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特論01
法華特論自序
妙法蓮華經流傳中國,隋譯比較完備,凡二十七品;文相顯豁,都八萬言。本論別出手眼,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義理深奧,迥超余經之上。論列要旨,泰半須宗密法;否則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焉。原夫一乘大道,佛性為根。僅明妙體,可稱入門;兼得妙用,方許升堂;依性起相,曼荼羅如實現前,庶幾登峰造極。其涉俗不染,應機自在,而弗能開顯莊嚴佛境者,猶局般若藏范圍;非所語于陀羅尼藏。諸佛最高法會,座中大菩薩必深達陀羅尼妙用;蓋非如是不足以獲醍醐上味;六波羅蜜經之言可證也。法華素號諸經之王,允具醍醐價值。然不精習經中諸陀羅尼,縱契“十如是句”,只饗熟酥。精習而神化之,至于體用交徹,性相互融;則全部法華句句皆自胸襟出;且知諸佛共同加持為一經旨歸。寶塔現形也,龍女成佛也,菩薩上涌也,乃至一切瑞相流露也,無一不仗三密加持力而然。與加持力相應,隨時得預法華之域。奚必待佛將般涅槃之際始有所見聞耶?欲求相應,當先學密。佛云:此經難信難解,對顯教根機言之耳。有嘗醍醐大志者,盍興乎來!
作者自序於廣州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十日
發凡
諸佛說經,有權有實,而以妙法蓮華為應世正宗。宗旨深奧,非權機所能信解。古德喜談實大乘者,每依般若玄義而疏釋之,只涉藩籬,未窮究竟。文化與日俱進,豈宜固步自封?爰造此論,公諸同志。首當辯者,厥有四端:
(1)一乘與三乘之別
一乘者,諸佛實際之道也。利根乘此道進修,能與如來法身頓相應;亦名佛乘。三乘者,諸佛權宜之道也。鈍根乘此道進修,能與如來化身漸相近;分名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
佛乘特點,體用交融。即靈活之用以為妙體;即大空之體以發妙用。上接十方如來法流;下攝十方眾生心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智證之,唯性無相;以識志之,依性起相。至矣哉!如來法身境界之奇特也。
菩薩乘為模仿佛乘而設。內觀諸心不能直顯法身全體大用;只從如來六度萬行之外跡,依塵相以修之。識執濃厚,事事須注重遮情;故經多劫乃能見性。緣覺聲聞二乘,并無六度萬行之弘愿;但求解脫六塵纏繞而已。聲聞唯信教法,緣覺兼思教理;此其辨也。
(2) 顯教與密教之別
依俗諦言說,指塵世出世間之法理而如實不誤者,謂之顯教。依本性功能,轉運佛菩薩等之法流而應用無差者,謂之密教。前者可以自力參究;后者必須他力加持。
自力參究者,以事跡經驗為基;顯教開示為鵠;從而契會萬法之正確條理也。世間法之參究,除俗學外須修禪定以光大之。出世間法之參究,除正理外須修般若以了達之。兩者皆當切實修習,乃有現量可證;否則空泛之論耳。
他力加持者,諸佛菩薩各運用特性于金剛法界之中,以加持密教行者,令各得法流之妙用也。一切眾生本來同被加持;然非先習如來三密之道,自心不能潛啟樞機以接受法流;故無一律感應之效。能獲實效之學人,淺者唯以凈信行之,深者兼以妙解融之。
(3) 華嚴與法華之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略稱華嚴。妙法蓮華經,略稱法華。同以一乘為宗;同有經王尊號。所異者,華嚴是受用佛說;法華是應化佛說。
毗盧遮那(義為光明遍照)如來常現他受用身,為一乘菩薩廣說無量法門。約理一念頓具;約事窮劫不盡。而流傳此間之華嚴,偈頌有限;乃釋尊示跡成佛時隨機開顯之小分耳。原屬受用境界,故非凡外權小之輩所能直接見聞。法華會上,機緣成熟,大眾仗加持力得見多寶如來。然只毗盧遮那小影,是名加持身。
如來受用身常住不變;為俯就機宜故,恒分位攝化,示現無量應身。十方眾生當緣熟時,輒見一佛應世;緣盡則滅。此起彼伏,層出不窮;釋尊即其中之一例。諸應身收攝于華嚴凈土,則各為毗盧遮那曼荼羅(義為道場)之一尊。法華會上,大眾不能直入此境,循世間習慣,共見十方分身佛圍繞多寶如來而住。釋尊卻與多寶并坐者,加持主力所系也。
上文所論,乃法華骨髓;須精習密軌,始克洞明。蓋一乘大教,非得三密加持無以顯其大用也。法華本經,依大通如來所說,偈頌無邊;顯密二義兩應具足。釋尊所說,雖較簡略;大綱當不遺失。此方所傳,卷帙無多;尚有諸陀羅尼作為口密之具。唯身意二密,乃至多寶真言,皆付闕如;須于密軌中求之。僅憑經文研究顯義,所得只許與般若藏同科。顯密雙習,庶獲醍醐上味耳。志者參之!
