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三 贊許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愿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此稱曼殊為童子;童者、獨也,表般若無分別智,獨一無二。又、此無分別智出障圓明,最極清凈,一切無漏功德皆由此生。蓋真見道位,此智現前,舍前諸漏,具足無漏,故稱為童子;即表根本智。善哉善哉,乃雙嘆之詞;以曼殊之問,具足上求下濟之義故。諸佛名號本愿功德,此非過未諸佛,即指現在十方諸佛。說諸佛法故,可令聞者業障消除,解脫諸纏。纏、即纏縛,如人犯罪,杻械枷鎖被縛其身.不得自在;眾生被三障所纏,囹圄其身,亦復如是!若能聞法修行,即可解脫諸縛,出三界樊籠,如鳥翔太空,魚游淵海,得以逍遙自在也。雖一切時皆有業障眾生,今曼殊唯指像法者,正為像法有情極可悲愍。佛體其意,嘆為甚難,故允所求。
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為誡勸詞。諦者、審也,誡聽法時,須深審察,一字一句不得含糊,方能得益。既審聞后,又須如理思惟,乃與無漏法義善能契應;此乃由聞慧而起思慧也。又、善謂善巧,能善巧思惟,即可觸類旁通,會融其義。須能如是聽法,方不辜負說法者心,故先警誡。
丙四 樂聞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說!我等樂聞!』
曼殊既蒙世尊贊許,心懷踴躍,隨聲作答,故曰唯然。唯然,形容其答應得迅速自然,毫無勉強。故常人答應之快者,亦曰唯唯。樂字之本義為音樂之樂,圈入聲,為快樂之樂;今為好樂之樂,宜圈去聲。
上為本經緣起之敘,依曼殊之問及佛之贊許,說此經之緣由,可以顯矣。如金剛經之法會因由分,善現啟請分,皆為說經之緣起也;故此亦可稱曼殊啟請分。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示體相
丙一 總標依正體
佛告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凈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從此文起,為正說分。于中先示體相,后明機益。此經之體相,即以藥師佛果依正功德,及其依正功德所由成之本因愿行,為此經特有之體相。通常判經之體,曰實相,曰真如,曰中道第一義,往往儱侗含糊,不能彰顯各經之特殊體。如以真如為體,則諸法緣生無性,即空之所顯,通于一切;然于其中,不妨地以堅為體,水以濕為體,是則如是諸法,各有別體。故今明此經,即以藥師之因果、依正示其體相;由此體所起之功能,即全體大用也。后明機益,即顯眾機聞此法所獲之益利,乃此經之功用也。示體相中分三科,今第一總標依正體。
總標依正體者,有世界名凈琉璃,即總標藥師依報之體;佛號藥師琉璃光等,即總標藥師正報之體。佛告曼殊室利,即佛向曼殊室利說。從此娑婆世界東去,經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一世界,名凈琉璃,其土有佛,號藥師琉璃光。殑伽沙、即恒河沙;奘師以前,多譯恒河沙,奘師以后,多譯殑伽沙。恒字音短,殑伽音長,稍有區別,實為一河。恒河在印度,亦猶中國之黃河。有言其發源于天上,實則出之阿耨達池;如中國古探黃河之源于星宿海,而今日考察所得,實與長江同出自青海。恒河多沙,佛說法處多在恒河流域,故為順便通曉起見,經中遇說數目極多時,即以恒河沙為喻。如七佛藥師本,則從四殑伽沙說起;今本但明藥師佛土,故直從十殑伽沙說。佛土、即世界,一佛土,即一大千世界。凈琉璃、即清凈青色寶,言其國土居七佛之后,最極清凈,無漏莊嚴;故前言青色寶時,以萬里無云之白日清空為喻也。
此藥師佛,具足十號:
一、如來,義如前。
二、應,亦譯應供,梵音阿羅訶。依法華論,有十九義,通常或三或五,言應受人天供養,應已斷惑證真,應更不受生死;而應供之義,通聲聞、獨覺。
三、正等覺,亦作正遍知,梵音三藐三菩提。
四、明行圓滿,亦稱明行足。明、為智,行、即萬行;明以智能為先導而修萬行,故能成福慧兩足尊也。
