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法華專欄>>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02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02
        2007年05月30日14:28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039 字體: 繁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02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圣城宣化上人講述
         
         ‘寶繩交絡’:譬喻四宏誓愿。此四宏誓愿要身體力行,回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愿眾生無邊誓愿度:我有度眾生否?度眾生即行菩薩道,但度眾生亦不可執于度生之相。所謂離一切相,掃一切法。第二愿煩惱無盡誓愿斷:是否已斷煩惱?煩惱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煩惱化為智慧水,即為菩提。何以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呢?你把眾生度盡即為佛,若未度盡眾生,你仍然是眾生。覺悟即佛,迷昧即眾生。所以不要向外馳求,以求度眾生。你若把自性眾生度了,即度眾生;故六祖壇經云:‘自性眾生誓愿度。’一切眾生如一,無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眾生。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覺與迷無異,不迷即覺,不覺即迷,如冰與水無差別。故說煩惱無盡誓愿斷。第三愿法門無量誓愿學:無量無邊之法門,我是否已學呢?第四愿佛道無上誓愿成,不可猶豫不決,應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則,達不到佛的果位。
         
        ‘垂諸華纓’:車上有華纓垂下,譬喻四種攝受眾生之法——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1、布施:所謂‘先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若要眾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導之。眾生愛財,則施之與財,令其生歡喜心,繼而教之以佛法,彼必樂于接受。布施本應以法施為先,財施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財,繼之以法施,再施以無畏施,令眾生得聞佛法,離一切恐懼,遂能稱心如意。2、愛語:用溫柔善巧的言詞化導,猶如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待眾生以慈愛。3、利行:專做善事以利益眾生。4、同事:表示與眾生旨趣相同,與之作伴,即可導其信佛,使之反迷歸覺。故菩薩行菩薩道,以四攝神通度眾生,對其潛移默化,縱是有過錯之眾生,亦漸遷惡向善。菩薩對頑劣不知悔改的眾生,仍常希望彼終能改惡向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菩薩對我們如此慈悲愛護,我們應趕快懺悔,何以得菩薩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車內鋪著重重疊疊的墊褥,軟綿綿的。譬喻薰修一切禪,依觀照般若來薰修,日久則有所成就。‘重’表示重復、柔軟,喻在坐禪時得輕安之感。這感覺是接連不斷,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臥不知臥,到無人無我之境。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達到,其中滋味亦要你們親身體會,才可得知,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車上的紅色枕頭,以紅色的光譬喻無分別法。枕分內、外枕,外枕是車行時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即靜,靜即動,動靜一如。車行即動,車停即靜,動靜同是此車。我們修道亦復如是,動靜都在我們本身。車內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譬喻無漏般若智慧。我們所有一切習氣毛病都是‘漏’,一切欲念都是‘漏’。為何我們沒有成佛,沒有開悟,習氣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為有‘漏’,若無漏就得解脫了。得無漏智慧修四諦,四諦就成就。保持無漏智慧,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成就,而致開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語云:‘天天防火,月月防賊。’我們要天天防無明火起,月月防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打劫。這六賊常把你支配得顛顛倒倒,將你自性的法寶都偷去。人若能保持無漏,定會成佛。無漏即駕上白牛車。我講心經時,有偈云:‘白牛大車磷磷轉,黃臉小兒跳跳鉆。’黃臉小兒跳跳鉆,譬喻人們的意念是反覆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樣。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車——無漏,以把持這念生念滅的意。‘駕以白牛’:‘白’是色的本體,清凈無染,此謂法之本體清凈無染,與無漏之智相應。大白牛車表示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圓滿成就,得以開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膚色充潔’:譬喻二世善圓滿,二世惡消滅。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們若能無淫欲心,本著無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滿修道的善欲。你想精進,就可以發奮開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滿愿。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達到理想。故欲得無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污,以清潔為本。
         
        ‘形體姝好’:即大白牛車形體美好,譬喻發大乘心,如形體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強健之筋力,‘筋’譬喻五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何以為‘根’?根以生長為義,所謂‘根生蒂固,本固枝榮’。根本堅固,枝葉才會茂盛。我曾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學佛法先要有信心,繼而向前求進步,念玆在玆,永不忘卻。有了‘念’根,不被人所動搖,更要有‘定’根堅持立場,才足以度人而不為人所轉。有‘定’根則能生‘慧’根。‘力’喻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則可證得無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種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穩當,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須定慧并進。若單有定而缺慧,則成愚癡的修行人。單有慧而無定,就成太活躍的修行人。故必要‘定’‘慧’兼備,互助互勉才算標準。又譬喻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種覺道法門。佛為二乘所說之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知,以無漏智慧擇法眼,去選擇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偽法、實法虛法,能從正而舍邪。2、精進覺分:依真正法門往前精進修行。3、喜覺分:‘喜’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歡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墮于顛倒誑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為顛倒,應以禪定、佛法為喜,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得聞佛法,知其高深奧妙,故生歡喜心。4、除覺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舍覺分:舍離一切不當者,如坐禪不可執著好處,不可貪戀境界,應該舍離。6、定覺分:無所執著,有智慧就生定。你們若是昏沉,則應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以對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則以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以對治之。7、念覺分: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念’。發菩提心之人,必須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穩,故謂‘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現。
         
