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永滅論與人死續存論(六)
1.1.2.2.3 人死續存論的規律觀
對于人死續存論來說,確實存在一種客觀的、固有的規律。善者得其善,惡者得其惡,這個道理就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樸實,容易得到確認。我們知道,幾乎所有承認鬼神存在的思想——不論宗教,還是民間迷信,都承認“善者得其善,惡者得其惡”這種形式邏輯規律。雖然社會生活中因為人為因素、無知因素造成人間悲劇和錯誤行為,但是這些社會存在并沒有否認這一總體規律的確信。
在人死續存論來說,人生前,任何事物所具有自己的辨證運動規律,并不會因為死亡到來而徹底改變,而是仍然存在辨證運動規律——物質世界、物質身體、精神世界均存在各自的辨證運動規律;人生前“任何事物都是處于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并不會因為死亡到來而徹底改變,而是仍然存在“任何事物都是處于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精神與客觀物質世界存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肉體與精神世界存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精神與精神存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物質身體與物質世界存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精神世界內各差異性存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物質身體內各差異性存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們并沒有因為死亡而改變;人生前,各個事物是存在于變化當中,而當人死亡之后,一切運動和變化并沒有徹底結束,而是仍然存在運動和變化——物質身體存在運動變化、精神世界存在運動變化、客觀萬物存在運動變化,它們并沒有因為死亡而改變;人生前,各個事物是存在質變和量變的,就是當死亡來臨之后,仍然存在物質身體的質變和量變、精神世界的質變和量變、客觀萬物的質變和量變,這些質變和量變并沒有質化為不存在;人生前,一切事物都存在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當人死亡之后并非一切都結束,并非沒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物質身體仍然存在否定之否定規律、精神世界仍然存在否定之否定規律、客觀萬物仍然存在否定之否定規律;人生前,一切事物都存在內在的、外在的對立統一規律,當人死亡之后并非一切都結束,并非沒有任何矛盾可言,相反,繼續存在矛盾的延續、激化和化解——精神世界內的對立統一、物質身體內的對立統一、精神與客觀物質世界的對立統一、肉體與精神世界的對立統一、物質身體與物質世界的對立統一,并沒有因為死亡而改變。這種矛盾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并非沒有個體自身內部的矛盾,正是因為存在個體自身內部的矛盾,因此,在一定條件下,結合外緣仍然會產生新的矛盾,如此推延行進形成各自的歷程。
西方思想所謂的唯心主義——神意志論也是承認存在一種規律的,因為如果不存在一種可知的規律,那么,西方宗教教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難道不是嗎?比如,希望升天就要行善,如果行善沒有升天反而下地獄,那么,這種沒有規律的事情如何叫人得到確信并實踐?可見,任何一種思想必然都是建立在對一種規律的確認的基礎之上才形成的,即便是這種規律沒有得到明晰的確認也罷!當然,西方宗教過份強調神的意志作用,指出人死后升天、下地獄全是由于神的意志主宰的。這是機械唯物主義——外因決定論的觀點反映,它忽略甚至否認個體自身內部矛盾性的決定作用,而片面強調了神作為外因的作用,這是錯誤的思想。正由于神意志論是人死續存論與機械唯物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因此這個觀點所體現出來的規律并不明確,乃至發生顛倒的認識,這必須糾正。從某種角度說,神意志論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反映,而不是什么唯心主義觀點。而且肯定神意志論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反映更加準確些,因為這符合機械唯物主義外因決定論的觀點。
當然,事物的變化是極其復雜的,有很多時候會出現規律的變異。這種表面現象的變異并不能夠說明總體規律的變異,這里存在對于規律深度、廣度的認識問題。正是因為對規律的確信程度、認識深度、認識廣度存在極大的差異,所以有許多人確實對于“善者得其善,惡者得其惡”,這個道理表示懷疑。而事實上,否認性質的看法是錯誤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種植到收獲的具體過程中難道一帆風順,不遭受災害影響(猶如一時的作善受苦,作惡得福)嗎?種植到收獲難道不需要時間的參與(善之善果,惡之惡果,出現有時間上的遲速)嗎?種植到收獲難道不需要各種必要條件的參與(猶如作善得福,作惡得苦實現結果的必具的條件、客觀環境)嗎?因此,這些所謂責難和挑戰是用蠟燭鑄造的紅纓槍,根本禁不起實踐驗證。——它是淺薄、盲目的責難和挑戰。
