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01
文珠法講述
第一章、經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五字是經題,后八字是品題。本經譯傳中國,共有三種譯本:
一是月氏國三藏法師,竺法護初譯此經,名正法蓮華經,共有十卷,二十七品。
二是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名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分為二十八品。
三是北天竺國,阇那與笈多兩位三藏法師,重譯此經,名添品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七品。
但流傳最廣,為人喜歡受持讀誦的,是第二種譯本。今解釋此經,就是依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名妙法蓮華經。其中有通有別,經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其他一切經典;妙法蓮華四字,是別題,別限于此經。
本經的別題,在三單三復具足一的立題規則中,是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指釋尊所說的佛法;蓮華,是屬于譬喻,用以譬喻佛所講的妙法。法喻雙舉,故名妙法蓮華。
第一節、妙法的意義
梵音曼乳,意譯是最勝不可思議。指佛于本經所說之法,精深微妙,無比無上,不可思議,故言妙。梵語達摩,譯名法。含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的意思。因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論是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或依報、或正報,或動物、或植物,或精神、或質物,無不各有其不同的自性與體質,令人了別,知其種類,絕不混亂,故名為法。
法的范圍甚廣,唯識宗將此等諸法,分為五位百法;但在性宗:廣則百界千如,略則不外心法,眾生法,與佛法三種。
一、心法
此中心字,非指眾生內在的肉團心,亦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攀緣外界事物,分別取舍的妄想識心,而是指眾生原本具足的真心。此真心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亦非停留于過去,現在,未來,既然超越時空,離塵絕相,而又能包容時空,以及一切塵相;上至四圣,下及六凡,無不從此心生。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人間惡念才起,三惡道即現;一念善生,便是人天正因;念空則證二乘偏空涅槃;念有即發菩提心,入俗利生;念中道平等,即興慈運悲,隨機垂應,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利益眾生;十法界若圣若凡,無不是從此心生。故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由于心隨凈緣,即成佛道;心生迷緣,便成眾生。故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萬法,是從體起用,因理成事;法歸于心,是攝用歸體,事融于理。體用不二,事理圓融無礙,故言:心法妙。
二、眾生法
凡是有心識活動的生命,無論人畜,皆名眾生。眾生本覺真心,清凈無染,輕安自在。可惜眾生迷而不覺,妄生分別,錯用識心,攀緣塵境,遂起貪嗔癡,作殺盜淫等惡業,依業感果,流轉六道,枉受生死。故佛告阿難:‘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淪,于生死中,常被漂溺。’(見楞嚴經)
雖然,眾生迷此真心,受生死苦;但此真心,不因眾苦交煎而減少。雖然,眾生錯用識心,煩惱叢生;但煩惱本空,體即真心,所謂:‘煩惱即菩提’。雖然,眾生作諸惡業,但業緣本空,其性非有;因緣和合虛妄言生,其實不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其實不滅,所謂:‘生死即涅槃’。是以菩提涅槃,不離眾生,即在眾生日常生活中,所以說眾生法妙。
三、佛法
佛是覺義,能覺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即是佛法。雖然‘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但佛所覺悟的真理,正是眾生所迷的佛性;眾生所迷的佛性,正是佛所覺悟的真理。故佛是眾生心中的佛,眾生也是佛心中的眾生,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識此心,佛證此理,故能究盡諸法實相。眾生若然能夠‘修攝其心,觀一切法,如如不動,’(見安樂行品)當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
心法:是正因理心性、了因慧心性、緣因善心性等三因佛性。眾生法:是惑、業、苦三道。佛法:是佛果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
佛證正因理心性,成法身德;眾生迷之,便成苦道。佛證了因慧心性,成般若德;眾生迷之,便成惑道。佛證緣因善心性,成解脫德;眾生迷之,便成業道。準此可知,佛法、眾生法,皆不離心法。
此心法,佛證之不增,眾生迷之不減。但在佛說法華經之前,心法不是佛法,佛法亦異于心法,眾生法更異于心法與佛法;心法太妙,佛法太高,眾生法既苦惱又惡濁,各有其界限,彼此互異,是以不妙。今佛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開跡顯本,會三乘之權,歸一乘之實;說明十法界圣凡,其形象雖殊,但其體不異。三法互攝互融,不出一心,原無差別。故心法妙,眾生法亦妙,佛法更妙,因名妙法。
第二節、蓮華的譬喻
蓮華,是譬喻。世界上華的品種很多,唯獨蓮華,姿態美妙奇特,清香潔凈,堪可以譬喻妙法。天臺宗認為蓮華含有三義,用以譬喻佛的權實與本跡,最為恰當。
一、為蓮故華
蓮華之為物,除非不開華,開華必有蓮子;可以說:是為了孕育蓮子而開華。但當蓮華含苞待開之時,但見其華,不見蓮子;正好用以譬喻佛的跡門,為實施權,目的在于實。不過,當時機未成熟之前,眾生只知其權,不知其實。經言:‘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因為佛于跡門,‘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又為蓮故華,可以譬喻釋尊從本垂跡。經言:‘我實成佛己來,久遠如斯,但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故佛垂跡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其目的不過是欲令諸眾生,得入佛道;正如蓮華,為了長養蓮子而開華一樣。
二、華開蓮現