        ‘其疾如風’:此車被大白牛拉著,風馳電掣的向前走表示前進不退之義。‘風’有清風,有颶風,此‘風’可以是清風,亦可以是颶風。何以故?你被此風所吹而覺清涼舒暢,則可謂清風。但亦可算是颶風,因為此風能吹毀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見。‘其疾如風’譬喻八正道,修道人應依八正道修行;1、正見:必須具足正知正見,以無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見。非禮勿視是為正見。2、正思惟:非禮勿聽是也,由所聽聞而起思惟。3、正語:非禮勿言即正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切勿背后評論他人過失,應盡量包涵。大家有緣才會聚在一起修道,故應隱惡揚善,免起過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業:非禮勿動即正業。勿經營邪業如賭館、鴉片館,販賣牲畜、*院等。何謂正業?參禪打坐,學習佛法就是正業。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為正命。有五邪命(一標異現奇、二說己功德、三占相吉兇、四高聲現威、五說人供養)。6、正精進:有修邪精進者晝夜六時修習旁門左道,亦有行無益苦行,皆是邪精進。正精進是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門、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等都是正精進。依佛之訓誨而行,能依教奉行,是為正精進。正精進分身精進和心精進;心精進是勤念三寶,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如拜經、念佛、禮懺、念佛名號等,都是屬身精進。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偏見,對情愛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嚴咒都是念法;念金剛經、法華經等也是念法。有幾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間則到這里來念經,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賢圣僧。你們要念僧以供養僧,念法以供養法,念佛以供養佛。你若想修福報,就要供養三寶,所謂:‘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凡僧是未證果的僧人,這凡僧雖然不能給你種福,若你誠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賢圣僧必降福與你。在中國天旱時,一般人就會到龍王廟去求雨。廟中有泥造的龍,故說‘祈雨必假泥龍’。天上的龍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見。
         
        從前,我居于東北時,有一個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個茅蓬,在一所龍王廟旁,懇請我為此茅蓬開光。于開光之日,有十條龍來求皈依三寶,當時有四個弟子在場,其中兩個有天眼通,另兩個打坐入定就可觀察事情。我令此等龍先往謁玉帝,為我轉達求雨之訊,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則遂彼等求皈依之愿。翌日,在我們所居處四十里內,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諾言為彼龍授皈依。這事雖是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
         
        又于我居香港時,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場都求雨,毫無效果。后我令一弟子于三天內念‘南無阿彌陀佛’,限她三天內必要求到雨。她至誠念佛,果然于兩天后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門下之十龍,必遵師命降雨。此等事例,屢應不爽,確是妙不可言。親歷其境者,則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執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八定(四禪天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無所執著是為正定。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即有眾多仆從侍奉衛護。‘仆從’譬喻方便法門,修行人以方便法達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隨方便智修道。維摩經云:‘皆我侍者。’果地菩薩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仆從為其操作。故曰:‘又多仆從,而侍衛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觀心,現前一念心,乃無先無后,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此心具足空、假、中三諦,故以‘其車高廣’之‘高’以喻之。現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故謂之‘廣’。以‘眾寶莊校’譬喻一切眾生之性德超逾恒河沙數;‘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無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出世法,是為‘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因心能普遍受應一切,演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謂‘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喻心乃一切諸法中上妙者,無法不包,無法不容。‘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識心王,其余為心佐,心王作觀想,此觀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應。心佐與善心心佐,互相連系,息息相關,故曰:‘寶繩交絡’。善心的心佐能生無量智慧,亦能成就無量福德,故為‘垂諸華纓’。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諸法,重重無盡,故謂‘重敷婉筵’。心性能動亦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是為‘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觀察智顯現出來。‘膚色充潔’:即誠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議,心性無量功德,若不摻雜無明煩惱,是為‘色潔’。心圓融無礙,故日‘形體姝好’。觀心圓融無礙之智慧,能生長一切善根,圓觀又能摧伏三界以內的見愛,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顛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圓觀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圓融,故云:‘行步平正’。圓觀能使其達彼岸,故‘其疾如風’。圓觀能支配一切心佐,故為‘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這是什么緣故呢?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即佛所說種種諸藏,包括一切法,總而言之,即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單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須切實修行,才能直達涅槃彼岸。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眬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不要執著「我’相,這個‘我’終會死,何必為這個‘我’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云:‘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為外境而生煩惱。
         
        精進是晝夜六時勤精進。禪定是靜慮。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是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羅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謂‘種種諸藏’。‘悉皆充滿’: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充滿為‘溢’,實智充滿為‘充’。權實二智都圓滿,故謂‘悉皆充滿’。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而作是念,我這法財乃至高無上,不應以小乘法教導一切眾生。‘與諸子等’:諸子即聲聞、緣覺、菩薩。‘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諸子初發心,皆是無智無識,猶如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他們皆是吾子,我對他們一律平等看待,并無輕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譬喻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三十七道品,以莊嚴這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我應當平等以待之,皆與之大車,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一國’譬喻常寂光凈土,‘不匱’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況諸子’:我的法寶布施給全國人民猶不缺乏,何況是我的兒子呢?
         