(4)經疏與經論之別
經疏者,解釋字句,使讀者明了全經意義也。經論者,探究綱領,俾學者領會全經眼目也。疏必備列經文而解釋之;或兼探究。論得節錄經要而探究之,或兼解釋。
我國法華,譯本有三:其一晉譯,文理晦澀,未便學習;其二秦譯,文理曉暢,不無缺失;其三隋譯,一依秦譯原文,而能改正其錯簡,添補其遺篇,堪稱美善。然陀羅尼真言仍屬不完,則須參觀唐譯密軌。本論準隋譯次第與唐譯真言而探究之。經文繁冗,只揭大要于冊,藉便學者。欲窺全文,有原經在。
隋譯次第,分全經為二十七品。品名宜變更者,今變更之;品材應分合者,今分合之;皆論者權宜施設也。每品經要,分段釋略,為應所需,輒附密義;品末則舉顯密精華而特論之。學者因指見月,可悟此中眼目焉!
本論品目,與隋譯已有異同,應列表如下,以資對照。隋所同者,下志同字;隋所異者,下志舊名。
法華特論第一
序品
序者,敘述本經之由緒也。有通序,有別序。前述當時說法處所,與聽眾機類;后述大會發起因緣,與表演境界。義理同科者聚為一段,謂之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阿羅漢千二百人,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及無數聲聞四眾天龍八部等俱。
此通序也。結集者自述當時法音曰“如是我聞”,乃經首恒例。凡自開經至結經一段時間,謂之“一時”。佛即“佛陀”之略稱,指當日說經之釋迦牟尼如來。王舍城為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會。此城周圍有五山,第一山名耆阇崛,義為靈鷲。
阿羅漢本聲聞乘極果之名;大阿羅漢則法身大士示跡漏盡比丘者。千二百人,乃舉重要者而言。舍利弗、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富樓那、憍陳如諸尊者尤稱上首?;蜃g萬二千人,蓋兼攝次要言之。凡發菩提心者得稱菩薩;加以摩訶薩三字,則為“大士”,乃真實發大菩提心能轉大法輪者之尊稱。八萬人,隱指八類菩薩各以萬計。文殊、彌勒、藥王、觀音、普賢諸大士,皆本經特殊人物也。聲聞四眾,內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學無學人俱有之;義如常釋。阿難、羅睺羅乃比丘之獨出者。波阇波提、耶輸陀羅則比丘尼中之領袖也。以上諸圣名義分詳各品之中,今暫不述。
天龍八部詳為天(諸天)、龍(諸龍)、夜*(惡鬼)、干闥婆(香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樂神)、摩睺羅伽(蟒神)八類。等者,攝取一切人非人各類也。天中昭著者,為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尸棄光明等。龍中昭著者,為難陀、跋難陀二龍王。其緊那羅、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亦各有名王。詳如原經,茲不贅。若阿阇世則人王中之殊勝者。俱者何?圍繞釋尊而住也。
佛為菩薩說大乘無量義經已,隨入無量義處三昧。是時天雨四種妙華,供養佛及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會中四眾八部等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一心觀佛。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徹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盡見其中六趣眾生;及諸聲聞之得道;諸著薩之修因;諸佛之入滅。諸佛滅已,弟子復起七寶塔供養佛舍利。
此別序也。以教菩薩入無量義處為基礎;以放毫光照東方佛國為境界。釋尊將演法華先說無量義經者,以菩薩須與無量義相應,方堪接受法華也。是種經典,寓一本萬殊深旨。得其本者,直達菩提心妙體。依智起用,能以一身示無量形;一音顯無量理。學人如法受持,一向雖未修習六波羅密,而六波羅蜜自然現前;即身復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頓斷。由此接受法華,庶無障礙。然初心菩薩未徹本性,如何能顯此等清凈心地?則須仗佛加護而后有成。故是經具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三昧義為正受,或定,即心住一處不被搖動也。
釋尊說是經已隨入無量義處三味者,所以強其力用,令會眾皆見瑞相也。在此力用之下,驚覺十方如來共起加持;所有佛土從而六種震動,諸天普雨妙花。六種震動者:一曰動,二曰起,三曰涌,四曰震,五曰吼,六曰擊;取震動二字概括六種態勢也。妙花有四種:一曰曼陀羅,指適意白團花;二曰摩訶曼陀羅,指白團之較大者;三曰曼殊沙花,指柔軟赤團花;四曰摩訶曼殊沙花,指赤團之較大者。
