾生’是別義,‘普皆回向’是總義。即是將常隨佛學的自利功德,及恒順眾生的利他功德,用來普皆回向的。是則愿王雖有三個,而義意只是一種。故將最后三個大愿,合為‘回向’,一次講完之。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五段來講:—
         
         
         
        1、回向的釋義
         
         
         
        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謂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處:第一回向菩提,回轉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謂回因向果。第二回向眾生,回轉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眾生;是謂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實際,回轉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實際之理性;是謂回事向理。這三處回向,又須合為二種;一者‘隨相’,二者‘離相’。回向菩提,回向眾生,是謂隨相。回向實際,是謂離相。此二種義,缺一不可;若缺于隨相之義,則墮于二乘;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眾生。若缺離相之義,則墮于凡夫;以凡夫無處不著相。所以回向必須有三處,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眾生,以完成利他之行。回向實際,以遠離二利之相,而會歸于中道理體。上來是總講回向的意義。下面再分講三個大愿:—
         
         
         
        先解釋第八大愿常隨佛學:佛是我們的師長,我們是佛的弟子。為弟子的必須隨著師長學,而且須要常常隨著師長學,這樣才能學得成功。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從初發菩提心,即精進不退。為尊重佛法,不惜身命。經過種種難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后,常時說法,利益一切眾生。最后示現入涅槃。這都是給我們留下的好樣子,我們要隨著學,才是正因,才是真修。所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報,亦不求二乘小果,專為趣求無上妙覺,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皆隨學。這就是第八常隨佛學的大愿了。
         
         
         
        再解釋第九大愿恒順眾生:即是恒常隨順眾生之種類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們對于一切眾生,須要承事供養,而且必須盡其恭敬。要把眾生當作父母恭敬。要把眾生當作諸佛恭敬。眾生有了疾病,我們為作醫藥。眾生迷失了道途,我們指示其正路。眾生處于暗夜,我們為設燈明。眾生受了貧窮,我們助其財富。經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讀了這段經文,可以知道恭敬供養眾生的原因,是為令一切如來生歡喜的。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道理,這只是如來的方便說法,漸次引進我們來恭敬供養眾生的。因為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養如來,而不知道恭敬,供養眾生。所以如來方便誘導說:凡是欲令如來生歡喜者,必須先令眾生生歡喜。眾生皆大歡喜了,如來自然歡喜了。換句話說:設若我們不肯恭敬供養一切眾生,但肯恭敬供養一切如來;則一切如來不會生歡喜的。比方說:我們住的地方,遭受了風災水難;一切民眾無衣無食,無家可歸。這時來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災救難。我們知道了,就盡力的幫助他,去救濟災難!一切民眾轉危為安,皆大歡喜;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歡喜了。反之,我們坐視民眾受災受難而不救濟;只忙著招待這位大慈善家,這位大慈善家能生歡喜心嗎?所以欲令如來生歡喜者,必先令眾生生歡喜。然而這只是如來方便引導我們發心而已。在本經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他經中是很少見到的。我們應當注意及之!
         
         
         
        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成等正覺是果,發菩提心是因;所以愿成佛果者,須先發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諸佛之本體。再進一步研究,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于觀見眾生受苦之故。于是由大悲心而發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尋源,諸佛之所以成佛者,實因于眾生。如是而論,眾生乃是諸佛之恩人!我們為甚么要恭敬供養諸佛呢?因為諸佛是我們的恩人。如是既然要報佛恩,尤應報眾生恩了。是則恭敬供養眾生,并不是專為討諸佛的歡喜的。而實是為報眾生之恩。這道理就比較深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親切的道理,諸位須諦聽諦聽!
         
         
         
        經云‘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菩提覺道,譬如一株大樹。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譬如樹上開的華。諸佛所證的無上正覺,譬如樹上結的果。一切眾生,則譬如是樹的根,足見眾生之重要了!設若這株菩提樹沒有根,則自然不能開菩提之華結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薩須發大悲心,饒益眾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潤樹根,則枝葉華果,悉皆繁茂了。我們未讀本文之前,總以為菩提屬于諸佛的。及至讀了本文之后,方知菩提屬于眾生!這種道理,真是太親切,太重要了!
         
         
         
        諸位靜下心來想想看:設若沒有眾生,不見眾生苦,何能發起菩提心來呢?設若沒有眾生,又到甚么地方去修六度萬行呢?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則是沒有成佛之因;既無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屬于眾生,我們必須要報眾生恩,要恭敬供養一切眾生。
         
         
         
        可是前面講過的一點更要緊的道理,諸位不要忘記了;即是須要隨順眾生之種類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方可圓滿‘恒順眾生’的大愿。倘若只以世間法恭敬之,供養之;而眾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離生死苦海,怎能算是報眾生恩呢?
         