正確的人死續存論的規律觀是存在一種辨證運動規律的規律觀。他們始終承認“善者得其善,惡者得其惡”這個形式邏輯,始終承認物質世界、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都具有自己的辨證運動規律,始終承認物質世界、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都處于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始終承認物質世界、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都存在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過程,始終承認物質世界、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都具有質量互變規律,始終承認物質世界、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都具有否定之否定規律,始終承認物質世界、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都具有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這個規律是有因有果的進行著,沒有任何逃避、逾越的可能——除非不為你所知。
1.1.3 析解第二
唯物辯證法的第二條內容:
任何事物都有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這個結論應該不會讓人懷疑,因為你找不到不變化的事物。大到太陽、銀河系、黑洞,小到原子、質子、電子、光子沒有不發生變化的。這樣的過程對人而言,不論是人的物質領域,還是人的精神領域,也必然存在著。
唯物辯證法這里所講的運動觀,在佛教被叫做生、住、異、滅。就是說每個存在的事物都具備產生、穩定、變異、消亡的過程。這是多么相似的說法!觀點多么一致啊!當然,佛教針對不同對象在描述上略有差異。比如世界演變用成、住、壞、空描述;生理現象的變異用生、老、病、死描述;心理現象的變異用生、住、異、滅描述等等。佛教也常常用一首詩來說明唯物辯證法這個內容,詩的內容如下: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陀說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從總體上講,人的精神和身體總是處在無常變化中。
從變化的時間角度講,變化極快者,如物理學中的粒子,特別是共振態粒子,它們可在10-23秒發生變化,其余的粒子變化也較快,如Σ-超子、π-介子、η介子它們的壽命分別為10-10、10-8、10-19秒,可以想見它們的壽命極短,難以形容!變化較慢的如地球、太陽等天體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其變化過程要以億年計,而變化更慢的事物,如物理中的質子其壽命可達1030年(還沒有最后確認)。從以上事實可以知道,一切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從變化的空間角度講,變化范圍大者,如總星系、超星系團、銀河系、太陽系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變化范圍小者,如原子、分子、電子、光子皆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佛經也有關于變化的描述。從變化時間的角度講,事物的變化分為一期無常和剎那無常。一期無常指事物階段性的變化,也即是我們常說的質變。比如每個人都會死亡,從生到死的過程——壽命就是階段性的變化。其余豬、狗、馬等等動物都有壽命,這個存在過程也是階段性的變化。剎那無常指極短的變化過程,也即是我們常說的量變。比如人的意念在一個念頭出現時就有900次生死變化,人體每分鐘有上億個細胞死亡,銫原子每秒鐘發射9192631770個周期的電磁波等等。
從變化的空間角度講,面對世界,佛教提出世界的形成、穩定、衰敗、毀滅的四大過程——佛教簡稱成、住、壞、空四劫。佛教關于世界形成到毀滅過程描述,看不出有絲毫的神的意志作用參與,相反卻明確指出世界形成到毀滅過程完全是由于業力(一切力的存在與作用)推動形成的——關于佛教世界形成說的詳細過程可以參看本人寫的有關文章。這個說法沒有任何其他宗教、古代思想家明確提出過,而這個說法已經被天文學所確認。在微觀上,佛教提出微觀事物的變化,指出每一粒微塵內物質都是運動變化的,這個內容很多,需要了解很詳細可以參考佛經。
我們不得不說,任何事物都必然具備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也即任何事物都存在生、住、異、滅的流變過程。這里我要強調一點,在唯物辯證法和客觀實際中,每一個相對獨立的事物在經過產生、發展與消亡的過程時,每一個獨立的事物在消亡之后,并不代表該事物消亡之后就永遠無新的事物產生,而是又有新的事物產生,新的事物又存在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如此才是對“任何事物都有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正確理解,否則就將出現邏輯背謬。我們知道,物質在條件許可下會轉變為巨大的能量,在物質轉化為能量過程中,存在一種事物(物質)滅亡,產生另外一種新事物(能量和/或物質)的過程,并非沒有后繼的客觀事物存在。能量和/或物質產生同時就存在與周圍事物發生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過程。而能量和/或物質在與客觀事物之間發生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時又會形成新的事物、新的現象。對于人死永滅論者來說,這個生滅相續的過程是不存在的。