是經本以菩薩為當機,而四眾八部等受強大加持力,亦得見東方萬八千世界一切事相。六趣眾生固無所不現;聲聞菩薩諸佛勝跡亦概呈目前。普佛世界震動,當機獨見東方萬八千世界者,蒙十方如來以“一切種智”加持,先提起本具普賢心;應諸外跡,許見東方局部佛土也。阿鼻義為無間,乃地獄之至下者。阿迦尼吒義為色究竟,乃色界諸天之最高者。佛舍利即佛之遺骨。
彌勒菩薩觀是神變已,心念:世尊入此不思議三昧,事甚希有;與四眾八部同一疑情,欲求解決。于是代表大眾向文殊師利菩薩啟問瑞相因緣。
彌勒正譯梅怛麗藥,義為慈氏,乃釋尊座下“補處”(繼釋尊成佛者)菩薩之姓。別名阿逸多則“無能勝”之義。二千五百年前,隨釋尊應世示生于南印度婆羅門家;先佛入滅,上生兜率內院;四千歲滿(當閻浮提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后),下生此土;繼釋尊之后為賢劫第五位應身佛。夙世恒修慈心三昧,故取以為姓(或曰名),溯其本愿,乃毗盧遮那心數中金剛因菩薩所支持者。故世世能依慈心三昧,廣轉法輪;為眾生植菩提因。實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早已成就;獨稱慈氏,舉一攝余也。隨時可以成佛,而懸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后乃克應現;三乘教人共業所感,彼時方告緣熟也。無量義經為法華前驅,彌勒非不知之;而必咨詢文殊師利者,藉文殊答詞以釋群疑云爾。
神變者,以神通力變化事相,出乎大眾常識之外者也。識力所不能窮究,謂之不可思議;略云不思議。瑞相,即上文地動乃至起塔等事。啟問瑞相因緣,即詢何因而致此也。
文殊師利對彌勒及諸大士言:世尊將說一切世間難信之大法,先現此瑞相,過去諸佛不乏其例。如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之前,有日月燈明如來應世,演說正法;為諸聲聞緣覺菩薩三類根機廣宣三乘教已而般涅槃。遞次相承,共二萬佛,同名日月燈明皆說三乘教法。最后之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有八子各領四天下,威德自在;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八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一心修行,為大乘法師,各于千萬億佛所植眾德本者。
文殊師利,或譯曼殊室利,義為妙吉祥,或妙德,或妙首;通常略稱文殊。此位菩薩具有性相互融之德,入俗無礙。諸佛應世,恒以“文殊三昧”為所依;故稱諸佛之師。法華境界,瑞相不可思議;文殊能徹其妙,酬答因緣自然如數家珍。論其功行,早已成佛;然以“證智”化他,是其本誓(見大日經八秘密?。?;故恒隨諸佛示跡為法王子(即佛之子)。釋尊時代,則名文殊師利菩薩,誕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家;助弘一乘正法。釋尊滅后四百五十年,印度有馬鳴大士出現,堪承其道,乃于本生處入滅。而常住法身,恒密照中國五臺山,隨緣應化,神妙莫測。
凡可以意識思議者,其事易信。三乘教法攝機較廣,職是之故。一乘教法離言絕思,唯依密法行之,日久可奏實效。然世間眾生無相當智慧,未明宗旨所在,輒起疑情,故稱難信。此等眾生茍非夙種一乘正因,須以不思議瑞相引起其興趣。過去諸佛遇緣熟時,對正信之機不妨取此方便之行;非唯釋尊為然。但知見不正者未便示此瑞相,免墮邪信也。阿僧祗義為無央數。累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者,極言其久遠而已。
如來從受用身應現世間,當機若未開發大量福德,不能見莊嚴佛相。心較凈者,許見化身流露光明。名曰日月燈明如來,表當時眾生多有離塵之志也。然智慧尚淺,未克明心見性,無由領會一乘妙旨。藉識化度,不可不權用三乘教法。對聲聞機為說四諦(苦集滅道);對緣覺機為說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悲嘆);對菩薩機為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等?;壱驯M,體察眾生尚無引入一乘機會,則般涅槃。即泯化身復歸受用境界。