        我們要認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煩惱,若無煩惱,即已得佛法的好處,否則更要切實修行,到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處。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長者賜與諸子大車之時,言長者就是有財富無量。若諸子非其兒子,則不會與之大車。若是其子,而長者無財亦無以與之。是長者既有種種諸藏,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賜與大車。本來諸子只求得羊車或鹿車,已心滿意足,長者因財富無量,乃賜與大車給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眾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諸子從未見過如此上乘法,并非他們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現藉著他們本來修習小乘的法門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變易生死,此乃超乎他們本有的希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長者平等與諸子珍寶大車,是否適當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長者并沒有打妄語,他確能使諸子免于被火燒之難,得保全性命,非為妄語也。何以故?人身命誠可貴,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況長者廣設方便,把一切眾生從三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一小車不與我們,亦不算虛妄。何以故?因這位長者在未救出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權巧之法,令諸子從火宅中逃出。以這因緣故不算打妄語。何況是長者,自知有財富無量,使諸子得好處,如得大車。’前文謂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眾生,故非妄語。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眾生如長者救諸子一樣,如來是一切世間眾生之父。眾生被一切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所遮蓋,如今把這一切煩惱一掃而盡,成就一切佛知見。正如舍利弗尊者乃從佛智慧門開佛知見,得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從神通門開佛知見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智慧波羅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眾生樂,大悲是找眾生苦,永無懈倦。佛以教化一切眾生為本懷,這也如阿難尊者發愿:‘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佛憐愍眾生在世界上顛倒度日,終日東奔西跑,認假作真,不知出離三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眾生,而生于三界苦宅中,為救拔眾生,令之醒悟,愿求出離。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生于火宅為救度眾生,眾生無恐無怖,受眾苦交煎而不知。生時如生龜脫殼,老時各器官機能衰退,病臥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動不能,死時如活牛剝皮。充滿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以及貪、嗔、癡三毒之火。佛教化眾生,令得無上正等正覺,得佛果位。佛時刻等待眾生成佛,我們應早離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迫求故。現受眾苦。后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游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游戲。
         
        佛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交煎,皆因貪求五欲故,五欲為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人常被五欲所轉,而顛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則能放下貪著,作種種功德。人若明白財、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來時,一切也得放下,就不會再貪著五欲。楞嚴經上載: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戀則貪著,看破則放下。人由于貪求故,求不得而生種種苦惱。在世上貪求而造罪,至死后墮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間,則受貧窮困苦。境況貧困時,欲造功德亦無法布施。又有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分離,難舍難離。怨憎會苦,乃與所厭惡的人,卻狹路相逢,如是種種諸苦。沉沒其中,歡喜游戲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煩惱,故不驚不怖,不生厭倦,不求解脫。于三界中東西馳走,所遭所遇雖然盡是苦惱事,卻不以為患。佛謂舍利弗,佛見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長者,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救拔彼等離苦難,更與以無量無邊佛智慧之樂,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戲作樂。
         
        人貧窮當然困苦,但富貴亦有樂苦,樂極生悲,所以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亦能學道。在佛住世時有一公案:佛前燃點的油燈,本是晚間才燃點,日間熄掉。一日,有一窮人供養油作佛前燈用,廟上的香燈師按照平常的習慣,于日間欲把油燈熄滅,可是,該窮人所供養的油燈,總不熄滅。此人往告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風,也吹不滅那盞油燈,復從須彌山后使出毗藍風,亦吹不滅此燈。眾人不明其故,往請問佛,佛謂:‘此窮人以他一生之積蓄,購油以供養,誠志可嘉,故此燈長明不滅。’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這比起富人布施,更為難能可貴。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釋迦如來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舍棄方便法門,為眾生贊嘆一切佛的知見、十力及四無所畏,眾生不能以這因緣而得度脫。何以故?因為一切眾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憂愁苦惱,猶如幼子般無知,于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燒,何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
         
        人若從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從未聽過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懼心。人都有掩耳盜鈴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錯,總不愿面對現實,改過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錯,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后仍明知故犯,則罪加三等。有過者,宜改之;無過者,則勉之。愈勇猛精進,精益求精。人有過而屢犯不改,罪業彌增而致墮落。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應知痛改前非。孔子曰:‘過則勿憚改。’言有過應勇于改過,不怕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后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聲聞乘中智高而為上者,但在菩薩乘中上智者則為文殊師利菩薩。佛謂舍利弗,如前文所載之長者,雖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實智不用,而用方便權巧之法——說三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救度諸子,即三十子(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眾生),免于在火宅中,被三毒(貪、嗔、癡)之火所燒。長者以鹿車、羊車、牛車置于門外,誘幼子往門外,然后各贈與大白牛車。大車有六度萬行嚴飾之,即惟一佛乘。佛觀機逗教,見幼子根機所限,故先與之鹿車、羊車、牛車,即小乘法。佛先說小乘法,及至法華會上才開權顯實,示眾生以大乘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十智力及四無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眾生被貪、嗔、癡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蓋著。貪者貪得無厭,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發雷霆,無明火起,現修羅相。癡心蒙蔽眾生之良知良能,令他們昏昧因果,做顛倒事。人常被這貪、嗔、癡之火所燒。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使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九法界之眾生,聞佛所脫之法,皆發菩提心。佛于三界救拔一切眾生。
         