五、善逝,善能順法性而寂逝,蓋佛用而常寂,住于無住涅盤。不同二乘子縛已斷,果縛猶在,住于有余涅盤;佛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為度生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雖現生滅而常寂靜,故云善逝。
六、世間解,佛具十力等智,事理、相性,明解照了,如脫桶底。
七、無上士調御丈夫,亦作無上丈夫調御士。士為人中才智之多能者,如普通社會農、工、商中,以智足多謀文武雙全有力用者,名之為士;故亦以無上之士稱佛也。調御丈夫者,丈夫為有大志荷大事者,平常仆妾之于男子,亦稱丈夫,正顯丈夫勇敢無畏。善能調御一切,如善騎馬,調伏猖獗,喻佛善能摧伏魔軍,驚馭三界之眾生也。
八、天人師,佛為三界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故名。
九、佛,梵語佛陀,此云覺者,三覺圓滿,故號為佛。無明漏盡為自覺,調化眾生為覺他,自覺之果圓,亦即覺他之行滿也。
十、薄伽梵,即世尊。涅盤等言,自如來至佛為十號,薄伽梵乃十號之總稱。而佛地、唯識等,則將無上丈夫調御士合為一號,故自如來至薄伽梵,方成十號。此二說者,各有其根據也。
丙二 別陳行果相
丁一 行愿
戊一 總標大愿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愿,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此下為示體相中第二別陳行果相。行為因中所發誓愿,果乃佛位所成之果德。此中復二:一、行愿,二、果德。行愿文中復三:今第一總標大愿也。
彼世尊,即指藥師如來;以釋迦為此土之佛,故以藥師為彼。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愿之二句,則本愿二字亦顯矣。此十二大愿,在藥師未成佛之因地中,同為凡夫,行菩薩道時所發。道、為菩提行之總相;但道雖廣,可攝為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修道所獲之果為菩提,亦名為道;其修因之差別行為分法,亦名為道品。欲證菩提涅盤之果,須由所趨之道路,如行者欲達其目的,須由路途。此舉道之總相。
若別明真菩薩道之自體,由初發心三慧所起:由聞教故,生起聞慧;聞而極善思惟,如理作意,即成思慧;然后如實修習,即成修慧。成聞慧時,與信相應;成思慧時,與戒相應;成修慧時,與定相應。由修集資糧至加行位,引發根本智無漏無分別般若之大慧;復由根本智而起后得無分別慧;所謂加行無分別慧,根本無分別慧,后得無分別慧,皆由加行慧而引發;各以慧為自體,與諸善心所及善遍行,善別境等相應而起者,即由善等心所相應。根本親證諸法真如自性,起后得智,通明法界事理,與此無漏智相應而等起施戒等萬行,皆為修習道行。故有道自體,道引發,道相應,道所緣,道等起,綜合之皆為道也。
十二大愿者,為藥師如來因地所發之本愿,蓋其所發四弘誓愿為通愿,此為別愿。發愿即是立志,由內心策發,確立而定;以此志愿督促之、鞭策之而行其道,方遂其愿。如地發芽,生根不動,而得成婆娑之大樹。但普通人雖亦立志,督策自己,然因意志薄弱,見色聞聲,往往情不自禁,不堪外境之誘惑,而為其所轉!諸佛發愿,與之迥異,既發愿已,三業依之修習,堅固無有動搖,由此必證菩提,故能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蓋既證菩提,則一切行愿之所求自然滿足矣。由本行二句,行道發愿,智斷成就;由令諸二句,廣被有情,恩德成就矣。
戊二 別陳諸愿
己一 正報莊嚴
『第一大愿:愿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此別陳諸愿,即有十二大愿。概而言之,此中自第一至第五愿,乃依四諦中滅道二諦境而發;自第六至第十二愿,乃依苦集二諦境而發。前五愿中更可分別,第一、第二依所證滅諦果而發;后三依菩薩所修道諦而發。后七愿中,前三后三皆由苦諦而發;然苦因于集,故中間一愿乃依集諦而發。今此第一愿,明藥師之正報莊嚴。