二萬佛歷劫相承俱名日月燈明如來者,眾生根機無大變異也。唯說三乘教法者,一乘緣分總未成熟也。最后一佛始有?;垭p具之大機出現,皆示跡為佛之子;在俗為轉輪王。四天下者,東南西北四大洲也。以威德統馭四洲,原屬金輪圣王;實乃地上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為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此道,世間則尊之為佛。八子以父出家修行克證佛果,知修行宜先離俗;遂各舍王位,專心出世之法。因夙根甚厚,廣植德本;故能自他并度,恒為大乘法師。蓋一乘將行之前奏也。
是時日月燈明如來為菩薩根機說大乘無量義經。說已,入無量義處三昧。天雨四種妙華供養佛及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會中四眾八部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復見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如今所見無異。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愿樂聽法者,睹此瑞相,求其因緣,知將為妙光菩薩說一切世間難信之大法。如來從無量義處三昧出,即說此“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大乘妙法蓮華經”。
一乘大法之得流現,必有大智慧者為正機。其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堪以當選。相緣入世者,復有若干上根作上首弟子,如佛八子之類。八子離俗修行,即作大乘法師。是知當時行菩薩道者眾。觀“無量義”會中,在座已有二十億菩薩,可知其盛。具此盛況,宜佛宣說妙法蓮華經矣。文殊憑其經驗答復彌勒,雖未遽言釋尊將說何經,大眾固可推知將說法華耳。
日月燈明如來廣宣妙法蓮華經,亙六十小劫身心不動。會眾在座聽受,謂歷六十小劫猶如食頃;無有一人身心懈倦。說是經已,如來自言:今日中夜當般涅槃。隨授記德藏菩薩次當作佛,名凈身如來。中夜時至,即入滅。滅后妙光菩薩持此法華,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前如來八子復師妙光以堅固無上妙心。其后歷劫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正覺。最后成者名然燈如來。
深證覺體者,曠劫無異一念。無量無邊偈頌之大經,只是一念演成。需六十小劫者,循俗諦而言。聽眾謂如食頃,雖仗佛加持力超出凡情之上,猶帶時間見也。食頃之時,歡喜所勵,身心自不致懈倦。最上大教已宣,如來本懷斯暢;可以涅槃。然必付托有人,責任方盡;于是有德藏菩薩授記之事。德者“師利”本義。具足文殊德行,宜其成佛,故與授“補處”之記。然非仍名日月燈明如來,而號凈身者,眾生機類轉趨清凈世界也。日月燈明滅已,妙光菩薩繼續宣揚法華。八子將來成佛,皆利賴之。然燈如來,即釋教諸經所傳曾為釋尊授記者。
當時妙光領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讀誦諸經皆不通利,多所忘失;然得值無量百千萬憶諸佛,承事供養贊嘆,廣種善根因緣。其人謂誰?即汝彌勒前身也!妙光非他,乃我文殊前身也!今見此次瑞相與前無異,故知世尊當說大乘妙法蓮華經。
獲得心中妙光,庶能與法華境界相應;故法華正機端推妙光菩薩。八百弟子固皆志求心光發明者。然彼求名菩薩心光尚微,涉世多滯;對于名聞利養未能無??;雖讀誦大乘等經,實不通利。通者,達旨也。利者,無礙也。時或勉強護持其心,尋即忘失。然于無量佛所植眾德本,終于今世作彌勒菩薩,與于等覺之列。心光妙明者,應諸外跡一切不染;故今世有文殊師利之名(具入俗無礙之妙德)。文殊答詞唯詳述住事,臨末點出釋尊必說法華,中間未嘗談及法理。此純寓理于事,一乘教法往往如是。
論曰:眾生心中原攝一切種性。能圓證之,則成一切種智而入佛位焉。所謂佛慧佛知佛見諸名,皆緣此智而來。眾生雖未得此智,而所攝一切種性,卻為成佛之本;故又稱此性為佛性。已證佛果之人,慈悲所行,恒愿一切眾生開發自心佛性,而密密加持之。眾生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深厚,雖蒙加持不能自覺。為補助計,不得不從外跡指示。先令當機破除執著,俾無明漸薄。薄至心光自能流露,則佛性見焉矣!基此心光以開發一切性種,佛境漸彰,終成正等正覺;是乃唯一入佛之道。此一乘佛乘之名所由立也。破除執著諸對治法,統屬三乘;只作一乘預科。
應身如來親宣此旨者,厥有妙法蓮華經。是經號曰佛所護念,以加持力為主也。又曰教菩薩法,凡受持者胥歸菩薩行也。然開權顯實,非屆緣熟不能說;強說之者,反滋流弊。往古日月燈明如來時代,經二萬佛應世,總從預科施教。最后一佛機緣告熟,始有法華之演。遭遇之難如此!丁茲末世,猶得于釋尊遺教中窺見是經,烏可不知寶貴耶?