當蓮華盛開之時,華中蓮子,立即顯現。譬喻佛跡門,開權顯實。佛昔日所說三乘五乘教法,雖然屬于權巧方便,但權中有實,權不離實;猶如華中有蓮,華不離蓮。華未開時,人皆只見華的外形,不見華中的蓮子。及華開敷,蓮子立即出現。妙法亦然,佛未演說法華經之前,眾人但知佛所說的三乘五乘,不知復有一佛乘,更不知此一佛乘妙法,即寓于三乘五乘法之中。及法華會上,開方便門,示真實道,始知昔日之權,即今日之實;今日之實,不離昔日之權。
又華開蓮現,亦可以譬喻佛本門,開跡顯本。經言:‘如來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己來,久遠如斯。’正是顯示佛的本門深遠,如華開蓮現一般。
三、華落蓮成
譬喻佛跡門,廢權立實。經言:‘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又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諸眾生。’‘是諸眾生,得聞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此皆是廢權立實之說,猶如蓮華凋謝時,華瓣脫落,蓮子獨存。
又華落蓮成,可以譬喻佛本門,廢跡顯本。經言:‘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佛既然常住世間說法利生,則何來跡一門示現?故佛唯有本無跡,猶如蓮華凋謝之后,唯有蓮子而無華瓣一樣。
蓮華,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時教的權實與本跡,而且蓮華,含有開敷,出水,因果同時等義,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因為蓮華開后,華落蓮成,正如佛于法華會上,宣說妙法,能詮一佛乘的中道妙理。又蓮華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不離凡夫生死污泥之有,不離二乘清水之空;但卻能夠不為生死所染,不為涅槃所沾。
又蓮華之根,藏于污泥與清水之中,但不染不沾;正顯示一乘中道妙理,即空即有,而又非空非有,既超越空有,而又不離空有。如是雙遮雙照,遮照同時,故名妙法。
又蓮華是華與蓮子同時生長,華是因,蓮是果;即華果同時,華果不離。正顯示一乘妙法,因中有果,果必由因,因果同時,因果不離。因為有以上種種理由,所以佛獨取蓮華為喻,以喻妙法;不但法妙,喻亦妙。用妙喻,喻妙法,法妙喻亦妙。今法喻雙舉,故本經的別題,名妙法蓮華。
第三節、經字的含義
涅槃經說:‘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梵語修多羅,亦名蘇怛覽,譯言契,亦名經,古人合稱名為契經。意思是說: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皆上契十方三世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雜阿毗曇心論,用五義解釋經字:
一出生義:經能出生一切善法,令人依之修行,可以出生一切功德,甚至出生佛果菩提。
二涌泉義:佛經詮理,無窮無盡,猶如泉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人智力吸收,皆可以獲得真實的利益。
三顯示義:佛經所詮的義理,能顯示世間以及出世間,一切圣凡因果諸法;不止說明俗諦理,開示真諦理,更能顯示中道第一義諦理。生人慧解,啟人信心。
四繩墨義:繩墨是古之木匠,用來定曲直的用具,譬喻佛經所詮的義理,能令眾生明白是非曲直,知因果,識邪正,辨真偽,明善惡;如木匠因墨斗定曲直,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樣。
五結鬘義:世人用線穿起花朵成串,作為裝飾品或禮物。比例佛經能貫串事理因果諸法,眾人依之修行,可以莊嚴法身慧命。
至于瑜伽師地論,與顯揚圣教論,皆以貫穿義解釋經字。如論言:‘契經者,貫穿義。’但佛地心論則說:‘能貫能攝,故名為經。’意思是將佛的言教,結集貫串成經,能詮義理,弘傳于世,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間,不致散失;還能攝持眾生,令其滅惡生善,轉凡成圣,不致流落生死,故名為經。
在本經說:則經是希有義。如經言:‘諸佛出于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于世,說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喻優曇華,時時乃一現。’此外,經之一字,還含有舟航義,寶王義,藥王義,安樂、吉祥等義。無非是顯示佛所說的言教,皆是至理名言,都有一定的法度與軌則,可以作為成佛必依的階梯,證果必循的正途。此階梯,此正途,是法界人天所同軌,十方諸圣所共遵;法界圣凡,無能超越,十方三世,不可轉移,因此名之為經。經之一字是通題,妙法蓮華四字是別題,通別合稱,故名妙法蓮華經。
第二章、品題
第一節、圣號的原因
本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經文中的第二十五品,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佛為無盡意菩薩,詳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利益眾生的功德妙用。現在,先讓我們了解觀世音得名的原因;觀世音菩薩,為甚么稱為觀世音呢?根據悲華、楞嚴、法華等經的記載,菩薩之所以號名觀世音,其原因有三:
一、宿世悲愿
悲華經說:在距離釋迦牟尼佛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如來應世,號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一位轉輪圣王的太子名叫不眴,信佛甚篤;有一次,非常誠懇的請求寶藏如來,率領弟子們到王宮受供三月,在這三個月當中,太子十分殷勤招待佛和弟子們的起居飲食,凡是一粥一飯,一茶一水,無不親自奉上,必恭必敬,唯恐不周,直到最后的一天,寶藏如來問不眴太子說:‘太子!你這樣殷勤供佛及僧,究竟希望獲得些甚么酬報呢?’
‘世尊!世間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切物質的享受都是虛偽不實,根本沒有甚么東西是值得我的貪求和留戀。有的,只是希望在世間上所有不幸的人們,當他、她們受到種種苦惱煎熬時,如果稱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夠馬上用我的天耳來遙聽他、她們的音聲,用我的天眼來觀察他、她們之所在,而尋聲救苦,幫助他、她們脫離一切災難與禍患,給予他、她們的幸福與快樂,便于愿足矣。慈悲的佛陀,愿您鑒我愚誠,威力加被我吧!’不眴太子懇摯地回答寶藏如來的詢問。
當時,寶藏如來,非常佩服太子那種超越的智慧,和偉大的抱負,于是說:‘好極了,好極了,良善的太子啊,您真聰慧,也真偉大,以后你就叫做“觀世音”吧!祝福你名符其實地深入世間,盡未來際去觀察世間所有苦難者的音聲所在,而去協助他們擺脫苦難的枷鎖,指導他們開創幸福而美麗的前途。’
最后,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當時的轉輪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生,而不眴太子,正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因為菩薩宿世曾在寶藏如來前,立下救苦救難的悲愿,所以獲得觀世音的德號。