愿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藥師在因地行中說:愿我當來成佛之時也。成佛一名,每多濫稱,其實須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方稱成佛。梵語阿,此云無;耨多羅,此云上;即是無上最高之義。三藐三菩提,譯正等覺,亦遍正覺,或作正等正覺。此菩提覺之上,復加阿耨多羅與三藐三之言,正簡此覺與泛常之覺有異。泛常覺冷熱是非等曰感覺,曰知覺,自以為覺,實則迷而不覺,乃顛倒妄想之錯覺;雖云覺悟今是而昨非等,亦非正覺。以正等覺者,覺悟宇宙萬有之真理,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如理如實而覺,方為三藐三之正等覺。
故單言覺時,即通凡外。但凡外為錯覺非正覺,故以三菩提簡之。又單言三菩提時,即通二乘菩提,但二乘不能普遍正覺,雖破我執,覺生空真如,而法執未破,法空真如覺而不顯,雖覺生空而非普遍,乃以三藐三菩提簡之。又登地菩薩,雖可稱為分證三藐三菩提,而不能冠以阿耨多羅,以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至等覺,后后勝于前前,皆有上故;是故惟佛與佛,方為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今藥師因中愿其當來成佛時,自身光明照耀一切世界。身、有三身:一、法性身,亦曰法身;二、受用身,亦曰報身;三、變化身,亦曰應身。法性身為諸法之真實性,為諸佛究竟覺之所徹證,故遍一切處,具無量智德光明。
然此所謂熾然照耀無量無邊世界,乃指受用身而言。受用有自受用與他受用:自受用身,佛果無漏不思議界,唯佛與佛之所能知,即等覺大士亦如隔云望月,蒙朧非真,何況地下圣凡!但此不思議自受用身土,一佛一切佛,非異非不異,無量無漏福智功德,自佛他佛無有分齊,等同一味。然亦不妨各從自受用身而現起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乃為教化地上菩薩而現,所謂『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如華嚴之毗盧遮那,梵網之盧舍那,皆為地上菩薩所現之他受用身,光明灼耀,微塵剎海;故此身光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即他受用身也。佛光既照無邊世界眾生,故今吾人皆在藥師佛光照耀之中,不亦甚親切乎!熾然、狀況光力盛而且大,盡虛空法界之邊際,無所不照,無有限量;故彌陀號無量光,而此藥師亦具無量光明。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隨其一形相等遍法界而言,亦是他受用身;而依通常教理說,則屬變化身。此有大變化身、小變化身、隨變化身三種。大變化身,為三賢入四加行位菩薩所現,在定中所見色究竟最高大身,亦為此身;所言佛身千丈,或十六萬由旬,皆屬此身。小變化身,如今娑婆教主釋迦如來,現丈六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屬之。其實釋迦佛身,通法性身、自他受用、及大變化;而依標準教義,唯局小變化身。今藥師愿將來成佛,亦現此身,應化眾生。大丈夫相者:如人間之轉輪王相,天上之梵王相,佛法中則為大士相,佛相。具此大丈夫相者,即能荷負教化眾生之偉業,如轉輪圣王,即能負擔一四天下眾生之事業──詳見大般若經及諸大論。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千輻輪相,乃至三十二頂成肉髻相──詳見法數。此等寶相,皆自修得,非偶然成,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可以知矣。八十隨形,即三十二相上所現之種種形好,如眉間白毫相光,其體通明透徹,其色極白潔凈,即此體明色白為相上形好。既有寶相,復具形好,故其身極莊嚴,無與倫匹。
藥師如來,愿其佛果正報莊嚴如是,亦愿令其世界一切有情正報如是莊嚴,故能生琉璃世界者,皆具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亦如往生極樂世界,即無男女相,無六根殘缺等相,皆具大丈夫相、大士相焉。
