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簡介
甘肅--隴南武都龍鳳佛堂寺
地處隴南市區以東20公里的龍鳳山佛堂溝,是隴南境內最古老的寺院,初建于漢代。

因佛堂溝古道是連接古秦州、成州、廣元的咽喉要道,是甘川交通的一條捷徑,佛堂寺,成為商旅必經的驛道小站。現存記載表明,這里很早就有佛事活動。
上溯隋唐、宋元明清,佛堂寺的各種建筑物上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
20世紀20年代,于右任靖國軍兵敗岐山,因東南受阻,繞道隴南赴粵去見孫中山,途經天水、武都,穿上麻鞋,并在路上寫下“老農自矜產麻好,并謂麻鞋制做巧。聞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輕足赴蜀道”的《麻鞋歌》詩句。當年李白、杜甫如蜀,都曾在佛堂溝走過。佛堂溝的李姓人家至今仍以“太白家風”、“青蓮懿范”為勉勵后人的詞句。
深山古剎,文化底蘊深厚,歡迎各位觀光旅游。
寺院歷史
根據《階州志》記載,佛堂寺早在唐代以前就存在,是當地氐羌藏族群眾的宗教活動場所,因武都是西番和中原交戰拉鋸地帶,到唐宋時期中原征伐西進,氐羌藏族群眾逃居甘南、舟曲、迭部等地,漢族群眾遷居武都,寺院繼續存在,并被不斷維修,弘法活動繼續。
根據寺院現存的石碑記載,“寺昉漢代,由來久已”。當地有山名佛堂山,有山溝名為佛堂溝,有民諺:“三十里的佛堂,一輩子不走不想”,言其山大溝深,道路艱難。但卻是秦蜀交通要道,山勢奇特,龍盤虎踞,獅臥龍眠,古往今來留下許多美妙的傳說。
現在的佛堂溝已經建成中國最大的油橄欖園,花椒園,核桃園。車輛通行,交通便利。佛堂寺院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法脈傳承
上溯住持待考
清代雍正年間住持和尚:寂禎
民國時期住持和尚:祁道
俗名:祁卓卓
祁道在青海、甘南等地游歷20余年,回到佛堂寺后,化緣修繕,所有木料從白龍江水運,創造了一人化緣1000多根木料的奇跡,時人稱為濟公再世。后在解放戰爭中,因保護過路的解放軍,被國民黨軍隊殺害。
現任名譽大和尚、法師:光謙
住持僧人:如仲,俗名祁仲福,2006年在陜西大明寺出家,在澈性法師門下受三壇大戒。
對外聯絡人:關懷 正覺
現任住持
首座法師:光謙
名譽法師:光祥 理豁 道喜
住持:如仲和尚
監院:沙彌仲福
大功德主:楊永年 關懷 王芳東 佛 德
外聯:正覺行者
古剎風貌