二、因中修證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曾經親自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在過去久遠以前,我曾經供養一位觀世音如來,承蒙觀音如來,教授給我一種‘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的修行法門。最初,當我聽到世間上的謗毀聲,咀咒聲,嘆息聲,悲哀聲,幽怨聲,或贊嘆聲,歌頌聲,歡笑聲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因分別執著,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反而倒過來觀察自己能夠聽到外來音聲的聞性。當我的觀察力與內在的聞性合而為一時,我竟然忘卻了外在的聲塵境界,只覺得內在的聞性有一種動相,與一種靜相相對待罷了。
后來,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觀察力,控制自己情緒的沖擊,使自己進入一種極其寂靜的境界;這么一來,就動者自動,我不知其所動,靜者自靜,我不知其所靜,而心靈中也再沒有動靜二相的存在。雖然,所有的動靜二相已被我殞滅,但能聞的聞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再精益求精,繼續進取,修習不已,不但外亡其所聞的動靜二相,內亡其能聞的聞性,甚至連能忘卻能聞所聞的念頭都不起,于是能所雙亡,根塵俱泯,連盡相亦不可得。如有盡相可得,無異是住著于空;若住于空,那么,雖然能空所覺之境,而能覺之聞性仍然存在。但當時我不但外盡其塵,內盡其根,而且連能盡根塵的盡相亦不可得。所以不但所覺之聲塵空,能聞聲塵的聞性亦空,因而超出人我是非的界限,獲證諸法無我的境界。
當時,我不知道我是宇宙,抑或宇宙是我,我和宇宙之間,恍惚打成一片,再找不出絲毫的痕跡。既無能覺之智,亦無所覺之境,有的只是空,最后連空的感覺都不存在。于是,我體會到覺而無覺,空而無空,覺即是空,空亦即是覺,空與覺同時達到至極至圓的境界!當覺與空都達到至極至圓的境界時,不但所空滅,能空亦滅,且法空,空空亦不生。至此,凡屬一切有生滅,有對待,有障礙而能障蔽人內心的東西,都歸于寂滅。我那久被窒息的靈性,自此得以恢復健康,久被物欲幽禁的真理生命,從此獲得抬頭的機會,內在本具的智慧光明,也沖破無明之黑幕而光芒畢露。在強烈智光的照耀中,我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再不為一切時間和空間所限制,我認識了宇宙,也認識了自己,同時獲得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眾生之心,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殊勝功德。
自此,激發了我內在仁慈的本性,對于一切苦惱的眾生,不期然而然地產生無限的悲憫與同情,自那時起,我便步著十方如來的后塵,常常往返于六道生死中,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種種方法來深入人間,尋聲救苦,利樂有情。
當時古的觀音如來,因為嘉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是在大會中,賜我名號觀世音。同時,由于我能觀照耳根,聽覺之性,圓照法界,十方眾生,凡稱念我的名號,無不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毫無偏儻地平等拔苦與樂,因此,我觀世音的名稱,便周遍十方世界,遐邇俱聞了。
根據以上,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對釋尊的自述,其所以號稱觀世音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在因中修行時,以一心三觀的觀智,觀于一境三諦的真理,觀空不著空,觀有不住有,根塵俱消,空有圓融,獲得聽覺圓通,六根互用的特殊后果而立名的。
三、果上利他
觀世音菩薩,不但是一位由消極跨進積極,由超世而入世的大乘實踐家,亦是冷暖人間的慈母,茫茫苦海的舟航,他‘觀世音’圣號的建立,不但由于他宿世的本愿與因中克己修證的自利工夫,亦是由于果上積極利他的功德而立名。例如:本品文中,當無盡意菩薩提出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即答言:‘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那么,觀世音的圣號,該是從果上利他的功德妙用方面而建立的了。
總之,菩薩圣號的建立,不外是由于自利利他的功德,菩薩在自利時,不忘利他;而利他時,亦不失自利。因為菩薩所以克己修證,正是為了利他;而積極利他的同時,又能莊嚴自利的功德。不過,據自利方面解釋:觀世音的意義,則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這能觀之智,包括一心三觀;所觀之境,包括一切善音,惡音,有漏音,無漏音,二邊音,中道音,甚至一境三諦。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于一境三諦之理,圓三觀于一心,三觀同時無前后、無差別、無次第,圓觀圓證,故名觀世音。
若據利他方面解釋:觀世音的觀字,則是教,世音,是指所教之機。教,是指菩薩尋聲救苦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機,是指九界眾生稱念圣號,或哀懇求救之音聲。菩薩秉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九法界眾生稱念或求救的音聲,而來教化援助眾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無樂不與,故名觀世音。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是以觀世音三字,是包含有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意義。
第二節、菩薩的含義
菩薩二字,梵語具足言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合名覺有情。
一、據自利釋
覺,是指菩薩自覺之心,有情,是指菩薩自己的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生命,都名有情。所以菩薩,并不是木雕、玉琢、或泥塑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故名有情。雖然,但菩薩并不是一般迷情的眾生,而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因為菩薩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圣者,不止具有超情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同時對于諸佛所證的無上覺道,不但景仰,而且進修;何止進修,而且獲證。當其分證佛的無上覺道,處于自受用三昧中時,自見內心朗然大覺,與佛無異,故名覺;但尚有微惑未盡,于出定后,就有微細生滅,識情流動,故名有情。總之,在自利方面說:菩薩,就是一位頭腦清醒,理解力強,不但覺悟人生的真理,且澈達宇宙萬物之真相,于事于理,于性于相,都具有正確而澈底的認識;不糊涂,不困惑,不迷信的圣者。