下面,用唯物辯證法的此項內容分析生死問題,具體如下:
1.1.3.1 身心是運動的
1.1.3.1.1 人體的物質運動變化
人的物質性一面存在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從常識上講,都比較容易理解。如人都有生、老、病、死四大過程(這是就普遍來說)。從精卵結合,細胞發生分裂形成胚胎,到各組織、各器官形成,后形成胎兒,再娩出母體,又經歷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后步入死亡。正如《大般涅槃經·圣行品》總結的那樣:
復當為汝說色無常。是色無常,本無有生,生已滅故。內身處胎,歌羅邏時,本無有生,生已變故。外諸牙莖,本亦無生,生已變故。是故當知,一切色法,悉皆無常。善男子,所有內色,隨時而變,歌羅邏時異,安浮陀時異,伽那時異,閉手時異,諸皰時異,初生時異,嬰孩時異,童子時異,乃至老時各各變異。所謂外色,亦復如是,牙異、莖異、枝異、葉異、花異、果異。復次善男子,內味亦異,歌羅邏時,乃至老時各各變異,外味亦爾,牙、莖、枝、葉、花、果味異;歌羅邏時力異,乃至老時力異;歌羅邏時狀貌異,乃至老時狀貌亦異;歌羅邏時果報異,乃至老時果報亦異;歌羅邏時名字異,乃至老時名字亦異。所謂內色,壞已還合,故知無常。外諸樹木亦壞已還合,故知無常。次第漸生,故知無常,次第生歌羅邏時乃至老時,次第生牙乃至果子故知無常,諸色可滅故知無常。歌羅邏滅時異,乃至老滅時異,牙滅時異,乃至果滅時異,故知無常。凡夫無知,見相似生,計以為常。以是義故,名曰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凈。
這段佛經對于客觀事物的變化無常進行了比較廣泛的說明。文中“色”指物質,“常”指永恒的事物,“無常”指沒有常存的事物,指代運動變化。
因此,人的物質屬性存在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運動變化過程。這是不爭的事實。
1.1.3.1.2 人的精神之運動變化
人的精神性一面存在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從常識上講,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人有諸多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溫度覺、痛覺,這些感覺在精卵形成為“合子”時尚無(佛教并不這樣認為,認為這個時期已經存在,這里從人的可交流角度來說的),后來在發育中逐漸形成。具體各種感覺的形成時間可參考醫學類書籍或前面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老年時,各種感覺漸漸變的遲鈍,甚至喪失,到死亡時各種感覺從人看到的角度講,各種感覺藏匿起來。是以人的各種感覺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人有語言功能、智力、思維、情緒、意志、性格、品德、記憶、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知識,這些存在也是有形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從精卵形成為“合子”時無有(佛教并不這樣認為,認為這個時期已經存在,這里就人的可交流角度來說的),到孩提時的逐漸發育,老年的衰退,死亡的終結,這就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在社會中,又有興趣愛好、人生目標、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名譽、權利、金錢等等追求不同,以及個體行為在社會實踐中發生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引發不同結果——興趣愛好、人生目標、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名譽、權利的轉變和金錢的重新分配,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與法制觀念也是會在社會實踐中發生變化的。這些事例的形成、發展與消亡過程在社會中不是很普遍嗎?因此,人的精神存在狀態有形成、發展與消亡的過程。正如《大般涅槃經·圣行品》分析:
善男子,當知心法必定無常。復次善男子,心性異故,名為無常。所謂聲聞心性異,緣覺心性異,諸佛心性異。一切外道,心有三種,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遠離心。樂相應心異,苦相應心異,不苦不樂相應心異,貪欲相應心異,嗔恚相應心異,愚癡相應心異,一切外道心相亦異,所謂愚癡相應心異,疑惑相應心異,邪見相應心異,進止威儀其心亦異。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別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復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則無怨親,非怨非親。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別異,有別異故當知無常。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演說無常,其義已顯。