        佛不怕被火燒死,而發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眾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從苦中拯救出來,我人實應發大菩提心,生懺悔心不可再常發脾氣,須知佛在等待我們!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說‘不怕死呢?’佛確已了生死,但眾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覺有切膚之痛,如同身受。我們要猛然醒覺,痛改前非,精進修行,以免牽累佛久等矣!佛為救拔眾生,分別為彼等說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車、羊車、大白牛車,讓我們隨意選擇。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與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眾生。佛告一切眾生,切勿誤認此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為樂居,此三界實乃四諦法(苦、集、滅、道)中之苦諦。眾生顛倒是非,以苦為樂,迷不知返。‘勿貪粗弊’言勿貪戀粗弊,被煩惱所蔽,擾亂心志。‘色聲香味觸’即五塵亦稱五欲:有形相者為色塵,色、聲、香、味、觸塵則無形相可見,眾生被五塵所迷,但修行人要對境無心。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處身于境界中而能覺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會墮落。常言道:‘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面對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要能自我把持,堅定宗旨。切勿被色聲香味觸五塵動搖心志。‘若貪著生愛’: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愛’,因愛生欲,欲愛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頭。‘則為所燒’:則為愛火所燒,此乃‘集’諦,有情愛則生煩惱。何以有情愛呢?因太重視這身體故,欲令身體得享受。試想釋迦牟尼佛為何到雪山上修行?為何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愛斷煩惱,而得證果成佛。最初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煩惱是由于內有煩惱,才會招致外來之煩惱。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佛謂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連忘返,把本有家鄉也忘卻,當即修行出離三界。聲聞乘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緣覺,‘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天地萬物榮凋,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于有佛之世為緣覺,生于無佛之世為獨覺。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與外界接觸,修行證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語,中譯為‘覺’。‘覺’分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與凡夫有別,凡夫是不知不覺者,而佛能自覺,并且能覺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覺覺他之行皆圓滿,故謂‘三覺圓,萬德備’,名為‘佛’。‘佛乘’是異乎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者。法華經載‘唯一佛乘,更無余乘’。聲聞、緣覺、菩薩皆權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實法,開權顯實。
         
        第二次轉四諦法輪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次轉四諦法輪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對憍陳如三轉四諦法輪,法華經此文亦是示以苦集滅道之道理。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佛保證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絕非虛妄,汝等一切眾生當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猶如說食數寶,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于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楞嚴經上亦說:譬如說食,終不能飽。必須勤修精進。精進分身精進,心精進。拜經、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進。否則,心猿意馬,妄想紛紜,故要身精進。心精進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體力行,‘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單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處,要精進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佛說方便法,誘騙眾生出火宅,謂有鹿車、羊車、牛車于門外,待彼等出離火宅后,與之大乘。‘誘進’眾生,猶如佛空拳度子,見小孩將掉進井中,一時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聞語即回頭,朝佛處爬。小兒得免墜井,而佛手中實無糖。眾生欲離三界,則應受佛‘誘’而離火宅矣!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稱嘆。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佛復作是言,汝等眾生當知此三乘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稱嘆,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接引眾生的法門,故贊嘆之。‘自在無系,無所依求’:得自然智則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眾生的心意,則得自在。‘無系’即得解脫,無掛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無所依求’: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即已了生死。我們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無所依。何謂無所求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即無所求。若能無所依無所求,就能證果,了生脫死。
         
        ‘乘是三乘’:乘于三乘車上,以無漏之五根:信、進、念、定、慧,勤加精進,五根能增進善根,而生五力(信、進、念、定、慧)。‘覺’是七覺支:1、擇法覺支,擇善而從之。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舍覺支。6、定覺支。7、念覺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圣道:1、正語。2、正見。3、正思惟。4、正業。5、正命。6、正念。7、正精進。8、正定。‘禪’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三天。這是凡夫禪定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禪定的境界,五不還天是圣人禪定的境界。四禪天人修禪定,而人在人間參禪打坐亦可達到這境界。修禪定的人打坐入定達初禪天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得禪悅為食之樂,但覺身心舒暢,快樂而不知時日已過,好像虛云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這境界。誠心用功修行,參禪打坐就可得這境界,這初禪的境界,非獨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證入,僅是修行入門最初階段。前幾天本會有人證得此地,證得此地祇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證圣果仍要繼續努力不懈,精進向前。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不要貪著快樂,要修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如入定,不務外緣,心如止水,玲瓏透徹,打坐時不僅脈搏停止,連呼吸氣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會打妄想,一念生出來就會出定。三禪是離喜妙樂地,離一切喜樂,不再貪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之樂,得天上的快樂。你們若要嘗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參禪打坐。四禪是舍念清凈地,連一念也舍棄,無生無念,此時已除一切客塵的煩惱,但仍未證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輕安的境界。
         
        ‘定’是四無色定:(一)空無邊處定。(二)識無邊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四定天稱無色界天,‘定’則稱‘無色定’,這四天的天人只有識而無形色,故稱無色定,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稱四空處。‘禪定’是四禪八定,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稱八定。‘解脫’有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八解脫,又稱八背舍。人初修道時,心中仍存有欲念,應用九想觀(不凈觀)對外色觀想,知其不凈則不會執于‘色’上,就得解脫。放下則自在,看破則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修行用功時候久了,不知不覺中離色欲之念,內無色欲之念仍要觀外色,觀想美女將來亦難兔一死,老死時其身亦變壞,作青淤想、膿爛想,有膿致幼蟲滋生,幼蟲食肉,剩下白骨,骨變土,四大分離各有所歸,風大還于風,地大還于地,水大還于水,火大還于火,各有所還,畢竟成空。能作如是觀想就不生貪愛,去愛欲心而得解脫。得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凈本體上,空、識、有、想都解脫,得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識亦將滅。但識仍未滅,八萬四千劫之后亦會生,故雖然有四空處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稱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成就這三種三昧,就成空無相愿。‘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娛樂’:修行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便得無量安隱快樂’:尤其在禪定中得無量安隱快樂,得其空涅槃,永離一切災患。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佛謂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眾生前生曾從佛聞法,并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聞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進’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只自顧自覺。‘羊車’譬喻聲聞乘,如羊離群,只自了生死,不顧后群。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眾生,聞法信受不疑,信心是發自內心,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須自已生信心。‘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喜獨居修行。‘深知諸法因緣’:深知十二因緣,成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時,名緣覺。無佛出世時,名獨覺。辟支佛是自證自了。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若有眾生,從佛聞法,心生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眾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無師智’,皆為佛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見’,如來知是一切種智,如來見是佛眼。‘力’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佛發大慈悲心為憐愍安樂一切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眾生,名大乘菩薩,所以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佛謂舍利弗尊者,釋迦如來如大富長者一樣,見諸子(三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隱出離火宅,長者既然擁有財富無量,便平等地賜予諸子大白牛車。正如佛見無量眾生因聞佛法而能信受護持,便離三界之苦。三界無安,在三界內,險道滿布,而佛能使眾生出離并得常樂我凈之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釋迦如來那時作如是想,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諸佛法藏’如四諦、六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是諸眾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賜予大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諸眾生脫離三界,予之佛乘禪定解脫三昧,解脫等快樂以作娛樂,從中可得樂趣無窮。
         