前年戴季陶等朝野名人,迎班禪大師于寶華山建立藥師法會,亦本藥師之十二大愿,而發十二種愿,其云:『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優生,教重安養,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嚴』。今科學有優生學,本此優生學施優生政策,能使人民生活善良,身心健美,此正與藥師之第一本愿,遙相呼應。故前講此經緣起時,亦言依藥師佛法門可實際應用于現實人生之改善也。
己二 身光破暗
『第二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前第一愿,諸佛大體相同;今第二愿,則唯藥師獨具。得菩提時,即成佛時。身如琉璃者,身有三身,三身中現自受用、他受用、大變化、小變化時,皆現佛相,唯隨類變化,或現人天,或現鬼畜,無有定相。今身如琉璃之身,且據變化身言。此變化身,如青色寶,內外明徹,凈無瑕穢。瑕為玉中疵,玉有污點,即成美中不足;吾人之身亦具琉璃智光,而為肉血煩惱所障,不能內外明徹。例如水晶珠等,亦能內外明徹,而每不免瑕疵。唯此藥師琉璃光身,內外明徹,凈無瑕疵,其廣大遍一切處,功德無量,如山巍巍。
善能安住焰網莊嚴,即所謂『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焰、即光上之線,如曙光東升,光線奪目。一光焰照一一光焰,一一光焰照一光焰,光光相映,結成羅網;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于此由光線所組成之光明燦爛的焰網之中。藥師如是,其土眾生亦各能身善安住于焰網莊嚴,此其所以光明過日月也。蓋吾人所居之世界,以日、月、星為三光,而尤以日月之光為大;然日月雖能照破幽冥,若黑夜即無日月。如今交通所及,知吾人所居之地球上,亦有半年無日月光照者,有終年無日月光照者,而亦有人物生其處;此誠如佛教所謂黑暗地獄眾生也。但凈琉璃世界,有藥師琉璃光身之光明,則一切黑暗皆破除,幽冥眾生悉蒙開曉。如盲者得眼,即能于光明熙和中隨意所趣,平等自由,作諸事業者也。
藥師法會愿云:『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實,光輝普耀』。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一切作業,悉得成就,亦藥師此愿之實際應用者也。
己三 智能資生
『第三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此第三愿,標以智能資生者,以藥師成佛時,欲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資濟眾生。此第三愿至第五愿,依道諦而發。道者,廣則八萬四千波羅密多,略則三十七品,再略之、則為戒定慧。而此三愿,即依此三而發。是第三愿,乃依慧發。無量無邊智能,出智能之體;無量無邊方便,為智能之用。故方便之自體即智能,智能之妙用即方便;若無方便無以顯智能之深廣,若無智能無以起方便之巧妙。故智能與方便,皆是無量無邊。
無量者,普通言量,約有二義:一、讀平聲,如升斗量米,尺寸量布之量,為動詞,表現動作;二、讀去聲,如言度量數量之量,為名詞。又如言不可以尺秤量其長短輕重,亦為平聲。此無量乃無有限量之量,乃去望之量也。以今通用名詞言之,量即空間。空間在數理學上有三度量:一、量長短,二、量闊狹,三、量厚薄高低。如一墨點,不成為量,須成一線,方有長短之縱量。但祇一線不成為物,物必有闊狹,故有第二度闊狹之橫量,所謂先量長短,后量闊狹。既有長短、闊狹,既有南北東西之方向,然亦未成其為完整之物。蓋完整之物,既如一紙,必有其反面的厚薄,故第三度即量其高下淺深。如此經過長短、闊狹、厚薄之三度量,乃成為物,既有東西、南北、上下、之六方分。故無論何物,凡成其為物者,須具足此三度量之空間,知其自南至北有幾何,自西至東有幾何,自高至下有幾何,方成一物,否則不成為物。小自茶杯房舍,大至地球、華藏世界,其為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具此三度量以各占其空間。若超此量,無彼此,無分別,則不能說成一物,亦即無可思想分別而入于無量矣。此乃無量之本義,佛果智能方便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者,邊依量立,若有量,即有四方上下,此量盡處即有邊際、有此方物,有彼方物,即有邊際分齊;故立有邊,即基于量,若無量、則邊亦不可得矣。