對于人的精神世界變化,佛教這里的分析可謂入木三分。
對于思想,從本始上說,一直處于生滅變異當中,因此,人的思想是會變化的。對于感受來說,也是如此,不可能(除了病態)同時出現快樂感受、痛苦感受與不苦不樂感受,只能交替有原因的出現,就是現實當中存在難以形容的復雜感受,也不外乎各種感受極快的交替出現,不會同時出現。行為是時刻發生變化的,意識的生滅更加是變化著的。我們常常碰到“某某人變心”“某某人變了”的感慨,就是對精神世界存在運動變化的最好詮釋。
1.1.3.2 質變與量變
變化分量變、質變和位置變化等,這里主要討論量變、質變。
“量變”即數量/程度的變化,它始終貫穿于一切變化之中,這一點佛教稱之為“剎那無常”。“質變”是量變的積累和飛躍,體現為事物性質的改變,這一點被佛教稱之為“一期無常”。
對人而言,時刻都在發生變化,既發生著量變(剎那無常),又發生著質變(一期無常)。量的變化在人生各階段時刻進行著,既有精神領域內量的變化,又有物質領域內量的變化。質的飛躍在人生的階段中有很多,既有精神領域內質的飛躍,又有物質領域內質的飛躍。人的死亡是一大質變,我們可以說量變的產生導致質變,但不能說質變的產生導致了量變。對人而言,某些死亡的產生,似乎是只有質變沒有量變,但這僅屬于模糊的認識,不能否認量變的存在。提出人死永滅論者,其實質就是質變改變了量變的存在,這肯定是極其錯誤的!
質變與量變是一對統一的矛盾,量變屬于延續性,質變屬于間斷性。沒有量變就無所謂質變,無質變就無所謂量變,兩者相互之間無法分割。我們常常說:“不積小河,無以成江河”,“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熟能生巧”,“日新月異”……這些話都是說質量互變規律的。人的死亡屬于質變——佛教叫做一期無常,人的量變——佛教叫做剎那無常。佛教有些書中介紹人體每隔7或12年就會代謝更替一次,這個結論科學家還沒有證實,而我本人也沒有看到相關的佛經——雖然提供的具體數值可能有誤差,但是從道理上我可以得到確認——在人活著時,時時刻刻必然性的存在著量變以及小范圍內的不為人所覺之的質變。這種時時刻刻存在著的量變為什么會在人的死亡到來時刻發生終止呢?人在活著時期,精神、身體都是存在量變的過程,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懷疑。既然存在量變,就應當存在質變,既然存在質變就必然意味著存在量變。兩者之間發生分離是不可想象的!人的死亡注定從人的誕生時刻已經存在,這種必然趨勢沒有人能夠改變,誰人生而不死?人的死亡是質變,存在這種質變就應當存在量變,這是常識性問題。既然存在質變,又存在量變,那么人死亡之后就不應該有具備身心雙重屬性的后繼體存在嗎?如果只有單獨屬性的物質性量變存在,那么出現的機制是什么?人的精神世界內的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性該如何得到合理解釋?如果沒有量變,只存在永恒的質變,那么,這樣的事物豈不是比基督教的上帝還要神奇?對于人死永滅這樣的觀點來說就是存在一種死而不亡的事物,這種死亡既可以說是永恒的死亡,也可以說是永恒的生,那里的死與生實際上已經沒有區別,難道不是嗎?對于我們來說是死亡,而對于新產生的事物來說卻不是生又是什么?這樣絕對的事物是無法得到合理解釋的。
人死永滅論必然要承認,活著的人必定具有物質身體的運動、感覺感受運動、思維思想運動、行為活動運動、意識生滅運動過程,如果不承認是不敢想象的。這五大運動過程相互之間是不能代替的,它們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辨證運動規律,各自具有相對獨立的質變與量變的過程。物質身體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意識生滅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感受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行為活動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思維思想的量變與質變;感受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意識生滅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物質身體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行為活動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思維思想的量變與質變;思維思想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意識生滅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感受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行為活動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物質身體的量變與質變;意識生滅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