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第十六卷)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第十六卷)
        2007年12月04日10:0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790 字體: 繁體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第十六卷)

        凈空法師講述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再看半滿最后的一段: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半、滿’說到這一段文,才算是究竟。但是,這樁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由此可知,我們講半、講滿,半滿還是有等級的,不能夠一概而論。如果用此地這個標準,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圓滿,到三輪體空才是真正圓滿。‘三輪體空’誰能做到?法身菩薩才能做到;不但六道眾生做不到,四圣法界里面聲聞、緣覺、菩薩也做不到。為什么?人不能無心。換句話說,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什么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是這個標準。所以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我們要知道。知道了有好處,什么好處?行善不會自以為滿足,有這個好處。無論積多大的功德,自己心里面總是以為還不夠多,還是很少,這就好。不會自以為滿足,你才肯認真努力發憤的去修善。這個道理你明白了,才知道諸佛菩薩他們的善行念念圓滿;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無一不圓滿。為什么?因為他沒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圓滿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無一而不圓滿,道理在此地。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學佛,為什么要發愿作佛。

         

        我們現在把這個文簡單解釋一下。“為善而心不著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都是圓滿的,都是滿善。如果“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你要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奮勉勵積修,還是半善而已。什么原因?你的善心里頭夾雜;心里頭有執著就是夾雜,夾雜著不善。所以你的善功不純,只得個半善而已。下面舉例來說明。“譬如以財濟人”,修財布施,應當要“內不見己”,我修財布施之后,不執著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財物來布施’,他執著有個‘我’在,這個心就不真、不純了。“外不見人”,我布施的那個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純善的心破壞了。還要“中不見所施之物”,你布施多少錢財,不要去計較。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個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財物’,這樣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輩子還是個半善。

         

        應該怎樣才是‘滿善’?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她。我們去訪問她,做成錄像的光碟,現在隨著我們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她今年一百零二歲,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滿善。她布施的財物不多,天天干,沒有一天休息。她得滿善的果報,大家看見的,非常羨慕:一百零二歲,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我仔細觀察,她就掉一個牙齒,她的體能狀況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所以她常說:‘我們要長壽,我們不要老,我們不要病。’她一生沒有生過病,活到一百零二歲,精神飽滿,天天為一些老人、病人服務,那個服務就是布施。外財布施、內財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輪體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會把別人,布施那個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沒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干干凈凈。也沒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沒有這個念頭,她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所以她的果報殊勝,沒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誠清凈慈悲,就像《壇經》上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在新加坡這三年,我舉出許哲居士做例子,現身說法,你們相信不相信?你們是不是很羨慕?羨慕就要學!我們舍要舍得干凈,有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認為什么?‘我都布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么辦?誰肯布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遠沒有辦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達到滿善;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不能達到圓滿。這個事不能不認真去想想。如果你對這個道理了解不夠透徹,你行善不徹底,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經論里頭常常開導我們,一個人一生的財富從哪來的?你得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財富的因是什么?財布施,愈施愈多。不會說‘我布施,我把財布施出去之后,后面沒有收獲的’,這個不可能。你布施是種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得多,你一定收獲得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愈是肯施財的人,這個人愈發財,他的財源滾滾不斷而來。但是你的心要真;我不是為祈求發財才想布施。我要是求發財而行布施,這是因地不真。會不會發財?會發,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點點。為什么?加一點利息。如果沒有為發財念頭而財施的,那個財就不得了,財就太多太多了。這個財來了,你一定拿這個財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這個財去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你這個功德、果報愈來愈殊勝。你的果報決不在人間,人間沒有這么大福,果報在天上,果報在華藏世界,果報在極樂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會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都是果報,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純,因要不正,你怎么能得到這些果報?

         

        我們在許許多多同修當中,這些話我們不能夠勉強勸人;勉強勸人,人家還以為我有企圖。我勸他財布施,‘這個法師貪財,他動腦筋想要我的錢’,不能說!只有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多說一些,讓他聽到自己覺悟。我不要人的錢,我如果說是用心機把你的錢騙來了,沒有錯,你是修了布施,你會得福,我可要遭難了。我欺騙人、造作罪業,我要墮落的,我怎么會干這種事情?我勸導你,我比你做得干凈,所以我得的果報比你圓滿。財圓滿,這個圓滿不是說我有很多的財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這就是圓滿。你有萬億財產,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也不過如此而已。我一分錢沒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你沒有什么差別,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福就是‘滿’;身體健康長壽,沒有病苦,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真正的滿福。

         