二、據利他釋
覺,是指菩薩所證的覺道,有情,是被菩薩所教化的眾生。即是說:菩薩的為人,不但自覺,又能覺他;不但自利,同時利他。不斷激發同情心,正義感,長養慈悲,堅立弘愿,努力拔除人世間一切憂悲苦惱;積極給予眾生佛法的啟示,令所有眾生,同歸覺道,同得解脫,同到彼岸,因名覺有情。
三、據自利利他釋
覺,是菩薩上求佛道的自行功德;有情,是菩薩下化眾生的利他事業。菩薩既上求佛道之覺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覺,利他是覺他,自覺是智,覺他是悲,自覺覺他,悲智雙連,是名覺有情。
綜上三義,我們應該知道,菩薩,并不是專指那些泥塑木雕的圣像,更不是甚么主人禍福,或三頭六臂的神祇,而是具有深度的智慧力,高度的理解力,廣度的觀察力,以及具有無限的同情,無量的悲心,無邊的弘愿的救世者。既能勇猛精進,修證佛的覺道;又能以慈悲普濟之恩德,施于有情。以世界人類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以世界人類的憂患為自己的憂患,一舉一動,無不以利益眾生為出發;一進一退,都以救濟蒼生為目的,因此,被稱為菩薩。假如我們能夠這樣,我們就是菩薩。現在,觀世音菩薩,就是能夠以精深之覺智,觀察諸法實相的真理,得大自在;又能以高度的悲心,觀眾生苦,而施以救濟;不但自覺,更能覺他,不止自利,同時利他,悲智雙運,因名觀世音菩薩。
又菩薩,有深位菩薩,有淺位菩薩,有賢位菩薩,有圣位菩薩,有凡夫菩薩,也有從佛道中再來的菩薩。觀世音菩薩,久已成佛道,名正法明如來,今為助佛教化,示現菩薩身,正是從佛道中再來的菩薩。
第三節、普門的意義
普,是普遍,門,以通達為義。即是說:不限于任何人,任何時間,都能普遍通達,名為普門。普通的住宅,是有內門、外門、廳門、房門、正門、橫門,甚而圓形的、或扇形的門;但這里所說的門,并不是普通住宅的門,也不是三惡道的惡門,或三善道的善門;既不是凡夫的有漏門,亦不是二乘的無漏門;更不是但中菩薩所經空有二邊之門。因為以上這些門,都是不能普遍的。例如:普通住宅,以木以鐵為門,陌生的路人不能通過;三惡道以五逆十惡和貪嗔癡為門,三善道眾生不能進入;而三善道眾生,以五戒十善為門,三惡道眾生亦不能通過。六道眾生以有為門,二乘以空為門。六道之有漏門,固非二乘所入;而二乘之無漏空門,亦非六道眾生所能進,是以其門俱不普。菩薩雖以空有二邊為門,內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別不圓,亦非普門。現在所以名普門,正顯中道實相之妙門,所謂一門一切門,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謂之普門。今以十義,以釋普門。
一、慈悲普門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即是孟子所謂:惻忍之心。雖然惻忍之心,人皆有之,但其量有限,其用有偏。往往先我而后人,先親而后疏,先家而后國;或愛之便欲其生,惡之便欲其死。所以凡夫的慈悲,是有限度的,渺小而偏激的。雖或有人能等視十方六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常思與樂拔苦,但煩惱未斷,生死未了,自未能度,焉能度人,結果心有余而力不給,這種有心無力的慈悲并非普門。
二乘圣人,雖了諸法從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破我執;又能憫憐眾生無知,秉著慈悲之心,將此緣生性空之真理開導眾生,令離我執之苦,得真空之樂;但這種慈悲,僅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門。
現在所謂慈悲普門,是指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稱性所起的妙用,亦是平等的施與,普遍的救濟。菩薩雖然恒抱樂人之樂,憂人之憂的悲,去平等救濟眾生,拔苦與樂;但內不見有能救之我,外不見有被救的眾生。因為菩薩深知道,被救的眾生是自己內心中本具的眾生,而能救的自己,亦是被救眾生內心本具的菩薩。能救被救,原同一體,無親疏之分,無彼此之別,上圣下凡,無一不在菩薩慈悲恩澤的蔭覆中,無一不是菩薩拔苦與樂的對象,是為慈悲普門。
二、弘誓普門
菩薩的四弘誓愿,第一就是眾生無邊誓愿度。所以無論是胎卵濕化的眾生,凡夫眾生,圣人眾生,現在的眾生,或過去、未來的眾生,都發大弘愿,誓必教之度之,所謂眾生無邊,我愿無窮。無處不是度生之地,無時不是度生之時。雖然終日度生,但了知是自性的眾生,根本無一眾生可度;雖無一眾生可度,但仍然‘自性眾生誓愿度’。如是不取不舍,不住不著,純以舍己救人為職責,以益世利生為本愿,是為弘誓普門。
三、修行普門
觀世音菩薩,在因中修行時,不但廣修六度四攝等種種行門,還特別修習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同時于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夠圓修一心三觀,圓照一境三諦,圓證一體三智,于一一行中,圓具一切行,行行無不普遍,故稱修行普門。
四、斷惑普門
若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不名普門;或只能斷塵沙煩惱,或次第斷無明煩惱,滅變易生死,亦不名普門。今觀世音菩薩,圓修三觀,圓照三諦,圓斷三惑,一斷一切斷,無惑不斷,是為斷惑普門。
五、入法門普門
觀音菩薩親證耳門圓通,深入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門后,所有百千三昧,恒沙功德,無一不普遍證入,故說入法門普門。
六、神通普門
僅能于六道中,見八萬劫以內種種事情的神通,不名普門;必能洞觀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劫內事,然后名普門。觀世音菩薩,自從修習耳門圓通,獲真圓通后,不但六根互用,能觀聽六道中,八萬劫以內之事;更能洞悉十法界,八萬劫以外之事,其神通妙用,廣大無邊,是為神通普門。
七、方便普門
觀音菩薩,以三昧聞薰聞修無作妙力,入諸國土,權巧方便,隨類應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無處不用權宜,無時不用其方便,故名方便普門。
八、說法普門
法有大小權實,若僅能說小法、權法,或僅能說大法、實法,不名普門;若只能說大小權實諸法,而不能鑒別機情,因機設教,亦不名普門。今觀世音菩薩,不特能說大說小,說權說實,更能觀機設教,對病施藥,應以何法得度者,即為說何法,是為說法普門。
九、成就眾生普門
菩薩為成就眾生故,成正法明如來后,復倒駕慈航,隨流九界,以三十二類應化身,成就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甚至餓鬼、畜生,菩薩為了成就眾生,亦隨類現身;無時不成就眾生,無處不成就眾生,所以名成就眾生普門。
十、供養諸佛普門
觀世音菩薩,自己早已成佛,但直到現在,仍然分身塵剎,到諸佛國土,廣修供養。如在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供養阿彌陀佛;到東方世界,則供養阿錿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悉心供養,是為供養諸佛普門。