        皆是一相一種。圣所稱嘆。能生凈妙第一之樂。
         
        ‘一相’即實相,實相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詳細闡明三十七道品、六度、四諦、十二因緣,現在以三德結束譬喻品,故說皆是一相,亦即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無所不相,一切有相是從實相而來,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實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種’即一切種智,是般若德。‘圣所稱嘆,能生凈妙第一之樂。’是解脫德,此法乃為諸佛贊嘆者,能生清凈微妙之樂,離一切苦即得解脫。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后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謂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長者一樣,初以方便法門說有羊車、鹿車、牛車置于門外,誘騙諸子出離火宅,到安隱處,大長者財富無量,各賜予大白牛車,車有眾寶莊嚴飾之,安隱第一,各人既得大車,是故長者并無說謊。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如來世尊亦如大長者一樣,以方便權巧之法,引導眾生,初說聲聞乘,繼而說緣覺乘、菩薩乘三乘來引導眾生。三藏教屬聲聞乘,別教屬緣覺乘,圓教屬菩薩乘。最后才說法華經實相妙理,圓頓法門,是大乘妙法,度脫眾生。何以故?佛本有無量無邊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又有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門,開始已可賜予眾生大乘法門,可是,非一切眾生皆能接受。如初說華嚴經,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聾如啞,不但不能接受,對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達。
         
        有些人在想,二乘況且不懂華嚴經,吾人根性還不及二乘人,又如何領略華嚴經呢?佛初成佛時,世界上根本沒有佛,所以人不能接受太深奧的道理。現在一切人都知道有佛法了,曉得有大乘、小乘佛法,我們的自性本來已種下大乘的種子,所以現在得聞大乘佛法。
         
        佛又謂舍利弗,因為眾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妙理這因緣,你應知十方諸佛及釋迦如來都是用這方便權巧的法門,在這唯一佛乘法上,分別說為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沒有三乘、一乘之分,乃因眾生的根性不及而說三乘,三乘最終目的乃是希望眾生早成佛道。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墻壁圯坼    泥涂池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鴟梟雕鷲    鳥鵲鳩鴿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鼬貍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凈流溢    蜣螂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踐踏
        嚌嚙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饑羸幛惶
        處處求食    斗諍擄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惡鬼    食啖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佛悲心切切,唯恐眾生仍未明白其中道理,故再以偈頌重說一遍。
         
        偈頌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或七個字各種,以偈頌把前文所載的道理重說一遍,或未詳說者再以偈頌詳說一遍: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是一大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猶如我們的身體,有偈云:‘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為門戶眼為窗,四肢好比房四柱,頭發譬如山房草,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倒塌著了忙。’人身好比房子,要趁身體健康時修道,常參禪打坐、禮佛、誦經、持咒。一生之計在于勤,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應早起,四時起床,漱洗后就應打坐,早上萬籟俱寂,在這時候打坐很容易與道相應。坐禪完畢,拜佛是最佳的運動,使血液運行。拜佛后念經,使呼吸氣調和。繼而持咒,心中默念是金剛持咒,一切已辦,即開始一天的工作。下午下班后,又來佛教講堂,學習中文,實在獲益匪淺。
         
        ‘其宅久故’:三界從無始以來已存在故謂‘久’,三界亦非現在新造成的,故謂‘故’。‘而復頓弊’:譬喻人身會衰老,各器官功能衰退。‘堂舍高危’:‘堂’譬喻色界,‘舍’譬喻欲界,在三界中易失人身。從色界、欲界中隨時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道,故謂‘高危’。‘柱根摧朽’:‘柱根’譬喻人的兩條腿,如柱支撐整個身體。‘摧朽’即生老病死四相遷變,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有四相遷變。‘梁棟傾斜’:譬喻我們的脊背,已彎曲不中用了。‘基陛隤毀’:言這造業的人身,終會敗壞。
         
        ‘墻壁圮坼,泥涂阤落’:譬喻人的皮膚衰老,皮膚如泥涂,會變壞。‘覆苫亂墜’:‘覆苫’是用以蓋房子的草,譬喻須發,須發都已亂墜。‘椽梠差脫’:‘椽梠’譬喻骨節,骨節差脫。‘周障屈曲,雜穢充遍’:即人體內小腸、大腸等屈曲,充滿糞便污穢之排泄物。
         
        人的身體為四大假和合而成,身體敗腐則四大分散,地、水、火、風各有所還,歸于變滅。各人應認清人生,不要為此身作奴隸,而不知覺悟。我曾說:‘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人初出生到十歲時,少不更事;六十歲以后,年紀老邁亦不中用了;中間光景,還有一半時間是睡覺的,人生實際有作為的時間實在不多。以上是人生的真理,曉得人生的真理,身心有所寄托,便會樂而忘饑。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即五道眾生(天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住在這三界火宅中。
         
