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貞觀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后不久,有人在今天的北京西郊建立了一座寺院,取名“兜率寺”,寺內供奉一尊長3米多的香檀木金身臥佛,殿前栽種娑羅樹。這座寺院就是北京臥佛寺的前身。然而,現在殿中供奉的已經不是唐代雕塑的香檀木臥佛,而是一尊巨大的銅臥佛。那么,唐代的香檀木臥佛到哪里去了?巨大的銅臥佛又是何時鑄造的呢?
▲一座寺院兩尊臥佛
臥佛寺花木扶疏,古樹參天,穿過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就來到了臥佛殿。步入臥佛殿,殿內高懸著清朝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得大自在”的匾額,意思是佛祖釋迦牟尼修道成功,已經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在漢白玉蓮花臺座上,靜臥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
大佛呈側身睡臥狀,一臂曲肱而枕,體態安詳自如,人們稱這種姿勢為“吉祥臥”。佛的身后環立著12尊泥塑佛像,他們就是佛祖的十二大弟子,人稱“十二圓覺”。傳說這是佛祖釋迦牟尼在逝世前向他的弟子們囑咐后事的情景,佛教稱它為“佛祖涅槃”,“涅槃”是佛教用語,意思就是圓寂。
自從唐貞觀年間修建兜率寺后,香檀木臥佛就一直安放在此,接受人們的朝拜,雖然朝代更迭,戰亂不斷,但是寺院香火始終不斷。到了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這時的兜率寺已經更名為壽安山寺,成為皇家寺院。公元1321年,元英宗碩德八剌即位,他下旨“給鈔千萬貫”修繕臥佛寺,“冶銅五十萬斤鑄造臥佛像”。
經過12年的努力,公元1333年終于鑄造成功這尊巨大的銅臥佛。元朝的統治者鑄造銅臥佛后,并沒有丟棄唐代的香檀木臥佛,于是,臥佛寺就有了兩尊臥佛。前殿,也就是今天的三世佛殿,供奉著唐代的香檀木臥佛;后殿,也就是今天的臥佛殿,供奉著巨大的銅臥佛,形成了“一座寺院,兩尊臥佛”的壯麗奇觀。此時,不禁有人會問,既然臥佛寺已經有了一尊唐代木雕臥佛,那么元代的皇帝為什么還要再鑄造一尊銅臥佛呢?
元朝的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入主中原特別是定都北京后,為了加強統治,元朝的皇帝大力推行佛教,所以才不惜花費巨資鑄造了這尊銅臥佛。
唐代香檀木臥佛在明朝時依然保存在臥佛寺,蔣一葵編著的《長安客話》中說:兩殿各臥一佛,長可丈余?!耙蛔略海瑑勺鹋P佛”的奇特景觀延續了300多年,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戰火頻繁,臥佛寺內一片殘敗景象。到了清雍正、乾隆時期,皇家才對臥佛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然而就在這段時間,唐代的香檀木臥佛從臥佛寺里神秘地消失了。
▲香檀木臥佛神秘失蹤
研究臥佛寺的專家花數年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希望能夠破解香檀木臥佛的下落之謎。然而,相關的史料記載卻非常少。《以宸垣識略》一書中說:“后殿銅臥佛一。又小殿,內香檀臥佛一,唐貞觀年造,已無?!倍P于香檀木臥佛的去向,書中只字未提,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難道是香檀木臥佛被大火燒毀了嗎?但這種猜測很快就被否定了,因為,原來安放香檀木臥佛的三世佛殿至今安在,沒有任何火燒的痕跡,只是過去安放香檀木臥佛的地方,如今改為供奉燃燈、釋迦牟尼、彌勒三尊佛像。很明顯,香檀木臥佛是被人移出大殿的。
香檀木臥佛是何時被移出大殿的?因為沒有記載,人們只能猜測。有人說,香檀木臥佛很可能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間維修臥佛寺時被移出大殿的,至于為什么要把它移走,移出的香檀木臥佛到哪里去了等問題,至今都是未解之謎。
▲獨一無二實心銅臥佛
唐代香檀木臥佛神秘消失后,臥佛寺只留下元代鑄造的巨大銅臥佛。近年來,臥佛寺的科研人員對銅臥佛進行了科學檢測,又有了新的發現。
由于鑄造大型金屬佛像花費巨大,流傳下來的古代金屬佛像數量非常少,而且幾乎都是空心佛像。與空心佛像相比,實心臥佛鑄造工藝更加復雜,如此巨大的實心臥佛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
北京臥佛寺的銅臥佛鑄造于元朝,至今已近700年的歷史。那時,冶煉和鑄造工藝還不發達,也沒有大型的起重、運輸設備,能鑄造出如此巨大的實心臥佛像,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為了弄清銅臥佛的鑄造工藝,臥佛寺的工作人員翻閱了大量古籍,可遺憾的是,臥佛寺寺志早年被毀,古籍中也沒有記載鑄造銅臥佛的詳細情況。盡管如此,在專家的幫助下,臥佛寺的工作人員還是勾勒出了當年鑄造銅臥佛的輪廓。
巨大的臥佛是一次鑄造成功的。元代沒有大型運輸設備,如此巨大的銅臥佛只能采用原地鑄造的方法,也就是說,當年的鑄造現場就是今天的臥佛殿。臥佛鑄造好之后,再在原地建殿保護。
臥佛頭西腳東,面向南方,右手托在頭下,曲肱而臥,左手平放在腿上,雙足并攏,神態安詳,造型異常精美。讓人最感驚奇的是,數百年過去了,臥佛依然色彩鮮艷,光彩照人。這其中又有什么奧秘呢?