以上十種普門中,慈悲,弘誓,修行,斷惑等普門,是觀世音菩薩自行之因;入法門普門,是自行之果。神通,方便,說法,成就眾生普門,屬于利他;供養諸佛,屬于自利。不論是行因或行果,自利或利他,無不廣大而普遍,是以稱為:觀世音菩薩普門。
第四節、品的內容
梵語跋渠Varga譯為品,法華文句說:‘品者,中阿含云跋渠,此翻為品。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意思是說,品是匯集一類的文字在一起。本品,是將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事,萃于一處;所以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品的內容自始至終,不外二段問答,然其所含要義,卻有以下十種:
一人法:此品所說,屬于不思議之事,事必由人,人必秉法;是以初番問答,言觀世音菩薩,能觀世間之音聲,救十難,解三毒等,是點出不可思議之人。后番問答,言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入諸國土,度脫眾生,是出其不可思議普門示現之法。若人若法,皆不可思議。是以此品所述,不外是說明不可思議之人,本其不可思議之法,以做不可思議之事,而為本品的主腦。
二慈悲:觀音菩薩之所以尋聲救苦,利樂眾生,既非為名,亦非為利;純粹是出于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本品前番問答,是大悲拔苦;后番問答,明大慈與樂。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是本品的宗旨。
三福慧:慧指觀音,福指普門。觀音菩薩以智光照闇,應機拔苦,是崇高智慧的表現;以三十二應,普門示現,是無上福德之所致。所以本品所述,觀音所行,不外福慧二字。
四真應:真是實,應是權,菩薩由于證得實相之真理,而能起種種權化之妙用。前番問答,菩薩寂然不動,而能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使法界獲益,屬于菩薩真身不可思議之妙方:后番問答,明隨機應化,普門示現,是菩薩應身不可思議之妙用。前后所述,不外菩薩真身與應身的事跡。
五藥珠:藥能治病,除人苦惱;珠能出寶,使人如意。藥喻菩薩之尋聲救苦,珠喻菩薩隨眾生之機感而,應眾生所求。是以觀音菩薩的神通妙力,猶如藥王與摩尼寶珠的作用。
六冥顯:冥與顯,是說明菩薩感應的方式,法華文句說:菩薩應機之方式,廣則無量,略言有四:一是冥機冥應:如眾生過去曾修善業為冥機,今生雖未見靈感,但冥中實有福報,是為冥應。其次是冥機顯應:如其人過去曾植眾善,今生果獲稱心如意之益,是為冥機顯應。三是顯機顯應:如人今生努力修善,即獲現世福報,是顯機顯應。四是顯機冥應:如人今生曾修諸善而無感應,實于冥冥之中,已有其利益,是為顯機冥應。
現此品文所說,表面上看來,但約菩薩感應方面。前番問答,但能一心稱名,雖不見菩薩形聲,自可獲救,是為冥益。后番問答,觀所現身,聞所說法,是為顯益。實則菩薩應感群機,是通于以上四種方式的。
七權宜:權是權謀,實是實際。前番問答,是菩薩實智益物,后番問答,是菩薩利生之權謀;若實際若權謀,無不以利生為主要目的。
八本跡:菩薩本為如來,跡現菩薩。但此中言本跡,是指菩薩的本身,及其普門示現等事。觀音是本,普門示現是跡,無觀音之本,不能垂普現之跡;無普門之跡,亦不能顯觀音之本。前番問答,說明本門妙力;后番問答,則顯其跡門功德。全品不外敘述菩薩本跡二用,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九緣了:緣是資助,亦名助道,即是緣因佛性;了是般若,又名慧行,即是了因種子。前者是福德莊嚴,后者是智慧莊嚴;菩薩由于智慧莊嚴,故能觀察圓明,尋聲救苦;由于福德莊嚴,故能普門示現,隨機應化。無論是觀音,是普門,皆由緣因、了因二種子的開發,是以本品所述,亦含有緣了二因義。
十智斷:智是慧德,斷是斷德。菩薩帶果修因,圓修三觀,圓斷三惑,圓證三德,而獲得無上菩提涅槃。由于智德圓滿,故能湛然常照,觀世間稱念之音聲,皆令解脫:由于斷德圓滿,故能處處調伏,現形說法。是以前番問答,正顯智德;后番問答,是顯斷德。故本品所論,含有智斷二德義。
在此品前后兩番問答中,雖含有以上十義,但概括而言,不外是說明觀音菩薩,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及普門示現等不可思議妙用,故合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三章、譯題
譯題的重要,并不亞于經題,因為所有佛經,都是從印度傳譯過來的,所以我們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經的真偽,固然要從全經所詮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從翻譯時代和譯者的學識、聲譽各方面去考察,亦非常重要。妙法蓮華經,是姚秦鳩摩羅什法師奉詔譯的。此品為妙法蓮華經廿八品中的一品,當然亦不能例外,故其譯題是:姚秦鳩摩羅什法師奉詔譯。今釋此譯題,可分二段。
第一節、翻譯的時代
此經翻譯的時代,就是我國姚秦之世。在中國政朝歷史上,姓秦的統治天下,共有嬴秦,苻秦,和姚秦三個時代。現說的是姚秦,正簡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嬴秦,亦非五胡亂華時,苻堅當政的前秦,而是指姚興在位時的后秦。在姚興登位以前,佛法在中國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經典的傳譯,亦擁有可觀之數。及姚興迎請羅什法師入長安后,因為姚興本人篤信佛教,不但待羅什以國師禮,甚加優遇;且請羅什駐錫于西明閣及逍遙園,大規模地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妙法蓮花經,就是羅什法師入長安后,奉姚興王之命,于弘始八年五月譯出的。所以在譯題之前,冠以姚秦二字,以明翻譯的時代。
第二節、譯者的德號
三藏法師,是譯者的德號。三藏,是指經藏,律藏,和論藏。經藏明心詮性,為定學所攝:律藏規范三業,為戒學所攝;論藏分別邪正,為慧學所攝;戒定慧三無漏學,為整個佛法之根本總綱。所以舉三藏二字,便包括整個佛法要義。
法師二字,含有三種不同的意義:
一就字義釋:法是軌則義,師是訓匠義。事有軌則為規范,則必合于情理;物經訓匠提煉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樣,凡能以佛法的規則,來指導自他的行為,使之合乎正軌;用佛法的慧劍,來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稱為法師。
二就佛法釋:法是佛法,師是師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為人天師范的出家人,稱為法師。
三就自利利他釋:若以三藏教法自奉為師,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法師;能夠對眾演說三藏教法,化導眾生,為人師的出家者,名利他法師。
現在這位譯師,不但是博通三藏,自奉為師的法師;而且是能以三藏佛法,規范自他的行為,雕刻自他的人格,堪為人天師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師,所以名三藏法師。這位三藏法師是誰呢?那就是大名頂頂的鳩摩羅什法師。