        ‘鴟梟雕鷲’:鴟梟是不孝鳥,初出生即反食其母。這母鳥被其子所噬,可算是果報,因它宿世中不孝順父母,所以今生被其子所食。‘鴟’以老鼠為食。中國人認為見到這種鳥是不吉祥的預兆,此鳥亦叫貓頭鷹,所謂:‘野貓進宅,無事不來’,所以人人都不歡迎這種鳥。人如果自尊自大,在家不孝順父母,果報就是轉生為‘鴟梟’。‘雕鷲’都以動物尸體為食,這些鳥前生為人時,都是好高騖遠,一無所成,在世上毫無貢獻,由于他好高騖遠,故轉生為飛禽。
         
        ‘鴟、梟、雕、鷲、烏、鵲、鳩、鴿’等八種鳥譬喻五鈍使:‘貪、嗔、癡、慢、疑’中之‘慢’,這些鳥前生為人時,常恃勢凌人,或恃財富,或恃才干,或恃智慧,自視甚高,而輕視他人。‘雕’是一種體形龐大的鳥,能飛到高空,嘴巴紅色,以小動物如兔、雞等作食物。‘鷲’身為黃色,常吃腐壞之物,如已腐化的動物尸體。‘烏’即烏鴉,是孝鳥,烏鴉反哺,雖是孝鳥,但性驕傲。‘鵲’是喜鵲,烏鴉身是全黑色,而喜鵲身是半黑半白色。中國人認為喜鵲是吉祥鳥,見有喜鵲飛來,就是吉祥之兆,有喜事臨門,所以人人都歡迎這種鳥。‘鳩’不食蟲,而只食糧食。‘鴿’自以為最漂亮、自作多情。以上八種鳥譬喻貢高我慢。有八種驕傲:(一)‘鴟’譬喻逞強驕傲。(二)‘梟’譬喻性驕傲,它為人時自恃生于大姓之家門。(三)‘雕’譬喻為富驕傲,自以為比別人富有。(四)‘鷲’譬喻自在驕傲,覺得自己能無拘無束,無掛無礙,吃的盡是壞東西,他認為這樣是修苦行,覺得很自在,其實是無益苦行而已。(五)‘烏’譬喻壽命驕傲,雖然壽命不很長,但自覺長壽,故有此壽命驕傲。(六)‘鵲’譬喻聰明驕傲。(七)‘鳩’譬喻行善驕傲,以吃素而自傲。(八)‘鴿’譬喻美色驕傲。以上八種驕傲譬喻五鈍使中之‘慢’使,即是常存我慢心,自以為比旁人更勝一籌。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蚖’是黑蛇,有劇毒。‘蛇’的毒氣很厲害。‘蝮’身寬三寸,長三至四寸,形如蜘蛛,頭如人的大拇指,也是一種毒蛇。‘蝎’也是一種會螫人的蟲子。‘蜈蚣’頭部赤紅色,頭不是紅色,則為‘蚰蜒’,是有劇毒的蟲。在中國北方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時,五月初一到山上采艾草,用以塞在耳孔,防止蚰蜒鉆進耳朵中。若被蚰蜒鉆進,人會喪命。蚰蜒年久,會化成精魅。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是民間采藥的時間,所采的草藥可作藥材用。‘蚖、蛇、蝮、蝎、蜈蚣、蚰蜒’都是譬喻五鈍使中的‘嗔’,‘嗔’有劇毒,故人不可有嗔恨心。
         
        ‘守宮、百足’:‘守宮’即蝦蜒,在墻壁上住的為‘守宮’,在水邊住的為‘蝦蜒’。傳說中國古時,皇帝為防止妃嬪不忠于他,有不軌行為,用‘守宮’的血,涂于妃嬪的臂上,若妃嬪無不凈行,血點是不會脫掉的,故這種蟲叫‘守宮’。‘百足’身有多足長三至四寸,呈黑色,有毒的蟲。
         
        ‘鼬、貍、鼷鼠’:‘鼬’是一種身長三尺的動物,若被野狗襲擊,身便放出臭味,而得脫身,免被狗所噬。這種動物有大尾巴,人常用它尾巴上的毛制毛筆。中國有狐仙和黃仙,‘鼬’是黃仙,身黃色,壽命到一千年,身變黑色,一萬年,身變白色成仙。一百年壽命,就會有神通。‘貍’是一種野貓,以雞鴨為食。‘鼷鼠’又叫甜口鼠,人被這種鼠咬也不痛。以上篾種動物譬喻五鈍使中的‘癡’。‘守宮、百足’是無智慧的蟲,譬喻獨頭無明。‘鼬貍、鼷鼠’譬喻相應無明。
                ‘諸惡蟲輩,交橫馳走’:以上所述的幾種蟲鼠譬喻獨頭無明及相應無明,于三界中的惡相,此起彼落,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不凈流溢’:譬喻人縱使把外表修飾得整潔,但身體內仍載著糞便,人還是愚癡地執著這臭皮囊,視之如珍寶。以上的蟲鼠就是譬喻人的愚癡。人在不凈處仍貪著不凈而不自知,而這些不凈物到處流溢。
         