         
         
        最后解釋第十大愿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愿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愿利他的功德,用來回向三處—菩提、眾生,實際。而是以前面九個大愿的功德,通統回向于三處。故曰普皆回向。
         
         
         
        為甚么一定要回向三處呢?因為是大乘菩薩的行愿之故。大乘菩薩必須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眾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須離相,以免墮于凡夫,即是回向實際了。是故須要回向三處。
         
         
         
        2、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狹劣障’,能成廣大善法。凡夫執著成性,只想到卑處,想不到高處。只見到小處,見不到大處。只解到淺處,解不到深處。這即是‘狹劣障’。現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無上的佛果,如是我們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處了。要回向眾生,眾生乃是無量無邊的境界,如是我們就可以見到廣大處了。要回向實際,實際乃是甚深微細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深處了。把卑小甚淺的凡夫心,變成高大甚深的菩薩心,則無始以來的‘狹劣障’可以除滅了。回向又能成就廣大善法;我門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則成為人天福報。一經回向菩提,便成為最高無上的功德了。我們所修的功德,回施于一切眾生;因眾生無量無邊之故,我們的功德也變成無量無邊了。我們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實際;實際法性是遍一切處的,我們的功德,既與法性相稱合,自然也遍一切處了。譬如‘回聲入角’,小聲音可以變成大聲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之性,可以與大海之水性相稱合了。所以回向能成就廣大善法。
         
         
         
        3、念佛與回向
         
         
         
        念佛愿生極樂世界,為的是‘常隨佛學’,這與第八愿王融而為一了。往生西方,求證智慧神通,為的是回入娑婆‘恒順眾生’,這與第九愿王融而為一了。我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為的是‘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即是‘回向菩提’。為的是‘善知方便度眾生。’即是‘回向眾生’。為的是‘聞已即悟無生忍。’即是‘回向實際’。這與第十愿王回向三處融而為一了。
         
         
         
        4、念佛與十大愿王
         
         
         
        這一次打念佛七,講話的總題目,是‘念佛與十大愿王’。在這七天之中,已經分別的講過了。現在再讀一讀經文,藉以了知十大愿王與念佛法門有密切的關系!
         
         
         
        經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經文說:凡是一個人,到了命終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讓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到這時候,一樣東西也帶不去,一個臣民也不跟隨你。假若你在生之時,沒有發過愿,沒有念過佛,那你真要墮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生之日,發過愿,念過佛;到臨命終時,十大愿王,引導其前,彈指之頃,即把你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說明十大愿王有這樣的功能。我們再讀經文:
         
         
         
        經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這是說明,由十大愿王引到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即得見到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并且蒙佛‘授’與成佛之‘記’,成佛有分了。此乃所得的自利。下面再說明利他:
         
         
         
        經云‘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這是說,授了成佛之記以后,以菩薩之智慧,神通,分身于十方世界,常時利益一切眾生。下面再說明究竟成佛,與成熟眾生:
         
         
         
        經云:‘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這是說明,發十大愿,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位新大士,不久當成佛果。成佛之后,廣說妙法,成就一切眾生。十大愿王,既有如是自利利他的廣大功能,所以要勸我們受持了。
         
         
         
        經云‘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又云:‘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這段經文:先贊嘆十大愿王的殊勝功德,后勸眾生發心受持。并且詳明次第法行,而歸結于弘法利生。以是之故,方能于大苦海中,拔濟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凈土。我們再讀一讀最后一段經文吧:
         
         
         
        經云‘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上來幾段經文,總明受持十大愿王,自己可以往往極樂世界,而且可以普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可見念佛法門與十大愿王關系之重要了。
         
         
         
        再進一步說:凈土法門有‘三資糧’,曰信曰愿曰行。所謂愿者,即是愿生極樂世界;此乃總愿。十大愿王乃是別愿!即由此一個總愿之中,開為十個別愿。凡是發愿往生極樂世界者,皆須常常發愿: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合此十個別愿為一個總愿,即是愿生極樂世界。是則念佛與十大愿王,只是一個凈土法門而已。
         
         
         
        5、對諸位的愿望
         
         
         
        第一愿望諸位于佛七圓滿之后,發心研究華嚴經。研究華嚴經,當然要看‘華嚴疏鈔’。這部疏鈔,實在太好了!真是一部現成的‘佛學大辭典’。清涼國師能以不辭辛苦的著出來,我們就不能發一點心看一遍嗎?!
         
         
         
        第二愿望諸位發心讀華嚴經。設若時間不夠,或者學力不夠,不能研究華嚴疏鈔;則請諸位將八十卷的華嚴經讀一遍。時間只需七天。普通的學力,即可以了解經中大意。華嚴經乃是最圓最頓之教典,讀一遍也可以種個圓頓善根呀!
         
         
         
        第三愿望諸位發心弘揚‘普賢行愿品’。弘揚行愿品,當然要參考行愿品的‘別行疏鈔’。這部別行疏鈔,乃是清涼、圭峰兩大祖師的著述精華!我們現在能把這部書請出來研究一番,豈不等于面對兩大祖師請開示嗎?!
         
         
         
        第四愿望諸位發心讀誦行愿品。清涼國師說‘此經一卷,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若能定為日課,實能獲大法樂!
         
         
         
        第五愿望諸位發心多念彌陀圣號。我們打念佛七,是為求證‘一心不亂’的。諸位無論證得與否,皆須繼續精進,多多念佛!
         
         
         
        在這七天之中,所講的話,都是依著行愿品疏鈔講的。但以慧劣舌鈍,未能講得清楚,未能幫助諸位用功,尚希諸上善人慈悲,多多原諒!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記錄,五十年改寫。仁光附記。
        上一篇: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錄01
        下一篇: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愿王)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 91大神精品在线观看| 男同免费videos欧美| 岛国免费v片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中国黄色一级大片|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首页|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高清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漫画大全无翼无彩全番 |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韩日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最好看2019年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小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乱码一乱码二乱码三新区|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 最近2019中文字幕高清字幕 |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国产成人在线网址| 欧美人和黑人牲交网站上线|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豪妇荡乳1一5| 小蝌蚪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