在我國佛教翻譯史上,譯師雖多,但榮稱三藏法師的卻甚少。其中最負盛名的,不外是羅什,覺賢,玄奘、不空等,史家稱為四大翻譯家。在四大譯師中,尤以玄奘、羅什,為首屈一指的盛譽人物。凡羅什,玄奘譯的佛經,其譯題俱冠以三藏法師四字;因為這二位譯師,是中國佛經翻譯界的二鉅子。羅什為舊譯時代的泰斗;玄奘則為新譯時代的杰出人物。奘譯之卷帙雖富于羅什,而什譯之范圍,卻廣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觀與瑜伽。羅什所弘,為中觀法門,開我國天臺、賢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傳,則為瑜伽法門,為我國法相唯識一宗之始祖。所以二師勢均力敵,智等譽齊,實為均分中國佛教史天下之泰斗。現此譯題,在出譯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師四字,正顯此譯者并不是平平凡凡的譯師,而是一劃時代性的翻譯家。
第三節、譯者姓名及小史
鳩摩羅什是梵語,譯為童壽。因這位法師在童年時代,便具耆德豐度,少年老成,所以依德立名,叫做童壽。他的父親鳩摩羅炎,是中天竺國首相之子,辭相出家,游歷至東印度龜茲國,王愛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羅什法師。法師童年聰慧絕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大殿中佛缽,于是淘氣地走上前去,把佛缽拿起來放在頭上,當作帽子戴。當他取缽時,純潔的童心并未分別缽之大小輕重,及其忽然想起,鐵缽這么重大,以我這樣小小年紀怎能拿得起呢?就此一念分別心起,頓覺缽重千斤,無力支持而失聲放下,因悟‘萬法唯心’之理。自后,不特智慧百倍,且于八歲那年發心出家,遍訪印度名師,研究佛學,既通三藏,復精圣典,廿一歲的時候,就蜚聲五印度,名播海外。時適中國苻堅自立為王,因慕法師盛名,而遣呂光到龜茲國迎羅什,并謂:‘倘龜茲王不肯出師,便用武力奪來。’結果,呂光滅了龜茲,奪得羅什歸,途經涼州,聞苻堅已為姚萇所殺,遂自立稱涼王。因此,羅什法師,亦被供養于涼州多年。直至姚萇崩,其子姚興繼位,因慕法師德學,遣使伐呂光之子呂隆,強迎法師入關,供養于西明閣,后復建逍遙閣,請法師翻譯佛經。羅什法師于此先后翻譯佛經共七十四部,合計不下三四百卷。本經就是當時在逍遙園裹譯的。但當時所以譯此經,完全出自姚興王的意旨。換言之,本經是羅什法師奉姚興王的圣旨譯的,所以說奉詔譯。
連系起來說,本經是甚么時候翻譯的呢?就是在后秦姚興握掌天下大權的時代譯的。是誰譯的呢?是一位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姚興的圣旨而譯的,所以標題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第四章、釋文
第一節、初番問答
一、無盡意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是此品的發起人,亦即是此品的當機眾。這位發起人之所以名無盡意,是因為他看到無窮無盡的世界上,有著無窮無盡的眾生,處于無窮盡的苦惱深淵中,受著無窮盡的苦惱煎熬;于是產生了無窮的悲憫,無盡的同情,誓必去救濟他們。由于他以無窮無盡的心意,去救濟無窮無盡的眾生,所以稱為無盡意。這位菩薩的愿力,與觀世音菩薩相同。無盡是所觀境,即是一境三諦,等如觀世音的世音二字;意是能觀之心,即是一心三觀,等如觀世音的觀字。因為他們同類相求,同氣相應的緣故,所以特別提出觀世音菩薩的名稱來問佛。爾時,是當釋尊講完法華經妙音菩薩品之時,亦是釋尊講完東方的菩薩,將要講西方觀世音菩薩之事跡的時候。此顯示機教相投,問得正合其時。
即從座起等四句,是結集經典的圣者,敘述當時無盡意菩薩請問釋尊的情形,因為佛是教主,無盡意菩薩是在法會聽眾之一,既有所請教,自當執行弟子之禮。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印度一種極尊敬的禮貌,表示身業恭敬;合掌向佛,表萬念俱消,一心不亂,是顯意業的虔誠;而作是言,是表口業清凈。三業恭敬以請法,是佛弟子向師座請教的儀式。
世尊,是尊稱釋迦牟尼佛,是佛十種通號之一。無盡意菩薩,所以首先稱一聲世尊,正表示以下的問話,并非詢問在會聽眾,而是一心請教釋尊,希望釋尊,能夠詳細回答他的問題。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正是無盡意菩薩要請教釋尊的事情。宇宙萬有,無不從因緣而生,世間一切名相的建立,亦無不各具因緣。現在,望尊法界,風偃群賢的觀世音菩薩,他的圣號之建立,自當亦具因緣。然則,究竟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而名觀世音呢?無盡意菩薩當然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以靈智觀照,慈悲救苦的觀智為緣,緣于世間眾生求救之音聲;以眾生求救之音聲為因,以菩薩能觀救苦而發出慈悲之心為緣,以此因緣聚合,感應道交,故名觀世音。但現在特別提出請問,其目的無非是希望釋尊,因菩薩的名號,以顯示其不可思議的行因,作后世眾生的模范。
二、釋尊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盡意菩薩既請問于先,釋尊自當回答于后。這段文是總答,下面再分別詳細回答。善男子,是釋尊呼無盡意的代名詞,含有嘉獎之意。調柔名善,質直為男,即大丈夫之美稱。當釋尊正欲說到西方菩薩,而在會聽眾,亦應聽到觀世音菩薩的不可思議事跡之時,無盡意竟能知時應機,把握著這個機會,發起請問,所以釋尊首先對他來一句贊美,然后回答。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是包括九法界眾生,以及見思、塵沙、無明等煩惱。因為六道眾生,固然是苦惱無邊,其余二乘及菩薩,又何嘗沒有痛苦?不過其痛苦的程度,有深淺的不同而已。地獄眾生,有眾刑交加的苦惱;餓鬼眾生,有饑渴交逼的苦惱;畜道眾生,有大食小,弱肉強食的苦惱;阿修羅眾生,有戰爭殘殺的苦惱;人道眾生,除了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以及五陰熾盛等苦外,還有自然界發生大寒、大熱、水災、火災、風災等苦,政治上發生戰禍凌亂、苛政殘暴等苦,人事上互相欺騙與陷害,社會上種種威逼與禍患,總之,人世間的苦惱,在時間方面,是無窮無盡,在空間方面,是無量無邊的。
二乘圣人,雖然子縛已斷,但果縛尚存,何況限于智力,飲三昧酒,墮無為坑,還有塵沙煩惱,仍要受方便有余土的變陽生死苦。至于菩薩,雖然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但微細惑未盡,仍有實報土變易生死未了。是以無論是六道凡夫,抑或是三乘圣人,仍然未能擺脫苦惱的圈套。故佛說:‘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