        ‘蜣螂諸蟲,而集其上’:‘蜣螂’是活在牛糞中的一種蟲,它活在糞便中怡然自得,甚至以糞便供佛,但因為誠心可嘉,佛亦慈悲接納。由于它能供佛,來生得以轉生為人,可是宿世業障深重,就算生得人身,只可作聾殘闇啞等下*人。蜣螂聚居在糞堆中,若你想把它搬到香油缸中,即不能適應而死。我們人學習佛法,要學真正的道理,不可像‘蜣螂’活在糞便中,仍不知醒覺。
         
        ‘狐狼野干’:‘狐’即狐貍,中國人對狐貍精都耳熟能詳,狐貍精能使人意亂情迷。中國人常以狐貍精譬喻壞女人,常誘惑男人。狐貍天性多疑,初冬水結薄冰,狐貍走于冰上,每走一步,聽一聽,若無聲音即冰已堅固到可以走于其上,故說狐貍多疑。‘狼’性兇殘,形狀如狗,狼能吞噬一百斤的豬。當我在南京的空青山住時,一夜,從龍潭歸途中,遇見一群狼,它們沿途跟著我,但并沒有向我襲擊,我便為它們授皈依,所以我的弟子中,亦有二十多頭狼弟子。‘野干’是狐貍的混種,狐貍已夠聰明,它比狐貍更聰明,住于懸崖或高樹上,行動時郁是成群而出,并且發出特別的怪聾,使人聞聲喪膽,其他獸類也不敢接近。
         
        ‘咀嚼、踐踏’:‘咀嚼’,有少量食物時慢慢咀嚼。‘踐踏’,有大量食物時,不知愛惜加以踐踏。我們對物件應珍惜,否則,本來多也會變少。
         
        ‘嚌嚙死尸,骨肉狼藉’:用手扯開死尸大嚼,狼吃東西后一片狼藉,到處都骯臟污穢。
         
        ‘由是群狗,競來搏撮’:狗群亦來爭食骨肉,你爭我奪,互不相讓。
         
        ‘饑羸慞惶’:不懂佛法為‘饑’,法身不圓滿為‘羸’,一般未聞佛法的人都可謂之‘饑羸’。
         
        ‘處處求食’:狗群互相爭食骨肉,譬喻五鈍使中之‘貪’使。
         
        ‘斗諍擄掣’:發言論判決是非之理。
         
        ‘啀喍嗥吠’:怒目而視為‘涯’,動物露齒以示威勢為‘喍’,‘嗥’即大叫,‘吠’是狗吠,譬喻五鈍使中‘疑’使。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五蘊宅中,狀甚恐怖。
         
        偈頌開始到此為止,仍是說及五鈍使:貪、嗔、癡、慢、疑,把人都支配得顛倒是非,難以自拔。故修道必須除去五鈍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夜*惡鬼,食啖人肉L:‘處處’可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可謂人本身。三界都充滿夜*、惡鬼、魑、魅、魍、魎,或五欲中充滿色、受、想、行、識,或四諦(苦、集、滅、道),都充滿魑魅魍魎。‘魑’是山精,住于山中的妖怪,‘魅’是居于宅中盡做怪事的妖怪,即鬼魅。‘魍、魎’由樹木或石頭化成的精怪,人的中指出血,滴到石頭上,石頭藉著人的精氣,就會化為精怪。‘魍魎’巨大如高山,晚間才出現,到雞鳴破曉,才會退沒。魑魅是矮小的鬼,大約高三尺。但魍魎則很高大,高三、四丈甚至三四十丈高。‘魑、魅、魍、魎、夜*惡鬼’都是譬喻五利使,五利使使人顛倒,執著胡作妄為:(一)身見:執著自己的身體,注重修飾這個臭皮囊,誤認這假身為真我,其實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才是‘真我’,亦即如來藏性都是‘真我’。‘真我’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修行人切勿認假作真,要除‘身見’,看破放下。(二)邊見:執斷執常,這是外道知見,或認為人死如燈滅,撥無因果。或認為人如草木,生者自生,死者自死,即斷見。常見是生而為人,則生生世世為人,生而死,死而復生為人。‘邊’即不合乎中道,強詞奪理。(三)戒禁取見:是外道所修的一種戒,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他妄稱修無益苦行可得涅槃。其實是有些旁門外道,因修苦行而得天眼通,見畜生都可往生天道,便學習畜生的生活習慣,為修行法門,例如:牛戒,謂牛所以能生天,皆因以草為食,以為食草是最清潔的齋戒,故持牛戒,亦以草為食。持狗戒者,以狗為人看守門戶是有功勞,故效法狗的行動及住在狗屋中。以上是持牛、狗戒的外道,因修這無益苦行,其中亦可生天,即法華經中所說的‘離地一尺、二尺’。離地一尺即生欲界天,離地二尺即生色界天。這外道修戒,但有所執著,非佛家之無漏凈戒。另一種外道是以豬作典范,躺在地上,用灰涂遍全身,教人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又有另一種外道睡釘床,認為就算被釘刺破皮也不怕,是難得的苦行。又有一種苦行,以繩子倒懸身體而睡。還有一種苦行,以泥土為食,認為這樣才是天然生活。以上都是戒禁取,所行是無益的苦行。(四)邪見:違反正道的知見,例如修道人應孝順父母,邪見的人認為生兒育女是為人父母的本份,故不用孝順父母。正道主張不殺生,他則鼓勵殺生。偷盜是不合法,他則教人家偷盜。邪淫是不正當的行徑,他則教人邪淫。人不應該妄語,他則教人打妄語。五戒中不飲酒戒,他卻認為飲酒是無可厚非。亦有謂五戒中戒酒,沒有戒煙,故可抽煙。邪見人反對吃素,認為馬、牛、羊等畜生天生而被人作食,何必暴殄天物呢!總而言之,邪見者盡是邪知邪見,一切知見皆違反正道。(五)見取見:對外物見而生自私心,欲據為己有。以上的五利使把人真正的智慧遮蓋,故學佛人士必須以智慧劍斷五利使,始可超出三界。以上只是略說五利使,若要詳說之,則說之不盡。
         