法華特論第二
開權品
如來為宣揚一乘宗旨而應世;根機不相及,則曲垂方便,權說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謂“為實施權”是也。今將開權顯實,不可不揭出大權方便之用意,俾當機專心轉向一乘;故本經于序品之次繼以此品。
爾時世尊從無量義處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所以者何?如來曾親近無量諸佛,盡行其道;以精進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方便波羅蜜,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故我自成佛以來,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以無數方便,導引眾生令離諸著。然隨宜所說,皆寓一乘意趣;非權機所能契會。
世尊在三昧中以神力加持會眾,彌勒、文殊相與問答其間,俾大眾明了瑞相因緣,然后從三昧起表示宗旨。特告舍利弗者,以其智慧第一,堪稱當機也。舍利弗具譯舍利弗多羅,義為鹙子。舍利即鹙(舊注作身解誤),乃其母之號。在胎時母聰穎善辯,舌靈如鹙,人以是稱之。弗多羅即子也。諸佛智慧,直達心源,故曰甚深;莫測邊際,故曰無量;實即一切種智也。所演境界,大別二門:一曰三昧門,二曰智慧門。今表演三昧瑞相之后,特說智慧妙用;以無此殊勝智慧,不能建立一乘大教故。此等智慧,以二空真如為基礎;聲聞緣覺不過能契生空,無從領會。佛之智慧,不惟難入,抑亦難解!原夫一切種性,雖眾生所本具;而欲修成一切種智,須盡挹諸佛之特長而融會之,親近無量諸佛,以精進力盡行其道,即圓成己之一切種智矣。成就如是甚深未曾有法(三乘所未有之深法),則無量方便,無量知見,皆能于波羅蜜中自在顯現。其以一切種智化度眾生也,深知機類差別;施設種種方便教法,引令入道;總以離諸執著為先務。譬喻萬端,無非作一乘階梯。然機類方汨沒于權教之中,未知一乘意趣斯在耳!
復告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禪定解脫,皆深入無際;無邊未曾有法,皆悉成就。
心了曰知,眼了曰見。眾生知見,不離于識。已非廣大深遠,且復有量有礙;識執為累也。如來知見,純從妙智開出;絕無牽掛;故迥不同。惟其廣大深遠,無量無礙,故所證境界不可測度。無以名之,名曰深入無際。金剛法界中,無邊義利莫不成就。三乘人向所未遇,是謂未曾有法。
十力者,如來獨具之神力也。一曰“知是處非處智力”,謂:于一切因緣果報,如實遍知(如作善業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作惡業知必不得樂報名非處)。二曰“知三世業報智力”,謂:于一切眾生過現未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實知之。三曰“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謂:于諸禪(定中如理靜慮曰禪),八解脫(1,觀內色不凈,2,觀外色不凈,3,觀凈色,4,空無邊,5,識無邊,6,無所有,7,非想非非想,8,滅受想諸定),三三昧(空無相無作三種),皆實知之。四曰“知諸根勝劣智力”,謂:于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如實遍知。五曰“知種種解智力”,謂:于眾生種種知解不同,如實遍知。六曰“知種種界智力”,謂:于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七曰“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道無漏行所至處,皆如實遍知(如知持戒生天離執得解脫等)。八曰“知天眼無礙智力”,謂:以天眼見諸眾生生死妍媸善惡業緣,皆悉無礙。九曰“知宿命無漏智力”,謂:于眾生宿命(一世乃至無量多世)死此生彼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皆如實遍知。十曰“知永斷習氣智力”,謂:于一切惑余習氣,實知永斷不生。