苦惱眾生,只要有機會得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又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觀世音菩薩即時運用觀智,觀照苦惱眾生稱名求救之音聲,令苦惱眾生立即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離苦得樂;因為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等視眾生,猶如赤子,不分種族,無論凡圣,一律平等救濟,無苦不拔,無樂不與的。所以,凡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的眾生,‘皆得解脫’種種苦惱的困擾。
以上僅就事相持名方面而說,若據理性持名方面而言,則當我們稱念觀世音圣號到一心不亂時,進而能體驗到所念的圣號,不離能念之心,能念之心,亦不離所念之圣號。離開能念之心,別無所念的觀音;離開所念的觀音,亦無能念之心;能念之我與所念的觀音打成一片。我是觀音心中之我,觀音是我心中的觀音,我的理性就是觀音的理性,觀音的慈心也就是我的慈心,彼此相契,彼此相通。因此,當眾生內心的愚癡暗蔽,與菩薩智光接觸時,愚癡暗蔽,自然融化于菩薩的慧光中,再無愚癡的黑暗;當眾生的無量苦惱,與菩薩的無上妙樂會合時,無量苦惱,自然變成菩薩的妙樂,再無苦惱的交煎。所以佛說:‘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或有人說: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然是無處不遍,無苦不救,無樂不與,那么,苦惱的眾生,不念菩薩圣號,也應該得救,為甚么一定要稱念菩薩的圣號才得救呢?答案是:菩薩的大慈大悲,是稱性而起,因為理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無所不遍,所以菩薩的慈悲心,亦是大而無外,猶如日月高懸于天,無所不照。亦如電流之充塞宇宙,無所不在。但麗日中天,必需要有眼的人才能看見;月輪當空,亦要有水才能影現。至于電波,雖然充塞太空,但一定要扭開收音機,才能收到電臺的廣播節目。
盲人不見太陽,并不是太陽的自私;陸地沒有月影,并不是月兒的偏照;收不到電臺的廣播,也不是電波的問題;毛病是在于沒有眼睛,沒有池沼,和沒有把收音機打開吧了。同樣道理,菩薩慈悲救苦的心愿,雖如太陽之無私,月兒的遍圓,亦如電波,無所不在,但如果眾生不稱念菩薩的圣號,一如盲人的看不見太陽。今一心稱念菩薩圣號,正是打開心眼,澄清心水,扭開心靈的閉塞,讓菩薩慈悲的心電,流入稱名眾生的心腑;亦使稱名眾生的心腑,與菩薩的心電接觸。如是心電交流、感應同時,始可以獲得菩薩的救濟。所以釋尊回答無盡意菩薩,第一句就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自己亦說:‘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可見佛菩薩的說話,是同出一轍,真實不虛的。
三、分別詳答
(一)約口業機明感應
以下是釋尊分別詳細解答,觀世音菩薩救三災,脫四難,滅三毒,應二求等不思議事,今先約口業機而救三災。
(1)能救三災
1.救火災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此明菩薩能救火災。火有內火、外火。內火有三種:
一是果報火,無論是眾生依報的財物,被火焚燒,或是正報的身體,遭遇火災燒斃,皆由宿世惡業所招。又劫壞時,劫火洞燃,直至初禪,初禪天人亦難免此果報火災。
二是惡業火:惡業之火,通于三界。三界中眾生,無不被有漏惡業之火焚燒熱惱,故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三是煩惱火:煩惱之火,通于九界。九界圣凡,無不內被煩惱之火所燒;六道凡夫眾生,有三惑火、三毒火;二乘圣人,有塵沙煩惱火;菩薩有無明煩惱火。至于外火,則有鬼火、龍火、霹靂火、山神火、人火、樹火、賊人等七種。九界眾生不是被內火所燒,便為外火所害。但當面對火難逼害時,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即使是惡業所感,陷入大火,其火亦不能燒壞其身。為甚么?由于菩薩威德神力加被的緣故。菩薩究竟有甚么威神力呢?楞嚴經觀音菩薩自己說:‘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誤入大火,火不能燒。’知見二字,包括六根的覺性。旋復,即旋妄復真,旋轉緣塵之妄知妄見,回歸自性的真知真見。觀音菩薩在因中修行時,能夠旋其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使其妄聞與聲塵脫節,反而回歸真實之聞性。因此,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內見覺之火既息,而外世間之火,自然不能為害。
眾生因為內之見覺屬火,與外一切火性相通,既有業火,則見猛火。今菩薩知見既旋,則無見業,不獨自己能旋彼余火,不為所害;同時能夠以其自證之力,加被眾生,使一切稱名眾生,為大悲威光所攝,設入大火,不為所害。
觀音菩薩本跡感應頌中記載:清朝有一運糧官,名叫蔡思襄,他的公館與民房相鄰。有一次,鄰人失火,左右鄰舍都忙著搶救衣物,唯有此公,靜坐不動。說也很奇怪,結果左右前后的房屋都燒光了,唯有他的公館孤零零地屹立于一片焦土中。很多人都非常驚奇地問他,有甚么法寶。他說:我只會念大悲咒。有人說:萬一神咒不靈,不是連性命都犧牲了嗎?他說:我家歷代都是持誦大悲咒,無論遇到刀兵水火種種之災難時,但能一心持咒,累得靈驗,就是我自己,也念了二十多年的大悲咒,凡遇到急難的時候,都是有求必應的。在乾隆年間,我正住在北平,有一次南邊的鄰舍失火,又遇到南風,眼看很快就燒到自己的房子了,當然搬東西是來不及的了,唯有專心持念大悲咒。誰知持咒還未到一遍,忽然風勢轉過來,得以幸免,所以我深信菩薩,是有求必應的,不然,我怎肯這樣冒險呢?
明朝有一姓王的人,住在江蘇昆山,他一心朝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先吃三年長齋,然后啟程。誰知當他所乘的船只正在啟行時,家人匆匆忙忙走來對他說:鄰家起火,快要燒到自己的店子,叫他趕快回去救火。他說:我積誠三年,方付實踐,怎可因火災而改變自己的志愿呢?縱然燒完了我的房子,我亦不回去了。說罷繼續行程,唯端坐船中,專念觀音菩薩圣號。及朝山歸來,見四面房屋都變為焦土,唯有他這間店子,獨存無恙。
又記:民國十一年,日本地震,佛教普濟日淡會代表包承志,楊叔吉等赴日吊慰,與釋印光函言:日本此次死亡人數,約三十余萬,骸骨山積,東京淺草區幾全滅,公園池水燒干,園內有觀音堂,除舊式老屋三間,難民被火包圍群集于此者,約三萬余,堂內外房上皆遍,同念觀世音菩薩,悉免于難,堂亦獨存。日人由茲稱頌不置。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的感應,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2.救水災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水亦有果報水、惡業水、煩惱水等不同。果報水不但殃及人間,且在壞劫時,大水災彌浸至二禪天。因為二禪天人,仍有喜歡心,是心一動,即為水災之因。惡業水通于三界,故古人說:苦海茫茫。特別是貪欲之水尤甚。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煩惱之水,亦通九界,是以九界眾生,都沉溺于煩惱苦海中。既內有煩惱之水,自然招至外來的水災。但當我們慘遭水劫時,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一定得免于難。