物質身體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感受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行為活動運動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思維思想的量變與質變;行為活動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意識生滅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感受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物質身體的量變與質變,不能代替思維思想的量變與質變。這是常識。但是這個常識被人死永滅論給否定了,在他們的觀點中,由于死亡出現就可以改變這種常識。死亡既不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虛擬的鬼神,但是卻可以導致五種運動消解的只剩下物質運動,這真是世上第一大謬論!不是事物的東西可以改變事物的運動過程,這就是人死永滅論告訴我們的道理。
雖然依照人死永滅論的推理根據——身心同一論或身心依存論,指出身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關系,但是依存的雙方并不意味著依存的一方消亡之后,另一方就不存在質量互變規律,而是恰恰相反,依存的雙方在解除依存關系之后,都仍然存在各自的質量互變規律。除非消失之前就只有唯一的質量互變規律,而消失之后才會有唯一的質量互變規律。但是人確實只有唯一的質量互變規律嗎?既然存在物質與精神兩種不同的質量互變規律,就意味著各自在解除依存關系之后,就仍然存在各自的質量互變規律,而不是一方存在質量互變規律,另一方卻不存在質量互變規律,否則就將出現邏輯背謬和實踐錯誤。誰人能夠舉出——相互依存的雙方各自都存在質量互變規律,在解除依存關系之后,只一方存在質量互變規律而另一方不存在質量互變規律——這樣的事例?這里所說的依存是針對人死永滅論的觀點——肉體與精神的依存關系——來說的,而不是針對物質與精神的依存關系來說的,因此我說可以解除這種依存關系。如果按照物質與精神的依存關系來說,自然不存在解除的可能。
人死永滅論必然否定精神活動具有量變與質變,因為人死之后,物質身體解散為物質,又由于人死永滅,因此精神世界也就不存在量變與質變。這種觀點對質量互變規律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人死續存論的觀點卻并不是這樣。人死亡之后,物質身體和精神活動仍然存在質變與量變——西方宗教等等的思想例外——這樣的觀點才是合乎理性的。翻番佛教之類的書籍就可以得到確認。人、餓鬼、畜生、天人、地獄、阿修羅、魔王、上帝、閻王、神仙都有壽命,壽命終結即是質變,而壽命未結束過程,就是量變。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之性,餓鬼有餓鬼之性,天人有天人之性,地獄有地獄之性,阿修羅有阿修羅之性,魔王有魔王之性,上帝有上帝之性,閻王有閻王之性,神仙有神仙之性,阿羅漢有阿羅漢之性,緣覺有緣覺之性,菩薩有菩薩之性,佛陀有佛陀之性,但這些生命形態之性并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由于人、餓鬼、畜生、天人、地獄、阿修羅、魔王、上帝、閻王、神仙、阿羅漢、緣覺、菩薩、佛陀化身等生命形態個體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之數量和性質均存在質量互變規律,因此,人、餓鬼、畜生、天人、地獄、阿修羅、魔王、上帝、閻王、神仙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之數量和性質可以進行相互轉化;人、餓鬼、畜生、天人、地獄、阿修羅、魔王、上帝、閻王、神仙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之數量和性質可以向阿羅漢、緣覺、菩薩、佛陀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之數量和性質轉化;阿羅漢、緣覺、菩薩、佛陀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之數量和性質可以進行相互轉化;阿羅漢、緣覺、菩薩、佛陀可以示現人、餓鬼、畜生、天人、地獄、阿修羅、魔王、上帝、閻王、神仙之體性。——某些佛教徒也可能不明白,甚至會否定這里的說法。如果沒有物質身體的質量互變規律,沒有精神世界的質量互變規律,這些生命形態的物質身體和精神世界相互之間的轉化就不存在了。天堂、地獄也存在運轉變化,沒有靜止不變的事物!沒有出現量變與質變的斷層——永恒的斷層現象。這是深刻的道理揭示與肯定!
正確的人死續存論必然肯定死后的新生物具有物質身體的運動、感覺感受運動、思維思想運動、行為運動、意識生滅運動,必然會肯定新生物存在物質身體的質量互變規律、感覺感受的質量互變規律、思維思想的質量互變規律、行為活動的質量互變規律、意識生滅的質量互變規律,而不會否定。也就是說,物質身體的量變與質變、感覺感受的量變與質變、思維思想的量變與質變、行為活動的量變與質變、意識生滅的量變與質變,在人生前、死后均是存在的。他們的觀點沒有違背常識,沒有出現與邏輯和實踐相矛盾的結論。
因此,從辯證唯物主義質量互變規律上說,人死永滅論是錯誤的,而正確的人死續存論卻是得到合理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