四無所畏者,如來十力內充,對眾演說,絕無恐懼;大要凡四:一曰“一切智智所無畏”,謂:于大眾中作師子吼:我為具足一切智智者,無些怖心(世出世法盡知盡見名具足一切智智常途略稱一切智)。二曰“漏盡無所畏”,謂:于大眾中作師子吼:我斷盡一切煩惱,無些怖心。三曰“說障道無所畏”,謂:于大眾中作師子吼:我說障害佛道之法,無些怖心(說彼魔外等障道之邪法名說障道)。四曰“說盡苦道無所畏”,謂:于大眾中作師子吼:我所說法能盡諸苦,無些怖心。
禪與定,義本有別。然禪定合成一名,已為佛典熟語;藉示同類之事也。有世間禪定,如色界無色界所習者是。有出世間禪定,如三乘人所習者是。深入無際,則一乘究竟禪定也。常途所謂解脫,如十力中第三條之八解脫。及三三昧所成之三解脫,皆是。本經所謂深入無際之解脫,則直與法身相應者也。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無不通達至極。然此唯佛與佛乃能會契,非汝等所堪聞。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謂之十如是句,為法華經之根本依;乃以佛知見洞徹諸法實際也。分釋如左:
(一)如是相
任何法相,不離于識。有分別識;有執持識;有含藏識;粗細不同,所緣統稱法相。若離去諸識,獨存“識大”本性;凡所有相,融歸一味如如實相;此謂“如是相”。
(二)如是性
泯識顯智,則一切法相皆呈法性妙致。性性雖各有特征;而如如然互不相礙;此謂“如是性”。
(三)如是體
會相歸性,尚矣。仍屬智量,非是最深法源。最深處即是法體,相性都無。雖則皆空而卻有不空條理在;即一切分位種性互相賅攝之理趣也。于大空中契會此體,即“如是體”。
(四)如是力
以自種性境界波動他種性境界,謂之“力”。力只一味靈活作用,借自境引起他境同類活動;并非實質相給;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
自種性中欲加強所欲現之境界,須起相當作為以開發之。開發至適宜之度,則境界成立。然非作成;乃熟習開發之方耳;是謂“如是作”。
(六)如是因
仗某種機緣,引起自他心中之某種活動;若在初步,謂之種因。此“因”種非由外來;乃心中本有;不過因外緣而初啟耳;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緣
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皆心不相應法(詳法相教),但有虛名者。究實乃依妙觀察智支配力,隨意識幻出緣相而已;此謂“如是緣”。
(八)如是果
果有五種:一異熟果(分配六趣),二等流果(夙根表現),三離系果(解脫道),四士用果(人事所得),五增上果(種種助力)。諸果乃由諸因引起,非諸因之所變;是謂“如是果”。
(九)如是報
報者,報應也。即果之現象。善趣,惡趣,樂感,苦感,無非酬報往昔之因業。其實亦心不相應法之一。明此相關之條理,即契“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
法體為本,法相為末。由本開末,攝末歸本,各知其究竟;此謂如是本末究竟。
以上十句,非具佛之知見,必不能一一窮其原委。以體言之:泛言如實不空,而不審種性互攝之理;猶是菩薩以下見地也。至若本末究竟,必于眾生世界之所由來,莫不了了,乃足當之。然必金剛法界洞開,方稱造極。此非圓證佛果不能也。二乘固不解佛知見為何?權大乘亦非所曉。驟說此旨,恐彼輩向為相似境界所蔽,不能深信。曰“止不須復說”者,所以激發若輩之志,俾傾心接受此無上妙法耳。中間加呼舍利弗,乃梵語慣例。
爾時眾中漏盡阿羅漢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二乘心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解脫義,我等能依其法得入涅槃。今者世尊何故目為方便?謂佛所得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及。我等誠未明斯義所在!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以為未了;于是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殷重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難解之法?此法向所未聞,無怪四眾咸疑。唯愿世尊暢演厥旨。佛復遮言止!止!不須復說!我若暢說,大眾皆當驚駭!