        何以牛、狗、豬、雞等畜生可生于天呢?牛耕田,為廟上工作,而立功,故可生天。狗忠心為主,救主立功,故可生天。豬和雞都是被人送到廟上放生,而得生天。外道人有天眼通者,只見此等畜生生天,而不明其生天之因緣,誤會學它們的行徑和日常生活習償就可生天,故效法它們。修道人必須具足擇法眼,明辨是非,擇善而從。‘夜*惡鬼’譬喻五利使之邪見,如夜*惡鬼只可暗中行事。‘人肉’譬喻善報,行善者可得善報。‘食啖人肉’譬喻邪見人撥無因果,引導別人盡可為所欲為,做盡壞事也不會受惡報所加。‘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即前面所述之蟲類及禽獸。‘孚乳產生’:‘孚’由卵孵化而生,‘乳’即胎生。‘各自藏護’譬喻世間的因果,必得不失。
         
        夜*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    斗諍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夜*競來,爭取食之’:夜*是一種捷疾鬼,行動快速,互相爭先恐后地爭取食物。因食物少,而夜*多,不夠分配,故爭取食之。譬喻撥無因果。‘食之既飽’:譬喻邪見成就。‘惡心轉熾’:譬喻邪見增長。‘斗諍之聲,甚可怖畏’: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諍’是勝負之心,背道而馳,起爭心就會生‘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生此四相又何以得三昧呢?譬喻撥無因果的邪論,是甚可怖畏。又譬喻一般人聽聞邪論被迷惑,而致造業,墮至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很難出離。‘鳩槃荼鬼’:形如冬瓜,無手無腳,叫魘魅鬼,常在人睡著時壓在人身上,使人喘不過氣,甚至把人壓死。譬喻五利使中戒禁取見。‘蹲踞土埵’:虛坐即‘蹲’,實坐即‘踞’,土埵是地勢高的地方。譬喻欲界的六天,外道持牛、狗、雞、豬戒,依戒取修十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以上屬身業。不貪、不嗔、不癡,屬意業。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不兩舌,是屬口業),得生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高處。‘或時離地一尺二尺’.‘或’意不確定,外道依戒取修行得四禪,生到色界天即‘離地一尺’,依戒取修四空定生到無色界天,即‘離地二尺’。‘往返游行’:‘往’譬喻生到色界、無色界中。‘返’譬喻生回欲界中。譬喻人如微塵,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在三界火宅造善業,則生天;造罪業,則墮地獄,轉餓鬼,或生為畜生,人隨業風飄蕩,而遷徙住處。‘縱逸嬉戲’:譬喻人不明白真理,則不能得究竟之樂,所得者都是假快樂。‘捉狗兩足,撲令失聲’:是持狗戒的狗,夜*把這狗兩腳抓著,把狗拋到遠處。譬喻外道妄想修苦行可成就道業,其實持牛戒、狗戒、豬戒、雞戒乃無益苦行,苦行外道非因計因。‘以腳加頸’:譬喻外道非果計果。以為行苦行可得涅槃之樂。‘怖狗自樂’:夜*以使狗驚怖而亂吠為樂,譬喻外道欲以外道只可暫時降服現前的煩惱。或譬喻得味禪;證得離喜妙樂地(初禪),又叫味禪。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身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啖狗    頭發髼亂    殘害兇險    饑渴所逼
        叫喚馳走
         
        ‘復有諸鬼’:除夜*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鬼。‘其身長大,身形黑瘦,常住其中’:譬喻五利使中‘身見’,認為其身充滿三界,故謂‘長’,遍滿五陰(色、受、想、行、識),故謂‘大’。自覺滿足,無慚無愧,不修善法,故謂‘身形’。因罪惡遍體,故謂‘黑’。無德行,故謂‘瘦’。‘常住其中’:常住三界中不求出離。‘發大惡聲’:譬喻修外道者執重我相,修各種苦行。‘叫呼求食’:譬喻外道妄想以執著我相而得涅槃。‘復有諸鬼,其咽如針’:另有一種腹大如鼓,咽細如針,譬喻五利使中‘見取’,錯認非非想處天之境界為涅槃。非非想處天壽命雖有八萬大劫,壽終仍要墮落。‘復有諸鬼,首如牛頭’:譬喻偏見和身見,生斷、常二見。‘或食人肉’:‘人肉’譬喻善根,譬喻斷常二見,斷出世善根。‘或復啖狗’:譬喻斷世間善根。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03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把腿扒开让男人桶免费|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日本熟妇乱人伦XXXX| 在线播放日本爽快片| 四虎色姝姝影院www|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gogogo高清在线播放| 茄子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最近韩国电影高清免费观看中文|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mba| 国产h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直接观看黄网站免费视频|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肥| 西西人体大胆免费视频| 晚上睡不着来b站一次看过瘾 |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99国产精品久久| 男人女人真曰批视频大全免费观看 |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乌克兰大白屁股| 欧美bbbbbxxxxx| 欧美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男人把j桶进女的屁股的动态| 在线拍揄自揄在线播放|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18观看免费永久视频|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yellow视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