        我接觸佛法、修學佛法,今年整整五十年了。這五十年當中,我得到老師的教誨,讓我破迷起信,接著依教奉行。當初初接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的得到了。老師沒有欺騙我,我非常感激。我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我自己知道,這一生會過得非常痛苦,也活不到今天;壽命不必去計較,長與短是一樣的事情,苦樂的差別太大了,死后那一個果報差別,那就難以想像了。所以遇到佛法,帶給我這一生的幸福美滿,帶給我來世的,我相信決定超過這一生許多倍的福分。所以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了解。

         

        “三輪體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偶爾提起,心里想想,是有這么回事情;沒人提起,忘得干干凈凈,這就對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凈”。我們修凈土宗,凈土主要修學的就是這一句;《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是凈宗學人修學主要的目標。‘一心’是真心,一心里面沒有界限,所以是等虛空遍法界,你的絲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樣大。所以,“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為什么?你是一心清凈布施,你是不著相的布施,這個福報就這么大。人能夠到不著相,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人是菩薩。如果這個人著相,經上講:‘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與非菩薩的差別,《金剛經》這個標準太好了。你心里還有我、還有人、還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薩;你心里頭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壽者;壽者是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沒有了。這種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一斗米的布施,福報是無量無邊,一文錢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須從斷惡下手,惡要斷得干凈。一般人是在這用功夫,但是依舊是不干不凈;他是斷了,斷得不干凈,因此果報不殊勝。許哲斷得干凈,所以果報殊勝、果報圓滿。末后這幾句話說,“倘此心未忘”,就是沒有忘我,也沒有忘他,也沒有忘掉你做的這些好事;“雖黃金萬鎰”,這是講你布施錢財之多;“福不滿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滿福。“此又一說也”,對于‘半’跟‘滿’了凡先生講得很多,我們要知道修圓滿的福報。接著再跟我們講:

         

        【何謂大小】

         

        什么是大的福?什么是小福?

         

        【昔衛仲達為館職】

         

        “衛仲達”,好像是宋朝時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國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由此可知,他確確實實是事實,他不是一個虛構的。“館職”是在翰林院任職,大概職位也不是太高。

         

        【被攝至冥司】

         

        這一句話是說,他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里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

         

        這是被鬼抓去了。“主者”是閻羅王。閻羅王,“吏”是判官,叫判官把衛仲達的善惡簿子;你作惡、作善,陰間都有記錄,等于說都有檔案在,把他的檔案調出來看看。

         

        【比至】

         

        他拿來了。

         

        【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

         

        衛仲達一生造的惡,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都是造惡的;善的,善的只有一卷,太少了。

         

        【僅如箸而已】

         

        如箸,就像我們吃飯的筷子那么樣的細,卷成一卷。閻羅王看到這個樣子:‘好,拿秤來稱一稱。’

         

        【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

         

        這一稱之下,那個擺滿一房間的作惡的簿子反而輕;他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就像一張紙卷起來一樣,反而重。

         

        【仲達曰】

         

        衛仲達說:

         

        【某年未四十】

         

        他不到四十歲。

         

        【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我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過惡?

         

        【曰】

         

        閻羅王就說: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你一生造的惡太多太多了。起個惡念,陰間就已經把善惡簿子里頭,那個惡的本子上記上一筆,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是大惡,你念頭才一動,是小惡。大小惡的本子擺滿一地,所以才有這么多,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他就又問,他說:‘善的那一卷里頭,那是什么東西?你記載的是什么?’閻羅王就講:

         

        【曰:朝廷嘗興大工】

         

        朝廷想做一個大的工程。

         

        【修三山石橋】

         

        這是在福州城里面有三座山,注解里頭有,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所以稱為“三山”,在三山這里要修一個石橋。

         

        【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

         

        你曾經上疏建議給皇帝,不要興這個工程,勞民傷財,因為這個工程不是必要的,不是必須要修的,可以不必。

         

        【仲達曰】

         

        仲達就說:

         

        【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是有這么一個建議,但是朝廷并沒有接納,三山石橋還是照做,我這篇奏稿會有這么大的力量嗎?閻羅王告訴他: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這個地方我們要多想想,因為他這一念,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人民。政府要做這個工程,這個錢是老百姓納的稅,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錢,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時候,把它用掉了,這個錢用得不當。所以他來諫諍,他這個心是為人民著想的,這個善就大了。如果朝廷采納,你的善就更大;雖然沒有采納,你的心已經是為國為民,這個善大。這底下總結: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如果你只顧著你自己個人、你家庭的利益,你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是小善。這個道理,還是佛法里面所說的‘境隨心轉’。所以,我們存心一定要為眾生;你為眾生境界愈廣大,你善的力量愈大。我念念為這個深圳市,這個善就很大。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萬,我今天在報紙上看到的;如果包括到這邊來做生意不是定居的這些旅游的人,人口達到七百萬。我們的存心念念為七百萬人的福利著想,這個善大。如果你要是為整個廣東省著想,為全國著想,為全世界著想,那這個善就更大了。但是,如果要比法身菩薩,我們這么大的善,為整個世界人著想的善,還是半還不是滿。為什么?法身大士起心動念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為一個世界,不是為一個星系。我們講太陽系、銀河系,不是的,那還小,法身菩薩起心動念是為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人家點滴之善都不可思議,都無量無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懂得,怎樣去學古圣先賢、諸佛菩薩修積大善。末后這一段講到‘難易’:

         

        【何謂難易】

         

        說到這一條,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講存養的功夫。

         

        【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先要從難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所以他說,古時候儒家講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要從哪里做起?要從難克服的地方克將去。譬如我們一般人,有人貪財、愛財,有人好色、貪色,有人好名、貪名,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怎樣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自己習氣哪一條最重,譬如我對財看得最重,貪財這個念頭、煩惱習氣最重,我要從這一條下手,其他的都容易了。

         

        “夫子論為仁”,孔老夫子講到‘為仁’,也說到“先難”;換句話說,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難在哪里?難在你要想做一個仁人,必須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自私自利,難!有自私自利,仁就沒有了。‘仁’這個字,這個文字是個符號,你看看這個符號是什么樣子:它一邊是個‘人’,一邊是個‘二’,這是會意,教我們從這個符號體會這個意思,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仁的意思;想到別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這叫做仁。佛法里面講‘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私心、有自私自利,‘仁’這個字就沒有了。菩薩稱為‘仁者’,在佛法經論里面,佛常常稱菩薩稱仁者,仁者是菩薩,沒有自私自利。前面跟諸位舉過例子,《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人是仁者,這個標準高。所以夫子說‘先難’,克服自己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難,要從這里下手;在佛法講無我,要從‘無我相’這個地方下手。下面,了凡先生舉幾個例子,當然這幾個例子還沒有達到夫子論仁的標準,這個標準太高了,那是圣人的標準,是佛菩薩的標準,不是凡人。現在把這個放下,我們先來看看凡人。

         

        【必如江西舒翁】

         

        江西有個舒老先生。

         

        【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

         

        這是有一對夫婦很貧窮,大概欠了國家的稅收,沒有辦法完納稅收。遇到舒老先生。舒老先生也不容易,他是個教書的,大概是個教私塾的,兩年得到學生一點束修,就是一點供養,不多。遇到這些苦難的人,沒有辦法繳付罰款,我們以罰款來說,他統統把它代償,保全這一對夫婦,這個不容易!在有錢的人,做這個事情不難;沒有錢,兩年辛辛苦苦教書的收入,都幫助別人。第二個故事:

         

        【與邯鄲張翁】

         

        邯鄲張老先生。

         

        【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

         

        他也是遇到這一家可憐的人,把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幫助人完贖銀,成全這一家人。

         

        【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

         

        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

         

        這是一個鄰居,看到他年老無子,把他的女兒送給他作妾,女兒很年輕,他不忍心,把她送還。

         

        【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

         

        做好事容易。

         

        【易而不為,是為自暴。】

         

        自暴自棄,把積善積德修福的機會錯過了,他不肯干;在他干,太容易了。

         

        【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難能可貴。舉的例子都是非常貧窮,在社會上沒有財富、沒有地位,看到別人有急難,他能夠不顧一切,把他的全部財富拿出來去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困苦,這難能可貴!所以,他們的果報也厚。但是我們要明了,他當時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只是知道幫助解決別人的苦難,沒有想到自己的果報;如果想到自己的果報,可能他就不干了。所以這八段文字我們讀了,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癡慢’,這十六個字必須克服。這十六個字不能克服,我們這一生斷惡,惡斷得不干凈。修善,善修得不圓滿,總是一些小善、半善。果報雖然在來世,因為只有大善、滿善才能改變自己的業報,像了凡先生他做的,他改變了命運。有很多人修善積德,依舊被命運所轉,改不了命運,原因在此地;他斷惡斷得不干凈,修善修得不圓滿,道理在此地。如果再學佛,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悟,是要求明心見性,是要求往生凈土,這十六個字如果不把它克服,這十六個字就造成嚴重的障礙;不僅是明心見性被它障礙了,大徹大悟也被它障礙了,不僅如是,連我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被它障礙了,我們不能不知。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明白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第十七卷)
        下一篇: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第十五卷)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不用付费的黄色软件| 五月天久久婷婷|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大豆网 | 免费黄色小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67194线路1(点击进入)|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日本无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中文字幕你懂的| 黄色大片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视频网址| 国产chinasex对白videos麻豆| 丝袜诱惑中文字幕| 男女xx00动态图120秒| 国色天香社区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www国产无套内射com|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一卡二卡三卡|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国熟女仑乱hd|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波多野结衣伦理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视频另类专区| 久久精品视频5| 日本网址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老司机深夜影院|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