憍陳如等千二百阿羅漢,即經初所列上首弟子。二乘四眾,學無學人俱有之。此輩習聞解脫之義,以得離分段生死為限。雖依法得入涅槃,不過相似境界。佛說此義,只方便引至中途。于解脫變易生死,及安住究竟涅槃之道,尚未之及。至一乘所談一切種智,尤稱甚深難解。故一切聲聞緣覺皆非當機。舍利弗心知若輩不明此義,己亦示作:未曉佛之意趣如何?于是代表大眾,請佛宣說。妙法本離言說;一涉言說,即屬方便。一乘教稱第一方便者,高于一切三乘教故。佛重言止止以遮之者,大眾一向以如來權教至高無上;今忽打破舊說,必感傍徨無措而起大惑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唯愿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祗眾生,曾值諸佛。其根器猛利智慧明了者,聞佛所說,皆當敬信不疑。佛仍遮言:止!止!不須復說!我若說者,不惟無量世間天人阿修羅聞而驚駭,彼增上慢比丘輩且將墮于火坑!
舍利弗自顧根器猛利智慧明了,四眾中亦大有人在;皆當聞而敬信;故亟愿世尊宣說。世尊則以夙植諸佛之四眾,固多上根利器,堪聞此道,而世間天人阿修羅,大都呆信三乘教,自以為在家不敢與出家比,今說一乘,乃蒙同等待遇,不免驚疑駭異。素以出家人自尊,卑視在家者,聞此更將傲然不信。由毀謗故,獲墮火坑之罪。
舍利弗三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唯愿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類百千萬億之人,世世已曾受佛教化;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于是佛告舍利弗言:汝己殷勤三請,當為汝等暢說。皆當諦聽!善思念之!佛說是語時,威神力故,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五千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障深重,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不愿更聞新義。時佛亦任其退席,默不制止。
舍利弗急欲大眾聞此一乘大法者,以從前雖備聞三乘之教,且多證阿羅漢果,總覺未能長夜安隱;“所知障”覆蔽故。若得聞究竟之道,饒益何限?寧有不敬信之理!故代表一類利根,三次請說。佛以當機已具殷重信心,自應如量發揮。但增上慢輩傲然在座,或以出家為尊,或以權教為極,宣說有所未便。于是運威神力,令彼輩自行退席俾得大暢厥旨。中間以諦聽善思誡當機者,以此最高法理,若聽而不諦,與念而不思,皆非能深契法源者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此輩增上慢人自行退席,實適我心。今此大眾純一無雜,可以暢說妙法矣。如是妙法,諸如來隨宜偶說,如優曇缽華,時或一現。法意深奧,汝等難曉。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汝等唯當凈信。其善聽之。云何大事因緣?所謂隨種種因緣,設種種方便,令眾生顯現佛知佛見。程序有四:一者開佛知見,二者示佛知見,三者悟佛知見,四者入佛知見。此為教化菩薩唯一法門;特名一乘,亦曰佛乘。如來雖為眾生廣說馀乘,無非方便引入此乘。
一乘妙法,速疾成佛,非意識所能測度;當機唯以凈信接之。時機已熟,諸佛乃肯宣說。優曇缽具云優曇缽羅,義為瑞應;葉似梨樹,果大如拳,乃無花果;遇金輪王出世始開花。所謂曇花一現,喻時機之難值也。法意深奧,非思量分別之所能曉;聽者唯當以凈信接之(不雜染意曰凈)。善聽者,誡勿誤會也。諸佛以何因緣出現于世?無非欲眾生獲得佛之知見。佛心所會曰佛知;佛眼所會曰佛見。獲此知見為最殊勝之事,故曰大事。開示悟入為實現佛知佛見之四大法門;理甚精微,詳品末特論,是乃教菩薩成佛之唯一要道。不學此乘而能成佛,無有是處。如來廣說種種方便法,皆作此乘預科而已。
舍利弗,如來但以唯一佛乘化度眾生;二乘三乘皆權宜施設。十方三世諸佛亦復如是。是諸眾生聞此乘故,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為佛知佛見之總匯;一乘教宗旨即在此處。未會一乘之前,所聞二乘三乘之法,皆為一切種智之引端。及其成佛,權乘諸說卻無非一切種智之屬性。是知方便與究竟,非一非二。