▲裝飾工藝令人嘆服
其實,這還要歸功于中國古代杰出的裝飾工藝。臥佛周身采用髹金彩繪方法裝飾,其中衣紋使用了“撥金工藝”。撥金工藝,就是先在佛身上貼金,然后在金箔上彩繪服飾,勾勒出衣服的紋樣,再用針一點一點撥去衣服紋樣或紋樣外的部分顏料,露出下面的金箔,形成奇特、美觀的裝飾效果。
臥佛沒有被衣服覆蓋的皮膚部分采用“罩金髹”的方法裝飾。罩金髹,就是先在佛身上貼金,然后在上面罩上透明漆,經過撥金工藝和罩金髹工藝裝飾的佛像,莊嚴肅穆,色彩鮮艷,歷經數百年,風采依舊。
▲臥佛、塑像有別從前
佛教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各地僧眾塑造了許多臥佛,有石雕臥佛、泥塑臥佛、木雕臥佛、金屬臥佛等。江蘇連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雕刻于東漢時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涅槃圖;甘肅張掖大佛寺的木胎泥塑臥佛雕于公元1098年,體長35米,是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河南洛陽龍門石窟1181窟石雕臥佛,雕刻于北魏時期,長21厘米,是中國古代最小的臥佛。中國古代臥佛可謂多姿多彩,但仔細觀察后您就會發現,臥佛寺的臥佛和“十二圓覺”塑像與早期的塑像有著不少差別。
中國早期的臥佛像是眾弟子圍著佛祖釋迦牟尼悲痛欲絕,有的弟子伏在佛祖身上痛哭,有的用力撕扯自己的頭發,反映出弟子們在佛祖即將離去時的悲傷和痛苦。而臥佛寺卻是另外一幅場景:臥佛面帶笑容,神態祥和;眾弟子的表情也非常平靜,并沒有對佛祖的“涅槃”表現出任何悲傷和痛苦。
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后,隨著佛教與中華文化相融合,人們對“涅檠”的涵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為“涅槃”是釋迦牟尼修成正果、脫離塵世,從而進入了更高的境界,是一件好事,弟子們不應該對佛祖的“涅槃”表現出悲傷和痛苦。于是,臥佛像和“十二圓覺”塑像也發生了轉變,佛的形象變得更加安詳,眾弟子也沒有了悲傷、痛苦的表情。
北京臥佛寺的臥佛神態安詳,說明佛祖修道成功,已經進入了更高的境界,獲得了最大的自由,清雍正皇帝把臥佛寺臥佛的這種神態稱為“臥游”,認為這是佛祖“涅槃”時最完美的表現。
從元代開始,臥佛寺就成為中國皇家寺院,受到元、明、清三朝統治者的格外重視。元代皇帝花巨資擴建寺院,7000工匠歷時10年鑄造了銅臥佛;明代是臥佛寺第二個興盛時期,先后5次修繕臥佛寺,皇帝6次駕臨臥佛寺,寺里至今保存著明憲宗御賜的石碑和明萬歷年間鑄造的鐵鐘;清代是臥佛寺的第三個興盛時期,皇室撥巨款對臥佛寺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之成為現今的規模。雍正皇帝親自把臥佛寺更名為“十方普覺寺”,這一名稱也沿用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臥佛寺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1957年10月28日,臥佛寺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臥佛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尊身長5.3米、重54噸,迄今為止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重的銅臥佛,具有非常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一件名副其實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