楞嚴經說:‘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因為聞聽屬水,眾生一向隨聲漂沉,因成愛河,聚成苦海,故有遭遇水難之危。觀世音菩薩能夠觀聽旋復,反聞自性,因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不獨旋彼余水,不為所溺,且能以自證之力,加被持名眾生,得脫水難。
法宛珠林曾載有出洑照江的一段故事:晉律榮,山東瑯琊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出,舟人不習水道,誤墮洄洑中,垂欲沉沒。榮無復他計,惟至心呼觀世音名,
須臾間,如有數十人齊力牽引者,頃時涌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太昏暗,風雨均厲,前駛不知所向,而涌浪轉盛,船幾欲覆,榮至心誦佛經不輟。忽望見山頭有火,烈焰熾盛,澈照江心;迥舟趨之,安然達岸,既至光息,無復所見。明日問浦中人,昨日山上是何火?眾愣然曰,風雨如此,火自何來?乃知佛力冥佑矣。榮后為會稽督護,名士謝敷,恒口述此事,與榮同舟者,沙門友道蘊。謹篤人也,亦具其事本末,為傅亮言之,與榮所說同。可見觀音菩薩能救水難,累見事實。
3.救風災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金是赤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硨磲是白色寶,瑪瑙是紅色寶,珊瑚寶形同樹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變成,珍珠是從蚌中取出的珠寶,此七寶為世人所貪愛,而又多產自大海。是以古代,常有人為了獵取這些珠寶,而組織成龐大的隊伍,入海采寶。
黑風,即是怪風,亦是鬼風;羅剎鬼,又名食人鬼,男丑女貌,性殘好殺,常出沒于海邊島嶼,以食人為生。據說:從前師子國有商賈百余人,航海而來,忽遇惡風,將船只飄墮羅剎鬼國。許多羅剎女,急急迎上來。其中有一聰慧的商人,知船只已被黑風吹入鬼國,來者實不懷好意,于是馬上勸導眾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不久,大風忽起,將船吹出,速達中國。由此,足證佛言不妄。
現代,入海采寶之事已少見,但舉世熙熙攘攘,無不皆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當船只航行于茫茫大海,水天一色的時候,誰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與隨身貨物的安全,萬一不幸,發生意外,那唯一的救星,就是稱念觀世音菩薩了。楞嚴經說:‘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妄想,即是第六虛妄意識,時而思善,時而思惡;當惡念現前,能殺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如羅剎鬼吞噬人的肉體。觀音菩薩,既已反聞入流,外不緣塵,內不循根,根塵既亡,識心亦滅,所以妄想得以消滅。妄想既消,則心無殺害之念,而能超越鬼之心行。因此,當人進入鬼國時,能一心稱念菩薩名號,機感交應,即獲菩薩威力加被,得免其難。
又鬼者祟也,象征人們心地之不正大。羅剎鬼,是殺心最盛的動物,象征人們內心的惡念;黑風,猶如人心的煩惱;眾生因為被惡念所蔽,內心不能俯仰無愧,所以被無明的黑風,把智慧的船只,飄沒于生死苦海中,沉淪不已。現在一心稱念菩薩,舍棄惡念,妄想不起,殺心頓消,內無殺心,自然不會再招致外鬼侵害,因此,得以解脫黑風羅剎鬼難。
還有黑風亦有三種:一是果報風,壞劫時能壞三禪天。二是惡業風,通于三界。三是煩惱黑風,卻遍吹九界。總之,九界眾生,都難免水火風三災之苦難。當我們受到水災、火災或風災危害時,只要一心稱念觀音圣號,菩薩自然觀其音聲而來救濟,以是因緣,故名觀世音。
(2)能脫四難
1.脫刑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復有人的復字,是接上文而說。因為眾生多生多世,曾經作了無邊的惡業,所招惡報,亦無量無邊,除以上水、火、風三災之外,倘若又有人或遭意外,或處戰地,面對刀槍劍戟,生命危在旦夕之際,或含冤莫訴、臨上斷頭臺的一剎那,果能至誠懇切,一心稱念菩薩的圣號,那么,對方所執持的刀杖,便無端折壞,不能加害。因為觀世音菩薩,自從修習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獲得一根返源,六根成解脫之后,便能以金剛三昧之力,加被被害眾生,使身堅如金剛石;然則以刀砍金剛石,何刀不壞?即使其刀不壞,亦不能有損其身。
又菩薩已經銷妄復真,根塵俱亡,若根若塵,無不復歸如來藏性。屬色塵之刀,與屬根塵之身,在菩薩看來,無不是如來藏性,如是以藏性觸藏性,不是猶如以刀割水,如風吹光一樣無損于對方嗎?故楞嚴經說:‘五者薰聞成聞,六根銷復,同于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齊書載:孫敬德防守北陲,曾造觀音像,每日禮拜奉事,后為賊人陷害,判處死刑,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和尚,教他誦普門品千遍;后臨刑時,刀折成三段,其首無傷。丞相為奏王上,遂得幸免一死。
從前有一米商,信仰菩薩甚篤,無論到甚么地方,身邊常帶著一個用木刻得極精巧細小的觀音像,當他上船時,就請在船上供養,上了岸,便請回家中奉事。有一次,在回家的船上睡覺,忽夢見菩薩告訴他:‘逢橋莫停舟,遇油須抹頭;斗谷三升米,青蠅聚筆頭’四句話后,并叮囑他,不要忘記,趕快開船。他驚醒后,馬上命令船夫開船。不久,風雨交加,船夫正欲把船只駛到附近的一座石橋下躲避,他猛然想起‘逢橋莫停舟’的話,強要船夫把船沖過橋去,就在船只渡過橋下的一剎那,那座石橋竟然全座崩塌。及回到家中,照常把那小型的菩薩像,請回家裹供養時,一不留心,把油燈的油瀉得滿地,他又想起‘逢油須抹頭’的話,便把地上的油,通通抹到頭上去。晚上,照常與妻子同床,誰知次晨起來,看見血涂衾被,妻子的頭已不知去向,岳父母竟然控告他,意圖另娶而殺妻,真是禍從天降。幸而縣官提審之際,正欲執筆判其死刑時,卻有無數蒼蠅聚于筆尖,無法落筆;賢明的縣官,知道其中必有冤情,于是從容再審,命其如實招供。因此,他把在回家的前后和所做的夢,通通告訴縣官。突然有一陪審員問他,家裹是否有康七其人?答:鄰家有。于是捕來公堂審訊,康七無奈,只好將其與婦私通而蓄意殺他,誰知因他滿頭油氣,疑是其婦而誤殺的事,原原本本說出來;至時案情大白,而免于刑。后來縣官問陪審員,你怎知這康七,才是兇手呢?答:觀音告訴他:斗谷三升米,除了三升米之外,不是還有七升康嗎?兇手不是康七其人是誰?于是連縣官,都深深信仰菩薩的靈感。
又從前有人篤信菩薩,她的髻中,常藏一尊小型金觀音像。后來被誣為賊,宣判死罪,誰知臨刑那天,連斬三刀,不但頸皮不破,而且鏗鏘作金聲。監斬官甚以為奇,后來解開他的發髻,見有觀音像小尊,像額上刀痕三條宛然。
又法宛珠林載:唐太宗時,有一官員名董雄,因為與李仙童的事有關,涉及嫌疑,與王忻等數十人,都被關進牢里。董雄無法,唯有一心稱念觀音名號,奇怪得很,在不知覺間,手腳上的鎖,自然地掉下來。獄吏稟知御史張守一,親自勘驗,驚奇之下,重加封鎖。董雄照常持名,鎖又掉下來,如是者數次,因而與共獄者,俱獲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