復次,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未堪遽聞一乘;故權說三乘引誘之。若我弟子自謂已得阿羅漢辟支佛果,而于如來一乘本旨不知不聞;此非弟子,亦非真阿羅漢,非真辟支佛。是故諸比丘,不信一乘而能實證阿羅漢,無有是處。其自以為真實者,是謂增上慢人。
五濁惡世者,清凈時期已過(人壽減至二萬歲下),轉入渾濁階段也。內有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之名。劫濁乃時代總稱。在此時代中,眾生分別之見日盛,如身見邊見邪見等,是名見濁。眾生煩惱之心甚重,如貪嗔癡慢疑等,是名煩惱濁。眾生互相欺詐爭奪,損他利己,去寧靜之境日遠,是名眾生濁。眾生壽命日促,由二萬歲漸減至百歲乃至十歲,且多中夭及橫死,是名命濁。如來為對治此等劣機,姑以三乘法調練之;充其量只得相似覺,不能稱為佛子;以佛子必與一乘法流相通也。所謂阿羅漢辟支佛等果,皆非真實;亦以未接一乘法流故。從此須更入一乘大道,親受諸佛加持力而發皇之;乃可與言實證。若遽自滿足,即墮增上慢輩。
如是妙法,佛滅度后,能如實受持讀誦解說者,是人甚為希有。汝等當佛住世,應一心信解受持一乘真旨。
佛滅度后,若無善知識領導,則加持力隱,不易如實受持讀誦解說。如實者,與一乘法流相應之謂。非得如實之道,縱能受持讀誦解說,只得皮相耳。故當佛住世之時,亟宜體認一乘真旨而信解受持之;加持力厚,易成就也。
論曰:由三乘轉入一乘,以通達“十如是句”為基;從此可實現佛之智慧;所謂第一方便教法也。然當機須因指見月。若不能直透心源;只憑意識理解;則十如是句仍三乘教攝。佛欲說輒止,至再至三;無非激勵大眾以深心接受耳。開示悟入四階段,乃啟發四智之程序,全仗佛力加持,其義甚奧。于此不達,任如何詮釋法華,總在門外。今分標要旨加左:
(1)如何是開佛知見乎?
世尊入普賢三摩地,加持當機,令隱發大圓鏡智也。此智即一切種智之別名,為佛知佛見之主體。若未顯現,余智皆非究竟。當機未破根本無明以前,此智本來潛伏不彰;雖長受諸佛加持,心中總難自覺。權乘菩薩苦心修行,歷盡三大阿僧祗劫猶未洞明;以一切種性開發未周也。若得如來特別加持,以大圓鏡智威力打入當機內心,暫令明朗;遂顯開佛知見真實境界矣。此境開時,自心頓覺大慈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而十方諸佛菩薩種性亦呈露其中,為“序品”等得見諸佛菩薩妙相張本。
(2)如何是示佛知見乎?
世尊入虛空藏三摩地,以殊勝事相昭示當機,藉發展其平等性智也。當機若見性者,平等性智本已開顯,惟所呈事相不離眾生界,間有佛境現前,不過尋常因緣所生法;其夙生未種之因,無從開為妙相。今仗世尊加持力,大圓鏡智暫行開發時;由虛空藏大用,任何佛菩薩凈種皆得隨機示現色身;是為“示佛知見”真實境界。上文序品之見東方萬八千佛,下文涌出品之見地下無量菩薩等,皆示相之事例。
(3)如何是悟佛知見乎?
世尊入觀自在三摩地,加持當機,令起妙觀察智,默契法界深密條理也。萬法平等,不妨同時并現;而相互間之條理,在大空中厘然不亂。得其深密理致,以智力運用之,一切法流莫不隱顯自在;則成法界智慧身。法流變化不窮,此能運用之身,卻常住不異;故有無量壽之名。法流過處,加以涵泳,任何種性皆得開敷如蓮花。多種齊涌,斯成蓮花世界;常住之無量壽佛,遂永受用于蓮邦。而以六識分位觀之,從各別空間時間幻出無數化跡,國土無邊,劫數無量,要皆一念中事。得此智慧,斯為“悟佛知見”真境界。下文如來壽量品,即指釋尊所從出之智慧身。
(4)如何是入佛知見乎?
世尊入虛空庫三摩地,當機蒙其加持,能密運成所作智之力,起不思議之神變也。開佛知見,乃植佛因;示佛知見,斯睹佛境;悟佛知見,則契佛心。心雖契佛,而身未能神變無礙,尚有微細殘惑為障耳。此障非入金剛后心,無法斷盡。故未究竟成佛之前,成所作智不克隨意運用。但得世尊殊勝加持力,仍能轉大法輪,應化無方;得稱“入佛知見”真實境界。下文來往普門二品皆入佛知見之極則也。
以上開示悟入奧義,為一乘教之綱領。諸佛出世本懷,無非以此等知見加持眾生,令漸發展。雖從權俯說三乘教法,而加持潛力未嘗或廢。不過根機利者其覺頓;鈍者其覺漸耳。頓機隨時得聞法華妙旨。釋尊當日靈山之會,為集合多數漸機而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