今中國人皆能說佛法無邊之一語,佛法無邊,誠如所言,惜深知其義者鮮耳。其實、一切世法皆落邊際,唯有佛法確實無邊。然佛法無邊,非離世法之外另有一無邊之佛法,若離世法另有一個無邊佛法,即此世法與佛法之間已落邊際矣!故須無量,方成無邊。前言量有三度量,以明四方上下之空間,今更進而言之:依最新學說有四度空間,乃將時間加入空間而成第四矣。楞嚴經言:『四方上下為界,過現未來為世』;以之說明世界為空間時間之交織,頗相近似。是故一物之成為一物,不特有六方,且有三世;如今講經之法堂,占有上下四方之空間,經未造、落成、朽壞、三時之時間。有此一法堂,即具六方、三世四度量;擴而言之,凡物皆有此空間與時間而成立也。故平常所謂人生幾何,天長地久,皆自空間量上顯明時間。六方、三世界量無,則邊際乃無矣。
但如何言唯佛法無邊耶?此蓋諸法實相,法爾如是,本無邊際;故無量無邊,實為諸法之本來面目。自佛法言之,若真若俗皆無量無邊。何以故?自第一義之真諦言之,量不可得;以量從分別而起,諸法真實相無此分別量故;既無量,復何有邊耶?自眾緣所成之俗諦上觀之,諸法亦無量邊,以諸法從眾緣生,緣生無性,一法之生,即依法界諸法為緣,故一切法不出一法,一法即括盡一切法,則無一一之定量可得,何有一法一切法之邊際哉?如一小杯,為四大成,土質為地,調泥為水,燒煉為火,鼓扇為風,容受為空,加以人工之思想模樣,由此種種因緣,即成此一小杯;則此小杯,即依虛空法界眾生輾轉增上之緣力而成,即可攝盡宇宙萬法。故能通達一物,此物即遍虛空法界,無可限量,亦無邊際,此在俗諦而論諸法,諸法亦無量無邊矣。
但諸法小自微塵草木,大至華藏世界皆無量邊,何獨唯指佛法無邊耶?良以諸法雖無量邊,倘無佛智能,即不得而知,而妄執有量有邊,并認定此有量有邊之法,方為實法,而以無量無邊為非實法,顛倒是非,混亂黑白!自具縛凡夫乃至三乘賢圣,未得諸佛智能,皆不免此顛倒分別而執有量有邊!是故唯有佛法無邊,其理亦了然矣。
復此、人之心境上有此分別量故,世界隨之有成住壞空,人生隨之有生老病死,一切皆由此分別心量境之生滅而生滅,則世界人生皆落生滅之窠臼矣!若了真俗諸法其實本無量邊,如是如是,則當下即不生滅,當下即了生死矣。如人計我,我生于何時,我作若干事業,我經幾何年月日時而死,此在量上作邊際想,故人生之生老病死起矣。又如!計此世界為上帝創造,創造于何時,至何時毀滅,則世界之成住壞空作矣。若知佛法真俗二諦之理,諸法本性無量無邊,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無定量可立,無極邊可得,則人生生老病死即非生老病死,世界成住壞空即非成住壞空,當下本無生滅生死可了,即是菩提大般涅盤。是知法法無邊,洵惟佛無量之智能方顯焉!復依此無量無邊之智能,等起無量無邊之方便,依方便之權智,達智能之實智。由智能之本體,起方便之妙用,隨機設法,應物施功;是知一切方便,皆由智能而成。如十度之方便、愿、力、智,皆依般若而開發。經云:『菩薩于菩提,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五明者:一、因明,二、聲明,三、醫藥明,四、工巧明,五、內明。此除內明為佛學外,其余四明皆為濟世利人之方便用;而此方便之無礙自在,功由智能。如今科學發明,供給吾人衣食住行上種種享受之物質,皆是方便之用;但因無無量無邊之智能以為妙體,故雖有用而非妙用,有盡際相可得,此有彼無,起貪瞋癡互相爭奪,世界禍亂從此起矣!人民痛苦由是生矣!故此世界非無方便,實由無無量無邊之智能不成妙方便耳。由此、今日之人世,若依藥師之智能,則科學資生之方便,妙用無盡,斗爭永息,世界和平,人民衣食豐富,所受無缺乏矣。
藥師法會愿文云:『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廣行四攝,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萬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